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法林中毒教学查房_第1页
华法林中毒教学查房_第2页
华法林中毒教学查房_第3页
华法林中毒教学查房_第4页
华法林中毒教学查房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华法林中毒教学查房滨医附院急诊科吴立强华法林的故事1921年,一种奇怪的现象在加拿大和美国北部的很多牧场中逐渐蔓延开来。牛羊们突然之间变得非常脆弱,伤口出血之后血液无法正常凝固,一些平素看起来不足以威胁生命的操作,比如阉割或去角,这次却让它们流血不止而死去。加拿大兽医病理学家(FrankSchofield)对此进行了调查。他发现在这一年,天气异常温暖,以至于农场储存的牧草(为豆科草木犀属植物,俗称野苜蓿)发霉腐败,因此推测这些发霉的牧草造成了牲畜的凝血功能障碍。三叶草(野苜蓿)华法林的故事1940年,化学家卡尔·保罗·林克(KarlPaulLink)从这些发霉的牧草中最终分离出了具有抗凝血作用的物质,并确定了它的结构。这是一种双香豆素类的物质,由两分子香豆素类物质结合而成。为了让老鼠药的药劲更大,林克对双香豆素进行结构改造,于1948年得到了一种更强效的抗凝物质,并把它命名为华法林。此后的若干年内,华法林一直被作为老鼠药使用。华法林的故事1951年,一名失意的美国士兵吃下华法林鼠药企图自杀。不知是他的幸运还是不幸,这位老兄被送到医院,经过维生素K治疗以后就完全康复了。这个意外事件使得人们发现,这种老鼠药用在人身上意外地还挺安全。而临床上也确实有不少病人需要抗凝血物质来预防血栓形成。于是,人们开始了将华法林开发成抗凝药物的研究。1954年,华法林被正式批准用于人体。从此,抗凝药物的历史翻开了崭新的篇章。华法林分子华法林的药理作用本药为间接作用的香豆素类口服抗凝药,通过抑制维生素K在肝脏细胞内合成凝血因子Ⅱ、Ⅶ、Ⅸ、Ⅹ,从而发挥抗凝作用肝脏微粒体内的羧基化酶能将上述凝血因子的谷氨酸转变为γ-羧基谷氨酸,后者再与钙离子结合,才能发挥其凝血活性。本药的作用是抑制羧基化酶,对已经合成的上述因子并无直接对抗作用,必须等待这些因子在体内相对耗竭后,才能发挥抗凝效应,所以本药起效缓慢,仅在体内有效,停药后药效持续时间较长(直到维生素K依赖性因子逐渐恢复到一定浓度后,抗凝作用才消失)。华法林的药理作用此外,本药尚能诱导肝脏产生维生素K依赖性凝血因子前体物质,并使之释放入血,该物质抗原性与有关凝血因子相同,但并无凝血功能,反而具有抗凝血作用,并能降低凝血酶诱导的血小板聚集反应。因此,在本药作用下,凝血因子Ⅱ、Ⅶ、Ⅸ、Ⅹ、蛋白S和蛋白C合成减少,而"假凝血因子"亦即"维生素K拮抗药诱导蛋白质"增多,达到抗凝效应。华法林的药理作用华法林该药为一种香豆素类抗凝剂,可用于治疗和预防:

心房颤动(心率紊乱)

中风

深静脉血栓(DVT)或肺动脉栓塞

心脏瓣膜疾病或更换。骨科手术使用已超过50年!机制:通过抑制维生素K依赖性凝血因子的合成起到抗凝作用华法林的药代动力学华法林是一种消旋混合物,由两种具有光学活性的同分异构体R型和S型等比例构成,通过消化道迅速吸收,具有很高的生物利用度,健康志愿者口服给药后在体内90分钟即可达到最大血药浓度。消旋华法林的半衰期是36~42小时,通过结合血浆蛋白(主要是白蛋白)在体内循环。华法林几乎完全通过肝脏代谢清除,代谢产物具有微弱的抗凝作用。主要通过肾脏排泄,很少进入胆汁,只有极少量华法林以原形从尿排出。华法林中毒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护理健康教育12目录华法林中毒的病因、发病机制过量应用华法林、服毒自杀干扰肝脏对维生素K的利用,抑制凝血因子(IIVIIIXX),影响凝血酶原合成,使凝血时间延长,代谢产物中的苄叉丙酮可破坏毛细血管壁。临床表现出血:最常见为鼻衄、齿龈出血、皮肤瘀斑、血尿、子宫出血、便血、伤口及溃疡处出血等。实验室检查

凝血四项:PT1.早期催吐、洗胃、应用活性炭、导泻。2.维生素K1

10-20mgiv,每3-4h一次,疗程1周左右。实际治疗中应参考PT监测结果。3.必要时输新鲜血、新鲜冰冻血浆或凝血酶原复合物。

华法林中毒的治疗华法林中毒的相关文献报道目前没有万方数据库仅有鼠药中毒(溴敌隆中毒)7篇。思考华法林中毒监测凝血功能需多长时间?维生素K应用多大剂量较合适?从华法林的发现过程我们得到了什么启示?有关华法林临床使用前的基因检测问题ThankYou!附录资料:不需要的可以自行删除2023/3/25

低氧血症

一、定义

低氧血症是指血液中含氧不足,动脉血氧分压(PaO2)低于同龄人的正常下限。主要表现为血氧分压与血氧饱和度下降。成人正常动脉血氧分压(PaO2):80~100㎜Hg。各种原因如中枢神经系统疾患,支气管、肺病变等引起通气和(或)换气功能障碍都可导致缺氧的发生。因低氧血症程度、发生的速度和持续时间不同,对机体影响亦不同。低氧血症是呼吸科常见危重症之一,也是呼吸衰竭的重要临床表现之一。2、肺泡通气不足(限制性及阻塞性)成人静息状态下有效肺泡通气量4L/min;

限制性通气不足主要见于呼吸肌活动障碍、胸廓顺应性降低、大量胸腔积液、积气时肺扩张受限;阻塞性通气不足主要见于气管痉挛、管壁水肿或纤维化、异物、渗出物等。3、弥散功能障碍:

①肺泡膜面积减少(肺实变、肺不张、肺叶切除);②肺泡膜厚度增加(肺泡上皮、毛细血管内皮、基底膜;肺水肿、肺纤维化、肺泡毛细血管扩张等);③心输出量增加、肺血流增快、血液与肺泡接触时间过于缩短,导致低氧血症。44、肺泡通气/血流比例失调

、肺泡通气/血流比例失调

V/Q=0.8

部分肺泡通气不足(肺动静脉样分流、功能性分流)

部分肺泡血流不足(死腔样通气)

5、肺内动静脉解剖分流增加

提高氧浓度不能提高分流静脉血的氧分压。6、氧耗量增加:

发热、寒战、呼吸困难、抽搐等,伴有通气功能障碍。三、病理生理改变

低氧血症对机体的影响包括短期效应及长期效应。低氧血症首先兴奋呼吸中枢,增加通气量以提高PaO2;同时通过增加心率和搏出量使心输出量增加。继之,促红细胞生成素分泌增多,红细胞比容增加,从而增加血氧含量。以上效应的结果是增加机体的供氧量。PaO2降低使肺血管收缩,短期内可改善肺V/Q比值,增加氧输送,但其长期结果是使肺动脉压升高、心肌做功增加,导致肺源性心脏病的发生。低氧血症可使呼吸氧耗增加,导致慢性营养不良。四、分级

低氧血症是指动脉血氧分压(PaO2)低于正常值下限,或低于预计值10mmHg。正常人PaO2随年龄增长而逐渐降低。计算公式:

PaO2=(100-0.3×年龄)±5mmHg。轻度:PaO2›50mmHg,SaO2›80%,常无紫绀。中度:PaO230∼50mmHg,SaO260%∼80%,常有紫绀。重度:PaO2‹30mmHg,SaO2‹60%,紫绀明显。紫绀出现与否与低氧血症并不完全一致。一般来说,紫绀出现意味着中等程度以上的低氧血症,但除外:严重贫血、氰化物或一氧化碳中毒、肺心病等。低氧血症临床上常根据PaO2(mmHg)和SaO2来划分低氧血症的严重程度。五、临床表现

.正常组织器官氧合的必要条件:1、适当的PaO2以维持一定的动脉血氧饱和度2.血液中输送氧的血红蛋白的质和量3.适当的心输出量4.组织器官周围血管及微循环情况5.氧解离曲线对各系统的影响中枢神经系统:PaO2降至60mmHg,出现注意力不集中、智力和视力轻度减退;降至40-50mmHg,会引起头痛、定向与记忆力障碍,精神错乱嗜睡;低于30mmHg,神志丧失乃至昏迷;低于20mmHg,只需数分钟即可造成神经细胞不可逆性损伤。循环系统:PaO2降低、PaCO2升高,反射性心率加快、心肌收缩力增强,严重时可直接抑制心血管中枢,造成心脏活动受抑和血管扩张、血压下降和心律失常等严重后果。呼吸系统:PaO2<60mmHg,作用于颈动脉体和主动脉体的化学感受器可反射性兴奋呼吸中枢、增强呼吸运动、甚至呼吸窘迫;PaO2<30mmHg,低氧血症对呼吸中枢的抑制作用强于兴奋作用。肾脏:常合并肾功能不全,如及时治疗,肾功能可恢复。消化系统:消化不良、胃黏膜糜烂、坏死、溃疡、出血、肝脏转氨酶升高。酸碱平衡和电解质:乳酸增多、代谢性酸中毒、高钾血症等。六、诊断和鉴别诊断

目前仍以动脉血气分析为主肺功能检测及胸部影像学检查鉴别诊断低氧血症、缺氧和氧供不足,这三个概念很多人混为一谈,明确这些概念对于我们的临床工作大有裨益。低氧血症是指循环系统中的氧分压低于正常,定义为PaO2低于60mmHg,PaO2是判断有无低氧血症的唯一指标。

缺氧是指因氧供减少、耗氧增加或利用氧障碍引起细胞发生代谢功能和形态结构异常变化的病理过程。缺氧的诊断却比较困难。缺氧时线粒体不能进行有氧氧化,而进行无氧酵解。由于无氧酵解产生大量乳酸,因此血液中乳酸的含量是判断有无缺氧的重要指标,血乳酸浓度超过1.5mmol/L即为缺氧。但是,不是所有的缺氧都存在血液中乳酸浓度升高,如在低血容量休克早期组织存在缺氧,但由于血管收缩,组织中产生的乳酸聚集在局部组织中而未进入循环系统,血液中的乳酸可不升高;同样,血液中乳酸含量升高并不都存在缺氧,如肝硬化的患者输注大量含乳酸的液体可导致血液中乳酸含量升高。因此,判断有无缺氧首先应明确有无导致缺氧的病因存在,测定血液中乳酸含量只是辅助诊断措施。氧供(Oxygendelivery,DO2)又称为总体氧供(globaloxygendelivery),是指单位时间内循环系统向全身组织输送氧的总量。氧供(DO2)由下面公式计算:DO2=CO×CaO2其中CO为心排出量,CaO2为动脉血氧含量。从上面的公式可以看出,心排出量和动脉氧含量不足都可导致氧供不足。心排出量受每搏量和心率的影响。氧含量受血红蛋白含量和氧饱和度的影响。低氧血症常出现在吸入气中氧含量过低、肺泡气体不足、弥散功能障碍和循环功能障碍。缺氧则要根据上面的四种类型进行分析。氧供不足如果发生在心排出量和动脉氧含量正常的情况下,常见的原因是病理性氧供依赖和生理性氧供依赖增加,麻醉中的处理的措施无外乎降低氧耗。七、治疗(一)保持呼吸道通畅:

1、清除气道内分泌物;

2、昏迷病人可采取仰卧位、头后仰、托起下颌;

3、如以上方法不能奏效,建立人工气道。(二)氧疗氧疗的目的在于提高动脉血氧分压、氧饱和度及氧含量以纠正低氧血症,确保对组织的氧供应,达到缓解组织缺氧的目的。保证PaO2迅速提高到60mmHg或指脉氧(SpO2)达90%以上。单纯低氧血症可给予较高浓度(>35%)给氧,迅速缓解低氧血症而不会引起二氧化碳潴留。低氧血症伴高碳酸血症往往需要低浓度给氧。装置:鼻导管、鼻塞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