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儿童行为观察与分析》第三章 时间取样法_第1页
《学前儿童行为观察与分析》第三章 时间取样法_第2页
《学前儿童行为观察与分析》第三章 时间取样法_第3页
《学前儿童行为观察与分析》第三章 时间取样法_第4页
《学前儿童行为观察与分析》第三章 时间取样法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儿童的行为表现既有持续性的特点,也有阶段性和周期性的特点。采用时间取样法,是在选定的时间段里对作为样本的儿童行为进行观察,用符号编码或文字描述的方式记录观察结果。这种方法具有观察记录便捷、便于统计分析的特点。熟练运用这种方法,有助于教师发现儿童生命成长阶段中的时间节点,科学地分析儿童的行为模式,更好地把握教育契机,实施教育行为。时间取样法是以一定的时间间隔为取样标准,对在预选时段内出现的目标行为进行观察记录的方法。这种方法着重关注的不是事件发生的具体过程和因果关系,而是目标行为在取样时间内是否出现、出现频次和持续时间,获取量化信息,对行为模式进行定量分析和定性推断。一、时间取样法的含义例如,观察者采用时间取样法了解儿童的兴趣偏好,在设定的不同时段里对儿童的相关表现(即目标行为)进行观察,获取其行为表现的出现频次和持续时间等信息,经过统计分析,可以推测其行为模式,如儿童在班级里最喜欢和谁玩、最喜欢在哪个区域角玩、喜欢参与什么游戏活动等。微课视频时间取样法(二)随机性时间取样这种取样方式选取的时间样本间隔是没有规律的,观察者在选取的时间段里随机确定间隔时间进行观察记录,每次观察时长相同。(一)规律性时间取样这种取样方式选取的时间样本间隔是呈规律性的,即两次观察的时间间隔是固定的。时间取样法按照不同的取样时间间隔方式,可以分为两种:搜集资料效率高便于统计分析(一)时间取样法的优点二、时间取样法的优点和局限(二)时间取样法的局限不适合观察频次低的行为不适合进行定性分析不适合分析完整行为模式儿童的行为是多种多样并且处于动态变化之中的,教师要把观察视野覆盖到儿童所有的行为,这是难以做到的,而观察儿童行为又是教师实施教育必不可少的方式。这就要求观察者首先要弄清观察行为的动因,即“为什么观察”,明确了观察目的,就有了观察的“聚焦点”,即观察的主题,然后根据观察的目的和主题,选取一部分有代表性的观察对象,即选择典型样本进行观察。一、确定观察目的和观察主题拓展阅读时间取样法的观察程序任何观察都难以做到面面俱到,因此在一次观察活动中不宜设定很多观察主题,力求主题集中,这样便于将观察聚焦在主要的观察对象上。例如,要对班里儿童的进餐行为进行观察,可以这样设定目的和主题:观察目的:分析儿童的进餐行为,帮助其养成良好

的饮食习惯。观察主题:儿童的午间进餐行为表现。这样的观察主题是明确的,但是操作起来会觉得范围过大。“进餐行为”是一个抽象的行为定义,它包括饭前洗手、细嚼慢咽、专心吃饭、能独立使用勺子吃饭、收拾餐具等具体行为。观察者如果选取一个或若干个目标行为作为观察的主题,如儿童餐后主动收拾餐具的行为,这样更便于操作,观察的效度也会更高。修改后的目的和主题如下:观察目的:了解班中儿童收拾餐具的能力,帮助其养成餐

后主动收拾餐具的好习惯。观察主题:儿童餐后收拾餐具的行为。采用时间取样法,观察者是把抽取的一部分观察对象作为对象总体的样本,通过观察记录目标行为在设定时间段里的表现,获取目标行为的次数、频率和程度等信息,据此推论未被观察记录的其他对象乃至总体的行为。要确保这种判断推论准确,应选取可以在设定时间段里进行观察的目标行为作为样本,并根据观察目的和样本特点确定观察记录的时间和频次。二、选取观察对象(一)目标行为的定义定义就是对要观察的目标行为进行概念界定,即明确儿童行为的属性特征,这样才能使观察范围明确。三、定义目标行为“告状”在《现代汉语词典》里的解释之一是:“向某人的上级或长辈诉说自己或别人受到这个人的欺负或不公正的待遇。”儿童A:“老师,乐乐把我的小汽车弄坏了。”儿童B:“老师,佳佳打了天天,天天哭了。”儿童C:“老师,丽丽不小心把水倒翻了。”儿童D:“老师,琪琪拿了我的蜡笔不还给我。”儿童E:“老师,强强骂我是笨蛋。”教师根据对告状行为做出的定义,可以对这些行为进行辨析、判断:儿童A、儿童B、儿童D和儿童E的行为是在向老师诉说自身或他人受到欺负或不公正的待遇,属于告状行为;儿童C的行为不符合告状的定义,只是向老师反映常见的情况。(二)目标行为的分类观察的目标行为常常具有不同的属性和特质,观察者应根据观察目的和主题的需要,按照行为性质或事物属性制定划分标准,对这些行为做基本的分类。这是采用时间取样法时必须做的工作,因为观察者在对目标行为进行观察时,需要根据确定的取样标准来分辨、判断目标行为是否属于代表性的样本,即需要“判断一种或一系列行为是否属于某个特定类别”,因此,首先制定划分标准并对目标行为进行分类是十分必要的。在进一步分类时,如果以儿童告状的行为属性作为划分标准,可以分为3种类型:(1)因为物品争夺引发的告状:儿童A:“老师,乐乐把我的小汽车弄坏了。”儿童D:“老师,琪琪拿了我的蜡笔不还给我。”(2)因为肢体冲突引发的告状:儿童B:“老师,佳佳打了天天,天天哭了。”(3)因为言语冲突引发的告状:儿童E:“老师,强强骂我是笨蛋。”010302告状者因为自身受到欺负而引发的告状:儿童A:“老师,乐乐把我的小汽车弄坏了。”儿童D:“老师,琪琪拿了我的蜡笔不还给我。”儿童E:“老师,强强骂我是笨蛋。”告状者为了替他人伸张正义或主持公道而引发的告状:儿童B:“老师,佳佳打了天天,天天哭了。”如果以儿童的告状动因作为划分标准,也可以将这些告状行为分为两类:观察时距是指每次观察时间的长度,即观察一次需要多少时间。通过在固定的时间间隔内观察记录儿童具有代表性的行为样本,可分析儿童行为模式特点。观察时距的长短与目标行为出现的频次有关,儿童的有些行为出现的频率和次数很高,如吮手指、跑动、哭泣等,观察时距就可设定得短一点。有些儿童的行为出现频率不高,如与同伴或老师分享玩具、帮助他人等,观察时距就应设计得长一些。四、设定观察时间(一)观察时距(二)时距间隔时距间隔指的是两个观察时距之间的间隔时间。例如,设定时距5分钟,时距间隔10分钟,即每次观察的时间为5分钟,每次观察行为间隔时间为10分钟。时距间隔的长短受观察时距的长短、观察对象的数量及记录方式等因素影响,如果在较短的观察时距内观察多个目标行为,或者采用符号系统和描述性记录相结合的方式时,因工作量大,常需要较长的时距间隔,以便有充足的时间记录、整理资料。如果只观察一位儿童的单一行为,并只采用符号系统记录,不记录行为细节,时距间隔可以较短。时距数目是指整个观察过程中观察时距的数量,即总共观察了几次。例如,在30分钟的观察时段里,设定观察时距为2分钟,时距间隔为1分钟,总共有10个观察时距,就是说每次观察的时间是2分钟,每次观察间隔1分钟,在30分钟的时间里总共观察10次。设定多少时距数目,与目标行为的特质及观察者对目标行为的了解程度有关。(三)时距数目在现实情况下,教师要管理很多儿童,往往难以做到对每位儿童的行为都达到这样的观察数量,正因为此,根据儿童的差异性,使用时间取样法对典型样本进行观察,就显得十分必要和实用。在实际观察时,观察者有时会受主观倾向影响而使分析推论失之偏颇,不同的观察者也会因认识差异而导致观察结果大相径庭。为了避免出现这种情况,观察者应根据观察目的、目标行为的特点及个人使用习惯设计观察量表。常用的观察量表有以下两种形式:五、制作观察量表02记录行为频次的观察量表01记录行为是否出现的观察量表这种表格常用于时距取样,观察者在设定的观察时距里,一旦发现目标行为就当场予以记录,它只记录目标行为是否出现,不记录目标行为出现的次数和持续时间。记录时,为节省时间,一般不用文字描述,而是在观察量表中用打“√”等符号形式记录。(一)记录行为是否出现的观察量表李老师发现儿童天天常用牙齿咬衣领,决定采用时间取样法了解其在哪个时间段最容易出现这一行为。观察时间为上午9:00~11:00,下午14:00~15:00,每日观察3小时,连续观察3天。观察时距为3分钟,时距间隔为7分钟(见表3-1)。3-1(二)记录行为频次的观察量表这种表格常用于时距间隔取样,观察者要了解目标行为在设定的时距间隔内出现的频次,发现目标行为在取样时间里出现一次,就用符号记录一次,然后统计出现的次数并在表中记录。在例3-1中,教师如果想了解天天在不同时段用牙咬衣领行为的次数,可根据表3-1获得的数据资料,选取该行为易发生的时段进一步观察。例如,假设每天上午9:30~10:30是这一行为易发生的时段,观察者可以缩小观察时距和时距间隔,如观察时距为2分钟,时距间隔为1分钟,采用时间取样法记录目标行为发生的次数(见表3-2)。(一)符号系统记录的方式观察者用事先设定的符号记录观察结果,这种方式常用于观察单一的目标行为。例如,对一名儿童频繁吮吸手指的行为做3分钟的观察,可将一分钟分为4个时间单位(即时距),每个时间单位是15秒钟,并设定用不同图标呈现观察结果,在每次15秒钟的观察中,如果目标行为出现,就在量化表上用一个“×”标记,如果目标行为没有出现,用一个“Ο”标记,总共观察3分钟,用“/”表示每15秒钟的间隔,用“|”表示每一分钟的结束(见表3-3)。六、选择记录方式(二)符号编码与文字描述相结合的记录方式为了获取更为全面的信息,观察者可以采用符号编码和叙述性描述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观察记录,这种结合可以是平行的结合,即在同一时距里进行观察,既采用符号记录,又采用叙述性描述的记录。采用符号编码与文字描述相结合的记录方式,有助于观察者在了解目标行为的数量关系的同时,还能获取目标行为发生的过程、细节和情境,以便深入分析其行为特征和发生原因。时间取样法的另一种记录方式是交替使用符号编码和文字表述,即观察者在第一个观察时距只用符号记录,第二个观察时距采用文字描述,如此交替、反复。这种记录方式可以省去叙述描写的一部分时间,同时也能获取目标行为的出现频次和相互关系的信息。例如,教师想运用时间取样法了解儿童在游戏活动中的亲社会行为,可以设定观察时间为10:20~10:40,观察时交替采用两种记录方式,即先观察儿童2分钟,对目标行为的表现和情境做简要文字描述,接下来的2分钟观察只用符号记录,然后再用文字描述2分钟的观察结果。如此反复,直到观察时间结束(见表3-6)。时间取样法是一种在儿童教育管理工作中经常使用的观察记录方法,具有获取信息丰富、记录方便快捷的特点。教师在采用这种方法时,应该恰当选取观察样本,合理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