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PAGE17单元整合拓展劳动光荣素材挖掘篇目主题挖掘内容提炼《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辛勤劳动袁隆平被称为“泥腿子专家”“泥腿子院士”,他“挽起裤腿走下稻田”“头顶烈日脚踩淤泥弯腰驼背去寻找这种天然雄性不育株”《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张秉贵“拿糖,一抓就准”“卖得真快,又那么热情”“在柜台里,他三步并作两步走,一点儿不知累,可晩上下班后,他就感到有些支持不住,有时连上楼还要扶着墙”《“探界者”钟扬》钟扬在西藏采集种子时,“出现了严重的高原反应,头痛欲裂,呼吸急促,全身无力,随时都会有生命危险”,但他仍迈着长期痛风的腿,坚持爬上了中国植物学家采样的最高点《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芣苢》《插秧歌》辛勤劳动不仅具体表现在通讯中报道的这些优秀劳动者身上,《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中,“一盏孤灯一刻刀,一柄标尺一把锉”“废寝忘食、尽心竭力的付出”同样是匠人辛勤劳动的体现。从《芣苢》中描写的“采采芣苢,薄言采之”的劳动过程,可以看出古代人劳作的辛勤。《插秧歌》中,从“雨从头上湿到胛”“低头折腰只不答”均可见插秧的辛劳/创造性劳动创造性劳动是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的结合。袁隆平和钟扬从事的科学研究工作是创造性劳动,张秉贵竭尽心智把服务工作做到完美,同样是创造性劳动。在这个“更加注重精细品质和独特体验的时代”,更需要发扬具有“格物致知、正心诚意的生命哲学”和“技进乎道、超然达观的人生信念”的工匠精神进行创造性劳动素材拓展根据上面的主题,搜集资料,选择社会中展现使命与抱负的两则事例。名医伍汉文的奉献:把自己交给国家伍汉文曾是国内在岗的年龄最大的代谢内分泌科医生。受母亲是医生的影响,伍汉文从小就立志当一名好医生。19岁那年,为报考当时国内最好的医学院——湘雅医学院,他从香港搭汽车,乘火车,走山路,历时整整两个月,终于到了湘雅医学院,并如愿考上了湘雅医学院。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伍汉文在工厂、矿山调查和讲学时,发现这些工作场所的粉尘中铅锌含量远远超标,很多工人因此出现了健康问题。他展开研究,发现乙亚胺四醋酸二钠钙最有疗效。但当时此药奇缺,无奈之下,伍汉文便用药品原料自行配制。为了检验药物疗效和安全性,动物实验成功后,伍汉文以身试药,亲身验证安全后,到车间发放,使全体铅中毒工人得以治愈。此后,他又研制出治疗铅中毒肠痉挛、腹绞痛的硫酸镁注射剂,以及用口服钙剂加维生素C防治铅中毒的方法,填补了我国职业病防治的空白。黄旭华:大国工匠,为国铸剑为了祖国的核潜艇事业,黄旭华隐姓埋名生活了30年。他曾40年没回过广东潮汕老家,连父母都不知道他在做什么。黄旭华说:“调到北京之前,领导只告诉我到北京出差,我行李都没带。家里问在北京什么单位,我一直没答复。我父亲去世时,他只晓得他儿子在北京,只知道他儿子的信箱号码。”1987年,上海《文汇月刊》刊登报告文学《赫赫而无名的人生》,描写中国核潜艇总设计师的人生经历,提到了“黄总设计师”。至此,黄旭华隐秘30年的生活,才渐渐显露于世。1988年,中国核潜艇在南海进行深潜试验。黄旭华当时是总设计师,知道许多人对深潜试验提心吊胆,他当时只说了一句:“我跟你们一起下去。”深潜试验当天,南海浪高一米多。艇慢慢下潜,钢板承受着巨大的水压,发出“咔嗒、咔嗒”的响声。极度紧张的气氛中,黄旭华依然全神贯注地记录和测量各种数据。核潜艇到达了极限深度,然后上升,等上升到安全深度,艇上顿时沸腾了。人们握手,拥抱,哭泣。有人奔向黄旭华:“总师,写句诗吧!”黄旭华激动之余写了四句打油诗:“花甲痴翁,志探龙宫。惊涛骇浪,乐在其中。”一个“痴”字,一个“乐”字,是黄旭华一生最真实的写照。优秀例文违千夫之诺诺,做一士之谔谔郭静洁“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人脉与国脉相连。青年一代聆听着祖国的心跳,紧扣着时代的脉搏,满怀建设祖国的热忱,积极投身艰苦的工作。时代赋予广大青年新的责任与使命,而当代的青年们不辱使命,主动担当,以青春之我,为民族复兴铺路架桥,为祖国建设添砖加瓦。父母们,前行途中,他们需要你们成为最坚强的后盾,需要你们的全力支持。当代中国,欣欣向荣,日新月异,蓬勃发展。这是一个飞速前进的时代,这是一个创造无限的时代,这是一个激情燃烧的时代。父母们难道不为生逢其时的孩子们感到庆幸?他们有着最好的历史际遇啊!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你所站立的那个地方,正是你的中国。你怎么样,中国便怎么样。你是什么,中国便是什么。”当孩子怀有这样匹夫有责、主动担当的情怀,做父母的,又怎能不欣慰?让孩子成为祖国的栋梁,不正是做父母的日思夜想的吗?鲁迅曾说:“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与我有关。”而当孩子们也心怀远方、心系祖国的时候,父母不应该成为他们最坚强的后盾吗?父母是孩子们的第一任老师,在孩子价值观形成的过程中,父母的作用尤为重要。父母对孩子有高技能却从事艰苦工作难以接受,这从侧面反映了父母对孩子的“爱”。可真正的爱是放手,让孩子们放开手脚,大胆飞翔。爱是父母手中的风筝线,但过度地拉紧,只会让风筝无力高飞。“志之所趋,无远弗届;穷山距海,不能限也。”对想做、爱做的事要敢作敢为,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把理想变为现实。即使隔着无穷的山、无尽的海,也不能阻止他们逐梦的脚步。只有到最艰苦的地方,才能砥砺品格,增长才干。对此,我们又有什么理由不支持呢?当下,有一些青年心无祖国,胸无壮志,这无疑是精神上“缺钙”。而很多孩子却选择了远方,选择了责任与担当,选择了到艰苦的地方去历练。有些人贪图安逸、安于现状,也有一些人却能够无所畏惧,大胆追求。他们“违千夫之诺诺,做一士之谔谔”,勇于前行逐梦,渴望在时代的大潮中能够勇立潮头,大有作为,这不正是做父母的满心的期待吗?父母理应成为他们的强心剂,去支持他们。“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时代需要我们,祖国需要我们。“违千夫之诺诺,做一士之谔谔。”在时代的激流中,青年们已经做出了自己的选择。广大父母,让青年在时代的呼唤中高飞吧,你们肯定会做他们腾飞的臂膀,助他们翱翔九天。【写作借鉴】(1)准确审题,精当立意。文章是写给父母看的,想求得他们的理解和接受,题目的指令性任务把握得非常准。(2)思路清晰。从时代、国家、家庭、个人四个层面依次切入,说理有序而深入,内容可谓充实。(3)文采斐然。对偶、排比、反问等修辞手法的运用,使文章既有文采,又有感染力。大量引用,不仅增强了说服力,更彰显出作者的文化底蕴。实用类文本的选材组材考点解读分析文本的组织技巧,即根据文体的特点,分析文章的开头、结尾、段落层次、过渡、照应等的安排。对文章结构的考查,可以考查文章的总体组织安排,也可以考查一句话或一段话在文章的组织安排上所起的作用。选材特点1.真实;2.典型;3.材料可以是重大事件,也可以是日常生活中的小事组材注意事项材料和中心、人物、主题的关系的处理,主次详略是否得当,材料是否典型、真实、新颖、有力,是采用重大题材还是选择生活小事来表现人物,材料的顺序安排如何解题思路设问方式1.本传记在选材、组材上有何特色?2.本文材料的顺序是如何安排的?解题技巧1.选材类:(1)人物的时代性和代表性。传记里的人物都是某时代某领域较为突出的人物。(2)选材的真实性和典型性。传记的材料比较翔实,作者从传主的繁杂经历中选取典型的事例,来表现传主的人格特点,有较强的说服力。(3)传记的材料可以是重大事件,也可以是日常生活中的小事。2.组材类:(1)从时序角度思考。通过抓住表示时间顺序的词语,可以迅速理清文章脉络,把握人物的生活经历及思想演变过程。(2)从详略方面思考。组材是与主题密切相关的。对中心有用的、与主题关系特别密切的材料是主要内容,需浓墨重彩地渲染,即详细写;与主题关系不很密切的材料是次要内容,可轻描淡写,甚至一笔带过答题模板选材事例+特点+效果教材链接实用类文本的选材有如下特点:选材真实,不能虚构;选材典型,立足于表现人物的品质与精神;材料可以是重大事件,也可以是日常生活中的小事。(1)《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主要内容1961年,袁隆平敏锐地发现了“天然杂交稻”的第一代1964年,袁隆平终于找到了水稻的天然雄性不育植株1986年以来,袁隆平提出并实现了杂交水稻育种的战略思想,为我国粮食大幅度增产做出了突出贡献1992年,袁隆平发表文章,批判贬斥杂交稻的言论2001年春节刚过,袁隆平领奖前仍在稻田里工作(2)《“探界者”钟扬》主要内容“英雄”少年考上大学种子达人收集种子科学队长热衷科普“接盘”导师不放弃学生赴藏工作,生命延续典例分析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的题目。学者叶嘉莹:一生奔波为诗词位于南开大学的“迦陵学舍”近日封顶。这个占地面积约500平方米的四合院,是为南开大学教授、中国古典文学家叶嘉莹修建的。叶嘉莹今年90岁,号迦陵。在她的规划中,学舍不太像一般的住房,而是更像古代的书院,是个教书、做研究的地方。她说,这回终于要有自己的“家”了。叶嘉莹对家的渴望,竟是一段累积了几十年的情感。她10多岁时经历了父亲失联、母亲去世的家庭变故,50多岁时又经历了晚年丧女的彻骨之痛。生活的多难百折,使她无法享受家的温暖,她转而把更多的精力投注到自己痴爱的诗教与诗学理论研究中。1974年,叶嘉莹第一次从加拿大温哥华回到了阔别26年的故乡北京。“当时的我,曾失望于只能回国旅游,不能为祖国做出任何贡献。”关于那次回家,她写下一首2700字的长诗《祖国行》:“卅年离家几万里,思乡情在无时已。一朝天外赋归来,眼流涕泪心狂喜……”1978年暮春,叶嘉莹给国内的教育部门写信,申请回国教书。此时,她已定居温哥华近10年,早被聘为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终身教授。1979年,她的申请得到批准,她终于可以利用放假的时间回国讲学。第一次回国教书,叶嘉莹特意在香港买了一件蓝色中式上衣。站在祖国的讲台上,面对台下黑压压的学生,她仪态高贵,激情四溢,京腔婉转。她喜欢随讲随写,从黑板的这一边一直写到那一边,满满一黑板的粉笔字,写了又擦,擦了又写。因为过敏,她的手总会因接触太多粉笔而皮肤开裂,那时候她的手上经常贴着胶布。像候鸟一样,叶嘉莹飞来飞去。她的身影曾出现在南开大学、复旦大学、武汉大学等数十所高校里。直到2002年,她终于获得了在华长期居留证。对于故乡,她终于不再是一个过客。回归故土之后,叶嘉莹的工作就变得更加繁忙了。一览叶嘉莹的书目,从1980年出版《迦陵论词丛稿》,到2007年推出《迦陵说词讲稿》,她完成的诗词专著迄今已有三十余部。“早年间我在患难中,我家里只有个像学生用的课桌摆在走廊,有一把小椅子,前腿在地板上,后腿在草席上。我早期的一些文章,看起来富有诗意,其实都是在那样的环境下写的。”叶嘉莹淡淡地说着。“我一生一世都喜欢古典诗词。”叶嘉莹说,“古典诗词这么宝贵的传统文化之瑰宝,我不尽到传承的责任,上对不起古人,后对不起来者。”从1948年在北京教中学开始,传承、传播古典诗词这条路,叶嘉莹竟然走了将近70年,甚至在她定居加拿大期间也没有中断过。在加拿大,曾经跟随叶嘉莹学习中国古典诗词的外国研究生就有十几位,她还另外带了一班完全不懂中文的学生。她用不太标准的英语,用自己对诗词的真实感悟和真诚的心,打动了这些外国学生。“我本是一个在讲课时喜欢随意发挥‘跑野马’的人,却要用英语讲课,失去了这一份随意发挥的乐趣。”叶嘉莹这样描述自己在国外讲诗词的尴尬。她还曾为此写过一首七言绝句:“鹏飞谁与话云程,失所今悲匍地行。北海南溟俱往事,一枝聊此托余生。”叶嘉莹始终认为,古典诗词的根在大陆,用英语讲得再好,也无法真正讲清楚诗词中的深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里无限的含义和意境,就很难和外国学生说得通透”。多年来,即便是自掏腰包买机票,叶嘉莹也从未停止奔波,她想将诗词的美讲给更多的中国人听。叶嘉莹说,她回来工作已经30多年了,不是现在才来工作的,只是那个时候大家不注意,“现在忽然间知道了叶嘉莹,这也找你,那也找你,结果我老了,反而更忙了”。她特意说,“有些朋友的要求我不能完全做到,希望得到大家的原谅。”提起叶嘉莹,外界时常为她冠以学者或诗人的头衔,但叶嘉莹坦言,自己从没想过要做一个学者或诗人。“因为学者、诗人的成就一般都是属于个人的,往往只是个人的追求,而我不是,我所做的不是为了我个人。”老人说,“我平生志意,就是要把美好的诗词传给下一代人。”现已90岁高龄的叶嘉莹还在为古诗词的推广四处奔走,她倡议要在幼儿园大班到小学三年级期间开设诗歌唱游课,让孩子们一边玩,一边吟诵诗词,由此打下很好的人文基础。遗憾的是,这个倡议至今尚未得到完全落实。但叶嘉莹说,她不会放弃。本文主要是从哪几个角度选材来表现传主一生为古诗词奔波的?请结合全文分析。①教学方面:叶嘉莹早年在国外教授古典诗词,后申请回国从事诗教工作。②研究方面:她完成的诗词专著迄今已有三十余部。③推广方面:回到中国,她把古典诗词讲给更多的中国人听;她提倡在幼儿园大班到小学三年级期间开设诗歌唱游课,推广中国古典诗词。解析:题干已经明确了“哪几个角度”“选材”,所以本题是考查学生把握文章选材的能力,属于“赏析选材技巧题”。根据题干要求“表现传主一生为古诗词奔波”,可从事例的代表性和典型性两个方面思考,再结合文章内容,具体到语段:选材角度文中对应的答案要点诗词教学(第三、四、五段)叶嘉莹早年在国外教授古典诗词,后申请回国从事诗教工作诗词研究(第六段)叶嘉莹完成的诗词专著迄今已有三十余部诗词推广(第七、八、九段)回到中国,她把古典诗词讲给更多的中国人听;她提倡在幼儿园大班到小学三年级期间开设诗歌唱游课,推广中国古典诗词即学即练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的题目。熊希龄:“此君一出天下暖”施立松熊希龄出生于湘西凤凰城沱江河畔一个三代从军的军人家庭。熊希龄幼时即表现出惊人的天赋,一本《三字经》只用了三四天就能背熟,“神童”之誉,不胫而走。他稍大,又凭满腹才情,名满三湘。24岁,熊希龄顺利中了进士,与张謇同榜。更有幸的是,在殿试时,光绪帝很欣赏他的文笔,在他的考卷上用朱笔御批:“笔摇五岳,气行全球,横扫五大洲,杰作也。”年纪轻轻就被“点翰林”,可谓前途无量。可是,春风得意的熊希龄还没来得及勾画人生,锦绣前程就生生地被雨打风吹去。就在他入翰林院不到两个月,中日甲午战争爆发。民族危亡激起了熊希龄的满腔豪情和报国之志,腐朽如槁木的清王朝,已承载不了他的理想之舟,“分道扬镳”成为必然。他给洋务派首领张之洞上书,强烈要求变法维新。湖南维新运动兴起,他以在籍翰林身份协助巡抚陈宝箴推行新政,并参加谭嗣同创立的南学会。戊戌变法失败,“六君子”被杀。熊希龄因在赴京途中骤病,未能按时到京而逃过一劫,但也被清廷“革职永不叙用,发交地方官严加管束”。还是潺潺流淌的沱江水收容了这个才子失落的心。回到老家的熊希龄,闭门读书,养精蓄锐。寒来暑往,岁月更替,静待中的熊希龄等来了东山再起的机会。国内立宪呼声如浪潮高涨,一向闭关自守的清廷和心扉紧闭的西太后,迫不得已派遣五名大臣出洋考察宪政,新任湖南巡抚端方就是其中之一。端方与袁世凯、岑春煊、张之洞一起,号称清末四大能臣,一度支持戊戌变法。端方非常爱惜熊希龄这位才子,机会来临,他大力保荐。就这样,熊希龄充任五大臣的随员,一起出访。这番国外游历,丰富了熊希龄的阅历。回国后,东三省总督赵尔巽又奏请调他任东三省屯垦局会办兼奉天造币厂总办。东三省的经济,在他的长袖善舞下,如雨后春笋,一派生机,熊希龄的头上,也冠上一顶“理财能手”的高帽。湖南前后三任巡抚都非常赏识熊希龄。三任巡抚中,端方、赵尔巽是清廷倚重的股肱之臣,陈宝箴是维新派骨干,他们的竞相举荐,足以表明熊希龄这位“三湘有为之士”的才识和能力。袁世凯镇压二次革命后,为了粉饰太平,竭力拉拢进步党人组阁,熊希龄自然是负责组阁的不二人选。熊希龄以“不问党不党,只问才不才”的原则组阁,熊氏内阁有“第一流人才内阁”和“名流内阁”之称。这届内阁不是浪得虚名,真可谓人才济济:熊希龄为内阁总理兼财政总长,孙宝琦为外交总长,朱启钤为内务总长,梁启超为司法总长,汪大燮为教育总长,段祺瑞为陆军总长,刘冠雄为海军总长,张謇为工商总长兼农林总长,周自齐为交通总长。当上民国首任民选总理的熊希龄,雄心勃勃,自然渴望有一番作为,力图建立起独立富强的“真正共和国”。可是,袁世凯让熊希龄组阁,本来就只是一种姿态,一个过渡,是利用“名流”来装点门面对付国民党。当他的目的达到后,“名流内阁”便沦为累赘。熊希龄作为一个读书人,虽然才华横溢,有谋有略,但仍被袁世凯玩弄于股掌之中。熊希龄和那个时代的一群人的命运,都输给了那个乱世。熊希龄开始筹办香山慈幼院,穷后半生之力从事慈善教育事业。这个转身虽不华丽,甚至有些无奈和凄怆,但民国从此多了一位不可多得的慈善大家,使得乱哄哄的世道有了一处安宁的荫蔽,风雨凄迷的漫漫长路有了一个供人歇息的长亭。熊希龄把香山慈幼院打造成一所特殊的学校,一座新式教育的试验园地。慈幼院与其他学校的最大不同之处在于其推行的是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三合一”的教育体制,并且在孤贫儿童的衣、食、住及学习用品等方面全部免费。慈幼院的教育理念和创办实绩,为当时社会所公认。它自婴儿教保园,而小学,而中学,而补助升入大学,贯彻全部教育阶段;同时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兼施,“学校与工厂齐办,小学得职业陶冶,初中得职业试探,高中得职业专修”,形成一套完整的教育体系,开创了中国慈善教育的先河。日本发动侵华战争后,已淡忘政治的熊希龄又萌发了爱国热忱。他宣布香山慈幼院中学全部男生停止文化课学习,集中到北平青龙桥三校进行军事训练,准备将达到一定年龄的学生,输送给抗日意识较强的冯玉祥的抗日部队做后备军。他多次亲临军训现场,鼓励学生说:“在此抗战时间,乃千载一时之机会,吾人不于此时努力尽责,更待何时?余意少壮青年,亦须于此时磨炼困难,为国服务,读书何为?逃难何为?”熊希龄是决心奔赴国难的,他做好了死在战场上的准备。他办的两件事格外引人瞩目:一是为自己在香山建了生圹,二是将自己的家产全部捐充慈善教育事业。沪宁相继沦陷后,熊希龄和夫人毛彦文忧心如焚,乘船赴香港为难民和伤兵募捐,后准备绕道广州返回湖南,以期再为苦难中的家国尽绵薄之力。但因积劳成疾,熊希龄突发脑出血,抛下他未竟的事业、深爱的妻子和数千名孤贫儿童,走了。(选自《名人传记》,有删改)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熊希龄曾与张謇同榜,在科举考试中,深受光绪帝的赞赏,同时考卷被光绪帝朱笔御批,真可谓春风得意。B.在民族危亡之际,熊希龄充满豪情壮志,向洋务派首领张之洞上书,强烈要求变法维新并协助其推行新政。C.熊希龄是中国慈善教育的开拓者,建立香山慈幼院,推行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三合一”的教育体制。D.抗日战争爆发后,熊希龄准备将慈幼院适龄的男学生输送给冯玉祥的抗日部队做后备军,并亲临军训现场,鼓励学生克服困难、报效祖国。解析:B项,张冠李戴。熊希龄协助的不是张之洞,而是陈宝箴。答案:B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A.熊希龄出生于显赫的贵族家庭,在幼时就表现出惊人的天赋,享有“神童”之誉,名满三湘。B.熊希龄中进士点翰林步入政界,仕途一帆风顺,随着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得到端方的大力保荐,充任随员。C.熊希龄在国外游历后,兼收并蓄国外先进经验,治理东三省时,当地经济呈现出生机勃勃的景象,令人惊叹。D.熊希龄雄心勃勃,渴望有一番作为,组建一流的内阁,却被袁世凯所欺骗,一番付出,付诸东流。解析:A项,“出生于显赫的贵族家庭”错误,应是出生于三代从军的军人家庭。B项,“得到端方的大力保荐,充任随员”发生在国内立宪呼声日益高涨之时,而非发生在甲午中日战争爆发时。C项,“兼收并蓄国外先进经验”系无中生有。答案:D3.结合文本,概括本文材料运用的特点。解析:材料的运用从选材和组材两个角度进行分析。选材,主要突出真实性和时代性,突出熊希龄的形象。组材,主要从时序和详略两个方面进行解读,解读时结合文本分析即可。答案:(1)从选材角度看,选取能表现“天下暖”的材料,塑造熊希龄有满腔抱负、爱国热忱的形象。(2)从组材角度看,按照时间顺序组织材料。从熊希龄出生,至其考中进士,再到终于因积劳成疾而病逝。(3)从材料特点看,详略得当,略写了熊希龄考中进士及发展东三省的经济等事,重点介绍其慈善教育事业。写人要关注事例和细节方法技巧·画龙点睛知识综述写好记叙文需要集中笔墨描写一个“点”——“写人叙事有依托”,即依托某一具体的“点”写人叙事,让人物形象的塑造、文章主旨的表达、作者感情的抒发借助这一具体的“点”来实现,从而使文章别具一格。技巧点拨1.精心选取能够表现人物性格和寄托文章主旨的具体的“点”。我们选材时,若能够聚焦于某一“点”,通过这一“点”来塑造人物形象,表现文章主旨,那么文章就会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当然,这一“点”必须有代表性,能够突出表现人物性格或情感,是人物性格或情感的“外化”;这一“点”最好是形象的,有“画面感”的,这样才更容易打动读者,引起共鸣。同样写母亲,很多学生会写母亲在我们生病时对我们无微不至的照顾,或者写母亲在烈日下的农田里挥汗如雨地收割庄稼等,但我们也可以把目光聚焦于母亲的手,写母亲的手的变化:年轻时母亲的手是白皙的、柔软的;中年时母亲的手变得粗糙、干裂。同一双手,变化这么大,足以写出自己对母亲的情感。请看下面这段文字:在我的眼里,父亲始终是最健壮的。年轻时的父亲腰背挺直,他的肩膀厚实、温暖,能托起我的人生。当我还是一个黄毛丫头时,父亲的肩膀就已经成为我的“地盘”。我会任性地拍着父亲的头,让他像马一样驮着我。对我的任性,父亲毫不生气,他驮着我,真的像马一样奔来奔去,还像马一样发出长鸣。这时,我会被父亲逗得哈哈大笑,却没有注意到父亲的后背早已被汗水湿透。如今,当初骑在父亲肩上的小丫头已经学会了用自己的脚走自己的人生之路。这时,我才发现,父亲的后背已经有些伛偻,肩膀似乎也已变得单薄、瘦削。那天,我无意间看到父亲一边看电视一边用他早已布满老茧的手揉着自己的肩膀。幼时,骑在父亲肩上的一幕幕浮现在我的眼前。我想,父亲太累了,工作的压力、生活的重担都无情地压在了他的肩上。多少次,他需要背起年迈的奶奶上下楼;多少次,他需要背起年幼的我走过泥泞与坎坷;多少次,他需要背起生活的行囊走在风里雨里……他需要背起的东西太多了,多到他由一个英俊强壮的小伙子变成了一个鬓角染霜、腰背单薄的老人。我走过去,轻轻地为父亲按摩起来……文章运用了对比手法,“我”小的时候,“父亲腰背挺直”“肩膀厚实、温暖”;“我”长大后,“父亲的后背已经有些伛偻,肩膀似乎也已变得单薄、瘦削”。通过对比,父亲的形象鲜活起来,而“我”主动为父亲按摩肩膀的举动又表现了“我”的感动与感悟,“我”的成长也由此可见一斑。2.谋篇布局时要裁剪素材,详略要安排得当。选好了“点”,具体行文时就要在这一“点”上多着墨,以此突现人物性格,表现文章主旨,而与这一“点”关系不大的内容就略写,甚至不写。如此,文章方能详略得当,重点突出。似乎从我记事起,每次见到爷爷,他总是穿着一双白底黑面的布鞋,鞋虽旧,却被爷爷刷洗得一尘不染。爷爷很关心我,每个月都要来学校看我几次。每次来学校时,爷爷总是穿得土里土气的,特别是他脚上穿的那双布鞋,让我觉得很没面子。记得那天,天空飘着大雪,爷爷又来看我了。我来到学校大门口,看到爷爷蹲在一个角落里,头上、肩上都落满了雪花,从远处看,他就像一个雪球。爷爷见到我马上迎了过来。他解开大衣,从怀里拿出一盒饺子递到我的手里,饺子还是温热的。爷爷说:“这个给你,你奶奶给你包的饺子,让我送来。”我看着爷爷头上、肩上的雪,突然心里发酸,眼泪直往上涌,我低下头,让眼泪滴到雪地上。泪眼模糊中,我看到爷爷脚下的那双布鞋早已被雪打湿,白色的鞋底边缘沾上了泥泞,已经变黑。这双布鞋,带着爷爷从大老远跑来给我送饺子,我还有理由瞧不起它吗?正如爷爷,在这冰天雪地中给我送来关爱,我还有理由说他土气吗?作者以“布鞋”为依托,表现了“我”和爷爷之间的情感。作者先是对爷爷的布鞋进行了静态描写——“白底黑面”“虽旧,却被爷爷刷洗得一尘不染”;然后叙述爷爷多次来学校看“我”时都是穿着那双布鞋,让“我”觉得爷爷很土气;最后一次描写爷爷的布鞋,是爷爷踏雪来给“我”送饺子,让“我”深切感受到了爷爷对“我”的关爱,于是“我”不再觉得爷爷的布鞋土气了。“爷爷的布鞋”作为线索贯串全文,“我”对爷爷布鞋的看法的变化表现了“我”心灵的成长。3.以细节打动读者,文章由此出彩。要想写好记叙文,不仅要叙述清楚故事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还需要有生动细致的描写。围绕某一“点”来进行细致的描写,会让读者感到身临其境,深受感染,好比电影中的特写镜头,震撼人心。姥姥个子不高,身形圆满,就像她手中的大馅儿蒸饺,于是我偷偷叫她“饺子姥姥”。姥姥爱吃饺子,我爱吃姥姥包的饺子。每次我去姥姥家,姥姥都会捏一锅蒸饺。姥姥手巧,干活儿快,一锅蒸饺,姥姥眨眼间就能独自完成。细白的面,揉得不软不硬,抻成一条蜿蜒的“线”,又断成一个个均匀的“点”,再飞花一般化成一个个舒展的“面”。姥姥拿起一张面皮,扣上一勺馅儿,左手托底,右手大拇指和食指几下开合,弦月形的花穗就在饺子的脊上绽放了。包好的饺子放在屉上,鼓鼓的,隐约可以看见馅儿的颜色。姥姥每次包饺子都十分开心,嘴角一直向上扬。姥姥说:“包饺子,那是咱们的传统,外面的饺子再好吃,终究不是自己包的,没有家的味道。”作者抓住“饺子”这一具体的依托点来写姥姥,在写姥姥包饺子的过程时,从揉面到擀皮再到包饺子,作者都进行了生动的描写,比喻修辞手法的运用把这个过程写得很有美感。姥姥关于饺子的话语——“传统”“家的味道”,使得小小的饺子的内涵更加厚重。学以致用·我来试试布置题目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生活中离不开车。车,种类繁多,形态各异。车来车往,见证着时代的发展,承载了世间的真情;车来车往,折射出观念的变迁,蕴含着人生的哲理。佳作示例风波如今,汽车早已进入了千家万户。在很多人心中,汽车不仅是一种交通工具,同时也成了衡量一个家庭经济水平的重要标志。老马夫妇最近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因为每次赴宴,朋友总是问:“老马,你是怎么来的呀?”此时,夫妇俩总觉得浑身不自在,哭也不是,笑也不是。①①借助于“浑身不自在”“哭也不是,笑也不是”来显示老马夫妇的尴尬。清晨,他们骑着电动车经过小区门口时,碰巧遇到了正在发动私家车的朋友。朋友关切地说:“老马啊,天凉了,应该买辆车了!省什么省啊!”②老马打个哈哈,脸上露出尴尬的笑容。③潘多拉的魔盒一旦被打开,买车的念头就渐渐坚定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年产9000万平方米瓦楞纸板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模板-立项拿地
- 湖北疫情知识培训课件
- 强化整体认知 提升思维水平-“双减”政策下小学数学作业设计
- 2024-2025学年安徽省芜湖市南陵县八年级(上)期末英语试卷(含答案)
- 2024年教师计算机培训总结
- 专题03:论述类文本阅读(复习要点)(解析版)
- 2024民政局官方离婚协议范本制作与婚姻法律援助服务协议3篇
- 二建市政工程实务-二建《市政公用工程管理与实务》点睛提分卷1350
- 二建建筑工程实务-二建《建筑工程管理与实务》押题密卷1262
- 2024年学校安全工作计划范文(35篇)
- 2024年06月上海广发银行上海分行社会招考(622)笔试历年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TSG 51-2023 起重机械安全技术规程 含2024年第1号修改单
- 计算机科学导论
- 浙江省杭州市钱塘区2023-2024学年四年级上学期英语期末试卷
- 《工程勘察设计收费标准》(2002年修订本)
- 2024年一级消防工程师《消防安全技术综合能力》考试真题及答案解析
- 2024-2025学年六上科学期末综合检测卷(含答案)
- 安徽省森林抚育技术导则
- 泌尿外科护理疑难病例讨论
- 英格索兰空压机操作规程
- 简单通用利润表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