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空间理论视角下的高校历史建筑保护与利用_第1页
文化空间理论视角下的高校历史建筑保护与利用_第2页
文化空间理论视角下的高校历史建筑保护与利用_第3页
文化空间理论视角下的高校历史建筑保护与利用_第4页
文化空间理论视角下的高校历史建筑保护与利用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文化空间理论视角下的高校历史建筑保护与利用

近些年来,国内外社会科学日益重视和运用空间理论来阐释社会文化现象,围绕空间理论而产生的社会空间、政治空间、文化空间等概念成为社会学、人类学、政治学、人文地理学等学科开展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的重要路径和分析框架。高校历史建筑是承载校园历史文化的重要场所,围绕其建筑本体和历史文化而形成的空间、环境和氛围是保护与利用不容忽视的重要方面。本文从文化空间的理论视角分析当前高校历史建筑的存在价值与现实境况,为历史建筑的保护和利用提供新的理论参考。一文化空间理论(一)文化空间概念的提出“文化空间”这个概念在列斐伏尔(H.Lefebvre)1974年的著作《空间的生产》中首次提出,他将人文社会领域的空间划分为绝对空间、抽象空间、共享空间和具体空间等,而文化空间成为其空间理论体系的主要方面。但是列斐伏尔对文化空间的研究仍然没有摆脱其空间研究脱离实践的窠臼,而更多地仅作为一个概念附属于空间理论。“西方空间研究大多割裂了真实空间与精神空间之间的联系,忽略了实践之于空间研究的重要意义”。[1]文化空间从理论走向实践的标志是199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155次大会上首次提出保护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的“文化空间或文化表达形式”,它从此开始进入遗产保护的国际重要文件中。尽管如此,教科文组织对“文化空间”的定义一直存在多种表述,不管怎样表述其存在条件仍然是“有固定的地点和特定的时间”。对此,文化人类学对文化空间的解释和运用最为充分,其核心所指传统和文化在特定时间和地点得到集中展现(strongconcentration)。文化空间理论认为,文化空间与物理空间、自然空间不同,文化空间是一种意义空间。也就是说,文化空间不是专指自然地理或建筑学意义的空间,其所被赋予的文化含义应该是文化空间的本质特征,它应具有非常丰富的历史和人文意义。“文化空间就是指人的特定活动方式的空间和共同的文化氛围,即定期举行传统文化活动或集中展现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的场所,兼具空间性、时间性、文化性,而且这种三者合一的文化形式是濒临消失的”。[2]日本学者更注重现有时空中世界生活的运行状态,时间得以在文化空间中凸显和被强调,他们甚至认为用“文化时空”表述更为精确。不管是文化空间,还是文化时空,作为被引申为遗产保护官方文件中的词语和概念,它们所具有的文化与地域、历史、群体相结合的特征是不容置疑的。为此,在以“文化空间”理论作为研究和分析框架时,有必要强调,文化空间是在特定活动方式和共同文化中形成的文化传统与氛围。(二)空间生产与文化表征按照空间理论的不同观点,空间大致划分为相对空间和绝对空间、经验空间与先验空间、客观空间和主观空间等,尽管如此,空间的生产仍可表述为物理空间和精神空间的产生与建构。列斐伏尔在《空间的生产》中,旨在以“空间生产”作为都市研究的起点,通过对位置、地位、地点、地域、领域、边界、边缘、核心等一系列空间隐喻概念的阐释,研讨城市阶层的形成。随后的空间研究,赋予社会性、历史性和空间性及其之间的关系以空间内涵,社会空间成为更为突出的概念。然而,社会空间的提出,的确将物理空间与精神空间实现了贯通和连接,而连接的介质就是意义。“正如迈克·迪尔指出的,列斐伏尔的空间思想核心无疑是这样一句话:‘空间从来就不是空洞的,它往往蕴涵着某种意义。’列斐伏尔始终将空间置于社会生产框架维度,正是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创造行为,才使空间得以现身并蕴涵其中”。[3]换言之,空间的生产以意义的发现和赋予为前提,而空间中的意义则是因人而生,具有强烈的人文主义特色。“是人的参与赋予空间存在性,有了人的参与,空间才产生了意义”。列斐伏尔的空间理论认为,文化表征应该是空间研究的重要议题,空间唯物论(spatialmaterialism)的空间实践、空间的表征和表征的空间三位一体的分析架构将对文化表征的阐释作为空间研究的核心。因此,文化表征理所当然地成为空间研究深化的标尺,对表征的关注就是空间再造或复现的表达。“文化是一种或多种表征,没有表征也就没有文化。所以,关注文化表征也就合乎逻辑地进入文化研究了”。[4]有学者注意到,将“时间”和“空间”的关系简化为一种二元对立,不仅容易形成以“时间”压抑“空间”的叙事逻辑,而且还会导致研究者将目光更多地投向“空间从何而来”的问题,而对“空间的未来走向”的议题则缺少整体观察与宏观把握。[5]对此,空间的文化表征就成为深化空间内涵和把握空间未来的一个重要指引和标准。在特定的地域、人群和社会关系中,将空间生产与文化表征作为地方文化史研究的理论视角,无疑是具有特殊的价值和意义的。笔者认为,应对空间理论中的空间生产和文化表征给予了更多关注,对高校历史建筑这一特殊文化空间及其附属在当前的存在机理和变化特征进行探讨,以期从新的视角回应高校历史建筑保护与利用的理论诉求。二作为文化空间的高校历史建筑空间是社会的产物,也是社会生活中的一种建构力量。列斐伏尔和索亚作为当代空间理论最有力的开拓者和倡导者,深入思考和研究了空间所蕴含的社会意义及其与客观世界的关系问题。卡西尔则划分了人类认识领域三种主要的空间形式:知觉空间、神话空间和抽象空间。本文认为,高校历史建筑除了所具有的物理空间形式外,还应具有三个层面的空间形式:感知空间、叙事空间和象征空间,换言之,就是建筑空间、意义空间和精神空间,而贯通和连接各层空间的是大学师生和管理者的历史意识和文化自觉。(一)空间的不同形式与意义1.作为建筑特性的物质空间存在从狭义上理解“物质空间”,就是先于人类而存在且继续存在着的宇宙空间、自然空间。它既包括固有的能量空间、信息空间和生命空间,也包括较低层次的物理空间和地理空间。[6]任何空间的原初都表现为自然空间或物理空间的存在。高校的历史建筑及其遗存首先是作为物理空间的建筑而存在的,建筑所具有的点、线、面、体的要素都作为感知的概念而存在,“这些要素在纸面上,或在三维空间变成可见元素时,它们就演变成具有内容、形状、规模、色彩和质感等特性的形式”。[7]因此,作为历史文化遗存及载体的建筑本体,就是一个容纳了形式表象和空间限定、历史传统与先例、场所的直觉特性和文化特点等的建筑体系。“建筑空间”的外延较为宽泛和内容较为丰富,建筑学意义上的空间将不是本文探讨的重点,本文从文化人类学、文化遗产的范畴指向建筑物理空间的概念,由此而呈现建筑空间的人文意义和历史价值。在人文领域探究建筑本身,是人类文明史的重要内容。“正如语言一样,建筑的形式和空间还具有它的内在含义——联想的价值和象征的内容。由于这些内在含义受到人为的解释和文化影响的支配,因此会随着时代的更替而不断变化”。[8]现代建筑哲学以海德格尔和梅洛庞蒂的空间思想为核心,确立了现代主义建筑思想。但是,随着人们对建筑空间研究的深入,建筑的本质属性即生存空间本质受到挑战之时,有学者认为,“21世纪全球建筑领域正在发生着回归建筑生存本质的空间建构思潮。”[9]现代建筑空间思潮对存在论空间和知觉论空间的讨论构成了建筑物质空间与文化空间有交集的领域,由此而衍生的位置性空间和处境性空间被揭示和描述出来。“位置性空间是人‘在世之中’被揭示出来,处境性空间是以身体体验的方式获得,且人的因素都包含在两种空间中”。[10]作为建筑物质空间人文阐释的深化,位置性空间在依托建筑本体的空间、结构、围护、通道、周围关系等为实在组合构成的基础上,将建筑体系与建筑秩序发生关联,进而呈现建筑空间在物质上的、知觉上的、观念上的特性。高校历史建筑是在特定历史时期建成或通过转变原有古建功能而形成的,它承载着当时的建筑思想和被赋予特定的时代特征。作为物质空间的高校历史建筑,从其自然属性而言,它首先是一个独在的文化场,是所处位置与教育功能密切相关的场所,其建筑内部提供教学科研或教育管理的功能。尽管随着时光的推移和历史的变迁,历史建筑的内部格局和使用功能可能发生改变,但其作为建筑的物质特性,如设计、外观、结构、建材、环境等最为受到关注,对此,近些年来,不论是高校内部还是文物管理部门都给予了更多的重视和关注。从国家文物保护单位申报增列了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一项就可以看到近现代重要历史建筑本身正在得到各级政府和文物管理部门的保护,而高校内留存的历史建筑无疑是重要史迹,具有代表性。应该说,近现代高校历史建筑进入国家文物保护名录,在文物管理部门的支持下,其建筑本体和建筑环境将得到更好的保护。但是,若从文化空间的视角来看,对高校历史建筑的物质空间还应具有哪些重要的关切呢?首先,让我们回到物质空间的原初,“所谓先在的物质空间,也就具有人化、对象化、实践化的性质;变成黑格尔所说的‘在自己内部得到中介的东西’,变成人化了的物质空间。这个物质空间的人化过程,也就是人类感知、认识、实践、利用、制造、创造和生产物质空间的过程”。[11]因此,对历史建筑物质空间的关注,不能忽视人在建筑产生、使用和变化中的作用。只有将与建筑相关的不同历史时期的人与建筑关联起来,历史建筑才会具有更加丰富的人本色彩和作为文化空间的意义。因此,文化景观和文化符号应该在高校历史建筑的物质空间中得以呈现,将人与景观、符号联系,具体就是把师生和高校管理者与建筑进行历时性和共时性的关联,进而赋予建筑以生命和文化。2.感知的空间近些年来,对国内高校历史建筑与环境的研究出现了从功能主义向人文主义的转向,导致对高校历史建筑作为感知空间的关注开始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空间天生是一种不定形的东西,它的视觉形式,它的度量和尺度、它的光线特征——所有这些特点都依赖于我们的感知,即我们对于形体要素所限定的空间界限的感知。当空间开始被体量要素所捕获、围合、塑造和组织的时候,建筑就产生了”。[12]可见,建筑因人而出现,感知因建筑而产生。只有可感知的空间才能作为建筑得到保护和利用。历史建筑不应被认为是冰冷、无情、僵死不动的,而应该是可触摸、有温度的,尽管其功能会衰退或被改变。只有承认历史建筑的这些特性,才能从人文的角度理解和把握建筑的可感知性和生命力。“对于物质世界的‘文化化’,也即将某种文化观念赋予物质载体是这种转型的核心与关键,否则得到的‘景观’和‘影像’没有任何意义。因此,正是文化向物质载体的渗透,导致人们的消费对象从‘物’转向‘景观’”。[13]在空间哲学的发展历程中,无论是德谟克利特的相对空间,还是柏拉图的绝对空间,总是在此消彼长的争论中互不妥协,直至现代的数学、物理学、几何学等科学得到较大发展,二者的争论才隐而不显。“当代以来,一种挑战空间单一绝对性与相对性的空间观开始逐渐涉及人类感知的多样性或身体经验,也就是空间的身体性或身体空间(thespaceofembodiment)”。[14]身体空间或者感知空间的凸显为空间研究的实践性指向提供了研究路径。对于空间的身体性或身体感知,梅洛-庞蒂无疑是最有开拓性的学者。他认为,空间是一种身体化空间(embodiedspace),并且“身体的空间性不是如同外部物体的空间性或‘空间感觉’的空间性那样的一种位置的空间性,而是一种处境的空间性”。至此,人们可以将空间的物质属性、位置属性抽离,转向处境属性和感知属性。回到高校历史建筑的空间意义来看,身体的、感知的空间应成为历史建筑都应具有的本质属性,也就是说在经过经验性感知后,亲历性感知必须受到关注和得到重视,因为感知的主体无疑是高校历史上的师生和管理者。换句话说,对高校历史建筑的研究,离不开对与之相关的人和事的研究,只有充分考虑了师生和管理者作为感知的主体,将他们对历史建筑的记忆、触摸和浸没其中的感受纳入保护和利用的资源体系,高校历史建筑作为文化空间的价值和意义才能完整和深远。3.精神的空间如果依照列斐伏尔在《空间的生产》中所指出的,空间的三维辩证之一的“表征的空间”无疑是精神空间的原初指向。由物质、经验、感知而升华出观念、理论是精神空间构筑的必然过程。精神空间呈现共享文化传统的表达和复现,进而凝聚为一种在特定范围和人群中共享的认同。“精神世界和精神空间的突出特征就是它的精神性、主观性、私人性、编造性、流变性、约定性、隐蔽性、形式化和理论化。它作为一种思想、情感和理解不是独立的存在或实体。它只存在于人的大脑活动或语言文字的描述与解释中”。[15]对于历史街区或历史建筑的精神空间,学界基本认可“场所精神”与精神空间的相似内涵和意指。也有学者认为,场所精神是建筑的本质意义,“建筑的意义是使人产生归属感的地方。所以探索建筑的本质,不在于建筑的实体和实体围合的空间,而更应该关注‘意义’的追寻,从场所的意义到‘场所精神’”。[16]还有学者认为,“建筑的形式和空间结合为一个统一体,不仅为了实现它的使用目的,同时还表达了某种意境”。[17]意境就是场所精神或精神空间的原初状态。场所精神的概念,是挪威著名城市建筑学家诺伯格·舒尔兹(ChristianNorberg—Schulz)在1979年提出的,他在20世纪末系统地提出了两种场所精神:定向感(或导向感)和认同感。定向感主要是空间性的,能使人知道他身在何处,从而确立自己与环境的关系,获得安全感;认同感则与文化有关,它通过认识和把握自己在其中生存的文化,获得归属感。[18]由此看来,定向感对于高校的师生来说是非常明确的,表现为师生自己如何确立与学校的关系,从学生进入高校之日和教师入职之日起,师生通过对学校的历史建筑、景观风物和教学设施的熟悉,逐渐确立自己与环境的关系,进而获得学习和职业的定向感,构筑场所精神的基础;同时,认同感则是师生在了解和参与了学校历史、制度、仪式等文化事项后,通过对校园文化环境和文化空间的感知逐渐形成对于高校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以上两个方面就是构筑高校精神空间的两个重要维度,联结两个维度的重要关联就是高校校园内的历史建筑,“建筑既是媒介又是场所,所以,作为媒介的建筑需要用形态表达语言所难以传达的知识,作为一种场所,它又必须能够营造一种激发特定情感的‘情景’”。[19]尤其是高校所具有的育人功能使历史建筑因其独特的文化价值和象征意义,通过其所承载的文化因子塑造了高校师生的独特品质和高校自己的办学风格。(二)来自文化空间理论对历史建筑的进一步认识通过分析高校历史建筑的不同文化空间的形式,基本可以呈现历史建筑所具有的本质属性和时空特征。“建筑物不再被看作一个自在的目的,像实体主义倾向所认为的那样,而是被视为意在表现人的生活和工作的‘一种空间结构’。建筑物和城镇房屋显示了人的世界、人类社会的整个活动场所的意义,并且在这种功能的范围里实现它们的恰当作用”。[20]但是,若要进一步理解和把握高校历史建筑所可能具有的动态性特征,就有必要对文化空间的理论进行深入剖析,抽离出具有发展性和持续性的文化空间变化之缘由。1.坚守历史意识的空间固化历史意识是人类对自然、人类自己在时间长河中发展变化现象与本质的认识。人类的历史意识是人类特有的一种认识能力。这种能力逐步发展为继承历史、创造历史的能力。大学的历史意识由来已久。可能除了大学外,没有其他什么机构和组织更加重视历史对于自身的重要性,这从大学所设置的校史研究机构和专兼职研究人员就可见一斑。对于传统和历史的尊重表现在对历史建筑的重视与维护上。“建筑历史贯穿古今,是思想、形象与手法存贮的宝库。无论如何理解,我们总要与环境、历史对话;也无论是协调或对比,拉近时代距离或拉开时间层次,我们总要对形成新的环境脉络持一种创造策略。历史意识和建筑史的修养有助于这一策略的选择”。[21]对此,无论是师生、管理者,还是规划设计部门,对高校历史建筑的空间布局规划和空间结构维护均需要从培养和强化历史意识的角度给予关注。对于文化空间的重视,不等于忽略和轻视文化时间的意义,只有在遵循时间的线性路线的基础上把握空间布局与结构才能更全面地理解和诠释历史建筑的时间和空间特质。2.强调实践性的空间发展尽管关于空间的讨论,很多学者乐于在哲学层面上予以关注和探讨,由此形成了形而上的空间研究取向。但是,大卫·哈维还是直截了当地指出,“空间的概念需经由人的实践来解决,而不在于哲学上的解答”。实践性关涉可操作性和可实现性,各种空间形式只有通过人的谋划和操作才能将空间的虚无转变为确实的存在。列斐伏尔通过提出并实践自己的社会空间理论,用空间来解释社会和历史,构建自己的“空间—社会—历史”三元辩证法。其中的空间实践包含生产和再生产,以及每一种社会形态的特殊场所和空间特性。“在社会空间和社会与空间的每一种关系中,这种结合的连续性和程度在空间的实践中得到了加强”。[22]将高校历史建筑的保护和利用作为空间实践中的生产和再生产,就有助于理解和重视历史建筑所处区域(学校、社区)内复杂的社会关系,只有将社会关系和社会资源纳入空间实践的范畴内加以认识,历史建筑才能维持和保留其所具有的人文特色和地方化特色。3.借鉴时空修复的空间维护大卫·哈维是较早正式提出“时空修复”概念和理论的空间研究学者。他一方面吸收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提出“历史-地理唯物主义”,另一方面借鉴了福柯和列斐伏尔的空间思想,提出了空间问题应与资本相结合。他的时空修复理论主要用于研究资本经济矛盾在特定时空中的处置与重建,“通过建立相对持久的‘结构性一致’的时间和空间边界,或通过改变时间和空间边界来保护这种一致性。‘时空修复’安置或推迟了在特定经济空间或政治领土之内或之外的矛盾”。[23]可见,哈维的时空修复主要用于资本经济的分析,但它对于处理由空间边界变动带来的非经济和价值观念的过程和结果分析,可能是具有借鉴意义的。具体到高校历史建筑的保护和利用领域,借鉴时空修复的主张,对物质空间和文化空间边界变动带来了非经济和价值取向改变的事实应该给予关注。三高校历史建筑保护与利用的实践探索近些年来,随着国家文物保护力度的加大和公民文物意识的增强,高校历史建筑的保护和利用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在《文物保护法》及相关法律法规下,文物管理部门和高校内部的各种政策、方案、措施推陈出新,高校历史建筑的保护和利用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和关注。在此,仅从文化空间理论与实践的角度,对高校历史建筑的保护和利用提出相关意见与建议。(一)应确立多维度历史建筑空间的研究框架和分析概念尽管普遍认为,有关空间的研究存在过于虚幻之嫌,但空间研究对于解释文化现象和社会事实的确有自己独特的视角和方法。例如,从环境伦理的角度就可以产生更多的研究方向,“对生态正义的研究,也应在坚持空间研究的基础上,在自然与环境、时空与场所、认同与差异等关系中予以讨论”。[24]因此,对大学历史建筑的研究可以从空间视角形成几个维度:自然与环境,时空与场所,认同与差异,边界与核心等。如果确立诸如此类的研究框架和思路,将有助于改变以往从历史研究到现状研究再到提出相应的对策的研究路径,进而深化高校历史建筑保护与利用的研究和提升其理论意义。(二)完善历史建筑与环境的评价体系为了便于加强管理和评估现状,现在国内对历史建筑的保护形成了各种评价办法,历史环境评价标准、文物保护评价标准等均被应用到历史建筑的保护与利用方面,有研究[25]提出了六个评价标准,即与环境的适应性、校园历史环境的可识别性、可达性、视域、自然要素、维护与管理等。有研究[26]在建立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采用模糊层次分析法确定权重来对高校古建筑进行实际测评,但是只确立了历史价值、艺术价值、科学价值、使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