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教版四年级语文教案(16-30)_第1页
冀教版四年级语文教案(16-30)_第2页
冀教版四年级语文教案(16-30)_第3页
冀教版四年级语文教案(16-30)_第4页
冀教版四年级语文教案(16-30)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6、形形色色的植物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本课的生字,能结合上下文理解“庞大”“形形色色”“随风见长”“五光十色’’等

词语的意思。掌握十一个要求会写的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中所传达出的情感。

3.要通过品读体会、比较句式、仿写等手段,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所运用的对比、举例子、

列数字、打比方等多种说明方法,让他们逐步学会积累语言表达的“样式

重难点分析:

•鼓励学生自主识字是本课学习的一个重点,教师要在课堂上安排出一定的时间来认

读,同时还要注意解决学生写字中出现的共性问题。

・小学生的阅读兴趣往往容易激发而难以保持,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不断强化学生的

探究欲望,引导学生深入到读文、识字。如在引导学生品读课文时,可以从内容入手,让学

生说说“植物世界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你是从哪些地方感觉到的?“要求学生边默读边勾

画,并在书旁写下批注。

课前准备:

学生准备:课前搜集一些有趣的植物的相关资料。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导入新课。

1.教师板书课题:16形形色色的植物

学生齐读课题。

引导学生交流自己对题目中“形形色色''的理解。(“形形色色”是状态词,各种各样、种

类繁多的意思。)

二、自主阅读与识字。

1.学生出声读课文,遇到不易读通顺的句子,多读几遍,遇到不理解的词借助工具书

把它弄明白。反复读,达到字字响亮,句句通畅。

2.课件出示词语,检查学生自学情况。

3.运用各种方式理解文中词语。

课件出示句子

“庞大”“随风见长”“五光十色”等词语可联系生活实际、结合上下文来理解。

对于其他词语可以相机解决。

4.课件出示学习提示

在读通课文的基础上,请学生谈谈:”这篇课文向我们介绍了什么?“引导学生抓住中心

词语理解课文内容。学习作者是怎样有条理地围绕“形形色色”介绍这些植物的。

课件出示中心词语:庞大、复杂;奇趣无比、五光十色。先说一说,再将关键词画下来。

5.指名接段读文,学生评价刚才那几个同学读书的情况。

三、再读课文、深入品味。

1.读出感受、作出批注。

学生再读课文,要求一边读、一边想,课件出示:“植物世界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你

是从哪些地方感受到的?”勾画有关的重点词句,还可在书旁写下批注。

2.读出观点、产生共鸣。

引导学生抓住自己观点的支撑点,通过有感情地朗读把自己的感受表达出来。在读的过

程中,教师可借助“你能把你的感受读出来吗?让大家听了也能产生和你一样的感受。”把交

流与朗读有机结合在一起,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课文,课件准备了“孟加拉榕树“、“昙花”、“待

宵花”、“热带芭蕉”、“银杏”和“电信草''的图片,教学中教师可根据具体情况相机出示。

第二课时

一、紧扣主题、深入理解。

1.写作方法的渗透。

列数字:

课件出示句子“澳洲的杏仁桂树,就有一百几十米高“,可让学生算一算,一层楼高三米

的话,这种树就要有四五十层楼的高度;“孟加拉有一种榕树,树冠可以覆盖十五亩土地,

树荫下可以容纳万人乘凉。“假设一所学校有两千人,那么就是有五所学校的学生同时站在

这棵树下乘凉。

对比:课件出示学习提示

高大的植物……微小的植物……。有些植物的寿命很长……有些植物的寿命又极短……

植物的生长速度也不一样,有的很快……有的植物长得又很慢……

打比方:

这两片小叶就像贪玩儿的孩子,白天一刻不停地在“跳舞”,夜晚才会安静下来……

2.阅读第五自然段,让学生先体会段末省略号的用法,再按照作者“你也许以为……吧?

不是”的设问句句式,进行一个简短的续写。

课件出示续写格式,引导学生根据自己课下搜集的有关植物有资料,进行续写。

3.课件出示:植物世界里的故事和秘密是说不尽的,你还知道哪些秘密?快跟大家说

一说吧!

二、记忆字形,指导书写。

1.鼓励学生自主识字,小组内交流识字方法。有些生字如“孟、贪、秘”是学过的字进

行组合成为新字,"貌''字的部首是笏部,带笏部的字“豹、貂、豺”等大都与动物有关,“貌”

字是个特例。

2.让学生挑出最难写的字进行指导。

“貌”字笔画较多,笏部书写时注意提醒学生不要少点或少撇,且结构要匀称,教师要范

写。

“冠”字容易误写,学生常会多写一点或少写一横。

"贪''是一个上下结构的字,上面是一个“今”字,不要误写成“令

3.让学生找其他生字之间的联系和规律,如左右结构的字在田字格中的占格位置等。

4.学生练写其他的生字。

三、拓展延伸,综合实践。

布置学生办以“形形色色的植物”为主题的手抄报,或是设计一期黑板报,进行搜集整理

资料,扩展性阅读和相关知识的传播等综合性实践活动。可以在课上进行设计,课下去实际

操作,也可以提前布置,课上展示、交流、分享。

板书设计:16、形形色色的植物

种类:四十万种以上

生存环境:

形体:

庞大复杂的世界寿命:

生长速度:

你也许以为花。。。。。。?不是。

奇趣无比五光十色的世界你也许以为。。。叶子。。。?不是。

你也许以为。。。运动。。。?不是。

教学反思:教学中,应加强学生的朗读实践,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尤其是要多读读

课文中写得优美的句子。

17爬山虎的脚

教学目标:

1.进一步培养学生自主识字的能力,做到正确认读、理解和书写本课的生字、生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二自然段。

3.学习作者细心观察的方法,以及作者是怎样把观察到的事物具体地、有顺序地写下来

的。

重难点分析:

•课文的重点部分是第三至第五自然段。第三自然段,作者形象地把爬山虎茎上的卷须

比作“脚:先介绍了它的样子。在第四自然段中,作者运用“触、变、巴、拉、紧贴”等

一系列动词,通过脚触着墙时的一些变化,清楚地写出了爬山虎爬墙的过程。这一自然段描

写逼真、细腻,作者对事物观察极为认真、仔细。

•在教学中,一要让学生体会作者是如何进行细致、连续的观察的;二是学习作者是怎

样把观察到的事物具体地、有顺序地写下来的。这也是本课教学的一个难点。

课前准备:

学生准备:课前查阅爬山虎的资料或实地观察爬山虎。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第一课时

一、激情引趣、导入新课。

1.出示爬山虎的图片,教师让学生汇报:你了解关于爬山虎的那些资料?(师生共同交

流关于爬山虎的资料)

教师导入:今天就来学习叶圣陶爷爷写的一篇和爬山虎有关的文章。教师板书课题:17

爬山虎的脚

学生齐读课题。2.引导学生看到题目思考“想知道什么?”

学生对课题质疑:爬山虎的脚是什么样子的?爬山虎的脚有什么用途?为什么作者不写

“爬山虎”却以“爬山虎的脚”为题?

教师导入:同学们有这么多的问题想知道,我们通过学习课文就可以找到答案。我们马

上来学习课文。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

1.学生带着自己的问题自由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用喜欢的方式解决。

课件出示初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用课件出示文中的生词,检查学习情况。

3.用各种形式理解文中词语。

4.教师指名读课文,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这篇课文围绕爬山虎写了哪些内容?(围绕

爬山虎写了它的叶子和脚)

三、读中感悟、深入品味。

1.自读第二自然段。思考:爬山虎的叶子有哪些特点?是从课文中的哪些语句知道的?

课件出示爬山虎叶子的三种美

叶子的特点:

(1)色美,绿•从“爬山虎刚长出来的叶子是嫩红的,不几天,叶子长大,就变成嫩

绿的”和“那些叶子绿得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知道爬山虎的叶子突出的特点是绿,但

也经历了由红到绿的变化。

(2)形美,整齐均匀。从“一顺儿……没有……也不留一点空隙”说明爬山虎叶尖朝

下,铺得均匀长得茂密。

(3)动态美。“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得很。”

教师引导学生想象,这样美的叶子的背后,是爬山虎的脚顽强地支撑,才使它舒枝展叶,

任意吸吮着阳光,显出这般的勃勃生机!

2.指导朗读第二自然段。

3.小结:叶圣陶爷爷,之所以能把爬山虎的叶子描写的这么美,是因为他注意观察,又

抓住了叶子的特点来描写的。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爬山虎的脚》这篇课文,它围绕爬山虎主要写了哪些内容?

(主要写了爬山虎的叶子和脚。)

2.指名读关于爬山虎颜色美、形美和动态美的句子。

3.教师导入:爬山虎的叶子之所以生机勃勃地爬满墙,铺得那么美,这和它的脚有密切

的联系,这节课就来学习课文的重点一一爬山虎的脚。

二、品读课文第三到五自然段。

1.默读课文,想一想: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描写爬山虎的脚?

(爬山虎脚的生长部位、形状、颜色和爬山虎是怎么爬的。)

2.品读课文第三自然段。

课件出示读文要求

学生读课文,要求一边读、一边找出爬山虎脚的位置、形状、颜色的词语,读一读,说

一说。

课件出示爬山虎的脚引导学生紧紧抓住课文的第三自然段,交流读后的感受、体会

或疑问。

(1)读课文,找出爬山虎脚的位置、形状、颜色的词语,勾画下来,再读一读,说一

说。

位置:长在茎上。

形状:枝状的六七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

颜色:嫩红的。

(2)指导读“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

角。”作者在这里运用了一个比喻句,将每根细丝比喻成蜗牛的触角,形象逼真。

(3)爬山虎的“自我介绍会”

请学生以爬山虎的身份介绍一下自己,将课文中描写爬山虎脚的文字转换为自我介绍的

语言:“我的脚长在茎上……这就是我的脚。”

3.读课文第四、五自然段。

(1)课件出示思考:爬山虎的脚是怎样一步一步往上爬的?用“▲”画出爬山虎在墙

上爬的动作的词语。

教师要引导学生先勾画出描写爬山虎是怎么爬的“触、变、巴、拉、紧贴”等一系列动

词,然后借助课件或找若干学生借助手,演示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

(2)齐读,体会作者运用动词的准确。这里用词多准确啊!我们在习作时也要注意用词

准确。

(3)那是不是所有爬山虎的脚都紧紧巴着墙?(不是。)那没触着墙的怎样了?读第五

自然段。(不几天就枯萎了,后来连痕迹也没有了。)

触着墙的怎样了?(巴在墙上相当牢固。)你是从哪看出来的?(相当、休想。)你能不

能用另外的词语来形容它?(非常、别想)正因为有了脚,爬山虎才能很快地爬满高墙;正

因为有了脚,爬山虎才不怕风吹雨打,牢牢地巴在墙上。此时此刻,你最想用一个什么词来

赞一赞爬山虎的脚?(神奇)

三、引导发现,发散思维,总结写法。

1.学了这课,你从作者观察爬山虎中受到了哪些启发?(观察细致,要抓住特点,要注

意事物的细微变化。)

2.你要向叶圣陶爷爷学习什么?(留心细致地观察周围的事物,用准确生动的词语,抓

住事物的特点来写。)

四、写字。

1.学生挑出最难写的字进行指导。

“茎”字容易写错,它的中间部分不能写成“又”字,写时不要交叉.

“漾”字右下方是一个“永”字,要与“水”区分开。

“萎”字结构比较复杂,提醒学生把字写紧凑。

“拂、费”两个字中都带一个“弓”字,教师注意指导“弓”的笔顺。

2.让学生找其他生字之间的联系和规律,如左右结构的字在田字格中的占格位置就不尽

相同。“铺”要写得左窄右宽;''贴”要写得左右相当。

3.学生练写其他的生字。

五、拓展延伸。

课件出示:你也像作者那样仔细观察过自己感兴趣的植物吗?你有什么发现?同学之间

交流一下,再试着写下来。

板书设计:17、爬山虎的脚

刚长出:嫩红一一嫩绿

叶子长大:绿的新鲜一顺儿朝下均匀

生长位置、形状、颜色

爬山虎的脚触—巴一一拉一一贴

触着墙——没触着墙

教学反思:教学时,应利用学生的好奇心让他们亲自动手收集相关资料,不仅有助于教

师的教学,更增加了学生的知识面。

18*门前的小树死了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本课十三个会认的字,掌握十一个要求会写的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体会作者在进行调查时的情感变化。

3.学习从课文题目入手提出问题,理解课文内容。

重难点分析:

・本课是一篇略读课文,重点放在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上。通过激发学生的阅读兴

趣,点燃学生的思维火花,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学会写调查报告。

•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阅读活动中去理解和感受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要义,生成热爱绿

色生命的情感是本课学习的一个难点。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根据课题质疑,导入新课。

1.教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2.引导学生从题目入手,提出问题,探究文本内容。让学生说说:“读了课题后,你想

到了什么?想问些什么?”

二、初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1.学生带着自己的问题自由读课文,教师也可运用

同桌互读、指明读等方式让学生达到阅读要求。遇到不认识的字,用喜欢的方式解决,把课

文读正确、读流利。

2.用课件出示文中的生词,学生自学生字词。自学生字词的方法很多,教师要引导学生

提高在具体语境中理解词语的能力。

3.从整体出发,把握作者的叙述思路。

课件出示思考:“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写的?”

课件出示:现象一一调查一一分析一一建议。让学生明确这是调查报告应包括的四方面

内容。

三、再读课文、突破疑点。

1.提出问题阶段。

教师组织学生就开始时提出的不理解的问题或感兴趣的问题进行整理。将这些问题按

“现象一一调查一一分析一一建议”四方面内容进行分类。

2.自主探究问题阶段。

现象:即调查目的。探究过程中引导学生学习“我”留心观察生活的习惯。

调查:注意要引导学生紧紧抓住文本中具体的语言文字来谈感受、谈体会。课文第四自

然段出现的数字描写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到“我”是生活中的一个有心人。

文中运用的调查方法有哪些?

课件出示调查方法

分析:这一环节让学生学会用概括的语言将分析及原因简明呈现出来。

调查结论:小树的死亡,是人为因素造成的,并且与集贸市场有很大关系。由于非正常

死亡的树木较多,园林部门每年又得增加投资去补种,这真是一个巨大的浪费。

课件出示原因分析及结论

3.合作解决问题阶段。

建议:细读课文最后一段,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读后的感受。

四、记忆字形,指导书写。

五、1.让学生自己给生字归类。如本课出现的土部字比较多,将“垃、圾、坑”

归为一类,说说有什么发现。也可按字的结构进行归类。

2.指导重点字的书写,如注意这四个字占格各有不同:''耐”左窄右宽;“垃”和"污”

右窄左宽;“贩”则左右相同。

3.引导学生们说说还知道有哪些字是这样的?

五、拓展延伸,积累实践。

开展一次社会调查活动,做一份调查报告。

板书设计:

发现小树死了,决定调查发现问题

调查死因,细致认真

门前的小树死了研究问题

分析死因,人为因素

解决问题

提出建议,奖罚有据

教学反思:在教学中,教师应多把时间交给学生自学,让学生自读后归纳出课文中的主要信

息。多朗读课文,在朗读中了解作者的写作方法,体会作者的写作目的。

19绿叶的梦

教学目标:

i.正确认读本课生字,能联系上下文理解“碾磨、启蒙、标本、觅食、洋溢、清热明目、

祛痰止渴”等词语的意思。掌握十一个要求会写的生字。

2.了解顿号的用法。

3.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第五自然段,积累文中的优美词句、精彩句段。

重难点分析:

・课文的第三至第五自然段则具体描写了孩子们快乐的“绿叶之梦”。这三段是课文理

解的重点与难点•教学中,要赋予学生想象的空间,鼓励学生说出各自的感受。可结合课后

的习题“绿叶的梦是一个怎样的梦?”来鼓励学生畅谈自己的感受。

课前准备:

学生准备:课前去搜集树叶,制作标本。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1.展示学生收集的树叶和标本。学生介绍自己的作品,谈谈制作的感受。

2.揭题:每个人的内心都有一个绿叶的梦,让我们一起走进一个崭新的世界,跟随女作

家葛翠琳追逐绿叶的梦。

板书课题:19绿叶的梦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文,遇到不认识的字或不理解的词语,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解决。课件

出示初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了解生词的意思.

2.用课件出示文中的生词,检查学习情况。

3.采用多种方式去理解词语。

如:联系上下文理解“觅食”“洋溢”等词语;通过查字典,查资料弄懂“标本”的意

思;“碾盘”“高粱秆”可以通过课件展示图片让学生认识;“启蒙”“清热明目”“祛痰止渴”

等词语则可以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去理解。

4.教师指名读课文,要求:读出自己的疑惑、自己的感受。

学生思考:在童年的记忆中,是谁让我对“绿叶”开始着迷?

过渡:第二自然段在全文中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这段文字承接着作者直抒胸臆地对

“绿叶”的着迷又开启了童年时代“绿叶之梦”的大门。

三、理解课文,感悟语言。1.学生默读课文三、四、五自然段。

课件出示思考:读完课文后,你有什么感受?是从文中哪些词句感受到的?勾画有关的

重点词句,并在书旁写下批注。

2、个性化阅读指导。

重点品读:

第三自然段:回归大自然的孩子们开心快乐、无拘无束的场面。“跑遍”、“爬大树、钻

丛林”、“欢乐的笑声”、“乐谱”在这些文字中我们看到孩子们对美的向往与追求跃然而出。

(1)在大自然之中,孩子们有哪些快乐?

(2)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说说大自然给予你的快乐有哪些?

(3)在大自然的怀抱里,孩子们放飞心情,放飞自己,绿叶和鲜花装扮成了童年的“乐

谱”。指导学生带着自己的体会朗读这一段。

第五自然段:“背着、扛着、奔跑、欢呼、搂、积、躺、翻、坐”一系列的动词描写,

使孩子们的形象跃然纸上,也使得孩子们野外活动那种愉悦的心情、畅快淋漓的感受画面般

展现在我们面前。

(1)学生自读课文,勾画出孩子们采集树叶时的一系列动词。

(2)课件出示带顿号的句子

引导学生通过朗读,知道顿号的用法。''那许许多多留做标本的叶子,成了我们的珍宝:

圆形的、条状的、桃形的、针状的、蛋形的、元宝状的、叶面带茸毛的……”

(3)小结方法:

通过补充省略的内容,让学生知道顿号表示句子内部最小的停顿,常用在并列的词或词

组之间,让学生展开想象,补充省略的内容。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体会顿号的用法。

第二课时

一、联系生活、拓展练习。

过渡:绿叶使我们增长了许多生活知识。绿叶的梦最后成就了一个完美的结局——孩子

们收获了知识,收获了快乐,童心就从那里一天天走向成熟。每个人都有童年,每个人都曾

编织一个五彩缤纷的梦境。你的梦里有什么?哪些植物为你的童年增添了美的色彩?

1.小伙伴之间互相说说自己的童年,自己的游戏!

2.课件出示练习

绿叶的梦是快乐的梦,

因为o

绿叶的梦是的梦,

因为«

二、写字。

1.让学生挑出最难写的字进行指导。

“汇”不要将右边写成“工”字;

“戒”字右边最后一笔撇不要丢掉;

“垂”字书写时要做到布局均匀、紧凑,注意中间一笔最长;

“拢”字要和“扰”字区分开。

2.让学生找其他生字之间的联系和规律,如上下结构的字在田字格中的占格位置不尽

相同。“荷”字要写得上扁下方,而“盆”字相好相反,书写时要上方下扁。

3.学生练写其他的生字。

三、课后延展。

课件出示推荐阅读:

《翻跟头的小木偶》

《最丑的美男儿》

《小淘气的决心》

四、板书设计:19、绿叶的梦

最使我着迷的是绿叶

绿叶的梦启蒙老师教我们采集绿叶表本

童年的梦采集绿叶的乐趣

采集绿叶也会争强和探险

秋天的收获更大

关于叶子的知识

教学反思:在指导学生朗读背诵时,应引导学生入境悟情,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结合自

己的体验,进而内化成自己真切的感受,并抒发出来。

20鸟的天堂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本课八个生字,会写十一个生字.结合上下文理解“陆续、继续”“缓缓、

渐渐”“静寂、热闹”“应接不暇”等词语的意思,读准“的、应、干、禁、数”等多音字。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内容,背诵文中描写榕树样子和鸟儿活动情景的段落。

3.体会静态和动态的描写方法。

重难点分析:

・了解大榕树的特点,体会作者抓住景物特点进行描写的表达方法是学生学习本课的重

点。

•边读边想象画面,感受大榕树的奇特、美丽、众鸟纷飞的壮观场景,以及树、鸟、人

融洽相处的优美意境是教学上的一个难点。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自制课件。

学生准备:课前引导学生查阅有关本课的图片、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播放学生收集的资料、图片。学生介绍自己收集的资料和图片。

2.板书课题:鸟的天堂。学生就题目质疑。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带着自己的问题出声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用喜欢的方法解决。

初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用课件出示文中的生词,采用多种方式去理解词语。课件出示:“涨潮”、“画眉”图片。

3.教师指名读课文,生生进行评价。

课件出示:动静对比

4.课件出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作者和他的朋友几次经过“鸟的天堂”?每次见到了

什么景象?为什么两次见到的所见所闻会不一样

三、读中品味、深入探究。

1.第一次经过“鸟的天堂”。

(1)自由朗读文中描写榕树的段落,看看作者给我们描写了一棵什么样的榕树?作者又

是怎样描写这棵榕树的?

(2)学生自由交流感受。

那么多的绿叶,一簇堆在另一簇的上面,不留一点缝隙。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

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

•教师范读,学生评价。

・指名读。

•配乐齐读。

我们的船渐渐逼近榕树了。我有机会看清它的真面目,真是一株大树,枝干的数目不可

计数。枝上又生根,有许多根直垂到地上,伸进泥土里.一部分树枝垂到水面,从远处看,

就像一株大树卧在水面上。

•这是一株什么样的榕树?

・体会“不可计数”是什么意思?

•出示图片,感受榕树的气势,感受到了榕树的美。看了图,谁能和着音乐读一读这句

话?

•大家觉得他读的怎么样?那就让我们像他那样有感情地朗读一遍。(配乐齐读)

(3)看着这株榕树,作者不禁发出了怎样的赞叹?“这美丽的南国的树!”让我们和作

者一样从心底发出赞叹吧。(学生齐读)

2.第二次经过“鸟的天堂”。

此时作者看着这棵奇特的大榕树,朋友说这是“鸟的天堂”,作者会产生什么样的想法

呢?

(1)我们来看看作者又是怎样写鸟的?课文哪几个段落具体写了鸟?自己读一读,看

看你最喜欢哪个句子?

(2)学生自由交流。

鸟儿真多啊,我们的眼睛都看不过来啦,课文中哪个词能说明这一点?(应接不暇)你

能联系上下文解释一下吗?

(3)鸟的天堂多热闹啊!让我们跟着这欢快的音乐自由读一读这些句子,你可以坐着

读,可以站着读,也可以找小伙伴一起读一读。

(4)刚才我们读书读的多带劲啊!就好像真的看到了小鸟沐浴着清晨的阳光,在自己的

家园里快乐飞翔,所以作者最后会发出感慨一一昨天是我的眼睛骗了我,这“鸟的天堂”的

确是鸟的天堂啊!

3.学生默读课文、思考:作者为什么慨叹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你是从文

中哪些词句感受到的?勾画有关的重点词句,并在书旁写下批注。课件出示句子引导学

生交流读后的感受、体会。思考:“天堂”是什么意思?“鸟的天堂”是什么意思?为

什么课文中有的地方加了引号,有的没有加?(可小组进行讨论。)

第一个鸟的天堂指的是这棵大榕树,第二个鸟的天堂指的是真真正正鸟的天堂。鸟儿在

这里栖息繁衍,过着幸福的生活。

第二课时

一、深入阅读、探究原因。

1.学生在充分读文后,思考:为什么这里会成为鸟的天堂?抓住课文中的具体语句来交

流自己的认识和感受。

(课件出示语句)

2.教师指导朗读。

3.课件出示仿写句子。

那(茂盛)的(大榕树)是(鸟)的天堂。那(绿绿)的(山坡)是(牛羊)的天堂。

二、写字。

1.让学生挑出最难写的字进行指导。

“段”字左边两横一提应作重点指导。

“茫”字是上下结构,不能写成左右结构。

“窄”字的部首为“穴”部,不能丢掉两笔。

“株”是一个形声字,所以右边是"朱”而不是“未”。

2.让学生找其他生字之间的联系和规律,如左右结构的字在田字格中的占格位置等。

3.学生练写其他的生字。

三、作业(课件出示)

1.请将自己喜欢的句子背诵下来。

2.如今,“鸟的天堂”己成为一处游览胜地,如果你是鸟的天堂里的一只小鸟,你会怎

样向别人介绍你的家园呢?以榕树上一只小鸟的身份写一篇导游词。

四、板书设计:20、鸟的天堂

作者和朋友划船出去游玩

第一次经过“鸟的天堂”见到的景象-------大榕树

第二次经过“鸟的天堂”见到的景象-------鸟的天堂

作者对“鸟的天堂”的留恋和赞美

教学反思:在指导学生朗读背诵时,应引导学生入境悟情,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结合自

己的体验,进而内化成自己真切的感受,并抒发出来。

21观潮

教学目标:

i.正确认读本课十一个生字,掌握十个要求会写的字。理解“笼罩、沸腾、

水天相接、浩浩荡荡、山崩地裂、风号浪吼、霎时”等词语的意思。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体会作者按一定顺序、抓住事物特点的观察方法。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自然段,积累优美词语。

重难点分析:

•潮来时的壮丽景象是教材的重点部分,也是教学的主要内容。引导学生重点理解好这

一段。运用电教手段,创造情境,激发情感。在本课教学中,对于这种孩子们不太熟悉的情

景,要充分进行朗读训练,让学生从读中感悟钱塘江大潮在潮来前江面的平静,潮来时的壮

观和潮来后的水涨江面。给孩子们充分的时间去感受,去想象画面,如本设计中让孩子们想

象,充分利用此处进行说话的训练。在过程中的渗透远远胜于最后的升华,让学生在读的过

程中体会,在说的过程中领悟。

•初步了解作者写钱塘江大潮的写作顺序。通过默读课文,思考课文的写作顺序。

课前准备:

课件、搜集有关钱塘江大潮的资料、图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展示学生收集的资料、图片。学生介绍自己收集的资料和图片。

2.教师播放录像,并介绍钱塘江的地理位置。展示课件。

3.请学生谈谈观看钱塘江大潮的感受。

4.过渡:特殊的地理环境形成了特殊的壮丽景象,这一课就写了一次钱塘江大潮的过

程。

二、学文。

(-)揭示课题,齐读课题。

(二)自读课文,自学生字。

1.自读课文。展示课件自读提示。

2.检查自学结果

(1)指名读生字新词。展示课件介绍一下你的记字方法。

(2)指名读课文。学生评价。

三、默读课文,谈感受。

1.谈谈钱塘江大桥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2.能用一个词来概括吗?

四、再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

1.边读边想,作者在描写这个奇观时,先写了什么,然后写了什么,最后写了什么。

2.完成填空。(展示课件)

小结:课文按时间顺序来写大潮,按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的顺序把钱塘潮的景象写

具体。(板书)

五、作业。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谈话引入。

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你了解了什么?

二、理解课文内容。

(一)边读边思考:为什么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勾画语句。学

生交流。

(二)学习第二自然段。

1.潮来前,作者介绍了什么?

2.放映观潮时“人山人海”的镜头。指导朗读•展示课件

(三)重点学习课文第三段。

1.找一找描写潮来时景象的语句。

2.读读自己最喜欢的语句,努力把它读得有气势些,然后读给大家听。

3.指名读,师生共同评价后再齐读。

在交流中随机抽出3个句子进行重点指导:

(1)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

教师指导:闷雷的响声是怎么样的?(低沉的)指导读好这句话。

(2)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

理解“水天相接”的意思(看图片指出位置)。看到白线出现时,人群有什么反应?

这个场面可以用哪个词来形容?(人声鼎沸)指导朗读。

(3)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

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理解“齐头并进”、“浩浩荡荡”的意思。想象一下“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

荡地飞奔而来”是怎样一种壮观的场面!再想想加上“山崩地裂”的声音,大潮是怎样的一

种气势!(再看录像感受)

指导朗读:个人准备后指名读,评价后小组赛读,最后齐读。

4.读大潮过后的语句。

5.指导背诵。

(1)出示句子,作者是用哪些词语把这几处描写连接起来的,并把它记下来。课件

展示。

(2)引读这段话(教师读括号里面的词,学生读后面的句子)。

三、词语的积累和运用。

教师启发:刚才学的这两个自然段中很多词语用得十分精彩,你们想不想把它们积

累起来?老师投影出示词义,学生知道的就站起来说该词语。

四、课后延展。

(-)背诵第三自然段。

(二)如果你是小导游,你怎样向不了解钱塘潮的游客介绍钱塘潮呢?利用自己手中

所收集的图片或资料,介绍时可用上书中好词佳句。

五、板书设计:时间和地点

潮来之前江面

江岸远小弱

隆隆闷雷滚动

水天相接处一条白线近大强

观潮潮来之后白色城墙

千军万马

漫天卷地

潮去之后

风号浪吼

教学反思:教学反思:在指导学生朗读背诵时,应引导学生入境悟情,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

鸣,结合自己的体验,进而内化成自己真切的感受,并抒发出来。

22龙卷风

教学目标:

i.正确认读本课要求会认的生字,掌握十个要求会写的生字。了解“谈虎

色变、特异、面目全非”等词语的意思。

2.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引导学生体会文章中运用的列数字、举例、比较等说明方法。

重难点分析:

・文章中运用的列数字、举例、比较等说明方法,使人如临其境,如见其景。引导学生

联系课文自主感悟,体会龙卷风的形态和气势。

・正确的认读生字,理解词语的意思。主要以学生自学为主,教师利用多种方式反馈学

生的掌握情况。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展示资料,导入新课。

1.学生介绍自己的收集资料和图片。

2.说一说自己的感受。

3.教师小结,导入本课。

二、整体感知课文。

(-)自读课文,自学生字。

让学生反复读课文,将课文读正确,读通顺。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二)检查自学。

1.检查生字。展示课件。

(1)哪些字较难记?

(2)有什么记字的好办法?

2.指名读课文。

3.交流读后感受。可以引导学生围绕“读了这篇课文,龙卷风给你留下什么印象?你

有什么感受?”来展开教学。组织学生交流。

4.哪个词体现了人们的感受?

三、学文。

读第一自然段,引导学生围绕课文第一自然段中的龙卷风那“特异的形态”、“狂暴威猛

的气势”展开教学。

体会“谈虎色变”“久久不能平静”等词语,指导朗读。

四、作业。

1.把课后的生字一个字写两遍,并给每个字组一个词。

2.关于龙卷风,你还知道哪些?课下和同学交流以下。展示课件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导入新课。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对龙卷风有了一定的了解,课文向我们介绍了哪些有关龙卷

风的知识呢?

2.学生默读课文,思考,勾画。

二、合作学习。

(-)组内交流:

1.课文介绍了哪些有关龙卷风的知识?

2.学生朗读自己最感兴趣的部分。

(-)班内交流,理清脉络。学生可能这样总结:

龙卷风的种类和多发地;

陆龙卷和海龙卷;

龙卷风的速度;

人们的愿望……

(三)谈到哪一方面就请回答的同学朗读相关段落,重点理解第三、第四自然段内容,

展开想象,练习朗读。

1.第三段:出示句子“温热无风的雷雨云从天外压来……爆炸似的响个不停”、“这个

怪物摇摇晃晃……皮肉”,想象仿佛看到了什么?带着感受来读。理解“肆虐”。

展示课件

2.第四段:指导学生对“高一千多米、直径有一百米”等词理解,加深学生对海龙卷

形态的理解。(指导朗读)

展示课件

3.文中运用说明方法,让学生联系课文体会。

三、课后延展。

从电视、广播或人们的交谈中,你知道近一周发生了哪些新闻事件吗?请以“新闻要述”

的形式把一周的重要新闻总结一下。展示课件。

板书设计:奇异的形态

谈虎色变狂暴威猛的气势

形态

陆龙卷

破坏力

龙卷风具体介绍

海龙卷直径高闪电照射

恐怖

美好愿望了解清楚、预防办法

教学反思:在教学中,教师应多把时间交给学生自学,让学生自读后归纳出课文中的主要信

息。多朗读课文,在朗读中了解作者的写作方法,体会作者的写作目的。

23*一封从南极寄来的信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本课十个生字,了解“极昼、毛骨悚然、苔薛、残骸”等词语

的意思,掌握十一个要求会写的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南极的季节变化、气候特点、植物生长等知识,激

发学生探索自然奥秘的兴趣。

4.学习掌握书信的一般格式。

重难点分析:

•学习第四自然段,了解地衣和苔群两种植物。这一段用较长的篇幅介绍了地衣和苔葬

两种植物,体会作者用“列举数字”的方法描述两种植物的特点。

・了解南极相关知识,领悟作者把特点写具体的方法。通过多媒体课件和理解课文,了

解南极知识和写作方法。

课前准备:

课件、搜集有关南极的图片和资料。

教学过程

一、介绍相关地理知识,导入新课。

1.学生谈谈对南极的了解和认识。

2.教师展示准备的图片及资料展示课件。

3.教师导入本课:南极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二、学文。

(-)揭示课题,齐读课题。

(二)自读课文,自学生字。

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借助字典或联系句子理解有关词语,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2.同桌互读。

3.指名读文。

4.检查生字,展示课件。

5.默读课文,思考:课文讲了关于南极的哪些内容呢?展示课件

组织学生围绕课文内容展开探讨交流。

三、潜心读书,认真思考,练习朗读。

1.读了这封来信,南极给你的感受是怎样的?

2.学生阅读、思考。

3.学生按自己的感受来读课文,并进行个性化的朗读指导。

四、细读课文,品词析句。

(一)细读课文第四自然段,重点理解“地衣生长慢”“苔群长得茂盛”两个句子。

(二)再读课后的词句积累。展示课件。

(三)教学书信的写法。书信一般由六部分组成:①称呼,②问候语,③正文,④祝愿

的语言,⑤署名,⑥写信日期。展示课件

五、课后延展。

给朋友齐澎涛写封回信。先让学生想一想要写的内容,同学之间互相交流,然后再写.

板书设计:季节:极夜的冬季、极昼的夏季

气候:暴风雪

南极的自然现象植物:地衣和苔辞

一封从南极

寄来的信长城站外国考察站

环境恶劣工作繁忙充实

考察队员的生活

闲暇时间野外活动

教学反思:在指导学生朗读背诵时,应引导学生入境悟情,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结合自

己的体验,进而内化成自己真切的感受,并抒发出来。

24琥珀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本课的八个生字,掌握十一个要求会写的生字•理解“飒飒、松脂、柔嫩、

拂拭、热辣辣、前俯后仰、断绝、推测”等词语的意思.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琥珀的形成、被发现过程及科

学价值等有关知识。

3.通过阅读课文,体会文章条理清楚、语言生动的表达特色,自主积累词句。

4.通过阅读,理解科学家是怎样进行想象的,体会科学家的想象是否合理。

重难点分析:

・学生理解城珀的形成有一定难度,通过多媒体课件能够直观地理解琥珀形成的过程和

必须具备的条件。

•科学家合理想象的依据是本文的难点,学生在充分阅读课文的基础上,理解科学家是

怎样进行想象的,体会科学家合理想象的依据。

课前准备:

课件、搜集有关于琥珀和化石的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导入新课。

1.揭示课题。

2.简单介绍什么是琥珀。

琥珀是古代松树脂的化石,可以做装饰品。

3.请大家欣赏一些老师搜集到的琥珀。出示课件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自读课文,自学生字。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教师出示要求。展示课件

(1)读准字音,读不准的借助工具书或询问同学。

(2)边读边画出带生字的词,结合语言环境加以理解。

2.检查生字。展示课件

课文中有的字音容易读错,老师要指导学生读准这些字在课文中的读音。

3.同桌互读,互相正音。

4.理解词语。

(1)让学生从文中找出不理解的词语质疑。

(2)引导学生通过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重点理解“推测”一词,可以先让学生查字典,找到正确的解释是根据已经知道的事情

来想象不知道的事情。然后和它的近义词“猜测”进行比较。

三、再读课文。

1.思考课文讲了有关琥珀的哪些内容?课件展示

2.小组内讨论交流。

3.集体交流。

故事发生的时间琥珀的形成过程一琥珀的发现过程一琥珀的科学价值

展示课件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想一想上节课学习的内容,这块琥珀是什么样的?课文按先后顺序都写了哪些内容?

哪方面内容是作者想象的?哪方面内容是对琥珀的真实描绘?学生回答。教师过渡:那么作

者想象的依据是什么?要形成这样的琥珀必须具备哪些条件?这是我们这节课所要探究的

问题。

二、精读课文,深入探究。

(一)默读形成过程部分思考上述两个问题。点击课件,出示问题。

1.独立思考后小组讨论。由一人执笔把小组意思记录下来,以便全班交流。

2.集体交流。

3.学生交流过程中想象画面,指导朗读。

4.师生共同归纳形成的条件和想象的依据。

第一,要有松树、柏树。依据是琥珀是松树树脂形成的。

第二,炎热的夏天正晌午。因为只有在这一时间松柏才渗出大滴松脂形成松脂球。

第三,苍蝇和蜘蛛正巧在一起,而且挨得非常近,一大滴松脂正巧滴下来把它们包在里

面。

第四,松脂不断往下滴。

5.出示课件。松脂球一一琥珀。直观感受琥珀的形成。归纳变成化石的条件。

(-)科学家又是怎样想象发现过程的?探究想象依据。

1.学生自学、小组合作、师生交流。

根据课后提示进行推测。

2.分角色朗读此部分。

3.小结:通过以上问题的探讨,你知道想象合理的依据是什么了吗?

讨论后学生归纳:要想进行合理的想象,必须根据事物的特点创设情境。

(三)科学家研究这块琥珀有何价值呢?

1.默读思考最后一自然段。

2.小组讨论后回答。用“从那块琥珀的发现,我们可以推测……”说话。

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回归整体。

在第一课时及本课时学习的基础上,再次回归整体,采取适当方式朗读课文。

四、扩展延伸。

课文中描写的琥珀还有可能是怎样形成的?你是怎样想象的?和同学交流交流。

五、布置作业。

以“未来的XX”为题,写一篇想象作文,想象要合理。

板书设计:

一万年前松脂球

琥珀一万年间陆地下沉松脂球被淹没

一万年后成为化石卷到岸边被人发现

今天推测形成过程

教学反思:教学时,应利用学生的好奇心让他们亲自动手收集相关资料,不仅有助于教师的

教学,更增加了学生的知识面。

25准时的登陆表演

教学目标:

i.正确认读本课六个要求会认的生字,掌握十二个要求会写的生字。理解“小巧玲珑、不

厌其烦、如期而至、秩序井然、步履蹒跚、如痴如醉、赞叹不已”等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作者对仙企鹅的喜爱之情,对仙

企鹅准时登陆的奇观的由衷赞叹。

3.了解仙企鹅能准时登陆的原因,初步了解生物钟现象。

重难点分析:

・建立起仙企鹅登陆的表象,并能够用语言表达出来。学生对仙企鹅不是很熟悉,通过

观看视频,对仙企鹅登陆表演有了形象的了解。

・了解仙企鹅准时登陆的原因,初步了解生物钟现象。通过生活中的实例,说明生物钟

有规律地安排着我们地生活。

课前准备:

课件、搜集有关于企鹅、生物钟的资料、地图。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学生课外搜集一些有关企鹅、有关生物钟的资料,同学之间互相交流。并让学生在地图

上找一找澳大利亚,了解它的地理特点(四面环海、在南半球、气候温和)。

二、自主读文,探究识字。

1.学生通读课文。

学生提示:自由小声读课文,画出生字和新词,采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自学生字。遇到不

认识的字或不理解的词可以查工具书或与同学、老师交流解决。展示课件

2.同学之间互相交流自学生字的情况,争取做到把字音读准确。

3.全班齐读生字和新词。

4.全班共同交流生字中比较复杂的字形和容易读错的字音。

5.朗读全文,力争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初读课文后,教师请学生思考回答:你喜欢仙企鹅吗?为什么?引导学生将

自己收集到的关于仙企鹅的材料和课文内容联系起来谈。引导学生体会仙企鹅可爱的三个原

因:(1)小巧玲珑的形态。(2)很雅的名字。(3)准时的登陆表演。

2.教师小结:看来,学习课文的时候,适当地搜集一些课外资料对于了解课文的内容

很有帮助啊!

3.学生再读课文,教师提示学生读书时注意几个词语:“小巧玲珑、不厌其烦、如期而

至、秩序井然、步履蹒跚、如痴如醉、赞叹不已、发号施令”等词语。展示课件

4.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将刚才那些词语连成一段话。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读课文,回顾第一课时所学内容。

二、读中品味、深入探究。

(-)学生读课文,要求一边默读、一边想:这是怎样的一场登陆表演?你是从文中哪

些词句感受到的?勾画有关的重点词句,并在书旁写下批注。

展示课件

(-)引导学生交流读后的感受、体会。

(三)教师要引导学生紧紧抓住文本中具体的语言文字来谈感受、谈体会,并通过感情

朗读把自己的感受表达出来。要边读、边想象文中描写的情景,读出情感来。

1.汇报交流第三自然段时,要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语“不厌其烦、如期而至”来体会、

感悟仙企鹅登陆的准时。展示课件

2.汇报交流第四自然段时,要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语“秩序井然、步履蹒跚、赞叹不

已”来体会、感悟。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体会仙企鹅登陆表演的奇趣。体会作者抓住仙企鹅

的外形、动作进行描写的表达方法。放录像,展示课件

(1)勾画出课文中描写仙企鹅登陆表演的动词来并反复读一读,谈感受。指导朗读。

(2)在这段课文中“奇迹”和“奇观”两个词意思一样吗?请同学们仔细读一读课文

内容来谈一谈你的看法。

3.汇报交流第五自然段时,先让学生交流自己收集到的关于生物钟的材料。然后从课

文中的两个设问句入手引导学生理解、体会这样写的好处。鼓励学生在平时能恰当的应用这

种形式。展示课件

(1)仙企鹅能这么准时的进行登陆表演到底是什么在起作用?请结合你课前搜集到的材

料来谈一谈。

(2)仔细读文中的问句看你能发现什么?展示课件

三、拓展延伸,积累实践。

1.出示海报资料。展示课件

2.结合课文内容,收集有关资料,给“仙企鹅准时登陆”这一奇观,设计一张海报。

板书设计:

澳大利亚东南海岸

栖息

新西兰西海岸

准时的登录表演人们:疑心

表演

企鹅准时整齐可爱

原因生物钟

教学反思:教学中,应加强学生的朗读实践,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尤其是要多

读读课文中写得优美的句子。

26古诗二首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本课两个生字,学会“卢”、“棱”、“僵”“哀”四个生字。

2.理解重点词语及诗句的意思。

3.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重难点分析:

重点:引导学生想象诗句所描绘的画面。诗中所表达的情感和诗所用的表达技巧。

难点:体会《塞下曲》中将军的形象,感受《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中诗人的内心世界,

提高古诗鉴赏能力。

课前准备:

课件、学生搜集作者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教师介绍汉将军李广。

李广(?一前119年),陇西成纪(今甘肃省静宁县治平乡人),西汉著名军事家。做过

骑郎将、骁骑都尉、未央卫尉、郡太守,镇守边郡使匈奴不敢犯多年,被称为“飞将军”。

2.阅读课后的我的资料夹。了解故事。

3.出示课件导入:学习《塞下曲》,让我们一起感受飞将军李广的形象。

4.复习学习古诗的方法:出示课件

解诗题,知作者。

抓字眼,明诗意。

多诵读,悟诗情。

学古诗,知诗人。

二、朗诵诗歌,整体感知。

(―)解诗题,知作者。

1.从课题入手学习古诗,出示课件:

解题:“塞下曲”是唐代乐府曲名,多描写边境风光和战争生活。

介绍作者,卢纶(748-799),字允言,河中蒲(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