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英汉翻译中悖论的发现及理解名师(完整版)资料(可以直接使用,可编辑优秀版资料,欢迎下载)
英汉翻译中悖论的发现及理解名师(完整版)资料(可以直接使用,可编辑优秀版资料,欢迎下载)英汉翻译中悖论的发现及理解摘要:英汉翻译过程中,一直存在着译文应该靠近源语还是目的语的问题。本文通过举例,发现在笔译活动中,译者通常选择靠近源语;而在口译活动中,译者则选择目的语。通过这一对比,提出相悖之处,进而解释产生原因,并对翻译理论作出进一步理解,在文末对该悖论作结。关键词:源语;目的语;笔译;口译自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中国与世界各国,尤其是和以英语为母语或第二语言的国家交流日益频繁,而英语和汉语的双向翻译活动,帮助克服了沟通过程中语言差异的障碍,发挥了巨大的纽带桥梁作用,并且受到了国际社会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翻译活动,从表面来看,是一种语言转换过程,它涉及到两种不同的语言,一方是源语,即译出语(SourceLanguage),另一方是目的语,即译入语(TargetLanguage)。翻译活动的完成以源语和目的语两者之间“意”和“形”双层次的成功转换为标志。在中国,翻译理论的相关研究可追溯到清朝末年,当时的著名翻译家严复先生完成了《天演论》的翻译工作,书中的“译例言”简摘如下:“译事三难:信,达,雅。求其信已大难矣,顾信矣不达,虽译犹不译也,则尚达焉。……《易》曰:修辞立诚。子曰:辞达而已。又曰:言之无文,行之不远。三者乃文章正轨,亦即为译事楷模。故信、达而外,求其尔雅。”《天演论—译例言》。短文中,作者提出了翻译的三个理论标准:信,达,雅,这为后来的翻译工作者奠定了深厚的理论基石,也从此打开了近现代中国翻译理论研究的大门。然而当时的翻译工作局限于书面文章翻译,即笔译,该三标准的理论指导意义更具有笔译倾向性。而在笔译的实践过程中,存在这样一个顾虑———翻译是该靠近源语还是要靠近目的语的问题。一些人认为译文应该靠近源语,因为原文包含了其独特的社会文化背景以及历史积淀。如果靠近目的语,会丧失掉原味,更有甚者,认为会惯坏读者,最终使他们变成井底之蛙,目光短浅,无法吸收外域文化的精髓。面对这种说法,长期从事翻译理论和教学的叶子南硕士给予了正面驳斥,他认为“介绍源语文化不应该以牺牲译入语表达习惯为代价,因为靠近源语的译法总是会生成很多不符合译入语习惯的句子。真正想通过语言了解外因文化的话,有必要鼓励读者学外语,读原文,因此翻译的基本方法应该主要是向译入语靠近,尽量发挥译入语的优势”(叶子南2021)。根据上述观点,在英译汉过程中,我们的笔译便应靠近汉语。以英语上的被动语气为例,加以说明:Adialectisknownbyeverylinguistintheroom.有一种方言是被在座的每一位语言学家所知道的。如果简单机械地照英语习惯翻译的话显然无法消化被动语气,译文显得生硬。不符合汉语习惯,如果按照靠近译入语的原则重新翻译,则变成“有一种方言是在座的每一位语言学家都知道的。”“被”动意义暗含其中,更容易为汉语读者接受。如上所述,在笔译理论中,我们选择了靠近目的语的翻译原则,而口译中是否也承认并应用该原则呢?众所周知,口译是一种实践性很强的活动,它具有即时性,信息来源和传递渠道的多层次性及口语性等特点。西方口译研究始于二战后的50年代,随着各种国际组织的大量兴起,对快速有效的语言转换产生了巨大的需求,口译训练和研究开始起步,而中国在该领域的认识和探索是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发展水平明显滞后于西方,自身的理论研究不足,缺乏科学的科研方法。目前,我国流行的口译理论是法国的释意学派理论。达尼卡·塞莱斯科维奇是其创始人,她认为“口译不仅是听懂词语,而是通过词语听懂说话人所说的话,然后立即用易懂的话把它表达出来。因此,口译并不是把一种语言译成另一种语言,而是理解语言然后再用人们能够理解的方式表达出来传达给别人。翻译的优美和意义正在于它始终是沟通表达和理解的桥梁。”(陶友兰、鲍晓英2021)具体来讲,口译大致分为三类:陪同翻译、交替传译和同声传译。在实践过程中,译员同样面临着这样的问题———译文在靠近源语和靠近目的语之间的取舍。《实战口译》一书给我们提供了这样的示例:英文原文:Ouraimistoco-ordinateoureffortsasmuchaspossibleandtointegratetheactivitiesofotherdonors.偏向中文:我们的目的是竭尽全力,并协调好其他捐赠国的活动。偏向英文:我们的目的是尽可能地直辖市我们的努力,并统合其他捐赠者的活动。解析:照顾中文习惯的译文较照顾英文的中文顺畅,但容易在语气、轻重和含义上与英文原意有偏差。中英文表达法完全对应的情况不多,通篇一概照顾中文习惯,就会积少成多,量变到质变,从总体译文上较多地偏离英文原文(林超伦2004)。根据上面的举例,我们不难找到问题的答案,即口译实践倾向源语。分析至此,翻译理论似乎陷入了自我设置的一个僵局———笔译向目的语靠近,而口译向源语靠近,两者显然相悖。那么,在实践操作中,译员究竟该选择哪种倾向呢。“英国翻译理论家泰特勒在《论翻译原则》(EssaysonthePrinciplesofTranslation1790)一书中,提出了与“信、达、雅”几乎相同的原则:Thetranslationshouldgiveacompletetranscriptoftheideasoftheoriginalwork.(译文应完全复述出原作思想)。Thetranslationshouldhavealltheeaseoforiginalcomposition.(译文应与原作同样流畅)。Thestyleandmannerofwritingshouldbeofthesamecharacterwiththatoftheoriginal.(译文的风格和笔调应与原作的性质相同)———(王恩冕2004)值得注意的是,严复先生的“雅”是当时士人推崇的古雅之体,与当今的白话文体风格相差甚远,我们赋予“雅”以新的时代意义,那就是在文体风格上贴近原文,同时在译文上贴近译入语语言现实的雅。钱钟书在《林纾的翻译》一文中,曾说过“文学翻译的最高标准是‘化’。把作品从一国文字转变成另一国文字,既不能因语文习惯的差异而露出生硬牵强的痕迹,又能完全保存原有的风味,那就算得入于‘化境’”(余石屹2021)。“雅”字从笔译角度来看,不妨解为“译入语化”罢。客观地看待笔译和口译,会发现两者在时间跨度和地点场合方面都有很大的不同。在口译实践中,口译员要在瞬间及时地、独立地、一次性地、现场进行翻译,并没有足够的时间反复推敲。相比之下,笔译则没有这些苛刻的硬性条件,笔译者有充足的时间以及相对轻松的环境进行源语的“译入语化”,可以完完全全地落实“信、达、雅”三准则。这也正是为什么笔译译文往往要比口译译文文采飞扬,风韵入骨。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口译选择靠近源语便违背了三准则,它只是在大多数情况下,只完成了前两步,又或者遵循了“忠实、通顺”的标准。“Translatingconsistsinreproducinginthereceptorlanguage—theclosetnaturalequivalentofthesourcelanguagemessage”(Nida&Taber2004)。相信由EugeneNida提出的这一观点,进一步解释了口译实践选择源语的初衷。基于以上分析,我们得出结论,笔译和口译由于自身任务性质的差别,此外,又如译者主体意愿,读者群考虑,出版商意见等诸多因素综合,使得翻译工作在不同个人,不同时间,不同情景下遵循不同的翻译理论及准则,详细来说,也就决定了翻译实践中译出语和译入语选择的不同,看似相悖,实则相规。虽选择迥异,却都是在严格遵守相关科学理论基础上,发挥各自相应的功能,帮助不同语言社区的人们顺利沟通交流。对于译者来说,应该认真对待笔译口译的区别。同时,无论书面形式还是口头形式,译员都应努力以优质的译文为每次翻译活动画上圆满的句号。参考文献:Nida,EugeneA.&Taber,Charles,2004.翻译理论与实践/TheTheoryandPracticeofTranslation[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林超伦,2004.实战口译学习用书[M].北京:对外经济与贸易大学出版社。陶友兰、鲍晓英,2021.高级英语口译理论、技巧与实践[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王恩冕,2004.大学英汉翻译教程[M].北京:对外经济与贸易大学出版社。叶子南,2021.高级英汉翻译理论与实践[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余石屹,2021.英译汉理论读本[M].北京:科学出版社。毕业论文论文题目中英颜色词的文化差异及翻译院(系)外国语学院专业英语教育班级10级英教1班学号1学生姓名指导教师职称副教授2021年5月毕业论文任务书毕业设计题目:中英颜色词的文化差异及翻译学生姓名:专业:英语教育学号:1内容摘要: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它是文化的载体本,是文化最直接的最重要的外在表现形式。然而,语言是一种抽象的概念,我们如何通过它来了解不同文化异同呢?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词汇是语言中最为活跃的元素,而颜色词更与我们人类密切相关,体现不同地区和民族的文化特征。本文就汉英两种语言中基本颜色词汇的不同文化内涵进行了对比分析,其目的在于能够更好更为准确地使用颜色词的同时,进一步到达交际的目的。本文用对比的方法,对英汉基本颜色的语义及象征意义进行比较,并剖析其产生差异的原因,让大家更深入地了解英美民族与汉民族文化,从而帮助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更好进行地沟通交流。这对从事跨文化交际及不同语言翻译的工作者也有好处的。主要任务:本文从英汉两民族在民族心理、历史传统、宗教信仰、生活习惯、情感色彩等方面来分析颜色词在不同文化中所存在的差异性,然后就文化差异对语言的影响做了比较详细的探讨,指出其共性与差异性,并对差异性进行了重点阐述。最后初步探讨了在跨文化交际中如何处理这些文化差异的方式以及在翻译过程中采用适当的翻译方法等,以便尽量避免在跨文化交际中产生沟通障碍,真正达到交际的目的。需提交的文档:1.论文任务书2.论文开题报告3.论文中文摘要4.论文英文摘要5.引言6.论文正文7.结语8.参考文献9.谢辞发出任务书日期:2021.1.8完成期限:2021.3.8指导教师:院长: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院(系)外国语学院专业名称英语教育年级10级英教1班学生姓名学号1指导教师姓名2021年3月20日
拟选题目中英颜色词的文化差异及翻译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随着经济飞速的发展,国与国之间的交流日益频繁。那么,语言在其中就起着巨大的作用。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体现不同地区和民族的文化特征。本文就汉英两种语言中基本颜色词汇的不同文化内涵进行了对比分析,其目的在于能够更好更为准确地使用颜色词的同时,进一步到达交际的目的。文献综述(对已有相关代表性研究成果的综合介绍与评价)王佐良先生曾说:“翻译的最大困难是两种文化的不同”。而颜色词是一种感官词,反映语言与社会文化的关系。人类学家和语言学家Berlin和Kay提出:“语意特征的普遍性的假设”,认为所有语言的基本颜色词都有类似的中心意义。在在英语和汉语两种语言中有关颜色的表达词语有很多,然而同一颜色在不同语言中的含义有相同,也有不同,其相异之处主要是由文化因素决定的。因此,在英汉互译时,我们要尽量避免直接根据字面意思去翻译,而要从与其相关的背景知识去理解更深一层的含义。我们要善于比较英汉常用的颜色词的词义与其内涵,力求在翻译过程中少犯错误,尽可能地减少误译。本文旨在对英汉常用颜色词的意义进行比较,进一步找出其相同点与不同点;而在进行颜色词的翻译时必须考虑文化因素,以达到交际目的。现有阶段,翻译类的文献仍有各方面的欠缺与不足。但是我们相信,只要广大英语教师和外语工作者充分认识到影响翻译的各方面的因素,不断探索和实践,就一定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翻译能力,同时,也能够有效的促进翻译学事业的发展。研究内容(包括基本思路、框架、主要研究方式、方法等)基本思路:从民族、文化宗教等不同的方面,揭示英语翻译中的颜色词的理解、翻译。基本框架:1.英语翻译中颜色差异在各方面的表现2.英语翻译中颜色文化差异对颜色的影响3.英语翻译中汉英颜色翻译的浅析主要方法:主要采用定性研究法,通过搜集材料,再进行大量阅读,最后归纳总结。研究进程安排1.2021年1月1日至20日资料收集2.1月25日选题开题3.4月1日初稿完成4.4月2日至29日修改5.4月30日定稿主要参阅文献[1]柯平.英汉与汉英翻译教程[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67.
[2]冯庆华.实用翻译教程.增订本[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37.
[3]陈宏薇.汉英翻译基础[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8:64.
[4]张培基.英汉翻译教程.[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0:40.
其它说明无指导教师是否同意开题同意开题签名:2021年3月20日指导过程记录(由指导教师填写并签名)1.指导动员2.选题开题3.初稿4.当面修改和网上修改5.定稿签名:2021年5月20日系(部)教学负责人签署同意指导老师意见签名:年月日目录中文摘要………………(Ⅰ)英文摘要…………………(Ⅱ)引言………………………(1)第一部分英汉颜色差异的文化表现…………………(1)1.1历史传统上的差异…………………(1)1.2民族心理上的差异…………………(3)1.3宗教信仰上的差异…………………(5)1.4生活习俗上的差异…………………(5)1.5情感色彩上的差异…………………(5)第二部分文化差异对颜色的影响………(6)2.1英汉颜色词语联想意义的共性或似性……………(6)2.2英汉颜色词语联想意义的差异性…………………(7)第三部分跨文化交际或翻译中文化差异的处理………(8)3.1跨文化交际中,理性为先,感性放后,切勿望文生义……………(8)
3.2切实了解英汉颜色词不同的联想意义……………(9)3.3在翻译过程中采用恰当的翻译方法……………(10)第四部分中英颜色的文化差异浅析………………(11)结束语……………………(13)参考文献…………………(14)谢辞………………………(15)中英颜色词的文化差异及翻译摘要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它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最直接的最重要的外在表现形式。然而,语言是一种抽象的概念,我们怎样通过它来了解不同文化的异同呢?本文用对比的方法,对英汉基本颜色的语义及象征意义进行比较,并剖析其产生差异的原因,让大家更深入地了解英美民族与汉民族文化,从而帮助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更好进行地沟通交流。这对从事跨文化交际及不同语言翻译的工作者也有所裨益。关键词:语言翻译颜色CulturalDifferencesandTranslationinChineseandEnglishColorWordsAbstractAsthecoreelementofculture,languageiscloselytightenedandinterwovetogetherwithculture.Languageisthemostdirectandimportantembodimentofculture.Itprovesusawindowtoobservethedifferenceofdifferentcultures.Butwhat’sculture?Bywhatwaycanweobservetheconnotationofdifferentculturethroughlanguage?Inthisthesis,basiccolortermsofChineseandEnglisharestudiedbyacomparisonoftheirculturalconnotations.Andittriestoexplainfortheirdifferencesfromtheaspectsofculturalbackground,socialcustoms,religion,people’spsychologyandgeography.Itsaimistohelppeoplefromdifferentculturestounderstandandcommunicatewitheachothereasier,andtooffersomestrategiesforthetranslationofcolortermsofChineseandEnglish.Keywords:languagetranslationcolor引言英国文化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在其1871年出版的《原始文化》一书中,首次把文化作为一个中心概念提了出来,并且将它的涵义系统地表述为:文化是一种复杂体,它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其余社会上习得的能力与习惯。不同的文化之间自然会呈现不同的文化形态,这种文化形态差异反映到语言层面上,则表现为语言差异。正因如此,产生于社会文化中的颜色词,由于其生成土壤的不同、所蕴涵的意义、承载的信息也不一样,从而形成了文化差异。因文化差异又是跨文化交际和翻译中的障碍,所以了解其文化差异及学会在跨文化交际中如何处理这些文化差异,对语言学习者而言显得十分重要。第一部分英汉颜色差异的文化表现1.1历史传统上的差异历史传统的不同对颜色也有很大的影响。在英国人心目中白色是上帝、天使、幸福、纯洁的象征。“西方人举行婚礼时,新娘要穿白色的婚纱,这源自于英国国家的宗教故事magi在基督复活时穿着白色的衣服。因此白色在西方国家被广泛地用在婚礼上。”而白色在中国则是丧色。自古以来亲人死后家属要穿白色孝服,办“白事”,胸襟上别着白色的小花,以此来表达对死去亲人的哀悼和敬意。
红色在中华民族的传统心里中是一种喜庆色,它象征着吉祥、如意,使人联想到幸福与健康。过新年时贴上红对联、举行婚礼时新娘都要穿上红色喜服,墙上、门上、窗上都贴上红喜字,客人送的礼金或长辈给的红包,都要用红纸包着。结婚后生了孩子,有些地方还要向亲朋好友送红鸡蛋,以示喜庆。但在以英语为母语的英美民族眼中,红色则意味着流血、恐怖和危险,甚至会使人联想到淫荡、低级趣味。如:现代西方城市有很多redlightdistrict/红灯区,英语的scarlet有“鲜红的、淫荡的、罪名昭彰”之意。
由此可见,因历史传统的不同,英汉两民族对待颜色的态度也大相径庭,中方尚红轻白,而英方则重白轻红。1.2民族心理上的差异中西方人们的心理因素及看待问题的方式,又往往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差异。英汉民族中,不同的颜色词可能用于描述同一种物质的客观表象。红色Red无论在中国还是在英语国家,红色都象征喜庆、高兴和幸福。例如在中国,过新年时门上要贴红对联,杨白劳尽管家境贫穷仍要给女儿买上二尺红头绳,青年人举行传统结婚仪式时,新娘要穿上红衣裳,门窗、墙上要贴大红“喜”字。在西方国家人们把圣诞节和其他节、假日称为red-letterdays,表示“喜庆的、欢乐的、可纪念的”的意思。在迎接国家元首等贵宾时在机场铺展红地毯作为最高礼遇。中国古代常用“红颜”或“红粉’’指称面容姣好的女子,用“红闺”或“红楼”指富贵人家女儿的闺阁。在英语中颜色词red没有与“女子”有关的引申义,因此在将上述词语译成英语时不能照字面义直译,只能回避其中的“红”,而译出其喻义,将“红颜”译为“abeautifulgirl”或“aprettyface”,“红粉”可译为“agailydressedgirl”.而“红闺’’或“红楼”可译为“alady’sroom”或“aboudoir“.绿色Green绿色在中国文化中是杂色,暗含着卑贱和非正统,也常有“女性、淫荡”的内涵。汉朝时的仆役着绿帻,元朝以后凡娼妓都得着绿头巾。“绿云”指的是女子乌黑的头发,“绿窗”是闺房的窗户。妻子的不忠贞使得丈夫受辱叫做丈夫“戴了绿帽子”。英语中的“green”有着“金钱、妒忌、缺乏经验、新鲜”的内涵意义。在美国,纸币是绿色的,因此在美国常用green代称“钱财、钱票”或“有经济实力的”,美国人把美元钞票称作“longgreen”,“greenpower”则指金钱的力量,“green-eyed”意为嫉妒的,而“Doyouseeanygreeninmyeye?”意思是“你以为我幼稚可欺吗?”,刚入门的新手被称为“greenhand”,“greenwound”是新伤,没有经验容易上当的人被称为“greenhorn”,“greengoods”意为新鲜货,“greenmeat”意为新鲜肉,“agreenoldage”意为老当益壮。黄色Yellow中国人习惯用黄色象征低级趣味、腐朽没落,那些内容庸俗猥亵,有严重色情倾向的文学艺术作品被贬之为黄色电影、黄色书刊、黄色音乐,近年来随着计算机软件的普及,又有黄色软件,但这些名称中的“黄”与英语中的yellow毫不相干,英语中表示汉语“黄”的词应是"pornographic(色情的),filthy(淫猥的),vulgar(庸俗的、下流的),obscene(淫秽的、猥亵的)”等,而英语的颜色词.blue却常常用来表示汉语中的“黄色”,即“下流、猥亵、淫秽”之意,如“bluejokes”(下流的玩笑)、“bluerevolution”(性解放)、“bluefilms”(黄色影片)、“bluesoftware‘’(黄色软件)等。汉语中还有些词语与英语的yellow毫不相干的,如“黄道吉日”(goodluck)、“黄毛丫头”(asillylittlegirl)、“黄花’’(claylily)等。英语中的“yellowboy'’则更不是“下流的小男孩”,而是“金币”的俗称。英语中,“yellow”暗含“背叛、邪恶、胆小”等内涵。“yellowdog”为卑劣小人,“yellowbelly”和“yellowlivered”都指懦夫,“yellowunion”指专门破坏工人罢工的工会,是受资方操纵的傀儡组织.蓝色Blue英汉语中的蓝色,都可以用来指秋高气爽的天空色,给人以辽远、宁静和超脱的感觉。汉语中蓝色的引申义较少,但英语中的蓝色引申义较多,它常用来喻指人的“情绪低沉”、“心情不悦”、“忧愁苦闷”,如词组"inabluemood"、“tohavetheblues'’中的blue均有“忧郁”、“沮丧”、“烦闷”,乃至“倒霉(的)”的意思。Holidayblue=winterholidaydepression,特指圣诞节来临,飞雪不停,人们被困在家里,感到孤寂;也指圣诞节前,因经济拮据而无力置办年货和礼物,显得寒碜而心情郁郁寡欢。blue还用以喻指“黄色的”、“下流的”,如“abluefilm”指“黄色电影”,”tomakeabluejoke"指“开一个下流的玩笑”。白色White白色所引起的联想在英汉语中是比较相近的,都喻指纯洁(purity)或清(innocence)。但英语中某些词组中的“white”却并不表示汉语“白”的意思,如“awhitelie”,并不是“白色的谎言”,而是一种“无害而善意的谎言”;又如"thewhitecoffee",并不是“白咖啡”,而是“牛奶咖啡”。在汉语中也有许多含有“白”的词语根本不表示颜色,英译时与“white”毫不相干,而只是与其他字一起构成词组,表示事物名称或另有寓义,如“白菜”(Chinesecabbage)、“白熊”(polarbear)、还有些词组中的“白”,表示“单纯的、不掺杂的”,如“白开水”(plainboiledwater)、“白纸”(ablanksheetofpaper)等。“白”还常表示“徒劳、徒然”(invain)或“无代价”(withoutcost)之意,如“白费事”(allinvain,awasteoftimeandenergy)、“白搭”(nouse,nogood)、“白送’’(togiveawayfreeofcharge,fornothing)、“白手起家’’(tobuildupfromnothing)等。黑色Black“黑”和“black”在汉英两种语言中都具有“黑暗、不正当、阴险、恐怖”等内涵,一般均指坏人坏事,用作贬义。如汉语中有“黑市、黑名单、黑心肠、黑户、黑钱、黑社会、黑帮、黑幕、背黑锅”等。英语中则有“blackmarket”黑市、“blacklist”黑名单、“black-hearted”黑心肠的、“blackguard”恶棍、“blackart”妖术、“blacksheep”败家子、“blacknews”坏消息等。耶稣因是在复活节前的星期五受难,因此TheBlackFriday被认为是“凶险不祥的日子”。这些共有内涵的产生可追溯到人类早期,那时人类对自己的生存环境几乎没有任何客观的了解,对黑暗状态中的自然环境怀有一种巨大的发自本能的恐惧,这种恐惧心理经过成千上万年的沉积,进入了人类的潜意识,并在交流信息,表达感情的语言媒体中反映出来。汉语中“黑”色还有“刚正不阿”的内涵,宋代清官包拯,其戏剧脸谱为黑脸,在日常生活中人们把敢于坚持原则办事,不怕得罪人的行为形容为“唱黑脸”。英语中的“black”却还表示“倒霉的”,“blackday”指不走运的日子。黑色还象征气愤和恼怒。如:blackintheface(脸色铁青),tolookblackatsomebody.(怒目而视)等。色彩是丰富的,英汉颜色词词义的非对应也是多方面的;而且一种颜色的象征意义并不是单一的,而是多层次的。有的相近,有的相左,有的甚至完全相反,因此颜色词语的翻译常常使译者踌躇和困惑,翻译时需仔细推敲,谨慎处理。如下例:Mr.Brownisaverywhiteman.Hewaslookingrathergreentheotherday.Hehasbeenfeelingbluelately.WhenIsawhimhewasinabrownstudy.Ihopehewillsoonbeinthepinkagain.布朗先生是个非常忠实可靠的人。那天,他脸上颇有病容,近来他闷闷不乐,我看到他时他在沉思之中。希望他早日恢复健康。紫purple
英汉语中,“紫”和“purple”都有“高贵、显赫、帝王、华丽”的内涵。汉民族春秋时期,国君穿“紫衣”,“紫气东来”表示祥瑞降临,明清皇帝的宫殿称作“紫禁城”,天帝居住的地方称“紫霄宫”或“紫薇宫”。英语里有“beraisedtothepurple”意为“升为红衣主教”,因为西方的帝王和主教有穿紫袍的传统,“thepurplerailway”指王室专用跑道,“marryintothepurple”指嫁到显贵人家,“borninthepurple”指生在帝王、贵族之家。1.3宗教信仰的差异英语有些颜色的象征意义受宗教影响颇深,颜色被赋予不同的宗教内涵与寓意。在中世纪,教会指定艺术家在绘画时使用某些颜色。如圣母玛利亚的长袍要画成蓝色,在准备式期间,基督的衣服要画成蓝色;在无知受到诱惑时,画成黑色;复活时画成红色或白色。为什么要如此变换色彩呢?这是与他们的宗教想象分不开的,蓝色代表他们来自天堂,黑色则代表来自基督与黑暗使者的遭遇,红色与白色代表上帝的本性:智慧与爱。在中国,黄色是佛教的经典,和尚喇嘛的袈裟即为黄衣,但犹大(《圣经》人物,传为出卖耶稣的人,是其门徒之一)穿黄色衣服则是叛逆、嫉妒、懦弱的标志。由于英汉两民族在宗教信仰上的差异,造成对同一颜色词的看法形成巨大的反差。这种差异有时会造成词不达意、误会或反感。1.4生活习俗的差异在西方人们崇尚“purple”紫色,古希腊、古罗马皇帝、执政官以及将军都身着紫色,紫色象征着显贵和尊严,象征着王位和王权,紫袍加身意味着上升到显赫的地位,而我们中国代表显赫地位者所穿的是黄袍,是帝王君主的象征。同时习俗也是影响服饰最重要的因素之一。一般常识是热天穿白色或淡色服装以反射阳光,冷天穿深色吸收热量。各国人穿衣有各自的喜好与习俗,如在中国夏天一般穿白色或淡色的衣服,黑色很少人穿;在英国约克市的女子穿不同颜色的紧身衣向求婚男子示意;黄色表示有一半希望,绿色表同意,红色表不同意。又如,我们中国人习惯用“米”色来描写淡黄色,皆因米是我们的主食,而英国人则以cream/奶油色及butter-yellow/黄油色来表示。这是由于汉英民族饮食习惯与生活习惯的不同而产生的差异。1.5情感色彩的差异语言有一定的感情色彩,人们的感情色彩分为褒义、中性义和贬义。在各种语言中,一词包含不同的感情色彩并不鲜见,颜色词也不例外。比如blue/蓝色一词,汉民族对其颇有好感,蔚蓝色的天空,常能激发人们对未来的憧憬,蓝色的海洋常能勾起人们无限的遐想,而这种情感色彩用在西方颇为流行的名曲“loveisblue”误解为爱情是蓝色的,却不知此处的蓝色非但不能因引发英美人的憧憬和遐想,反而会让人感到忧郁、沮丧。在英语中,blue通常表示不快如intheblues/闷闷不乐;blueMonday/抑郁的星期一。由此可见,不论英语还是汉语,颜色词的情感色彩是多样的,有时对同一颜色词的理解也有天壤之别,只有正确理解它们的情感色彩,才能领略英汉两种语言各具特色的文化内涵。第二部分文化差异对颜色的影响2.1英汉颜色词语联想意义的共性或相似性
任何两个民族都有文化重叠的现象,颜色词作为语言的一部分,它的象征意义并不是单一的,而是多层次的。无论在英语国家还是中国,红色往往与喜庆有关,其次英语颜色词red在表示“为难”“害羞”“愤怒”等感情时与汉语的“红”很相似。下面我们就来看看英汉民族中相同的文化内涵:
1)英汉民族中红色有表示喜庆
英:red-letterday/纪念日、喜庆的日子
redcarpet/为迎接贵宾铺的红地毯
汉:红榜/honorroll
红的发紫/enjoygreatpopularity
2)英汉民族中红色有表示“害羞”“愤怒”
英:beredintheface/因害羞而脸红
seered/发怒
汉:她脸红了。可译为shebecomesred-faced或herfaceturnsred
她的话惹得他对她暴跳如雷。可译为Herremarkswerelikearedragtoabull
黑色在中英文化的象征意义是大致相同的,都是魔鬼、邪恶、痛苦与不幸的象征。汉文化中黑色既是中国人眼中的宇宙的颜色,也是中国人认识鬼的色彩。地下冥间漆黑一片,自然鬼魂就生活在其中,鬼之色当然就是黑色,因此黑色在中国绘画色彩中一直占主导地位。在西方,特别是英美文化里,黑色(black)是一种不吉利的颜色(unluckycolor),常常表示邪恶、死亡、哀悼和地下冥间等,例如魔王撒旦被称为“黑暗王子”(theprinceofdarkness)关于黑色的表达有:
英:black-letterday/凶日、倒霉的日子
blackhat/坏人
blackdeeds/卑劣行为
汉:黑手/evilbackstagemanipulator黑帮/reactionarygang黑心肠/evilmind
人们对基本颜色的感知大体上是相似的,而且由于人类文化存在着共性,以及文化相互渗透、趋同的影响,不同民族常常会赋予某一种颜色词以相同的象征意义,所以不同文化中颜色词的内涵意义也有相同或相近之处。英汉两种语言是分别属于两个截然不同的文化体系,但由于文化之间既有共性也有异性,世上任何事物都是有对立面的,所以不同民族的人们观察事物以及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也有很多相似之处,与其说是巧合,还不如说是一种文化重叠现象。2.2英汉颜色词语联想意义的差异性联想意义完全不对应
以汉语的红字为例,中国人将结婚称为红喜事,将丧事称作白事。所以汉语中有“红白喜事”的说法,多数西方人对此难以理解。如不熟悉汉民族这一风俗的传统文化信息,按字面说成“redandwhiteaffairs”的话,那就完全误解原意了,正确的表达为“weddingsandfunerals”。通过前面几个例子的分析,可以知道有些颜色词在不同文化中的内涵是完全不一致的,不同的历史传统形成不同的民族心理、思维方式和生活习惯,所以要弄清这些不对应及差异,并能正确理解颜色词的“颜”外之意,即颜色词的文化背景或隐含在其中的文化信息。英语中“redtape”字面意思是“红带子”这个词源于17世纪前英国政府用红带子来捆扎公文,现引申为官样文章、官僚作风或烦琐手续。“redcap”意为“红帽子”,而在英国指宪兵,在美国指车站搬运工,因为他们都戴红帽子的缘故。联想意义部分不对应英汉语之间某一颜色词的联想意义既有相同的部分,同时也存在着不相同的部分。如:上文所提到的黑色,在英语和汉语中都有不少词语都表明black/黑与“不好的、坏的、邪恶的”特征相联系。如blacklist/黑名单;blackmarket/黑市;black-hearted/黑心的;blackmoney/黑钱等等。英语中black表示“不幸、灾难、厌恶、愤怒、忧郁、阴沉”等意义。汉语中,黑色有“反动、凶恶、不合法”等意义,英语和汉语中这些联想意义大体上是一致的。但黑色在汉语中,由于和铁色相似,因此,自古人们常用黑色象征“刚直、坚毅、严正、无私”等含义。如在戏曲脸谱艺术中,往往用黑色象征历史人物的刚直不阿、铁面无私等高尚品性,正义凛然的艺术形象如包拯、李魁、张奎等。联想意义空缺现象在一种语言中,某一种颜色词有其丰富的联想意义,而在另一种语言中却没有这种联想意义,从而出现相对的联想意义空缺的现象。Green/绿色是最典型的代表。(1)Green/绿色在英语中有其独特的内涵,它可以表示幼稚、没有经验、新手等.如:greenhorn/无经验易受骗、涉世不深的人;agreenhand/新手
(2)green在英语中也表示“嫉妒”/green-eyedmonster而汉语中表示“嫉妒”使用的是“眼红”或“害了红眼病”.如果把“嫉妒”译为“red-eyed”那就大错特错了。
(3)在英国有greenpound/绿色英镑:指共同体内部计算农产品价格而规定的高汇率英镑。
汉语中就没有这些联想意义。再如:英语中的一些短语“blueintheface、bluemusic、blueMonday、blueblood、theblueRibbon”(分别是烦恼、沮丧、无精打采、贵族血统、出类拔萃之意)其联想意义是英语文化中所特有的,有些还源于英文典故,在汉语颜色词汇中也找不到其对应词。
第三部分跨文化交际或翻译中文化差异的处理中英文化由于生成土壤的不同,所蕴涵的意义、承载的信息也不一样,反映在语言层面上,表现为字面语义与语用意义不对应,往往给翻译带来障碍。两种文化要交流沟通,就必须了解文化对语言的影响,排除文化差异带来的障碍,尽量避免颜色词在跨文化交际中产生的沟通障碍。3.1跨文化交际中,理性为先,感性放后,切勿望文生义首先,跨文化交际(internationalcommunication)是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信息发出者和信息接受者)之间的交际;从心理学的角度讲,信息的编码(encoding)译码(decoding)是由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所进行的交际就是跨文化交际。在跨文化的言语交际中,不了解语言这种“文化信息”,有效的交际势必受阻。在翻译过程中,切勿望文生义(这是前提)。这就要求我们弄清词、句以及语段在特定的上下文中的字面意义,同时还必须悟透隐含在语言层面上的文化信息。如:国产名牌“白象”牌电池曾一度远销海外,在广告中大肆宣扬“whiteelephant”之性能。孰不知“whiteelephant”在西方文化背景下指“大而无用的东西”。由于对“whiteelephant”这个习语缺乏了解而贻笑大方,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国产名牌“红灯”牌收音机曾一度远涉重洋,行销国外。孰不知由于“红灯”直译为英语含有“风化区”的意思,导致红灯牌收音机在国外滞销,后来改了译名才畅销起来。从这两个例子可以使我们更深刻地了解到在翻译过程中,切勿主观臆断、望文生义,一定要弄清词语背后的文化信息,这样才能扬长避短、发挥优势。3.2切实了解英汉颜色词不同的联想意义
语言是整个文化的产物和结果,也是沟通的媒介。在言语交际中对他方文化的了解就是对他方习惯的讲话方式的了解,就是对他方言语风格的了解。
在日常交谈中,不同联想意义的同义词语往往会引起,交际阻碍(communicativebarrier),甚至导致交际灾难(communicativedisaster)。如:从黑色的英语单词“black”的联想意义分析,黑色如前所述的那样是死亡的象征,是罪恶的根源,在基督教中也是魔鬼的化身。从这些不难看出,今天美国黑人在美国社会中所遭受的种族歧视待遇为什么会如此地理所当然,为什么会迁怒于本来毫无政治色彩的语义。下面举个例子具体分析这个问题:
语言学家S.I早川曾用下面这个发人深省的例子来说明由于词语联想意义的无知可能会给交际带来的麻烦和困难。
一位杰出的黑人社会学家讲述了他青年时经历的一件事。有一次,他在远离家乡的地方搭车旅行,那里几乎见不到黑人。一对极其善良的白人夫妇对他非常友好、亲热地为他提供膳食,但是他们一直叫他“littlenigger(小黑鬼)”尽管他对他们的友善十分感激,但这种称呼依然使他非常不愉快。最后他鼓起勇气请求男主人不要用那种“侮辱性的字眼”称呼他。
“谁侮辱你了,孩子?”男主人问。
“是你,先生,你总是对我用那种称呼。”
“什么称呼?”
“唔,你知道”
“我没有骂你呀孩子”
“我是说你叫我‘黑鬼(nigger)。”
“噢,那算什么侮辱?你是黑人,不是吗?”
在上述语言交际中,那个白人没有意识到nigger这个词的情感意义,只把它当作black的同义词来使用.但对于黑人来说,“nigger”这个词却是白人用来侮辱性的词语,所以在跨文化交际中必须注意,有些颜色词虽然是同义词,但由于联想意义不同,在言语表达的过程中,必须弄清楚语境意义切勿糊搬乱套。3.3在翻译过程中采用恰当的翻译方法通过上文的分析,英汉颜色词的联想意义既存在着共性,也存在着差异性,所以我们在翻译的过程中应采用不同的翻译方法,并结合具体的境况而定,力求忠实于原文的内容,保持原作的风格,并使译文通畅,符合规范。翻译是许多语言活动中的一种,它是一种语言形式把另一种语言形式里的内容重新表现出来的语言实践活动。这就要求我们在翻译颜色词时,不能仅仅追求形式上的对等,而应追求语用等值,意义上的对等。在翻译方法上一般采用直译、意译或两者相结合的方式,真正做到翻译中“信”、“达”、“雅”的标准。
1)直译法
颜色词表达的本意或隐含之义相同时,这类词语可直译。直译不仅能再现原文的意义和语言形式,还能保持原文的生动形象,让读者体会到原文的风采。在文学作品的翻译中,这种直译法也时常得到使用,如霍桑的名著Scarletletter就直译为《红字》。再如redfigure在中西文化里,人们在记账时都用红色表示亏损,这样在翻译时也就可直译为“赤字”。
2)意译法
当英汉语言表示的是同一种意思,但使用的颜色完全不同时,采用意译法。英(汉)语中的一部分带色彩词语,对应到汉(英)语中无法用相同的色彩词来对应翻译,而只能采取意译才能表达其本意。如:“redcopper”译为英语是紫铜;“blackandwhite”则译为青红皂白。英语中的“blackstrap”我们中国人一般会将其翻译为黑葡萄酒,实则应译为红葡萄酒。又如,汉语中的灰胡桃树翻译为英文时我们不能说“greywalnut”,应译为“white
walnut”。
当英语表达中没有出现颜色词,但译者可根据汉语的表达习惯,适当增加颜色词,以达到译符主题的效果。在这种情况下,采用意译法为宜。如:英文中的“asillylittlegirl”汉语则译为“黄毛丫头”;英文中的“agirlandaboyplayinginnocentlytogether”汉语则译为“青梅竹马”。
当英语表达中出现了颜色词,但此处的颜色词附有延伸意义,那么译者就可选择去掉文中的颜色词,采用意译法,并结合汉语的语言习惯将其译出。如:英语中的“greenfingers”译为汉语则为“种菜能手”,whitecoffee译为“加了奶的咖啡”,greenpower译为“有钱能使鬼推磨”,英(汉)语中的颜色词在汉(英)语言中有颜色之表意但无颜色之实意或是完全没有相应的颜色意义,导致对事物理解上的差异,反映在颜色词语上,表现出不一致的理解,这种情况下翻译时就要灵活运用,采用意译法译之。
当汉语颜色词只是一种引申意义时,颜色词汉译英时只能介绍其含义,回避其颜色,采用意译法。如:汉语中“红娘”是促成《西厢记》中女主角崔莺莺和男主角张生结合的人,后来民间便称热心促成别人姻缘的人为“红娘”。英译时,我们应回避其中的颜色,意译为“go-between”或“match-maker”,而不能直译为“redgirl”。
(3).直译与意译相结合法
在翻译时,往往会遇到很多困难,有时直译法不能贴切地展现原文的真实意义,而意译法也又使原文过于华丽,失去了原本的朴实。所以,在此时,我们可采用直译与意译相结合的方法。如在Lionking(狮子王)中,描述辛巴时,丁满说“Ifindhimblue”。译文直接转用blue为“我看他很blue”。当朋朋因误解而说“我看他倒是金黄色”时,丁满解释说:“我是说忧郁”。这种情况下直译或意译都不能准确生动地传达原文的色彩,直译与意译法结合最佳。
综上所述,可以知道颜色词在不同文化中的内涵并不是完全一致的,所以在英汉互译的过程中,首先要正确理解颜色词的“颜”外之意,即颜色词的文化背景或隐含在其中的文化信息。然后译者要根据英汉双方的语言文化特点并采取恰当的翻译方法,利用一种语言将另一种语言所要表达的思想准确完整地表达出来。若是翻译的过程中遇到了形式和意义上的不等值,那么只有采用舍形式取意义的方法了。只有在文化意义上对等了,所翻译的内容、思想才能贴切的表现出来。
第四部分中英颜色的文化差异浅析我们可以看出,汉英两种语言存在的文化差异决定了颜色词语的表达形式及词义,这类词语所体现的不同内涵都与本国的社会文化息息相关。汉英语言对比,实际上就是比较汉英两种语言在表达方式和语言习惯方面有何异同。因此,在翻译颜色词语的过程中,译者必须了解不同民族社会文化体现在语篇中的文化内涵.充分理解颜色词语所蕴涵的独特文化意味与语言特性,在不违背原文语言表达的基础上,再现原文颜色词语的文化意蕴,达到忠实原文的目的,并且尽量保持原文的语言风格、形式及艺术特色。色彩是丰富的,英汉颜色词词义的非对应也是多方面的;而且一种颜色的象征意义并不是单一的,而是多层次的。有的相近,有的相左,有的甚至完全相反,因此颜色词语的翻译常常使译者踌躇和困惑,翻译时需仔细推敲,谨慎处理。总之,撇开色彩词因概念意义相同而须直译的情形不论,色彩词直译的情形也就相对较少,去除、转换和补充说明色彩词的方法则运用得较为普遍。但无论运用何种方法,其目的都是要既忠实原文意图,又表达生动,符合译语表达习惯,这是翻译中的基本原则。当然汉语和英语的颜色词,以及翻译的方法内容是远不止以上这些的,限于篇幅,还有许多内容未能涉及,但是从以上内容我们可以很明显的看出颜色词在汉英两种语言中的应用相当广泛,而且由于英汉文化背景的不同,这些颜色词的意义也不尽相同。通过对这些颜色词的研究,可以从一个角度透视英汉两种语言及两种文化的根本差异。而对于颜色词的翻译方面,我们都知道翻译所涉及的不仅是两种语言文字,更涉及到两种文化。特别是颜色词的翻译正确与否对许多涉及颜色的各行各业有着很重要的影响,比如在现在的国际贸易中,商品的装潢颜色很有讲究,像日本人忌黄色,比利人忌蓝色,欧美等国忌黑色,泰国人忌红色等等,如果不了解这一点,不尊重这些国家的风俗习惯,你在这些国家就卖不出商品,也赚不了外汇。所以我们应该认真学习并将这些关于颜色词的使用知识好好掌握,以便正确的运用到实际生活中。结束语从上述内容我们可以看到中西方文化颜色词的不同,它们的深层积淀着大量的文化信息,含有丰富的国俗和民俗意义。尽管许多词已经成为历史用语,它们却忠实地记录了中华民族和西方民族的历史,透视了特定时期的社会风貌,从而烙下了鲜明的文化印记。所以我们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要把握住个民族的文化内涵,了解一个民族的历史,风俗习惯才能算是真正的学到了一门语言。对于颜色在中西文化中不同象征意义,我们在理解时要特别留意,这样才能够更顺利地进行中外文化交流。参考文献[1]柯平.英汉与汉英翻译教程[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67.
[2]冯庆
华.实用翻译教程.增订本[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37.
[3]陈宏薇.汉英翻译基础[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8:64.
[4]张培基.英汉翻译教程.[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0:40.
谢辞在写作过程中,我的导师田玉霞老师倾注了大量的心血,从选题到开题报告,从写作提纲,到一遍又一遍地指出每稿中的具体问题,严格把关,循循善诱,在此我表示衷心感谢。同时我还要感谢在我学习期间给我极大关心和支持的各位老师以及关心我的同学和朋友。写作论文是一次再系统学习的过程,毕业论文的完成,同样也意味着新的学习生活的开始。本论文能够顺利的完成,也要归功于各位任课老师的认真负责,使我能够很好的掌握和运用专业知识,并在论文中得以体现。正是有了他们的悉心帮助和支持,才能够使我的毕业论文工作顺利完成,在此向郑州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的全体老师表示由衷的谢意,最后再次对田玉霞老师的悉心指导表示真诚的感谢。《卖油翁》翻译:陈尧咨擅长射箭,在当时是独一无二的,他也凭借这射箭的本领自夸。有一次,他曾在自家的园子里练习射箭,有个卖油的老翁放下担子,站在一旁,斜着眼看他,很久也不离开。老翁见到他射出的箭十支能中八九支,只是微微地点点表示赞许头。陈尧咨问道:“你也懂得射箭吗?难道我射箭的本领不是很精湛吗?”老翁说:“没有别的奥妙,只是手法技艺熟练罢了。”陈尧咨气愤的说:“你怎么敢轻视我射箭的本领!”卖油翁说:“凭我倒油的经验,就可知道这个道理。”于是卖油翁取出一个葫芦放在地上,用一枚铜钱盖住葫芦的口,慢慢地用勺子倒油滴入葫芦里,油从铜钱的方孔中倒进去,却没有沾湿铜钱。于是老翁说:“我也没有别的奥妙,只不过是手法技艺熟练罢了。”康肃公笑着把卖油翁打发走了。相关练习题及答案1、《卖油翁》选自《
归田录
》作者是
北宋
的文学家、政治家
欧阳修
。2、文中重点实词意义(课文序号)(4)自矜:自夸
(6)释:放下:(7)睨:斜着眼看(8)颔:点头(12)安:怎么(13)轻:轻视(14)以:凭,靠
(15)覆:盖
(19)遣:打发3、本文通过陈尧咨善射、卖油翁酌油入葫芦告诉我们
熟能生巧
的道理。(2分)4、文中两个人物各有什么特点?请分别指出来。陈尧咨:骄傲自满,自以为是。卖油翁:谦虚稳重,本领高强5.哪句话写出了陈尧咨的骄横之态?“尔安敢轻吾射”;6.哪两个字表现了卖油翁对陈尧咨箭术的态度?“手熟”;7.哪句话表现了卖油翁从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二零二四年货运代理合同:货运代理公司与出口商之间的货运代理协议2篇
-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劳动合同示范文本
- 2024年度工程停工补偿款申请流程合同
- 掘进队材料员安全生产岗位责任制(2篇)
- 2024年学校安全检查制度范文(2篇)
- 汽车指标租赁合同范本
- 二零二四年度跨境电商运营与物流服务合同2篇
- 2024年度工程分包安全合同2篇
- 班主任班级活动创新
- 白血病口疮的护理
- 1.2《水沸腾了》课件
- 第六单元名著导读《西游记》孙悟空的成长之路课件(共43张)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 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思维导图:图形的运动
- DB32/T 4443-2023 罐区内在役危险化学品(常低压)储罐管理规范
- 5 国家机构有哪些 第一课时(说课稿)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六年级上册
- 小学儿童心理学全套教学课件
- 工业气体充装站建站项目建设申请建设可研报告
- 医学影像诊断学习题集
- 东莞市数据中心中央空调施工方案
- 道路运输企业两类人员安全考核题库题库(1020道)
- 科室医院感染管理小组名单及职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