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产业国家创新的新动力_第1页
文化产业国家创新的新动力_第2页
文化产业国家创新的新动力_第3页
文化产业国家创新的新动力_第4页
文化产业国家创新的新动力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文化产业国家创新的新动力

一文化产业:释放国家创造力20世纪90年代以来,文化产业在知识经济、信息经济大潮的推动下迅速崛起,对全球经济产生了重大影响。文化产业是以文化文本/符号的生产与消费为基本形态的产业,它的兴起标志着人类正在进入一个以精神、文化产品的生产和消费为主导的社会。国内外的研究与实践表明,文化产业是以文化内容的创造为价值核心的生产性活动。它以个人的创意能力为创造性的源泉,以人类丰富文化资源为原料,依托当代科学和高、新技术,进行符号的改编与创造。它通过生产文化内容,满足人的情感需求、审美需求和体验需求,为国民经济各个部门创造高文化附加值。它创造商标、版权、品牌和专利,同时也提升生活品质、促进社会整体幸福。文化产业以人的创造力为前提条件,它的发展必然会带来国家创造力的释放。这种释放体现在不同的层次上。首先,文化产业通过激发个人的创造性,实现了国家创造力的释放。文化产业的前提是个人创意能力的充分发挥,是人的潜在能力与创造性的培养、激发和实现,并通过专利、商标、品牌及知识产权来保护创造性的成果。文化产业使社会创新单元回归个人。在创意经济时代,每个人都有可能通过创造而获得个体的精神自由和解放,并获得知识产权收益。这一点决定了文化产业的发展必然伴随着全社会对个人创造性的尊重和追求。这对释放和丰富国家的创造力和创新能力有巨大意义。文化产业还使管理活动更富于弹性与柔性,有利于人的创造潜能的发挥和解放。在传统的研究与创新体系中,研究机制组织化和科层化,个体的独立创造力被收束到组织化、标准化、程序化运行的管理网络之中,这在很大程度上压抑了个体创造性的充分实现。在文化产业中,艺术工作者、创意工作者和设计业者通过松散的网络,以轻松随意的方式进行沟通,在环境舒适的创意空间中相互激发,自由想象、沟通。这为个体创造性的发挥提供了优良的环境。从工作特点来说,创意工作者的工作和休闲的界限是模糊的。他们常常无法分清工作从哪里开始,休闲到哪里结束。休闲中往往可能会萌生更好的创意或灵感。同时,文化产业通过向社会提供丰富而富有创意的文化休闲产品,激发人们的审美活动,复苏人的创造力,为提高社会整体创意能力提供了可能。其次,文化产业促进教育体制创新,从基础层面强化国家创新能力的培养。教育在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中具有基础地位。国家的创新能力不仅取决于科技人才的创造性智慧,更取决于国民普遍拥有的首创精神。教育体系对这种首创精神的培养负有根本的责任。长期以来,缺乏变革的教育体制对学生的创造能力造成普遍性抑制,影响了国家创新能力的形成。文化产业的主体推动者是富于创造精神、创新精神和想象力的创意型人才。文化产业的发展不仅需要大批专业的设计、创作人才,更需要全体国民文化艺术修养的提升,以及全民创造潜力的充分开发。发展创意经济,需要将文艺教育和创意教育渗入国民教育的各个阶段,培养优秀的、富有创意的人力资源。开拓创造性的未来,造就创造性的人才,这些观念已经成为举国共识。近年来各类培养创意人才的教育培训机构纷纷开办。对学习者创造能力的培养成为各类教育机构关注的焦点。在这种情况下,文化产业成为革除教育模式弊端、释放国民创造力和国家整体创新能力的强大驱动力量。二文化产业:文化生产力的新引擎从经济发展的角度,人类社会经历了农业经济、工业经济、知识经济的发展阶段。知识经济是文化与经济高度融合的经济形态,这种融合表现为经济文化化和文化经济化两种趋向。经济文化化指在经济运行过程中,文化内涵不断增强,非物质性的文化符号的生产与消费进入经济生产领域,并且在经济总量中占据越来越大的份额。管理文化、产品文化、服务文化、品牌文化、人力资源等产业文化是经济文化化的重要标志。文化经济化指在文化发展过程中,市场手段和市场因素日益渗入文化活动,文化产品和文化活动日益具有了经济功能,从非生产性的文化部门变为重要的经济产业部门,如新闻出版业、广播电视业、娱乐业、艺术产业、健康产业、体育产业、休闲产业这些部门的产业化。经济文化化与文化经济化的双向作用导致了文化经济时代的到来。在文化经济时代,文化竞争力已经不仅仅是一个国家的软实力,也是一个国家提高人民福祉、参与国际竞争的硬实力,是与科学技术具有同等重要地位的文化生产力。文化产业是我国文化生产力的核心部分,它通过多种途径推动着经济与文化的融合与发展,是我国国家文化生产力的新引擎。首先,文化产业的发展是实现新型工业化的重要方式之一。新型工业化道路要求实现资源节约、科技带动和创新促进三者的统一。文化产业以文化符号的创造为价值创造的基本方式,它所依赖的资源是人的创意能力和文化资源,这两种资源都具有可重复消费、不断再生和增值的特点。文化产业的核心是文化内容与符号的创造,注重人的精神需求和精神消费,以多元化、个性化和创造性的文化创意产品和文化创意服务创造文化GDP,满足人的文化需求。“内容为王,创意无限”是文化产业的特色。它是真正的绿色经济,无污染、低消耗、可持续发展,且发展空间极为广阔,引领着未来产业发展的方向。其次,文化产业对传统的二、三产业具有巨大的产业提升作用。文化产业以文化符号的创造,为传统产业注入文化与品牌内涵,提高传统二、三产业产品的文化附加值。文化产业的核心是创意设计,它通过信息创意设计、文化内容设计、艺术创作设计、工业产品设计为传统产业的发展拓展空间。同时,文化产业还以各种创意性方案为其他产业提供解决之道。2005年7月,由澳大利亚昆士兰科技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中心、中国人民大学人文奥运研究中心联合举办的“2005首届中国文化产业国际论坛”(ICIC),提出了一个令人振奋的口号:“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这一口号的时代含义在于:在我国参与全球经济文化竞争的过程中,要提高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和附加值,就要从创意和设计环节打造产品的品质。再次,文化产业的发展对提高城市文化品位、优化城市形象、振兴城市经济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文化产业在城市的集聚能够凝聚城市的文化氛围,通过活跃的文化艺术活动提升城市的文化品位,激发城市的创新活力,促进城市经济发展,优化城市形象。文化产业还为一些城市的老城区注入活力,使这些区域获得复兴。如北京市的798老厂区、上海市的老工业区、台北市的华山创意园区等。近年来,我国一些经济文化发达地区和城市出现部分文化产业集聚,如北京市的宋庄画家集聚、上海市的同济大学周边的“现代设计产业聚集区”等。这些创意集聚都对所在城市的经济、文化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使这些城市成为引领全国的创意城市。三文化产业:建构国家创新体系的新动力国家创新观念是知识经济时代国际竞争的核心概念,它是国家创新体系的基础观念。自弗里曼首次提出国家创新体系(NIS)这一概念以来,“新技术”的创新、扩散和传播作为国家创新体系的核心目标被国际社会普遍接受。1998年,中国科学院相关课题组在《迎接知识经济时代,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的报告中指出,国家创新体系是由与知识创新和科技创新相关的机构和组织构成的网络系统,其骨干部分是企业(以大企业集团和高技术企业为主)、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等。这个网络系统的任务就是知识创新、技术创新、知识传播和知识应用。这一表述标志着我国的国家创新体系也基本接受了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的观念。人类的知识不只有科技知识,还包括数据、信息、观念、符号、文化、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等。由于自然科学工作者所提出的我国国家创新体系只关注科技知识的创新,因而引起了一些社会科学家的质疑。他们指出,以文化产业为代表的文化创新能力、评价能力和传播能力,是一种面向知识经济的、关系国家兴衰的重要战略资源。我国在制定面向知识经济时代的发展战略、创设国家创新体系时,应当重视人文社会科学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作用,将文化创新与技术创新一起纳入国家创新体系。应当承认,人文社会科学家的意见对国家创新体系的偏差是一种有力的纠正。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增长单一追求GDP,国家创新体系中文化精神和制度创新精神普遍缺乏,导致了整个社会原创精神不足,这些都说明以单纯的科技知识创新为核心的国家创新体系是不能促进社会全面发展的。当代全球文化创意经济的繁荣与我国文化产业的勃兴,充分展示了文化产业对提升国家竞争力和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作用。因此,文化产业刷新了我国国家创新体系的价值观念。人文社会科学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作用是为技术注入人文关怀,赋予技术创新文化价值维度,使技术创新中的价值评价准则从以物为尺度转变到以人为尺度。文化产业则在此基础上为国家创新体系注入了新的活力。首先,文化产业把解放人的创造力、提升人的生活品质作为基本目的,追求生产、生活、生态之间的和谐,真正实现了科技与文化结合,服务于人的发展目标。文化产业的这一特点适应了我国建构和谐社会、树立科学发展观的需要,这使它成为建构国家创新体系的新动力。其次,文化产业强调以丰富多样、富于创造性的文化产品满足人的精神需求,提升人们的整体幸福感,从评价机制上将国家创新体系以人为本的文化内涵向前推进了一大步,使之上升到以人的幸福为本的伦理层面。这使它为国家创新体系提供了适应时代要求的价值核心。最后,文化产业为我国国家创新体系的建构提供了新的模式。我国有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