王阳明心学完整版本_第1页
王阳明心学完整版本_第2页
王阳明心学完整版本_第3页
王阳明心学完整版本_第4页
王阳明心学完整版本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王阳明心学主要内容

一、王阳明简介和生平事迹二、阳明心学的主要内容三、阳明心学的流派四、阳明心学对中国及世界的影响王阳明简介王守仁(1472-1528),浙江绍兴府余姚县人。字伯安,号阳明,世称阳明先生,故又称王阳明。中国明代最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军事家、文学家。陆王心学之集大成者,其学说世称“阳明学”,在日本、朝鲜都有重要而深远的影响。他精通儒家、佛家、道家、而且能够统军征战,是中国历史上罕见的全能大儒。《左传·襄公二十四年》中说:“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之不朽”。王阳明—“真三不朽”、“古今完人”“立德”:从小立志做“圣人”“立功”:少年时精于骑射,熟读兵法,从戎后,用自己的军事才能将衰败腐朽的大明王朝从悬崖边拉回来。“立言”:独创以“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为三大命题的“阳明心学”王阳明生平事迹1龙场悟道王阳明于明武宗正德元年(1506),因反对宦官刘瑾,被廷杖四十,谪贬至贵州龙场(现贵州省修文县龙场镇)当驿丞。有一天,他忽然对《大学》的中心思想有了新的领悟,认为人的内心自然包含世界运行的规则(心即理),认识到圣人的光明品质人人具备,这个光明品质即是良知,想从外面的事物寻找良知是错误的。这就是著名的“龙场悟道”。二、阳明心学的主要内容阳明之学,凡有三大纲领:一则心即理,二则知行合一,三则致良知。心即理者,阳明谓之心无体,以天地万物感应之是非为体。——(林尹《中国学术史大纲》)(一)心即理1.“心即理”是标志着王阳明思想成熟的第一个哲学命题,是阳明思想的逻辑起点。(1)“理”的规定性①“天理”二字渊源较早,但是作为一代学问的要旨。则是二程“自家体贴出来的”。A“自家体贴出来的”是说整个学问的根本在天理,对天理进行本体论的思考。B“理”是宇宙本体的“太极”,是无迹而所以迹的形而上者,它构造出一个形而下的世界,而且自身是真实的。“理者,实也,本也。”C“理”具有至高无上的绝对性,是终极意义上的一般。“理一本而万殊”D天理与心性是贯通的。理与性一,但必须以心觉之,以性涵养,才能照见天理。仁即此理此心此性。②朱熹的“理”为一般,为普遍意义的绝对存在着,是抽象出来的全部或某类事物的共同本质、规律、法则、原理。“理也者,形而上之道也,生物之本也。气也者,形而下之器也,生物之具也。”

③王阳明的“理”,有两层意思:其一指实理,内在于事物相互作用过程的理,大致与一般的存在规律和本质相当。“天地感而万物生,实理流行也”。

第二层意思:指表现于事亲事君之中的道德律,是一种普遍的道德规范。“是理也,发之于亲,则为孝,发之为君,则为忠,发之于友,则为信。”王阳明认为,理不在心外,而即在心中,理内在于心,理通过天赋而构成了主体意识心的内容。2对心即理的论证心即理也,天下又有心外之事,心外之理乎?。。。且如事父不成,去父上求个孝的理?事君不成,去君上求个忠的理?交友治民不成,去友上民上求个信与仁的理?都只在此心,心即理也。此心无私欲之蔽,即是天理,不须外面添一分。以此纯乎天理之心,发之事父,便是孝,发之事君,便是忠,发之交友治民,便是仁与信。(《传习录》)王阳明对心的界定①心是王阳明哲学逻辑结构的最高本体,也是其哲学的出发点和终结点。龙场悟道:“圣人之道,吾心自足,无需外求”“这心之本体,原只是个天理。”②心不是一块血肉,而是一种知觉意识,是具有意识活动的精神本体。“心不是一块血肉,凡知觉处便是心”③心是具封建道德伦理的主观意识,即“良知”。④心的本体是不动的,但其蕴含着发展为事物的功能,是宇宙万物的本原。3心、理、物的逻辑关系(1)心即理。是针对朱熹的心理为二以及当时的时弊而发心与理是相互依存不分离的理是心的安置。心是自己的安置,就是理有弟子问王,程朱曾言:“在物为理,理与物相干”如何谓“心即理”?王点拨说,心在物则为理,心在事父则在孝,心在事君则为忠。万理具在心中,毋须外求。(2)心外无物心是物的主宰和基础。王认为宇宙天地万物统一于心。

(二)知行合一1知行是中国哲学史上的重要范畴。涉及认识论、伦理道德修养和统治术。《尚书·说命中》非知之艰,行之惟艰。王阳明在正德四年提出知行合一学说。是王氏哲学最具特色又最难理解的一个命题。朱熹主张知先行后。王阳明认为知行为二的学说带来了严重的社会弊病。2王阳明把天理做了伦理道德的规定,因而履践天理的知行合一,便不再是一个认识论的命题,而是一个纯粹的道德实践与道德修养问题。3王阳明提出“知行合一”,要求人们在道德实践上知行合一(三)致良知王阳明到了晚年提出了“致良知”说,这是对知行合一说的发展。这一学说的提出,标志着其心学哲学逻辑结构的最后完成。1王阳明对良知的界定:①良知是心的本体,是造化的精灵。:良知只是个是非之心,是非只是个好恶。好恶就只尽了是非,只是非就尽了万事万变。”(《传习录》)②良知就是天理,是封建道德伦理的概括。③良知是凡人必具且随时知是知非的知觉。是人人必具的至善之性。2致良知(1)从良知到致良知,是从本体论到修养论的过渡。吾心之良知,即所谓天理也。致吾心良知之天理於事事物物,则事事物物皆得其理矣。”致良知的过程,也就是以良知统摄人生,统摄事事物物的过程,一方面除去心中的自私念头和不正当的欲望,保持善良的心地;另一方面在现实生活中要接受磨练,切实践行,把心中的善意具体的表达出来。这是王阳明全部思想的高度概括和凝练总结,他明确指出:新的本体晶莹纯洁、无善无恶;但意念一经产生,善恶也随之而来;能区分何为善、何为恶这种能力,就是孟子所说的“良知”;而儒学理论的重点之一格物,在这里就是“为善去恶”。阳明心学的流派1江右学派指明代中后期江西一代的王门后学,代表人物有邹守益,罗洪先等。是当时最有影响的王门学派之一,享有“王学正宗”的称誉。2南中学派代表人物朱得之,戚贤等人。认为“心”与“良知”是世界的本体,认为循“天理”,去“习气所蔽”即“致良知”。3浙中学派指与王阳明同郡的王学传人。代表人物钱德洪,王畿。认为“正心为先天之学,诚意为后天之学”,“心”即“良知”,是框定世界万物的标准。4北方学派此派学者在学宗阳明的基础上多有发明,为阳明心学北移做出了巨大贡献,一时蔚为北方大宗。5楚中学派湖南一方的王门学派,代表人物有蒋信,冀元亨等。主张“心”是世界的本体,心产生“气”,即“太和”,“气一分殊”产生世界万物。6泰州学派创始人明代学者王艮,属于阳明学派分支,被称为“左派王学”。其学说的特点是简单易行,具有平民色彩,故流传甚远。7闽粤学派代表人物薛侃,方献夫。该学派认为“心”是世界的本体,提出认识人应从“可见可闻”入手。王阳明心学的影响1阳明心学对中国的影响王阳明所处的正德朝,朝政较为昏暗,奸佞横行,社会动荡。心学的产生,就像是一盏明灯,照亮了人们的内心,也照亮了社会。人们可以通过内求于心灵良知的手段来明辨是非,确立正确的做人处世方式,抵御外界的纷扰,简单易行,打破了许多禁锢人们头脑的条条框框。正因为如此,王阳明的心学流行得非常快,很快就取代了朱熹的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