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一、(2019•全国卷I)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
召置门下甚幸爱孝文皇帝初立,闻河南守吴公治平为天下第一,故与李斯同邑
而常学事焉,乃征为廷尉。廷尉乃言贾生年少,颇通甫于百冬之书。文帝召以
为博士。是时贾生年二十余,最为少。每承合议下,诸老先生不能言,贾生尽
为之对,人人各如其意所欲出。诸生于是乃以为能不及也。孝文帝说之,超
迁,一岁中至太中大夫。贾生以为汉兴至孝文二十余年,天下和洽,而固当改
正朔,易服色,法制度,定官名,兴出生,乃悉草具其事仪法,色尚黄,数用
五,为官名,悉更秦之法。孝文帝初即位,谦让未遑也。诸律令所更定,及列
侯悉甚取其说皆自贾生发之。于是天子议以为贾生任公卿之位。绛、灌、东
阳侯、冯敬之属尽害之,乃短贾生日:“洛阳之人,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
乱诸事。”于是天子后亦疏之,不用其议,乃以贾生为长沙王太傅。贾生既辞
往行,及渡湘水,为赋以吊屈原。为长沙王太傅三年。后岁余,贾生征见。孝
文帝方受釐,坐宣室。上因感鬼神事,而问鬼神之本。贾生因具道所以然之
状。至夜半,文帝前席。既罢,曰:“吾久不见贾生,自以为过之,今不及
也。”居顷之,拜贾生为梁怀王太傅。梁怀王,文帝之少子,爱,而好书,故
令贾生傅之。文帝复封淮南厉王子四人皆为列侯。贾生谏,以为患之兴自此起
矣。贾生数上疏,言诸侯或连数郡,非古之制,可稍削之。文帝不听。居数
年,怀王骑,堕马而死,无后。贾生自伤为傅无状,哭泣岁余,亦死。
(节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
/召置门下/甚幸爱/
B.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
召置/门下甚幸爱/
C.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
召置门下/甚幸爱/
D.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
/召置门下/甚幸爱/
解析首先,通读选文,把握大意。其次,细读画波浪线的句子,理解其内容
和句式特点,据此断句。“贾生名谊,洛阳人也”为判断句式,中间停顿。
“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的主语都是贾生,中间断开;“闻于郡
中”中的“于郡中”是状语后置,中间不应断开。排除D项。“吴廷尉为河南
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后面三个动词短语的主语都是“吴廷
尉”,中间断开;“召置门下”为省略句,“置”后省略“于”,中间不应断
开。排除A、B项。
答案C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诸子百家是先秦至汉初学术派别的总称,其中又以道、法、农三家影响最深
远。
B.诏令作为古代的文体名称,是以皇帝的名义所发布的各种命令、文告的总
称。
C.礼乐指礼制和音乐,古代帝王常常用兴礼乐作为手段,以维护社会秩序的稳
定。
D.就国,是指受到君主分封并获得领地后,受封者前往领地居住并进行统治管
理。
解析A项,错在“其中又以道、法、农三家影响最深远”。诸子百家中对后
世影响最深远的应该是“儒、道、法”三家,而不是“道、法、农”三家。
答案A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贾谊初入仕途,展现非凡才能。他受到廷尉推荐而入仕,当时年仅二十余
岁,却让诸生自觉不如,不久得到文帝越级提拔,一年之间就当上太中大夫。
B.贾谊热心政事,遭到权要忌恨。他认为汉朝建立二十余年,政通人和,应当
全盘改变秦朝法令,因此触及权贵利益,受到诋毁,文帝后来也疏远了他。
C.贾谊答复询问,重新得到重用。文帝询问鬼神之事,对贾谊的回答很满意,
于是任命他为自己钟爱的小儿子梁怀王的太傅,又表示自己也比不上贾谊。
D.贾谊劝止封侯,文帝未予采纳。文帝封淮南厉王四个儿子为侯,贾谊认为祸
患将自此兴起;数年之后,梁怀王堕马死,贾谊觉得未能尽责,悲泣而死。
解析C项,顺序错乱,"于是任命……,又表示自己也比不上贾谊”表述不
当。原文为:“至夜半,文帝前席。既罢,曰:'吾久不见贾生,自以为过
之,今不及也。'居顷之,拜贾生为梁怀王太傅。”显然,文帝是在夸赞完贾
谊''今不及也”之后,“居顷之”,才任命贾谊为梁怀王太傅的。
答案c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乃短贾生曰:“洛阳之人,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
(2)贾生数上疏,言诸侯或连数郡,非古之制,可稍削之。
解析本题涉及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1)“短”,形容词活用为动词,说人
的坏话。“初学”,学识肤浅。“擅”,独揽。“纷乱”,形容词的使动用
法,“纷乱诸事"即“使诸事纷乱”,使事情变得复杂混乱。(2)“数”,屡
次,多次。“连",接连。“或",有的。“稍”,逐渐。
答案(1)他们于是说贾谊坏话道:“洛阳之人,年轻学浅,一味想独揽权力,
使事情变得复杂混乱。”
(2)贾生屡次上奏,说诸侯封地有的接连数郡,不合古代制度,可以逐渐削减其
封地。
【参考译文】
贾生名叫贾谊,是洛阳人。在十八岁时就因能诵读诗书会写文章而在郡中
闻名。吴廷尉担任河南太守时,听说贾谊才能优异,就把他召到自己的门下,
非常宠爱(他)。汉文帝刚刚即位时,听说河南太守吴公政绩是天下第一,以前
还和李斯是同乡,并曾向李斯学习且侍奉过他,就征召他担任廷尉。吴廷尉于
是就(向文帝推荐贾谊,)说贾谊年纪虽轻,却精通诸子百家的典籍。汉文帝就
征召贾谊为博士。当时贾谊二十多岁,在博士中最为年轻。每当诏令交下来讨
论时,各位老先生都说不出什么,贾谊却能一一对答,人人都觉得他说出了他
们想说的话。博士们于是认为自己的才能比不上贾谊。汉文帝非常喜欢他,越
级提拔,(贾谊)一年之内就做到了太中大夫。贾谊认为从汉朝建立到汉文帝已
有二十多年了,天下和平融洽,就应该改正历法,改变车马服饰的颜色,制定
法令制度,确立官职名称,振兴礼乐,于是一一详细起草准备了上述各项仪式
法度的草案,色彩崇尚黄色,官印字数采用五,确定官职名称,全都改变了秦
朝的旧制。汉文帝刚刚即位,谦虚礼让,没来得及实行。各项法令修改审定,
列侯都住到自己的封国去,这些主张都是由贾谊提出来的。在这种情况下天子
提议让贾谊担任公卿的职位。而绛侯周勃、灌婴、东阳侯、冯敬这些人都嫉恨
他,他们于是说贾谊坏话道:“洛阳之人,年轻学浅,一味想独揽权力,使事
情变得复杂混乱。”在这种情况下天子后来也疏远了他,不采纳他的提议,就
让贾谊做长沙王太傅。贾谊已经辞别前往长沙,等到渡湘水的时候,写了一篇
赋来吊念屈原。贾谊任长沙王太傅三年。一年多以后,贾谊被皇帝召见。汉文
帝正在接受神的赐福,坐在宣室接见贾谊。文帝因为对鬼神的事有所感触,就
向贾谊询问鬼神的本原。贾谊因此详细说明了这里面的道理。一直谈到半夜时
分,文帝(听得很入神,)在座席上不知不觉移近了贾谊。问完之后,文帝说:
“我很久没有见到贾谊了,自以为超过了他,现在看来还是不如他。”过了不
久,任命贾谊为梁怀王太傅。梁怀王,是汉文帝的小儿子,很受宠爱,又喜欢
读书,所以让贾谊做他的老师。汉文帝又封淮南厉王的四个儿子都做了列侯。
贾谊进谏,认为国家的祸患从此兴起了。贾谊屡次上奏,说诸侯封地有的接连
数郡,不合古代制度,可以逐渐削减其封地。汉文帝没有听从。过了几年,梁
怀王骑马,从马上掉下来摔死了,没有后代。贾谊感伤自己做太傅不称职,哭
了一年多,也死了。
二'(2019•全国卷H)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
商君者,卫之诸庶孽公子也,名鞅,姓公孙氏,其祖本姬姓也。鞅少好刑
名之学,事魏相公叔座。公叔座知其贤,未及进。会座病魏惠王亲往问病公叔
月公逊拂壬里少有责才愿王举圄而听之乏织丕览用弗必黄堂为金苴境公叔既
死,鞅闻秦孝公下令国中求贤者,将修岁公之业,东复侵地,乃遂西入秦,因
孝公宠臣景监以求见孝公。公与语,数日不厌。景监曰:“子何以中吾君?吾
君之欢甚也。”鞅日:“吾以强国之术说君,君大说之耳。”孝公既用卫鞅,
鞅欲变法,恐天下议己。卫鞅曰:“疑行无名,疑事无功。圣人苟可以强国,
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孝公曰:“善。”"治世不一道,便国
不法古。故冽或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
多。”孝公日:“善。”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令行于民期年,秦
民之国都言初令之不便者以千数。于是太子犯法。卫鞅曰:“法之不行,自上
犯之。”将法太子。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等其师公孙
贾。明日,秦人皆趋令。行之十年,秦民大说,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
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于是以鞅为大良造。居五年,秦人富
强。孝公使卫鞅将而伐魏。卫鞅伏甲士而袭虏魏公子卬,因攻其军,尽破之以
归秦。魏惠王兵数破于齐秦,国内空,日以削,恐,乃使使割河西之地献于秦
以和。而魏遂去安邑,徙都大梁。惠王日:“寡人恨不用公叔座之言也。”卫
鞅既破魏还,秦封之於、商十五邑,号为商君。
(节选自《史记•商君列传》)
5.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会座病/魏惠王亲往问病/公叔日/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愿王举国而听之/王即
不听用鞅/必杀之/无令出境/
B.会座病/魏惠王亲往问病/公叔日/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愿王举国而听之/王即不
听用鞅/必杀之/无令出境/
C.会座病/魏惠王亲往问病/公叔日/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愿王举国而听之/王即不
听/用鞅必杀之/无令出境/
D.会座病/魏惠王亲往问病/公叔日/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愿王举国/而听之/王即
不听用鞅/必杀之/无令出境/
解析四个选项主要区别在于“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愿王举国而听之”和
“王即不听用鞅必杀之”三处如何断句上。先看“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若
从“有”后断开,则是“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意思明显不通,排除A项。
再看“愿王举国而听之”,若在“而”前断开,则是“愿王举国/而听之”,意
思不通,排除D项。再看“王即不听用鞅必杀之”,若从“听”后断开,则是
“王即不听/用鞅必杀之”,意思是“大王若不听自己的建议,任用公孙鞅就一
定要杀掉他”,语意明显不通,这样断句显然不对,应断句为“王即不听用鞅/
必杀之",排除C项。据此确定答案为B。
答案B
6.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缪公即秦穆公,春秋时秦国国君,在位期间任用贤臣,使国力趋强,称霸西
戎。
B.汤武即商汤与孙武的并称,他们二人均以善于用人用计、战功赫赫留名于青
史。
C.变法是指对国家的法令制度作出重大变革,商鞅变法为秦国富强奠定了基
础。
D.嫁是古代的一种刑罚,在犯人脸上刺上记号或文字并涂上墨,在刑罚之中较
轻。
解析B项错在“汤武即商汤与孙武的并称",此处的“武”指的是周武王。
答案B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商鞅投奔秦国,受到孝公赏识。他本是卫国公子,恰遇秦孝公招揽贤才,于
是通过景监见到孝公,说之以强国之术,孝公与他交谈,数日不觉厌烦。
B.商鞅旁征博引,说服孝公变法。他初步站稳脚跟后,又借历史兴亡来证明改
革的必要,劝说孝公变法,最终孝公赐予他官职,又下达了变法的命令。
C.商鞅厉行法治,秦国太平富强。他铁面无私,不徇私情,无论何人犯法均施
以刑罚,国人受此震慑,全都遵守法令,治安状况改善,民众家给人足。
D.魏国被迫迁都,惠王深表懊悔。魏国战事失利,无奈割让河西之地献给秦国
以求和,并迁都至大梁,惠王感慨说,遗憾的是没有听从公叔座的劝告。
解析C项“无论何人犯法均施以刑罚”表述错误,由原文“将法太子。太
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歌其师公孙贾”可知,并不是任何人
犯法都能施加刑罚,太子违法,以处罚他的老师来代替。
答案C
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
(2)令行于民期年,秦民之国都言初令之不便者以千数。
解析涉及词类活用、状语后置、一词多义等文言知识点。(1)苟,如果。
“强”和“利”为形容词和名词的使动用法,分别译为“使……强
盛"''使……获利”。法,名词活用为动词,效法。循,遵守。(2)“行于民”
是状语后置句式,即“于民行”。期年,满一年。第一个“之”,至k言,诉
说。
答案(1)圣人如果可以使国家强盛,不必效法陈规;如果可以使百姓获利,不
必遵守旧制。
(2)法令在民间实行一年,秦人到国都诉说新法不便利的数以千计。
【参考译文】
商君,是卫君姬妾所生的儿子,名鞅,姓公孙,他的祖先本来姓姬。公孙
鞅年轻时喜欢刑名之学,侍奉魏国相国公叔座。公叔座了解他的才能,还没来
得及向魏王推荐。正赶上公叔座病了,魏惠王亲自去探病。公叔座说:“公孙
鞅年纪虽轻,但有特殊的才能,希望大王能把国家大事全交给他。大王若不能
任用公孙鞅,就一定栗杀掉他,不要让他走出国境。”公叔座死后,公孙鞅听
说秦孝公下令在国中寻求有才能的人,想要重建秦穆公时代的霸业,向东收复
被占领的土地,于是向西进入秦国,通过秦孝公的宠臣景监来求见秦孝公。秦
孝公和他谈话,谈了几天仍不知疲倦。景监说:“您用什么打动了我们国君?
我们国君非常高兴。”公孙鞅说:“我用富国强兵的方法向他进言,他非常高
兴。”孝公用卫鞅后,卫鞅想栗变法,(秦孝公)担心天下人议论自己。卫鞅
说:“行动犹豫不决就不会成功,办事犹豫不决就没有效果。圣人如果可以使
国家强盛,不必效法陈规:如果可以使百姓获利,不必遵守旧制。”孝公说:
“好。”(卫鞅说:)“治理国家的方法不止一种,有利于国家的事情就不必效
仿古法。所以商汤、周武王不沿袭旧的法度而统一天下,夏桀、商纣不更改旧
的礼制而导致亡国。反对旧的法度不能非难,而沿袭旧礼的人不值得称赞。”
孝公说:“好。”任命卫鞅为左庶长,终于下达了变法的命令。法令在民间实
行一年,秦人到国都诉说新法不便利的数以千计。正在这时,太子触犯了新
法。卫鞅说:“新法行不通,是由于上面的人先触犯法令。”将依法惩罚太
子。太子,是国君的继承人,不能施加刑罚,就处罚了他的太傅公子虔,太师
公孙贾被处以墨刑。第二天,秦人都遵守新法了。新法实行十年,秦人非常高
兴,路上没有人捡得他人遗失的东西占为己有,山林里也没有盗贼,家家富
裕,人人饱暖。百姓勇于为国家打仗,不敢私下斗殴,乡村城镇都秩序安定。
在这种情况下任命卫鞅为大良造。过了五年,秦国富裕强大。孝公派卫鞅带领
军队攻打魏国。卫鞅埋伏武士突然袭击俘虏魏公子卬,趁势攻打他的军队,将
魏国军队彻底打败后回到秦国。魏惠王的军队多次被齐国、秦国打败,国内空
虚,势力一天天衰弱,恐慌起来,于是派遣使者割让河西土地献给秦国,以求
得和解。而魏国撤离安邑,迁都大梁。魏惠王说:“我后悔没有采纳公叔座的
意见啊。”卫鞅打败魏国军队回来后,秦孝公把於、商等十五邑封给他,封号
是商君。
练后思悟
思考1:断句题与文化常识题如何才能快速判断?
思考2:概括分析题各选项顺序有何特点?你又该如何排除判断?
思考3:翻译题的得分点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你一般怎样准确翻译这两个句
子?
课堂精准突破重难突破增分提能
题型研训一文言文断句
突破一关注5个关键点
关键点1.找名代,定句读
文言文中的名词和代词常用来作主语和宾语,断句时可先找出名词,如人
名、地名、官名、国名、朝代名、器物名、动物名等;也可先找出代词,如
吾、予、余(表示“我”)、尔、汝(女)、公、卿、君、若(表示“你”)、其、
彼、止匕、之等。这些名词和代词如果作主语,那么它的前面就可能断句;如果
作宾语,那么它的后面也可能断句。
[即练即悟]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赵慧字伯阳,南阳宛人也。少有节操。更始即隹舞阴大姓至氏拥城不下更始遣
柱天将军李宝降之不肯云闻豆之赵氏有孤刊、意信义著名愿得降之更始乃征意。
A.更始即位/舞阴大姓李氏拥城不下/更始遣柱天将军李宝降之/不肯/云/闻宛之赵
氏有孤孙熹/信义著名/愿得降之/
B.更始即位/舞阴大姓李氏拥城不下/更始遣柱天将军李宝降之/不肯云/闻宛之赵
氏有孤孙意/信义著名/愿得降之/
C.更始即位/舞阴大姓李氏拥城不下/更始遣柱天将军李宝降之/不肯云/闻宛之赵
氏有孤/孙惠信义著名/愿得降之/
D.更始即位/舞阴大姓李氏拥城不下/更始遣柱天将军李宝降之/不肯/云/闻宛之赵
氏有孤/孙意信义著名/愿得降之/
解析根据语境,“舞阴大姓李氏拥城不下/更始遣柱天将军李宝降之/不肯”,
是说李氏不肯投降,“云”后是他不肯投降的理由,“云”前后都要断开,排
除B、C两项。“赵氏有孤孙”的意思是“赵氏有独孙”。“孤孙”指赵慧,中
间不能断开,排除D项。
答案A
【参考译文】
赵惠字伯阳,是南阳宛郡人。年轻的时候就有节操。更始即位,舞阴(地名)
大户人家李氏拥城不投降,更始派遣柱天将军李宝去招降他们。李氏不肯,
说:“听说宛人赵氏有孤孙赵意,以信义闻名,我愿意向他投降。”更始就征
召赵惠。
关键点2.找虚词,定句读
应注意以下6类虚词:
①句首发语词:夫、盖、至若、若夫——其前一般断开
②句首时间词:顷之、向之、未几——其前一般断开
③句末语气词:也、矣、焉、耳——其后一般断开
④疑问语气词:何、胡、安、曷、奚—其前一般断开
⑤复句关联词语:虽、虽然、纵、纵使——其前一般断开
⑥复音虚词:有所、无所、有以、无以一一不能点断
[即练即悟]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及宣帝起兵诛爽,芝率余众犯门斩关,驰出赴爽,劝爽日:“公居伊周之
位,一旦以罪见黜,虽欲牵黄犬,复可得乎!若挟天子保许昌,杖大威以羽檄
征四方兵,孰敢不从!舍此而去,欲就东市,岂不痛哉!”爽■埸惑丕熊用遂委
身受戮芝坐爽下狱当死而口不讼直志不苟免宣帝嘉之赦而不诛俄而起为并州刺
里。
A.爽懦惑不能用/遂委身受戮/芝坐爽/下狱/当死/而口不讼直/志不苟免/宣帝嘉之/
赦而不诛/俄而起为并州刺史
B.爽懦惑不能用/遂委身受戮/芝坐爽下狱/当死/而口不讼直志/不苟免/宣帝嘉之/
赦而不诛/俄而起为并州刺史
C.爽懦惑不能用/遂委身受戮/芝坐爽下狱/当死/而口不讼直/志不苟免/宣帝嘉之/
赦而不诛/俄而起为并州刺史
D.爽懦惑不能用/遂委身受戮/芝坐爽/下狱/当死/而口不讼直志/不苟免/宣帝嘉之/
赦而不诛/俄而起为并州刺史
解析“芝坐爽下狱"意思是''鲁芝受到曹爽牵连而被下狱”,中间不可断
开,排除A项和D项。“口不讼直”和“志不苟免”是对称句式,应在“直”
与“志”中间断开,排除B项。
答案C
【参考译文】
等到宣帝起兵讨伐曹爽,鲁芝率领其余众兵过关斩将,冲了出去赶赴曹爽
处,劝曹爽说:“将军处在伊尹、周公的位子上,一旦因获罪被罢免,即使想
再牵黄狗,又怎么能办得到!如果挟天子保有许昌,倚仗帝王的威势用羽檄征
召四方兵马,谁敢不听!如果放弃这个决定离去,那就是想去刑场,难道不令
人痛惜吗!”曹爽懦弱疑惑没有听取鲁芝的意见,于是身受杀戮。鲁芝也受到
曹爽的牵连而被下狱,论罪当死,但他不争辩曲直,不想求赦免。宣帝赞许
他,赦免而不杀他。不久被起用为并州刺史。
关键点3.看对话,定句读
在文言文中,可借助"曰”“云”“言”“谓”“道”“问”等动词来判
断人物的对话,进行断句。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时写出人名,以后就
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遇到对话时,应根据上下文厘清问者、答者,明辨
句读。虽然在高考卷中这种例子并不多,但关键时候还是有一定的作用的。
[即练即悟]
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信孺日反俘归币可也缚送首谋于古无之称之割地则非臣子所忍言子仁怒日
若不望生还耶信孺日吾将命出国门时已置生死度外矣至汴,见金左丞相、都元
师完颜宗浩,宗浩叱之日:“前日兴兵,今日求和,何也?”
A.信孺曰/反俘归币可也/缚送首谋/于古无之/称藩割地/则非臣子所忍言/子仁怒
日/若不望生还耶/信孺曰/吾将命出国门时/已置生死度外矣/
B.信孺曰/反俘归币可也/缚送首谋/于古无之称藩/割地则非臣子所忍言/子仁怒曰/
若不望生还耶/信孺曰/吾将命出国门时/已置生死度外矣/
C.信孺曰/反俘归币可也/缚送首谋/于古无之称藩/割地则非臣子所忍言/子仁怒曰/
若不望生还耶/信孺日/吾将命出国门/时已置生死度外矣/
D.信孺日/反俘归币可也/缚送首谋/于古无之/称藩割地/则非臣子所忍言/子仁怒
日/若不望生还耶/信孺曰/吾将命出国门/时已置生死度外矣/
解析解答此题,首先通读画波浪线部分,了解大意。然后重点注意三个
"曰",就能较容易判断。
答案A
【参考译文】
方信孺说:“交还战俘、交纳岁币是可以的,绑送主谋,自古没有这样做
的,自称藩国、割让土地,则不是臣子忍心谈论的事。”纥石烈子仁发怒说:
“你不想活着回去了吗?”方信孺说:“我接受命令走出国家大门时,就已经
把生死置之度外了。”方信孺来到汴京,会见金国左丞相、都元帅完颜宗浩,
完颜宗浩大声叱骂:”从前发动战事,今天前来求和,为什么呢?”
关键点4.按句式,定句读
文言文中的倒装句式、固定结构、判断句、被动句、变式句等都可以作为
断句的切入点。
①判断句式,”……者,……也”等。
②反问句式,“不亦……乎”“孰与……乎”等。
③被动句式,“为……所……””见……于……”等。
④固定句式,“如……何”"何……之有”"无乃……乎”等。
[即练即悟]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司马消难之以邨州人陈也,陈遣将樊毅、马杰等来援。景山率轻骑五百驰
赴之。毅等惧,掠居民而遁。羞山追之一日一夜行三百余里与毅战于漳口二合
登克毅筌退侏觐出镇其城盟为消难所降煮悉乎之拜安州总管,进位柱国,前后
赐帛二千匹。
A.景山追之/一日一夜/行三百余里/与毅战/于漳口二合/皆克/毅等退/保甑山镇/其
城邑为消难所/陷者/悉平之/
B.景山追之/一日一夜/行三百余里/与毅战于漳口/二合/皆克/毅等退保/甑山镇其
城邑/为消难所陷者/悉平之/
C.景山追之/一日一夜行三百余里/与毅战于漳口/二合皆克/毅等退保甑山镇/其城
邑为消难所陷者/悉平之/
D.景山追之/一日一夜行三百余里/与毅战/于漳口二合/皆克/毅等退保甑山镇/其
城邑为消/难所陷者/悉平之/
解析首先将选项分为A、B和C、D两组。比较“一日一夜行三百余里”,可
知:“一日一夜”作为时间应修饰“行”,不可断开,由此排除A、B两项。
“与毅战于漳口”是介宾短语后置句,“于漳口”是完整的介宾结构,后面应
断开,排除D项。
答案C
【参考译文】
司马消难率哪州郡投降陈国,陈国派遣将领樊毅、马杰等来接应。元景山
率五百轻躺飞奔迎击。樊毅等人心里恐惧,抢掠了居民就逃跑了。元景山追赶
他们,一天一夜跑了三百多里,与樊毅等人在漳口作战,两次交战都胜利了。
樊毅等人退守甑山镇。那些被司马消难攻陷的城邑,全都平定了。元景山被授
予安州总管,又提升为柱国,前后赏赐(他)两千匹丝帛。
关键点5.凭修辞,定句读
古人写文章讲究对仗工整,讲究对称,好用对偶、排比、反复、对比、顶
真等修辞。另外,句式整齐,四六句多,又是文言文的一大特点。利用这两大
特点进行断句。
唧练即悟]
5.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念虑之不正者,顷刻而知之,即可以正。念虑之正者,顷刻而失之,即为
不正。有可以形迹观者有不可以形迹观人则不足以知人必以形迹绳人则不足以
救之。
A.有可以形迹观者/有不可以/形迹观人/则不足以/知人必以形迹/绳人则不足以救
之
B.有可以形迹观者/有不可以/形迹观人/则不足以知人/必以形迹绳人/则不足以救
之
C.有可以形迹观者/有不可/以形迹观人/则不足以知人/必以形迹绳人/则不足以救
之
D.有可以形迹观者/有不可/以形迹观人/则不足以/知人必以形迹/绳人则不足以救
之
解析首先将选项分为A、B与C、D两组,两组不同之处“有不可以形迹观
人”中,“以”是介词,明显与其后面的“形迹”组成介宾短语,故可排除
A、B两项。C、D两项相比,”则不足以知人”与“则不足以救之”明显为对
偶句式,故选C。
答案C
【参考译文】
想法不正的人,如果在短时间内知道了,可以使之纠正。想法正的人,如
果在短时间内失去了,就成为不正。有些人可以通过他的行事来观察他,有些
人则不能这样。通过行事来观察人,则不足以体察他的品性或才能。一定要用
行迹来约束人,则不足以挽救人。
突破二2步骤3原则快递解题
[解题策略]
文言断句的客观题考查形式,在高考断句题中属于相对容易的一种题型。
该类试题一般是从选文中截取一段文字,去掉标点,一般设置6〜8处停顿,难
度不大。试题中的四个选项,通常断句位置两两相似,只有一二处不同。解答
时,可遵循以下步骤。
第一步四个选项分两组
找出选项中断句停顿点的不同之处,将4个选项两两分组.
相同点多者为一组.
第二步两级排除定答案
先排除一组再排除一项
II
根据第一步的分组,将两在剩余的两个选项中,依据
组进行比对分析,排除有前面所讲的“6点”排除错
明显错误的一组。误选项,确定正确选项。
[典例剖析]
[典例]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
谢弘微,陈郡阳夏人也。父思,武昌太守。从叔峻,司空琰第二子也。无
后,以弘微为嗣。弘微本名密,犯所继内讳,故以字行。童初时精神端串时然
后言所继叔父混名知人见而异之谓思曰此儿深中夙敏方成佳器有子如此足矣弘
微家素贫俭,而所继丰泰,唯受书数千卷,遗财禄秩,一不关豫。
(节选自《宋书・谢弘微传》)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童幼时/精神端审/时然后言/所继叔父混名知人/见而异之/谓思曰/此儿深中夙
敏方成/佳器有子如此/足矣/
B.童幼时/精神端审/时然后言所继叔父/混名知人/见而异之/谓思曰/此儿深中夙敏
/方成佳器/有子如此/足矣/
C.童幼时/精神端审/时然后言所继叔父/混名知人/见而异之/谓思曰/此儿深中夙敏
方成/佳器有子如此/足矣/
D.童幼时/精神端审/时然后言/所继叔父混名知人/见而异之/谓思曰/此儿深中夙
敏/方成佳器/有子如此/足矣/
答案见[技法运用]
[技法运用]
第一步:首先根据选项特点将选项分为A、D和B、C两组。
第二步:先排除其中的一组。第二组的两个选项在“叔父”与“混”中
间,都断开作了停顿。通读语句后会发现,“所继叔父”说的是与“谢弘微”
的关系;“混”是“所继叔父”的名,属专有名词。也就是说“所继叔父”是
用来修饰“混”的。因此二者之间不该有停顿。据此,我们可以排除B、C两
项,只剩下A、D两项了。
比对两组,分析判断。第一组的两个选项有两处停顿不同,即A项在“方
成”后有停顿,D项在“方成”前有停顿,“佳器”后有停顿。比较两个选项
后可知,A项的“佳器有子如此”之说无论从语法还是句意上分析,“佳器有
子”都讲不通。再者结合上文来看,“有子如此”的主语“你”(即谢思)省略
了,所以在“佳器”后“有子”前应该有停顿,即“方成佳器/有子如此"。至
此可以排除A项,答案为D项。
【参考译文】
谢弘微,是陈郡阳夏人。父亲叫谢思,任武昌太守。堂叔谢峻是司空谢琰
的第二个儿子。谢峻自己无子,就以谢弘微为继子。谢弘微本名密,因为触犯
了继母的名讳,所以就用字代名。谢弘微孩童时期,风采充溢,但却端庄谨
慎,遇上适当的时机才说话,他继父的弟弟谢混有知人之名,见到谢弘微,认
为他不同于寻常之人,谢混对谢思说:“这个孩子深沉早慧,将成为才行出众
之人,有这样的儿子,满足了。”谢弘微自己家里一向贫寒,而继父产业却很
丰盈,他却只承继接受了继父的几千卷书而已,遗产俸禄,一概不加过问。
[即学即练]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何真,字邦佐,东莞人。十四年,县人王成、陈仲玉作乱,真赴告元师
府。帅受赂,反捕真。逃居妮冈,举兵攻成,不克。久之,惠州人王仲刚与叛
将黄常据惠。真击走常杀仲刚海寇邵宗愚陷广州真以兵破走之复其城擢广东分
苞参政号擢有丞。
A.真击走常/杀仲刚海寇邵/宗愚陷广州/真以兵破/走之复其城/擢广东分省参政/
寻擢右丞
B.真击走常/杀仲刚/海寇邵宗愚陷广州/真以兵破走之/复其城/擢广东分省参政/寻
擢右丞
C.真击走常/杀仲刚/海寇邵宗愚陷广州/真以兵破/走之复其城/擢广东分省参政/寻
擢右丞
D.真击走常/杀仲刚海寇/邵宗愚陷广州/真以兵破走之/复其城/擢广东分省参政/
寻擢右丞
解析根据选项断句差异可先分两组,即A、D为一组,B、C为一组。再分析
断句情况逐级排除。“仲刚”“海寇邵宗愚”均为名词,且“仲刚”作“杀”
的宾语,“海寇邵宗愚”作“陷广州”的主语,所以“仲刚”后面必须断开。
据此可排除A、D两项。“走之”意为“使他们逃走”,应是“以兵破”的补
语,所以“以兵破走之”中间不能断开。据此可排除C项。
答案B
【参考译文】
何真,字邦佐,东莞人。十四年,同县之人王成、陈仲玉发动叛乱,何真
到元师府状告他们。元师收受了王成、陈仲玉的贿赂,反过去抓捕何真。何真
逃走居住在泥冈,带兵攻打王成,没有成功。过了很久,惠州人王仲刚与叛将
黄常占据了惠州。何真攻打黄常,黄常逃走,何真杀了王仲刚。海寇邵宗愚攻
陷广州。何真带兵击退他们,夺回了广州城,他被提拔为广东分省参政,不久
又被提拔为右丞。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施师点字圣与,上饶人。十岁通《六经》,十二能文。弱冠游太学,试每在
前列,司业高宏称其文深醇有古风。寻授以学职,以舍选奉廷对,调复州教
授。未上,丁内艰。乾道元年,陈康伯荐,赐对,言:“历年屡下诏恤民,而
惠未加法-细民既困于倍输重以岁恶室且垂磬租不如期积多逋负今明堂肆救户
自四等以下逋自四年以前愿悉除免。”上曰:“非卿不闻此言。”诏从之。
A.细民既困于倍输重/以岁恶/室且垂磬/租不如期/积多逋负/今明堂肆赦户/自四
等以下/逋自四年以前/愿悉除免
B.细民既困于倍输重/以岁恶/室且垂磬/租不如期/积多逋负/今明堂肆赦/户自四等
以下/逋自四年以前/愿悉除免
C.细民既困于倍输/重以岁恶/室且垂磬/租不如期/积多逋负/今明堂肆赦户/自四等
以下/逋自四年以前/愿悉除免
D.细民既困于倍输/重以岁恶/室且垂磬/租不如期/积多逋负/今明堂肆赦/户自四
等以下/逋自四年以前/愿悉除免
解析解答此题,要注意句意及句子结构,运用排除法得出答案。首先把四个
选项分为两组,A、B为一组,C、D为一组,两组不同之处是“细民既困于倍
输重以岁恶”,“倍输”意为加倍的赋税,“重”的意思是“又”,故”倍
输”之后应断开,排除A、Bo分析C、D两项,”今明堂肆赦“句意完整,其
后应断开,故排除C。
答案D
【参考译文】
施师点字圣与,上饶人。他十岁就通晓《六经》,十二岁就能写文章。二十
岁到太学学习,每次考试都名列前茅,司业高宏称赘他的文章深湛淳厚,有古
人的风尚。不久,(施师点)被授予学校的官职,以上舍身份被选派去参加殿
试,(皇上)调他任复州教授。没等到上任,遭母丧。乾道元年,陈康伯推荐
他,皇上召施师点对答问题,施师点说:“以往各年屡次下诏抚恤百姓,而(皇
上的)恩惠并未深入到百姓中间。百姓已经为加倍的赋税所困,又加上年成不
好,屋子里也将近空了。赋税不能按期交纳,累积了越来越多的拖欠。现在祭
祀明堂大开恩赦,民户从四等以下,从四年以前拖欠至今的,希望全部免
除。”皇上说:“不是你,我听不到这样的话。”诏令有关部门遵从(施师点的)
意见。
I专题对点强训枳点强训精准提升
文言断句
(40分钟37分)
题组一对点练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海瑞,字汝贤,琼山人。举乡试,署南平教谕。御史诣学宫,属吏咸伏
谒,瑞独长揖,日:“台谒当以属礼,此堂,师长教士地,不当屈。”迁淳安
知县,布袍脱粟,令老仆艺蔬自给。时世宗享国日久,不视朝,深居西苑,专
意斋醮。廷臣自杨最、杨爵得罪后,莫敢言时政者。四十五年二月,瑞独上
疏。帝得疏,大怒,抵之地,顾左右曰:“趣执之,无使得遁!”宦官黄锦在
侧日:“此小素直痴友里甚上疏吐包口解性当及吏一楂迭妻子待.罪于朝僮处亦
奔散无留者是不遁也。“帝默然。少顷复取读之,日再三,为感动太息。尝
日:“此人可方比干,第朕非纣耳。”
A.此人素有痴名闻/其上疏时/自知触忤当死/市一棺/诀妻子/待罪于朝/僮仆亦奔
散/无留者/是不遁也
B.此人素有痴名/闻其上疏/时自知触忤当死/市一棺/诀妻子/待罪于朝/僮仆亦奔散
/无留者/是不遁也
C.此人素有痴名/闻其上疏时/自知触忤当死/市一棺/诀妻子/待罪于朝/僮仆亦奔散
无留者/是不遁也
D.此人素有痴名闻/其上疏时/自知触忤当死/市一棺/诀妻子待罪于朝/僮仆亦奔散
无留者/是不遁也
解析A、D两项为一组,B、C两项为一组。然后分析两组不同之处:“此人
素有痴名闻其上疏时”,此处主语为“此人”,谓语为“有”,后跟宾语“痴
名”,“闻”为动词,后面需要跟宾语“其”。由此可见“痴名”后必定停
顿,可排除A、D两项。比较B、C两项,不同点有两处,“闻其上疏时自知触
忤当死"和'’僮仆亦奔散无留者”,语句“僮仆亦奔散无留者”两种断法皆
可,重点分析“闻其上疏时自知触忤当死”,此句中的“时”必定归到上句,
即''闻其上疏时/自知触忤当死”,由此可排除B项。
答案C
【参考译文】
海瑞,字汝贤,琼山人。乡试中举,(海瑞)代理南平县教谕。御史来到县
学学舍,属下的官吏都跪地拜见,唯独海瑞只作揖,说:”(按规定)在御史台
谒见御史,应当用属官的礼节,(可)这个厅堂是师长教诲生员的地方,不应该
屈膝下跪。”(后海瑞)升任淳安县知县,在任上穿布衣,吃粗米,让家中老仆
种菜自给。当时世宗在位时日已久,不再上朝听政,深居皇宫西苑,专心一意
斋戒祀神。朝中大臣,自从杨最、杨爵(因上疏劝谏)获罪后,没有谁再敢议论
时政。嘉靖四十五年二月,唯独海瑞一人上疏。世宗皇帝看了奏章大怒,把它
扔到地上,回头对身边的宦官说:“赶紧把他抓起来,别让他跑了。”宦官黄
锦在一旁说:“此人一向有痴名。听说他上疏时,自己知道冒犯皇上难免一
死,就买了一口棺材,诀别妻子儿女,在朝廷待罪。家中僮仆也都打发走了没
有留一个,这表明他并不打算逃走。"世宗皇帝沉默不语。过了一会儿,皇帝
又拿出奏章来看,(就这样)一天之中看了多次,被感动而叹息。皇上曾经说:
“此人可与比干相比,只是我不是纣王罢了。”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宣和末高丽人贡使者所过调夫治舟骚然烦费傅言索民力以妨农功而于中国
无丝毫之益宰相谓其所论同苏轼奏贬靳州安置给事中许翰以为傅论议虽偶与轼
合,意亦亡他,以职论事而责之过矣,翰亦罢去。
A.宣和末/高丽入贡/使者所过/调夫治舟/骚然烦费/傅言/索民力以妨农功/而于中
国无丝毫之益/宰相谓其所论同苏轼/奏贬新州安置/
B.宣和末/高丽入贡/使者所过/调夫治舟/骚然烦费/傅言/索民力以妨农功/而于中
国无丝毫之益/宰相谓其所论/同苏轼奏/贬靳州安置/
C.宣和末/高丽入贡使者/所过调夫治舟/骚然烦费/傅言/索民力以妨农功/而于中国
无丝毫之益/宰相谓其所论/同苏轼奏/贬薪州安置/
D.宣和末/高丽入贡使者/所过调夫治舟/骚然烦费/傅言/索民力以妨农功/而于中
国无丝毫之益/宰相谓其所论同苏轼/奏贬斯州安置/
解析解答此题,首先通读画波浪线部分,了解大意。重点关注虚词前后的点
断。
答案A
【参考译文】
宣和末年,高丽人入朝进贡,使者经过的地方,征调民夫整治舟船,骚动
混乱,大量耗费。孙傅说:“索求民力以至于妨害了农业生产,这样对于中原
地区没有一点好处。”宰相认为他说的和苏轼的话相同,就上奏皇帝把他贬为
薪州安置。给事中许翰认为孙傅的言论虽然偶尔与苏轼的相合,本意也没有别
的,只是就职论事责备的有点过头而已,许翰也被罢职离开。
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霍峻字仲邈,南郡枝江人也。兄笃,于乡里合部曲数百人。笃卒,荆州牧
刘表令峻摄其众。表卒,峻率众归先主,先主以峻为中郎将。先主自葭萌南还
袭刘璋,留峻守葭萌城。张鲁遣将杨帛诱峻,求共守城,峻曰:“小人头可
得,城不可得。”帛乃退去。后璋将扶禁、向存等帅万余人由固水上,攻围
峻,且一年,不能下。峻城中兵才数百人,伺其怠隙,选精锐出击,大破之,
即斩存首。先主定蜀,嘉峻之功,乃分广汉为梓潼郡,以峻为梓潼太守、裨将
军。在官三年年四十卒还葬成都先主甚悼惜乃诏诸葛亮日峻既隹土加有功于国
然任好遂童里弗像脸会吊祭因留宿墓上当时荣之。
A.在官三年/年四十卒/还葬成都/先主甚悼惜/乃诏诸葛亮日/峻既佳士/加有功于
国/欲行酹/遂亲率群僚临会吊祭/因留宿墓上/当时荣之
B.在官三年/年四十/卒还葬成都/先主甚悼惜/乃诏诸葛亮日/峻既佳士/加有功于国
/欲行酹/遂亲率群僚临会吊祭/因留宿墓上/当时荣之
C.在官三年/年四十卒/还葬成都/先主甚悼惜/乃诏诸葛亮曰/峻既佳士/加有功于国
/欲行酹/遂亲率/群僚临会吊祭/因留宿墓上/当时荣之
D.在官三年/年四十卒/还葬成都/先主甚悼惜/乃诏诸葛亮曰/峻既佳士/加有功/于
国欲行酹/遂亲率/群僚临会吊祭/因留宿墓上/当时荣之
解析A、B为一组,C、D为一组,两组不同之处是“遂亲率群僚临会吊
祭”,主语是“先主”,动词谓语为“率”“吊祭”,意思是“于是亲自率领
群僚聚集哀哭凭吊祭祀”,中间不应该断开,排除C、D两项;分析A、B,不
同之处是“年四十卒还葬成都”,句子中主语为“霍峻”,意思是“担任官职
三年,四十岁的时候死去”,“卒”为“死”,不应该看作“最终”,排除B
项。
答案A
【参考译文】
霍峻字仲邈,南郡枝江人。哥哥霍笃,在乡里召集数百人组成军队。霍笃
死后,荆州牧刘表令霍峻代管霍笃的部下。刘表死后,霍峻率领众人投奔先主
(刘备),先主让霍峻担任中郎将。先主从葭萌南返回攻打刘璋,留下霍峻守卫
葭萌城。张鲁派遣将领杨帛诱惑霍峻,要求共同守城,霍峻说:“我的头你可
以得到,城池你不可能得到。”杨帛于是退去。后来刘璋的将领扶禁、向存等
率领一万多人从闷水进军,攻围霍峻,将近一年,不能攻下。霍峻城中的士兵
仅几百人,等到他们懈怠的间隙,挑选精锐的士兵出击,大败了他们,立刻砍
下了向存的首级。先主平定了蜀地,嘉奖霍峻的功劳,于是分割广汉为梓潼
郡,让霍峻作梓潼太守、裨将军。担任官职三年,四十岁的时候死去,回故乡
成都下葬。先主非常悼念痛惜,于是召见诸葛亮说:“霍峻本来就是优秀的人
才,加上他对国家有大功,想要实行祭奠。”于是亲自率领群僚聚集哀哭凭吊
祭祀,然后在霍峻的墓地上留宿,当时的人们认为霍峻很荣耀。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张问达,字德允,泾阳人。万历十一年进士。历知高平、潍二县,有惠
政。征授刑科给事中。宁夏用兵,请尽蠲全陕逋赋,从之。父丧除,起故官,
历工科左给事中。帝方营建两宫,中官利千没,复兴他役,问达力请停止,不
纳。俄陈矿税之害,言:“阀艺一朝街更辄要纽理那守甚旦纠扬授重臣而逊朝
所携程守训陈保辈至维杀命吏毁室庐掘坟墓不一按问若万方怨恫何?”典试山
东,疏陈道中饥僮流离状,请亟罢天下矿税,皆不报。已,巡视厂库。故事,
令商人办内府器物,佥名以进,谓之佥商。而诸高觉者率贿近幸求免,帝辄许
之。问达两疏争执,又极论守训罪,并寝不行。进礼科都给事中。
A.阉尹一朝衔命/辄敢纠弹郡守甚/且纠抚按重臣/而孙朝所携程守训陈保辈/至第
杀命吏/毁室庐/掘坟墓/不一按问/若万方怨恫何
B.阉尹一朝衔命/辄敢纠弹郡守/甚且纠抚按重臣/而孙朝所携程守训陈保辈/至维
杀命吏/毁室庐/掘坟墓/不一按问/若万方怨恫何
C.阉尹一朝衔命/辄敢纠弹郡守/甚且纠抚按重臣而孙朝/所携程守训陈保辈至/维
杀命吏/毁室庐/掘坟墓/不一按问/若万方怨恫何
D.阉尹一朝衔命/辄敢纠弹郡守/甚且纠抚按重臣/而孙朝所携程守训陈保辈至/维
杀命吏/毁室庐/掘坟墓/不一按问/若万方怨恫何
解析解答此题,要注意运用排除法。首先把四个选项分为两组:A、B为一
组,C、D为一组。两组不同之处是“而孙朝所携程守训陈保辈至筵杀命吏”,
“至”,表递进,应为“以至",排除C、D两项;分析A、B,不同之处是
“辄敢纠弹郡守甚且纠抚按重臣”,句子中主语“阉尹”,“甚”,表递进,
应为“甚至",排除A项。
答案B
【参考译文】
张问达,字德允,陕西泾阳人。万历十一年进士。历任高平县、潍县知
县,有德政。征召授官刑科给事中。宁夏打仗时,请求全部免去整个陕西省拖
欠的赋税,皇帝答应了。服完父亲的丧礼后复官,担任工科左给事中。皇帝正
在营造宫殿,朝内太监侵吞公款从中获益,又兴建其他项目。张问达极力请求
停工,皇帝不采纳。不久陈述收取矿税的弊病,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全麻围手术期护理常规
- 西南交通大学《光电子学专业基础实验》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西南交通大学《微机原理及应用》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医院培训课件:《复用器械之预处理》
- 深圳集团公司奖惩管理办法
- 中国人工耳蜗行业发展环境、市场运行格局及前景研究报告-智研咨询(2025版)
- 《文献评论》课件
- 吉林省松原市前郭县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数学试题
- 股东相互约束协议书
- 供气合同违约
- RB/T 224-2023国产化检测仪器设备验证评价指南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
- 心房颤动诊断和治疗中国指南(2023) 解读
- 批创思维导论学习通超星期末考试答案章节答案2024年
- 山东某食品有限公司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
- 胃、肠内镜的清洗消毒与保养课件
- 神经内科并发症
- 2024年省绵阳市招才引智活动面向全国引进高层次和急需紧缺人才6385人高频500题难、易错点模拟试题附带答案详解
- 2023年江苏省常州市中考历史真题(解析版)
- 地形图测绘报告
- 英语人教PEP版八年级(上册)Unit8+SectionA+2a-2d+
- 3.2 参与民主生活 课件-2024-2025学年统编版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册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