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_第1页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_第2页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_第3页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_第4页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页共页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1乘法分配律是所有运算律中形式变化较为复杂,且跨越加法和乘法两级运算的定律,对学生的记忆、理解与运用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教学中,老师需要在探析错因、读法纠正、变式训练上做足功夫,巧制策略。学生在正式接触乘法分配律之前,学生陆续掌握了加法和乘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并能纯熟使用这些定律进展简单的运算。照常理推测,同为等式恒等变换,借助已有的经历,学生对于乘法分配律应该很容易承受。然而,实际情况却不容乐观,学生在运用乘法分配律进展简算时出错率较高。为此,老师应巧制策略,帮助学生克制困难。如何帮学生建立数学模型,展现乘法分配律的性质,是教学的根本,也是学生理解的前提。要让学生对乘法分配律有深化准确的记忆和理解,用最符合学生心理特征的方式进展阐述才是上策。为此,我改良了教学方式——切换读法,化难为易。[例题]植树节那天,学校组织二〔1〕班的学生植树,上午植树4小时,下午植树2小时,平均每小时植树25棵,问:植树节那天,学生一共植树多少棵?步骤1:学生列式多为“25×4+25×2”和“25×〔4+2〕”两种式子。步骤2:简述各算式的算理:25×4+25×2表示先分别求出半天的植树数,再求一天的植树总数;25×〔4+2〕表示先求植树总时长,再求植树总数。步骤3:引导学生从数字计算的角度去理解:25×4+25×2表示两个积的和,25×〔4+2〕表示两个数的积。接着用一句话提醒它们的共同点:4个25加上2个25等于6个25,6就是4与2的和。以实例为对象,换成通俗的说法,完美呈现了算式的内涵,深化了学生的理解。步骤4:针对代数式表示的乘法分配律“a×c+b×c=〔a+b〕×c”,让学生尝试用通俗方式解读,即a个c加上b个c等于〔a+b〕个c。理论证明,渗入思维的读法比机械复读教学效果要好。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2今天静下心来观看了省赛课中葛老师执教的《乘法分配律》一课。她巧妙引领。葛老师非常自然的借助孩子们喜欢的农场游戏,引入问题“谁能帮老师算算一共有多少菜?你能列出综合算式吗?先求什么,后求什么?”一方面老师问题的指向性简练明确可以引导学生列出综合算式,另一方面借助情景能有效的帮助学生理解算式的道理,明确意义。更为巧妙的是此情景内容丰富可以列出不同的算式:2×3+3×4和〔2+4〕×32×5+8×5和〔2+8〕×5〔10+15〕×4和10×4+15×4为后面的“观察、分类和探究”做好铺垫。大胆放手。在第一个“求菜”的情境中,是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顺利完成了学习的过程,然而后面的“求花”和“求果树”就是放手让学生自己探究了,很自然的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分别列出了两组算式:〔2+8〕×5和2×5+8×5以及〔10+15〕×4和10×4+15×4。这样在学生喜欢的农场情景中,巧妙的引发出六道算式,为进一步的观察和探究埋下了伏笔。得出6个算式后,葛老师再次抛出问题:“这六个算式让你分分类,你打算分几类?理由是什么?”然后葛老师又引导学生同桌先讨论,然后集体汇报,于无形中让学生经历了各个层面的探究活动。让学生观察——猜测——举例验证——,和从“特例”进展验证等一系列的活动,最后归纳出一普遍性的规律。当结论得出后,葛老师并不是将字母表示进展简单的灌输,而是巧妙的借助点子图将用字母表示乘法分配律的过程变为因需而设,从而呼之欲出。最后老师还通过乘法的意义加深学生对乘法分配律的理解,并且老师还通过两组以前学过的两位数乘一位数和两位数乘两位数来打通乘法分配律与以前知识的联络。总之,本节课在学习方式上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并存,在思维开展上,老师引导与放手相结合,整个学习过程,因需而设,充满了探究。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3一、让学生从本质上理解乘法分配律在乘法分配律的教学中,假如只求形式把握不务本质理解,一方面从认识的角度看是不严谨的〔形式上的不完全归纳不一定得出真理〕,另一方面很容易造成学生不求甚解、囫囵吞枣的不良认知习惯。假如满足于从形式上掌握乘法分配律,对于学生的后续开展也极为不利。因此,在教学时先出示了这样一道例题:一件茄克衫65元,一条裤子35元。王老师买5件茄克衫和5条裤子,一共要花多少元?学生用了两种解答方法即:〔65+35〕×5=65×5+35×5。借助对同一实际问题的不同解决方法让学生体会乘法分配律的合理性。二、打破乘法分配律的教学难点相对于乘法运算中的其他规律而言,乘法分配律的构造是最复杂的,等式变形的才能是教学的难点。为了打破教学难点,我设计了一系列的练习。1、在□里填数,○里填运算符号:如〔25+45〕×4=□○□○□○□……2、在相等的一组算式后面打“√”:如16×7+24×7〔16+24〕×7□……在这一组题目中教者重点评析了最后一道题:40×50+50×9040×〔50+90〕□。先让学生说说着一题为什么不能打√,再根据乘法分配律的特征,分别写出与左右算式相等的式子。通过练习学生对乘法分配律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又让学生照上面的样子写出的几个这样的等式,最后归纳出了乘法分配律的字母表示:〔a+b〕×c=a×c+b×c。实际上课堂时学生对于能否找到反例的活动很感兴趣,可以尝试让学生也提几个反例,经过讨论逐个否决,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的等式变形才能可以得到很大进步,有益于加深对乘法分配律的认识。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4核心提示:乘法分配律的教学是在学生学习了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及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的根底上教学的。乘法分配律也是学生在这几个定律中的难点。新课标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历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乘法分配律的教学是在学生学习了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及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的根底上教学的。乘法分配律也是学生在这几个定律中的难点。新课标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历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展解释和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才能方面得到进步和开展。初步的教学设想是这样的:首先举一些学生身边的例题求长方形的周长,然后让学生观察这两组算式有什么样的关系。学生通过计算发现每组两个算式相等。在此根底上让学生完成长方形周长计算这样的例子并在黑板上列出,再出例如题,让学生分组讨论并解答。然后分组讨论这些算式有什么规律,引导学生发现乘法分配律并总结出这一规律。最后做一些练习稳固、拓展对乘法分配律的认识。在教学之后发现有一些问题。孩子对于乘法分配律的作用及意义没有理解透彻,应用不够灵敏,而且在口头上感觉很好,但是落笔后就发现很多类型题孩子根本就不会做,而且错误很多。所以对本节课教学目的进展了一些调整。让一名学生在黑板上板演,其他学生在本子上做,最后总结不同方法,看哪种方法简便。进一步体会乘法分配律的作用。教学目的定位是〔1〕通过学生观察、比拟、分析^p理解乘法分配律的含义,老师引导学生概括出乘法分配律的内容。〔2〕初步感受乘法分配律能使一些计算简便。〔3〕培养学生分析^p、推理、概括的思维才能。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5记得曾经在教孩子们乘法分配律的时候,总是遇到很多问题,对于乘法分配律的应用不是很好,吐槽了很久,如今在教二年级的孩子的时候,我发现其实在二年级已经接触了这方面的知识,只是没有进展归纳而已。二年级的课本上有这样一种题型,如:〔1〕6x9=5x9+9=7x9—9=〔2〕9x4=9x3+9=9x5—9=〔3〕8x9=7x9+9=9x9—9=先计算,你发现了什么?我一看到这题,我就想到乘法分配律,但是在二年级刚接触乘法,不可能就跟他们讲乘法分配律。我在上练习课的时候我特意把这题拿出来讲了,我想假如这里学生题解好了,对以后学习乘法分配律是有帮助的。在课堂上,我先让学生自己完成,第一题的第2,3个算式,他们是按照运算顺序来计算的,先算乘法,再算加法或减法,这个没有难度,而且他们根据第一题,后面的两题都不要做,直接写出了结果,每一题中的3个算式的结果是一样的。我就问他们,为什么会出现这样情况?学生就答不上来。我就举了个示范,6x9是6个9相加,5x9+9是5个9相加再加1个9,5个9加1个9是6个9,6个9相加就是6x9,所以5x9+9=6x9=54。学习了乘法的意义,对于这个他们能理解,只是想不到而已,那么7x9—9=,可以交给孩子们完成,第〔2〕〔3〕题我也是让学生来说一说。另外我还补充了一题,6x7—14,我发现竟然有孩子会想到14就是2个7,6个7减去2个7就是4个7,就是4x7=28。特别棒!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6“乘法分配律”的学习是在学习了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之后进展的,对于乘法分配律的理解和应用上都比前两个运算定律更有难度,学生在新课学习和知识的应用的过程中思路还比拟明晰,但是在作业的过程中出现的好多问题,让人感觉孩子并没有对定律有真正意义上的理解。如:〔40+4〕×25,有时,只用40×25,后面只加上4就行了,还有的把这道题目改成了连乘题,根据孩子出现的问题和练习中出现的困惑,我认真的设计的这节练习课。第一,理清思路,,建构完好的知识体系。在本节课中,我和学生们一起回忆了乘法的几种运算定律,比拟每种运算定律的字母公式,来区分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和乘法分配律之间的外形构造特点,引导学生发现,乘法结合律是几个数连乘,而乘法分配律是两数的和乘一个数或者是两个积的和.从运算符号上我们很快就可以找到它们的不同。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都只有乘号,而乘法分配律有不同级的两种运算符号。第二,优化练习题,实行精练。针对学生在乘法分配律学习后在理解上的困难,及乘法分配律在练习形式上的多变,我找出课本、课堂作业本以及一些课外辅导资料上的乘法分配律的计算题,把他们进展概括总结,把不同类型的乘法分配律的方法进展练习,讲解。让学生对不同的乘法分配律的解决方法都进展尝试,帮助理解,加深记忆。第三,一题多法。例如25×44,学生在利用乘法分配律拆分其中一个数据的时候,有多种方法,有的学生把25拆成20+5,有的是拆了40+4,还有的把25×44转化成25×4×11,这些方法都可以,让学生分辨出每一种方法所运用的运算定律,从而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认识和理解,在此根底上,选出最正确方案。乘法分配律的练习实在是多种多样,变幻无穷,要想更好的掌握,关键还是要理解,需多练.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7《乘法分配律》是在学生学习了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及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的根底上教学的。乘法分配律也是学习这几个定律中的难点。故而,对于乘法分配律的教学,我没有把重点放在数学语言的表达上,而是把重点放在让学生通过多种方法的计算去完好地感知,对所列算式进展观察、比拟和归纳,大胆提出自己的猜测并举例进展验证……1、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历。以学生身边熟悉的情境为教学的切入点,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需要,为学生创设了与生活环境、知识背景亲密相关的感兴趣的学习情境,唤醒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历,使学生初步感知乘法分配律。2、展示知识的发生过程,引导学生积极主动探究。让学生根据提供的问题,用不同的方法解决,引导学生观察,让学生说明自己发现的规律。不仅让学生获得了数学根底知识和根本技能,而且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发现知识的才能。3、出示乘法分配律的几种不同的形式让学生进展练习。通过这一系列的教学措施,一节课下来,总体感觉良好——觉得同学们掌握得还不错。于是,我布置了让学生们完成练习册中《乘法分配律》这一课的习题。当我修改练习时我傻了眼,学生的作业大多是中,少局部得良和差〔我的作业修改评定标准〕,为什么会是这样的结果,我进展反思,发现是讲时,例题出示的不多,当时学生都会做了,但是对于纯熟掌握这个既是重点又是难的课程确实不是那么简单的,三种题型放在一起学生就很容易受到干扰,结果是张冠李戴,错得让我涕笑皆非。而为了让学生把这个知识点掌握结实,我整整又用了两节课。通过这个知识点的教学,我发现数学不多练是不行的。在学生理解之后,必须对其进展及时、有效的练习才可以使知识掌握的更加结实。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8乘法分配律的教学是在学生学习了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及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的根底上教学的。乘法分配律也是学习这几个定律中的难点。故而,对于乘法分配律的教学,我没有把重点放在数学语言的表达上,而是把重点放在让学生通过多种方法的计算去完好地感知,对所列算式进展观察、比拟和归纳,大胆提出自己的猜测并举例进展验证……1、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历。以学生身边熟悉的情境为教学的切入点,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需要,为学生创设了与生活环境、知识背景亲密相关的感兴趣的学习情境――为参加“阳光伙伴”的32名运发动购置统一服装。通过两种算式的比拟,唤醒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历,使学生初步感知乘法分配律。2、展示知识的发生过程,引导学生积极主动探究。先让学生根据提供的问题,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从而发现〔35+25〕×32=35×32+25×32这个等式,让学生观察,初步感知“乘法分配律”。再根据“老师还有其他选择吗”?这一问题,再次引出〔35+25〕×32=35×32+25×32,最后,要求学生照样子写出几组这样的等式,引导学生再观察,让学生说明自己发现的规律。这样学生经历了“观察、初步发现、举例验证、再观察、发现规律、概括归纳”这样一个知识形成过程。不仅让学生获得了数学根底知识和根本技能,而且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发现知识的才能。3、教完之后,感觉在练习的设计上,还太拘礼与课本,虽然引导学生发现了定律,但没有相配套的练习使学生对所学知识加以稳固、应用。对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不能及时反应,对如何用活、用好教材还需进展进一步的考虑。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9《乘法分配律》是一节比拟抽象的概念课,是学生们学习了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以及乘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的根底上进展教学的。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乘法分配律的特点和应用。开场导入我是利用小学教学热身赛展开的教学。9×37+9×63和9×〔37+63〕。左右两排学生做不同的题,让学生认识到这两道题难易程度的不同,用的时间也是不同的,表达了用括号的必要性和简便性,通过学生总结说特点引导他们猜测,然后对猜测进展验证,得出结论,并应用到实际中,培养学生们学以致用的好习惯。上周去滨州听课,学到了“猜测-举例验证-总结-应用”的教学形式,充分表达了新课标的探究性学习,并在本课教学中得到了很好的利用,不完全归纳法,也在本课中用所应用。但是在引入时应该让学生们把这两个算式的特点和联络理解透彻了,学生们会很快的猜测出这条规律,整节课讲速度有些慢,导致了几个经典的练习题没有处理,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来导入新课,会收到更好的效果。〔80+4〕×25=80×25+4×25此题的处理,我感到比拟欣慰。当发现学生们〔80+4〕×25=80×25+4时,我灵机一动在黑板上写下了这个错误的算式,让和我做的一样的同学举手,大约有5、6个同学快乐地举起手,还有一个同学得意地说“刚刚我还以为做错了呢?”看到这种情景我接着说:“不举手的同学你们想说点什么吗?”此句话给了这些没有举手的同学的信心,他们迫不及待地说出了正确的解法。这道题学生们非常容易做错,这样的处理睬使学生加深印象,进步做题的准确率。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10乘法分配律是第三章的教学难点也是重点。这节课的设计。我是从学生的生活问题入手,利用与生活亲密相关的情境图植树问题展开。这节课我力图将教学生学会知识,变为指导学生会学知识。通过让学生经历了“观察、初步发现、举例验证、再观察、发现规律、概括归纳”这样一个知识形成的过程。回忆整个教学过程,这节课的亮点主要表达在以下几个方面:在教学中,通过这次植树情境让学生感到数学就是从身边的生活中来的,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一共有多少名学生参加这次植树活动?”。让学生根据提供的条件,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从而发现〔4+2〕×25=4×25+2×25这个等式。然后请学生观察,这个等式两边的运算顺序,使学生初步感知“乘法分配律”。再让学生“观察这个等式左右两边的不同之处”,再次感知“乘法分配律”。同时利用情景,让学生充分的感知“乘法分配律”,为后来“乘法分配律”的探究提供了有力的保障。重点是理解算式的意义,我们在引导中进展总结〔4+2〕个25的和也可以写为25分别乘以4和2,再把他们的积相加的形式,接着让同学们再次深化理解自己尝试写出几个类似的算式,由于是网上教学,没方法直接展示学生的算式,于是我在大屏幕上写出几个算式,让同学们来说一说他们的观察到的算式,从而总结出乘法分配律的规律。进而通过计算,发现运用乘法分配律可以使得计算更加简便。这节课的缺乏:当我们运用乘法分配律进展练习的时候,我发现学生在做题时会错误的把中间的+抄写成×,导致错误。这说明学生没有完全对乘法结合律和乘法分配律进展区分,还需要再次进展强调。这节课上对学生的主题地位有所无视。虽然是网课教学,没方法与学生共同在一间教室,没方法与学生面对面教学,但是顾虑到时间的限制与学生的互动,留给学生的考虑的时间不够充分,接下来在教学设计时可以减少授课容量,留给学生充分的考虑时间。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111、乘法分配律既要注重它的外形构造特点,更要注重其内涵。乘法分配率的构造特点,即两数的和乘一个数〔先加后乘〕=两个积的和〔先乘后加〕,使学生从表象上进展初步感知。从而理解〔4+2〕×25=4×25+2×25是相等的,即左边表示6个25,右边也表示6个25,所以〔4+2〕×25=4×25+2×25。2、注意区分乘法结合律与乘法分配律的特点,多进展比照练习。乘法结合律的特征是几个数连乘,而乘法分配律特征是两数的和乘一个数或两个积的和。在练习中〔40+4〕×25与〔40×4〕×25这种题学生特别容易出现错误。为了学生更好地掌握可以多进展一些比照练习。如:进展题组比照15×〔8×4〕和15×〔8+4〕;25×125×25×8和25×125+25×8;练习中可以提问:每组算式有什么特征和区别?符合什么运算定律的特征?应用运算定律可以使计算简便吗?为什么要这样算?3、让学生进展一题多解的练习,加深学生对乘法结合律与乘法分配律的理解。如:计算125×88;×89你能用几种方法?125×88①竖式计算;②125×8×11;③125×〔80+8〕;④125×〔100-12〕;⑤〔100+25〕×88;⑥〔100+20+5〕×88等等。×89①竖式计算;②〔100+1〕×89;③×〔80+9〕;×〔100-11〕;×〔90-1〕等。对不同的解题方法,引导学生进展比照分析^p,什么时候用乘法结合律简便?什么时候用乘法分配律简便?明确利用乘法结合律与乘法分配律进展计算的条件是不一样的。乘法结合律适用于连乘的算式,而乘法分配律一般针对有两种运算的算式。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12在教学本课之前,我安排了这样的预习作业:将左右两边相等的算式用线连起来〔共五组〕,我成心安排了两组不相等的,居然大局部同学都受骗了,说明他们对乘法分配律的认识仅仅停留在外表,没有认识到其本质。在教学例题时我特别加强了“分别乘”的指导,不但结合实例让学生明白为何要分别乘再相加,而且用一些形象的箭头让学生感受分别乘的过程;而在学生探究了例题和试一试后,让他们通过比拟,体会在利用乘法分配律进展简便计算时要根据详细情况选择:有时合起来乘容易,有时分别乘更容易,要灵敏运用。但是,今天的课堂作业让我非常绝望,我本以为“分别乘”的指导比拟到位,但还是有一些同学出现15×〔20+3〕=15×20+3这样的错误,并且有两名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列出了〔18+22〕×15的算式后,还将它用乘法分配律展开计算,结果计算错误百出,如何让学生灵敏地运用所学的知识,我还得进一步地学习研究。本节课主要应用乘法分配律进展简便计算,培养学生灵敏合理地进展计算的意识和才能。课的一开场,我就复习乘法分配律,抓住其特点:合起来乘转化成分别乘再加起来或者分别乘转化成合起来乘。接着通过例题和试一试的教学,中间结合类型分别练习相应的题目,再通过比拟让学生明白这两组题:有的时候是合起来乘简便,有的时候是分别乘简便,要根据详细的题目来选择。对于后面的练习,我注意引导学生比拟和辨析,使学生较深化地理解合适用乘法分配律进展简便计算的题目的构造形式,培养学生的审题才能,从而使学生更好地运用乘法分配律进展简便计算。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13教材提供了这样一个主体图:春季里,同学们开展植树活动,一共有25个小组,每组里4人负责挖坑、种树,2人负责抬水、浇树。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一共有多少人参加植树活动?学生会用两种不同的方法分别列出算式,接着通过计算发现,两个算式可以用=连接,即25〔4+2〕=254+252,从而通过比拟等号两边两个算式的不同与一样,概括出乘法分配律。当我在一个班按照此教学设计教学后,我发现效果并不理想,表现有两点:①有些学生只是机械的记忆了乘法分配律的公式,例如看到3544不能想到3540+354;②由于没有真正理解乘法分配律的内涵,所以完全不能理解其逆应用以及当两个数的差乘一个数时应用乘法分配律。如:他们认为6464+3664〔64+36〕64;265〔105-5〕=265105-2655。针对此情况,我重新设计了教案。增加了一个问题:负责挖坑、种树的同学比负责抬水、浇水的同学多多少人?这样学生又列出另外两个算式,通过计算后用等号连接:25〔4-2〕=254-252,接下来,我引导学生观察、比照两组算式,充分地去发现一样点与不同点。这样一来,促使了学生去寻找事物之间的联络,抓住本质,寻找共同点,促进交流,顺利地实现了自我构建和知识创造。学生的发现自然也就更丰富、更有深度了:无论是两个数的和还是两个数的差去乘一位数,都可以先把他们与这个数分别相乘,再相加或者再相减。此外,我还引导学生从右到左的观察等式,尝试用乘法的意义去理解乘法分配律,即:4个25加2个25就等于〔4+2〕个25,4个25减2个25就等于〔4-2〕个25,这样帮助学生打破乘法分配律逆应用这个教学难点。我通过对两个班不同的教学设计,感受到:认真钻研教材,多动心思,深化挖掘教材中的'珍贵资,会使教材的内涵更有广度和深度,也为培养和开展学生思维的灵敏性,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14乘法分配律是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的内容,是一节比拟抽象的概念课,是在学生学习了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及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的根底上教学的。乘法分配律也是学习这几个定律中的难点。因此,对于乘法分配律的教学,我没有把重点放在数学语言的表达上,而是把重点放在让学生通过多种方法的计算去完好地感知,对所列算式进展观察、比拟和归纳,大胆提出自己的猜测并举例进展验证……所以,本课的教学目的,我定位在:〔1〕从学生已有生活经历出发,通过观察、类比、归纳、验证、运用等方法深化和丰富对乘法分配律的认识。〔2〕浸透“由特殊到一般,再由一般到特殊”的认识事物的方法,培养学生独立自主、主动探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才能,进步数学的应用意识。本单元教材的一个鲜明特点是,不再仅仅给出一些数值计算的实例,让学生通过计算,发现规律,而是结合学生熟悉的问题情境,帮助学生体会运算定律的现实背景。这样便于学生依托已有的知识经历,分析^p比拟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引出运算定律。教材提供了这样一个主体图:春季里,同学们开展植树活动,一共有25个小组,每组里4人负责挖坑、种树,2人负责抬水、浇树。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一共有多少人参加植树活动?学生会用两种不同的方法分别列出算式,接着通过计算发现,两个算式可以用“=”连接,即25×〔4+2〕=25×4+25×2。我将其首先呈现给学生,目的是结合学生熟悉的问题情境,帮助学生体会运算定律的现实背景。接着设计“悬念”,抛出四组题目,把学生引到“两算式的结果相等”的情况中来。先请学生猜测,而后验证,再请学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