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滕州育才中学高三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卷及答案解析_第1页
2020年滕州育才中学高三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卷及答案解析_第2页
2020年滕州育才中学高三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卷及答案解析_第3页
2020年滕州育才中学高三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卷及答案解析_第4页
2020年滕州育才中学高三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卷及答案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0年滕州育才中学高三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卷及答案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现代文阅读I(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在中国传统哲学概念范畴中,“节”也许并非处于核心地位;然而,由节之“象”所拓展出的丰厚意蕴则凸显了东方所固有的“象思维”品质极具代表性,值得探讨一番。“节”首先表现为空间上的联结,有承上启下之作用——此由竹节之本义发出。“承上启下”,自然是关键要害处,故“节”可引申为关键:人们常言解决问题的节点、“紧要关节”,等等,皆由此出。节在空间上的“联结”义,推而广之,则形成了诸多相关的词汇,用之于人体则有骨节、关节、肢节;用引申出。中国传统哲学强调时空一体,当将空间之“节”迁移于时序之时,“节”的含义又进一步得到拓展与丰富。《秋浦歌》曰“常恐秋节至”,杜甫云“好雨知时节”,其中之“节”即是维系过去与未来的“节”点。当然,此节点以阴阳之气的变化为标准。依古人,每年的时序可作此概括:由冬至到夏至,阳息(息者,长也)阴消;由夏至到冬至,阴息阳消;其中,春分、秋分则大致阴阳持平。由是,按照阴阳变化的节点,古人将一年划分为二十四节气。节气者,气之节也,维系(联结)阴阳变化(时间)的关节点之谓也。当然,对于重大的节气譬如春节、中秋节等,人们是要隆重庆祝的,春节意味着万物复苏,预示播种的前奏;中秋节万物成熟,则是收获的标志。可见,节日与节气亦密切相关。当“节气”转换为“气节”时,形下之“节”便超越了自然时空而进入伦理学的领域。“气节”,表征的不再是变也)、硬也。气节,即保持浩然正气而不动摇,引申为意志坚不可摧。儒家伦理倡导的诸如忠孝节义、节操、名节、节烈皆作如是观,此取象于节之硬并化用之于道德人格。苏武持节不忘本心,为古人守节之典促使“节”超越时空的因缘,在于它暗合了儒家五伦的德目:信。而最早对节之“信”、节之“符(合)”义进行探究的应始于《周易》的节卦。关于义理之节,尚秉和先生曾有如是解释:“节者,信也。言凡事皆有一地节者,天地信也。”尚先生又云:“节者符也,以除了“信”义外,儒家之“节”尚有“中道”义,此为“节”之蕴含的又一次跃迁。“中道”乃中国哲学的核心范化的角度进行分析,他认为,古代注重礼节,乐的精神是“和”,礼的精神是“节”。朱先生的结论是:“可以说所谓‘圣达节’等等的节,是从礼乐里引中出来成了行为的标准或做人的标准;而这个节其实也是传统的‘中道’。”朱先生从史学的角度阐发“节”之中道义,亦不乏为一家之言。(摘编自郭继明(说“节”》)1.下列各项关于“节”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节”属于中国传统哲学概念范畴,“节”之“象”拓展出的丰富意蕴凸显出东方所固有的“象思维”品质。B上启下的作用,这是由竹节的本义发出的。“节”在空间上的联结义可推出词汇“骨节”“多节虫”。C.“节”从空间迁移于时序,其含义进步拓展丰富。节气,就是气之节。而中国的春节等重大节日与节气密D.“节”超越时空进人伦理学领域,由形下"节之硬"转化为形上“意志坚不可摧”,具体表征为“气节”。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采用“总——分的结构,开头引出话题“节”,然后从空间、时间、伦理学领域等三个方面对“节”的含义B.文章以杜甫“好雨知时节”为例,旨在说明节”从空间迁移到时间后,以阴阳之气的变化为标准,丰富拓展C.文章阐述促使“节”超越自然时空而进入伦理学领域的缘由,是“节”暗含了儒家伦理所倡导的节操、名节、操。D.文章末段引用朱自清从历史文化角度阐释“中道的结论,有力的论证了“节”在儒家思想体系中除了“信”还有“中道”之义。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项是()A.《荀子•天论》中“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之节与“开源节流”“故善言古者必有节于今”义同。B.“苏武持节不忘本心,为古人守节之典范”是因为他的行为符合儒家伦理所倡导的节操、节义、名节等。C.最早对节之“信”、节之“符(合)”义进行探究的是《周易》,尚秉和先生在此基础上阐释了“节”的含义。D.朱自清从史学的角度阐发“节”之中道义,认为它是从礼乐里引申出来,成了行为的标准和做人的标准。二)现代文阅读II(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社会在发展,时代在变化,劳动及劳动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当然需要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但是,劳动依然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劳动教育依然是立德树人的基本内涵之一。新时代的社会特征反映到教育上,主要表现为对专业知识和高精技术的需求。基础教育的课程越来越偏重知识和技术教育,是适应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向。然而,知识和技术的实践应用过程以及驾驭知识和技术的思想意识的基础依然是劳动。劳动的两大特征“实践”和“行动”,以及学校教育的目标指向“实践意识”和“动手习惯”,是贯穿、渗透、融汇在所有培养目标和手段中的基础素养。劳动及实践意识和情感是创新的基础,是把知识技能变为桥梁。在当今时代,创造价值的过程依然是劳动。新时代的劳动形式更加多样化,然而,归根结底,一切真正创造价值的活动都是以身体力行为基本特征的劳动。不能因为劳动的多样化形式而否定其本质——创造价随着劳动含义的扩展,中小学劳动教育的内涵也相应有所扩展。新时代的劳动教育,更应强调劳动观念、劳动意识和劳动习惯的培养。学校教育需要把握学生在未来工作和生活中必备的基本劳动素养、基本劳动品质和基本劳动习惯,通过学校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充分体验劳动过程,培养学生成为尊重劳动、热爱劳动和以劳动为荣的社会公民。马克思说:“未来教育对所有已满一定年龄的儿童来说,就是生产劳动与智育和体育相结合,它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劳动教育与德智体美任何一育都有着密不可分的基础性关联。(摘编自耿申《劳动教育的定位及意义》)他学有所成,报效祖国?高年级小学生和初中生不会剥鸡蛋、系鞋带,真是不折不扣的劳动“小白”。劳动教致一些孩子没有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劳动教育越来越边缘化。一些学校片面强调智育至上,劳动教育不被重视,不安排劳动课或劳动课由其他学科取代,即使开设也是蜻蜓点水、走马现花。受金钱第一等不良育的意见》的出台,可谓是及时雨,必将使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焕发活力。家庭是劳动教育的启航地。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须给孩子讲好“人生第一课”,帮助孩子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家长应给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从“重知识教育、轻劳动教育,重智能教育、轻体力教育”的误区中走出来,注重加强对孩子的劳动教育,鼓励孩子自觉参与、自己动手,随时随地、坚持不懈进行劳动,培养其勤劳向上的品格和素养。学校是劳动教育的操练场。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学校当发挥在劳动教育中的主导作用,承担起劳动教育主体责任。开足开好国家规定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通用技术课程,保证劳动教育课时,不挤占、挪用劳动实践时间。根据学生身体发育情况,科学设计课内外劳动项目,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激发学生劳动的内在需求和动力,着重引导学生形成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系统学习掌握必要的劳动技能。社会是劳动教育的实践台。劳动教育不仅仅是学校的责任,更是全社会共同的担当。各级政府部门应积极协调和引导企业公司、工厂农场等组织履行社会责任,开放实践场所,支持学校组织学生参加力所能及的生产劳动、参与新型服务性劳动。在全社会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氛围,把劳动光荣作为新时代的价值尺度,宣传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的典型人物和事迹,弘扬劳动光荣、创造伟大的主旋律,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们通过实打实的劳动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崇尚劳动、尊重劳动,增强对劳动人民的感情,报效国家、奉献社会,真正成长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摘编自边建军《让劳动教育在新时代焕发活力》)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党十分重视劳动教育。但是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劳动教育环境的深刻变化,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未能与变化了的环境相适应。近年来一些青少年中出现了不珍惜劳动成果、不想劳动、不会劳动的现象,劳动的独特育人价值在一定程度上被忽视,劳动教育被淡化弱化。这种状况不仅影响立在教育实践中出现了片面强调智育的重要性,忽视劳动教育的倾向,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思想变得比较薄弱。还有些人有意无意淡化劳动教育的育人功能,把劳动教育简单看成一种技能训练。这些错误思想和行为不仅对大中小学劳动教育负面影响非常大,而且严重影响了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人才的培养。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新时代我们党的教育方针,把握育人导向是新时代劳动教育的首要价值,也是最核心的价值。(摘编自杨业华、王南芳《新时代劳动教育新在何处》)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会发展的趋势相悖。B.学校科学设计课内外劳动项目,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激发学生劳动的内在需求和动力,就可以使学生形成马克思主义劳动观。C性劳动。D.在教育实践中,不能片而强调智育的重要性,而忽视劳动教育,劳动教育不是一种技能训练,劳动教育与智育一样有育人的功能。5.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劳动教育被弱化,其原因是一些家长无条件疼爱孩子,向孩子灌输“只要学习成绩好,其他不需要管”的观念,以及社会一些不良风气的影响。随时随地、坚持不懈地进行劳动。C.劳动教育应适应新时代的发展,强调劳动观念、意识和习惯的培养,学校教育应培养学生成为尊重、热爱劳动和以劳动为荣的社会公民。育环境的深刻变化的实际现状。6.下列表述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A.劳动教育具有显著的实践性,以动手实践为主要方式。B.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现状不容乐观,亟待改进。C.一切劳动和劳动者都应该得到鼓励和尊重,反对一切不劳而获、崇尚暴富、贪图享乐的错误思想。D.劳动可以使我们摆脱三大灾祸:寂寞、恶习、贫困。7.请简要梳理材料二的行文脉络。8.劳动对人有哪些意义?请根据材料,简要分析。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当前,乡村振兴战略正在给中国乡村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而不变的是在乡间闾巷的乡土文化地标上流淌着的汩汩文脉。保护好文化地标,就能守住乡村文脉,守住乡愁。承载着一个社群的共同记忆。乡土文化地标有两类,一类是自然存在的承载家族记忆与典型精神的树石山水。比如,明朝山西南迁江淮的移民世代流传歌谣,“问我祖先来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老家名字叫什么,山西洪洞老鹳窝”,谣词中的“大槐树”“老鹳窝”就是典型的乡土文化地标符号。近些年来,山西省洪洞县举办“槐乡寻根祭祖节”,当地政府“抱切切之虔诚,怀殷殷之情意”宣读《祭古槐先祖文》,就是在这个地方。另一类则是作为人文遗产类的乡土文化地标,包括显于乡村或隐于山林的宫观寺庙、亭台楼阁、浮雕石刻、家族宗祠、名人墓穴等。这些乡土文化地标,凝聚着心血,抟合着智慧,寄寓着精神。作为我们记忆深处标识化、表征化的家乡形象,它们和那些以勒石、铸铜、树牌等形式记录的先祖题刻、名人碑文、古韵匾联等一起,共同构成了我们抚摸乡野之厚重、祖辈之荣光、少时之回忆的一个个锈迹斑斑的符号。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承载着乡愁记忆的乡土文化地标,正面临着被损毁、破坏甚至消失的危机。缺乏保护主体和保护动力是乡土文化地标面临消亡危机的重要原因。除了被列为文物保护单位的文化地标能够得到相对有效的保护外,大多数位于农村的文化地标,不管是私人所有,还是乡村集体所有,都没有法律法规明确所有者应该承担保护的义务。再加上基层财力有限,对很多文化地标的保护也就成为“非紧急的事项”。比如,在一些城中村改造中,没有对古建筑进行评估,也没有采取保护措施,致使一些优秀的古建筑被拆毁。还有些乡土文化地标,如宗祠,由于缺乏保护主体,遭到了较大破坏。乡土文化地标,种类多,分布广,数量大,要对其进行有效保护,首先要“摸清家底”。我们可从基层做起,各村先摸清自己的家底,然后再到乡镇、县区。乡村文化遗产具有跨越历史时间长、文献资料记载有限等特点,应吸收专业人员深入乡村进行全面认真排查,做好归纳梳理、登记造册、建立台账等工作,从而真正做到掌握家底。同时,建议政府增加相应的经费投入。各级政府为乡村振兴投入了大量经费,应从这些经费中划拨出要把乡土文化地标的保护宣传同当地文化底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结合起来,增强群众的乡土文化保在遵循保护为先的同时,可适当对一些文化地标进行利用,将景观功能与文化游览、乡村公共文化活动结合起来。比如,在浙江不少农村,传统的旧祠堂、旧戏台,经过翻修被改造成农村文化礼堂。这些文化礼堂,不仅有村史乡约的介绍,而且经常举办文娱、宣讲、礼仪、议事、美德评比等活动,已经成为当地新的文化地标和村民的精神家园。(摘编自苟德培《保护文化地标,传承乡村文脉》,有删改)文化是一个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层的自信。站在历史交汇点和发展新起点,充分挖掘和阐发中国传统文化,使之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使之得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是一项重大的历史任务。乡土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和重要组成,是在乡村中所酿生的共性文化积淀,蕴含着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挖掘乡土文化的现代价值,对于繁荣哲学社会科学、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独特而重要的意义。乡土文化凝结着乡土社会全体成员共同的精神寄托,与人民群众具有天然的亲近性,在持续发生的文化传承和经验中不断叠加、累积,有助于增强乡土社会乃至全社会的文化认同。与此同时,我们还可以借助乡土文化引导人们形成牢固的政治认同,从而形成文化认同固基政治认同、政治认同促进文化认同的生动格局。从这个意义上说,乡土文化有助于使“我”变成为“我们”,积聚起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民族复兴乡土文化具有丰富的美学意蕴,是自然与人文的有机结合、民族特色与地域特色的有机统一,是符合人性优美的形态实体和精神体验。比如,清纯、静谧的乡村美景,独具魅力的民俗民风,以及乡村农舍、古建遗筑、雕塑等民间艺术。这些都直观地反映了人们共同的审美情趣。从某种意义上说,鲜活的乡土生的启迪、“美”的震撼,并在真善美统一的基础上通往全面发展的美好生活。因此,我们要善于继承和弘扬乡随着工业文明的兴起和推进,人们一定程度上呈现出“单向度发展”的倾向,出现了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身与人心之间的疏离。虽然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来看,这些不良倾向和问题的存在具有合代化转型发展中仍然具有重要的作用和功能,它既可以继续延续传统中国、乡土社会的优秀文化基因,使之薪火相传、代代相守,也可以引导人们树立进步的人文精神追求,从而为人们提供正确精神指引。在现代化进程中,乡土文化通过与资本、与市场的结合,逐渐解放和发展了乡村社会的文化生产力,从而赋予了乡土文化以巨大的经济价值。近年来,乡土文化产业化发展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乡土文化经济规模得到了较大的扩张,已经成为一些地区乡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增长点。古北水镇、乌镇等不少兼顾历史印记传承和文化艺术交流的特色小镇拔节而生,各地乡村旅游发展如火如荼,很多农产品、工艺品摇身一变成为了特色纪念品。借助乡土文化的东风,农村文化产业得以发展,优秀传统文化得以普及,村民脱贫致富也成为了现实。(摘编自王耀鸿《挖掘乡土文化的现代价值》,有删改)9.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B.实现对文化地标的有效利用,就是要将农村传统的旧祠堂、旧戏台翻修改造成新的文化地标,从而做到更C.乡村美景、民俗民风、民间艺术等独特的乡土文化,能够给予人美好的视觉享受和精神体验,满足现代人需求。们提供正确精神指引。10.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如果我们今天想要了解一个姓氏的繁衍脉络,就必须从民间流传的诸如“大槐树”“老鹳窝”等文化符号中去有形和无形的文化遗产都重新焕发生机。C.牢固的政治认同和文化认同的形成,得益于对乡土文化现代价值的深入挖掘,最终使“我”变成为“我们”。11.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不属于乡土文化地标符号的一项是()A.城阳区的胡峄阳故居C.平度市的天柱山“魏碑”B.胶州市的胶州大秧歌D.青岛西海岸新区的琅琊台中“乡土文化地标缺乏保护主体和保护动力”的一个深层原因。请结合材料二简析乡土文化的现代价值有哪些。13.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一)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阳城,字亢宗,北平人也。家贫不能得书,乃求为集贤写书吏,窃官书读之,昼夜不出房,经六年,乃无所不通。既而隐于中条山,远近慕其德行,多从之学。闾里相讼者,不诣官府,诣城请决。陕虢观察使李泌闻其名,荐为著作郎。德宗令长安县尉赍束帛而召之。寻迁谏议大夫。初,未至京,人皆曰:“阳城山人今为谏官,必能以死奉职”。人咸畏惮之。及至,诸谏官纷纭言事,细碎无不闻达,天子益厌苦之。而城与客日夜痛饮,人莫能窥其际,皆以虚名讥之。有造城所居,将问其所以者。城知其意,引之与坐,辄强以酒。客辞,城辄引自饮,客不能已,乃与城酬酢。客或时先醉仆席上,城或时先醉卧客怀中,不能听客语。时德宗在位多不假宰相权而左右得以因缘用事于是裴延龄以奸佞相次进用诬谮时宰毁诋大臣陆贽等咸遭枉黜无敢救者城乃伏阁上疏,论延龄奸佞,贽无罪。德宗大怒,将加城罪。时顺宗在东宫,为城独开解之,城赖之获免。金吾将军张万福乃造城曰:“诸谏议能如此言事,天下安得不太平?”然德宗朝夕欲相延龄,城辄沮之,竟坐延龄事改国子司业。城既至国学,与诸生日笃。有薛约者,尝学于城,以言事得罪,徙连州。城与约饮酒诀别。德宗闻之,以城党罪人,出为道州刺史。太学生二百七十人诣阙乞留,吏遮止之,疏不得上。在道州,以家人法待吏人,不以薄书介意。赋税不登,观察使数加诮让,遣判官督其赋,至州,怪城不出迎,以问州吏,吏曰:“刺史闻判官来,以为有罪,自囚于狱,不敢出。”判官大惊,驰入谒城于狱,曰:“使君何罪!某奉命来候安否耳。”判官不自安,辞去。顺宗即位,诏征之,而城已卒,士君子惜之。杳杳寒山道1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时德宗在位/多不假宋相权/而左右得以因缘用事/于是裴延龄以奸佞进用/诬谮时宰/毁诋大臣/陆赞遭枉黜/无敢救者/B.时德宗在位/多不假宋相/权而左右得以因缘用事/于是裴延龄以奸佞进用/诬谮时宰/毁诋大臣/陆赞遭枉黜/无敢救者/C.时德宗在位/多不假宋相/权而左右得以因缘用事/于是裴延龄以奸佞/进用诬谮/时宰毁诋大臣/陆赞遭枉黜/无敢救者/D.时德宗在位/多不假宋相权/而左右得以因缘用事/于是裴延龄以奸佞/进用诬谮/时宋毁诋大臣/陆赞遭枉黜/无敢救者/15.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束帛,古代用为聘问、馈赠的比较贵重的礼物。以束帛召见足见皇帝对阳城之器重。B.东宫,中国古代宫殿之称,因方位得名,王子大多居住于此,故又以东宫借指王子。C.诸生,古代经考试而进入中央、府、州、县各级学校如太学学习的生员,泛称诸生。D.使君,对州郡长官的尊称,如《陌上桑》“使君从南来,五马立脚踞”中的“使君”。1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阳城律己苦读,品德受人推崇。他于贫寒中经过六年刻苦学习,学问渊博;德行深受人们仰慕,从学者众多,甚至人们有官司也请求他裁决B.阳城担任谏官,敢为陆贽鸣冤。他初为谏官时,日夜与客痛饮,不以国事为念;后为改变人们对他的印象,当陆贽蒙冤时,他挺身而出为其辩护。C.阳城重情重义,和诸生感情深厚。学生薛约以言事获罪,被流放连州,阳城与其饮酒诀别,触怒德宗,被贬为道州刺史,太学生为他求情也于事无补。D.阳城巧施妙法,应对督收赋税。他任道州刺史时,因征收赋税不力数次遭到上司责备;当上司派判官督收赋税时,他自囚于狱,使判官不安而去。1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有造城所居,将问其所以者。城知其意,引之与坐,辄强以酒。(2)然德宗朝夕欲相延龄,城辄沮之,竟坐延龄事改国子司业。(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山杳杳寒山道,落落冷涧滨。啾啾常有鸟,寂寂更无人。淅淅风吹面,纷纷雪积身。朝朝不见日,岁岁不知春。18.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诗人通过写寒岩高山深壑中寒气逼人的景色,将读者带进一个冷森森的境界。B.诗人在次联写轻细的鸟鸣声和寂寥无人声,衬托了四周的冷寂和山中的幽静。C.诗人因为山幽林茂、不易见到阳光而心如古井,不想也不愿去关心春来秋往。D.诗歌借助于山水风物,由景而情,体现出了诗人冷淡孤寂、超然物外的心境。19.顾炎武曾说:“诗用叠字最难,做到,‘复而不厌’方为精妙”强调了叠字的使用应当富于变化,请就此分(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2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曹刿论战》中,针对国君将衣食与百姓分享的做法,曹刿的评价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9分)21.下面文段有四处语病,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发明了计算机,④从而使人区别动物的第二个特征产生了;⑤70年代人类开始研作的教授大约有20%以上用上互联网;(二)语言文字运用Ⅱ(11分)22.下图是某市水务局的标识,请根据这一标识,完成下列题目。(1)用简洁语言描述图案。(2)概括该标识所蕴含的寓意。23.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作。孟子、荀子等先秦诸子的犀利论辩、深沉哲思,引领我们走近先哲圣贤,一览中国穿越千年的哲理之光;李白、韩愈、苏轼等唐宋大家雄浑苍劲的诗词文赋,引领我们走近诗人文豪,饱尝华夏弥漫天地的人间温度。通过学习,我们可以增长见识,开启智慧,涵养德行,砥砺人格。结合自己的学习经历,谈谈学习语文的意义是什么。请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题目自拟,不要套作,不得抄袭。【1题详解】本题考查对文本中相关内容的理解分析能力。分析近五年高考命题,语文试卷中论述类文本阅读的考查悄然在发生着变化。如果说之前在语句对照的层面就能做对选项,那么现在需要在读懂的基础上对信息与说不仅限于会提取筛选信息。D项,“具体表征为气节”错误,据原文“气节,表征的不再是阴阳之气转换的节点,而是超越时空的、形上伦理学意义上的道德节操”可知,选项偷换概念。【2题详解】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在于它暗合了儒家五伦的德目:信”可知,选项张冠李戴。【3题详解】本题考查根据材料中相关信息进行理解和推断能力。这类题选项信息一般会超越文本,也就是可能在材料中找不到可对照的语句,需要考生联想生活或者运用头脑中的自我储备加以判断。还有一种设题角度可能是对原文相关语句进行合理而巧妙的变通,即一句话百样说,出题者没有照搬原文信息,变通说法后让考生来推断,这样的其实就是考查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总之这样的题需要处置灵活一些,不拘泥于提取、有节于今”,节,节制,制约。句意善于谈论古代事物的人一定有制约现实的愿望。C项,“尚秉和先生在此基础上阐释了‘节’的含义”错误,原文信息是“而最早对节之‘信’、节之‘符(合)’义进行探究的应始于《周易》的节卦。关于义理之节,尚秉和先生曾有如是解释:‘节者,信也。言凡事皆有一定,无中生有。D项,“成了行为的标准和做人的标准”错误,据原文“成了行为的标准或做人的标准”,把文中选择关系偷换【点睛】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1)整体阅读语言材料。把握语言材料的内容要点,即明确文中透露的信息点。(3)将题干、选项、信息源进行对照和比较,鉴别真伪信息。【4题详解】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和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A项,“这与社会发展的趋势相悖”错,参见原文“是适应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向”。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系统学习掌握必要的劳动技能”分析,原文是必要条件,不是充分条件。D项,“劳动教育不是一种技能训练”错,原文“把劳动教育简单看成一种技能训练”没有否定劳动是一种技能【5题详解】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A项,“其原因是一些家长无条件疼爱孩子,向孩子灌输‘只要学习成绩好,其他不需要管‘的观念,以及社会一些不良风气的影响”原因不全面,结合“改革开放后,在教育实践中出现了片面强调智育的重要性……把劳动课或劳动课由其他学科取代”。【6题详解】本题考查分析文本论点和论据的能力。材料一阐述的观点是劳动的意义。A项,阐述的是劳动教育的方式。B项,阐述的是劳动教育的现状。C项,阐述的是要尊重劳动。D项,阐述了劳动的意义。【7题详解】本题考查理解论述类文本思路结构的能力。解答梳理论述类文本结构思路类试题,首先要整体感知文本,把握内容要点;然后借助文中思路标志词,判断其行文顺序,并通过划分段落层次,概括段旨,以解析其行文脉络。结合“大学生邮寄脏衣服回家洗”“高年级小学生和初中生不会剥鸡蛋、系鞋带”“一些家长一味地无条件疼爱孩子”“一些孩子认为劳动可以雇人,一切都可以花钱买到”等分析,从一些社会不良现象分析,引出话题,提出论点“使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焕发活力”。结合“家庭是劳动教育的启航地”“学校是劳动教育的操练场”“社会是劳动教育的实践台”等分析,然后从家庭、学校、社会三个角度阐述如何实施劳动教育。结合“路遥在《平凡的世界》中写道:‘劳动,是人生的第一堂课。只有劳动才可能使人在生活中强大’”“让我们通过实打实的劳动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崇尚劳动、尊重劳动,增强对劳动人民的感情”等分析,最后引用路遥的进一步论证中心论点,强调劳动的重要作用,收束全文。【8题详解】本题考查分析作者在文中观点态度的能力。结合“劳动依然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知识和技术的实践应用过程以及驾驭知识和技术的思想意识的基础依然是劳动”“劳动及实践意识和情感是创新的基础,是把知识技能变为创造行动的桥梁”分析,劳动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知识和技术的实践应用过程以及驾驭知识和技术的思想意识的结合“创造价值的过程依然是劳动。新时代的劳动形式更加多样化,然而,归根结底,一切真正创造价值的活动都是以身体力行为基本特征的劳动。不能因为劳动的多样化形式而否定其本质——创造价值的活动”分析,主要从“劳动”与“价值”方面分析,劳动的本质是创造价值的活动,人可以通过自己的劳动创造价值,体结合“生产劳动与智育和体育相结合,它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劳动教育与德智体美任何一育都有着密不可分的基础性关联”“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新时代我们党的教育方针,把握育人导向是新时代劳动教育的首要价值,也是最核心的可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提升人的整体素养。【9题详解】本题考查对信息的筛选和整合能力。B项,“就是要将农村传统的旧祠堂、旧戏台翻修改造成新的文化地标”是错误的。由原文“在遵循保护为先的同时,可适当对一些文化地标进行利用,将景观功能与文化游览、乡村公共文化活动结合起来。比如,在浙江不少农村,传统的旧祠堂、旧戏台,经过翻修被改造成农村文化礼堂”可知,实现对文化地标的有效利用包括很多方面,将农村传统的旧祠堂、旧戏台翻修改造成新的文化地标只是其中的一种方式。【10题详解】本题考查信息筛选和整合能力。A项,“就必须从民间流传的诸如‘大槐树’‘老鹳窝’等文化符号中去寻找依据”是错误的。由原文“乡土文化地典型精神的树石山水”“另一类则是作为人文遗产类的乡土文化地标,包括显于乡村或隐于山林的宫观寺庙、亭台楼阁、浮雕石刻、家族宗祠、名人墓穴等”可知,我们今天想要了解一个姓氏的繁衍脉络,除了可以以自然存在的承载家族记忆与典型精神的树石山水为依据外,还可以以作为人文遗产类的乡土文化地标为依据。B项,“就能使农村文化地标免遭拆毁,从而让乡村中有形和无形的文化遗产都重新焕发生机”是错误的。由原文“缺乏保护主体和保护动力是乡土文化地标面临消亡危机的重要原因。除了被列为文物保护单位的文化地标能够得到相对有效的保护外,大多数位于农村的文化地标,不管是私人所有,还是乡村集体所有,都没有法律法规明确所有者应该承担保护的义务”可知没有法律法规明确所有者应该承担保护的义务只是乡土文化地标面临消亡危机的重要原因,而不是唯一原因。C项,“最终使‘我’变成为‘我们’”是错误的。由原文“乡土文化有助于使‘我’变成为‘我们’,积聚起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民族复兴的力量”可知,是乡土文化而不是牢固的政治认同和文化认同的形成有助于使“我”变成“我们”。【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概念的理解能力。承载着一个社群的共同记忆,而青岛西海岸新区的琅琊台是一个新兴的地标志建筑,所以不是乡土文化地【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概括信息的能力。由原文“乡土文化凝结着乡土社会全体成员共同的精神寄托,与人民群众具有天然的亲近性,在持续发生的文化传承和经验中不断叠加、累积,有助于增强乡土社会乃至全社会的文化认同”可知,乡土文化具有认同由原文“乡土文化具有丰富的美学意蕴,是自然与人文的有机结合、民族特色与地域特色的有机统一,是符合人性优美的形态实体和精神体验”可知,乡土文化具有美学价值。由原文“作为具有丰富人文精神意蕴的乡土文化,在乡土社会现代化转型发展中仍然具有重要的作用和功能”可知,乡土文化具有人文价值。从而赋予了乡土文化以巨大的经济价值”可知,乡土文化具有经济价值。【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首先说到乡村振兴战正在给中国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但不变的是流淌的汩汩文脉,从而提出保护好文化地标,就能守住乡村文脉,守住乡愁。其次提出乡土文化地标分为两类,一类是自然存在的承载家族记忆与典型精神的树石山水,另一类是作为人文遗产类的乡土文化地标。接下来说到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承载着乡愁记忆的乡土文化地标,正面临着被损毁、破坏甚至消失的最后说到如何对乡土文化地标进行保护。【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把句子代入原文,结合语境理解句子的大概意思,然后要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叙事内容的变化等。句子意思是:当时德宗在位,许多事不依靠宰相而行使权力,因而身边的人得以借机擅权,于是裴延龄用奸佞手段得到进用,诬陷宰相,诋毁大臣,陆贽遭到冤屈贬斥,没有谁敢救援他们。“假”是“依靠、通过”的意思,“多不假宋相权”意即很多事不通过宋相而行使权力,因而“宋相权”之间不能断【15题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B项,“王子大多居住于此,故又以东宫借指王子”错误,东宫只是太子的居住之处,只能借指太子。【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出“正确”还是“错误”的一项,然后依据人名、地名、官名、时间等提示性信息快速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再与选项进行比较B项,从后文来看,“不以国事为念”可能是一种假象,或另有隐情。而“后为改变人们对他的印象”则于文无【17x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拿到句子之后,应先回归文本,(1)中,造,到;所以,……的原因;引,拉。(2)中,相,名词使动用法,使……做宰相;沮,阻止;坐,因为。【点睛】为了增强文言功底和文言阅读的内力,考生需注意以下几点:一要做好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词类活用等方面的知识储备;二要注重平时积累。文言知识点很多,考生要养成积累的习惯,随时随地、一点一滴地积累,聚沙成塔,三要注意复习以前学习过的课文,因为做高考题许多就是对平时学习过的课文知识和能力的迁移,甚至有些考查的知识点就直接来自学习过的课文。因此要回归课本,尤其是对于文言文阅读能力较弱的同学;四要多练习,通过练习来掌握500字左右的文言文段的阅读套路,培养文言语感,增强解题能力。昼夜不出屋,经过六年苦读,于是没有什么不精通。之后隐居于中条山,远近的人仰慕他的德行,很多人推荐阳城担任著作郎。德宗让长安县尉拿着束帛征召他,不久升迁为谏议大夫。当初阳城未到京城,人们言,细碎之事无不上报天子,天子更觉厌烦痛苦,而阳城与客日夜痛饮,人们不能窥知他的深浅,都以徒有虚名来讥刺他。有人到阳城家中,想问他这样做的原因。阳城知道他的来意,领着他入座,就硬让他喝酒。客人推辞,阳城就举杯自饮,客人没有办法,于是和阳城互相敬酒。客人有时先醉卧在席上,阳城有时先醉卧在客人怀中,不能听到客人的话语。当时德宗在位,许多事不依靠宰相而行使权力,因而身边的人得以借机擅权,于是裴延龄用奸佞手段得到进用,诬陷宰相,诋毁大臣,陆贽遭到冤屈贬斥,没有谁敢救援他们。阳城于是伏阁上疏,认为裴延龄奸佞,陆贽无罪。德宗大怒,想加罪给阳城。当时顺宗在东宫天下怎能不太平?”然而德宗从早到晚总想让裴延龄担任宰相,阳城总是阻止这件事,最终因为裴延龄的事改任国子司业。阳城到了国子学之后,与诸生感情一天天深厚,有个叫薛约的人,曾经跟随阳城学习,因为议论朝政而获罪,被流放连州。阳城和薛约饮酒诀别。德宗听说这个事,认为阳城结交罪人,让阳城离京担任道州刺史。太学生二百七十人向朝廷请求留下阳城,官吏拦截、阻止这件事,奏疏不能上达。阳城在道州,用管理家人的办法来对待官吏,不以文书薄册为意。赋税没有上交,观察使多次责备他,派遣判官督收赋税。到了道州,奇怪阳城没有出来迎接,就问州中官吏,官吏说:“我们的刺史听说判官来了,自命来问候你是否平安罢了。”判官心中不安,辞别离开。顺宗即位,下诏征召他,而阳城已去世,士君子为【18题详解】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及手法的鉴赏能力。C项,“诗人因为山幽林茂、不易见到阳光而心如古井”错误,原文的意思是:诗人因长期置身于深山密林之中,经常见不到阳光,因而不知时序的变化;且诗人的心境与诗人的人生境界和追求有关,而并非受自然【19题详解】本题考查鉴赏古诗的语言特点的能力。雪的飞舞状;“朝朝”、“岁岁”虽同指时间,又有长短的区别。八组叠字,各具情状。就词性看,这些叠字有形容词、副词、象声词、名词,也各不相同。就描摹对象看,或山或水,或鸟或人,或风或雪,或境或情,也不一样。这样就显得变化多姿,字虽重复而不会使人厌烦,繁赜而井然不乱。使用叠字的效果,大抵像使用对偶排比一样,能获得整齐的形式美,增进感情的强度。这首诗中的叠字,大都带有一种幽冷寂寥的感情色彩,接连使用,使诗笼罩着一层浓烈的气氛。这首诗还由于使用叠字,增强了它的音乐美。借助于音节的复沓,和谐贯串,一气盘旋,并借助于形式上的划一,把本来分散的山水、风、雪、境、情,组织成一个整体,回环往复,连绵不断。【20题详解】【详解】本题考查背诵和默写名句名篇默写的能力。易错的字有:徧,妄,菲,谏。【详解】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②成分残缺,缺少宾语,在“工具”的后面加上“的问题”;④成分残缺,缺少介词,在“区别”的后面加上“于”;【2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