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风险控制体系的法律漏洞及其治理理念,经济法论文_第1页
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风险控制体系的法律漏洞及其治理理念,经济法论文_第2页
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风险控制体系的法律漏洞及其治理理念,经济法论文_第3页
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风险控制体系的法律漏洞及其治理理念,经济法论文_第4页
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风险控制体系的法律漏洞及其治理理念,经济法论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我们国家商业银行中间业务风险控制体系的法律漏洞及其治理理念,经济法论文商业银行自诞生以来,风险便与之形影不离,十分是当代商业银行业务市场化程度高,同业竞争剧烈,愈加剧了商业银行的生存环境。随着混业经营形式逐步成为主流,我们国家的商业银行也在逐步尝试这种趋势。然而全球金融一体化程度高,各种大型跨国财团在实现其全球化战略中将各种商业利益捆绑在一起,一旦区域性经济出现危机,由此引发的蝴蝶效应难免会将危机传递给无辜经济实体,而蒙难者首当其冲的就是商业银行。一、商业银行风险及其管理商业银行作为金融组织,与一般工商业企业的不同之处就在于,在经营中其自有资本比重低,客户的存款和其他借入资金是商业银行维持经营的主要来源,客户存款和借入资金流又与各种不确定的经济情势相关联,所以商业银行能够讲正是在靠承当各种风险而盈利。不过,随着商业银行从早期的货币兑换中介向当代银行的迈进,商业银行面临的风险已由过去简单的借贷风险衍生出了操作风险、信誉风险等等,能够讲风险已贯穿于商业银行金融业务的各个环节。因而商业银行若没有良好的风险管理体制进行有效预防和控制极可能演变成金融行业内的系统性风险,这通常也是世界金融危机发端的开场。所以,风险管理越来越遭到银行家们的重视。我们国家的传统银行业务在经历了数十年的发展,已经构成了比拟规范的管理体制,但是中间业务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风险管理机制不健全,法律、法规漏洞多,亟须引入科学的风险管理理念予以引导和规范。二、我们国家商业银行中间业务风险控制体系的法律漏洞分析(一)中间业务风险控制的金融法治意识淡薄金融法治理念作为引导金融业的法律理念,是树立金融业风险管理理念的重要指向标,也是商业银行构建风险管理体系的制度前提。同样,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风险管理也应当是以金融相关法律、法规的规范为基础构建和运营。但是现有的金融规章不能完全知足中间业务风险管理的快速发展的需要,银监会仅在2004年出台了一部有关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办法,即(商业银行内部控制评价试行办法〕,单就这部规章而言,法律层级低,缺乏操作性和针对性,以商业银行业务分类而进行风险控制的规定特别笼统和模糊,也没有具体表现出出当下全球金融业施行全面风险管理、维护金融安全理念的进步性变革。之后固然有(商业银行合规风险管理指引〕公布,但是指引的性质是没有任何法律责任的规定,所以几乎谈不上具有约束力和强迫力。法律制度中有关风险管理内容的缺陷,在一定程度上也造成金融业工作者风险控制意识淡薄,漠视金融法治的现在状况。这一方面深入约束了金融创新的发展,另一方面为金融业系统性风险累积埋下了隐患。除此之外,应当注意的是当下商业银行综合经营,监管者综合监管的形式在全球金融业中逐步推行,这极大的开掘了金融创新的潜力。而在我们国家,金融法律基本原则中仍然奉行分业监管形式,分业监管形式根据金融业各个领域的行业性质和特点,分别制定法律、法规,施行监管,保证了金融监管有的放矢,自改革开放之后为保障我们国家的金融事业的健康发展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随着中国的金融市场逐步与国际接轨,分业监管形式使当前很多银行内部的风险管理仍然停留于条块管理的部门银行形式。风险部门重叠穿插,风险信息不畅通都是分业监管理念下的痼疾。实践中,商业银行通过金融衍生工具完全有绕开内部风险控制体制的壁垒进入监管盲区,实现业务的扩展经营,而这直接导致了在内外部竞争环境都很剧烈金融行业,为了知足赢利的本性,商业银行的内部风险管理的机制也渐成摆设。因而当下我们国家的金融风险控制理念事实上已不能适应金融全球化条件下商业银行剧烈竞争的需要。(二)金融法有关中间业务风险管理的监督机制落后防备和化解金融风险是我们国家金融法的重要原则,也是重要的责任。金融风险类型复杂,连锁效应强,一旦出现金融危机,不仅会影响到金融行业本身的运营,还会波及到有关国计民生的各行各业,更严重的情势下,甚至会危及国家的社会经济安全。我们国家向来重视金融监管对金融风险的防备,但是当前的主要问题是在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快速发展的今天,由于法律的滞后性,有关中间业务的风险控制的评价体制和监管机制相对落后,已经不能适应当前金融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主要具体表现出在下面几个方面:首先,银监局于2004年陆续公布了(股份制商业银行风险评级体系(暂行)〕以及(商业银行内部控制评价试行办法〕,为中间业务融入整个商业银行的风险控制评价体系之中提供了基础,但是规范的内容由于缺乏一定的技术性和专业性而很难适用在实际操作中。例如,(股份制商业银行风险评级体系(暂行)〕能够讲对商业银行建立各项风险控制制度和应用各项风险指标有了比拟详细的量化规定,不过可惜的是缺乏对商业银行进行实时监测和监管人员问责机制方面的规定,还缺乏向市场定期披露风险控制监管信息的规定,缺乏外部监督,难以保证最终评价结果的真实性而为权利寻租留下了余地。就(商业银行内部控制评价试行办法〕而言,对商业银行怎样建立以及运行风险内控机制有着比拟详尽规定,但其第七章有关罚则的内容则太显轻薄,既缺乏严格的罚金规则又缺乏详细的应用标准,因而整部试行办法的守法成本较低,难免会流于一只空文,使得商业银行的风险合规体制水平比拟初级,仅仅成为一种应付监管的形式。其次,有关商业银行风险控制的法律、法规不完善。例如,(商业银行法〕(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指引〕(银行内部控制评价试行办法〕等等法律文件对内部风险控制制度规定的条款过少,而且大部分都属于原则性的规定。这方面的法律性文件由银行监督管理委员会公布,法律层级较低,对商业银行的约束力有限。其次,在已公布的有关风险合规的法律法规中,相关规则内容也相对杂乱,不同的风险制度设计之间有机联络少,并且相互冲突,缺少系统性和整合性,实际应用的效果也比拟低。2006年江苏省著名的阪神事件就凸现出我们国家商业银行缺乏有效的法律安全引导和法制监管,风险控制机制失灵的尴尬处境。三、我们国家商业银行中间业务风险控制机制的金融法治理念(一)理念的基点:善良管理人善良管理人在法学领域是一个既熟悉又新鲜的概念,这是由于过去之前这一概念就不为学界陌生,破产法中始终关注着管理人的善良管理义务、公司法的精神要义中也具体表现出并倡导董事的善良管理责任,如今当谈到道德风险的时候,人们又会不由自主的联络到2008年次贷危机后受尽呵斥的银行家们的角色。于是,金融法中有关善良管理人的讨论也成为了热门。毫无疑问,在过去二十年间,银行业经历了深远的文化变革。这一文化变革是与信贷供应从有限到充足的形势转变相伴的。因而,银行的角色从信贷的配给者转变为信贷的营销人员。然后伴随着信贷体系的这一转变,华而不实的商业文化却忽略了一项基本原则,即银行最根本的只能是管理别人的财产。有关善良管理人的历史能够溯源至罗马法中的善良家父,作为一个概念它最早出现于大陆私法法学之中,主要是指有义务管理别人财产及事物的人(通常是有相当知识经历体验的人)能在通常地位和情况下应当到达与托管者本人相当的注意义务。而就管理人能否尽到善良管理的标准笔者以为主要有三种:第一、管理人在履行管理职责时其所展现管理水平和技术能力从其知识、经历体验来判定,已经无法到达比此更高层次的程度。第二、十分情势出现致使管理人无法履行管理职责时,在任何可能的情形下根据正常经历体验能否将管理的事物交付给可靠的第三人。第三、十分情势出现致使管理人无法履行职责时,也不能善良地交付给第三人时,根据正常知识、经历体验能否采取了一切必要的能够弥补的措施。而有关善良管理人注意标准的标准,在传统私法体系中又分三种,即普通人的注意义务、同一注意义务、善良管理人之注意义务。之所以将善良管理人制度引入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风险控制体系,是与中间业务的特点是分不开的。在中间业务市场中,商业银行作为中间业务的创造者,通过向金融消费者或投资者营销各种金融理财产品获取利润;通过向金融消费者或投资者提供各种金融理财服务获取佣金和费用。金融理财产品往往以各种投资理财工具的形式呈现,商业银行通过运用客户资金进行战略投资为客户实现高于银行利息的资产增值。金融服务则是利用商业银行在管理、技术等方面的便利和优势,代理客户管理资产并收取佣金。这就使得将个人资金托付给商业银行的客户最终的回报率很大程度决定于商业银行职员的专业技能和道德水平。市场从业人员的专业技能能够通过设定一定的行业准入标准,并通过职业资格考试和定期考核予以保证,而道德水平的高低则无法量化。从美国次贷危机的根本源头来看,很多学者以为是人性所致,是人性对利益的贪心让管理人违犯了善良管理之心,不负责地放贷给缺乏还款能力人。因而,在次贷危机之后,金融监管机构开场重视商业银行从业人员所负的注意义务,而在这里之前,有关善良管理人的应运主要停留在私法领域。金融机构及其负责人全面适用善良管理人,已经成为当前全球金融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有人以为应当将金融机构及其从业人员善良管理的注意义务由一般审慎转变为十分审慎。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在我们国家的发展能够讲处于起步的初级阶段,树立善良管理人的理念对于我们国家加强我们国家商业银行的社会责任,提高金融从业人员的服务意识,防备金融风险都有很重要的意义。严格的监管和惩罚在传统的金融法治理念中一直扮演着主要角色,但是严格的事中监管和事后救济仍然难以有效控制人类不计后果,不负责任的逐利本性,而事实上,事前的法律教育和法律引导占用的社会成本远低于前者,效果却优异很多。(二)理念的核心:全面的风险控制作为国际银行业竞争规则和国际惯例的新巴塞尔协议自2001年公布以来,其全面风险控制的理念便被视为了金融业创新的重要成果。全面风险控制的理念与全球银行业综合经营以及金融衍生工具繁盛的大背景息息相关,由于这种趋势实际上增加了监管的难度,而传统的风险控制体系无法适应金融业的宏大变化。全面的风险控制理念要求在金融市场的各个方面都建立有效和独立的风险控制体系,十分强调有效的银行内部审计和法律合规体系的构建。由于金融风险一旦爆发,往往会呈现出连锁反响的效果,全面的风险控制理念要求对风险的控制寓于银行管理的全程之中,将风险尽量抑制在各行行业,甚至各个环节内消化,降低金融风险的外部性。这就要求商业银行在制度创新方面能够实现各个领域、各个部门、各环节的风险监控,建立统一、全面的风险管理体系。全面风险控制的理念提出了无疑是当前为止对商业银行最严格的风险控制机制,但它也不是十全十美的,全面的风险控制难免会附加高昂成本。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繁荣如前文所述是金融自由化所致,它的品种大多与金融衍生产品有关。中间业务品种特别丰富,知足了金融市场不同客户的个性需要。不过,这也导致很多中间产品的运作机理特别专业和复杂。当下,我们国家商业银行推出的某些中间产品就包含有保险、基金、储蓄等业务功能,普通民众难以理解其运作原理,而面对合同书上密密麻麻的格式条款也只能采取被动接受的态度。有关信誉卡违约导致的不良信贷之诉,有关代理结算业务引起的法律纠纷最近几年已屡见不鲜,各种风险和危机已现端倪。由此可见,我们国家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发展亟需树立全面的风险控制的金融法治理念。通过金融法的创新构建中间业务风险控制体制,使中间产品在研发、营销、运营和后期服务等各个环节设定监测指标、实现全面的风险监控。同时,通过立法提高投资者准入门槛,防止商业银行将信誉级别低、风险高的中间衍生产品投入市场。(三)理念的关键:有效的风险评价及控制机制徒法缺乏以自行,只要法的理念应用于实践中,能够在现实社会中切实引导各种社会行为才能显示出它的意义。全面的风险控制理念是金融监管者孜孜以求的科学的风险管理体制,从理论层面不断提升着监管者和金融机构对金融风险的认识和防备风险的意识。而构建合理的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风险评价控制制度,是它能真正被商业银行广泛采纳,践行金融法治理念的关键。商业银行建立对中间业务的风险评价控制体系,首先要通过立法对银行内部治理构造和各项风险指标予以确认和规范。由于金融机构本身偏好金融自由,金融行业又具有自发寻求金融创新的本能。因而为了鼓励银行风险评价控制体制的自律创新,有关法律、法规以及规范性文件应当采取强迫性规范和任意性规范相结合的方式以适应当下市场开放条件下中间业务市场不断变化和快速发展的需要,以免容易滞后的僵硬的法律规范限制了自由竞争环境下金融创新的热情。其次,建立对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风险评价控制制度需要将外部评价监督和内部评价控制相结合。监管者承当者对银行风险进行外部评价监管的职能,通过对业务流程的全面评价以及风险结果评价以警示商业银行升级风险控制体系,提高抵御非系统性风险的能力。2008年法国通过实时监测,在发现交易异常后,通过十分调查组对法国兴业银行的调查,及时发现问题并向兴业银行发出了风险控制系统的漏洞警示信息,同时向社会公开了有关相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