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为本是唯物史观的当代形态_第1页
以人为本是唯物史观的当代形态_第2页
以人为本是唯物史观的当代形态_第3页
以人为本是唯物史观的当代形态_第4页
以人为本是唯物史观的当代形态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以人为本是唯物史观的当代形态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他们的著作中并没有提出“以人为本”这一概念,但以人为本的思想贯穿他们理论创作的始终。以人为本与唯物史观具有内在的统一性,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是以人为本与唯物史观的统一的当代形态。一从唯物史观的基本内容和历史使命来看,以人为本是唯物史观的最高价值原则1.唯物史观以现实的个人及其实践活动为前提和出发点,科学界定了人的本质、人类社会的本质、人类历史的本质,确认了人的主体地位唯物史观的“物”是人的物质生活、物质资料生产活动及其生产方式,唯物史观讲的人是“现实的个人”,即从事物质生活资料生产的个人。马克思和恩格斯从现实的人及其活动出发,解读人与社会、人与历史的关系,科学地揭示了人、人类社会以及人类历史的本质。他们认为,人类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生活需要的物质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历史首先是物质生产活动的历史,然后才有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活动的历史。人们在按照自身的需要从事物质生产的过程中,不仅和自然界发生联系,人与人之间也必然发生联系,在这些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就是依据当时的人与自然关系的性质和水平所发生的经济利益关系。马克思将前者称为社会生产力,将后者称为社会生产关系。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构成社会生产方式。不管人们在种族、肤色、性别、年龄等方面有何差异,都会受到这种生产方式的支配与制约。同时,人们在物质关系的基础上还会发生政治关系、思想关系。生产关系作为物质利益关系构成整个社会的经济基础,在其之上是体现人们之间的政治关系和思想关系的上层建筑,从而构成了所谓的社会。由此马克思得出如下结论:人是社会的人,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类社会就是人们在实践活动中交互作用的产物;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因此,人是社会的主体、实践活动的主体、也是社会历史的主体。人们的实践活动创造着历史,群众是历史发展的真正动力。2.唯物史观从现实的人出发,论证了物质生产实践活动及其方式,即人们的社会存在对包括精神生活在内的整个社会生活的决定作用,从根本上捍卫了“以人为本”的思想众所周知,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前,唯心史观在社会历史领域占统治地位。唯心史观不是从现实的人的物质关系出发来说明社会意识,而是从意识观念出发来说明历史。在唯心史观看来,现实世界是观念世界的产物,整个历史就是思想的历史,而观念、思想的产生又被归结为某种神秘莫测的天意。唯心主义和宗教神学是“孪生兄弟”,唯心主义盛行,神本主义必然泛滥,以人为本将难以立足。与唯心史观不同,唯物史观则始终站在现实历史的基础上,不是从观念出发来解释实践,而是从物质实践出发来解释观念的形成。指出人们是自己的观念、思想等等的生产者,人们的意识在任何时候都只能是被意识到了的存在,而人们的存在就是他们的现实生活过程。物质资料的生产活动是现实的个人生存发展的物质基础,从而也是整个社会存在发展的物质基础。人们的物质生活的生产总是在一定的生产方式下进行,而“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1]这样,就把唯心主义从社会历史领域驱逐出去。所以,坚持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不仅是唯物史观区别于唯心史观的根本标准,也是坚持以人为本的深层理论根据。3.唯物史观从现实的人及其实践活动出发,科学地论证了建立共产主义“自由人联合体”、实现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的客观必然性《共产党宣言》指出:“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2]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再次指出,共产主义是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3]唯物史观表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性质的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人类社会就是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推动下,从低级形态向高级形态不断演进的历史过程。因此,共产主义不是“现实应当与之相适应的理想”,而是“消灭现存状况的现实的运动”,“这个运动的条件是由现有的前提产生的。”[4]这样,唯物史观通过揭示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论证了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共产主义社会的客观必然性。所以说,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唯物史观不是为发现规律而发现规律,而是为无产阶级和劳苦大众的解放乃至全人类的解放,实现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提供科学依据。4.唯物史观从现实的人及其实践活动出发,发现了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的直接动力作用,阐明了阶级斗争的终极目的是为了消灭阶级对抗直至消灭阶级本身,解放全人类唯物史观创始人从人们占有的生产资料(主要是劳动手段)与物质利益的差别关系出发,解读社会发展史。马克思研究发现,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因生产力性质和水平的不同,首先呈现出的是人们所结成的生产关系就不同。有什么样的生产力,就会有什么样的生产关系,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构成一定社会的生产方式。不同阶段上的社会生产方式的构成性质和水平的差别,又是和人类社会成员对生产物质手段即生产资料的占有多寡、占有方式密切相连。生产资料的占有方式和数量,直接决定了每个社会成员的经济利益、社会财富的占有量。当社会财富在社会成员中的分配越过平均值,向少数人手中倾斜与集中时,当一部分人靠占有生产资料来占有另一部分人的剩余劳动从而增加财富时,社会成员就分裂为不同的阶级,人类历史就从无阶级社会进入阶级社会。在阶级社会中,社会基本矛盾经常地、大量地通过阶级斗争的方式表现出来,阶级斗争凸显为社会前进的动力。马克思和恩格斯重视阶级斗争,是由于他们基于对人的本质的科学理解,对现实的人及其社会关系的正确把握,认识到个人的解放有赖于阶级的解放,个人的发展有赖于社会的进步,认识到人的解放和发展的前提条件是改变现有的资本主义社会制度,而在阶级社会里,阶级斗争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巨大杠杆。因此,唯物史观主张阶级斗争,不是为了造成新的阶级对抗,而是为了消灭阶级对抗直至消灭阶级,为实现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扫除障碍、创造条件,最终实现全人类的解放。总之,只要我们认真阅读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著作,而不是凭某几本教科书简单地下结论,就不难发现以人为本是唯物史观的题中应有之义,两者具有内在的统一性。二科学发展观是“以人为本与唯物史观的统一”的当代形态科学发展观继承了唯物史观的精髓,既体现了与唯物史观的最高价值原则一脉相承,又深化了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体现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创新,是以人为本与唯物史观相统一的当代形态。1.科学发展观从唯物史观的根本立场出发,坚持人民群众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发展史首先是物质资料生产发展史,同时也是物质资料生产者本身的发展史,即作为物质生产过程基本力量的劳动群众的历史。以劳动者为主体的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无论是生产力的发展,还是生产关系的变革,其主体都是人民群众。今天,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人民群众不仅是创造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的主体,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主体。胡锦涛总书记明确提出:“相信谁、依靠谁、为了谁,是否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是区分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分水岭,也是判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科学发展观强调坚持以人为本,也就是坚持以民为本,以人民群众为本。就是要相信和依靠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作用,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和伟大实践,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努力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就是要求我们党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把出发点、着眼点、落脚点,放在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上,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人民群众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主体,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成果的享有主体。2.科学发展观坚持唯物史观的价值取向,把发展的目的确立为满足最广大人民的物质文化需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如前所述,唯物史观人本思想的价值取向就是为世界上的大多数人的利益,为了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受剥削、受压迫的无产阶级及劳苦大众的翻身解放,直至最终解放全人类。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必然以代表、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己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广大人民群众谋利益,永远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但是,毋庸讳言,在新中国成立后的二十年间,党在领导全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取得伟大成就的同时,也有沉痛的失误和教训,特别是长时间更多地强调为远大理想价值取向的实现而搞建设,对人们在不同发展阶段上不同利益需求的满足忽略太多。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进行的改革开放,促进了生产力的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综合国力不断增强。但同时也产生了许多问题,诸如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以消耗资源为代价,破坏生态平衡,污染环境,危及人的生存环境的状况;片面追求GDP增长,忽视社会和人的发展指标;城乡差距、地区差距、居民贫富差距持续扩大;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发展滞后;人口增长、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自然资源的矛盾加剧等等。而之所以会出现这些问题,虽然有多方面的原因,但归根结底还是因为在一些人中特别是一些领导者的观念中,没有真正弄清楚搞社会主义到底是为了什么,认识和改造世界的目的究竟是为了什么,仅仅是为某种理想的满足,还是为现实人的生活和发展?还是兼而有之?这个问题认识不清,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就不可能沿着正确轨道前进,上述问题就不可能得到真正解决,第三步战略目标也就难以实现。进入21世纪,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面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和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及时提出“坚持以人为本”为核心的科学发展观,并明确指出:“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5]这样,科学发展观把发展的目标定位于以人为本,定位于人民全面的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的满足,定位于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把马克思对共产主义运动的目的性和期望建立的社会形态,具体体现在社会主义阶段的发展过程中,从而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从根本上坚持了唯物史观的价值取向,丰富和发展了唯物史观的人本思想。3.科学发展观深化了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指明了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现以人为本的价值目标的途径和道路科学发展观涵盖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经济发展与人的发展、经济发展与政治发展、经济发展与文化发展、经济发展与自然的发展、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等多重关系,在继承前人关于社会发展普遍规律的认识基础上,阐述了当代社会的全面发展规律、协调发展规律和可持续发展规律,从而构成了一个新的综合发展理念,体现了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对发展内涵和发展规律的深刻理解和科学把握,对发展思路和发展模式的不断探索和创新。同时,科学发展观也指明了在现阶段实现以人为本价值目标的途径和道路。其中,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由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所决定,人们首要的需求是对物质利益的需求,而没有高速度高质量的经济发展,就难以使人民富裕起来,也就谈不上人的其他方面的发展、全面需求的满足,因此,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决不能动摇、不能放松。那么,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又如何规避长期以来在发展上存在的只重视经济发展,不重视社会和人的发展、只重视效率而忽视公平、只重视速度而忽视质量、只重视眼前利益而忽视长远利益和根本利益的问题呢?科学发展观对此作出了科学的回答,即要坚持全面发展、协调统筹发展、可持续发展,努力构建和谐社会。正如胡锦涛同志指出的:全面发展就是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