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通经济学第一章_第1页
流通经济学第一章_第2页
流通经济学第一章_第3页
流通经济学第一章_第4页
流通经济学第一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流通经济学第一章第一页,共八十九页,2022年,8月28日原始社会交易图第二页,共八十九页,2022年,8月28日学习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深刻理解分工、交换、流通的概念及其相互关系与历史演变;了解流通与其他相关用语的区别;流通方式发展演变的过程;全面理解流通在社会经济系统中的地位与作用。第三页,共八十九页,2022年,8月28日4第一节分工与交换本节学习的基本逻辑是:分工——交换能力——交换成本——交换制度——商品流通;即财富的增加源自分工,分工的程度受交换能力大小的限制,交换能力依赖于交换成本,节约交换成本依赖于交换制度,商品交换的制度变迁形成商品流通。商品流通起因于分工,形成于交换制度变迁,本质是商品交换。第四页,共八十九页,2022年,8月28日5一、分工与分工经济1、分工的概念分工是指各种社会劳动的划分和独立化、专门化。指在人类社会的经济领域中,为了合理的劳动而使劳动专业化的过程。首先是生产的分工,其次是交换的分工首先是自然分工,其次是社会分工性别的分工;天赋差异的分工;第五页,共八十九页,2022年,8月28日社会分工生产劳动的分工非生产劳动的分工社会具体管理领域社会服务领域商业贸易领域物质生产劳动精神生产劳动工业\农业\运输业……同一生产领域不同生产部门政治领域科学研究领域文化教育领域按不同种类、内容第六页,共八十九页,2022年,8月28日自然分工与社会分工按其本身的形成过程和内在属性,劳动分工可以分为自然分工和社会分工。自然分工是由于纯生理差别或自然禀赋的生产条件不同而形成的分工;社会分工是由于生产主体(个人或组织)自主选择的不同而形成的分工。这两种分工的区别在于在自然分工中,生产主体对于分工是被动的,没有选择的权力;在社会分工中,生产主体对于分工是主动的,可以相对自主地选择或安排生产方式第七页,共八十九页,2022年,8月28日自然分工是如何形成社会分工的?第八页,共八十九页,2022年,8月28日自然分工通过交换而形成社会分工自然分工的差别在公社互相接触时引起了产品的互相交换,从而使这些产品逐渐变成商品。产品和商品的区别?交换没有造成生产领域之间的差别,而是使不同的生产领域发生关系,并把它们变成社会总生产的多少互相依赖的部门即社会分工,也就是说,“社会分工是由原来不同而又互不依赖的生产领域之间的交换产生的。”第九页,共八十九页,2022年,8月28日分工与交换之间的因果关系自然分工产品生产产品交换

社会分工商品生产商品交换

建立在自然分工基础上不以交换为目的的生产称为产品生产;以产品生产的剩余品进行的交换就是产品交换;产品交换引致社会分工;建立在社会分工基础上的以交换为目的的生产称为商品生产;建立在商品生产基础上的交换就是商品交换;由商品生产引致的社会分工是更高层次的分工,依此循环下去。第十页,共八十九页,2022年,8月28日11社会分工是商品交换的重要前提,没有社会分工就没有商品交换;同时商品交换也促进社会分工的不断深化。人类社会经历了三次社会大分工2、社会分工的发展第十一页,共八十九页,2022年,8月28日三次社会大分工第十二页,共八十九页,2022年,8月28日13畜牧业与农业的分离发生在原始社会后期,指游牧部落从其他部落中分离出来在此以前,交换只是偶然的现象,游牧部落出现后,它所生产的生活资料不仅比其他原始部落多,而且种类也不同,从而使经常的交换成为可能。这次大分工,有力推动了商品交换的发展,也为私有制的产生提供了物质基础。畜牧业和农业成为相互独立的产业门类第一次社会大分工:第十三页,共八十九页,2022年,8月28日14手工业与农业、畜牧业的分离畜牧业、农业和手工业成为相互独立的产业门类发生在原始社会末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特别是金属工具的采用,当时出现了各种各样的手工业生产,如纺织、榨油、酿酒、金属加工和武器制造等,它们逐渐从农业中分离出来。这次大分工促进了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生产规模的扩大,使直接以交换为目的商品生产开始出现,并使商品交换范围进一步扩大,从而加速了私有制的产生和原始社会的瓦解。第二次社会大分工:第十四页,共八十九页,2022年,8月28日15商业与手工业、农业和畜牧业的分离原始社会瓦解、奴隶制社会形成时出现的一个不从事生产而专门从事商品交换的商人阶级。商人阶级的出现,缩短了商品买卖的时间,扩大了商品的销路,又一次推动了商品生产和交换的发展。第三次社会大分工:第十五页,共八十九页,2022年,8月28日16社会分工发展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增进了每个部门的规模经济和规模效益加深了不同部门、不同行业之间的相互依赖这种依赖依靠商品交换来实现社会分工发展的效果:第十六页,共八十九页,2022年,8月28日社会分工与商品交换第一次分工第二次分工第三次分工畜牧业手工业商业简单商品流通发达商品流通物物交换商品流通商品交换第十七页,共八十九页,2022年,8月28日3、分工的经济性分工能够提高劳动生产力,并因此而增加国民财富。这种由于分工而引致的劳动生产力的提高及福利的增加,可称为分工经济。分工与专业化的经济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劳动效率的提高;二是生产成本或资源的节约。分工的经济性使其成为经济分析的起点,第十八页,共八十九页,2022年,8月28日分工经济产生的原因亚当·斯密的解释是:“第一,劳动者的技巧因业专而日进;第二,由一种工作转到另一种工作,通常须损失不少时间,有了分工,就可以免除这种损失;第三,许多简化劳动和缩减劳动的机械的发明,使一个人能够做许多人的工作。”巴比奇是提出分工可以避免重复学习费用的最早人之一。马歇尔、罗森、贝克尔也曾指出,分工可以通过避免每个人重复学习每种生产过程,使学习和训练的投资利用率得到提高。第十九页,共八十九页,2022年,8月28日4、分工理论亚当斯密马克思杨格杨小凯第二十页,共八十九页,2022年,8月28日①斯密定理:分工受交换能力的限制专业化分工研究的起点:以斯密为代表的古典经济学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指出“分工的程度,因此总要受交换能力大小的限制,换言之,要受市场广狭的限制。”在斯密看来,推动经济增长的最根本原因是劳动分工的日益深化和不断演进,而新的劳动分工的深化取决于市场范围的扩大。斯密把这两者结合起来形成了凭借持续引进新的分工而自我维持的增长理论。而且更深刻地指出,技术变迁以分工加速知识积累的形式,成为报酬递增永不枯竭的源泉。第二十一页,共八十九页,2022年,8月28日以斯密为代表的古典经济学的基本逻辑分工带来的专业化导致技术进步,技术进步产生报酬递增,而进一步的分工依赖于市场范围的扩大。分工既是经济进步的原因又是其结果,这个因果累积的过程所体现出的就是报酬递增机制。因此,专业化和分工应该成为研究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出发点。第二十二页,共八十九页,2022年,8月28日②马克思分工理论马克思在把斯密的思想作为自己的一个理论来源,对分工进行了更加全面的分析,从而形成自己独特的分工理论。马克思和思格斯才第一次站在彻底唯物辩证的立场上,对分工做了系统科学的考察,提出了较为完整的历史唯物主义的社会分工理论。第二十三页,共八十九页,2022年,8月28日马克思分工理论①强调分工的极端重要性,并区分了分工的不同形态。他说:“一个民族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最明显地表现于该民族分工的发展程度。”他把分工分为两大类,即自然分工和社会分工。自然分工又分为两种形态,即(1)在纯粹生理的基础上产生的性别分工和(2)由自然地理因素决定的地域分工。社会分工也可以进一步分为“一般的分工”“、特殊的分工”和“个别的分工”三种形态。②理清了劳动分工与简单协作的关系,指出分工与协作能够产生一种集体力形式的生产力。与亚当·斯密不同,马克思把分工提高劳动生产力的原因归结为分工组织所产生的协作力。。③揭示了社会分工与工场手工业内部分工的联系和区别。④将分工与生产组织结合起来加以认识,认为分工不仅是单个企业的生产组织制度,也是整个经济活动的生产组织制度。第二十四页,共八十九页,2022年,8月28日专业化分工研究的偏离:

关注资源配置问题的新古典经济学1890年马歇尔的《经济学原理》的出版,标志着新古典经济学的形成。该书主要关注的是资源配置问题中的价格理论提出了外部规模经济的概念,并将外部规模经济等同为报酬递增。边际分析与规模报酬递减成为主要的分析工具第二十五页,共八十九页,2022年,8月28日③专业化分工理论的回归:杨格定理杨格1928年的经典论文《报酬递增与经济进步》,代表了当时研究分工问题和报酬递增的最高成就,他重视分工、交易费用和市场范围的关系,重新阐发了斯密关于分工与市场规模的思想。这篇论文的主要内容被后人概括为“杨格定理”:(1)有保证的收益递增依赖于渐进的劳动分工;(2)劳动分工与市场规模相互作用,彼此增进;(3)需求和供给是劳动分工的两个侧面。针对马歇尔就纯粹生产者和纯粹消费者绝对分离的论点,他强调了分工中所有人作为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对称地位,每个人的需求都是由其供给决定的,杨格称之为倒数需求律。他用三个概念来描述分工,分别是个人专业化水平、间接生产链条的长度、此链条上每个环节中产品种类数。为了全面解读杨格的有关思想,还须把握以下几个关键点:第二十六页,共八十九页,2022年,8月28日(1)动态均衡——静态均衡杨格认为,产业的运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随着分工的不断演进,专业化程度不断加深,分工链条不断加长,不同专业化分工之间相互协调会带来最终产品生产效率的提高以及市场交易的增加,进而促进市场范围的扩大,而市场范围的扩大又进一步推进专业化分工的发展。上述过程是不断循环往复并逐渐深入的,是内在的动态均衡,而不是静态均衡。分工的发展会带来经济中的报酬递增正是源于分工水平提高与市场范围扩大之间的正反馈效应,或者说分工的网络效果。因此,专业化经济与劳动分工才是经济进步的最重要的源泉。第二十七页,共八十九页,2022年,8月28日(2)专业化经济——外部规模经济按照杨格的观点,规模经济只有在专业化分工的基础上才能出现,不进行专业化分工,仅有生产要素投入的增加或单个工厂或产业部门的规模扩张并不会带来生产率的提高。报酬递增是真实经济中的动态经济现象,是由全社会范围内的劳动分工所产生的,应当把大规模生产与社会化大生产统一起来。杨格提出了社会收益递增概念,以区别于马歇尔的规模收益递增概念,并认为规模经济可能伴随在经济增长和发展过程之中,却不是经济增长与发展的根源。第二十八页,共八十九页,2022年,8月28日(3)迂回生产——直接生产迂回生产方式作为分工的最大特点,其发展会使原材料与最终产品之间插入越来越多的从事中间产品生产的专业化企业,从而导致市场规模的不断扩大。杨格将这种由迂回生产方式的发展所带来的经济称为“市场规模经济”,以区别于新古典经济学的“企业规模经济”。迂回生产方式的表现形式是人均资本的增加,这不仅是指投入的增加,而且是生产组织方式的演进,劳动分工是形成迂回生产方式的主要原因。第二十九页,共八十九页,2022年,8月28日④专业化分工理论的复兴:新兴古典经济学的兴起80年代以来,以澳大利亚华人经济学家杨小凯为代表的一批经济学家,用超边际分析法和其他非古典数学规划方法,将古典经济学中关于分工和专业化的高深经济思想形式化,发展出新兴古典经济学,使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由给定经济组织结构下的最优资源配置问题,转向技术与经济组织的互动关系及其演进过程的研究。新兴古典经济学的理论基石是以斯密、杨格为代表的古典经济学中的分工理论,其分析工具比新古典经济学更新,而思想渊源则比新古典经济学更古。第三十页,共八十九页,2022年,8月28日新兴古典经济学关于专业化分工和报酬递增的核心思想是制度变迁和组织创新对分工深化有着决定性的影响,而能否实现高水平分工则与交易效率有关;分工和专业化水平决定着专业知识的积累速度和人类获得技术性知识的能力,决定报酬递增。分工的深化取决于交易费用与分工收益的相对比较,呈现出一个自发演进的过程。因此,通过大量的关于分工组织的试错实验,人们可以获得更多关于分工组织的制度性知识,从而选择更有效的分工结构,改进交易效率,提高分工水平,使他们获得技术性知识的能力提高,形成内生技术进步和经济发展。第三十一页,共八十九页,2022年,8月28日二、交换经济从斯密定理我们认识到了交换与交换能力的重要性。这里,在对商品交换的基本假设、基本特征及交换成本收益分析的基础上,给出交换能力函数。第三十二页,共八十九页,2022年,8月28日1.商品交换的基本假设社会分工的直接后果是生产与消费的分离,即作为商品生产的生产是为他人的生产,作为消费品的商品是他人的生产品。生产与消费的分离包括生活资料生产与生活消费的分离和生产资料生产与生产消费的分离。产消分离意味着产消矛盾,即生产与消费之间的不对称。这种由于社会分工引致的产消不对称性是商品交换理论分析的基本假设和前提。第三十三页,共八十九页,2022年,8月28日产消不对称性主要表现产消不对称性主要表现生产与消费在信息、品种、数量、时间、空间以及交换条件和规则上的矛盾。第三十四页,共八十九页,2022年,8月28日一种商品如果要纳入交换理论分析的框架,那么就必须符合产消不对称这一基本的假设条件。生产与消费之间的不对称性使商品的交换活动具有不同于生产活动的特征,使得完成商品交换必须付出成本费用,自然地,也使得商品交换具有了独特的交换收益;商品交换的制度安排正是为了缓解生产与消费之间的不对称性,当一种商品交换的制度安排能够更有效地缓解产消不对称性时,制度变迁就发生了。第三十五页,共八十九页,2022年,8月28日2.商品交换的基本特征人类专业化的经济活动包括生产活动和交换活动生产活动是人对自然的经济活动,是人们从对自然界的交往中获得消费资源和生产资源的活动;交换活动是人对人的经济活动,是以某种让渡为代价获得消费资源和生产资源的活动。交换是生产品的交换,交换活动作为在经济活动中与生产活动相对应的活动,所包含的经济关系与生产活动相比有同有异。第三十六页,共八十九页,2022年,8月28日交换活动与生产活动相同之处在于:(1)它们具有相同的目的,即都是有理性的经济人追求利益最大化的活动;(2)它们使用和消费的是同样的资源,具体地说是劳动力(人的体力和脑力的支出)、资本和土地。第三十七页,共八十九页,2022年,8月28日交换活动与生产活动的区别(1)活动对象的区别,生产活动的对象是自然界,交换活动的对象是人;(2)对活动客体的作用方式上的区别,生产活动是改变作用客体(如原材料等)的性能和用途,而交换活动则是在保持交换客体的性能和用途不变的前提下实现商品所有权的转移;(3)生产活动在理论上可以一个人单独进行(比如自给自足的生产或鲁宾逊式的生产),交换活动只有在至少两个人以上时才会发生,等等。充分认识交换活动与生产活动的异同不仅是交换理论的组成部分,而且对于分析不同于生产均衡的交换均衡和流通均衡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第三十八页,共八十九页,2022年,8月28日3.交换成本与交换收益在西方经济学庞大的概念体系中,与交换成本较接近的概念是交易成本。对于什么是交易成本,有诸多的理解和解释。如果我们把科斯定义的市场交易成本称为狭义上的交易成本,那么,被阿罗看为整个经济制度运行成本的交易成本,我们称之为广义交易成本。从我们所研究的商品交换的角度看,科斯的狭义交易成本概念更适合于对商品交换的研究。因此,我们把发生在商品交换中的市场交易成本称为交换成本。第三十九页,共八十九页,2022年,8月28日交换成本的函数形式Cj=f(S,N,E)

(1.1)Cj代表交换成本;S代表搜寻成本,包括搜寻交换对象、了解和检验对方产品的成本,∂

Cj/∂S>0N代表谈判成本,∂Cj/∂N>0E代表实施成本,交货与付款等履约过程中所涉及的各种费用成本,∂Cj/∂E>0交换能力的大小,是交换成本不同使然;交换能力增强的过程就是交换成本不断降低的过程。第四十页,共八十九页,2022年,8月28日三、交换制度变迁与商品流通如果说交换能力取决于交换成本,那么进一步说,交换成本的大小依赖于交换制度。商品流通是伴随着交换的专业分工发展、商品交换的制度变迁所表现出来的制度安排。第四十一页,共八十九页,2022年,8月28日1.商品交换的三个发展阶段第四十二页,共八十九页,2022年,8月28日43商品交换的历史发展:由偶然商品交换到经常商品交换由物物交换(W—W)到商品流通(W—G—W)由简单商品流通(W—G—W)到发达商品流通(G—W—G)第四十三页,共八十九页,2022年,8月28日物物交换(W—W)发生时间:野蛮时代的中级阶段产生条件:第一次社会大分工,畜牧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特点:为买而卖,卖出商品的目的是要买回另一些商品,以满足自己的需要。两极的商品是不同质的使用价值。意义:物物交换看来平淡无奇,却是人类文明史上伟大的文明和创造,它以商品形式永恒地创造了不同经济主体之间的经济联系。局限性:商品的价值无法得到充分准确的表现,从而很难做到等价交换;交换具有极大的偶然性。第四十四页,共八十九页,2022年,8月28日简单商品流通

(W—G—W)发生时间:野蛮时代的高级阶段产生条件:第二次社会大分工,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特点:商品的买与卖结合在一起,交换双方在让渡自己商品的同时,也购买对方的商品,商品的买与卖在时间和空间上是一致的。意义: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是商品交换过程的革命,解决了物物交换的困难,突破了交换的时空限制。孕育着经济危机:商品交换过程分离为卖与买两个独立的阶段,商品的内在矛盾即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矛盾转化为商品与货币。第四十五页,共八十九页,2022年,8月28日发达商品流通(G—W—G’)发生时间:原始社会末期和奴隶社会初期产生条件:第三次社会大分工,商业从生产中分离出来形成独立的经济事业特点:交换的目的不再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直接需要,而是为卖而买,从中牟利。货币的投入是为了收回更多的货币,即为资本形式的货币。商人资本是历史最早出现的资本形态。第四十六页,共八十九页,2022年,8月28日发达商品流通与简单商品流通的区别区别简单商品流通发达商品流通次序不同先卖(W—G)后买(G—W)先买(G—W)后卖(W—G)出发点不同商品货币参与者不同商品生产者生产者、商人、消费者中介不同货币商品归宿不同商品(性质不同)货币(数量不同)经济内容不同商品运动资本运动经济目标不同获得新的使用价值资本增值第四十七页,共八十九页,2022年,8月28日第二节流通的内涵与外延一、流通的内涵所有者的不断变换;社会各成员的利益关系体系;商品经济的运行方式不断转让不断占有生产者消费者第四十八页,共八十九页,2022年,8月28日二、流通的外延1.狭义的商品流通:有形商品流通广义的商品流通:有形商品流通

无形商品流通货币流通资本流通商品流通第四十九页,共八十九页,2022年,8月28日有形商品流通最初商品——直接从自然界获取的资源例如:汽油,煤,天然气等等需求价格弹性—不完全的流通最终商品——进入非生产性消费的商品例如:生活必需品需求价格弹性—不完全的流通中间商品——弹性大,完全的流通第五十页,共八十九页,2022年,8月28日无形商品流通服务技术劳动力第五十一页,共八十九页,2022年,8月28日第三节流通方式的演进分工与技术进步不仅带来了生产方式的变革,也带来了流通方式的变革。流通方式的变革大大提高了流通效率,降低了流通成本,进而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第五十二页,共八十九页,2022年,8月28日1.3.1由直接流通到间接流通由于物物交换和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交换的当事人也就是生产的当事人,生产者与流通者是合一的,生产者既从事生产也从事流通,因此,将这两种流通方式统称为“直接流通”。直接流通的含义就是生产者不经过中间者而直接从事并完成流通行为。以商人为媒介的商品交换,即“发达的商品流通”则意味着生产者不直接完成流通过程,而是通过中间者即专业化的商人来完成流通过程,因此,我们就将这种流通方式称为“间接流通”。流通方式由直接流通发展为间接流通是历史的进步。这种进步主要表现在一个独立于生产者的专业化商人队伍的出现,在分工与专业化机理的作用下,不仅使全社会的流通效率得到了提高,而且也使全社会的流通成本得以降低。第五十三页,共八十九页,2022年,8月28日1.3.2由复合流通到批零分离式流通从我国1)批发与零售的分离来看,批发与零售的分离始于行商与坐商的兴起。从欧美国家来看,批发与零售的最终分离则发生在19世纪70年代产业革命时期。批发与零售分离之后,促进了批发与零售内部分工的深化,从而使流通方式沿着批发与零售两个方向继续进行变革与演进。第五十四页,共八十九页,2022年,8月28日2)批发流通的变革一是批发商的经营规模越来越大,资本实力越来越强。一些批发商不仅是流通领域的主导者,甚至也是生产领域的主导者;二是批发商的内部分工越来越细,从而导致批发商的种类也越来越多。产地批发商、中转地批发商、销地批发商、进出口代理商、商人批发商、综合批发商、有限职能批发商等等,应有尽有;三是批发市场的产生,并由自发性批发市场发展为具有一系列制度与规则的现代批发市场;四是批发交易形式的变革,从现品销售发展到样品销售,以及从凭样品销售到凭标准品销售;五是批发商组织形式、经营方式与经营技术的变革,如连锁经营、专业化经营、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等等。第五十五页,共八十九页,2022年,8月28日3)零售流通的变革零售流通的变革除表现在零售商经营规模的扩大,以及以连锁经营为标志的组织化程度的日益提高以外,其最有代表性的变革则表现在业态多样化、自有品牌的开发及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上。目前,在世界零售市场上出现的零售业态有二十几种。多种零售业态的并存意味着零售市场分工的细化,从而改变了零售市场的竞争结构,方便了消费者的购买,增加了零售商经营方式的选择机会,提高了整个社会的流通效率。第五十六页,共八十九页,2022年,8月28日随着零售业态的多样化,进入市场的零售商也越来越多,从而使零售市场的竞争不仅体现在水平竞争上,也体现在垂直竞争上。所谓水平竞争是指零售商与零售商之间的竞争,这种竞争又具体表现在同一业态之间的竞争与不同业态之间的竞争上;所谓垂直竞争是指零售商与批发商、制造商等为争夺渠道权力或渠道利益而进行的竞争。除PB商品战略外,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也是零售流通领域变革的重要体现。第五十七页,共八十九页,2022年,8月28日4)供应链管理批发与零售流通的变革,还表现在批发商、零售商、制造商及消费者之间关系的变革上。一方面,随着生产技术、信息通讯技术的发展,以及运输网络与运输工具的发展,零售商与制造商的势力不断增强,从而弱化了批发商的影响力,使批发商逐渐失去了历史上在生产与流通领域的支配地位。另一方面,一些具有实力的大型零售商或大型制造商开始采取向渠道上下游的“通吃”策略,致使零售商、批发商与制造商对渠道控制权的争夺也日益激烈。在这种背景下,供应链管理战略应运而生。供应链管理战略的出现,改变了制造商、批发商、零售商、消费者之间的关系,即由传统的单纯竞争的关系,变成了竞争与合作关系,不仅制造商、批发商、零售商之间要进行合作,而且企业也要与消费者进行合作。第五十八页,共八十九页,2022年,8月28日1.3.3由现货贸易到期货贸易中间商的出现及其分化在一定程度上规避了一些风险,但随着生产与流通规模的扩大,风险也日益增大,而日益增大的风险客观上就需要更多的规避风险的工具,而期货贸易就是规避生产与流通风险的有效工具。期货贸易是相对于交易双方即期进行商品与货款相向交割的现货贸易而言的。期货贸易是指远期进行的标准化合约的交易,其一般形式是交易双方先就交易商品的品种、数量、价格、交货期和交货方式等签订合约,而实际的货款交割则在规定的期限内以实物交割,或非实物交割即补齐现货与合约的价差,或出卖合约等方式履行。第五十九页,共八十九页,2022年,8月28日期货贸易的主要功能是规避风险、发现或形成公正的价格。期货贸易的规避风险功能是通过套期保值交易实现的,即交易者通过买进或卖出与现货交易数量相当,但交易方向相反的期货合约,以期在未来某一时间内通过卖出或买进期货合约来规避价格风险。期货贸易的发现或形成公正价格功能主要是因为期货贸易是由多数买者与多数卖者通过公开而自由的竞争进行的,其价格是在充分吸纳、消化所有信息的过程中形成的,因此,期货贸易中的价格是充分反映商品供求的价格,从而也是最为公允的价格。期货贸易的产生,进一步发展了流通方式,完善了生产与流通当事人的风险规避机制,促进了生产与流通的发展。第六十页,共八十九页,2022年,8月28日1.3.4由“现实空间交易”到“虚拟空间交易”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电子技术、网络技术的发展,特别是国际互联网在全球范围内的普及,以网上交易为基础的电子交易方式开始出现。人们利用计算机网络来销售商品,在网上完成产品宣传推广、商务谈判、签订电子合同文本,以及进行网上电子支付,完成交易过程。商品流通是通过一个虚拟的网络空间进行的,而且可以采用电子货币支付货款。因此,将这种交易方式称为“虚拟空间交易”。这是一种全新的流通方式,正在对生产、流通、消费产生深远影响。“虚拟空间交易”方式的出现不仅改变了企业的经营方式与经营观念,也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同时也将对传统的经济关系与法律关系产生深刻的影响。第六十一页,共八十九页,2022年,8月28日1.3.5由自营物流到专业化物流物流方式的变革主要体现在两个层面,一是技术层面,二是组织或制度层面。从技术层面来看,主要体现为物流工具的变革,特别是运输工具的变革。经历了人、畜、风力物流到机械动力物流,再到电子或自动化物流方式的变革过程。从组织或制度层面来看,物流方式的变革主要体现在物流活动的专业化、组织化与社会化程度的提高上。从历史上看,物流活动最初是由生产者、商业者(批发与零售商人)及消费者自行组织的,他们既从事生产与交换(主要是商品所有权的转移)活动,也从事物流活动(主要是运输与储存)。第六十二页,共八十九页,2022年,8月28日随着生产与流通规模的扩大,从而必然导致运输等物流规模的扩大,于是,便从生产者或专业化商人队伍中独立出来了专业化的运输商。专业化运输商的出现,标志着专业化与社会化物流的正式开始。专业化运输商的出现大大提高了物流效率,从而促进了生产与流通规模的继续扩大,进而又导致社会分工的进一步深化,并最终导致运输商的内部分工,陆续出现了船运商、铁路运输商、公路运输商、仓库运营商等更加专业化的运输商。第六十三页,共八十九页,2022年,8月28日20世纪以后,专业化与社会化物流主要向两个方向发展:一是物流领域的分工进一步细化,社会化程度进一步提高;二是专业化分工条件下的物流业务的一体化。物流领域的分工主要体现在庞大的种类繁多的专业化物流商(已不限于传统的运输商与仓库运营商)的出现。物流业务的一体化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将各种物流活动整合起来、统一运营。二是将流通过程中的多个单位或组织的物流活动整合起来,统一运营,如供应链物流。无论是第三方或第四方物流还是供应链物流,都是高度专业化、组织化与社会化的物流方式。第六十四页,共八十九页,2022年,8月28日第四节流通的地位与作用一、社会经济系统四要素:生产、消费、流通与分配生产是起点,消费是终点,流通是桥梁,分配是“守夜人”,它们各司其职,相互依赖,共同构成社会经济系统。其中,生产创造形态效用,即通过人类劳动改变物品的形态,以提供丰富多彩的商品与服务;流通创造所有权效用或价值形态转换效用(商流)及商品的时空效用(物流);消费创造生命或生存与发展效用,是生产与流通的终极目标;分配创造公平与秩序效用,即通过国家或政府对国民收入的分配与再分配,为社会提供公平、秩序与安全,如国防、教育、法律与行政、社会保障等公共物品。第六十五页,共八十九页,2022年,8月28日1.4.2流通与生产在自给自足的生产方式下,由于生产与消费是直接统一的,因此,不存在流通,也不需要流通。在商品生产方式下,特别是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情况就完全不同了,没有流通,生产将无法进行。因此,无论从微观组织的生产经营来看,还是从宏观经济运行来看,流通都对生产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或作用,甚至是决定性的作用。流通对生产的影响与作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或阶段。一是商品价值流通,即商流阶段;二是商品使用价值流通,即物流阶段。1)商流与生产2)物流与生产3)全社会的流通与生产第六十六页,共八十九页,2022年,8月28日1.4.3流通与消费消费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前提条件,消费水平与结构将直接决定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水平。在商品生产方式下,消费者消费的商品与服务不是自己生产的,而是他人生产的。在正常情况下,消费者只有通过流通才能获得他所需要的商品与服务。在现实经济生活中,消费对流通的依赖直接表现在对零售流通阶段的信赖。还表现在消费者对物流系统的依赖消费者的生存与发展质量不仅取决于零售商的经营水平及整个零售流通系统的发展状况,而且还取决于整个社会物流系统的发展水平。因此,我们的结论是,没有零售就没有消费,没有物流也没有消费;没有高效率的零售与物流,就没有高质量的消费。流通在商流与物流两个方面决定着消费。第六十七页,共八十九页,2022年,8月28日1.4.4流通与分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不论是初次分配,还是再分配,都必须以流通为前提。这是因为,价值创造单位所创造的新价值,即国民收入,只有通过流通,完成由商品形态到货币形态的转化,才是具有现实意义的国民收入,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初次分配与再分配。否则,停留在商品形态上的国民收入仅仅是一种观念的国民收入,是无法进行分配的。因此,从全社会来看,流通不仅直接创造价值(收入),而且更决定价值创造的多少与快慢,以及价值的最终实现程度,从而决定分配的实现程度与水平。第六十八页,共八十九页,2022年,8月28日1.4.5商品流通地位和作用的演进新中国成立以后,建立了计划经济体制,否定社会主义经济是市场经济,否定社会主义经济中存在商品。由于对社会主义经济本质的片面认识,由于自然经济论、“无流通论”和产品经济论的深重影响,致使社会主义流通理论和实践发展严重滞后。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认识的深化,流通的理论研究和实践迅速发展,流通的环境、流通的地位和作用都发生了巨大变化。第六十九页,共八十九页,2022年,8月28日一、流通环境的变化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流通的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除了前文所述的知识经济时代到来以外,还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经济全球化世界经济发展的一个明显的趋势,就是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一方面在世界范围内各国、各地区的经济相互交织、相互影响、相互融合成为统一整体,即形成“全球统一市场”;另一方面在世界范围内建立了规范经济行为的全球规则,并以此为基础建立了经济运行的全球机制。经济全球化使各国经济相互交织、相互融合、相互依赖、相互渗透,以致使世界经济发展为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具体表现为跨国金融交易急剧增长、全球贸易量迅速增长、全球生产迅速一体化。第七十页,共八十九页,2022年,8月28日(二)市场经济体制的健全和完善十四届三中全会以来,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目标的各项改革不断深化,十六大进一步提出了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使得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日趋完善。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商品流通具有以下特征:1、流通主体独立自主2、商品交换自由平等3、商品流通竞争公平4、商品流通的开放性第七十一页,共八十九页,2022年,8月28日(三)卖方市场转变为买方市场卖方市场是指市场需求在一段较长时间里、在一定区域内、较大幅度地持续超过市场供给,使卖者在与买者的竞争中形成对自己有利的要价和条件的市场态势。商品普遍短缺、供不应求、价格趋于上升是卖方市场的主要特征。买方市场,是指市场供给在一段较长时间里、在一定区域内、较大幅度地持续超过市场需求,从而出现了卖者与卖者之间的竞争,使购买者在与卖者讨价还价中处于特别有利的地位的市场态势。商品普遍过剩、供大于求、价格趋于下降,是买方市场的特征。我国全部商品已经供过于求,卖方市场已经转变为买方市场:(1)市场供不应求的商品几乎消失,绝大多数商品供过于求;(2)商品价格出现持续下降趋势,行业平均利润率将进一步下降(3)企业之间的竞争特别是价格竞争日益激烈,使得竞争手段逐步从价格转向品牌、技术和服务质量;(4)消费者在市场上的地位明显提高,消费者权益状况得到改善。第七十二页,共八十九页,2022年,8月28日二、流通地位和作用的变化随着知识经济的形成、经济全球化的深化、市场经济体制日益完善以及买方市场的格局形成后,流通的地位和作用开始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人们对流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性的认识也发生了巨大变化。第七十三页,共八十九页,2022年,8月28日(一)生产、消费与流通的关系变化关于生产、消费与流通的关系,马克思曾经有系统的研究,其主要观点是:1、生产决定流通2、流通反作用于生产3、消费决定流通4、流通影响消费第七十四页,共八十九页,2022年,8月28日市场经济中流通的作用商品流通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育和成熟程度的主要标志(王之泰,2002)。流通问题是搞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最重要问题之一。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流通不仅可以引导生产和消费,起桥梁纽带作用,而且对稳定经济全局和优化资源配置作用也越来越大,流通产业已成为促进经济全面发展的先导产业;流通体制运行状况影响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整体推进的快慢。商品流通是国民经济运行状况的晴雨表。流通的顺畅与否,决定着国民经济良性循环能否实现。流通生产力是促进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国外发达国家的流通实践证明,先进的流通生产力,有利于降低流通费用,流通费用的降低,推动着工农业生产成本的下降、销售价格的下调,从而提高整个国民经济效益。贾履让等指出,随着“市场开始作为配置社会经济资源的主要手段,流通在社会经济生活中越来越显示出具有决定性的作用”。第七十五页,共八十九页,2022年,8月28日买方市场条件下流通的地位与作用买方市场是市场经济的常态,买方市场态势下流通的地位和作用与卖方市场条件下有根本区别。在卖方市场态势下首先生产决定流通和消费,也就是说生产者决定生产什么商品,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以什么样的价格销售该商品,流通企业和消费者只能被动地接受;其次,作为商品流通企业,一方面受生产者的制约和限制,不得不接受厂商的苛刻条件,另一方面,又利用自己的相对优势地位把它所受到的损失转嫁到消费者身上,同时追求高额利润。所以,卖方市场态势下的流通的地位如图所示:

流通生产消费第七十六页,共八十九页,2022年,8月28日

买方市场环境使购销关系发生了根本变化,“消费通过流通决定生产”,流通从末端产业转为先导产业。因此在买方市场态势下,首先,消费决定流通和生产,其次,流通决定生产。流通处于生产和消费的中介地位,流通对生产的支配作用就更加明显。所以,买方市场态势下的流通地位如图所示:

消费流通生产第七十七页,共八十九页,2022年,8月28日

王之泰2002年提出流通决定生产。随着社会的进步,已经逐渐发生了战略性的转变。这个转变的主要标志是,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从生产决定转向流通决定,流通决定生产,商业资本主导生产,流通的决定作用同时也将决定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这个转变影响是深刻的:对于国民经济来讲,这个转变会涉及到国家经济工作的重心,国民经济的重点,将会从生产转向流通;对于企业来讲,流通能力也将成为企业竞争力的核心。第七十八页,共八十九页,2022年,8月28日陈文玲2004年撰文提出现代流通决定国家持续增长竞争力(市场周报)。市场经济越发达,流通的地位和作用就越重要。发达国家和地区之所以转轨快,实质上是由于流通生产力率先发展,在开拓国际市场中起到了先导或导向作用,带动了国内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和企业组织形式的不断调整,由此构成了国家持续增长的竞争力。只有充分认识并懂得现代流通,才能使整个经济运行的方式根本转变,经济运行的质量迅速提高。第七十九页,共八十九页,2022年,8月28日(二)理论界关于流通产业地位具有代表性的认识1、先导产业论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流通决定生产”的理论得到充实,并进一步提出了把流通业从末端行业转向先导行业的观点。蔡宁林提出:“流通对生产、分配、消费不仅起被动的‘联结作用’,更重要的是起能动的‘调节作用’,传统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把流通看作是联结生产与消费的桥梁和纽带。现在看来,……需要把流通作为一个先导性、主导性、支柱性的产业,并需要使流通产业超前发展”。第八十页,共八十九页,2022年,8月28日刘国光(2001)等经济学家提出的先导产业论,认为当买方市场逐渐形成,经济从资源约束型、供给约束型变为市场约束型和需求约束型的时候,流通产业的地位就提高了,“商业作为启动市场经济运行的起点,将会转化为周而复始的经济增长的新起点。……商品流通业将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一个末端行业,升位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一个先导行业。”“必须深刻认识到流通是反映一个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程度的一个窗口,是观察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晴雨表,是不断启动市场、促进需求和消费不断升位的一个助推器”,并指出流通产业先导性的三个方面:(1)引导生产。企业生产什么,生产多少,产品如何销售,都由市场需求决定,即“以销定供”、“以需定产”。(2)促进消费。通过流通产业启动、扩大消费。(3)产业关联。通过流通的转换功能,改变商品的供给结构和需求结构,促进产业结构的升级,促进生产和消费的统一。第八十一页,共八十九页,2022年,8月28日《中国流通产业发展报告(2004年)》认为流通产业先导作用不断增强。第一,流通产业成为拉动国民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