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章演示文稿_第1页
教育心理学章演示文稿_第2页
教育心理学章演示文稿_第3页
教育心理学章演示文稿_第4页
教育心理学章演示文稿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教育心理学章演示文稿当前1页,总共160页。(优选)教育心理学章当前2页,总共160页。第一节学习迁移概述第二节学习迁移的基本理论第三节迁移与教学当前3页,总共160页。第一节学习迁移概述一、什么是学习迁移学习迁移: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举一反三、触类旁通、闻一知十子曰: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论语·述而》当前4页,总共160页。理解:知识可以迁移,动作技能可以迁移,情感和态度也可以迁移;迁移不仅表现为先前的学习对后来学习的影响,而且表现为后继学习对先前学习的影响,这种影响可以是积极的也可以是消极的,迁移可以在某种经验内部,也可以在不同的经验之间。当前5页,总共160页。二、迁移的种类(一)正迁移与负迁移根据迁移的效果不同而划分。正迁移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起促进作用。“为迁移而教”、“教是为了不教”。负迁移指的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起干扰和抑制作用。当前6页,总共160页。(二)水平迁移与垂直迁移根据迁移内容的不同抽象与概括水平而进行的划分。水平迁移也称横向迁移,指的是抽象概括水平相同的学习内容之间的相互影响。属同一水平的迁移。垂直迁移也称纵向迁移,主要指处于不同抽象、概括层次的各种学习内容之间的相互影响。当前7页,总共160页。(三)一般迁移与具体迁移根据迁移内容的不同而进行的划分。一般迁移也称普遍迁移、非特殊迁移,是将一种学习中习得的一般原理、方法、策略和态度等迁移到另一种学习中去。具体迁移也称为特殊迁移,是一种学习中习得的具体的、特殊的经验直接迁移到另一种学习中去,或经过某种要素的重新组合,以迁移到新情境中去(四)同化性迁移、顺向性迁移与重组性迁移根据迁移过程中所需要的内在心理机制的不同而进行的划分。当前8页,总共160页。三、迁移的作用首先,迁移对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直接的促进作用。其次,迁移是习得的经验得以概括化、系统化的有效途径,是能力与品德形成的关键环节。第三,迁移规律对于学习者、教育工作者以及有关的培训人员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当前9页,总共160页。第二节学习迁移的基本理论一、早期的迁移理论(一)形式训练说官能心理学迁移是一般心理能力(官能)训练发展的结果。官能都是一个个的实体,象训练肌肉一想通过练习增加力量。

(二)共同要素说桑代克相同要素或共同成分时;迁移的程度一般与它们之间的相似程度成正比。当前10页,总共160页。(三)经验类化理论贾德概括化的经验或原理在,原理概括得越好,对新情境中学习的迁移越好。(四)关系转换理论格式塔心理学个体对事物件关系的理解,强调对情境中关系的顿悟(对客观事物间关系的领会)是获得迁移的真正原因。当前11页,总共160页。二、现代的迁移理论奥苏贝尔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具有同化新知识的适当的认知结构。安德森(产生式迁移)和加特纳(情境的结构特征与内在关系)等人都强调认知结构中的某些成分是决定迁移能否发生的根本条件。社会交互作用论,强调最初学习以及迁移时的物理环境、社会活动情境等对迁移的影响。当前12页,总共160页。第三节迁移与教学一方面,有效教学的一个主要目标就是使学生产生最大程度的迁移;另一方面,真正有效的教学必须依据迁移规律进行。当前13页,总共160页。一、影响迁移的主要因素(一)相似性学习材料相似性是影响迁移产生的一个重要因素。两项学习,如果刺激相似,反应也相同或相似,则容易产生正迁移;如果刺激相同或相似,而反应不同或相反,则容易产生负迁移。当前14页,总共160页。(二)原有认知结构1.学习者是否拥有相应的背景知识;2.原有的认知结构的概括水平对迁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3.学习者是否具有相应的认知技能或策略以及对认知活动进行调节、控制的元认知策略也影响着迁移;当前15页,总共160页。(三)学习的定势定势又称心向,通常指先于一定的活动而又指向该活动的一种准备状态。其表现形式有思维定势、学习定势、功能固着。定势对学习迁移的影响表现为两种:促进和阻碍。除了上述影响迁移的基本因素之外,诸如年龄、智力、学习者的态度等因素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迁移的产生。当前16页,总共160页。当前17页,总共160页。二、促进迁移的教学为迁移而教(一)精选教材体现双基,具有良好的知识结构。(二)合理编排教学内容体现结构化、一体化和网络化。(三)合理安排教学程序(四)教授学习策略,提高迁移意识授之于鱼,不如授之于渔当前18页,总共160页。【模拟题】一、选择按照学习迁移内容的抽样与概念化水平进行的划分,可以分为()A.水平迁移与垂直迁移B.正迁移和横向迁移C.普通与特殊迁移D.顺向与逆向迁移按照迁移性质的不同,学习迁移可以分为()A、正与负迁移B、纵向与横向迁移C、普通与特殊迁移D、顺向与逆向迁移“举一反三”和“触类旁通”所说的是()A.创造性B.学习迁移C.发现教学法D.学会学习当前19页,总共160页。二、填空影响迁移的主要因素有相似性、()和学习的心向与定势。早期的迁移理论主要包括()、()、()、()。奥苏伯尔提出()迁移理论,而安德森则强调()在迁移中的作用。当前20页,总共160页。三、简答简述学习迁移的作用四、名词解释学习迁移五、论述如何促进有效的迁移教学?当前21页,总共160页。第六章知识的学习第一节概述第二节知识的获得第三节知识的保持当前22页,总共160页。第一节概述一、知识的类型知识:就是个体通过与环境相互作用后获得的信息及其组织,是客观事物的主观表征。

1.根据反映活动的深度不同:感性知识与理性知识。感性知识是对活动的外部特征和外部联系的反映,有感知和表象两种水平。理性知识是对活动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联系的反映,有概念和命题两种形式。当前23页,总共160页。2.根据反映活动的形式:陈述性知识与程序性知识安德森前者也称描述性知识,是个人能用言语进行直接陈述的知识。解决“是什么”的问题。后者也称操作性知识,是个体难以清楚陈述、只能借助于某种作业形式间接推测其存在的知识。解决“怎么做”的问题。当前24页,总共160页。陈述性知识(狭义的知识或言语信息)广义的知识程序性知识(技能)认知策略(策略性知识)认知技能动作技能智慧技能(狭义的程序性知识)当前25页,总共160页。二、知识学习的类型(一)根据知识本身的存在形式和复杂程度1、符号学习—学习单个符号或一组符号的意义,或者说学习他们代表什么。2、概念学习—掌握同类事物的共同的关键特征。3、命题学习—学习若干概念之间的关系。当前26页,总共160页。(二)根据新知识与原有认知结构的关系1、下位学习—也叫类属学习,指认知结构中原有的有关观念在包容和概括水平上高于新学习的知识,新知识与旧知识构成类属关系。A

BCD当前27页,总共160页。派生下位学习是指新的学习材料仅仅是原先获得的概念的例子,或作为原先获得的命题的证据或例证,或是能从已有命题中直接派生出来。通过新旧知识的相互作用,新知识获得意义,原有的上位观念也得到了充实或证实。相关下位学习:新的下位观念不能从旧的上位观念中派出出来,新观念纳入到旧的认知结构中之后,使原有的上位观念得出限制、补充、修饰等,新观念也获得意义。当前28页,总共160页。2.上位学习—也叫总括学习,当认知结构中已经形成了几个观念,新学习的观念就是在这几个原有观念的基础上形成一个包容程度更高的命题时,这种学习就是上位学习,即新学习的观念是原有观念的上位观念。A

BCD当前29页,总共160页。3.并列结合学习—当新的观念与认知结构中的原有特殊观念既不能产生类属关系,又不能产生总括关系,但它们之间又具有某种联合意义,即都具有某种共同的本质的特征,这种学习称为并列结合学习。ABC当前30页,总共160页。1、下位学习①派生下位学习②相关下位学习2、上位学习3、并列结合学习当前31页,总共160页。三、知识学习的过程三个阶段:知识获得、知识保持、知识提取需要解决的三个心理问题:同化、保持、应用。当前32页,总共160页。四、知识学习的作用知识是人对行为进行定向和调节的基础,是个体适应环境的重要机制;学校教学的主要任务技能形成和能力发展的重要基础。是创造性产生的必要前提。当前33页,总共160页。第二节知识的获得新信息进入短时记忆,与来自长时记忆系统的原有知识建立一定的联系,将其纳入原有的认知结构,从而出现新意义的建构。直观和概括两个环节当前34页,总共160页。一、知识直观(一)知识直观的类型(三种直观的优缺点)直观就是主体通过直接感知到的教学材料的表层意义、表层特征进行加工,从而形成有关事物的具体的、特殊的、感性的认识的加工过程。

1、实物直观通过直接感知实际事物进行学习。优:学生对从实物直观中得到的感性经验感到亲切、真切;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知识的应用。缺:实物直观的应用受到时空限制与感官限制;不易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当前35页,总共160页。2、模象直观利用对事物模象的直接感知进行的学习。优:有利于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大大地扩充了直观范围;缺:所获得的感性经验的鲜明性和完整性不如事物直观;如不伴随词的说明,有可能获得不准确的感性经验。当前36页,总共160页。3、言语直观通过学生对形象化的语言的理解进行的学习优:运用范围广泛,不受时间、地点和设备条件的限制;可以激发学生的情感,唤起想象;有利于走向概括。缺:用言语引起的表象不如实物和模象鲜明、完整、稳定,并且受学生个人经验的影响。当前37页,总共160页。(二)如何提高知识直观的效果(简答)1、灵活选用实物直观和模象直观;2、加强词与形象的配合;3、运用感知规律,突出直观对象的特点;(强度律、差异律、活动律、组合律)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明确观察目的任务、培养观察技能方法、做好观察记录)5、让学生充分参与直观过程;(动手)当前38页,总共160页。二、知识的概括1、感性概括它是在直观的基础上自发进行的一种低级的概括形式(知觉水平)。从内容上看,它没有反映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联系,仅仅反映的是事物的外部特征和外部联系。

2、理性概括它是在前人认识的指导下,通过对感性知识经验的加工改造,揭示事物的本质特征与联系,是思维水平的概括。在教学条件下,我们主要关注的是如何有效地进行理论性概括。当前39页,总共160页。(二)如何有效地进行知识概括1、配合运用正例和反例正例(肯定例证):一切包含概念本质特征的事物叫概念的正例。反例(否定例证):一切不包含概念本质特征的事物叫概念的反例。2、正确运用变式变式:用不同形式的直观材料或事例说明事物的本质属性,即在直观的过程中,不断地变更对象的非本质特征,而保留对象的本质特征的过程。(果实:苹果、梨、西瓜、橡实、苦楝、皂夹)变式的目的是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使学生获得的感性认识更丰富、更有典型性。当前40页,总共160页。3、科学地进行比较在思想上确定事物的异同点。变式是从材料方面促进理解;而比较则是从方法上促进理解。

4、启发学生进行自觉概括教师应该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让他们自己去归纳和总结。当前41页,总共160页。第三节知识的保持一、记忆系统及其特点1、瞬时记忆刺激停止作用后暂时保留的感觉印象。它好比是整个记忆系统的“接待室”,从感觉器官输入的所有信息都要在这里登记并接受处理。容量:很大时间:短暂(图像不到1秒;声像2-4秒重在集中注意当前42页,总共160页。2、短时记忆信息在头脑中保持1分钟之内的记忆。短时记忆是服从当前工作的需要,正在操作着的记忆。短时记忆是唯一对信息进行有意识加工的记忆阶段,时间:较短(5秒~2分钟)容量:7±2组块借助组块的扩容性,增大信息量;及时复述,促进信息转入长时记忆。当前43页,总共160页。3、长时记忆长时记忆是指信息在记忆中的储存超过1分钟以上直至许多年,乃至终身的记忆。容量无限:前两种记忆,特别是短时记忆相比,长时记忆的容量是没有限制的。保持时间很长:长时记忆中信息保持的时间是按时、日、月、年计算的,最长可以保持终生。当前44页,总共160页。二、知识的遗忘及其原因识记过的内容不能再认或回忆或错误的再认与回忆。(一)遗忘及其进程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实验材料:无意义音节;测验方法:重学法获节省法;结论:先快后慢当前45页,总共160页。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当前46页,总共160页。(二)遗忘的理论解释1、痕迹消退说痕迹衰退说认为,遗忘是由于记忆痕迹得不到强化而逐渐减弱以致最后消退的结果。这种假说缺乏有力的证据。当前47页,总共160页。2、干扰说在学习和回忆之间受到其他刺激的干扰的结果,一旦排除了干扰,记忆就可恢复。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要把最重要的新概念放在复习的开头,在最后对它们进行总结。不要把首尾时间花在处理课堂纪律问题、整理材料、削铅笔之类的事上。当前48页,总共160页。3、同化说知识的组织与认知结构简化的过程。高级的观念代替低级的观念使低级观念遗忘是一种积极遗忘;以原有的观念代替表面相同而实质不同的新观念从而出现记忆错误,是一种消极的遗忘。当前49页,总共160页。4、动机说(压抑说)精神分析学派的观点。遗忘是由于情绪或动机的压抑作用引起的,如果这种压抑被解除,记忆也就能恢复。遗忘是因为我们不想记,而不是不能记。当前50页,总共160页。三、运用记忆规律,促进知识保持1、深度加工材料思维加工:举例、推论、联想、补充细节2、有效运用记忆术3、进行组块化编码4、适当过度学习150%5、合理进行复习及时复习;分散复习;反复阅读与尝试背诵相结合。当前51页,总共160页。【模拟题】一、选择奥苏伯尔提出的解释遗忘原因的理论是()A.痕迹衰退说B.干扰说C.同化说D.动机说学习“直角三角形是一种特殊的三角形”这种学习属于()A、词汇学习B、符号学习C、概念学习D、命题学习当前52页,总共160页。反映活动的外表特征和外部联系的知识称为()A.感性知识B.理性知识C.描述性知识D.程序性知识反映活动的本质特征与内在联系的知识称为()A.感性知识B.理性知识C.描述性知识D.程序性知识个人能用言语进行直接陈述的知识,主要用来回答事物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样的问题,用来区别和辨别事物的知识称为()A.感性知识B.理性知识C.描述性知识D.程序性知识当前53页,总共160页。个体难以清楚陈述、只能借助于某种作业形式间接推测其存的,主要用来解决“做什么”和“怎么做”问题的知识为()A.感性知识B.理性知识C.描述性知识D.程序性知识掌握同类事物的共同的关键特征和本质属性的学习称为()A.符号学习B.概念学习C.命题学习D.规则学习掌握若干概念之间关系的学习称为()A.符号学习B.概念学习C.命题学习D.规则学习把新的观念归属于认知结构中原有观念的某一部位,并使之相互联系的学习过程称为()A.同位学习B.上位学习C.下位学习D.并列结合学习当前54页,总共160页。主体通过对直接感知到的教学材料的表层意义、表面特征进行加工,形成对有关事物的具体的、特殊的、感性认识的过程称为()A.定势B.变式C.直观D.表象带领学生深入工厂或农村进行实地参观访问的直观教学形式为()A.形象直观B.实物直观C.模象直观D.言语直观利用各种图片、模型、幻灯片及教学电影等进行的教学形式称为()A.形象直观B.实物直观C.模象直观D.言语直观当前55页,总共160页。下位学习又称()A.类属学习B.总结学习C.并列结合学习D.合题学习通过综合归纳获得意义的学习称为()A.同位学习B.上位学习C.下位学习D.并列结合学习上位学习又称()A.类属学习B.总括学习C.并列结合学习D.命题学习在新知识与认知结构中的原有观念既非类属关系也非总结关系时产生的学习称为()A.同位学习B.上位学习C.下位学习D.并列结合学习当前56页,总共160页。教师存讲课过程中声音要求要洪亮,所依据的感知规律是()A.强度律B.差异律C.活动律D.组合律教师在书写板书时要求尽量用白色粉笔,所依据的感知规律是()A.强度律B.差异律C.活动律D.组合律教师在讲课时要求有必要的走动和手势,以增强学生感知的效果。所依据的感知规律是()A.强度律B.差异律C.活动律D.组合律对遗忘原因的一种最古老的解释理论是()A.痕迹衰退说B.干扰说C.同化说D.动机说当前57页,总共160页。二、填空知识直观的三种方式分别是()直观、模象直观和言语直观。能够突出直观对象特点的感知规律包括()律、差异律、活动律和组合律。依据学生对知识概括抽象程度,知识概括可分感性概括和()包含着概念或规则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联系的例证称为()()是用不同形式的直观材料或事例说明事物的本质属性,即变换同类事物的非本质特征,以使突出本质特征。比较的形式主要有同类比较和()当前58页,总共160页。短时记忆的容量约为()个组块。遗忘的规律是()前面学习的材料对识记和回忆后面学习材料的干扰称为(),后面学习的材料对识记和回忆前面学习材料的干扰称为()对材料补充细节、举出例子、做出推论等帮助理解和记忆的方法叫()过度学习达到()时,记忆效时最好。当前59页,总共160页。三、名词知识四、简答知识学习的作用有效知识概括的方法五、论述如何提高知识直观的效果如何运用记忆规律促进知识保持当前60页,总共160页。第七章技能的形成第一节概述第二节操作技能的形成第三节心智技能的形成当前61页,总共160页。一、技能及其特点技能是通过练习而形成的一定的动作方式或活动系统。特点:1.通过学习或练习而形成的,不是本能行为。2.一种活动方式,属于动作经验,不是知识。3.体现活动本身客观法则的要求,不是习惯。当前62页,总共160页。二、技能的种类(一)操作技能也称作运动技能或动作技能,是通过练习而形成的一定的合法则的操作活动方式。特点:(1)客观性:就动作的对象而言,其活动的对象是物质性客体或肌肉;(2)外显性:就动作的进行而言,其执行是通过肌肉运动实现的;(3)展开性:就动作的结构而言,其每个动作必须切实执行,不能合并、省略。当前63页,总共160页。类型精细与粗放连续与断续封闭与开放徒手与器械当前64页,总共160页。(二)心智技能也称智力技能、认知技能,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法则的心智活动方式。实际上就是通过实践动作的内化实现的,(1)对象具有观念性:加工对象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主观映像;(2)执行具有内潜性:通过内部言语在头脑内部进行,只能通过其作用对象的变化判断其存在;(3)结构具有简缩性:高度省略和简化的,不能完整地加以描述。当前65页,总共160页。第二节操作技能的形成一、操作技能形成的阶段(一)定向定向映象的过程(有关动作的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一是关于操作动作本身的一些信息;二是与操作动作有关和无关的各种内外环境的信息。(二)操作的模仿再现(三)操作的整合形成定型的、一体化的动作。(四)操作的熟练高度的完善化和自动化当前66页,总共160页。各阶段的特点:(1)动作品质:动作的稳定性、准确性与灵活性;(2)动作结构:动作的协调化;(3)动作控制:意识对动作的控制作用、动作反馈由外反馈逐步转向内反馈;(4)动作效能:紧张感、疲劳感,心理能量与体力的消耗当前67页,总共160页。二、操作技能的培训要求(一)准确地示范与讲解有利于学习者在头脑中形成正确的动作表象。(二)必要而适当的练习以掌握一定动作或活动方式为目的所进行的反复操作的心理活动过程。练习是技能形式的基本条件。当前68页,总共160页。练习曲线体现的练习的共同特点与规律:第一,开始阶段,进步快;第二,中间有明显的或长或短的停滞期(高原期);

高原现象:一个人练习到一定时期,出现的成绩暂时停滞的现象原因:注意分散,兴趣下降,疲劳,厌倦及意志品质较弱;练习过程中,需要从新的认知结果代替或改变旧的认知结构,但一时又无法改变。第三,后期进步较慢;第四,总趋势向前,但进步缓慢,有时还会退;当前69页,总共160页。(三)充分而有效的反馈内部反馈与外部反馈作用:强化正确的动作,矫正错误的动作(四)建立稳定清晰的动觉当前70页,总共160页。第三节心智技能的形成一、心智技能形成的理论(一)加里培林的心智动作按阶段形成理论心智技能是由一系列的心智动作构成的,因而心智动作形成的阶段也就是心智技能形成的阶段。心智动作形成的五个阶段:一是动作的定向阶段;二是物质与物质化阶段;三是出声的外部言语动作阶段;四是不出声的外部言语动作阶段;五是内部言语动作阶段。当前71页,总共160页。(二)安德森的心智技能形成三阶段论认知阶段:了解问题的初始状态、算子和目标状态联结阶段:应用具体的方法解决问题,是陈述性知识向程序性知识的转变。自动化阶段:技能较少受意识的控制,认知投入少且不易受干扰。(三)我国学者的观点(冯忠良)原型定向、原型操作、原型内化当前72页,总共160页。二、心智技能原型的模拟原型在这里指那些被模拟的某种自然现象或过程,即外化了的实践模式或“物质化”了的心智活动方式或操作程序。创拟确定模型、检验修正模型三、心智技能的分阶段理论(一)原型定向即了解心智活动的实践模式,了解“外化”或“物质化”了的心智活动方式或操作活动程序,了解原型的活动结构。当前73页,总共160页。(二)原型操作即把主体头脑中建立起来的活动程序计划以外显的操作方式付诸实施。通过之一阶段,学生获得了程序性知识,并且通过实际操作获得了完备的动觉映象,为内化奠定了基础。(三)原型内化即心智活动的实践模式向头脑内部转化,由物质的、外显的、展开的形式变成观念的、内嵌的、简缩的形式的过程。分三步完成:出声的外部言语动作、不出声的外部言语动作、内部言语动作。当前74页,总共160页。四、心智技能的培养要求(一)激发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二)注意原型的完备性、独立性与概括性;完备性指对活动结构了解清楚;独立性指学生自己独立地确定活动的结构及其操作方式;概括性指变更操作对象使原型具有广泛的适用性。(三)适应培养阶段特征,正确使用语言;在原型定向和操作阶段,言语的作用在于标志动作,并对活动的进行起组织作用;在原型内化阶段,言语的作用在于巩固形成中的动作表象,并使动作表象得以进一步概括。当前75页,总共160页。【模拟题】一、选择安德森的心理技能形成三阶段论的第三个阶段是()A.认知阶段B.联结阶段C.评价阶段D.自动化阶段人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法则的心智活动方式,称之为()A.绘画技能B.创造技能C.心智技能D.操作技能技能的形成,在练习过程中,其进步情况的表示方法是用()A.图示B.坐标C.遗忘曲线D.练习曲线在技能形成过程中,练习中期出现进步暂停现象,在心理学上称为()A.抑制现象B.挫折现象C.高原现象D.低谷现象当前76页,总共160页。在操作技能形成过程中,把模仿阶段习得的动作固定下来,并使各动作成分相互结合,成为定型的、一体化的动作称为()A.操作的定向B.操作的模仿C.操作的整合D.操作的熟练在操作技能形成过程中,所形成的动作方式对各种变化的条件具有高度的适应性,动作的执行达到高度的完善化和自动化,称为()A.操作的定向B.操作的模仿C.操作的整合D.操作的熟练当前77页,总共160页。在心智技能形成过程中,依据心智技能的实践模式,把主体在头脑中建立起来的活动程序计划,以外显的操作方式付诸实施阶段称为()A.原型启发B.原型定向C.原型操作D.原型内化在心智技能形成过程中,心智活动实践模式向头脑内部转化,由物质的、外显的、展开的形式变成观念、内潜的、简编的形式的过程称之为()A.原型启发B.原型定向C.原型操作D.原型内化当前78页,总共160页。二、填空操作技能的特点有:对象具有客观性、执行具有()、结构具有展开性。心智技能的特点有对象具有观念性、执行具有内潜性、结构具有()操作技能的形成分为操作定向、()、操作整合与操作熟练四个阶段。对心智技能最早进行系统研究的前苏联心理学家()当前79页,总共160页。安德林认为心智技能的形成有三个阶段:认知阶段、联结阶段和()我国教育心理学家提出了心智技能形成三阶段论,三个阶段分别是原型定向、原型操作、()我国心理学界通常认为,用心理模拟法来建立心智活动的实践模式需要经过的步骤为创拟确立模型和()当前80页,总共160页。三、名词技能操作技能心智技能四、简答操作技能的培训要求心智技能的培训要求当前81页,总共160页。第八章学习策略学习策略就是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的效果和效率,有目的有意识的制定的有关学习过程的复杂的方案。特征:为了完成学习目标而积极主动地使用的。有效学习所需。有关学习过程。学习者制定的学习计划,由规则和技能构成。

当前82页,总共160页。复述策略(如重复、抄写、作记录、画线等)认知策略精细加工策略(如想像、总结、作笔记、答疑等)组织策略(如组块、选择要点、列提纲、画地图等)学习计划策略(如设置目标、浏览、设疑等)

元认知策略监视策略(如自我调查、集中注意等)策略调节策略(如调整阅读速度、重新阅读、复查等)时间管理(如建立时间表、设置目标等)资源管理策略学习环境管理(如寻找固定地方、安静地方)努力管理(如归因于努力、调整心态)其他人的支持(如寻求教师帮助、伙伴帮助)

麦卡尔的学习策略分类图

当前83页,总共160页。第二节典型的学习策略一、认知策略(一)复述策略复述策略是在工作记忆中为了保持信息,运用内部语言在大脑中重现学习材料或刺激,以便将注意力维持在学习材料上的方法。1.利用无意识记和有意识记无意识记是指没有预定目的、不需经过努力的识记。对人有重大意义的、与人的需要和兴趣有关的、给人以强烈情绪反应的人或事容易无意识记有意识记是指有目的的、有意识的识记。当前84页,总共160页。2.排除相互干扰在安排复习时,要尽量考虑预防两种抑制的影响,要尽量错开学习两种容易混淆的内容,避免相互干扰。利用首位效应和近位效应,把最重要的新概念放在复习的开头,在最后对它们进行总结。

3.多种感官参与人一般可记住自己阅读的10%,自己听到的20%,自己看到的30%,自己看到和听到的50%,交谈时自己所说的70%。这一结果表明,多种感官的参与能有效地增强记忆。4.复习形式多样化听、说、读、写5.画线画线是阅读时常用的一种复述策略。当前85页,总共160页。(二)精细加工策略精细加工策略是通过把所学的新信息和已有的知识联系起来,以此来增加新信息的意义,也就是应用已有的图式和已有的知识使新信息合理化。它是一种理解性的记忆策略。1.记忆术(1)位置记忆法。(2)缩简和编歌诀。(3)谐音联想法。(4)关键词法。(5)视觉想像。(6)语义联想。

2.做笔记做笔记是阅读和听讲时常用的一种精细加工策略。教师能促进学生做笔记和复习笔记。当前86页,总共160页。3.提问如果学生在阅读时教学生提一些“谁”、“什么”、“哪儿”和“如何”的问题,他们能领会得很好。4.生成性学习生成性学习就是要训练学生对他们所阅读的东西产生一个类比或表象,如图形、图像、表格和图解等,以加强其深层理解。这种方法最重要的一点,就是需要积极的加工,不是简简单单地记录和记忆信息,不是从书中寻章摘句或稍加改动,而且要改动对这些信息的知觉

5.利用背景知识,联系实际精细加工强调在新学信息和已有知识之间建立联系,背景知识的多少在学习中是非常重要的。对于某一事物,我们到底能学会多少,最重要的一个决定因素就是我们对这一方面的事物已经知道多少。当前87页,总共160页。(三)组织策略组织策略是整合所学新知识之间、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新的知识结构。1.列提纲列提纲时,先对材料进行系统的分析、归纳和总结,然后,用简要的语词,按材料中的逻辑关系,写下主要和次要观点。所列出的提纲要具有概括性和条理性2.利用图形3.利用表格当前88页,总共160页。二、元认知策略所谓元认知是对认知的认知,它是关于个人自己认知过程的知识和调节这些过程的能力,包括两个成分(1)元认知知识:是对有效完成任务所需的技能、策略及其来源的意识—知道做什么,是在完成任务之前的一种认识。它主要包括:(2)元认知控制:是运用自我监视机制确保任务能成功地完成。它将自己正在进行的认知活动作为意识对象,不断地对其进行积极、自觉的监视、控制和调节。当前89页,总共160页。(一)计划策略在认知活动开始之前计划各种活动,预计结果、选择策略,想出各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预估其有效性(二)监视策略评价、反馈。(三)调节策略检查,及时修正、调整认知策略当前90页,总共160页。三、资源管理策略(一)学习时间管理

1.统筹安排学习时间2.高效利用最佳时间根据自己的生物钟安排学习活动;根据一周内学习效率的变化安排学习活动;根据一天内学习效率的变化来安排学习活动;根据自己的工作曲线安排学习活动。3.灵活利用零碎的时间当前91页,总共160页。(二)学习环境的设置注意调节自然条件;设计好学习的空间。(三)学习努力和心境管理激发内在动机;树立学习信念;选择有挑战性的任务;调节成败的标准;正确认识成败的原因;自我奖励。(四)学习工具的利用(五)社会性人力资源的利用当前92页,总共160页。第三节学习策略的训练一、学习策略训练的原则(一)主体性原则。指任何学习策略的使用都依赖于学生主动性和能动性的充分发挥。(二)内化性原则。指训练学生不断实践各种学习策略,逐步将其内化成自己的学习能力,并能在新的情境中加以灵活应用。(三)特定性原则。指学习策略一定要适于学习目标和学生的类型。(四)生成性原则。指学生要利用学习策略对学习材料进行重新加工,生成某种新的东西。(五)有效的监控。指学生应当知道何时、如何应用他们的学习策略并能反思并描述自己对学习策略的运用过程。(六)个人自我效能感。指教师给学生一些机会使他们感觉到策略的效力以及自己使用策略的能力当前93页,总共160页。二、学习策略训练的方法(一)指导教学模式由激发、讲演、练习、反馈和迁移等环节构成(二)程序化训练模式小步骤,程序固定,反复练习。(三)完形训练模式完形训练就是在直接讲解策略之后,提供不同程度的完整性材料促使学习练习策略的某一个成分或步骤,然后,逐步降低完整性程度,直至完全由学生自己完成所有成分或步骤。当前94页,总共160页。(四)交互式教学模式主要用于帮助成绩差的学生阅读领会,由教师和一小组学生(大约6人)一起进行。教学生这样四种策略:总结;;提问;析疑;预测。(五)合作学习模式讨论、互相启发注意:学习策略的教学必须结合学科知识。研究认为,学习策略知识不是孤立的,不能脱离专门知识。专门领域的基础知识是有效利用策略的前提条件。当前95页,总共160页。【模拟题】一、选择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的效果和效率而有目的有意识地制定的有关学习过程的复杂方案称为()A.学习讲划B.学习方法C.学习策略D.学习行为在工作记忆中为了保持信息,运用内部语言在大脑中重现学习材料或刺激,以便将注意力维持在学习材料上的方法称为()A.组织策略B.复述策略C.计划策略D.调节策略将新学材料与头脑中已有知识联系起来从而增加新信息的意义的深层加工策略称为()A.组织策略B.复述策略C.计划策略D.调节策略当前96页,总共160页。整合所学新知识、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新的知识结构学习策略称为()A.组织策略B.复述策略C.计划策略D.调节策略对有效完成任务所需的技能、策略及其来源的意识称之为()A.元认知知识B.元认知能力C.元认知控制D.元认知计划当前97页,总共160页。二、填空一般认为,学习策略可分为认知策略、()和资源管理策略三个方面。元认知控制包括计划策略、()和调节策略。当前98页,总共160页。三、名词学习策略四、简答简述学习策略的四个特征。学习策略训练的原则学习策略训练的方法当前99页,总共160页。第九章问题解决与创造性第一节问题解决第二节创造性及其培养当前100页,总共160页。第一节问题解决一、问题解决的含义(一)问题指给定信息与目标之间有某些障碍需要被克服的刺激情境。它只能是那些通过一定的思维方式、间接运用已有知识来解决的情境,而不是指个人直接运用已有知识(即仅凭记忆)就能解决的问题。所有的问题都含有3个基本要素:(1)一组给定的已知条件;(2)期望达到的目标:;;(3)克服障碍的系列操作。当前101页,总共160页。问题的类型:根据问题的起点、目标和允许的操作(运算)的不同

1.有结构的问题或界定清晰的问题界定清晰的问题是指初始状态(initialstate)、目标状态(goalstate)以及由初始状态如何到达目标状态的一系列过程都很清楚的问题。2.无结构的问题或界定含糊的问题界定含混的问题是指对问题的初始状态或目标状态没有清楚的说明,或者对两者都没有明确的说明,这些问题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当前102页,总共160页。当前103页,总共160页。(二)问题解决问题解决就是个人应用一系列的认知操作,从问题的起始状态到达目标状态的过程。问题解决的基本特点:1.目的指向性:问题解决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它总是要达到某个特定的终结状态;2.认知性:通过内在的心理加工实现的;3.序列性:一系列的心智操作过程;类型:常规性问题解决与创造性问题解决当前104页,总共160页。二、问题解决的过程

1.心理学家的早期观点尝试错误说:(早期)行为主义的观点顿悟说:完形心理学的观点

2.教育家的早期观点(杜威)(1)困惑,感受问题的存在,产生困惑感。(2)诊断,确定和界说问题。(3)假设,提出各种解决问题的可行方案,形成假设。(4)推断,推断可能出现的结果,并从中选择最佳方案。(5)验证,进行验证,证实、驳斥或改正假设。当前105页,总共160页。问题解决的通用模式:1.发现问题首要环节;与个体的活动积极性、已有的知识经验等有关。2.理解问题形成问题的表征,即把握问题的性质和关键信息、摒弃无关因素,并在头脑中形成有关问题的初步印象。影响因素:个体的知识经验、注意、记忆、思维等。

3.提出假设方法: (1)算法策略(algorithmstrategy):是在问题空间中随机搜索所有可能的解决问题的方法,直至选择一种有效的方法解决问题。优点:它能够保证问题的解决。缺点:需要大量的尝试,因此费时费力。

当前106页,总共160页。(2)启发法(heuristicmethod):是人根据一定的经验,在问题空间内进行较少的搜索,以达到问题解决的一种方法优点:较省时省力。缺点:启发法不能完全保证问题解决的成功。影响因素:个体思维的灵活性与已有的知识经验4.检验假设即通过一定的方法来确定架设是否合乎实际、是否符合科学原理。方法:直接检验:通过实践检验间接检验:思维检验,但其正确与否最终仍要由直接检验证明。当前107页,总共160页。三、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要因素(一)问题的特征(问题情境)问题情景是指问题解决者所要解决的问题的客观情景或刺激模式,通常称为问题条件。当前108页,总共160页。

2cm2cm求外接正方形面积当前109页,总共160页。九点连线问题:当前110页,总共160页。当前111页,总共160页。实际教学中:(1)解决抽象问题较容易,解决具体而接近实际的问题较难;(2)解决不需要实际操作的文字体易于解决实际题;(3)问题的陈述方式直接影响问题解决。(二)已有的知识经验已有经验的数量与质量影响着问题解决。不仅要有丰富的知识,而且知识的贮存要具有结构性。当前112页,总共160页。(三)定势与功能固着功能固着是指一个人看到某个物体的一种贯常用途后,就很难看出它的其他新用途。功能固着这个概念是由德国心理学家邓克(K.Duncker)提出的。邓克在1945年的实验证实了这种影响。实验要求被试使用五种熟悉的工具解决五个新的问题。此外,智力水平、性格特征、情绪状态、认知风格等都对问题解决有影响。当前113页,总共160页。利用给定的工具将点燃蜡烛固定在墙壁上。当前114页,总共160页。867做挂钩区别针10012击钉入木锤10015支撑木架钳子1007做垫脚台箱子10010支撑绳索钻子控制组577做挂钩夹纸区别针7512击钉入木称重量锤449支撑木架打开铁丝结钳子437做垫脚台装物品箱子7114支撑绳索钻洞钻子实验组成绩(%)人数变更使用、解决新问题事先练习工作工具组别功能固着对解决问题的影响当前115页,总共160页。四、提高问题解决能力的教学要结合具体的学科进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一)提高学生知识储存的数量与质量帮助学生牢固地记忆知识;提供多种变式,促进知识的概括;重视知识之间的联系,建立网络化结构。(二)教授与训练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策略结合具体学科,教授思维方法;外化思路,进行显性教学。当前116页,总共160页。(三)提供多种练习的机会练习不是题海战术,而要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四)培养思考问题的习惯鼓励学生主动发现问题;鼓励学生多角度提出假设;鼓励自我评价与反思。当前117页,总共160页。第二节创造性及其培养一、创造性及其特征创造性是指人们运用新颖的方式解决问题,并能产生新的、有社会价值的产物(包括物质的和观念的产品)的心理过程。它是问题解决的最高形式。两种类型:真创造:产生了具有人类历史首创性产品的活动;类创造:产生的产品并非首创,但对个人而言具有独创性;创造性不是少数人的天赋,而是人类普遍存在的一种潜能。当前118页,总共160页。(二)创造性地基本特征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聚合思维称为辐合思维,它是一种有条理、有方向、有范围的收敛性的思维,追求问题的唯一正确答案。聚合思维主要包括演绎思维和归纳思维两种方法。发散思维则试图沿着不同的角度和思路来分析问题,提出各种不同的解决方案。与聚合思维不同,发散思维是一种无确定规则、无限制、无定向的思维,它不依赖于确切的逻辑推理,而是主要凭借个人的直觉和洞察对事物和现象作出推断,因而与直觉思维有着密切的关系。当前119页,总共160页。特点:第一,流畅性:即在给定的时间内能产生、联想起更多的观念,它反映了思维的敏捷性;第二,灵活性:是指能超越以往习惯的思维方式,在更广阔的视角下开创各种不同的思路,展示众多的思考方向,体现了思维的广度;第三,独特性:指善于对信息加以重新组织,产生不同寻常、与众不同的见解;第四,精密性:指善于抓住事物的关键信息,进行精密细致的思考,对各种想法进行扩展和引申。当前120页,总共160页。二、影响创造性的因素(一)环境家庭、学校和社会环境对人的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从大量研究中,我们可以归纳出这样几点:①创造性比智力受环境的影响更大。②过于严格、过于要求服从的家庭教养方式不利于儿童创造性的发展。③过于强调纪律和规范、过于强调唯一标准答案、缺乏自由和开放气氛的学校环境会妨碍学生创造性的发展。④某些社会文化特征对创造性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当前121页,总共160页。(二)智力高智力是高创造性的有力条件,但它们之间不存在对应关系。总体而言,智力水平与创造性思维的水平之间具有正相关的趋势,但随着智商越高,智力与创造性之间的相关越低。低智商不可能有高创造性;高智商可能有高创造性,但也可能有低创造性;低创造性者可能具有较低的智商,但也可能有较高的智商;高创造性必须有中等以上水平的智商,创造性和智力具有一定相关,但它们是两种不同的品质,高智商并不必然带来高创造性,反之亦然。当前122页,总共160页。当前123页,总共160页。(三)个性因素1、具有幽默感幽默感反映了一种内在的自由,其基础则是自信和自尊2、有抱负和强烈的动机3、能够容忍模糊与错误4、喜欢幻想5、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强烈的好奇心、浓厚的兴趣是创造性思维的驱动力。6、具有独立性认知风格独立自主、审慎思考、不轻易接受现成的理论当前124页,总共160页。三、创造性的培养(一)创设有利于创造性产生的适宜环境1、创设宽松的心理环境为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首要问题也许是教师对创造性的积极态度,教师要让学生知道他在鼓励学生的创造性,希望他们能有越来越多的创造性的表现,而在这个课堂中,学生的任何创造性的想法都会得到认可和鼓励。2、给学生留有充分选择的余地为创造性思维提供自由开放的气氛;放宽对思考活动的时间限制;适当放宽创造活动中的纪律约束;为学生提供沉思的机会和场合。3、改革考试制度与考试内容

当前125页,总共160页。(二)注重创造性个性的塑造1、保护好奇心2、解除个体对答错问题的恐惧心理容纳异议;要求学生尊重、容忍不同的见解;确保唱反调的学生能得到尊重、得到鼓励。3、鼓励独立性和创新精神学生问教师一个问题,实际上他往往自己有可能回答上来,这时,教师要重复或明确该问题,把问题推给学生,鼓励他形成自己的分析判断。避免过分夸大艺术家或发明家的才能,仿佛他们都是超人。承认每个学生在作业中的创造性的努力,有时可以对作业的新奇性、创新性做等级评价。布置一些不做对错评价的作业4、重视非逻辑思维能力当前126页,总共160页。(三)开设培养创造性的课程,教授创造性思维策略1、发散思维训练在班级讨论中,经常问“谁能对这个问题提出不同的方法?”。鼓励学生用不平常的方法解决问题,哪怕其结果并不完美。2、推测与假设训练3、自我设计训练4、头脑风暴训练基本做法是:教师先提出问题,然后鼓励学生进行发散思维,提出尽可能多的解决方法,不必考虑方案的正确与否,教师也不对所提出的想法做评论,一直到所有可能想到的方案都被提出来为止。然后,学生和教师开始对这些想法进行讨论、评价,修改、合并某些想法,形成一个创造性的解决方案。这种方法的基本思路是把想法的产生和对想法的评价分开。当前127页,总共160页。【模拟题】一、选择数学教师在教应用题时,一再强调要学习看清题目,必要时可以画一些示意图,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A、牢记住题目内容B、很好地完成对心理问题地表征C、有效地监控解题过程D、熟练地使用计算技能已知条件与要达到的目标都比较含糊,问题情境不明确、各种影响因素不确定,不易找出解答线索的问题称为()A.有序问题B.无序问题C.有结构问题D.无结构问题把握问题的性质和关键信息,摒弃无关因素,并在头脑中形成有关问题的初步印象,即形成问题的表征的过程称为()A.发现问题B.提出问题C.理解问题D.分解问题当前128页,总共160页。创造性思维的核心是()A.形象思维B.发散思维C.辐合思维D.直觉思维一个人面对问题时,在规定时间内能产生大量不同的观念,这表明其思维具有()A.流畅性B.变通性C.指向性D.独创性一个人面对问题情境时,不墨守成规,不钻牛角尖,能随机应变,触类旁通,对同一问题想出多种不同类型的答案,这表明其思维具有()A.流畅性B.变通性C.指向性D.独创性当前129页,总共160页。二、填空我国心理学家在研究国外模式基础上,提出了问题解决的一般认识过程模式,这一过程分为发现问题、()、提出假设和体验假设。()指应用一系列的认知操作,从问题的起始状态到达目标状态的过程。问题解决的特征有目的性、认知性和()性。当前130页,总共160页。三、问答题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如何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影响创造性的因素如何培养创造性当前131页,总共160页。第十章态度与品德的形成第一节态度与品德的实质及其关系第二节中小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第三节态度与品德学习的一般过程与条件第四节培养当前132页,总共160页。第一节态度与品德的实质及其关系一、态度的实质与结构(一)态度的实质态度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影响个人的行为选择的内部准备状态或反应的倾向性。要点:1、态度是一种内部准备状态,不失实际反应本身;

2、态度不同于能力,不是能不能做的问题,而是愿不愿意做的问题;

3、态度是通过学习形成的,不是天生的;当前133页,总共160页。(二)态度的结构1、认知成分认知是指认识事物的过程。态度的形成,必须先有认知,才能确定人或事物的作用、意义、结果等。倾向性思维方式。

2、情感成分对一事物的态度,总是掺杂或多或少的感情色彩,并且感情往往比认知更重要。3、行为成分态度直接导致人的行为意向。*三因素中情感起到主要作用。*一般情况下,态度的三种成分是一致的,但有时也可能不一致。当前134页,总共160页。二、品德的实质与结构(一)品德的实质道德品质的简称,是社会道德在个人身上的体现,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1、是通过后天学习形成的,是将外在的社会规范要求转化为个体内在需要的过程;2、品德具有相对的稳定性3、品德是知与行的统一;当前135页,总共160页。(二)品德的心理结构1、道德认识道德认识是个体品德的核心部分,是对道德规范及其执行意义的认识。其结果是获得有关的道德观念,形成道德信念。

2、道德情感是伴随着道德认识而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它有三种形式:一是直觉的道德情感,即对某种具体道德情境的直接感知而迅速发生的情感体验;二是想象的道德情感,即通过对某种道德形象的想象而发生的情感体验;三是伦理的道德情感,即以清楚地意识到道德概念、原理和原则为中介的情感体验。3、道德行为指个体在一定的道德认识指引和道德情感激励下所表现出来的对他人或社会具有道德意义的行为,是衡量品德的重要标志当前136页,总共160页。三、态度与品德的关系同

1、实质相同:态度包括在依据一定的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品德也是习得的影响个人行为选择的内部状态。2、结构一致:都由知、情、行三个部分组成。当前137页,总共160页。异:

1、二者所涉及的范围不同:态度涉及的范围较大,包括对各种事物的态度,其中有些涉及社会道德规范,有些则不涉及。只有涉及道德规范的那部分稳定的态度才能称为品德。2、价值的内化程度不同:态度的内化水平由低到高分别是接受、反应、评价、组织和性格化。只有价值观念经过组织且已达到性格化水平的稳定状态才能被称为品德。当前138页,总共160页。第二节中小学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一、品德发展阶段理论(一)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论

10岁以前,儿童对道德行为的判断主要是他人设定的外在标准,称为他律道德(儿童的道德判断只注意行为的客观效果,不关心行为者的主观动机,是受自身以外的价值标准所支配的道德判断)。在该阶段,道德判断受外部的价值标准支配和制约,表现出对外在权威的绝对尊敬和顺从的愿望。自我中心阶段(2—5岁)权威阶段(6—8岁)可逆阶段(8—10岁)当前139页,总共160页。10岁以后,儿童的判断主要是依据自己认可的内在标准,称为自律道德(儿童根据自己的主观价值标准所支配的道德判断)。他们开始认识到规则不是绝对的、一成不变的。可以与他人合作,共同决定和修改规则,规则只是维护自己与他人的关系。儿童的思维已从自我中心解脱出来,能站在他人的立场上考虑问题。公正阶段(11—12岁)当前140页,总共160页。(二)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两难故事法:故事包含一个在道德价值上具有矛盾冲突的情境,让被试听完故事后对故事中的人物的行为进行评论,从而了解被试的道德发展水平。当前141页,总共160页。欧洲有个妇女患了一种特殊的绝症,生命垂危。医生认为只有一种药能救她,就是本镇一个药剂师最近发明的镭。药剂师制造这种药要花很多钱,而他索价还要高出成本的10倍。药剂师花了400美元制造镭,而一小剂药他竟索价4000美元。病妇的丈夫海因兹到处借钱,试过各种合法途径,但他一共才借到2000美元,只够药费的一半。海因兹不得已,只好告诉药剂师,说他的妻子快死了,请求药剂师便宜一点卖给他,或允许他赊帐。但药剂师说:“不行!我发明这种药就是为了赚钱。”海因兹试过了一切合法手段,但他都失败了。于是,一天夜晚他撬开药店的门,为他妻子偷来了药。海因茨两难故事当前142页,总共160页。▲柯尔伯格道德发展论的主要内容判断水平发展阶段心理特征儿童对偷药故事可能的反应

一(9岁以下)*前习俗水平(根据行为的直接后果和自身的利害关系判断好坏是非)

1服从与惩罚取向儿童评定行为好坏着重于行为的结果,认为受赞扬的行为就是好的,受惩罚的行为就是坏的赞成:他可以偷药,因为他先提出请求,又不偷大的东西,不该受罚。反对:偷药会受到惩罚。2相对功利主义取向儿童评定行为的好坏主要看是否符合自己的要求和利益。赞成:他妻子要这种药,他需要同他的妻子共同生活。反对:他的妻子在他出狱前可能会死,故对他没有好处。二(10-20岁)习俗水平3好孩子取向寻求别人认可,凡是成人赞赏的,自己就认为是对的,否则就是坏的。赞成:他只不过做了好丈夫应做的事。反对:他这样做会给家庭带来苦恼和丧失名誉。4遵守法规取向遵守社会法规,认定规范中所定的事情是不能改变的赞成:不这么做,他要为妻子的死负责。反对:他要救妻子的命是自然的,但偷东西犯法。三(20岁以上)后习俗水平(能摆脱外在因素,着重根据个人自愿选择的标准进行道德判断)

5社会法制取向道德法则只是一种社会契约,是为维持社会秩序而经大家同意所建立的,…赞成:法律没有考虑到这种情况。反对:不论情况多么危险,总不能采用偷的手段。6普遍伦理取向认为个人一贯依据自己选定的道德原则去做就是正确的,换言之,个人的伦理观念用于判断是非时,具有一致性与普遍性。赞成:尊重生命、保存生命的原则高于一切。反对:别人是否也像他妻子那样急需这药,要考虑所有人生命的价值。当前143页,总共160页。二、中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一)伦理道德发展具有自律性,言行一致主要表现为:形成了道德信念与道德理想;自我意识增强;道德行为习惯逐步巩固;品德结构更为完善。(二)品德发展由动荡向成熟过渡

1、初中生品德发展具有动荡性:道德观念原则性增强,但仍带有一定程度的具体经验特点;道德情感丰富,但比较冲动;道德行为有一定的目的性,但愿望与行动常有一段距离。初二年级时品德发展的关键期当前144页,总共160页。2、高中阶段品德发展趋向成熟品德以自律形式为主总的来看,初中生的伦理道德已开始形成,但具有两极分化的特点。高中生的伦理道德的发展具有成熟性,可以比较自觉地运用一定的道德观念、原则、信念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