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泻下药七演示文稿_第1页
第三章泻下药七演示文稿_第2页
第三章泻下药七演示文稿_第3页
第三章泻下药七演示文稿_第4页
第三章泻下药七演示文稿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三章泻下药七版演示文稿当前1页,总共130页。优选第三章泻下药七版当前2页,总共130页。一、含义凡以泻下通便(引起腹泻,滑润大肠,促进排便)为主要功效,用以治疗便秘证或其他里实积滞证(肠内积滞或体内积水)的药物,称为泻下药。当前3页,总共130页。二、性能特点

性味:攻下药:多为苦寒

润下药:多为甘平

峻下逐水药:多为苦寒

归经:均入大肠经当前4页,总共130页。三、功用与分类通利大便——大便闭结,胃肠积滞清除胃肠积滞及其他有害物质清热泻火——实热内盛证热毒火邪通过泻下得到缓解或消除逐水退肿——水饮停蓄证水湿之邪从大便排出当前5页,总共130页。分类1.攻下药:

攻下通便,清热泻火——1)胃肠积滞、里热炽盛,大便秘结,燥屎坚结,腹满急痛等里实证。

2)亦治疗火势升腾诸证。

2.润下药:甘质润,润燥滑肠——

津枯、阴虚、血虚之肠燥便秘。当前6页,总共130页。3.峻下逐水药:

泻下峻猛,利尿——

全身水肿、胸腹积水及痰饮喘满等实证。

可引起水泻,使体内潴留水液从二便排出。当前7页,总共130页。四、配伍(寒、热、虚、实)1.便秘:寒积便秘:寒凝大肠:配温里药;热积便秘:热结大肠:配清热药;2.里实:兼表邪:配解表药,表里双解;先解表后攻里;兼正虚:配补虚药。(气、血、阴、阳)兼风、湿、燥邪、气滞、血瘀、痰饮、食积3.配行气药,加强泻下和消除胀满

“大黄泻下,无枳实不通”当前8页,总共130页。五、使用注意

1.年老体虚、脾胃虚弱者慎用攻下导滞药与峻下逐水药易伤阳败胃,且作用均较峻猛,或具有毒性,故年老体虚或脾胃虚弱者慎用。2.妇女经产期忌用

攻下导滞药和峻下逐水药,不仅易伤正气,而且会刺激盆腔充血或兼有活血之力。故妇女胎前产后及月经期忌用。当前9页,总共130页。3.奏效即止,不可过剂

“得快利,止后服”

应用较强泻下药时,当奏效即止,均勿过剂,以免损伤胃气。4.应用作用峻猛而有毒性的泻下药时,一定要严格炮制法度,控制用量,避免中毒现象发生,确保用药安全。5.注意用法:攻下药多不入汤剂,或不宜久煎现代药理研究当前10页,总共130页。第一节攻下药当前11页,总共130页。性味:苦(降泄),寒(清热)

归经:主入胃、大肠经功用:

1.泻下通便——热结便秘当前12页,总共130页。2.泻下导滞1)胃肠寒积、热积腹痛2)饮食积滞之腹胀、厌食、泻下不爽3)湿热积滞大肠之痢疾便下脓血、里急后重(通因通用)4)肠道寄生虫:有利于虫体的排出5)现代用于治疗急腹症:肠梗阻、急性胰腺炎、阑尾炎、胆囊炎当前13页,总共130页。3.清导实热(清热泻火)1)外感热病:高热,神昏,谵语,发狂2)里热证:头昏头痛、目赤肿痛、咽喉肿痛、牙龈肿痛、火毒疮痈、血热吐血、咳血等

“扬汤止沸,不如釜底抽薪”

“泻下药不是为便秘而设,而是为热邪而设”(吴又可)当前14页,总共130页。攻下药—大黄【药用来源】蓼科植物掌叶大黄、唐古特大黄或药用大黄的根及根茎当前15页,总共130页。药用大黄唐古特大黄当前16页,总共130页。掌叶大黄唐古特大黄药用大黄“将军”当前17页,总共130页。攻下药—大黄【性能特点】

苦,寒。归脾、胃、大肠、肝、心经功效泻下攻积

凉血止血

泻火解毒活血祛瘀

清泄湿热

当前18页,总共130页。

大黄《神农本草经》

【处方用名】大黄:长于攻积导滞,泻火解毒酒大黄:长于清上焦实热及血分热毒熟大黄:泻下缓和,酒蒸增活血之功醋大黄:泻下缓和,长于消积化瘀大黄炭:长于止血1.胃肠积滞便秘证

为治积滞便秘之要药,【应用】尤宜于热结便秘。宜生用2.热毒疮疡、烧烫伤

宜生用第六章泻下药第一节攻下药当前19页,总共130页。

大黄《神农本草经》

3.血热吐血、衄血,目赤咽痛4.多种血瘀证宜用熟大黄或醋大黄5.湿热黄疸、淋证【药性特点】

苦寒,泻下力强,走而不守,有“将军”之称,是治肠胃积滞证要药。又凉血散瘀退黄。借泻下之力,导热下行,使火降血止【用法用量】煎服,3~15g;外用适量。欲攻下者宜生用、

后下,或用开水泡服,久煎则泻下力减弱。【使用注意】妇女妊娠期、月经期及哺乳期应忌用。第六章泻下药第一节攻下药当前20页,总共130页。

功用:

1.泻下攻积

:治积滞便秘之要药。

(1)便秘实证:

A.尤宜于胃肠实热积滞便秘(阳明腑实证

)大承气汤

张仲景华陀

B.热结而气血不足者:黄龙汤

C.热结津伤,燥屎不行者:增液承气汤

D.脾阳不足,冷积便秘:温脾汤

习惯性便秘

《本草纲目》当前21页,总共130页。(2)腹泻实证:

A.湿热泻痢,里急后重:芍药汤

B.食积腹泻,泻下不爽:木香槟榔丸

当前22页,总共130页。2.清热泻火,凉血止血——

导热下行,釜底抽薪

(1)血热吐血、衄血、咯血:泻心汤血宁冲剂

(2)火热上炎之目赤、咽喉肿痛、牙龈肿痛:凉膈散借泻下之力,导热下行,使火降血止当前23页,总共130页。3.活血祛瘀——

(1)产后瘀阻腹痛

下瘀血汤

(2)血瘀经闭

桃核承气汤

(3)跌伤瘀痛

复元活血汤4.清热解毒——

(1)痈疮肿毒、丹毒

(2)肠痈腹痛:大黄牡丹皮汤

(3)烫伤:配地榆,麻油调敷患处。当前24页,总共130页。5.清泄湿热——

(1)湿热黄疸:茵陈蒿汤(设去大黄鲜有效矣)(2)湿热淋证:八正散

当前25页,总共130页。用法用量:煎服5~10g。生用,后下,或开水泡服——泻下力强酒大黄——泻下弱,活血强大黄炭——止血当前26页,总共130页。四、使用注意

1.生用力峻,熟用力缓。2.大剂量使用(15g以上)泻后出现便秘现象。3.尿色改变4.哺乳期慎用。5.年老体弱,月经期,孕妇慎用。当前27页,总共130页。芒硝

mangxiao

当前28页,总共130页。

芒硝为硫酸盐类矿物芒硝族芒硝经加工精制而成的结晶体。主含含水硫酸钠(Na2SO4·10H2O)。

马牙硝当前29页,总共130页。攻下药—芒硝

【性能特点】咸、苦,寒。归胃、大肠经功效泻下软坚清热消肿当前30页,总共130页。第六章泻下药第一节攻下药

芒硝《名医别录》

【处方用名】芒硝---质地较纯(内服)朴硝---杂质较多(外用)玄明粉---质地最为纯净三者功效基本相同

【应用】

1.实热积滞证、大便燥结证

为治燥结便秘之要药。

2.咽痛、口疮、目赤及疮疡肿痛

多五官科外用药多外用。清热消肿止痛当前31页,总共130页。

【用法用量】内服,冲入药汁内或开水溶化后服,6~12g;外用适量。

【使用注意】孕妇及哺乳期妇女应忌用。第六章泻下药第一节攻下药

芒硝《名医别录》

【药性特点】

咸寒,上能清热治咽痛、口疮、目赤;下能软坚泻下,治燥结便秘、热结便秘。将芒硝置于西瓜中制成西瓜霜,用治咽喉类疾病,被历代医家视为治咽喉、口腔之良药,古人称之为“喉科圣药”。当前32页,总共130页。性味:咸、苦、寒功用

1.泻热通便,润燥软坚

——实热积滞,大便燥结

善软化燥屎,为治实热积滞,大便燥结之佳品,常与大黄相须为用。

“大黄善涤荡,芒硝善润燥软坚,二者刚柔相济”张锡纯当前33页,总共130页。2.清热消肿(外用)——(1)疮痈肿毒

(2)目赤肿痛,咽喉肿痛:冰硼散(硼砂、冰片、朱砂)、西瓜霜

(3)乳痈:化水或用纱布包裹外敷;

(4)肠痈:配大黄、大蒜,捣烂外敷。药理作用当前34页,总共130页。用量用法:

5~15g开水溶化或药汁冲服。使用注意:

1.孕妇忌服

2.汤药不宜过浓(引起幽门痉挛)

3.十九畏朴硝、芒硝、玄明粉当前35页,总共130页。芒硝朴硝芒硝玄明粉朴硝:杂质较多,多作外敷用;芒硝:质地较纯,可内服;便于制成散剂,除内服外,常作口腔病、眼病外用药三者功效大致相同,玄明粉:质纯净,且已脱水,但当前36页,总共130页。大黄与芒硝的功效比较相同点不同点大黄通便泻火苦寒,重在解毒活血芒硝咸寒,重在润燥软坚相同点不同点芒硝泻热通便质较纯,为喉科布敷药玄明粉质最纯,为眼科外用药芒硝与玄明粉的功效比较当前37页,总共130页。大黄芒硝泻下通便,清热泻火,主治肠胃实热积滞、宿食停滞之大便秘结及火热上炎之头痛、目赤、牙痛、咽喉肿痛、痈疮肿痛等证。相同点:不同点:大黄性味苦寒,归脾、胃、大肠、肝、心经⑴性味和归经:⑵功效与适应证:芒硝性味咸苦寒,归胃、大肠经当前38页,总共130页。大黄还能活血祛瘀、止血、清泄湿热,主治血滞经闭、产后瘀阻腹痛、跌打瘀阻疼痛、火热亢盛之出血、湿热黄疸、淋证等证芒硝则为清热消肿作用在通便方面,大黄主要是泻下攻积,可用于肠道积滞,大便秘结以及热痢初起;芒硝主要是润燥软坚,泻热通便,适用于实热积滞,大便燥结在治疗疮疡方面,大黄有清热解毒作用,又能治疗水火烫伤;此外,当前39页,总共130页。攻下药—番泻叶【药用来源】豆科植物狭叶番泻或尖叶番泻的小叶当前40页,总共130页。

番泻叶为豆科矮小灌木狭叶番泻或尖叶番泻的干燥小叶(生用)当前41页,总共130页。狭叶番泻尖叶番泻当前42页,总共130页。攻下药—番泻叶【性能特点】甘、苦,寒。归大肠经功效泻下导滞当前43页,总共130页。功用:泻下导滞——便秘小剂量缓泻,大剂量则攻下,用于热结便秘,习惯性便秘及老年便秘:清肠剂:服用方便,广泛用于X线腹部摄片、肠镜检查、腹部手术,以清洁肠道。用法:单味泡服:1.5-3g;煎服:5g/次,后下。当前44页,总共130页。

【性能】甘、苦,寒。归大肠经。

【功效】泻下导滞。

【应用】

1.便秘

2.腹水肿胀

【用法用量】开水泡服,1.5~3g;煎服,2~6g,宜后下。

【使用注意】孕妇及哺乳期妇女应忌用。第六章泻下药第一节攻下药

番泻叶《饮片新参》

多单味泡服,小剂量缓泻,大剂量则攻下。当前45页,总共130页。攻下药—芦荟百合科植物库拉索芦荟、好望角芦荟或其他同属近缘植物叶的汁液浓缩干燥物当前46页,总共130页。

芦荟百合科多年生肉质草本库拉索芦荟、好望角芦荟或其他同属近缘植物叶的汁液的浓缩干燥物(生用)好望角芦荟当前47页,总共130页。库拉索芦荟当前48页,总共130页。老芦荟新芦荟当前49页,总共130页。攻下药—芦荟【性能特点】苦,寒。归肝、胃、大肠经功效泻下杀虫清肝当前50页,总共130页。攻下药—芦荟【临床应用】用于热结便秘尤宜于兼有心肝火旺,烦躁失眠者,配伍朱砂(更衣丸)用于肝经实火证有较好的清肝火作用,配伍龙胆、栀子等(当归龙荟丸)用于小儿疳积,有杀虫消积疗疳之效。配伍人参、使君子等(肥儿丸)当前51页,总共130页。第六章泻下药第一节攻下药

芦荟《药性论》

【性能特点】苦,寒。归肝、胃、大肠经。【功效】泻下通便,清肝泻火,杀虫疗疳。【应用】

1.热结便秘

2.肝经实火证

3.小儿疳积。本品既通便,又清肝火,治热结便秘以心肝火旺为佳【用法用量】入丸散剂,每次2~5g;外用适量,研末敷患处。【使用注意】脾胃虚弱、食少便溏及孕妇忌用。药性特点:苦寒降泄,通便泻肝,杀虫疗疳当前52页,总共130页。第二节

润下药当前53页,总共130页。药性:甘平,质润多脂(种子/仁)功用:

润肠通便——年老体弱、久病、之津枯、阴虚、血虚之肠燥便秘。配伍:

1.热盛伤津者:配清热养阴药

2.血虚者:配养血药

3.气滞者:配行气药当前54页,总共130页。火麻仁

huomaren郁李仁yuliren当前55页,总共130页。润下药—火麻仁【药用来源】桑科植物大麻的干燥成熟果实当前56页,总共130页。

火麻仁桑科一年生草本大麻的干燥成熟种实。生用或炒用。用时打碎

“麻子仁”当前57页,总共130页。当前58页,总共130页。润下药—火麻仁【性能特点】甘,平。归脾、胃、大肠经功效润肠通便当前59页,总共130页。火麻仁:

“麻仁••••••能润肠,体润能去燥,专利大肠气结便闭。凡年老血液枯燥,产妇气血不顺,病后元气未复,或禀弱不能运行皆治。”

——《药品化义》

当前60页,总共130页。润下药—火麻仁【临床应用】用于肠燥便秘老人、产妇及体弱津血不足之肠燥便秘。配伍当归、熟地黄等(益血润肠丸)肠胃燥热,脾约便秘,配伍大黄、厚朴等(麻子仁丸)【用法用量】煎服,10~15g。打碎入煎当前61页,总共130页。火麻仁:

1.滋养补虚——体虚津枯肠燥便秘者单用研碎,以米杂之煮粥服。麻子苏子粥:配苏子加水合研,滤汁煮粥。麻子仁丸:配大黄、厚朴等。

2.煎服10~15g,打碎入煎;防中毒:60~120g可致中毒。

当前62页,总共130页。润下药—郁李仁【药用来源】蔷薇科植物欧李、郁李或长柄扁桃的成熟种子当前63页,总共130页。郁李仁

蔷薇科落叶灌木欧李、郁李或长柄扁桃的干燥成熟种子。生用,捣碎。当前64页,总共130页。郁李仁当前65页,总共130页。欧李郁李长柄扁桃当前66页,总共130页。润下药—郁李仁【性能特点】辛、苦、甘,平。归脾、大肠、小肠经

功效润肠通便利水消肿当前67页,总共130页。润下药—郁李仁【临床应用】用于肠燥便秘:功似火麻仁而作用稍强,兼行肠中气滞,尤适大肠气滞,肠燥便秘之证,配伍柏子仁、杏仁等同用(五仁丸)用于水肿胀满,脚气浮肿,配伍桑白皮、赤小豆等(郁李仁汤)【用法用量】煎服,6~10g。打碎入煎当前68页,总共130页。郁李仁:

1.兼辛味,性偏降泄,润肠通便力强,兼行肠中气滞——大肠气滞、肠燥便秘者。五仁丸:配火麻仁、柏子仁、杏仁等;郁李仁饮:配朴硝、当归、生地等,治产后肠胃燥热,大便秘滞。

2.(下气)利水消肿(少)——水肿胀满,脚气浮肿配与桑白皮、赤小豆等同用。当前69页,总共130页。共性:性味:甘平,质润功用:润肠通便——肠燥便秘证常相须为用当前70页,总共130页。火麻仁与郁李仁的功效比较相同点不同点火麻仁润肠通便并能滋阴养血郁李仁并能利水消肿当前71页,总共130页。相同:功效:甘味,性平,润肠通便。主治:年老、体弱、久病、产后血虚肠燥便秘归经:归大肠、脾、胃经。

润肠通便药性缓和

☆偏于滋养补虚,治疗津血不足之肠燥便秘。

为常用润肠通便药。

用法用量:煎服,打碎入煎9~15g。

麻子仁与郁李仁

第五章解表剂第一节辛温解表剂

归经:归胃、大肠、小肠经。☆苦降中兼行气,善治大肠气滞之肠燥便秘☆通便作用强于麻子仁;☆利水消肿用法用量:煎服,6~12g。

麻子仁郁李仁当前72页,总共130页。松子仁

songziren当前73页,总共130页。

松子仁为松科常绿乔木红松等的干燥成熟种仁。生用或炒用。当前74页,总共130页。当前75页,总共130页。润下药—松子仁【性能特点】甘,温。归肺、大肠经功效润肠通便润肺止咳当前76页,总共130页。性味:甘、温功效:

1.润燥滑肠——肠燥便秘。

2.润肺止咳——肺燥咳嗽。当前77页,总共130页。润下药—松子仁【临床应用】肠燥便秘。宜用于津枯肠燥便秘之证。如老人虚秘,可以本品配火麻仁、柏子仁等份同研,溶白醋为丸,黄芪汤送服肺燥干咳。与胡桃仁共捣成膏状,加熟蜜,饭后米汤送服。为食疗佳品【用法用量】煎服,5~10g。或入膏、丸当前78页,总共130页。第三节

峻下逐水药当前79页,总共130页。药性:性味多苦寒

热:巴豆;温:芫花、千金子

有毒(醋制或制霜降低毒性和峻猛之性)

当前80页,总共130页。功用:峻下逐水(二便)——

全身水肿、胸腹积水、痰饮积聚等正气未衰之实证。(特点:迅速、峻猛)

当前81页,总共130页。使用注意:1.中病即止,不宜久服;2.体虚者慎用,孕妇忌用;3.邪实夹虚者:需护固正气,先攻后补,先补后攻,或攻补兼施;4.作用峻猛有毒,需严格控制用量,入药多经醋制,多入丸散剂;当前82页,总共130页。甘遂

gansui京大戟

jingdaji芫花yuanhua当前83页,总共130页。峻下逐水药—甘遂【药用来源】大戟科植物甘遂的干燥块根当前84页,总共130页。

甘遂为大戟科多年生草本甘遂的干燥块根。醋炙后用当前85页,总共130页。当前86页,总共130页。峻下逐水药—甘遂【性能特点】苦,寒;有毒。归肺、肾、大肠经功效泻水逐饮消肿散结当前87页,总共130页。【性能特点】苦,寒;有毒。归肺、肾、大肠经。【功效】泻水逐饮,消肿散结。【应用】

1.水肿,臌胀,胸胁停饮十枣汤宜醋甘遂

2.风痰癫痫宜醋甘遂

3.疮痈肿毒外用第六章泻下药第三节峻下逐水药

甘遂《神农本草经》

【处方用名】生甘遂:生用,有剧毒,只供外用甘遂、醋甘遂:醋炙,减毒,峻泻力稍缓善行经隧之水湿

【用法用量】入丸、散剂,每次0.5~1g。生品外用适量。【使用注意】体虚及孕妇忌用。反甘草。当前88页,总共130页。峻下逐水药—巴豆【药用来源】大戟科植物巴豆的干燥成熟果实当前89页,总共130页。

巴豆为大戟科乔木巴豆的干燥成熟果实。去皮取净仁,研末外用或捣烂。或制成“巴豆霜”入丸、散用。当前90页,总共130页。当前91页,总共130页。峻下逐水药—巴豆【性能特点】辛,热;有大毒。归胃、大肠经功效峻下冷积逐水退肿祛痰利咽外用蚀疮当前92页,总共130页。巴豆

性味:辛、热,有大毒

功用:

1.峻下冷积(最强)——寒积便秘急症(泻下冷积要药)。可单用巴豆霜装入胶囊服或配大黄、干姜制成丸剂,如三物备急丸

2.逐水退肿——腹水臌胀。当前93页,总共130页。3.祛痰利咽(祛痰力较强)

——喉痹痰阻,寒实结胸4.外用蚀疮——痈疽、疥癣、恶疮用量用法:

0.1~0.3g,只宜入丸、散剂,不宜入汤剂,内服用巴豆霜。当前94页,总共130页。使用注意:

1.辛热剧毒,无寒积实证者不用。

2.孕妇禁用。

3.若服用过量,引起肠中烧灼感,用黄连、黄柏煎汤服,有缓解作用。

4.不宜食热粥、饮开水等热物。当前95页,总共130页。【性能特点】辛,热;有大毒。归胃、大肠经。【功效】峻下冷积,逐水消肿,祛痰利咽,外用蚀疮。【应用】【处方用名】生巴豆、巴豆仁:毒性大,只供外用以蚀疮巴豆霜:毒性减低,长于温通去积。第六章泻下药第三节峻下逐水药

巴豆《神农本草经》

1.寒积便秘能峻下冷积,开通肠道闭塞。宜制霜用

2.腹水臌胀宜制霜用

3.喉痹痰阻制霜吹入喉中

4.疮痈,疥癣

外用当前96页,总共130页。辛热,有大毒,峻下冷积,通利二便,既开肠道闭塞,又逐水退肿,且祛痰利咽,外用可疗疮毒,蚀腐肉。【药性特点】第六章泻下药第三节峻下逐水药

巴豆《神农本草经》

【用法用量】入丸、散剂,每次0.1~0.3g,制霜用;外用适量。【使用注意】1.孕妇及体弱者忌用。2.不宜与牵牛子同用。3.服后泻下不止者,可用黄连、绿豆煎汤冷服解之。若服后欲泻不泻者,则服热粥以助药力。当前97页,总共130页。峻下逐水药—京大戟【药用来源】大戟科植物大戟的干燥根当前98页,总共130页。

京大戟为大戟科多年生草本大戟的干燥根。生用或醋煮后用当前99页,总共130页。红芽大戟当前100页,总共130页。京大戟红芽大戟当前101页,总共130页。峻下逐水药—京大戟【性能特点】苦,寒;有毒。归肺、肾、大肠经功效泻水逐饮消肿散结当前102页,总共130页。

京大戟

红大戟

相同:均味苦、性寒,有毒。均有泻水逐饮,消肿散结之功,均可治疗水肿、鼓胀、胸胁停饮及痈疽肿毒,瘰疬痰核。用法用量:煎服1.5~3g;入丸、散剂,每次lg不同:

功偏泻下逐水。

功偏消肿散结。第六章泻下药第三节峻下逐水药当前103页,总共130页。峻下逐水药—芫花【药用来源】瑞香科植物芫花的干燥花蕾当前104页,总共130页。

芫花为瑞香科落叶灌木芫花的干燥花蕾。生用或醋炙制用当前105页,总共130页。当前106页,总共130页。峻下逐水药—芫花【性能特点】苦、辛,温;有毒。归肺、肾、大肠经功效泻水逐饮祛痰止咳杀虫疗疮当前107页,总共130页。

【性能】苦、辛,温;有毒。归肺、脾、肾经。

【功效】泻水逐饮,祛痰止咳,外用杀虫疗疮。

生芫花:毒性强,副作用大,只作外用

芫花、醋芫花:毒性降低,长于逐水【应用】

1.胸胁停饮,水肿,臌胀,如十枣汤。宜醋芫花

2.痰饮喘咳宜醋芫花

3.头疮、顽癣外用第六章泻下药第三节峻下逐水药善泻胸胁之水饮

芫花《神农本草经》

【处方用名】当前108页,总共130页。

【药性特点】

本品苦寒有毒,苦能通降,寒能清热,功能通利能二便以泻水除湿,又能逐痰涤饮。

【用法用量】入丸、散剂,每次0.6~0.9g。生品外用适量。【使用注意】体虚者及孕妇忌用。反甘草。第六章泻下药第三节峻下逐水药

芫花《神农本草经》

当前109页,总共130页。共性:1.性味:有毒(醋制降低毒性)。

2.功用:

泻下逐饮——

水肿、臌胀、胸胁停饮等实证。

三者常相须为用,如十枣汤。3.反甘草。当前110页,总共130页。个性:甘遂:

1.苦寒,泻水力最强,善治胸腹积水。

泻水逐饮之峻剂。

水肿、大腹臌胀:配牵牛子,二气汤。

2.消肿散结——痈肿疮毒

3.涤痰定痫——风痰癫痫

遂心丹当前111页,总共130页。2.消肿散结——痈肿疮毒(外用)甘遂末水调外敷。化瘀膏(青核桃枝、参三七、甘遂、生甘草)外贴,治乳腺肿瘤。

3.涤痰定痫——风痰癫痫

遂心丹:甘遂为末,入猪心煨后,与朱砂末为丸服,大便下恶物为效。当前112页,总共130页。大戟

1.苦辛寒,泻水力不如甘遂(毒性强)与大枣同煮,去大戟不用,食枣,治水肿腹水

2.消肿散结之力优于甘遂。

内服外用均可。外用可鲜用捣烂外敷,治热毒疮肿。当前113页,总共130页。品种:

京大戟(大戟科):逐水力较强

红大戟(茜草科):消肿散结力较强当前114页,总共130页。芫花:

1.辛苦温,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