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十章结构功能主义理论第一节结构功能主义理论的主要特征和思想来源第二节帕森斯的结构功能主义理论第三节默顿的中程功能主义理论第四节功能主义的影响和评价第一节功能主义理论的主要特征和思想来源一、主要特征1、研究层次:强调系统范畴,社会整体作为基本的分析单位。2、研究方向:侧重社会系统的现存结构,考察维续系统生存的各种机制,以及系统组成部分对系统生存的贡献。3、基本话题:为了维持系统的生存,有那些基本条件必须满足以及如何得到满足?二、功能主义理论的思想来源1、古典社会学家的影响(1)孔德和斯宾塞的社会有机论思想,提出了生命有机体与社会有机体共有的系统特征。特别是斯宾塞明确提出社会是由相互依赖的部分组成的系统,及功能主义核心范畴的基本概念,如结构、功能、分化、同质性、异质性,功能相互依赖。
(2)迪尔凯姆的整体主义立场。强调社会的整体性质—不可还原;理论重点在于社会秩序和社会整合。2、人类学家的影响功能主义最直接的影响来自于人类学,马林诺斯基、布朗是最主要的代表人物。(1)马林诺斯基认为文化源于满足个人那些长期存在的生理和心理需求,各种风俗、习惯、制度、观念、信仰以及物质设施无不对应某种特定的需求。任何文化现象都发挥着不能被其他文化要素替代的功能。(2)布朗从社会整体层次解释文化现象,主张文化的功能表现在它满足了社会整体的需求,功能是指某种文化现象在整个社会生活中所起的作用及其对维持社会结构的连续性所作出的贡献,认为社会整体是一个功能统一体,各个部分相互联系、协调一致,不会产生不可调和的冲突。3、功能主义的基本假设:(以文化为例)(1)功能普遍性假设:所有文化形式对社会都有正面的功能。(2)功能不可缺少性假设:任何一种文化形式的存在都因为他满足了社会的某种需求,因而是不可缺少的。(3)功能的统一性假设:各种文化形式都和谐的相互联系着,对社会整合和社会秩序作出贡献,彼此不会产生不可调和的冲突。第二节帕森斯的结构功能主义
塔尔科特·帕森斯(Talcott,Parsons,1902-1979)一、生平与背景
生平
:1902年12月13日,塔尔科特·帕森斯出生于美国科罗拉多州,父亲是公理教会牧师,后来成为俄亥俄州马力雅塔学院的校长。宗教和知识教养背景深厚的家庭。
1924年,他在阿默斯特学院完成大学教育,专业生物学,为系统论思想打下了基础。取得学士学位时,他已决定专心致力于社会科学,随即赴英进入伦敦经济学院,在那里的一年中,他接触到马林诺斯基.受到了功能主义的影响。
1925年帕森斯到德国海德堡大学时,韦伯已去世五年,但围绕韦伯形成的韦伯圈的余晖犹在,韦伯家的沙龙,在韦伯遗孀的主持下,依然高朋满座,帕森斯是这些聚会的常客。帕森斯说韦伯对他的思想产生了“极端重要的影响”,1930年,帕森斯翻译了韦伯的名著《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使韦伯的第一本主要著作在整个英语世界流行。韦伯后来在美国受到的重视超过了在他自己的祖国,这首先要归功于帕森斯对韦伯著作不遗余力的译介和传播。帕森斯在此取得经济学博士学位。
1927年,被哈佛大学聘请为经济学讲师,1931年,在仍是讲师的情形下转任到刚成立的社会学系;他一开始的晋升之路很缓慢,在当了六年的讲师后才晋升助理教授,一直要到1939年才升上副教授。学术生涯的转折点在1937年,这一年他发表了“社会行动的结构”一书,此书马上为当时还是默默无名的助理教授带来学术上的声望,且让他的影响力一直持续。在他的主导之下,哈佛于1946年成立一个跨领域的“社会关系学系”,融合多种社会科学如社会学、心理学、人类学,由帕森斯出任第一任的系主任。他一生都致力于社会学的专业化,非常积极参与“美国社会学会”事务,1949年出任学会主席。1967到1971年担任美国艺术与科学学院的理事长。曾在哥伦比亚、芝加哥、剑桥、斯坦福等大学担任访问教授,虽然在1973年从哈佛退休,之后仍然著书、演讲不断,在社会学跟知识界发挥莫大的影响力。于1979年5月8日在前往德国的旅途中去世。著作:
《社会行动的结构》(1937)
《社会学理论论文集》(1954)
《社会系统》(1951)《关于一般行动理论》(1951,与席尔斯合著)
《经济与社会》(1956,与斯梅尔瑟合著)
《现代社会的结构与过程》(1960)
《社会结构与人格》《社会:比较观和进化观》(1966)
《现代社会的社会学理论》《政治与社会结构》《现代社会的系统》(1971)
《社会演化》《社会系统与行动理论的演变》(1977)
《行动理论与人类状况》(1978)理论转变:从对行动的主观意志向行动体系的客观结构转变。从早期以社会行动理论为中心向后期以社会系统理论为中心的转变社会背景与学术兴衰在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到六十年代,帕森斯的结构功能主义社会学风靡北美和欧洲的社会学界以及其他社会科学领域,他本人也被无数追随者奉为泰山北斗。当代社会学名家杰弗里·亚历山大指出,在当时没有一个理论家所涉及的领域能比得上帕森斯,帕氏著作所涉及的内容是根本性,其分析具有截断众流的综合气势,他的理论雄居社会科学霸主地位。不过好景不常,六十年代末帕森斯的理论就开始没落。二战结束后,近三十年时间,帕森斯是美国社会学占垄断地位的领袖人物。那时候,在某种意义上,学社会学理论就是学帕森斯。帕森斯何以成为理论大师甚至理论霸主?这与二战前后知识发展的社会背景密切相关,当然更重要的还要看帕森斯宏大的理论抱负。
两次大战是欧洲文明的一个危机时期,社会失序,人心动荡,欧洲各国的学术薪火大都处在风雨飘摇之中,社会也没有形成人文社会科学学者发展的良好制度和光明前景,学术重心逐渐转移到了相对孤立而安详的美国本土。社会学研究作为一门新兴的知识体系,更是在美国稳定和谐的社会环境中找到了肥沃的土壤。这时候,青年帕森斯开始崭露头角,雄心勃勃。他公开宣称,要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传统加以整合,通过发展普适的宏大图式,综合并改进欧洲的经典社会学唯意志论与纯强制论分离的传统,建立“后经典”社会学。1937年,他发表了第一部力著《社会行动的结构》,创建了作为结构功能体系的社会“模型”;1951年又出版了两部理论巨著《价值、动机和行动系统》、《社会系统》,完善了其“宏大叙事”的结构功能主义理论体系。此后,在战后西方社会政治稳定、自由民主意识形态高度繁荣的时期,信心膨胀的美国理论家们共同描绘了帕森斯的学术神话。
从50年代末期开始,这些美好愿望在人们心目中逐步消退:
帕森斯的理论过于宏观与抽象,远离了微观层面和经验视野,对不少暗自反思的学者们来说,其实是一门“屠龙术”,大而无用。
60年代以后,社会环境又发生了变化,西方国家内部一度出现的社会稳定和进步局面已经过去,人们从主观理想中又回到现实中来。先前制度中不能克服的缺陷又开始暴露。南北矛盾、种族冲突、民权运动、左翼思想等等此起彼伏,帕森斯以美国为“样板”的“良性”社会模型变成昨日黄花,他的理论中的各种弊端被学术思想的革新激荡潮流给冲刷了出来。“后帕森斯”或“反帕森斯”的理论家们一个个崛起。
二、社会行动理论1、对早期行动理论的批判反思:对功利主义、实证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批判。(1)马歇尔:强调了对行动目标和手段的理性选择法—功利主义,帕认为忽视了人的终极目标与价值理想。(2)帕累托:认为人类存在大量非逻辑的行为,他们是情感或心理的反映—反理性实证主义,帕认为人的大部分行为是有明确主观取向的自觉活动。(3)迪尔凯姆:注重个人主观上与群体共有的信仰、价值和规范—集体意识,忽视了个体行动的意志力。(4)韦伯:强调对行动者动机做文化和规范的理解,但唯意志论也忽视了行动同环境的具体关系,使研究抽象形式化。行动理论的主旨:社会行动是社会现实最基本单位,通过分析社会行动的一般性主观意向,概括出具有普遍意义的模式变量,进而为为研究社会行动问题提供概念框架和方法论原则。2、社会行动分析(1)行动的要素:行动者、目标、手段、条件、规范。
行动由目标所指引,发生在一定的情景中(包括手段和条件。手段指情景中可以被行动者控制或利用达到目标的因素,条件指情景中行动者无法控制或改变的因素),行动者在目标和手段的选择方面受到规范和价值调节。社会行动的基本单位
a行动者:作为行动主体的个人;
b行动的目标:行动则希望达到的预期状态;
c情境:行动者置身其中、影响其实现目标的环境因素,包括两个方面:第一,手段,即环境状态中行动者可以控制和利用的那些促成其实现目标的工具性因素;第二,条件,即环境状态中行动者无法控制和改变的那些阻碍其实现目标的客观要素;
d规范取向:行动者在确立目标、选择手段、克服障碍时所遵循的社会价值标准。行动者规范、价值观和其他“观念”目标情境手段1手段2手段N(2)行动者的主观取向行动者的主观取向包括动机取向和价值取向。类似于韦伯的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但更为复杂。
动机取向:以利益为目标的主观要求,指行动者希望最大满足和最小损失。可分为三个方面:
----认知方面:对所处情景的认识;
----情感方面:对所处情景或情景各个方面的情感反映;
----评价方面:在不同认知和情感取向之间作出选择的根据。
价值取向指超越利益的理想信念和道德追求,是支配个人选择(手段和目标)优先考虑的规范性标准。也可以分为三个方面:
----认知方面:在接受或拒绝情景的不同认知解释时所使用的标准。
----欣赏方面:包含在情感表达中的标准或情感投入。
----道德方面:评价不同行动类型的一般标准。认知方面优先,行动类型是知识性活动;情感方面优先,行动类型是表现性的,评价方面优先,行动类型是道德性的。行动的情境是由许多自然因素与社会因素构成的,它表征着行动的实际可能的范围与限制条件。
EG如果我的视力不好,我就无法成为飞行员;当经济衰退、基建规模缩小时,我无法选择当一名工程师,因为没有多少工程师的职位可供选择。这是受制于情境中个人无法控制和改变的条件因素。规范与价值所以被定义为行为取向,是因它们足以影响我们对目标与手段的选择。一个信奉天主教的产科医生,即使有选择机会,也不会去专修堕胎技术。而在斯巴达那种尚武且视荣誉重于生命的社会中,一个战士不是得胜而归便是英勇战死,极少有苟且偷生的选择。
(3)行动分析的模式变量从行动的主观意志向行动体系的客观结构转变五对模式变量:
----情感性与情感中立
----泛在性与专一性
----特殊性与普遍性
----先赋性与自致性
----集体取向与个人取向①模式变量的具体内容情感投入-情感中立,是指允许进入互动情境的情感投入量。在某种关系中行动的个人,或为了满足情感上的需要而投入情感(如夫妻之间、父子之间);或在感情上是中立的(如营业员与顾客之间)。
专一性-弥散性,是指互动情境中义务的性质。在专一性关系中,人与人之间仅在片面的有限的情境中发生联系(如营业员与顾客之间仅有买卖关系);而家庭关系则是一种弥散性关系,它涉及家庭成员全人格的互动。
普遍主义-特殊主义,是指在互动情境中评价他人的标准。或是根据普遍适用于所有其他人的标准而与某人发生联系;或是根据特别挑选的标准与人发生联系。“任人唯贤”代表前者;“任人唯亲”代表后者。
先赋-成就,在评价一个人时,是根据他的所作所为还是根据他的先赋身份。评价一个中世纪的贵族,依据他是谁;评价一个现代的公务员,则根据他的工作表现。
自我取向-集体取向,指在自我取向的关系中,人们所追求的是自己的个人利益,而在集体取向的关系中,群体的利益占支配地位。②模式变量的作用与本质作用:模式变量是用来区分行动者在互动过程中主观取向时的类型学工具。行动者在与其他行动者的互动过程中,必然面临五个方面的选择,帕森斯概念化为五对范畴;这五对范畴不仅可以用来描述行动者的主观取向,而且可以用来说明行动基础上形成的社会系统的性质。本质:任何社会系统都是以下几种模式变量的组合,但是特定的社会系统中,以下模式变量不是随意和暂时组合起来,它具有稳定性和长期性,因为社会系统是行动制度化的结果,其中的模式变量的组合是由社会文化价值观念决定的。③模式变量的组合与应用五个模式变项是以社会体系的角色关系为中心的,它们也同样关系到规范制度和文化制度模式的界定。这些模式变项可以结合起来解释互动情境中的行为,如父子关系是先赋的、情感投入的、弥散性的、属特殊人格关系的等。他其实是把模式变项当作构造复杂的社会体系的理论的步骤。后者在他看来乃是一种理想型。模式变量的应用分析如下:三、社会系统理论1、社会系统的概念
帕森斯看来,全部社会学理论的核心就是回答社会秩序如何可能这一问题,在社会行动理论中,帕森斯区分出了单位行动的组成要素。帕森斯进一步认为社会秩序要想形成,就要有社会文化价值规范来制约每个人的行动。在《社会系统》中他具体论述了社会价值体系是如何影响行动者的主观取向而导致行动者之间相互依赖和相互结合的。
社会系统就是行动者在价值规范的调节下,同其情景状态中的其他行动者形成的制度化的角色关系的集合。2、社会系统的形成—制度化
(一)
行动取向模式(modesoforientation)
针对自己所出的情景状态,行动者在动机和价值规范方面形成了三种类型的行动取向。三种动机分别是:第一,认知动机,即对信息和知识的需求;第二,审美动机,即情绪表达;第三,评价动机,即对事物进行评价的需求。与之相对应,在价值规范方面也形成了调节动机的三种价值取向:认知规范;审美规范;道德规范。
(二)行动类型(typesofaction)
根据行动者的动机和价值规范,行动可以划分为三种理性类型:工具性行动(instrumentalaction),以最大限度地达成外在目标为取向的行动;表达性行动(expressiveaction),以获得情绪满足为取向的行动;道德性行动,和道德评价相关的行动。
(三)互动过程(interactionamongorientedactor)和制度化(institutionalizationofinteraction)
不同取向的行动者在互动的过程中形成默契,并发展出固定的互动模式,这种固定化的互动模式便组成了社会系统。取向模式→行动类型→→
→
(1)动机的
a.认知的
b.情感的(1)工具性的
c.评价的(2)表意性的(2)价值的(3)道德性的
a.认知的
b.鉴赏的
c.道德的有取向的行动者的互动地位、角色、规范的社会系统互动的制度化帕森斯的行动、互动和制度化的概念社会系统包括两个互相关联的过程:社会系统的价值目标的制度化与个人人格的价值体系的内在化。内在化则是制度化的基础。人格系统和文化系统整合到社会系统中的方式文化系统社会系统人格系统通过社会化的价值内化(a)作为资源的观念(b)作为约束的观念(a)社会化的机制(b)社会控制机制四、AGIL功能分析1、AGIL模型:从行动理论→社会系统理论的转变
系统的存在需要满足以下四个功能要求:
(1)适应(adaptation),指系统必然和环境发生关系,为了能够存在下去,系统必须通过各种手段控制环境状态,从中获取所需资源;
(2)目标达成(goalattainment),指系统都具有自己的目标导向,也就是说系统必须有能力确定自己的目标顺序并调动内部的能量实现系统目标;
(3)整合(integration),为了使系统作为一个整体发挥功能,必须将各个部分联系在一起,使他们协调一致,相互配合;
(4)潜在模式维持(latencypatternmaintenance),即在系统运行过程暂时中断时,原有的行动模式必须完成地保存下来,以保证系统重新开始运行时恢复系统正常运行。系统的层次每个子系统又可以根据功能需求划分为自己的四个子系统。AGGGLILILI适应目标达成维模整合2、行动系统的AGIL分析(1)行动系统由四个子系统构成:文化系统、社会系统、人格系统和有机体系统。
行为有机体被视为适应(A)子系统,是主要的人类工具性的领域,也构成为其他子系统的基础。它体现为一组行动必须适应的条件,以及处理与物理环境相互关系,对付环境的紧急事件的那些过程。
目标达致(G)主要归于人格系统。是行动过程的首要的能动机制,也是执行文化原则与要求的行动机构。在动机层面,人格力求报酬和满足的最大化乃是行动的首要目标。
社会系统是由单个行动者通过制度化联结而成的,满足着整合功能(I)。文化系统包含和保存价值规范,可以满足行动系统的潜在模式维持功能(L)。(2)子系统之间的关系相互联系、相互协调+信息与能量的双向控制3、社会系统的AGIL分析社会系统作为行动系统的一个子系统,在行动系统中发挥整合功能;各个组成部分也要满足AGIL功能条件。
(1)经济制度发挥着适应功能,即通过经济活动把自然资源转化为满足成员各种需求的产品;
(2)政治制度发挥着目标达成功能,即通过权力和权威的作用将人力和物力组织起来实行实现目标的行动;
(3)法律制度发挥着整合功能,即通过威慑和调节使社会成员和组织保持着某种程度的团结和合作;
(4)家庭、教育和宗教制度发挥着潜在模式维持功能,即通过保存、传递文化维持基本的价值规范,使社会不受成员更替的影响。子系统之间的关系社会系统的运行是否稳定,不仅取决于功能子系统的存在,还取决于他们是否相互配合,协调一致;社会系统的配合是通过对流式交换实现的,而对流式交换的条件就是他们有交换的媒介:适应功能的媒介是货币(money);目标达成功能的交换媒介是权力(power);整合功能的媒介是影响(influence);潜在模式维持功能的媒介是责任(commitment)。五、社会进化与变迁理论1、对批评的回应:从对结构、秩序的关注→发展与变迁2、变迁过程:分化----适应力提高----包容----价值普遍化3、社会变迁的五个阶段:原始阶段、原始阶段后期和古代社会、中间阶段、温床阶段、现代社会4、四个环节与功能分化:五个阶段的每个过度环节都有新的功能得到充分分化和发展美国是现代社会的典型四个环节与功能分化第一个环节,原始社会到古代社会:整合功能的分化。由于社会分工,亲族和宗教整合→阶层分化。第二个环节,古代社会到中间社会:目标达到功能的分化。神权和族权的分离—僧侣集团、王权同神权的冲突—政教分离。第三个环节,中间社会到温床社会:模式维持功能的分化。文化的分化与发展,宗教文化、政治文化→以科学知识和大众文化为特征的世俗文化的崛起。第四个环节,温床社会到现代社会:适应功能的分化。在其它子系统的分化中逐渐发展起来:宗教改革、三权分立、文化世俗化→经济活动成为社会最基本的结构功能发挥作用。第三节默顿的中程功能主义理论一、生平背景
(RobertKingMerton,1910~2003)
1910年7曰4日出生在费城南部贫民区的一个工人家庭,父母是东欧移民,具有犹太人血统。自幼勤奋好学,以优异成绩考入坦普尔大学,大一学习哲学,后受辛普森教授的影响转入社会学。1931年考入哈佛大学社会学系,成为那里第一批社会学研究生。师从索罗金和帕森斯,受到经验与理论的双向熏陶,提出中程功能理论的基本观点。1947年任哥伦比亚大学社会学系教授直至退休,在此同著名的方法学家、实证社会学家保罗-拉扎斯菲尔德开始长达35年的亲密合作。1957年任美国社会学会会长,1977年当选为瑞典皇家科学院外籍院士,是美国科学院少有的社会学院士之一。他的儿子罗伯特·c·默顿在他的言传身教下于1997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自那以后,默顿总是把自己戏称为“经济学家的父亲”。著作《17世纪英国的科学、技术与社会》(1938)《大众见解》(1946)《社会理论与社会结构》(1949)《站在巨人的肩上》(1965)《理论社会学》(1967)《科学社会学》(1973)《住房的社会政策与社会研究》(1951)《官僚制文选》(1952)《现代社会学》(1959)《建立科学评价体系》(1978)二、中程功能分析原则1、对宏观功能主义分析的批判一是功能的统一性。即认为相同的社会结构具有相同的功能。默顿认为对某一方面有功能,对另一方面可能是无功能,甚至反功能。应该明确功能的群体和结构界限。二是功能的普遍性。即认为一切标准化的社会形式或文化形式都具有积极功能。有无功能是一个经验性问题,不能预先假设。对多种功能结果展开综合分析,考察多种功能相互作用后的平衡结果,作出具体判断。三是功能的不可替代性。即认为特定的社会结构与制度化形式的基本功能是不可替代的。默顿认为,功能需要实际上是多样性的,它存在着“功能选择”、“功能替代”的情况。2、经验功能主义分析范式的特点特点:①把结果层次的功能分析转变为方法层次的功能分析;②把功能分析中理性主义的、抽象的方法转变为更具经验性的中层理论指导的方法;③把社会的静止图景转变为动态图景。
范式是指一套严格的分析研究程序,其作用是确立明确清楚的假设、概念及命题,提供简练、准确和规范化的语言。3、功能分析范式内容①确定具有功能的各个社会要素(如角色、制度、组织等);②主观意图(动机、目的)的前因后果,避免混淆动机与功能。③社会结构运行的客观结果,并要区分正功能与负功能、显功能与潜功能;④功能所影响的各个部分,不同的层次:个人、群体、社会系统等⑤功能必要条件,区分功能需要的不同类型;⑥功能实现的机制,特别是社会机制⑦注意功能选择、功能对等和功能替代;⑧结构约束条件;⑨社会动态过程与社会变迁;⑩功能分析的效度,通过比较研究证实功能分析结论;⑾意识形态对功能分析的影响,反思学者地位对问题选取的影响。4、功能分析步骤
①功能分析重点是制度化行动模式(即结构)的客观后果
②要充分认识这种客观后果的多重性,特别注意那些出乎参与者意识以外的潜在后果
③结合时间要素,根据特定后果与相应系统之间关系对这一后果进行功能评价,即确定其功能性质,并通过反功能考察社会问题和变迁现象
④清楚的界定某一后果所涉及的系统范围和群体范围,认识到对不同群体来说,特定后果的功能性质发生变化的可能性⑤认清在不同类型社会中功能替代的可能性,并通过对“结构制约因素”的考察解释这种替代过程。5、复杂的功能—新的分析概念正功能:对社会系统的协调作出的积极贡献。反功能:导致社会系统协调性和适应性下降。显功能:社会体系行动者明确意识到或期望的行动后果。潜功能:社会体系行动者没有意识到或期望的行动后果。功能替代单位:可以履行同一功能的各种单位。三、中层理论(theoriesofmiddlerange)特点
(1)它主要用于指导经验研究,且可以通过经验加以验证的。如社会流动理论、社会分层理论、角色冲突理论、参照群体理论等等。
(2)它只涉及有限的社会现象,一般由几组有限的假定组成,且通过逻辑推导可以从这些假定中产生出能够接受经验调查证实的具体假设。
(3)它可以融入到所谓的社会学理论体系之中去,成为社会学思想体系的一部分。
(4)它能区分出微观社会学问题与宏观社会学问题,从而划清微观与宏观问题的界限。
(5)它承传了早期社会学家的思想观点和理论建构策略,是经典理论研究工作的直接延续。
(6)它没有认定自己可以对当今一切紧迫的实际问题提出理论解决的终极办法,实际上在某种意义上为我们指明了未知的或需进一步研究的方面。四、科学社会学思想默顿是科学社会学的奠基人之一。他早期研究的重点是外部社会环境对科学的影响。他考察了17世纪英国的情况,得出了两个假说:①新教(尤其是清教)伦理精神的潜功能促进了科学的兴起;②经济、军事和技术的需要促进了科学的发展。后期他转而对作为社会一个子系统的科学内部的社会现象的研究,讨论了科学精神气质与科学共同体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科学精神由客观性和创造性两个价值标准来表现,从中又产生出构成科学共同体社会结构的规范标准:普遍性、共有性、无私利性和有条理的怀疑性。默顿认为科学共同体还有自己的组织结构。他区分了科学的交流、评价、防范和奖励系统,研究了科学共同体的社会分层及马太效应(科学家的名望越高,越容易获得更好的研究条件,也就可以得到更高的名望)。他认为,科学内部社会系统既不能脱离整个社会环境,又应该有相对的自主性,这是科学的认知结构所提出的要求。五、经验功能分析实例1、越轨行为分析每个社会的文化和价值都会鼓励人们追求某种合规范的目标;每个社会也会以某种得到价值认同的正式结构为人们提供实现目标的手段。越轨问题是一个文化结构与社会结构的关系问题,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文化期望与制度化手段之间不协调的结果。越轨行为并非都是反功能,必须把功能后果与特定的对象联系起来做经验考察。社会结构与行为类型行为类型文化目标制度化手段遵从++创新+-仪式主义-+隐退主义--反叛士士接受(+)、拒绝(-)、拒绝并代之以新的目标(士)2、结构紧张理论
"结构紧张"(structural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0版 沪教版 高中音乐 必修2 歌唱 上篇《第一单元气韵生动》大单元整体教学设计2020课标
- 《塑胶模具设计》课件
- 合建合同范本
- 《外科手术中的告知》课件
- 2025年青海货运从业资格考试模拟考试题库答案大全
- 2025年资阳c1货运从业资格证考试内容
- 2025年庆阳a2货运从业资格证模拟考试题
- 2025年吉林道路运输从业资格证考试
- 2025年山西年货运从业资格证考试从业从业资格资格题库及答案
- 考研资料 《中国美术史教程》章节题库
- 宝马-n52正时图-f18n52发动机正时
- ABB定位器使用与调校解析课件
- 金融科技课件(完整版)
- 食管癌的护理PPT模板
- 杭州市档案馆投标方案及概念解说
- 八年级上学期体育与健康教案全集(48课时)
- 数据中心供配电系统概述(课堂PPT)
- 质检部组织架构
- 注塑产品首件检验表
- 当事人送达地址确认书
- 复合风管施工方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