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扬马”文化与扬州地方传统文化的关系
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原本作为民族国家区别符号的文化也不再仅仅是一种标志,它也跟随市场的浪潮发展变化为一种新的经济动力,且在当今经济中的地位日益提高。实践已经证明,一个民族或国家的持续发展,始终离不开自身文化的支持。而作为一项地方性的体育赛事来讲,要想脱颖而出而不是湮没在众多的同种赛事之中,真正为城市的发展提升市场竞争力,必须拥有自身独特的竞争优势,这种优势的最终源泉就是举办者自身所具有的独一无二的文化。体育赛事一经诞生就与城市结下了不解之缘,大型体育赛事的举办对一个城市的发展会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凭借举办大型体育赛事的机会,一些城市实现了后发超越式发展,一举跨入世界名都市行列。扬州鉴真国际半程马拉松赛的举办地扬州,正朝着世界名城的目标而奋斗,“扬马”就是助力器之一。作为至今仅举办八届就已成为国际田联金标赛事的“扬马”,超越了众多前辈,成为国内马拉松赛事的后起之秀,其原因就是“扬马”充分认识到地方文化对于赛事发展的巨大作用。扬州自古便是经济与文化的双重重镇,在中国的文化发展中具有极高的地位,无论是在学术上、艺术上,还是手工技艺上,都有卓越的成就,汇聚成为独树一帜的扬州文化。扬州文化始终以海纳百川的宽广胸襟,融汇各方所长,同时又始终保持自身独有的特色,最终形成了雅俗共赏、刚柔相济的文化特色。“扬马”作为一项独立的体育赛事,拥有自身的文化,而作为扬州重要的体育赛事,其产生发展又与扬州文化息息相关,“扬马”文化最终的归宿必将是成为扬州文化的一个分支。要用扬州文化推动“扬马”的发展,首先是要将扬州文化和“扬马”文化融合在一起,融合的关键不仅在于表面的结合,更为重要的是在精神内涵上达到相互关联。“扬马”的举办意义,不仅是一场体育竞赛,更为重要的是,它还担负着对扬州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的任务,只有传承扬州文化,“扬马”才能更好地打造自身的文化特色,只有在“扬马”中创新扬州文化,才能真正保持活力,持续不断地将赛事更好地办下去,实现百年“扬马”的愿景。第一节扬州地方文化的特点扬州已经有2500余年的历史,经历数次繁华。汉吴王刘濞在广陵建都时,利用其属区的地理优势和资源优势,积极发展势力,“招致天下亡命者盗铸钱,煮海水为盐,以故无赋,国用富饶”,终于发兵叛汉。当时的扬州已是“车挂轊,人驾肩。廛闬扑地,歌吹沸天”的都会。隋唐时,随着京杭大运河的开通,扬州的发展也迎来了又一个巅峰,素有“扬一益二”之说。清代,扬州占漕运、盐政、河务三大要政之地利,加之康熙、乾隆六次巡幸,刺激了扬州政治、经济和文化地位再度上升,出现第三次繁华,跻身世界十大城市之列[1]。扬州在中华文明中是颗美丽的珍珠,深厚的历史积淀蕴藏着丰富的文化财富。“扬州地方文化”是扬州各地文化的总称,它不是一个单一的概念,而是一个集成性质的概念。需要说明的是,这里的扬州文化既不是指古代九州的扬州,也不是指现在行政区域的扬州,而是指江淮之间这一大片土地。扬州地方是指以扬州为中心、为表征的江淮流域的文化现象。扬州地方文化具有极为丰富的文化内涵,“大体上可以分为三种形态、三个层次。三种形态,即物质形态(如建筑、园林、街巷等)、文艺形态(如戏曲、曲艺、书画、工艺等)和观念形态(如人文精神、风俗民情等)。三个层次,即学术、艺术、技术等。不是说其他城市没有这些,但是像扬州这样,差不多每个门类都能自成一派、独树一帜的很少。”[2]扬州书法、扬州绘画、扬州八怪、扬州篆刻、扬州评弹、扬州漆器、扬州玉器、扬州剪纸、扬州园林等文化都极富扬州地方特色,每一种文化艺术形式都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扬州作为一个商业都会,经济的发展始终依赖于商业贸易的繁荣,与传统的农耕生产方式有着鲜明的差别,产生于这种经济基础之上的文化自然有别于正统的儒家文化。同时扬州处于古时交通要地,连通南北,对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在这种经济基础与区域环境中成长的扬州文化具有了以下几个特点。一海纳百川、南北兼容扬州地处京杭大运河与长江的交汇之处,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使扬州成为连接南北的交通枢纽,商贾云集,同时跟随而来的是各地的饮食、戏曲、工艺、书画等文化消费产品,扬州也就成为南北文化碰撞交流的舞台。近年来,各地掀起了一股区域文化研究的热潮,其中有一个明显的特点是,许多周边区域文化,如吴楚文化、徐汉文化、徽州文化,都试图将扬州文化纳入自身的文化范围之中,这从侧面反映出扬州文化本身就是一种善于学习融合各地文化并予以发展利用的地域文化。下面就从具体的几个方面进行分析。1.南北皆宜的饮食饮食习惯的养成与各地的地理气候条件有着密切的关系,地理位置与气候的不同,决定了烹饪中所使用的食材、技巧、调味的差异,因而形成风格迥异的各地饮食习惯。如《礼记·王制》载:“凡居民材,必因天地寒暖燥湿。广谷大川异制,民生其间者异俗,刚柔轻重迟速异齐,五味异和,器械异制,衣服异宜。”中国幅员辽阔,地理气候差异显著,饮食习惯也各有不同,大致形成了川、粤、淮、闽、浙、湘、徽、鲁八大菜系,再进行粗略的划分的话就是南北两种饮食习惯。而南北的差异表现更加明显,正如清钱泳在《履园丛话》中所述:“北方嗜浓厚,南方嗜清淡;北方人以肴馔丰、点食多为美,南方人以肴馔佳、果品鲜为美。虽清奇浓淡,各有妙处。然浓厚者未免有伤脾胃,清淡者颇能自得精华。”正是饮食习惯的差异,要使一方的菜肴适应不同地方的人群,存在着极大的困难。但扬州的淮扬菜系却似乎不存在这种“众口难调”的困境,适应了各地人群的口味。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扬州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扬州地处江淮平原,东近大海,南依长江,西有丘陵,北接湖区,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食物资源十分丰富。第二,扬州作为移民城市的消费条件。扬州历史上几度兴衰,当其盛时,达官贵人、豪商巨富纷至沓来,竞相斗富,追求享乐,无形中促进了烹饪业的交流与发展;而当其衰时,上至名门望族,下至平民百姓,纷纷举家南迁,这无形中也是一次经济、文化包括饮食的南北大交流。第三,扬州厨师的人才条件。扬州这一特殊城市培养了大批厨师,他们或就地谋生,或携技外出,不经意间扩大了扬州美食的影响,丰富了扬州饮食文化的内涵。[3]正是淮扬菜这种南北风味兼收的烹饪手法,使其菜肴“不咸、不甜、不辣、不苦、不酸、不怪”,能够让不同地区的人所接受,也确立了它在中国八大菜系的地位,使其成为满汉全席的主要菜色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之夜国宴的主角。冯其庸先生盛赞“天下珍馐属扬州”“馋煞九州饕餮侯”的话语不算夸张。2.汇南北人于一城扬州一直以来受各地移民的青睐,直到清末为止扬州始终是每次移民大潮的主要目的地之一。中国历史上有过三次人口南迁,第一次出现于晋永嘉之乱,延续到南北朝,前后二百余年。中原先民分为三路,西路“秦雍流入”,中路“司豫流入”,东路“青徐流入”。东路即沿淮河到扬州及过长江到苏南浙江一带。第二次出现于唐天宝年间的安史之乱,断断续续进行到五代。第三次,宋靖康之难,宋都南迁。三次大移民扬州都是必经之地或落脚之地。而每次朝代更迭,作为必争之地的扬州,人口总会巨减,而此后人口又会骤增。[4]而在相对稳定的时期,扬州的外来移民也不在少数,以清朝为例,清朝入关后,十分重视恢复漕运、整顿治理黄河及恢复盐业生产。漕运与盐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带来了扬州城市的恢复。在盐业经济和漕运都得到恢复与发展的背景下,“地兼三者之利”的扬州得以迅速恢复与发展。城市人口大量增加。雍正十年(1732年),清政府考虑到扬州人口众多,在江都县的西北建了甘泉县。乾隆帝南巡时,扬州盐商和官员为迎接圣驾,“大构建、兴宫室,建园池,营台榭,屋宇相连,耸似长云”,扬州发展至极盛。繁盛的扬州城“四方豪商大贾鳞集麋至,乔寓户居者,不下数十万”。[5]大量移民来到扬州的原因,除了战乱、经济发展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缘由是扬州良好的人文环境:敬重道义,尊重人才,注重实绩。扬州敬重道义,董仲舒提出的“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千百年一直是这个城市所奉行的圭臬。曾任扬州知州的欧阳修所作的《朋党论》,以君子小人辨其党,则对以“同道为朋”还是以“同籍为朋”也不能不说是一个道义的约束。扬州尊重人才,欧阳修、苏轼都是遭贬后来扬州任职的,这里的老百姓依然十分尊重他们,他们也如鱼得水,赢得“文章太守”的美名。他们做官并非在扬州一地,大文人也并非只有他们几个,为什么只有他们(还有后来者)并且只有在扬州才有此美名?主要是因为扬州的文化氛围浓厚,在这里才有众多知音,才能得到社会的认同。扬州注重实绩,春秋时的吴王夫差和汉代吴王刘濞,对扬州的开发都曾起过很大作用,尽管两人的结局都不好,但扬州人没有忘记他们,为他们立庙祭祀,后来竟将他们作为财神供奉。扬州人民为隋炀帝修陵立碑,对他进行公正评价,不以其功抵过,也不因其过掩功。今天对于扬州盐商的评价也是本着实事求是的精神。正是这种氛围,对人的影响很大。凭借这样的文化氛围扬州把各种文化和人才吸引过来,最终促进了扬州的建设和发展。扬州文化的内在精神和外在形式,就是在自身个性与外来影响下塑造出来的。[6]二和谐共生、雅俗共赏古时扬州的经济以商业为主导,市民社会的文化发展有着巨大的空间,适应于普通民众的文化娱乐相当普及,而拥有大量财富的巨贾则供养文人以附庸风雅,这就带动了各种文人艺术的进步。高雅的文人文化同普通民众的通俗文化在同一片土地上和谐共生并相互影响,最终形成既拥有极高艺术品位又不失大众性的文化氛围,使扬州文化得以获得长久的生命力,不至于因为时代的动乱,造成文人文化的没落,进而造成整个扬州文化的断代,因为民间依然保留着扬州文化的精髓。谈及雅俗共生,可从下面几个方面略知一二。诗词是古代中国文学的典型代表,短小的诗词通过各种表现技巧,将作者的各种情怀蕴藏其中,其表现力不亚于其他任何文体。作为交通与经济要地的扬州,文人骚客多会于此,所留下的与扬州诗作有关的诗作可谓数不胜数。但提到扬州,即使是读诗不多的人也会想起杜牧的“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这句千古绝唱,从此“二十四桥”便成为扬州的标志。那么文人的这些诗词是如何深入寻常民众之间的呢?古时书籍的印制发行并不发达,即使是到活字印刷术发明之后,书籍印发变得较为容易,读书的人也毕竟是少数,因此将文人诗词传于街巷的并不是书籍,而是游走于民间的说唱艺人。通过燕乐歌舞的方式传播文化,是一种特定时期的社会文化现象。它打开了文学下行的通道,也就是把“雅”与“俗”打通了,使殿堂文化转化为大众文化,文学才子成为大众崇拜的明星。佳作一出,便广泛流传,作者与读者也拉近了距离。这一方面为文学自身注入新的活力,刺激文人更强烈的创作激情,另一方面也在不断提升大众的文化教养。唐代有“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宋代有“凡有井水饮处,皆歌柳词”,文学之普及,社会文明之提高,可见一斑。一直到清代,郑板桥还要作《道情十首》,意在通过一种通俗文艺形式传播其思想观念和道德情操。[7]清政府为了更快地恢复生产,增加盐赋收入,实行了一系列生产、招商优惠政策。两淮盐业生产迅速得到恢复与发展。到乾嘉时期,两淮盐产量最高达到200万引左右,约占当时全国产盐量的三分之一,是明代两淮盐产量的3~4倍。盐商纷纷回到两淮,“年年生意俱好,获利甚多”,成为推动扬州城市发展的动力之一。[8]富甲一方的盐商所带来的并非仅是经济上的快速发展和生活上的奢靡铺张,同时也为扬州文化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盐商多结交文人,资助寒士,即使著名文人与盐商间亦难免有些瓜葛。浙西词派领袖朱彝尊“举博学鸿词,授检讨,归过扬州”时,大盐商安麓村就曾“赠以万金”(《扬州画舫录》卷10)[9]。虽然盐商结交文人多为附庸风雅、装点门面,但从客观上还是促进了文化事业的兴盛,更何况盐商中也有擅长文学之人,如盐商巨子马曰琯、马曰璐兄弟皆以诗闻名。马曰琯在扬州主持诗坛数十年,有“南马北查”之称。与此同时,盐商还积极赞助、兴办文化事业。雍正十二年,马曰琯在新城广储门外,于崇雅书院旧址上重建堂宇,名曰“梅花书院”。桐城派古文大家姚鼐任该院掌教,“风规雅峻,奖掖后学,赖以成名者甚多”(《扬州画舫录》卷3),且促成了安徽桐城派与扬州学派的交流。[10]而盐商花费巨资建造的私家园林也并非仅供自身居住与享受,也是收藏图书典籍与文人墨客活动的场所。珍藏古书秘籍、稀世字画,或供朝廷征集,或专供文人观摩、欣赏,或供学者借阅交流,以资著述,也是两淮盐商中一些有识之士贡献的实绩。[11]在盐业经济深深影响下成长起来的扬州文化,必然会留下世俗盐商的烙印。一个城市文化底蕴的深厚,不只取决于城市中文人学士本身,还要将普通民众的因素考虑在内。扬州人家常用的一副对联是“数百年人家无非积善,第一等好事只是读书”,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堂前无字画,不是旧人家”,这表明他们的一种生活态度——好学上进。《扬州风土记略》中记载,扬州禹王庙庙额,为王良常书。道光年间,重修庙门,匠人将石斫毁,遍征善书者摹之,皆不肖。对门有一屠人,毅然提笔书就,与旧额无异,众皆惊服。屠人云:“每早市罢,辄就割肉案上,以刷帚对临数十次。十余年来,未间一日也。”此事看似笑话,但其实在今天的扬州,普通职员、农民、商贩、工匠写一手好字、画一笔好画、弹一曲好琴的比比皆是,此即遗风也。尤为可贵的是,在普通生活中,他们也融入了文化,提高了品位。例如沐浴业,扬州尊崇“儒有澡身而浴德”这一准则,从“混”中悟出“淳”,从“浴”中悟出“德”。清人林苏门云:“日新何必用汤盆,相对忘形总一般。刮垢无分身贵贱,临池先辨水温寒。裸裎我侧谁能挽,人前各尽欢。混沌一堂和气温,居然浴毕也弹冠。”[12]从以上可以看出,在扬州这片土地上,雅与俗是相互贯通的。但无论是较高精神层面的、起决定性作用的雅文化,还是较低层面的更直接、广泛、活跃的俗文化,其最终的目的都是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提高人们的文化涵养,所以两种形式都应充分地利用。雅文化应当在精神内涵上起到引领作用,使俗文化朝着积极健康的方向上发展,而俗文化则以自身贴近生活的表达方式将高雅的文化内涵展现给普通大众并使其接受。这是扬州文化之所以迷人之处。三以人为本、人文精神对于扬州文化的特性,唐人杜佑在其《通典》扬州卷末的《风俗》中是这样描述的:“扬州人性轻扬,而尚鬼好祀。每王纲解纽,宇内分崩,江淮滨海,地非形势,得之于失,未必轻重,故不暇先争。然长淮、大江,皆可拒守。阂越遐阻,僻在一隅,凭山负海,难以德抚。永嘉之后,帝室东迁,衣冠避难,多所萃止,艺文铭术,斯之为盛。今虽闾阎贱品,处力役之际,吟咏不辍,盖因众颜徐庚之风扇焉。”这样的特性描述有诸多证据可以证明。以诗词为例,如张祜的《纵游淮南》:“十里长街市井连,月明桥上看神仙,人生只合扬州死,禅智山光好墓田。”又如与张祜出身不同的杜牧的《遣怀》:“落魄江南载酒行,楚腰纤细掌中轻。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他们的描述几乎相同,给人一种深刻的印象,帝国皇都的那种富丽这里有,那种等级分明、井然有序的秩序这里却一改为放浪形骸,表现出充分的自由。[13]扬州人“好商贾”应该是社会发展的积极因素,而几乎是所有的史家都对此表示出轻蔑或愤慨。[14]势利、求富,应该为各地人群皆不能免,但众口一词的“轻扬”定谳,的确是扬州地域的人文传统。扬州在文化认定上有着“厥性轻扬”“风俗轻扬”的偏颇,照一些人看来它就显得那样轻浮,不合乎规范。有着这样的文化认同,是因为扬州由于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交通条件,形成了奠定在市场基础上的商业消费城市,并以其雄厚的经济实力支持了扬州先民的文化创造。它的城市文化性质与乡土中国的农民文化背景反差很大,所以难免被传统社会视为怪异,并迭遭传统文人的指责。[15]并且人们更多是为表面繁华所迷惑,根本没有人认真总结扬州发展经验,要么如苍蝇逐臭一样去求索安逸,要么咒骂自己没有得到的财富为何被他人占去那么多,进而在所有的文学作品中出现一种情结:仇富、仇乐,即仇视富有,仇视自由。[16]同时在北方齐鲁文化一直占正统地位的中国,一直存在“重北轻南”的文化现象,所以对于南方文化的评价,一直是处于批判审视的态度,在关键问题的争论上,属于南方文化的扬州文化并无多少发言权。在有人批判扬州人轻浮、慵懒时,却有学者敏锐地点出了扬州文化“以人为本”的价值追求。的确,相对于传统文化的主流,即“三纲五常”、忠君报国、克己复礼等以家国社稷为本位的整体主义,扬州文化是以活泼、具体的个人为价值本位的。它的诗性智慧,情感关怀,生命追求,它的奋斗精神,激励着个人创造美好生活和追求人生价值的欲望。它的包容,突破了宗法社会的狭隘目光,自立而立人,体现了对异己者的尊重——仅仅尊重还不够,它更能学习、吸收,以成其大。扬州文化是个博大精深的体系,反映在其他地方似乎是悖论的文化特性,都在个体本位价值观的市民精神里得到了统一。[17]谈到扬州文化中的人文精神,不得不提到两个学派,即泰州学派和太谷学派。泰州学派是深受王阳明的影响而产生的学派,但泰州学派又是独立于王学之外的,王艮所开创的泰州学派,既有对王学的继承和发扬,又有对王学的修正和离异。泰州学派的人本主义思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首先,泰州学派主张自然人性,王艮的自然人性说在《乐学歌》里得到很好的体现,“人心本自乐,自将私欲缚,私欲一萌时,良知还自觉,一觉便消除,人心依旧乐,乐是乐此学,学是学此乐,不乐不是学,不学不是乐,乐便然后学,学便然后乐,乐是学,学是乐,于戏!天下之乐,何如此学!天下之学,何如此乐。”乐是人的本性,学习也是乐,是自然人性。纲常伦理在王艮那里已经被快乐之学所取代。[18]同时,王艮有提出安身思想,主张以人自身为根本,安身是其他一切的根本,承认明哲保身的做法。其次,泰州学派有很强的平等观念,王艮认为满街人都是圣人,圣凡平等。有平等思想的存在,自然会有一种深深的平民意识,王艮热衷于平民教育,以致“时先生多病,四方就学日益众。先生据榻讲论,不少厌倦”。[19]他的学生中大多是平民出身,朱恕乃樵夫,韩贞乃陶匠,林春乃佣工。最后,泰州学派承认人的合理欲望,认为人的欲望是人合理的本性,应当尊重人的本性,这体现了对传统理学“存天理,灭人欲”的反抗。如罗汝芳指出“天机莫非嗜欲”,“人无贵贱贤愚,皆以形色天性而为日用”,“人之好贪财色,皆自性生,其一时之所为,寔天机之发,不可壅阏之。”何心隐认为“性而味,性而色,性而声,性而安佚,性也”“欲货色,欲也。欲聚和,欲也。”太谷学派是泰州学派的继承者,同样关注民生,面向社会。泰州学派与太谷学派明显区别于主流文化立足封建统治秩序的“人伦日用”,佐证了扬州文化其核心价值是以人的主体性、独立性为本位的特点。第二节“扬马”文化与扬州地方传统文化的联系一“扬马”文化与扬州地方传统文化的互融马拉松比赛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在国外,每年都会举办很多次,无非是跑完一定长度的赛道。但剥开这种表象的竞赛形式,真正吸引数万参与者并支撑这项体育赛事坚持下去的东西是它自身所蕴含的文化。正如复活的奥林匹克运动,百余年来让它生生不息且越发辉煌的原因不是它让人眼花缭乱的运动项目,而是它自身所包含的平等、和平、友谊、团结的精神内涵,是这些人类所共同向往的追求让全世界为之倾倒。马拉松在奥林匹克运动中是一个古老的项目,有其自身的精神内涵,那是一种超越极限、坚忍不拔、永不放弃的精神,每个城市所举办的马拉松都会有这一共同的精神追求,但能够出现百花齐放的景象是因为每个地方的马拉松比赛都具备各自独特的文化特色。扬州鉴真国际半程马拉松赛作为扬州每年一度的重要体育赛事,正是由于自身所拥有的文化特色才没有被全国众多的城市马拉松赛所湮没,反而越走越远。“扬马”的特色必然要借助于扬州的地方文化,将“扬马”文化同扬州地方文化很好地融合在一起,是“扬马”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但要想将两种文化融合到一起,不能紧靠形式上的粘连,就如将颜色相同的铁和橡皮泥粘在一起,用不了多久便会分离,因为它们本质上根本就不是同一种物质,不存在共性,而将两块即使颜色不同的橡皮泥揉捏在一块,也不可能再完全分开,因为它们有相同的本质构造。两种文化的互融也是如此,首先必须保证精神特点有着共性(即可融性),其次才是外观形式上的联合。如果只是简单的拼凑,得到的只能是图有虚表的怪物,早晚分崩离析。扬州文化的特点上面已经分析过了,“扬马”文化的特点又是如何呢?2012年9月,“扬马”收到国际田联主席及秘书长共同签发的函告,成为国内第三个国际田联马拉松金标赛事、国内唯一半程马拉松金标赛事。由此可以看出“扬马”作为一项竞技体育赛事,其赛事质量得到了国际上的肯定。根据统计,参赛的国外运动员从2006年的12名增加到2012年的632名,国际高水平运动员达42人,其中符合国际金标赛事标准的选手有17人、国内专业运动员达87人。跑完半程的选手从2006年的216名增加到2012年的9500名。扬州鉴真国际半程马拉松赛已经举办了八届,八届比赛的成绩稳步提高,男子半程的成绩从第一届比赛的1小时零5分53秒提升到2013年的1小时39秒。从各项指标上看,“扬马”的确称得上高质量的竞技体育赛事,充分体现了人类所追求的“更高、更快、更强”的现代奥林匹克精神。但“扬马”不仅是一场专业的体育竞赛,更是一次普通民众的体育盛宴。与2006年相比,2012年的参赛人数从929人发展到35000人、参赛国家和地区从5个增加到41个、参赛国内城市从20个提高到272个、参赛高校从1所增加到120所、参赛社会团体从13个提高到413个。从参赛人员构成来看,绝大部分为普通社会民众和团体,而“扬马”也从最初的单一半程项目,发展到如今的五大项目。可以说既为专业选手提供了一个比拼实力的平台,同时又为广大民众搭建了一个展现自我风采和体验奥林匹克体育精神的舞台。而所有参赛人员中,外地人则占到了2/3左右,足见“扬马”在国内的影响力,也体现出“扬马”海纳百川的文化气质。所以“扬马”在保留了竞技体育的专业性的同时,很好地融合了全民健身的文化,做到了竞技体育和全民健身相结合。同时“扬马”又是体育比拼与旅游观光的结合。扬州作为著名的文化古城,具有众多的文化旅游资源,个园、大明寺、瘦西湖、平山堂是其中的典型代表。“扬马”每年的举办时间都在4月18日至5月18日之间,此时正处于扬州市举行的“烟花三月经贸旅游节”期间。此时的扬州烟雨蒙蒙、琼花盛开、花香扑鼻,是旅游的黄金季节。两万多名外地(籍)选手、运动员、体育爱好者在比赛之余,于园林景点、老街深巷之中游走,观赏园林、品尝美食、聆听古琴、欣赏工艺品、回味“扬州八怪”,流连忘返,其乐融融。每到此刻,扬州的大小宾馆预订一空,一床难求。“扬马”在带来体育竞技享受的同时,俨然已成为扬州旅游观光业的强大支柱之一。除此之外,“扬马”还凸显了历史文化与现代文化的结合,公益文化与体育产业的结合,赛事成长与城市品牌的结合。由此可见,“扬马”文化是一种兼收并蓄的文化,集合了众多文化元素,在展现体育竞技固有的文化内涵之余,创造性地将各种可利用文化因素融入赛事本身。这种海纳百川、融他于己的文化特点,与扬州文化可谓不谋而合。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到,“扬马”文化同扬州文化在精神内涵上有着共通之处,二者都是一种包容并蓄的文化,有着极高的可融合性,为在表面形式上的互融奠定了精神上的基础。有了精神层面的支持,并不意味着外在形式的融合就轻而易举了,要将表面融合得天衣无缝,同样需要付出辛苦的汗水和巧妙的技术。“扬马”在外在形式的互融上同样做得很出色,下面就以比赛路线的设计为例予以证明。马拉松比赛是一项长距离的户外运动,其特有的项目性质为展现城市面貌及建筑文化创造了天然的机会,于是比赛路线的设计就显得尤为重要,而比赛路线也成为城市马拉松赛的一项重要的文化组成部分。“扬马”在比赛路线设计时,首先要考虑的是采用全程马拉松的方式,还是选用半程马拉松赛的问题。如果举办全程马拉松,那么首先在线路设计上会出现两个问题,如果绕城而过,赛事将不能全景体现城市地标性人文景观,展示城市风貌的效果和意义将大打折扣,更谈不上将扬州的建筑文化艺术融入其中;如果穿城而过,尽管可连接城市的古今精华,但势必会因封路阻断城市交通动脉,给市民及游客当日出行带来极大不便,与办赛宗旨相悖。其次在竞赛方面,“扬马”与历史悠久的大连国际马拉松开赛日期相距较近,如果同样选择全程赛事在竞争上将失去优势。所以对于老城区古迹名胜星罗棋布,东西新区高楼林立,仅有973平方公里市区面积的精致扬州城来说,选择半程马拉松是极为明智的。如何将21.0975公里长的比赛路线设计成为一览扬州建筑文化的景观大道,又是需要进一步思考的问题。但这似乎并未难住设计者,一直以来,“扬马”比赛路线的设计以“唐宋元明清,从古跑到今”为理念,贯穿扬州新老城区。尽管“扬马”的比赛路线一直有所变动,但设计思路的相对稳定保证了路线能够经过扬州主要的建筑景观。像2013年半程马拉松线路为:(起点)广陵新城江苏信息服务产业基地沙湾中路广新岗处—文昌东路(北侧)—文昌中路(北侧)—(右转)泰州路右侧快车道—高桥路右侧快车道—五台山大桥南侧匝道上桥—(左转)漕河东路、漕河西路北侧快车道—(右转)友谊路中间快车道—(左转)平山堂东路、平山堂西路—(左转)邗江北路西侧快车道—(右转)文昌西路北侧快车道—国展岗(左转)—国展路西侧快车道—(右转)明月湖路—(左转)京华城西侧辅路—(右转)京华城路—(右转)博物馆路—文化艺术中心公交站台处(终点)。这次的路线经过东关古渡、个园、大王庙、文昌阁、平山堂、双博馆等古今建筑景观,综合前几届的路线,瘦西湖、大明寺、个园、双博馆等是路线设计中的热点景观。扬州的历史文化古迹与现代化地标建筑琳琅满目,在此有必要简要介绍上文所提及的几处精华。扬州鉴真国际半程马拉松赛以鉴真大和尚命名,比赛路线中经过鉴真授戒讲经的大明寺可谓顺理成章,也是必然之举。大明寺始建于南朝刘宋孝武帝大明年间,也因此而得名,距今已有1500余年。千年古刹如同鉴真大师东渡日本之行的经历一般,历经劫难,终获新生。进入大明寺,便可看到一座高塔立于寺之东园,此塔名为栖灵塔,为隋朝仁寿元年文帝为庆贺其六十生辰而下诏全国建塔三十座用以供奉佛骨舍利时所建,共九级,宏伟壮观。由于扬州地区并无高山,身处位于蜀冈之上的栖灵塔上即可一览扬州全貌,李白、白居易、刘禹锡等著名诗人也曾登高远眺,留下千古名篇。此后该塔几经兴废,1993年,于旧址重新建塔,仿唐式,九级,高七十余米,使当世之人又可“九层云外倚栏杆”,远眺江南青山隐隐。大明寺的对面便是自然美景与园林艺术完美结合的瘦西湖景区,瘦西湖融“南秀北雄”为一体,在扬州园林建设最为繁盛的“康乾盛世”时基本定局。景区内包括众多历史名胜古迹,其中不可不提的是五亭桥与白塔。五亭桥是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巡盐御史高恒及扬州盐商为迎奉乾隆帝而建,是因为建于莲花堤上,或是因为形状像一朵盛开的莲花,所以它又叫莲花桥。该桥最为奇特的是桥身下支四翼,共有正侧拱洞十五个,《扬州画舫录》中记载,“每当清风月满之时,每洞各衔一月。金色荡漾,众月争辉,莫可名状”,怪不得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称其为最具艺术美的桥。关于白塔,扬州一直流传着“一夜造塔”的故事,根据《清朝野史大观》中的记载,大体上是讲盐商为博得乾隆皇帝的欢心,以重金贿赂皇帝左右而得图纸,模仿北京万寿山喇嘛塔的造型,一夜砌成。虽为野史,但其中也反映出当时扬州盐商的富裕程度和扬州的繁华之景。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扬州并未沉浸于古时的辉煌之中,而是看到自身的不足与落后,奋起直追,经济上渐渐有所起色,而在城市建设中也诞生出许多新的地标,双博馆就是其中典型的代表。扬州双博馆,由扬州中国雕版印刷博物馆、扬州博物馆新馆组成。位于扬州新城西区,自然风光迷人的人工湖西侧,双博馆的造型由自然的曲线勾勒出两片荷叶的形状,与人工湖相互呼应,充分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统一、建筑与自然交融合一的设计理念。自2005年10月正式开放以来,已经成为扬州地区最大的文物收藏中心、文博学术研究中心、市民文化休闲中心以及青少年文博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双博馆等新一批城市地标的产生,也从侧面展现出扬州现代化建设所取得的成就。以上几处扬州景观,可以说充分展现了扬州古代园林和现代建筑艺术的文化精髓,作为“扬马”文化重要组成之一的赛事路线的设计,很好地展示了扬州的城市风貌,将“扬马”文化与扬州文化的互融做到淋漓尽致,每次路线的设计都体现出扬州是一个“古代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名城”。二“扬马”文化与扬州地方文化的传承“扬马”经过八年的发展,已经拥有了一套适合自身的发展策略,也具备了一定的文化影响力。但其长远的发展除了仅靠自身的文化魅力外,还需要得到扬州文化的支持,“扬马”成长在扬州这片充满文化涵养的土地上,有着众多可以利用的文化素材。扬州文化与“扬马”文化有如一对母子,“扬马”诞生于扬州的土地上,有着自身独特的性格,那是它自身的文化,扬州文化就像它的母亲,为它提供营养丰富的乳汁。扬州文化的血脉早已渗透到“扬马”文化之中,“扬马”文化也日益融为扬州文化的一部分,所以“扬马”不只能从扬州文化中获取发展的动力,还需对扬州文化承担一份责任,那就是传承养育自己的扬州文化。对于地域文化来讲,能否将它自身更好地延续下去是一件至关重要的事情,寻找一个好的传承载体在这其中又是必须要考虑的重要问题。扬州文化打造出的独具特色的“扬马”,同时也就成为扬州文化传承的一个重要载体,多年来的实践也证明,“扬马”正在以其特有的文化形式将传承扬州文化。下面从具体实例中去感受扬州文化是如何在“扬马”中得到传承的吧。现代重要的体育赛事都会有自己独特的会徽和吉祥物。作为一种特殊的表现形式,会徽可以通过图形、文字的方式,带有艺术性地表达出其所代表的相关赛事的文化内涵,吉祥物则可通过立体性的表现手段将人们对赛事的祝愿表达出来,并将赛事的精神追求形象地展现在世人面前。好的会徽和吉祥物不仅可以充分展示赛事的精神面貌,还可以提高赛事的辨识度,推动赛事的发展壮大。以北京奥运会为例,其会徽“中国印·舞动的北京”由三个部分构成:1.像一个人的“京”字中国印;2.汉语拼音“Beijing”和“2008”字样,象征2008年北京奥运会;3.奥运五环:奥林匹克精神的象征。在这个标志中,明确显示出了本届奥运会的举办地和时间,用中国传统的篆刻艺术,展现出一个充满活力的中国与北京,将中国文化与奥林匹克精神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同样,吉祥物“福娃”也惊艳了世界。北京奥运会的会徽和吉祥物很好地展现了中国的传统文化,给国际社会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同时也成为一项重要的文化成果。作为一项体育赛事的会徽和吉祥物,一般要体现赛事的举办地、基本主旨等内容,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展现出举办者独特的文化特色,加强辨识度。“扬马”已发展为一项知名度较高的体育赛事,它的会徽和吉祥物设计自然要格外注意。2007年4月3日,经过两个多月的征集评选,在近百幅作品中脱颖而出的“扬马”会徽终于与大家见面。据介绍,该会徽是一个冲刺瞬间的运动员形象,寓意顽强拼搏的体育精神;上伸的双手,表达参赛者获取胜利的欢快心情;主干部分造型以“Y”及“半”为设计框架,点明了比赛的主办城市是扬州,比赛内容是半程马拉松;运动员四肢与飘带各点组成一个圆形平面,取意于扬州市花琼花,寓意扬州悠久的历史文化及其鲜明的地域特色。[20]该会徽很明确地表达出“扬马”的举办地以及它的赛事规制,而形似人形的主干设计,与北京奥运会中人形的“京”有异曲同工之妙,都体现出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特质,与马拉松比赛拼搏向前、积极进取的比赛精神完全契合。整个会徽设计最为引人注目也是最具扬州气质的,是琼花造型的融入,这就使整个会徽的造型充满了地域特色,达到更高的辨识度。而“扬马”的吉祥物“扬扬”也于2011年与大家见面,“扬扬”这个名字取自扬州的“扬”字,点明了比赛的主办城市,也寓意马拉松运动员斗志昂扬。造型方面,“扬扬”采用了扬州的市花琼花为形象设计元素,突出扬州的地方特色,并融入祥云、水以及“扬马”会徽等辅助元素。头部配有华夏传统的“祥云”符号,通过“天地自然,人本内在,宽容豁达”的东方精神,借祥云之势,传播祥和文化。另外,祥云两侧的水滴,寓意鉴真东渡日本弘扬佛法,传递了鉴真精神。吉祥物的5种颜色与会徽相呼应,更与奥林匹克五环标志颜色相呼应,寓示赛事鉴真精神内涵与奥林匹克精神高度融通。值得我们注意的是,无论是会徽还是吉祥物的设计上,都融进了琼花的元素,为何融入琼花形象的设计会打动评委,琼花对于扬州难道仅意味着一种植物吗?这要从琼花谈起。自古便有“洛阳牡丹,扬州芍药”之说,但扬州市的市花最终选定为琼花,可见琼花在扬州人心目中的地位非比寻常。琼花是为扬州所特有的一种花卉,花形独特,其花大如玉盆,由八朵五瓣大花围成一周,环绕着中间那颗白色的珍珠似的小花,簇拥着一团蝴蝶似的花蕊,微风吹拂之下,轻轻摇曳,宛若蝴蝶戏珠,又似八仙起舞,仙姿绰约,引人入胜。“千点真珠擎素蕊,一环明月破香葩”,无风之寸,又似八位仙子围着圆桌,品茗聚谈。这种独特的花形,是植物中稀有的,故而世人格外地喜爱它。正如陈养元在《琼花赋》中所道:“时则万花璀璨,满树敷荣。一朵则九苞香蔟,中心则众蕊攒成。真世间之罕有,宜海内之争称。”琼花历来受到文人雅客的喜爱,到扬州者必访琼花,所以每到十里春风过扬州之时,便有淮左名都访琼花之人,因此留下了众多赞美琼花的精美诗篇,如晁补之的《扬州什咏》:“五百年来城郭改,空余鸭蹼伴琼花。”汤显祖的《送张广陵》:“相思玉茗尊前月,得似琼花梦里清。”在欧阳修为官扬州之时,也因欣赏它独一无二的美丽而为其建亭作诗,留下“曾向无双亭下醉,自知不负广陵春”的美谈。由于琼花的花色洁白无瑕,让人联想到玉,所谓“宁为玉碎,不为瓦全”,所以琼花经常被视为气节的化身。尽管琼花受人喜爱,可在民间传闻中,也有不光彩的一面。更多时候,它却与美人、荒淫、亡国分不开。流传最广的说法称,琼花乃是隋炀帝的妹妹所变。炀帝之妹甚美,炀帝乱伦奸妹,其妹含恨而死,化作妖艳的琼花,来亡其兄之国。炀帝为看琼花而幸江都(扬州),结果性命和大好河山一起丢了。[21]上面是文人骚客和民间传闻中的琼花,在真实历史中的琼花亦有不一样的风采。对于琼花的记载最早出现在北宋王禹偁所作的《后土庙琼花诗·序》中:“扬州后土庙有花一株,洁白可爱,且其树大而花繁,不知实何木也,俗谓之琼花。因赋诗以状其异。”所以炀帝为看琼花而修运河之说实乃民间戏说,炀帝时并未有琼花之说。根据植物学家谨慎的说法,琼花乃是聚八仙的一个优良突变种,虽然品质优良,但只是突变的单株,也就是说,琼花仅有一株。宋代在扬州做过太守的韩琦诗中所言的“维扬一株花,四海无同类”也印证了这一点。所谓“木秀于林,风必摧之”,琼花的美丽与稀少给它带来的却是坎坷的命运。据史籍载,北宋仁宗庆历中,琼花被移植于汴京禁苑,次年枯萎几死,于是还栽扬州,才复茂如故。金正隆年间海陵王完颜亮攻入扬州,将琼花揭本而去,又枯瘁而死,幸存残根,琼花才得以绝处逢生。南宋孝宗淳熙中,琼花又被移往临安宫里,因憔悴无花,只得送还扬州。到元世祖至元十三年(1276),蒙古大将阿术以十万之众攻破扬州,这一回琼花终于在兵燹之中死去。[22]琼花多舛的命运似乎映衬出扬州在两宋之间和宋元期间经历的种种涂炭,在此期间,扬州由富庶繁华的城市转变为王朝战争中的前线战场,受到了极大的冲击,城市几度荒废,与隋唐之盛相比,令人不免叹惋。真正的琼花早已于七百多年前香消玉殒,现在所说的琼花是聚八仙。琼花给扬州所带来的美誉以及它与扬州所共同经历的悲惨岁月,早已让扬州人民将它的名字镌刻于心中,所以琼花对于扬州不再仅是一种观赏花卉,而是扬州文化的一部分,每年春季的赏琼花习俗就是这种文化的体现。所以在20世纪80年代的市花评选中,琼花不可争辩地成为扬州市的市花。从此历经劫难的千年名花在古城扬州重放异彩,现代人用自己的文明与情感让琼花再次复活,这与人们通过现代体育让世人重新记住了马拉松这个地名以及菲利普斯这个名字有着莫名的历史巧合。将琼花的造型融入具有“扬马”文化代表性的会徽与吉祥物中,使这种独特的文化传承于正直琼花盛开时节所举办的“扬马”之中,是一种多么浑然天成的感觉。“扬马”文化对于扬州文化的传承所起到的作用还表现在对扬州刺绣的传承。2012年9月,“扬马”成为国内第三个国际田联马拉松金标赛事、国内唯一半程马拉松金标赛事。金标赛事牌匾选用扬州当地特产——素有“绣画”之称的“宝应乱针绣”制成,其本身便具备一定的艺术价值。成品色彩丰富,透明厚重,近看错综复杂,远观栩栩如生。扬州刺绣与苏州刺绣的技艺属于同一门类,同属“江苏刺绣”,简称“苏绣”。扬州刺绣源于秦汉,兴于唐宋,盛于明清,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而“宝应乱针绣”则不同于传统的扬绣,乱针绣始创于20世纪30年代的常州,艺人以针代笔,以色丝为丹青,把传统刺绣“排比其针,密接其线”的绣法,变革成采用长短交叉线条、分层加色手法来表现画面的技法。乱针绣的出现,是我国几千年传统刺绣的重大突破,是将西洋绘画与中国刺绣融为一体的创举,因其绣法自成一格,被誉为当今中国第五大名绣。乱针绣虽然起源于常州,但发展于宝应,繁荣于宝应,创新于宝应。从20世纪80年代起,乱针绣技法开始传入宝应。宝应是一个历史文化深厚和生态环境优越的县份,历史文化和自然文化的双重植根和积淀,开阔了宝应人的刺绣艺术情怀。经过近三十年的丰富实践,独树一帜的“宝应乱针绣”便从荷香的水土中秀脱而出,声名鹊起,方兴未艾,大有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之势。她在借鉴、传承常州乱针绣的基础上,融入“扬绣”的工艺特点,在师法他人中常有创新,在继承传统中屡见新意,逐步形成宝应乱针绣寓“情”于针、以线达“意”的独特风格,针法活泼,线条流畅,色彩丰富,层次感强。“宝应乱针绣”也成为扬绣的重要代表和领军产业。选用宝应乱针绣制作金标赛事的牌匾,达到了很强的宣传效果,既说明赛事对文化的重视,又象征赛事文化对地方文化的传承。三“扬马”文化与扬州地方文化的创新众所周知文化创新是文化的生命之源,是先进文化的特质,文化创新是实现文化与时俱进,增强文化吸引力和感召力的根本途径。任何事物如果没有求变求新的精神,最终会化为一潭死水,正所谓“问君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而不断地创新就是能够使“扬马”持续不断延续下去的那一股“活水”。将“扬马”文化与扬州文化的互融看作“扬马”寻找坚强的后盾,“扬马”文化对扬州文化的传承是“扬马”对扬州文化反哺的话,那么创新就是两者共同努力的目标,是更高层次的文化活动。如果“扬马”文化在与扬州文化完美融合并充分传承扬州文化的基础上实现进一步的创新,必将是两者共同受益的好事,最直接的是为“扬马”创造了新的文化特色,也间接地达到了扬州文化推陈出新的效果。文化创新是极度困难的事情,在内涵上,既不能丧失创新对象所应具有的价值,也不能忽视传统文化的精华,同时又要达到使人意想不到的效果;在形式上,要贴近主题,显得自然不做作,最好选用大家较为熟悉的素材。而创新本身既可发生在实质的内容上,也可体现在对文化传播的方式上。“扬马”近几年来一直高度重视文化创新,充分利用“扬马”文化的各个组成部分,从扬州文化中寻找突破口,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谈到文化内容上的创新,一个很生动的例子就是“扬马”奖杯的设计。但凡著名的体育赛事,对于成绩优异的选手都会在颁奖时予以能够彰显赛事特点的奖杯,因此奖杯具有极高的纪念意义和宣传意义。“扬马”在为取得名次的运动员颁发奖牌的同时,还为运动员准备了专门的奖杯,和大多数奖杯的设计一样,前六届“扬马”的奖杯都采用水晶杯,并没有多少扬州特色。而2012年第七届“扬马”另辟蹊径,奖杯的设计采用天下闻名,同时也是用国家“非遗”项目的扬州漆器进行打造。选择扬州漆器作为创新的元素,那是因为它是扬州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一项手工技艺。扬州漆器品种丰富,技艺精湛,色彩绚丽典雅、造型古朴庄重,将欣赏性和实用性紧密结合在一起,具有非常鲜明的地方风格。扬州漆器自古以来都享有盛名,它起源于战国,兴旺于汉唐,鼎盛于明清,常年作为贡品贡献朝廷。[23]在历史上很长一段时间,扬州都是我国漆器的重要产区之一,号称全国的漆器生产制作中心。早在秦汉时期,扬州漆器的彩绘和镶嵌制作工艺就发展到了很高的水平,扬州漆器的很多早期作品在扬州天山汉墓、北京老山汉墓、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文物中都能见到。[24]后来到了唐代,扬州出现了第二次文化发展高潮,成为全国的商业和手工业中心,扬州的漆器也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汉代的漆器一般是属于皇家贵族的高贵之物,到了唐代,瓷器也得到迅猛发展,逐渐取代了其他器皿,漆器也逐渐成为商贾百姓的生活用品。但是扬州仍然是宫廷使用的高档漆器的重要产地。唐代扬州漆器中最负盛名的是生漆夹纻造像。当时的扬州宗教非常发达,需要制作大量的佛像,而木刻、泥塑或者石刻的佛像十分的沉重,移动不便。采用生漆夹纻工艺制成的漆器,不仅轻巧,而且还具有不变形不开裂的优点,显示出了唐代扬州漆器的高超技艺。鉴真大和尚圆寂以后,他的弟子就是采用了生漆夹纻造像工艺为他塑造了一尊坐像,一直保存至今。明代扬州的漆器进入了一个辉煌发展的重要时期,以周柱等著名艺人为代表的扬州工匠,制作了许多在中国历史上占有一席之地的漆器精品,形成了扬州漆器工艺的特色。[25]清代是扬州的全盛时期,扬州出现了空前的文化高潮,漆器的影响遍及全国。可是到了清朝的后期,由于受到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运动的影响和冲击,扬州漆器也一落千丈,没有了往日的光辉。新中国成立以后,扬州漆器重放异彩,许多特种技艺不断地恢复,同时也在不断地创新。漆器的门类多达十余种,例如漆雕、刻漆、漆砂砚、磨漆画、彩绘、百宝镶嵌、雕漆嵌玉、骨石镶嵌等。这一时期,出现了许多价值连城的漆艺精品,如雕漆《大自然万物之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政府采购合同纠纷解决
- 软件优化维护合同
- 2024安全生产责任合同书安全生产合同
- 2024山林买卖合同范本书
- 不同地区的白酒文化差异考核试卷
- 家居纺织品的材料创新与绿色环保考核试卷
- 烤面筋加盟合同范例
- 样机展示租赁合同范例
- 搪瓷制品的食品安全与卫生认证考核试卷
- 法语劳动合同模板
- 英语连读发音技巧讲解
- 2024年秋季新外研版三年级上册英语课件 Unit 5 第1课时(Get ready)
- 2025届新高考语文热点冲刺复习议论文开头结尾
- 中航集团招聘笔试题库2024
- 2024年浙江省宁波市文史研究馆办公室招聘6人历年(高频重点复习提升训练)共500题附带答案详解
- 野生菌订购合同范本
- 代持股权质押协议
- (正式版)QC∕T 625-2024 汽车用涂镀层和化学处理层
- 公路桥梁施工安全事故案例
- 中国慢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诊断及管理指南2024版解读
- 合作分润合同范本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