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天气观测的发展_第1页
海洋天气观测的发展_第2页
海洋天气观测的发展_第3页
海洋天气观测的发展_第4页
海洋天气观测的发展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第2页/共2页精品文档推荐海洋天气观测的发展海洋天气观测的发展

摘要:现在海洋正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群,海洋的开辟也被国家提上议事日程。固然海洋的开辟别像在陆地上这么容易,还有非常多困难,海洋天气的观测就成为海洋开辟中一项必别可少的内容。海洋观测能够为海洋的开辟带来诸多便利,本文就对海洋天气观测的发展以及展望展开描述。关键词:海洋天气预测重要性发展展望

前言:海洋气象学是研究海上大气的物理信息,以及海洋与大气相互作用规律的学科。海洋气象学既涉及大气又涉及海洋,所以它是大气科学和海洋科学共同研究的领域。由于地球表面的绝大部分为海洋所覆盖,而海水又具有和陆地迥然别同的物理、化学性质,这就决定了海洋在海洋气象学研究中的重要地位。

海洋的天气观测在海洋开辟中扮演者越来越重要的角群,各国也正在争相研究海洋气象,在某种程度上,海洋气象决定了一具国家的海洋开辟的地位与荣誉。如今我们就国外与国内海洋气象的进展事情展开讨论。一、国外海洋天气观测的发展、现状

在20世纪初,大气科学作为物理学科的分支起始于局地天气观测,用电报收集资料、绘制地面天气图并试作天气预报。第一次世界大战初,美国开始公布北半球气压和温度地面图。尽管许多地区仍无观测,但这些地面图显示了大尺度高、低压系统的挪移特征。20年代初,以挪威流体力学家V.Bjerknes等为首的Bergen学派依照地面资料分析提出了气旋、锋面和蔼团学讲[1],为天气学分析和动力预报树立了一重要里程碑。

没多久,由于刚才萌芽的航空业的需要,少数气象站开始了无线电高空探测。在此之前人们曾使用风筝测量近地面大气的温、湿度、气压和风场。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前线飞机轰炸等战争需要加速了欧、美高空观测网的建立,使天气分析从二维扩充到三维空间,展示了高空气流结构与地面气压系统的关系。更重要的是,以Rossby为首的芝加哥学派经过高空天气图分析,发觉了高空急流和大气长波的运动规律并建立了长波的数学流体力学模型,从而开拓了作为天气分析、预报理论基础的大尺度大气动力学。没多久在Rossby长波理论的基础上,Charney(1947)和Eady(1949)提出了能解释温带气旋进展的歪压别稳定理论[2]。

50年前,最盛行的天气预报技术是沿袭Bergen学派使用过的运动学办法或外推法。自从首次数值天气业务预报模式咨询世以来,数值动力(和概率)预报逐步在各国气象中心普遍采纳,以指导6~12小时往后的天气形势(要素)预报。数值模式进展和预报水平几乎每十年上一新台阶。如50年代中期Phillips(1956)进展的二层模式到后期浮现的多层准地转、静力平衡、歪压模式。这些简单模式尽管别能预报实际“天气”,但使人们看到了中纬度气旋系统和大气长波运动的特征。

80年代,大气对内、外部强迫的响应普遍受到重视。与潜热释放、积云对流、边界层物理、大气辐射有关的物理过程经过参数化引入模式,这些物理参数化又被各种野外加密观测资料验证。虽仍有很多别确定性,但“模式大气”越来越接近实际大气,使短期数值预报逐渐成为天气预报技术的主流,并超过概率统计预报的准确率。尤其是对爆发性气旋和那些有一定歪压性的天气系统。中、长期预报模式中还思考土壤、植被的妨碍以

及大气与海洋、陆面的相互作用。这些模式的进展及其MOS产品的结合,提高了高空大尺度天气系统和地面气象要素的中、长期业务预报能力。Emanuel(1986)提出了飓(台)风强度由于海洋向大气输送水汽和感热而与表层海温直截了当有关〔3〕,改变了原来用以解释热带气旋发生的第二类条件别稳定理论,使飓(台)风预报和研究走上一新的台阶。

90年代,人们开始关注全球气候在近10~100年际的变化。这方面研究目前还存在非常多别确定性,要紧缘故是由于无脚够长时刻、可靠的海洋观测资料来研究海洋在此刻间尺度上的作用。并且,此刻间尺度与工业化以来造成温室气体上升的时段和其引起气候强迫的时刻尺度相近。怎么将大自然的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妨碍分开是一重要但又复杂的科学难题。其实,自发觉南极臭氧洞〔4〕和平流层中臭氧被破坏以来,这些科学难题的研究大大促进了大气化学和环境科学在近20年来的进展〔5〕。

随着气候模式可信度的提高,动力气候预测在15年前差不多开始起步。尽管区域性气象要素的预报还别如统计预报办法,但它对季节气候异常趋势仍有一定预报能力。特殊是气候模式现已能提早半年合理预报出热带风暴的发生频率以及提早一年成功预报出那些海、气相互作用较强的ENSO事件。要获得合理的长时刻动力气候预测(模拟),需要运转高分辨率、各子系统过程高度藕合的综合性气候模式,这使得地球模拟器──巨型计算机于上世纪末在XXX诞生,从而大大加快了气候(和天气)模式进展和蔼候研究的步伐。此外,过去15年来,科学家们利用各自的气候模式对将来CO2浓度也许加倍造成的气候变化作了评估。IPCC的2001年报告〔6〕综合了各种模式的结果,表明假如CO2浓度将来加倍将会使全球地

表温度上升1.5~4.5℃。这将导致冰川接着大规模退缩,海平面上升9~88cm,全球平均水汽含量和落水的进一步增加,从而加重各地区的气候异常,使极端天气事件增多。这些研究结果随着被将来观测事实的验证将日益受到各国政府和人们的注意。其实,最近的研究〔7〕表明在过去35年来全球洋面温度缓慢变暖,使得每年强飓风发生的频率和给沿海地区造成的财产和环境破坏都在增加〔8〕。

二、我国海洋天气观测的发展

华南海岸带地区是我国经济进展程度最高的地区之一,也是受海洋气象灾难妨碍最严峻的地区之一,台风、暴雨、强对流、海上大风和海雾等灾难性天气,以及灾难性海浪和风暴潮等对该地区社会和经济的进展造成极大的危害。华南海岸带地区并且也是妨碍我国天气气候异常的要紧水汽通道,来自西太平洋、印度洋和南海局地的水汽输送,与发生在我国的大范围持续性旱涝紧密相关。所以,海洋天气观测对我国的海洋观测很重要。

我国于2001年经国务院批准加入国际Argo打算时,曾答应将在西太平洋和东印度洋海域布放并维持由100—150个浮标组成的中国Argo大洋观测网,以此作为全球海洋观测网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共享该观测网的长期观测资料。国内正在开展的几个重大研究项目,如:“亚印太交汇区海气相互作用及其对我国短期气候的妨碍”、“北太平洋副热带环流变异及其对我国近海动力环境的妨碍”、“基于全球实时海洋观测打算的上层海洋结构、变异及预测研究”等,可收集太平洋、印度洋赤道海域,乃至整个太平洋和全球海洋中的第一手资料[9]。

我国已形成了一定规模的海洋气象监测网,但基础相对薄弱。将来几年

气象部门将更加关注海洋气象观测业务能力和服务能力的建设,以海洋气象减灾防灾、海洋资源开辟等国计民生的需求为牵引,开展有针对性、有特XXX的海洋气象服务,提高海洋气象综合服务能力。

据悉,通过数十年的进展,中国气象局已开辟了包括岸基站、天气雷达、浮标站、船舶站、海上石油平台自动观测站[10],以及气象卫星遥感等海洋气象监测试验和业务工作。目前,广东茂名博贺港建立了海洋气象观测平台,青岛市气象局投入使用两部浮标;另外,烟台、青岛、上海、江苏省(市)气象局也已分不建立了船舶自动气象观测站。

三、将来展望

如上所述,大气科学的进展离别开探测、计算机、信息传播及其它学科的进步。当今科学技术进展迅速,别确定因素较多,非常难对21世纪大气科学进展和研究范围作出准确预测,在此仅能作一些粗略展望〔11〕。

在将来10~20年,地面气象观测、遥感观测站将进一步加密且实现自动化。越来越多的商业飞机、火车、汽车、船只等其它运载工具都可提供自动测量的气象信息。常规高空观测将由GPS制导。美国现有的多普勒雷达将添加多变量、多偏振性能以增加云内水和冰含量、冰雹大小和落水量分布信息,还将在距离雷达5~100km处安装地面微波接收器,以得到云内三维风场结构[12]。地面光“雷达”(LIDAR)和大气辐射干扰仪(AERI)将被布网以自动延续探测大气低层水汽和温度廓线。

将来十年左右,高速计算机的单运算器速度可进展达每秒1016量级次并有数万并行运算器,这可使模式(x,y)二维网格点数增加到104×104。故区域模式可用几百米至1km的网格距。如此,模式可以产生雷暴单体、

龙卷、下击暴流尺度的“天气”现象,其预报准确度将取决于初始条件和模式物理过程的可靠度。为此在将来10~20年,除了需要举行大量陆面过程和湍流输送作用的研究外,还需要使用多偏振雷达、卫星和飞机在各种落水系统中的探测资料对现有云物理参数化和各相水的模式处理举行严格验证、改进或进展新的更合理的参数化,以便能并且预报在同样中尺度环境条件下产生20mm/小时和200mm/小时别同量级落水的两个邻近云体。各种观测资料及时经过四维同化随时刻积分滚动加入模式,将会显著提高灾难性天气的预报准确度。并且,需要大量工作来研究模式与各种观测仪器间的误差统计特征,以减少初始条件中的别确定性。在中小尺度天气系统远远超过自身生命史时段往后发生的概率(由地形决定的系统除外),将依靠于能代表初值条件中和模式本身别确定性的有脚够数量成员组成的集合预报。集合预报今后将成为大多数预报中心的要紧产品,至少作为动力预报可信度使用。

参考文献:

[1]Shapiro,M.andS.Gron?s.TheLifeCyclesofExtratropicalCyclones.Amer.Meteor.Soc.,1999.359pp.

[2]Holton,J.R.AnIntroductiontoDynamicMeteorology,4thEdition,AcademicPress.2004.535pp.

[3]Emanuel,K.A.Anair-seainteractiontheoryfortropicalcyclones.PartI:Steady-statemaintenance.J.Atmos.Sci.1986.585-604.

[4]Krueger,A.,M.Schoeberl,P.Newman,andR.Stolarski.The

1991Antarcticozonehole:TOMSobservations.Geophys.Res.Lett.1992.1215-1218.

[5]王明星.大气化学.气象出版社,1999.467pp。

[6]IPCCThirdAssessmentReport.ClimateChange2001:TheScientificBasis,CambridgeUniversityPress.2001.881pp。[7]WebsterP.J.HollandG.J.etal.Changesintropicalcyclonenumber,duration,andintensityinawarmingenviroXXXent.Science,2005.309,1844-1846。

[8]EmanuelK.Increasingdestructivenessoftropicalcyclonesoverthepast30years.Nature,2005.doi:10.1038/nature03906。

[9]曾庆存,数值天气预报的数学物理基础,科学出版社,1979,543pp。

[10]陈德辉,薛纪善,数值天气预报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