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中医药健康养生文化创新性发展_第1页
实现中医药健康养生文化创新性发展_第2页
实现中医药健康养生文化创新性发展_第3页
实现中医药健康养生文化创新性发展_第4页
实现中医药健康养生文化创新性发展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实现中医药健康养生文化创新性发展

习近平同志指出:“中医药学凝聚着深邃的哲学智慧和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健康养生理念及其实践经验,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1]千百年来,中医药学为国人的健康和民族的繁衍做出了重要贡献。随着中国的综合国力日益强盛,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于健康的追求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迫切。党中央国务院审时度势,提出“健康中国”战略,并对中医药发展进行全面谋划和系统部署。北京作为中国的首都,汇聚了全国最优质的中医药医疗、教育、科研、文化资源,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2017年,北京市中医药健康养生文化多点开花,在大型活动、提升服务、科普宣传、跨界融合等领域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一地坛中医药文化节品牌影响力显著提升地坛中医药文化节作为一项面向大众传播中医药文化的大型活动日益深入人心,品牌影响力显著提升。第十届北京中医药文化宣传周暨第九届地坛中医药健康文化节于2017年5月19~21日在北京地坛公园举行。本次活动以弘扬传统文化、促进健康服务、共享健康服务为主题。文化节重点突出“中医治未病”专题,开设“中医治未病”健康咨询专区,作为市政府2017年为民办实事项目——北京中医药治未病“落地工程”的前期宣传。展区分设起居调节、心理调适、饮食调养、运动健康、自我保健技能等专区,通过专家现场咨询、食物模型展示、传授八段锦等传统运动方法,向市民普及在日常生活中的治未病常识,提高日常治未病能力。在方泽坛活动现场设有知名中医药专家健康咨询区,包括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北京市中医医院等在内的50余家医疗机构近300名副高以上职称的知名中医、中西医结合专家为市民提供权威专业的中医药健康咨询。同时,坛内还设鲜药展区、文化创意区、中医药特色示范区展区等;方泽坛外还设有中医药文化长廊、养生保健展卖区、三品一械展卖等多个活动区。通过专家健康咨询、养生保健宣传、中医治未病体验、辨识中药道地药材等多种体验形式,让市民了解中医、认识中医、喜爱中医。据不完全统计,3天活动有6万余人到现场参与,为3000余名群众提供了中医专家健康咨询,举办系列中医药健康讲座6场共接待群众200余人,发放2017年版中医养生保健口袋书2万套近8万册,数百万人从网络直播、移动客户端、电视等渠道参与。该活动全面展示了北京深厚的中医药文化底蕴,寓教于乐的中医药知识普及工作,让百姓享受着中医药健康服务。二中医药文化科普宣传如火如荼1.开启“中医药文化进校园示范基地”试点建设工作近年来,中医药进校园在北京已进入良性发展轨道。中医药大规模进入中小学校和幼儿园。据不完全统计,已进入了北京5个区的近50所中小学校,成为各学校校本课程的特色和亮点,受到了学校管理者、教师和学生的广泛欢迎。北京市在全国率先编写了北京青少年中医药读本(小学版),中医药三字经,中医药养生谣,中医药漫画等多种读本,丰富了学生和教师的选择。通过中医药进校园,培养了新一代中医药支持者、爱好者甚至是接班人,营造了良好的支持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氛围。同时体现了中医药在传统文化传播中的重要作用,拓展了中医药在文化教育方面的服务领域。组织相关专家,多次讨论,形成了《北京市中医药文化进校园基地管理办法(试行)》初稿,交由各相关单位征求意见,以此规范进校园活动,便于以后加大推广力度。同时开始筹备编写《北京青少年中医药读本(青少版)》,以进一步完善中医药文化进校园读本体系的建设。为强化进校园师资队伍建设,提升授课教师中医药文化水平,首次开展中医药文化进校园师资培训活动,为进校园项目在全市范围内推广增加后备师资力量。2.试点开展北京中医药文化素养教育基地建设依托石景山业余大学(社区学院)及其统领的石景山区社区教育资源(街道、社区),试点开展北京中医药文化素养教育基地建设,并形成《北京市中医药文化素养教育试点基地建设方案(讨论稿)》。采取面向多需求群体、区域共建共享,基地硬件良好、专业化师资,采用模块化课程、体验式学习、学历培养和非学历教育相结合等多种教学方式。以集中建设与多址创建相结合:试点基地的主体建在石景山业余大学,包括中药辨识教室、养生药膳馆、运动养生馆等,依托街道的社区教育中心和社区的市民学习站,建设各具特色的中医药体验学习场所,在区、街道、社区三个层面,统筹管理基地教育和学习活动的开展;学历教育与培训活动相结合:开设中医养生保健专业学历教育,广泛开展市民中医药健康养生非学历教育,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在专家、师资、课程、教学资源上实现灵活共享;自有资源与开放共享相结合:自有自建的中医药健康养生学习资源是基础,坚持开放、共享理念,与域内的医疗机构实体、健康驿站及北京开放大学、京学网等合作共享,面向市民充分开放,以线上学习与线下体验相结合等不同的学习方式开展教学。开发微课程、微视频、微动漫等数字化教学资源,实现线上学习并在线下现场互动、解答疑问、实践体验等;实现线上线下的密切结合,创新教学模式,增进学习效果。以不同的教学方式,最终达到每年在读中医养生保健学历教育注册学员不低于90人;每年面向广大市民通过社区教育“三级网络”开展中医文化科普教育不低于10000人次;网络在线课程首期上线50门,逐年增长,每年更新率20%,在线学习人数逐年增加的三年建设目标。三中医药健康旅游迈向国际化2017年5月23~24日,北京市中医管理局组织开展了首批中医国际医疗旅游服务包验收工作,最终评选出15家首批北京中医药国际医疗服务包单位共计项目30个,并在2017年北京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中医药健康旅游论坛上发布。各建设单位参与编写了宣传手册,并先后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培训、交流活动:每周举办英语中医国际舆情及健康圆桌会,并成功举办了“第二届国际医疗英语论坛”;在2017年北京中医药涉外服务能力大赛中,参赛的服务包单位获得了一等奖、三等奖及优秀奖的成绩,取得了较好的工作成果,积累了一定的工作经验;协助北京市旅游委和朝阳区卫生计生委举办“中医养生旅游从业人员系列培训班”“朝阳区中医药服务贸易骨干人才基础知识培训班”等。同时,积极组织建设单位开展国内外宣传,先后参加了京交会、东盟会及澳门举办的第五届旅游经济论坛等。目前,一些成熟的服务包建设单位正在与携程网合作,即将推出北京中医药国际医疗旅游线路产品。四医体结合、部门联动,开展中医师健身气功培训2017年7月1日,由北京市中医管理局和北京市体育局联合主办的“2017年北京市中医师健身气功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班”在北京体育大学正式开班。作为医体结合“万人计划”落地项目之一,继2016年的首期培训班之后,该培训形式及内容深受学员欢迎,已作为医体结合持续开展项目。2017年共举办3期,每期为期4天,学员由来自北京市的300余名执业中医师组成。本次培训班由北京市社会体育管理中心承办,北京体育大学和中国中医科学院专家授课。通过培训和考试合格后,学员获得健身气功社会体育指导员资格。本次培训将健身气功在形体活动、呼吸吐纳、心理调节方面的突出作用与中医治未病、身心共养的独特优势相结合,发挥健身气功和中医在养生、保健、康复方面的重要作用。同时,继续鼓励掌握健身气功的中医师积极加入北京市现有的500余个健身气功站点,传授中医养生知识,宣传健康的生活理念,努力为首都市民提供全面、便捷、经济高效的健康服务,在“健康北京”建设过程中发挥积极的作用。五中医药服务能力全面提升,增加百姓获得感1.认真落实市政府重要民生实事:北京中医药治未病健康促进工程在东城、西城、朝阳、海淀、丰台、石景山、通州试点实施中医治未病健康促进工程。成立了市级治未病指挥中心,组建了两院院士、国医大师、中医首席技术官的治未病3级专家组,设置了“首都中医治未病”公众号和150个服务团队2000多名医生服务二维码,初步形成了本市治未病服务模式。组织了7个试点区开展系列治未病专题活动,中医药治未病走进大使馆、金融街、中国科学院、京津冀、航天院等,得到了社会和市民的普遍认同。目前,纳入中医药治未病管理平台实施管理的人数为130685人(数量还在持续增长中),惠及人数为311319人。2.持续组织实施2017年度中医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按照国家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规范要求,对辖区内65岁及以上常住居民和0~36个月儿童开展了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达到了国家规定的中医药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目标人群覆盖率。同时,也在居民中普及了中医知识,提高了百姓对中医“治未病”的知晓率和认可度。2018年,北京市中医药健康养生文化注重夯实基础、跨界融合、协调发展,在中医药服务可及性方面进行创新性探索,将中医药与教育、旅游、体育、文物、生态、国际化等领域融合起来,具体措施主要有下面几点。(1)扎实推进中医药改革创新重点工程。实施“名中医身边工程”,组织名中医每周到全市335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坐诊,居民可就近享受中医药服务。将中医健康乡村和社区试点建设工作、中医健康养老身边工程和中医药治未病健康促进工程纳入基层中医工作的“社会治理篇”进行谋划,研究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北京基层中医改革发展新思路、新内涵、新任务,紧紧抓住服务模式、管理模式和学术模式改革的“钢绳”,促进理念、行为和实效考评的转变,创新基层工作体制、服务模式和建立居民中医健康指数评估机制,积极推动制定多元共治的政策和措施。(2)实施中医药文化素养提升工程。开展中医药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系统工程,继续打造综合改革示范性项目建设,发挥引领带头作用;开展中医药文化素养提升工程,以社区学院为核心,建设一批试点基地;办好地坛文化节、西山文化季等品牌活动,创新活动形式和内容;提升中医药文化进校园工作水平,扩大课程覆盖面和多样化,推进必修教材设置和师资培养,加快课程标准研究,建设一批示范教育基地并开展基地标准体系研究;深化中医药文化传播立体联盟作用,推动联盟成员单位多元化、全球化发展,促进中外媒体协作机制建设。(3)持续推进中医药文化旅游。通过培育中医药医疗旅游、养生旅游和文化旅游产品,在京津冀范围内共同打造中医药特色旅游服务品牌,持续推进中医药文化旅游。与北京市旅游委开展新一批北京中医药文化旅游示范基地评选。做好国家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区(基地、项目)建设工作。强化北京中医药文化旅游示范基地旅游设施和文化内涵建设,鼓励社会资本建设一批融观赏休闲、京城文化、养生保健于一体的中医药旅游基地。加大对中医药旅游产品的宣传,对导游群体、旅行社从业人员开展北京中医药文化专项培训。借助于国内外各类旅游展会和互联网,专题推介北京和津冀中医药旅游产品。(4)开展北京市中医药文化资源普查。为全面掌握北京市中医药文化资源的基本情况及其发展态势,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中医药文化资源普查,普查范围涵盖可移动文物、不可移动文物、历史建筑、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等,依托首都人才优势,联合文物、文化、规划等相关部门开展工作。对相关文物的分布、保护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全面调查摸底;运用文字、录音、录像、数字化多媒体等方式,对中医药文化资源进行真实、系统和全面的记录;对中医药传承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的及保护现状堪忧的文物进行抢救性整理建档,绘制北京市中医药文化资源分布地图。这是实现中医药文化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的重要基础性工作,可为建立中医药文化资源名录和保护数据库奠定基础。(5)探索中医药文化与产业、生态的融合发展。做好2019年北京世园会本草园项目建设工作,进一步完善设计方案,适时开展志愿者招募、吉祥物征集等工作,举办一系列宣传及预热活动。做好中药资源普查成果转化工作,支持郊区整合农林资源,利用农业综合开发、林下经济、花卉与种苗、生态景观建设、风沙源治理、扶贫等农业和林业产业建设项目,开展中药种植、养殖和中医药养生保健服务,打造融健康教育、森林疗养、生态涵养等于一体的中药特色生态产业园带。(6)推进中医药国际化。巩固并拓展国际合作项目,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传统医药领域的合作,重点推进与“欧洲中医药发展和促进中心”以及俄罗斯、缅甸、蒙古等的国际合作项目进展。鼓励北京各医学院校创新中医药相关专业的国际教育模式,创办中医药海外教育机构,并培养一批既有中医药专业知识,又精通外语和相关政策法律的复合型人才;通过京交会等搭建中医药服务贸易平台,鼓励北京各中医医疗机构与国外高水平医疗机构合作,推进中医医疗技术的海外应用;通过政府引导与市场运作相结合的模式,积极扶持和鼓励北京的中医药企业拓展国外市场。中医药作为中国独特的卫生资源、潜力巨大的经济资源、具有原创优势的科技资源、优秀的文化资源和生态资源,在经济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