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公益领域现状报告_第1页
中国教育公益领域现状报告_第2页
中国教育公益领域现状报告_第3页
中国教育公益领域现状报告_第4页
中国教育公益领域现状报告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教育公益领域现状报告

一教育公益领域发展概览(一)教育公益领域定义教育作为获得知识和技能的一种前提,对于解决诸如贫困和环境问题等全球性挑战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其中政府以及社会力量均是推动教育发展的重要力量。本文所列举的教育公益组织符合慈善法的慈善组织定位[1],就类型而言,既包括“民政部民间组织管理条例界定的三大组织,即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和基金会,也包括不够资格、没有注册的草根团体。”[2]本文研究仅限于民间教育公益,并没有包括政府组织的教育类公益组织。同时随着民间教育公益形态的多样化发展,本文所指的教育公益形态也包括企业CSR项目、高校社团活动以及集群化的教育公益网络如互联网社群等。较为容易混淆的是“教育组织”与“教育公益组织”的概念,两者基本区别在于教育公益组织限定使用公共资源做教育工作,教育组织则更为泛化,开展包括商业性行为的教育活动。当然部分教育组织与公益组织合作带有一定教育公益成分,但本文将不作为重点论述。除此之外,因为教育类公益组织其中一部分“和社区发展、生计改善、继续教育、特殊教育、性别与儿童发展等领域内的公益组织有相关性和兼容性。”[3],以上方面的公益机构是教育公益生态的重要部分,但介于时间所限,本文也不作为重点讨论,在未来的教育公益领域报告应该纳入讨论。本文定义的教育公益组织的工作内涵主要对应中国教育领域存在的诸种问题,从小切口处以较少的资源,在政府以及市场无法或者无力顾及的问题上协助解决,有些尝试在教育创新层面承担着“倡导/探索/试错”的使命。这些表现形态均是作为“促进教育公平、改善教育质量”[4]的重要民间力量。现阶段,教育公益领域工作内涵主要对应解决中国基础教育中三个不同发展阶段的问题:(1)入学机会:重点推进义务教育阶段教育公平,包括就学机会,特殊儿童教育和关爱、少数民族学生接受本民族语言、文化教育机会提供等,同时也包括教育经费均衡化,以及相应辅助的营养改善、医疗卫生保障。此外,随着城市化的进程以及撤点并校政策影响,出现大规模流动、留守儿童以及偏远乡村儿童就学机会问题,针对这个群体也提供相关的教育项目保证其教育机会均等;(2)教育质量:升学竞争与应试教育造成中国整体教育环境重智育,轻德育、体育、美育。大多数学校授课只是传授和应试技巧培养,轻综合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而且学校重视少数升学有望的学生而忽视大多数学生的发展。这一点在中西部、农村地区表现更为明显。因此需要为更多的学生提供音体美以及其他包括环境教育、生命教育、科学教育、理财教育等多元的教育资源;(3)教育体制改革:从面向未来教育的角度出发,需要促进中国教育中以人为本的教育和多元化的新格局。只是在学校框架内思考如何减轻应试压力以及提供多样化教育课程,只能起到辅助性作用,进而需要思考如何从教育体制的深层次改革来促进中国教育的改革与发展。经过上文教育现状的梳理,可以发现教育公益领域在当今社会具有三种主要工作内涵,详见表1。当然并不可认为每个教育公益领域的机构只投身到其中一个类型,很大程度上存在着交叉现象。而且随着国家免费教育的开展及在义务教育领域的大量投入,教育公益机构从一开始多半致力于“教育机会”的投入,开始思考转型,不再满足于只是关注儿童受教育机会,也慢慢地注重延展提升,注重儿童教育质量,从弥补教育资源短缺转向到改善教育质量。表1教育公益领域关注领域特点关注的教育问题主要内容发展方式类型一基础底线-教育机会关注就学机会,以及特殊儿童群体的教育和关爱。也包括儿童成长相关的其他辅助性服务助学、建校等以物资及基建为主要服务内容;行动领域以基础教育阶段为主弥补教育部门投入不足的补充投入,发挥辅助的功能类型二延展提升-教育质量在现有学校框架下,思考不同教育方式、教育内容带来的差异关注教育质量和教育品质提升,公益行动覆盖到学前、高中、职业教育等政府与民间合作性增强类型三系统性变革-教育体制改革跳出现有学校框架,关注教育对于人的整体发展的作用,促进中国教育体制改革在教育深度变革的时代背景下,增强学生沟通、合作能力、创造性等;行动更加多样,跨界发展;打破边界,学校、家庭、社区联系更加紧密合作关系更加成熟,民间行动更加主动,具有更多引领性、前瞻性|Excel下载表1教育公益领域关注领域(二)教育公益领域发展历史[5]作为有组织、有资源投入的社会化的教育公益实践,大致始于1980年代末与1990年代初期,此前为零星的教育公益行为。[6]最开始的发展阶段并未形成成熟的教育公益的概念,主要从“扶贫济困”、“儿童保护/关怀”等传统的公益活动角度开展,基本的工作内容中助奖学金占主体地位,除此之外还包括修建校舍,图书室,捐教学设备、用具,赠书等以物资及基建为主的服务内容。除了“希望工程”、“春蕾计划”等官方支持的项目,早期的公益组织,海外及境外组织也很重要,包括“滋根基金会”、“西部阳光行动”以及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乐施会等等。主要的参与形态以志愿行动为主,组织人员不固定,形态不稳定。这期间教育公益经历了从无到有的过程,也是初期教育公益组织机构转型的改革期。随着工作的开展,因为发现仅仅是物质的捐助远远不能解决农村教育的问题,已经开展相关工作的机构开始关注到人员的作用,逐渐增加了教师培训以及支教活动。支教活动从最初的短期支教,不断拓展中长期支教、冬夏令营模式。支教活动从早期的以大学生社团为主逐渐发展到专业的志愿者组织。后期随着互联网的出现,迅速传播、大众参与等特征也不断改变教育公益领域资源传递方式和组织人力的方式,例如项目方能够更方便地链接志愿者、受助者、捐赠方,建立广泛社群、地区联盟等,出现了如童年一课、少年派助学计划等互联网支教的模式。2004年2月,《基金会管理条例》出台,私人资本得以注册基金会,更多专业资源进入了教育公益领域,教育公益组织注册数量稳定增加。很多机构最初的资助理念更关注儿童进入学校的教育机会。认可通过学校的应试教育能够促进社会流动。但随着机构工作的深入开展,面对应试教育的负面影响,越来越多的机构开始反思不发展地区的儿童到底需要怎样的教育,部分组织的理念从保证教育机会转化到提升教育质量,拓展了更多领域的课程建设,包括健康、卫生、性教育、职业教育等教育内容,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阅读领域的迅速发展。机构对教育本身的认知和思考也在不断加深,由最初的资源导向逐渐转为教育导向。同时,为了更好地实现儿童的全面成长,教育公益的场景从学校延伸到社区、家庭等。此期间不同地域间也开始了区域性合作,面向的年龄段也逐渐从中小学拓展到学前领域,逐渐推动“大教育圈”的发展。最早出现推动教育政策与制度创新的机构代表是成立于2002年的21世纪教育研究院。从2003年开始以民间立场审视中国教育改革,出版年度报告《中国教育发展报告》,并通过各界认识的广泛参与探索面向未来的中国教育制度改革和设计。同时越来越多的公益组织加强研究,通过政策倡导参与到对教育系统的推动与改革。近年来更直接加入办学的行动,从课程、教学、管理、评价等系统性框架重新定义学校,在此过程中注意与当地政府、公立学校合作,不断影响所在地的原有教育环境。最近几年,更多的创新教育机构加入,商业教育资源也开始与公益机构合作,例如洋葱数学、VIPKID等机构进入了教育公益领域。与互联网结合的互联网社群也让教育公益领域不断泛机构化、规模化。(三)2018年教育公益领域现状为了获得教育公益组织的详细现状,本文根据2018年教育公益组织年会名录联系方式,通过邮件邀请以及电话访问,获得129家机构的详细回复。[7]根据上述的调查数据粗略观察到教育公益组织机构主要开展工作区域分布、组织的形式、人员数量(全薪人员、兼职人员)、资金总量、资金来源,开展工作的重心。本文也将该数据与2013年21世纪教育研究院发布的《中国教育公益组织现状及发展趋势研究》[8]进行对比。由图1可知,以“民间公益元年”的2008年作为划分标准,教育公益领域组织成立于2008年及以前占比为31.02%,2009~2013年占比为31.02%,2014~2018年占比为38%,可见教育公益组织呈现一定的发展态势。图1机构创立时间由图2可知,教育公益机构在东中西的空间分布上仍然存在东部及西部较多,中部地区的机构较少的“两头多、中间少”的特点。除此之外,教育公益组织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包括北京、广东、上海等经济发达的地区。值得注意的是西部省份的四川省教育公益组织最多,此次调查数据显示四川的教育公益组织除两家机构外,创办时间均是在汶川地震之后。图2机构所在地由图3可知,教育公益组织开展工作省份最多的前三位是四川、贵州、甘肃,均为西部地区,反映了教育公益组织致力于将资源倾斜在不发展地区,致力于教育公平议题。相对西部地区以及东部地区,中部地区的教育公益服务比率仍较低。同时东北地区(辽宁、吉林、黑龙江)的比率也较低,反映了东北地区教育公益服务发展迟缓的现状。图3机构开展工作和服务的地点结合图4分析数据,民非注册成为教育公益组织的主要注册形式,其次为社团、基金会。尚未注册的比例为5%。与2013年的数据[9]对比分析,可以发现民非占比增多,未注册的机构占比明显减少。图4机构的形式由图5可知,机构全职人员主要为2~5人(44.19%),其次为6~10人(20.93%),5人及以下的机构占比为62.02%,可见,教育公益组织全职工作人员较少仍是普遍现状。与2013年数据[10]对比,全职人员的所占比率变化不大。图5组织内全职领薪工作人员人数图6显示机构内兼职领薪人数在1~5人以内占比51.16%。与全职工作人员现状相比,机构人数仍偏少,这与资金总量以及行政管理经费情况有关。图6组织内兼职领薪工作人员人数根据《2016~2017年度慈善捐赠报告》[11],2015年在社会捐赠中教育救助超过医疗健康,在2016年教育救助在总量中占比最多(其他领域为医疗健康/扶贫/减灾救灾/文化生态),达到总样本量30.44%。当然其中“大多数捐赠资源流入了少数特定高校,其他教育机构并没有获得额外的捐赠。”[12]根据本次调查的数据,图7显示,个人捐助(包括网上筹款)为最多(65.12%),其次为基金会及公司。与2010年教育公益组织报告[13]中数据对比,2009年教育公益组织运作资金主要来自基金会、个人和企业。个人捐助占比增多与互联网公益平台的搭建有关,例如2015年开始的腾讯“99公益日”,比较显著地提高了公众的捐赠力度。图7机构的资金来源主要来源图8所示,去掉未回答的25个机构,组织资金总量占比较多的是200万元以上(33%)、50万元及以下的机构占比35%,资金获得的总量上存在两极化。从数据方面可以看出200万元以上的机构多为资助和支持型的基金会以及少量社会工作服务中心,操作层面机构的资金量较小。但与2013年数据[14]对比,机构资金总量有所提升。图8组织过去一年获得资金总量(非必选项)由图9可知,教育公益组织服务实施对象主要为学龄前儿童,面向小学生群体最多(82.95%),其次为中学生(68.22%),中小学生主要包括偏远农村儿童、城市流动儿童以及困境儿童/学生。现阶段面向社会组织以及工作人员开展的服务能力建设等服务较少。图9组织面向的服务实施对象由图10可知,机构开展服务中最多的三种形式为课程/产品/活动设计研发(68.22%),招募志愿者/专业人士提供服务(支教、康复、心理咨询等)(65.89%),助学金、奖学金(50.39%)。可以发现教育公益领域中支教、助学仍占最大比例,但是近年来专业的教育课程/产品开发的比例也有所提升,可见开展的项目已经从过去以教育公平领域所关心的助学、支教两大类逐渐向提升教育质量的教育内涵发展。图10机构开展的工作以及服务类型由图11可知,机构提供的课程中占比最多的前三位为阅读教育(56.82%)、安全教育(38.64%)以及传统文化教育(37.50%)。其中阅读领域发展时间较早占比较多,安全教育与防灾、安全保护等与早期公益组织方向相关,开办传统文化教育课程的机构主要为致力于传统经典文化以及实践乡土文化与地方性知识传承的机构。教育公益组织发展逐渐关注全人教育理念与教育内容多元化。包括对儿童文化、生活技能、阅读能力、健康教育,财商、科技素养等多方面的关注。图11其中机构提供过具体领域的课程/产品/活动设计二2016~2018年教育公益领域最新进展此部分将从致力于教育公平、教育质量及教育体制三个领域,论述教育公益领域的最新发展现状。(一)促进教育资源公平:互联网支教随着互联网成为现代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2015年国务院发布了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指导意见,“鼓励互联网企业与社会教育机构根据市场需求开发数字教育资源,提供网络化教育服务。鼓励学校利用数字教育资源及教育服务平台,逐步探索网络化教育新模式,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促进教育公平。”[15]互联网支教形式是互联网助力解决教育公平问题的一个范例,近几年受到普遍关注。因其较好地弥补了短期支教以及长期支教中安全性低、持续性差、支教成本高等的弱点,有助于弥补乡村资源的不足,使教育过程更为公平、多样。互联网支教在2014年已经出现了众多的教育实践方式,例如童年一课、U来公益、支教中国2.0、少年派助学计划、智行视频教室等。2016年出现了更多的支教平台如沪江互加计划、有教无类等,作为平台链接支教组织、课程、学校以及出资方。支教的机构也逐渐与课程开发的机构(夏加儿的美术课、彩虹花的晨读课、酷思熊的阅读课等)以及商业公司(新东方、VIPKID等)合作,提供更多样选择的课程。互联网支教课程中较多开设美术、音乐课程,其他还包括汉语语言(语文)、英语、科学、财商、心理健康、网络素养、写作等课程,同时也提供基础常识,时事的科普及财商的培养。除此之外,互联网支教内容也包括对受教育者的课外辅导和心理咨询。部分解决了支教缺乏专业性层面的缺陷。据民间支教报告,互联网支教按照表现形式、志愿者人群、主要面向群体,可以划分出以下不同的形态,详见表2。表2互联网支教现状表*表现形式“一对一”(一位志愿者老师给一个班级上课)童年一课、U来公益、支教中国2.0“一对多”(一位志愿者老师给多个班级上课)沪江互加计划,“美好成长·百县少儿美术教室”①“尚师计划·喜德班”②毕业后公益图书室③志愿者人群在校大学生童年一课,“宕寻津喜·智慧空间站”云课堂④,毕业后公益图书室海外留学生中华社会救助基金会SPARK网络公益支教项目⑤县级小学老师U来公益社会人士支教中国2.0专业教育机构老师互加计划,“美好成长·百县少儿美术教室”,“尚师计划·喜德班”主要面向群体小学学生互联网支教主要针对小学学生,相对开课空间更大,也对非专业教师人群授课方式较为包容特困儿童群体,如留守儿童群体,乡村中小学生主要目标重在科普,而非互联网支教内容上传统的课程传授。其科普知识丰富多样。如途梦的“星光计划”,通过在线视频方式,向中学生分享各行业优秀职业者的成长经历和职业故事等少数民族群体以“尚师计划·喜德班”为例,深入四川彝族少数民族聚居地,提供“一村一幼”普通话训练及教师资格证考前培训等教学辅导大学生群体以毕业后公益图书室为例,培训内容包括公益服务、专业知识、职业规划、定向发展、成长计划、精英计划、领袖计划等提升大学生能力的公益培训乡村教师群体以“青椒计划”为例,致力于构建互联网学习时代大规模社群学习、低成本易复制、教师参与度高、社会影响力大的乡村教师培训成长新路径注:互联网支教发展现状分析,搜狐网,2018年2月13日,http:///a/259269425_99920744。①美术帮互联网美术支教,新浪教育,2018年11月10日,http:///l/2018-11-10/doc-ihmutuea8942109.shtml。②“互联网+教育”精准扶贫新模式,青年网,2019年1月10日,http:///csr/201901/t20190110_11839555.htm。③毕业后公益图书室,百度百科,2019年3月10日,https:///item/%E6%AF%95%E4%B8%9A%E5%90%8E%E5%85%AC%E7%9B%8A%E5%9B%BE%E4%B9%A6%E5%AE%A4/19327731?fr=aladdin。④互联网+教育:创新支教模式“云课堂”,天外天新闻网,2019年2月19日,https://news./pernews/55141。⑤中华社会救助基金会SPARK线上支教项目,搜狐网,2017年10月10日,http://www./a/197297464_99926254。|Excel下载表2互联网支教现状表*互联网支教反映出信息化技术具有的巨大教育潜能,但是它在多大程度以及以怎样的方式可以更好地促进教育公平?以21世纪教育研究院为例,机构于2014年11月联合多家公益机构成立了农村小规模学校联盟(以下简称“联盟”)。2015年开始利用直播的网络平台,一方面推荐给课程开设不齐的联盟学校参与平台上网络直播课程,特别是音乐/美术/科学/阅读等课程;另一方面做联盟学校教师的线上培训。最初联盟校兴奋于可以接受由发达地区的教师或者比较成熟的课程方提供的课程。但与此同时,课程适恰性的问题也随之而来,21世纪教育研究院原农村教育部门负责人王丽伟在观看网络课程后评论“我在村小听过一堂这样的音乐直播课,屏幕中是一所一线城市重点小学的音乐课堂,老师所用的乐器(村小)课堂没有,老师教得很认真,也很努力地照顾村小课堂的孩子,但很明显,课堂上所用的一些乐理知识村小的孩子没有学过,他们很勉强地隔着屏幕模仿和跟唱,一堂课下来,村小的孩子们很颓丧,很难想象他们能够获得精神的愉悦和知识的收获。”[16]就如科技史专家大卫·艾杰顿所强调的我们不能忽略科技使用的社会条件,科技本身是如何在怎样的环境下被使用的,以及技术使用背后的教育根本理念到底是什么,这需要教育公益组织在接下去的工作中继续探索。正如2018年被广泛讨论的“这块屏幕可能改变命运”[17],部分文章引发网络教学“温度”的探讨,认为不要神化直播教学。现阶段互联网支教的模式仍然需要匹配更为专业的教师培训,教师角色的转变,授课教师与网络课程教师之间的配合,以及增加课程研制的力度,注意引入网络课程的内容与农村地区的契合度,避免一门课程走天下的扩张策略。除此之外,“一块屏幕”的讨论也引起了另一个争论点,如果信息化应用是一种教育方法,最终它要为哪种教育理念服务?科技使用在教育中的最终目的是否为要实现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如果在没有“意义”的指导下盲目发展科技追求“效率”,这是否为最好的选择?特别是大量资本在推动技术导向的教育时,这些讨论与思考更是迫切需要重视。(二)专业资源引入提升教学质量:阅读领域在提升教学内容方面,解决“上好学”问题的教育公益组织中表现较为突出、运作相对成熟的是阅读领域,而且在上文的数据中可见现有机构提供的课程/产品/活动中最多的是阅读。阅读领域中的机构形态有以资助为主的公益机构如心平公益基金会、春桃基金会,也包括直接开展阅读项目的担当者行动、泉蒙等机构。项目开展的地点有学校、社区、家庭,包括传统图书馆模式(乡村图书馆、图书室、流动图书等)民间读书会模式(亲子阅读会、普通民间读书会等)[18],除了线下也包括利用新媒体、网络平台实现网络捐书,阅读推广的公益机构,如汇集全国知名的语文教师在线上开展整本书阅读活动(教师共读、学生共读以及创意写作等)的百班千人模式。经过近年来的发展,阅读领域的活动逐渐摸索出了适合的路径,部分代表性机构的发展不断走向专业化,具体可分为以下三点。(1)增强其专业性。利用更多的专业研究资源,从活动到课程的研发。在阅读项目开展过程中结合儿童成长规律,设定更为长远的阅读推广规划。例如阅读领域积累的适合儿童不同年龄段的阅读书目,如担当者发布的《中国乡村基础教育分级阅读课程指导手册》,亲近母语的《中国小学生分级阅读书目(2018年版)》等。以及阅读领域的教师和志愿者的培育、阅读效果评估方式等让阅读推广的效果有所提高,在此基础上积累哪些干预手段有效、哪些领域仍存在问题。(2)引导教师/校长、家长具备阅读的能力以及与学生探讨的能力,调动教师、家长主体性,带动其社群的活跃。这一点也得益于互联网的发展,如百班千人在互联网时代构建阅读共同体,该模式从2016年发展至今,聚合了全国知名的阅读名师团队。每期由老师带领学生以班级的形式报名参加,并有国内外华语教师展开教师共读、学生共读以及创意写作活动,现已覆盖31个省份,上万名教师以及百万名学生。互联网的使用方便更多的教师/校长、家长群体跨区域的交流,连接城乡,提升其阅读能力。(3)协助公益机构间合作,发展机构所在地区的公益生态。其中包括资助在地阅读机构,协助其发展更为接地气、成本低、使用频率高的阅读推广模式。“越来越多的在地阅读公益组织在萌芽与发展,虽然现在还非常微小,但是因其在地性而激动人心。”[19]以泉蒙为例,其寻找本地的公益盟友,以在乡村地区的学校建立泉蒙图书馆群为主要工作方式,引入了其他合适的公益项目如歌路营、麦田、蒲公英、益微等,借助图书馆等公共设施改良当地的文化生态与土壤。同时也包括行业内讨论平台的搭建,例如由亲近母语举办的中国儿童阅读论坛、心和基金会的第六届乡村儿童阅读暨书香校园发展论坛。阅读领域的发展方向与早期的实践经验有很大的关系。阅读领域最初是在偏远地区开展教育援助的时候,发现了乡村学校图书匮乏的问题。[20]最初的推广主要从农村小学入手,因为“相比学业繁重的中学阶段,小学阶段时间更充裕,体制教学压力要轻不少,做阅读的空间就比较大。”[21]最初采用的点对点图书捐赠以及图书馆建设的方式,但没有得到较好的效果。“那些书到乡村学校大多被锁起来,作为上级考核达标的道具,与教师、孩子无缘。”[22]其中原因除了学生们本身的学习负担较重,不能有空余时间来阅读之外,还包括教师没有意识到阅读能力的重要性,甚至受应试教育思维影响认为阅读课外书影响学习成绩。同时阅读类机构最初进入乡村地区时,教师们因为繁重的教学任务以及照顾学生生活的任务,没有时间管理图书室以及剩余余力尝试阅读这种“新”事物。种种原因,机构引入的图书并不能够被学生及老师有效利用。随着图书捐赠以及图书室的建设,公益项目的人员发现有些班级读书角反映较好,有的反馈一般,调查发现其中起着重要作用的是教师。他们是否认同阅读的重要性,以及是否能够做阅读引导是影响项目效果的关键因素。阅读领域公益组织逐渐将注意力投注在了教师培训层面。梁瑞妍曾说“优质的童书、便利的借阅制度和充足的阅读时间可以保障阅读推广的下限。但只有创造良好的阅读氛围,老师、家长都热爱阅读童书,才能提高推广的上限”[23]最近,随着教师、校长流动的不断加快,学校的阅读生态变得更为脆弱,刚刚积累好的阅读氛围可能随着推广阅读的教师、管理者的流失而快速改变。阅读领域再一次转变,将关注重点放在了学校所在的整个区域。阅读开展的重点和方式,在几十年中不断地更新迭代。第一阶段采用阅读书目推荐、图书捐赠、递送;第二阶段则开始班级读书角以及图书馆的建设;第三阶段是整本书阅读等阅读课程、教师成长相结合,重视与其他机构合作。其对于人的主动性、发展的在地性、家庭与社区等方面的重视,值得其他公益机构在不断专业化的过程中借鉴。除阅读领域之外,教育公益领域也存在其他专业的发展方向,可参见附录的教育公益组织图录。(三)促进教育体制变革:公益组织自主办学公益组织办学最开始是从解决城市流动儿童上学难问题以及学校撤并之后为了解决教育短缺的问题而出现。现在它用创新的教育理念,系统性的进行教育革新,在管理运作过程中保持自主性,为地方提供可复制的教学管理经验。较为著名的案例包括解决城市流动儿童上学难问题的蒲公英中学,提供职业教育的百年职业学校,解决学校撤并后续问题的凉善公益,以及以促进教育改革为目标的美丽小学[24]、富文小学[25]、田字格小学[26]等。公益组织自主办学近年来在进一步探索委托管理办学模式。委托管理是指通过契约方式,教育管理部门把学校的办学管理事务委托给具有较强能力的专业机构承担。公益组织自主办学对办学经费、教学资源的要求较高,公益组织如果具备的活动经费较少则很难兴办学校,而公办民助、获得政府购买服务等办学模式则能够提供办学资质、经费、场地、人员,能够有效减少公益组织办学的阻碍。委托管理的模式多样,目前国内较多采用名校集团化办学的模式,委托城市学校管理乡村学校,以城市学校的优质资源带动相对薄弱的乡村教育,但是这存在两个弊端:一是实践中许多农村学校的学生纳入被委托的城市学校招生范围,挑战“就近入学”的政策,存在生源争夺的问题;而且城市教育的话语体系,与乡村的本地生活存在差异,资源的输送不能准确地满足需求。本文将主要以美丽小学、富文小学、田字格小学等为例详细描述其委托管理的形式,并分析其在教育系统变革层面的优势。委托管理需要当地教育管理部门与公益组织达成一定协议,教育局所做的放权内容包括:(1)经费:例如富文小学所在地通过对往年的经费梳理算出年度总开支,实施总额承包让学校去自主办学,将总额承包然后财政按月将钱拨到学校。教育局则按照年度审计。田字格小学的资金除了购地款为当地政府支付,其余部分为募款。(2)管理机制:包括学校章程、发展规划等的管理机制自主设置,例如对于教师的岗位设置和工作任务中对于绩效考核方案部分。例如21世纪教育研究院在富文小学所做的是为学校设定边界,设定机制,而不是全部管理。校长在理事会的领导下依照学校章程治理学校、实践学校的五年发展规划、学校的经费,并优化学校管理机制,建立相对完善的教师聘任、管理、绩效考核机制。田字格小学与当地政府协商7~8条要求,其中包括教室改造、教师招聘途径、1~5年级不考试等内容,除了因为正安县指标超标,没有办法实现全县招聘途径以及外部调聘教师之外,其他均被批准。相应的每个学校也需要最终达成一定的指标。富文小学在与教育局签署的合约中需要承接两个指标,一个指标是生源5年内上浮10%,另外一个指标是包括学习能力、人际关系能力、情感调剂能力三方面的针对学生的测试合格。田字格小学需要承担的责任是要保证学生6年级不低于镇上中等以上的成绩。通过这样的协商机制,公益组织委托办学能够凸显更多的优势(1)系统性:相对项目式开展,公益办学便于系统贯彻教育理念。西部阳光农村发展基金会的赵宏智说“我在做项目的过程中发现,我们单一的公益组织去支持比如说阅读项目,比如说卫生项目,它很零散,我就想整合一个比较好的项目。它包括我们生活习惯养成、学习习惯养成等加入学校里面中来。”[27](2)资金来源多样性及使用的有效性:社会资本的吸收为教育改革提供充足资金保障。当然考虑到其推广目的,外部资金的有效利用也是学校有效运转的核心,如西部阳光最终希望在每校每年不超过30万元的投入下进行复制。(3)社会多方参与:社会组织的开放性能够吸引更多群体(包括学生、志愿者、老师、政府、家长、捐赠方等)加入教育改革中,弥补已有的地方教育人力资源缺乏的现状。(4)跨越行政的边界,实现自主性:因为委托办学后机构最初与当地政府、教育局达成协议,能够实现部分自主权,便利实现“学校为中心”“学生为中心”的目标实现教育改革。公益组织利用以上的优势可以实现的教育变革包括以下几点。(1)支持儿童自由全面发展的创新模式,提升儿童照顾自己、关爱他人、倾听、表达、审美、探索未知与未来的能力。对于教育理念的贯彻(如对于应试等事情的管控),强调知识和能力的平衡。例如打工子弟学校蒲公英中学为学生提供众多的兴趣小组如舞蹈、摄影、编程、航模制作与飞行表演、鼓乐队等。美丽小学在项目过程中持续反思、迭代,对教育中的很多细节进行反思。例如“吃饭是否可以说话”“起床是否一定要把被子叠成豆腐块”等问题上经过师生讨论,尊重学生的需求和选择。(2)强调在地性及家庭与社区的重要性。不仅课程内容重视本地资源的使用,考虑后续推广的问题,注重培育当地的教育资源。比较有代表性的有四川的达祖小学以及西部阳光农村发展基金会筹办的磑子坝乡村实验小学。达祖小学在建设之初,白天学生上课、晚上扫盲班,周六日辅导班和技能教育班。并且达祖小学建造了森林农场,为村民提供生态农业的示范与经验,学生与家人透过系列课程与活动,联结学生与土地,认知乡土。学校也成为村落传统文化传承与保护的公共空间。而且森林农场也为学校独立运营提供经费来源。达祖小学也作为一个公益平台将社会资源,辐射到周边村落。磑子坝小学也认为办学探索的价值在于不停留在关注农村教学,而着重乡村儿童发展环境的转变,改善乡村儿童的家庭和社区。负责人赵宏志表示“过去在做农村项目的时候,最多关注农村的教学,但是忽视两个更重要的儿童环境,第一个是我们儿童的家庭,第二个是我们的社区。”[28](3)普适性推广,通过试点影响其他体制内学校。学校未来的规划中较为重视未来工作的规范以及普及,例如开发小规模学校的建设手册及工具包,周边学校共同体课程实验推广等。美丽小学的王珂表示“政府将乡村全日制公立小学由公益组织进行委托办学的实践和探索,不仅可以带领当地学校共同迈向教育的优质均衡,还有希望在农村探索出一套办学标准,影响包括支教学校在内的广大乡村学校。”[29]在办学体制改革的大背景下,通过委托管理的方式落实学校的办学自主权,为学校赋能,使学校能够自主发展。自主办学不同于课程方面的探索,更多集中在对于教育管理机制本身的探索。这些学校就如美国的特许学校一样对于探索怎样是好的教育展开了极有价值的探索。蒋莉表示,“体制创新,是践行国家倡导的社会治理体系建设、政府治理能力提升的必然要求,而服务型政府在教育领域的建设则需要改变原有自上而下的、管控式的管理方式,思考如何服务与赋能。2010年教育体制内就有了‘管办评’分离的试点,希望通过委托管理,赋予学校真正的办学自主权,从而提升学校的办学品质。”[30]2016年新修订的《民办教育促进法》,其中第十九条规定[31],非营利性民办学校将享有与公办学校同等的税收优惠政策,且有可能获得政府补贴、基金奖励、捐资激励等扶持措施,这为开办非营利性学校提供了法律保障和指引。如贾西津所述“在教育、医疗、社会服务、文化发展等主导性服务领域,民间组织可以提供多元化的选择。例如,政府对基本义务教育负有责任,仅指能使每个适龄儿童有学上,但教学质量、课程思路、创新能力、孩子个性的发育等诸多方面,靠统一性的模式和服务提供方式将受到严重制约;构成教育领域更广的非义务教育部分更不能依靠政府统一提供。如果由民办的非营利学校提供多元化的教育模式,以及各种非义务教育,则能更好满足社会需求。”[32]未来通过引入公益组织自主办学的路径,正视公益组织在教育改革中所能起到的积极作用与功能,可以让教育公益组织为中国未来的教育多元化起到更大的贡献,探索多元的办学模式能够提高对社会资源的整合效率,同时能够为弱势群体提供更多的教育服务。也将完善多元治理主体共同参与的教育改革公共治理机制,使中国的教育生态更为健全与健康。三2018年教育公益领域未来发展专业性仍是影响教育公益组织成长的关键点,需要机构对项目目标、执行方案以及成效评估等,不断思考、总结和改进。例如公益组织自主办学未来的发展一方面需要官方完善相应制度,机构自身也需要不断探索,特别是做教育创新的学校对老师的要求其实比普通学校要高,需要教师对学生心理发展有透彻的研究,也需要学校具有清晰的教学目标以及评测方式。另一方面,还需要厘清建设适当的制度,例如志愿者管理制度、校园管理制度、物资管理制度、督导制度等。除此之外,影响教育公益组织未来发展的趋势还包括全球化,互联网时代的大趋势,也包括中国国内教育市场化,教育普及和大众化以及城市化等小趋势带来的影响。2015年是全球教育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国际社会评估“全民教育(EFA:EducationforAll)”以及“千年发展目标(MDGs:MillenniumDevelopmentGoals)”两个项目的成果,并设立预计2030年可达成的“可持续开发(SDGs)”这一教育目标(SDG4)。“确保所有人能得到公平包容且高品质的教育,增进个人的终身学习机会”。越来越多的国家采用了以培养解决问题能力为基础的课程,希望学生不仅能够获得知识和技能,而且能够应用这些知识和技能来解决复杂的问题。教育公益组织在未来仍需要关注的包括怎么让一线教师以及家长理解教育创新的理念,让其从应试思维转为全人发展的思维。教育公益领域发展需要始终以教育为核心,并逐渐打破学校、课程等限制引领中国教育的改革,帮助“大教育”理念的发展。同时也正如我们在上文的互联网支教中看到的,互联网对我们的影响越来越大,它让我们看到突破时间与空间维度之后,很多教育内容与形式的突破,提高了个性化教育以及深度学习的可能性。随着移动互联网出现之后工作方式和形态也发生变化,老师更有可能打破学校的行政隔绝组建教师自组织活动,教育公益的参与者更为多元,互相的互动也更为紧密。但是就如“一块屏幕”的讨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