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知识要点复习提纲【提纲】_第1页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知识要点复习提纲【提纲】_第2页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知识要点复习提纲【提纲】_第3页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知识要点复习提纲【提纲】_第4页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知识要点复习提纲【提纲】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外历史纲要(下)第一单元古代文明的产生与发展第1课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课标要求:通过了解石器时代中国境内有代表性的文化遗存,认识它们与中华文明起源以及私有制、阶级和国家产生的关系;通过甲骨文、青铜铭文及其他文献记载,了解私有制、阶级和早期国家的起源特征。一、人类文明的产生(一)根本原因: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力发展是文明产生与发展的根本动力)(二)前提:农业和畜牧业的产生1、农业和畜牧业发展的成就:西亚地区的居民最早培植出大麦、小麦和豆类作物,还有南亚的芋头,中国的水稻和粟,中南美洲的玉米和南瓜等。人类还驯养了羊、猪和牛等。最初的农业和畜牧业逐渐发展并传播开来。2、农业和畜牧业发展的影响:①农业和手工业的分工:随着农业的发展,人们要求有质量更好、更方便实用的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品。一些人从农业中分离出来,专门从事手工业生产,出现了农业和手工业的分工。②贸易发展:不同地区的产品互通有无,促进了交换和贸易。③脑力劳动者出现:社会经济的发展,让一部分人能够脱离社会生产活动而从事专门的管理和文化创造工作。④早期城市形成:农耕生产需要人们定居生活,一些较大的居住点逐渐发展为早期城市。(三)标志:①阶级的产生②国家的形成③文字的出现1、阶级和奴隶制的出现:①社会分工的发展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剩余产品→部分公共产品被部落首领据为己有→私有制逐渐产生→社会分化成统治者和被统治者两大阶级。②为争夺土地和资源,部落之间爆发战争,被征服者往往成为征服者的奴隶,奴隶制成为人类第一种剥削制度。2、国家形成:在阶级矛盾和部落战争的双重作用下,逐渐出现了政府、军队和监狱等强制机关,国家开始形成。人类进入奴隶社会。3、文字产生:出于记事和管理的需要,文字产生了。二、古代文明的多元特点(一)诞生区域:①西亚的两河流域②北非的尼罗河流域③南亚的印度河和恒河流域④中国的黄河和长江流域⑤欧洲巴尔干半岛南部和爱琴海地区。(二)特征1、社会形态:奴隶主占有生产资料,把持国家权力,剥削奴隶和平民。2、相互关系:由于生产力发展水平和交通条件的限制,古代各个文明基本独立发展,表现出明显的多元特征。(三)发展状况1、两河流域文明:(西亚美索不达米亚)发展历程①文明产生:B.C3500年②城市国家出现:B.C2900年,苏美尔地区出现了一系列城市国家。③统一:约B.C18C,古巴比伦国王汉谟拉比基本统一了两河流域自然环境干旱少雨,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提供了充足的水源表现政治①君主专制:国王是国家最高统治者,下有各类官员管理政务和军事,原来的城市大多失去独立地位,成为必须服从国王命令、向宫廷纳贡的地方行政单位②成文法典:《汉谟拉比法典》文化①文字:楔形文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②文学:《吉尔伽美什》是目前所知最早的史诗;洪水和方舟传说。③数学:苏美尔人发明了60进制。2、古代埃及文明:(非洲东北角)发展历程B.C3500年左右埃及文明兴起,B.C3100年左右埃及初步实现统一自然环境[“尼罗河的馈赠”]埃及地处干旱地区,但尼罗河定期泛滥,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尼罗河提供了连通上下埃及的交通条件。表现政治奴隶制君主专制:建立起比较完善的官僚系统。法老掌握着政治、经济和军事等最重要的权力(神之子)。法老之下,设有官员分别处理政务和地方事务文化①文学:有丰富多彩的神话和文学故事。②文字:象形文字。③历法:制定了世界上第一部太阳历。④建筑:金字塔等。⑤书写材料:莎草纸3、古代印度文明:发展历程B.C3千纪,古代印度文明诞生于印度河流域;B.C6C,恒河流域形成一系列国家自然环境印度河流域的大平原;恒河流域雨水丰沛、植被茂盛表现政治种姓制度文化①宗教:佛教②数学:创造了1到9的数字,发明了“0”,提出了按位计数值的方法③文学作品:《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是世界上著名的史诗4、古代希腊文明:发展历程B.C2千纪诞生克里特文明和迈锡尼文明(→爱琴文明)B.C8~6C,城邦逐渐发展起来自然环境多山少平原,陆上交通不便,工商业发达表现政治①城邦的特征:小国寡民,公民直接参与国家管理(直接民主)②代表城邦:斯巴达实行少数人掌握政权的寡头政治。雅典是多数公民掌权的民主政治的典型。文化①文学:古希腊的神话、悲剧和喜剧等,是世界文学的瑰宝,启迪了西方的文学创作和思想②历史:希罗多德首创“历史”一词,在西方,他被认为“史学之父”;修昔底德成为政治史传统的奠基人③哲学:苏格拉底(认识你自己、知识即美德)、柏拉图(西方唯心主义创始人)和亚里士多德(百科全书式的学者)奠定了西方哲学的基础(希腊三贤)(1)金字塔:①用途:法老的陵墓②代表:胡夫金字塔(古埃及最大的金字塔)狮身人面像③评价:·金字塔是古埃及文明的象征,反映了古埃及社会经济发展的较高水平,是古埃及人智慧的结晶;·金字塔是无数劳动人民血汗的结晶,它给古埃及人民带来了无尽的苦难。(2)《汉谟拉比法典》①地位:迄今已知世界上第一部较为完整的成文法典②内容:·社会等级:古巴比伦分为拥有公民权的自由民,无公民权的自由民和奴隶三个社会等级·家庭奴隶制:是古巴比伦的一大特征,男性家长对奴隶有生杀予夺之权,对妻子儿女有绝对权威,在欠债时甚至可以将妻子送去抵债·经济领域:有关于租赁、雇佣、交换、借贷等方面的规定,说明商品经济比较活跃③目的: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巩固统治;④特点:维护奴隶制、同态复仇法(以眼还眼以牙还牙)、规定债务关系、保护私有财产⑤评价:表明人类社会的法制传统源远流长;刑罚比较残酷,具有一定的野蛮性和原始性,《汉谟拉比法典》体现《汉谟拉比法典》体现“君权神授”⑥实质:代表奴隶主的利益,是维护奴隶主统治的工具,奴隶毫无地位可言(3)种姓制度①实质:严格的社会等级制度②内容:等级名称社会职责社会阶层婆罗门掌管祭祀,掌握神权祭司贵族刹帝利掌管军事和行政权力国王、官吏、武士吠舍从事农业、畜牧业和商业农牧民、手工业、商人首陀罗从事农业、畜牧业、捕鱼业和手工业被征服居民、贫困破产失去土地的人贱民:最卑贱的“不可接触者”,在社会上遭到歧视和凌辱③特点:界限森严(贵贱分别、世代相袭),职业世袭,实行内婚④影响:激化社会矛盾,严重阻碍了印度社会的发展(4)佛教①创立:B.C6C乔达摩·悉达多(释迦摩尼)②教义:众生平等(抨击种姓制度下的等级体系)忍耐服从(5)希腊城邦①过程:希腊经过爱琴文明(克里特文明、迈锡尼文明),荷马时代后,B.C8C进入城邦时代②概况:古希腊是欧洲文明之源,是西方文明的发祥地③特点:小国寡民▲(6)雅典的民主政治(少数人的民主,奴隶制民主政治)①发展历程:·奠基:梭伦改革·确立:克里斯提尼改革·高峰/黄金时代:伯利克里改革(B.C5C)②表现:抽签选举,公民大会(最高权力机关、成年男性公民),津贴制度③基本特点:人民主权和轮番而治(其他特点:公民平等,可直接参政即直接民主,民主范围狭小)④评价:·积极性:奴隶制民主政治发展到高峰,对近代西方民主政治也产生一定影响。·局限性:奴隶制民主政治,本质上仍然是少数奴隶主对广大奴隶的专政。少数成年男性公民有参与统治的权利,直接民主会导致权力的滥用和误用。雅典民主是一把双刃剑,是“成年男性公民当家做主”的政治制度⑤意义:在古代君主专制盛行的情况下,雅典民主为人类提供了一种集体管理的新形势。这种先进的古代政治制度,为公民创造了广泛的参政机会,激发了公民的自由,开拓精神,具有历史的进步性。⑥启示:雅典民主是小国寡民的产物。过于泛滥的直接民主,成为政治腐败、社会动乱的隐患。狭隘的城邦体制,最终无法容纳政治和经济的迅速发展。[自然地理因素是雅典民主政治形成的重要条件,但并非决定因素。雅典的民主政治是经济、政治、地理、历史及文化传统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7)地理位置:中外历史纲要(下)第一单元古代文明的产生与发展第2课古代世界的帝国与文明的交流课标要求:了解古代各大帝国的扩张历程,认识个大帝国的区域性影响。认识不同文明间的早期联系一、古代文明的扩展(一)农耕文明的扩展1、原因(农耕文明的优越性):①比较发达的社会分工②相对较高的劳动生产率③复杂的社会组织和管理系统→具备稳步扩大范围和影响的潜能2、表现:文明方式方向范围古代埃及文明武力扩张向叙利亚和巴勒斯坦扩展埃及新王国时期,势力曾达到两河流域西亚文明从两河流域南部向周边地区扩张①古巴比伦王国:首次实现了两河流域的统一,把势力伸展到地中海东岸。②亚述:不仅统一了整个两河流域地区和小亚细亚的一部分,而且一度征服埃及。(二)海洋文明的扩展(古希腊文明)1、条件:凭借自己的组织能力、航海技术和武器。2、方式:移民3、方向:向地中海和黑海周边地区4、范围:东起黑海东岸,西到西班牙的广大地区建立了数量众多的城邦国家(三)影响:使不同文明区相互联系起来(促进区域间文明交流),促进了大帝国的兴起。二、古代世界的帝国1、早期帝国的出现:赫梯、埃及新王国和B.C8C以后的亚述都已经是统治范围比较广大的国家,后来被称为帝国。2、地跨亚非欧的三大帝国:名称建立统治灭亡波斯帝国B.C6C波斯兴起于伊朗高原,迅速征服了包括两河流域、埃及、小亚细亚和巴尔干半岛北部在内的广大地区,建立起地跨亚非欧三大洲的帝国①实行君主专制制度,国王是整个政权的核心和最高主宰。②地方实行行省制,行省总督和军事长官相互监督和制约。③建立了从中央到地方比较完善的官僚体系和税收系统。④由波斯人担任最重要的职务B.C4C晚期,被亚历山大灭亡亚历山大帝国B.C4C晚期,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历经10年征战灭亡波斯后,建立了地跨欧亚非三大洲的帝国①继承波斯帝国的基本制度,宣布君权神授,将政治、军事等大权集于一身。②地方实行行省制,任用马其顿人和希腊人担任主要职务。③推广希腊文化亚历山大死后,帝国迅速走向瓦解罗马帝国古代罗马原是意大利中部的一个城邦,后凭借由公民组成的强大的军队首先征服了意大利,接着征服了整个地中海周边地区,把整个地中海变成了罗马的内海①奴隶制迅速发展起来。地中海地区保持了200多年的和平。②帝国内不同地区经济联系加强,贸易发展,帝国在1-2C空前繁荣。③4C末,基督教成为罗马帝国国教4C末,帝国分裂为东、西两部分。5C后期,西罗马帝国灭亡(1)共同特征:①武力征服下形成,疆域广阔②君主专制,强调君权神授③对区域影响深远④重视交通建设;(2)亚历山大东征:B.C334~324年,建立起地跨欧亚非三大洲的大帝国①评价:·积极:促进东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流·消极:给当地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掠夺了东方世界无数的财富②认识:扩张战争充满着暴力和灾难;扩张战争在客观上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③启示:既要提倡多元化并存,又要互相理解、互相尊重;坚持对外开放,在与世界各国的文化交流中增进了解,减少隔阂;坚持学习、借鉴和吸收优秀的外来文化;维护世界和平,避免战争对人类文明的破坏。(3)【知识拓展】罗马的兴衰:·过程:①罗马城邦:台伯河畔,小国寡民→②B.C509建立共和国→③“布匿战争”灭迦太基在西地中海霸权→④B.C2C成为地中海霸主→⑤两次西西里奴隶起义和斯巴达克起义沉重地打击了奴隶主阶级的统治,加剧罗马的社会危机,促使罗马共和国向帝国过渡→⑥B.C49凯撒控制元老院→⑦B.C27屋大维创建元首制→⑧黄金时期(A.D2C):地跨欧亚非,地中海成为内湖→⑨分裂西罗马帝国→476被日耳曼人所灭,西欧奴隶社会结束→法兰克王国(4C末)东罗马帝国(拜占庭帝国)→1453年被奥斯曼帝国所灭·罗马的法律:*罗马共和国时期:B.C450《十二铜表法》①实质:维护奴隶主贵族的利益,并维护私有财产不受侵犯②作用:在一定程度上遏制贵族对法制的曲解和滥用③评价:是罗马法制建设的第一步,是后世罗马法典乃至欧洲法学的渊源*罗马帝国时期:万民法、经济法及众多的法律概念共同构成完整的罗马法学系统三、文明的交流1、总趋势:交往不断增多,相互影响不断扩大。2、概况:领域传播途径技术农耕西亚的农耕技术,逐步传到中亚、欧洲和北非一些地区冶铁从西亚扩散到埃及和希腊等地艺术神话西亚的神话传入希腊,成为希腊神话的重要内容雕刻希腊最初的雕刻艺术,特别是人像雕刻,在很多方面都模仿埃及字母文字①起源:字母文字起源于西亚地区的腓尼基②演变:在东方演化为阿拉马字母,由阿拉马字母发展出古代西亚、埃及以及印度等地的多种字母;向西传入希腊,形成希腊字母,再演化出拉丁字母。希腊字母和拉丁字母成为今天欧洲几乎所有字母文字的源头中外往来①通过丝绸之路,汉朝和罗马帝国有间接的经贸和文化交流。早在波斯帝国时期,中国的丝绸已到达地中海东岸②东汉的班超为经营西域,曾派甘英出使大秦③2世纪,已经有来自罗马的商人到达洛阳。罗马商人与中国进行贸易。【知识拓展】世界文明之间交流的主要途径①经贸往来:经贸往来是世界文明交流交往的基本形式,虽然没有扩张和战争引发的交流引人注目,但是,和平的经贸往来是最持久、最深刻的人类文明交往形式。方式史实影响认识和平交往马可波罗来华促进了文明的传播与交流和平交往更有利于人类的发展,是主流阿拉伯数字西传暴力冲突亚历山大东征给人类带来了灾难,客观上促进了文明的传播与交流罗马帝国的扩张②人口迁徙:人口迁徙导致不同种族、不同文明的族群产生接触,从而形成文明之间的相互学习和交流,大大促进了世界文明的发展。世界古代史上,西亚地区的人口迁徙最为复杂,文明之间的交流也最为活跃。③军事征服:如果征服者的文明占据优势地位,往往能够大大加速文明的传播速度。亚历山大帝国的扩张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它大大促进了希腊文化的传播。④国家统一:在一个统一的国家内,由于相对稳定的环境和国家政策的推动,不同文明之间的交往、交流将更加便捷,罗马帝国繁荣时期,亚非欧文明的交流速度加快。中外历史纲要(下)第二单元中古时期的世界第3课中古时期的欧洲课标要求:通过了解中古时期欧亚地区的不同国家、民族、宗教和社会变化,认识这一时期世界各文明地区(欧洲)的多元面貌。一、西欧封建社会1.概况(1)建立:在罗马帝国的废墟和日耳曼人迁徙后建立的一系列王国基础之上,诞生了西欧封建社会。(2)基本特征:封君封臣制度(政治)、庄园与农奴制度(经济)、基督教会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文化)2.政治:封君封臣制度(1)原因:社会动荡和自然经济的产物,8世纪后逐渐与封土联系在一起(2)内容:①主体:地方领主为其家族和亲兵提供土地作为给养,授予土地者为封君,领取土地者为封臣(以土地的封赐为纽带)[等级性]②封臣的义务:封臣必须效忠封君,主要义务是服兵役③封君的权力:各级封建主都是土地事实上的占有者,享有土地上的司法、行政和经济等各种权力(3)影响:①国王或皇帝是名义上的最高统治者,通过封君封臣制度与各级封建主联系起来,成为西欧社会的统治阶级②封建主作为领主,在各自的领地内独立行使权力,政治上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分裂割据局面【知识拓展】对比西欧封君封臣制度和西周分封制比较项封君封臣制度西周分封制不同点社会形态封建社会奴隶社会纽带土地血缘统治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不可越级统治天子是最高统治者相同点目的是为了维护统治;权力和义务相互交织,等级秩序森严;造成割据分裂3.经济:庄园与农奴制度(1)庄园概念:中古西欧基本的农业经济组织,自给自足的政治、经济单位,封闭独立,是中世纪社会的基础。(2)内容:①土地和经营者:土地类型经营管理者权力及义务领主自营地领主直接经营,由农奴耕种,收入归领主所有农民份地(来自领主,自耕自收)自由农份地自由农向领主缴纳租税为领主服一定时间的劳役;法律上自由农奴份地缺少自由的农奴在法律上是非自由人,被固着于土地上,需要自备工具为领主服一定时间的劳役。②庄园法庭:领主或其管家主持,审理庄园内的各种案件,维护庄园的秩序;维护但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领主的特权*与奴隶相比,农奴受到的束缚更宽松。奴隶制经济转变为封建制经济,生产关系进步(二)西欧封建社会的新变化:王权、城市与教会1.王权的加强(1)背景:①封建制初期,权力分散,王权软弱。但是,国王作为国家名义上的最高统治者,被视为最高的领主,拥有高于一般封臣的权力。②中古中后期,随着社会坏境逐渐稳定,经济增长,西欧各国王权都有不同程度的加强。(2)表现【知识拓展】法兰克王国(查理曼帝国)a.建立:481年,克洛维,在罗马帝国的废墟上逐渐产生新的文明之一b.克洛维时期:皈依基督教,承认罗马教会在欧洲的地位,保留罗马大地主的土地,把土地封赐给教会和部下c.查理曼帝国时期:800年,教皇给查理举行加冕礼,称查理为“罗马人的皇帝”(神权>皇权)d.帝国分裂:843年,分成德意志、法兰西、意大利;奠定了近代法兰西、德意志和意大利三个国家的疆域基础①英格兰:其国王在与贵族的斗争中强化权力,到15世纪晚期都铎王朝建立后,英格兰逐渐形成了较为强大的王权。②法兰西:其国王借助通婚和征服等手段,击败各地封建主,逐步扩大王室领地,到15世纪晚期,基本完成了法兰西的统一,王权得到强化。③西班牙和葡萄牙:15世纪末,于伊比利亚半岛形成的国家。(3)影响:为西欧民族国家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名词解释】民族国家:指\t"/item/%E6%B0%91%E6%97%8F%E5%9B%BD%E5%AE%B6/_blank"欧洲近代以来,通过\t"/item/%E6%B0%91%E6%97%8F%E5%9B%BD%E5%AE%B6/_blank"资产阶级革命或民族独立运动建立起来的,以一个或几个民族为国民主体的国家。2.城市的兴起(1)兴起条件:①欧洲社会走向稳定②封建经济获得一定发展。耕地面积增加,风力、水力和畜力得到更有效的使用;③工商业逐渐复兴和繁荣。(2)时间:10-11世纪起,西欧各地兴起了众多城市。(3)地位:被封建主控制→自治①背景:城市位于封建主的土地上,主要居民是手工业者和商人,以工商业为基本谋生手段。但封建主用对待农奴的方式对待城市市民,对市民的生产和经营活动造成影响。▲②获取方式:与封建主谈判、金钱赎买、武装暴动③影响:A.经济:工商业经济发展,市民阶层形成,推动资本主义产生发展B.文化:一些城市兴办大学,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C.政治:城市还以金钱和人力支持王权,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国王的统一事业。D.阶级:市民阶级的形成。在西欧城市的兴起与迅速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市民阶级,其中的富裕商人发展成早期资产阶级,为资本主义的兴起准备了条件。对瓦解西欧封建制度和孕育近现代西方文明起着重要作用。【名词解释】中世纪的大学:中世纪大学一般有四个学院:神学院、法学院、医学院和艺学院。神学、法学和医学都是专科院系,以专门职业为取向。完成艺学院学习后,才能进入到自己选择的专业领域去进修。中世纪大学的基础课程包括文法、修辞、逻辑、算术、几何、天文和音乐,即“七艺”;专业课程则有法学、医学和神学。①概况:12世纪,中世纪教育最美好的花朵,典型为巴黎大学,牛津大学,受到教会和国王的支持②自治权:免赋税特权、司法特权、教育自主权③评价:受基督教会的影响,反映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求3.基督教会的控制(1)经济:拥有大量庄园和广袤土地,并向信徒征收什一税;(2)社会组织:是最大的有组织的力量,形成了从教皇到各级神职人员的等级制度;整个西欧社会的居民几乎都是基督教徒(3)精神:教会控制着他们的精神生活,宗教戒律严重束缚了人性的发展,造成所谓“黑暗的中世纪”(4)政治:教权凌驾于各国君主之上,在整个中世纪一直与王权博弈。【知识整理】中古西欧社会中的黑暗与光明领域黑暗光明政治①封君封臣制度,封建国家长期处在割据状态(未真正建立起中央集权的统一性);②教权高于王权,王权与教权相互结合巩固着封建统治,既结合又有矛盾。①西欧各国王权有不同程度的加强;②早期议会出现;③市民阶层壮大经济庄园与农奴制度,相对封闭独立①城市工商业经济繁荣,城市赢得一定自治权②市民阶级兴起文化基督教神权至上,束缚人性大学兴起,教育与文化出现新气象中古欧洲的社会特点:多元的社会结构[与世俗王权相对独立的教权、分封制(即封君封臣制)下的等级制度、自主的商业城市和市民]历史绝对不是非黑即白,必须基于客观史实才能做到理性认知,才符合唯物史观。二、东欧:拜占庭与俄罗斯1.拜占庭帝国(476-1453年)(1)建立:西罗马帝国灭亡后,东罗马帝国继续发展。(2)强大①帝国境内工商业发达,都城君士坦丁堡(即希腊古城拜占庭)是当时欧洲最大最重要的城市,成为沟通东西方的桥梁。②查士丁尼在位时,拜占庭一度扩张,先后占领北非和意大利等地。③罗马法:查士丁尼在位期间编订的《查士丁尼法典》,使罗马法成为系统、完整的法律体系;它与《法学汇纂》《法理概要》《新法典》,合称《罗马民法大全》。《查士丁尼法典》:2世纪以来历任罗马皇帝的法令,剔除相互矛盾的条例《法学汇纂》:历代罗马法学家有关法律问题的论文和著作汇编而成。《法理概要》:知道学习法制文献《新法典》:查士丁尼命人将自己执政时期的法令(3)灭亡①原因:连年征服战争严重消耗了自身的资源;游牧部族的冲击和内部矛盾。根本原因在于封闭保守、故步自封,缺乏创造力。②过程:6世纪中期之后,帝国陷入混乱→7世纪中后期,仅保有小亚细亚和巴尔干半岛等地区→一度复兴→奥斯曼土耳其兴起后,逐步蚕食小亚细亚和巴尔干地区。③标志:1453年,首都君士坦丁堡被攻陷,帝国灭亡。④启示:开放包容使文明繁荣,保守狭隘使文明衰落。【知识拓展】罗马法的发展历程:2、俄罗斯(1)发端:发端于9世纪建立的基辅罗斯,深受拜占庭帝国的影响,一度是东欧最强大的国家。(2)被征服:13世纪上半期,被蒙古征服,成为金帐汗国的臣属。(3)正式建国:在反抗蒙古统治过程中,莫斯科公国逐渐兴起,16世纪初,建立起以莫斯科为中心的统一国家,并向周围扩张。1547年,伊凡四世正式加冕为沙皇。他颁布新法典,改组中央机关,镇压大贵族,巩固和强化了中央集权。(4)扩张:到17世纪末,俄罗斯已经将疆界推进到太平洋,成为地跨欧亚两洲的庞大帝国。(彼得一世)中外历史纲要(下)第二单元中古时期的世界第4课中古时期的亚洲课标要求:通过了解中古时期欧亚地区的不同国家、民族、宗教和社会变化,认识这一时期世界各文明地区(亚洲)的多元面貌。一、阿拉伯帝国1.伊斯兰教的创立(1)背景:多部落并存,相互混战。(2)概况:阿拉伯半岛,7世纪初,穆罕默德。2.阿拉伯帝国的建立(1)建立政权:622年,穆罕默德迁居麦地那,建立政权,势力范围逐渐扩大。(2)统一:到穆罕默德去世时,阿拉伯半岛基本统一。(3)对外扩张:7世纪中期起,阿拉伯人大规模向外扩张,先后征服叙利亚、两河流域、伊朗和北非的广大地区。(4)建立帝国:到8世纪中期建立起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3.阿拉伯帝国的鼎盛时期(1)政治稳定①最高统治者哈里发掌握政治、军事和宗教大权。(政治体制:政教合一)②下设各部大臣,辅助哈里发分掌行政、财政和宗教等方面的事务,其中以掌管财政和税务的部门最为重要。(2)经济繁荣①手工业和商业:得到很大发展。阿拉伯人在东到东亚、西到西欧、南至非洲的广大地区从事着陆上和海上贸易。②城市:帝国境内城市繁多,都城巴格达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之一。(3)阿拉伯文化:阿拉伯人吸收了被征服地区的文化。①翻译古典著作:阿拉伯人翻译古代波斯、印度、希腊和罗马的文献,融合东西方文化,在文学、艺术、科学和思想等领域取得重要成就。(《医学集成》、《医典》、《天方夜谭》)②东西方文化的桥梁:阿拉伯商人和旅行家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中国的造纸术、印度的数字先后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促进了西欧文化的发展。【知识拓展】阿拉伯国家对世界文化传播的贡献1.阿拉伯文化的特点:多元性;开放性;包容性2.阿拉伯对世界文化的贡献:(1)保存并传播了古代文化:在西罗马帝国灭亡前后的长期动乱中,许多希腊、罗马古典作品通过拜占庭流传到阿拉伯帝国。阿拉伯学者们将许多古代作品译成阿拉伯文。西欧人后来是通过阿拉伯文译本オ又重新认识希腊、罗马文化成就的。(2)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媒介:阿拉伯人足迹遍及亚、欧、非三大洲,成为东西方文化沟通的媒介。他们把古代印度、中国文化成就介绍到西方;又把阿拉伯的科学成就和伊斯兰教传播到东方(3)融合并发展古代文化:阿拉伯人不但善于吸收其他文化,而且还在钻研的基础上加以发展,在数学、天文学、医学、物理学、化学、建筑学、文学等方面,都取得了巨大成就。二、奥斯曼帝国的兴起1.奥斯曼帝国的建立(1)13世纪,信奉伊斯兰教的奥斯曼土耳其人在小亚细亚发展起来,不断攻击拜占庭帝国,逐步征服小亚细亚。(2)14世纪中期,跨过今黑海海峡向欧洲进军,逐渐征服巴尔干和东南欧部分地区。(3)1453年,攻占君士坦丁堡,灭亡拜占庭帝国,将君士坦丁堡改名为伊斯坦布尔,定为首都。(4)到16世纪后期,先后征服西亚和北非部分地区,建立起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2.奥斯曼帝国的统治(1)政治:最高统治者是苏丹,既是宗教领袖,又是国家和军队的主宰,还是全国土地的最高所有者。(政治体制:政教合一)(2)阶级关系:在帝国中,宗教上层和封建主是统治阶级,工商业者和农民承担各种苛捐杂税。(3)经济领域:15-16世纪,帝国一度经济繁荣,首都伊斯坦布尔成为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中心。帝国控制了连接亚欧的商路,对过往商品征收重税,东西方之间的贸易受到一定影响。阻碍了东西方文化的传播与交流三、南亚与东亚的国家1.中古时期的印度(南亚次大陆)(1)笈多帝国:(320~540)对外征战4世纪初,经过多年征战,几乎征服了北印度统治状况国王直接控制的地区主要为恒河中下游,其余大部分地区仍保留原来的藩王,政令不够统一宗教由婆罗门教演变而来的印度教得到统治阶级支持,逐渐发展为印度的主要宗教(2)德里苏丹国:(1206~1526)建立11世纪,突厥人入侵印度。13世纪初,在印度建立德里苏丹国,以伊斯兰教为国教。统治状况①中央:最高统治者称苏丹,握有最高行政、立法、司法和军事权力②地方:划分为行省,行省总督由苏丹任命,重要职位由穆斯林担任宗教以伊斯兰教为国教。影响至今民族矛盾、宗教争端等冲突不断2.中古时期的日本(1)兴起:秦汉之际中国移民把冶铁和水稻种植技术带到日本,推动了日本社会的发展。(2)大化改新(封建性质的改革)①背景:6—7世纪,日本出现严重社会危机。受隋唐文化影响。②概况:646年,孝德天皇颁布改新诏书,开始改革,因其年号“大化”,史称“大化改新”。③结果:经过约半个世纪的改革,日本模仿中国建立了中央集权国家。(3)幕府统治形成背景①政治:10世纪,日本的中央集权体制开始瓦解②经济:随着新土地的开垦,贵族、佛寺和神社广占土地,形成庄园③武士集团的形成:庄园领主为保护财产豢养武士;建立12世纪末,武士集团的首领源赖朝在镰仓建立了自己的军事机构——幕府,并从朝廷获得了镇压叛乱、征收赋税等权力,日本进入幕府政治时期。镰仓幕府(1192~1333)室町幕府(1336~1573)特点①天皇为首的朝廷只保有名义上中央政府称号,实权由将军为首的幕府掌握;②武士与将军结成主从关系,成为将军的家臣;③将军赐予武士官职和俸禄,武士对将军宣誓效忠、承担纳贡、兵役等义务结束德川幕府(又称“江户幕府”1603~1868)面对世界变局,意图以锁国加强统治,抵御外来影响。*倒幕运动【历史纵横】古代越南:古称“交阯”或“交趾”,后得到北宋承认,获得藩属国地位。3.中古时期的朝鲜(1)政权建立①7世纪末,新罗初步统一了朝鲜半岛,模仿中国建立中央集权国家。②10世纪初,新罗人王建建立高丽王朝。(2)仿效唐制政治高丽王朝仿效中国唐朝制度,在中央设三省六部,将地方划分为十道经济推行土地国有选官引入科举考试选拔官员文化中国的儒家经典和辞章之学广为传播(3)李氏王朝建立:14世纪末,高丽大将李成桂自立为王,迁都汉城,改国号为朝鲜。(4)抗击日本侵略①概况:16世纪末,日本丰臣秀吉派20万大军侵略朝鲜。朝鲜请求中国支援,明朝大将邓子龙赴朝鲜作战,与朝鲜大将李舜臣在战斗中牺牲。②结果:经过7年艰苦战斗,中朝军民取得抗击日本侵略的胜利。类别东西方文明的使者西亚多宗教并存的南亚融汇中华千年文化因子的东亚政治政教合一的专制统治政教合一的君主集权体制,由于宗教冲突处于分裂状态君主中央集权体制经济农业、手工业、商业繁荣,对外贸易发达农业、手工业、商业繁荣,对外贸易发达农业、手工业、商业发展较快,对外贸易兴盛文化多民族文化交流、多元化,对世界文明传承、交流、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多种宗教文化并存,在相互借鉴与冲突中发展以中国儒学文化为中心,影响、相互借鉴中外历史纲要(下)第二单元中古时期的世界第5课古代非洲与美洲课标要求:认识这一时期世界各文明地区(非洲、美洲)的多元面貌。一、古代非洲文明1.非洲文明开端——班图人(西非)(1)贡献:①农业:培育出甜高粱、西瓜和棉花②畜牧业:驯养牛,引进绵羊和山羊等③冶铁业:掌握冶铁技术。(2)文明扩展:班图人的活动区域逐渐扩展到撒哈拉沙漠以南地区,到11世纪,班图人成为当地的主要居民,农业、畜牧业和冶铁技术也传播到非洲大部分地区。2.古代东非文明(1)阿克苏姆王国:公元前后,在今埃塞俄比亚地区兴起阿克苏姆王国。信奉基督教;4世纪,进入鼎盛时期,(2)其他国家的产生①条件:农业的进步、环印度洋贸易的发展,伊斯兰教的传入②表现:10-15世纪,东非沿海地区桑给巴尔、蒙巴萨和摩加迪沙等一系列国家的兴起。③经济状况:广泛使用奴隶,经济上以种植瓜果蔬菜的园艺业为主,对外贸易发达,城市繁荣。3.古代西非文明(1)概况:8—15世纪,加纳、马里和桑海等国家先后兴起。(2)经济状况:黄金资源丰富,控制着穿越撒哈拉沙漠的商路和黄金交易;出口象牙和奴隶,买进马、布匹和盐。(3)马里和桑海的兴衰国家政治经济文化马里征服加纳后,进一步扩张,逐步把塞内加尔河和尼日尔河流域纳入版图,成为西非最强大的国家继承并扩大了加纳的贸易,城市相当繁荣文化相当繁荣,廷巴克图成为西非重要的文化中心桑海①原为马里属国,后利用马里内乱崛起攻灭马里,确立了在西非的霸主地位,16世纪达于极盛;②实行中央集权,官吏直接由国王任免;③16世纪末,桑海因遭遇外来入侵逐渐衰落扩大对外贸易,奴隶成为生产中的重要力量兴建学校,鼓励文化发展4.古代南非文明:(1)建立:11世纪末,班图人建立了津巴布韦国家(石头城)(2)鼎盛:14—15世纪,津巴布韦进入鼎盛时期,包括今南非的部分地区都被纳入它统治之下。二、古代美洲文明*美洲文明开端——印第安人(1)发展农业:印第安人培育出很多其他大陆没有的农作物,包括马铃薯、玉米、番茄和花生(2)创造文明:先后在中南美洲创造了玛雅、阿兹特克(前两个属于中美洲)和印加三大文明(南美洲)。玛雅文明阿兹特克文明印加文明兴盛时期约4世纪—9世纪玛雅文明达于极盛,建立众多的城市国家14世纪,阿兹特克人兴起;16世纪初,国家进入鼎盛时期。13世纪,印加人崛起;15世纪末16世纪初,发展到鼎盛时期。地理范围中美洲尤卡坦半岛今墨西哥地区秘鲁的库斯科地区政治统治建立了众多城市国家。(阶级关系)氏族首领、贵族和祭司构成统治阶级,一般氏族成员成为平民上层阶级垄断官职,掌握军队。被征服者由原来的部落首领管理,但需向阿兹特克人缴纳贡赋(例如粮食、服装、宝石和老鹰等)。①中央:最高统治者是国王,世袭继承②地方:将全国划分为四大政区,每个政区设立长官,贵族充任;政区之下,再按照人口多少设置各级官员。③人口:详细的人口调查表(征税和征兵)④交通:修建了完善的道路系统,用于传递政府的命令和情报,调动军队。⑤人口迁移:将征服地区的居民迁移到新地区,以防止他们反抗。社会经济农业以种植玉米为主以农业为主,发明“浮动园地”,扩大耕地面积;土地、矿藏和牲畜归国家所有文化⑴城市建筑:祭祀的金字塔庙宇⑵发明了独特的表意文字,玛雅人使用复杂的历法纪年,并采用20进位制,可能也知道“零”的概念。都城特诺奇蒂特兰位于岛上,有三条堤道与陆地相连,并有引水渠供应全城淡水。渠上架设了多座桥梁。全城水渠和道路纵横交错,承担着城市的交通运输。结绳记事结束15世纪中期,逐渐衰落1521年为西班牙人毁灭。1532年被西班牙殖民者灭亡。中外历史纲要(下)第三单元走向整体的世界第6课全球航路的开辟课标要求:了解新航路开辟引发的全球性流动、人类认识世界的视野和能力的改变、以及对世界各区域文明的不同影响,理解新航路的开辟是人类历史从分散走向整体过程中的重要节点。▲一、新航路开辟的动因和条件(一)动因(为什么要)1、经济根源:西欧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商品经济迅速发展,对金银财富的渴求以及开拓新市场的意愿日益迫切。2、社会根源:《马可·波罗行纪》激起了新贵族、新兴资产阶级到东方和未知的海外实现发财梦(寻金热)3、直接原因:奥斯曼帝国的不断扩张威胁到东西方之间陆路贸易通道的安全,陆上航路被阻断。【知识拓展】为什么是西班牙和葡萄牙?(1)地理位置有利都在大西洋沿岸【知识拓展】为什么是西班牙和葡萄牙?(1)地理位置有利都在大西洋沿岸(2)掌握先进的航海与造船技术(3)都是中央集权国家,有能力支持和供应远洋航行(4)热衷于传播天主教5、精神动力:传播基督教(二)条件(为什么能)1、政治条件:西班牙和葡萄牙王室积极支持海上冒险活动2、经验丰富:西欧人在地中海和大西洋沿岸的长期航行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3、科技发展:地理知识的丰富,造船、航海技术的进步二、新航路的开辟航向支持国时间航海家概况意义向东葡萄牙1487年迪亚士意外绕过非洲西南端的好望角,到达非洲东海岸第一次绕过好望角1497—1498年达·伽马绕过非洲好望角驶达印度所开辟的绕道非洲达到印度和东方的新航路,逐渐成为欧亚贸易的主干道之一向西西班牙1492年哥伦布(意)到达美洲的巴哈马群岛开辟了从欧洲到美洲的新航路1519—1522年麦哲伦(葡)绕过南美洲,经(现麦哲伦)海峡进入太平洋,后又达菲律宾群岛,经南印度洋,绕过好望角,沿非洲西海岸返回欧洲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环球航行【新航路的开辟示意图】三、其他航路的开辟地区航海家时间支持国家航线北大西洋高纬度地区卡伯特父子1497年英国发现纽芬兰岛卡蒂埃16世纪法国到达拉布拉多半岛巴伦支16世纪荷兰三次航行北冰洋地区哈德逊(英)17世纪初荷兰北冰洋——亚洲俄罗斯人-俄罗斯北太平洋——北冰洋南半球的新世界德雷克1578年英国到达美洲南端合恩角塔斯曼1642-1643年荷兰到达新西兰、塔斯马尼亚这些航海探险,进一步丰富了人类的地理知识,在主要航线之外,开辟了众多重要的新航线,世界主要的大洋和大陆之间,通过海上航线建立了直接联系。中外历史纲要(下)第三单元走向整体的世界第7课全球联系的初步建立与世界格局的演变课标要求:了解新航路开辟引发的全球性流动、人类认识世界的视野和能力的改变、以及对世界各区域文明的不同影响,理解新航路的开辟是人类历史从分散走向整体过程中的重要节点。新航路的开辟使人类认识世界的视野和能力得到全面而深刻的改变一、全球联系的初步建立(一)人口迁移1、原因:新航路的开辟促进了世界各地人们的往来,推动了人口的迁移。2、表现:(1)欧洲向美洲移民:欧洲人入侵并在美洲建立殖民地。(2)非洲向美洲移民:欧洲人把非洲黑人作为奴隶贩卖到美洲。(3)其他地区:大洋洲、非洲和亚洲等地也有族群混合现象3、特点:①由欧洲国家主导;②自愿移民与被迫移民相结合;③从旧大陆向新大陆迁移;④从宗主国向殖民地、附属地迁移;⑤从已开发国家向未开发地区迁移4、影响:积极:(1)改变许多地区的人种、民族结构和人口地理分布(2)促进了新的民族和文化的融合(3)促进世界物种交换,推进了世界的物质和人文交流(4)加速了落后地区的开发消极:(1)给美洲印第安人和非洲黑人带来灾难(2)促使各种疾病传播蔓延(二)物种交流1、原因:人口迁移促进了世界动植物的大交流2、表现:传播路径欧亚大陆→美洲美洲→世界各地植物小麦、燕麦、大麦、裸麦、橄榄、葡萄等马铃薯、玉米、番茄、甘薯、花生、南瓜等动物马、牛、猪、羊、鸡等小龙虾、羊驼、火鸡、豚鼠等微生物各种疾病和传染病病菌(天花、麻疹、白喉、水痘、流感、梅毒等)【历史纵横】1593年,闽商陈振龙将吕宋岛的甘薯带回饥荒的福建引种,被称赞为“嘉植传南亩,垂闽第一功”3、特点:欧洲主导、内容丰富、结果两重性、范围全球性、时间长期性4、影响:新物种促进了世界人口的增长和疾病的传播【知识补充】疾病的传播1、原因:人口和动物的全球流动带来的传染病2、影响:传染病造成的原住民死亡和原有社会的解体,是欧洲人能够在美洲迅速建立殖民统治的重要原因之一【总结归纳】“哥伦布大交换”对人类历史的发展带来了什么影响①改变了世界人文地理格局和自然环境状态。②(积极影响)丰富食物结构;增加食物产量;促进人口增长;促进经济开发;促进文明交流③(消极影响)伴随殖民掠夺;破坏生态环境;导致疾病传播(三)商品的世界性流动全球航路的开辟大大提升了海路在世界贸易中的重要性,传统的印度洋贸易和新兴的大西洋贸易、太平洋贸易形成齐头并进的态势。1、表现:(1)印度洋贸易新航路开辟后,欧洲商人(以葡萄牙为主)很快出现在印度洋的贸易中,并且在与阿拉伯商人的竞争中逐渐占据优势。(2)大西洋贸易①欧美贸易:(图为“欧美贸易示意图”)②欧非美:罪恶的“三角贸易”A.原因:殖民者的残酷压榨和传染病的流行,造成印第安人大量死亡,美洲劳动力严重缺乏B.概况:(图为“三角贸易示意图”)C.影响:a.对非洲:丧失大量劳动力,造成发展落后,造成灾难。b.对美洲:为美洲的开发提供劳动力同时改变美洲的族群结构c.对欧洲:促进了欧洲资本原始积累,推动了资本主义发展d.对世界:促进世界市场的发展(3)以澳门为主要中转站的海上贸易网络①贸易路线:葡萄牙人控制,跨越大西洋、印度洋和太平洋②商品流动:A.中国澳门(生丝、瓷器等)→印度果阿→欧洲各国(获取大量白银)B.中日丝银贸易,中国澳门(生丝)→日本(获取白银)【名词阐释】明中叶后中日之间的丝银贸易明朝中国的丝织业发达,生产的丝织品除了供国内消费外,还大量出口。另一方面,白银也成为明朝的主要流通货币。但是中国自己的银矿储量并不丰富,致使白银供不应求,银价昂贵。正当16世纪中国的白银由于供求失衡而价格昂贵之时,在太平洋两岸出现了两个丰富的银矿生产地区:一个是西属美洲,一个是日本。前者的白银经马尼拉大帆船运到菲律宾,中国商人将大量丝货运到菲律宾,换回白银。而后者由于白银储量丰富,在16—17世纪初叶,曾是亚洲生产白银的大国,有“银岛”之称。由于双方的供求需要,中日之间开展了丝银贸易,日本以白银换取中国的丝货。但是明朝由于遭受倭寇侵扰,政府禁止与日本通商,于是葡萄牙人就以澳门为据点,参与了中日之间的丝银贸易。葡人从澳门到广州低价收购丝货,高价卖到日本长崎,又从长崎换回白银,高价出售给中国商人,两边获取暴利。这种贸易持续了80多年,后被日本停止。而中国的商人也不顾政府的禁令,继续进行中日之间的丝银贸易。(4)太平洋贸易①贸易路线:由西班牙经营,在其两大殖民地菲律宾和墨西哥之间②商品流动:菲律宾(中国生产的生丝、丝绸、棉布和瓷器)→墨西哥(获取白银)【名词阐释】马尼拉大帆船【知识扩展】白银流入中国的影响①有利于政府赋税改革(一条鞭法)②促进农产品商品化,推动农业发展③促进手工业分工,有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知识扩展】白银流入中国的影响①有利于政府赋税改革(一条鞭法)②促进农产品商品化,推动农业发展③促进手工业分工,有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④明中叶以后,白银成为社会主要流通货币。⑤进一步刺激了中国东南沿海商品经济发展。(5)围绕白银输入中国贸易网络·影响:白银大量流入中国,进一步刺激了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经济的发展。二、世界格局的演变:早期贸易扩张早期殖民扩张是指资本原始积累时期,即工业革命以前的欧洲列强在亚、非、拉美的侵略扩张活动,当时的殖民国家主要有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法国等,最先进行殖民的是葡萄牙和西班牙。1、背景:新航路开辟揭开了海外扩张的序幕2、表现:(1)16世纪:西班牙(美洲,除巴西外;菲律宾)和葡萄牙(亚洲、非洲、巴西)教皇子午线示意图【知识拓展】教皇子午线教皇子午线示意图①原因:西班牙和葡萄牙争夺殖民地,矛盾日益尖锐。②实质:西方列强瓜分世界,划分势力范围的开始。③影响:平衡了葡萄牙与西班牙两大海洋强国一百多年的势力范围和殖民霸权。(2)17世纪:“海上马车夫”荷兰(3)18世纪:英国自诩“日不落帝国”3、特点:(1)早期殖民扩张以掠夺财富为主要目的,以海外贸易、海盗式掠夺、欺诈性贸易和贩卖黑人奴隶为主要方式,是一种公开的野蛮的强盗行径。(2)侵略国家以西、葡、荷、英、法等西欧国家为主,主要占据亚洲、非洲、美洲等国家和地区。4、影响:(1)对亚非美①破坏性:殖民扩张中断了美洲和非洲原有的社会发展进程,打破了原本相对平衡的多元文明格局,给当地人民带来了巨大灾难,亚洲的古老帝国也受到冲击。②建设性:殖民扩张传播了先进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客观上促进了殖民地历史的发展与进步▲(2)对欧洲:给新兴资产阶级提供了新的活动场所①商业革命:A.商品种类和流通量成倍增长B.股份公司与证券交易所纷纷出现C.贸易中心从地中海转移到大西洋沿岸D.英国、法国、荷兰等新兴商业帝国崛起②价格革命:A.金银大量流入,货币贬值,物价上涨,投机活跃B.价格波动搅乱了传统的经济关系,依赖固定地租收入的封建领主经济地位下降,商业资产阶级实力上升,资本主义加速发展,封建制度濒于解体③历史进程:欧洲从殖民掠夺、商业贸易和奴隶贸易中获得的财富最终转化为资本,推动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封建制度衰落,推动欧洲社会转型(3)对世界:人类社会开始进入大变革的时代①(经济上)以欧美为中心的世界市场开始形成并初步发展(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形成)②(地理上)结束了世界各地相对孤立的状态,世界日益连成一个整体,改变了世界人文地理格局和自然环境状态③(政治上)大大拉开了东西方历史进程的差距,东方逐渐从属于西方【知识拓展】新航路开辟对中国历史的影响(1)经济:白银大量流入中国,刺激了亚洲经济尤其中国沿海商品经济的发展;美洲高产作物引进,饮食结构发生变化,粮食产量的提高,加速了人口的增长。(2)文化:西方传教士东来,在传教的同时客观上带来了先进的技术文化,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与传播(早期“西学东渐”与“东学西传”)(3)政治:西方殖民者开始侵扰我国,(葡萄牙骗据澳门,荷兰侵占台湾)成为明清政府实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的重要原因之一中外历史纲要(下)第四单元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第8课欧洲的思想解放运动课标要求:通过了解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与资产阶级革命的历史渊源,认识资产阶级革命的发生和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是近代西方政治思想理念的初步实现。文艺复兴文艺复兴的背景/原因:1、经济(根本原因):工商业有一定的发展,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2、政治/阶级:新兴资产阶级反对教会禁欲主义。3、思想文化:意大利拥有丰厚的古希腊罗马文化积淀。聚集了具有新思想的学者文人4、社会:教会和神学控制人们的精神世界,黑死病的传播使人们对其进行反思与怀疑,开始重视自身的价值。文艺复兴的概况:1、过程:14~17C兴起:2、核心思想:人文主义①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神为中心,提升人的地位,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②反对禁欲主义,抨击教会腐败和守旧思想,崇尚理性;③重视发挥人的才智和创造力,追求现世社会的幸福生活;④提倡探索人与自然的奥秘。3、性质/实质:一场创立符合新兴资产阶级需要的新文化运动(反对教会“神权至上”的资产阶级思想解放运动)4、方式:以学习和恢复希腊罗马古典文化为号召,传播资产阶级思想文化5、代表人物及作品:“文学三杰”时期初期国籍意大利人物代表作评价但丁《神曲》他是旧时代的最后一位诗人,同时又是新时代最初一位诗人。是文艺复兴的先驱彼特拉克《十日谈》《十日谈》与《神曲》比肩,被誉为“人曲”薄伽丘《歌集》被誉为“人文主义之父”特点讽刺教会的封建腐朽,宣扬人性的自由。“美术三杰”时期全盛国籍英国人物代表作评价拉斐尔《西斯廷圣母》-米开朗琪罗《大卫》-达·芬奇《蒙娜丽莎》《最后的晚餐》多才多艺的文化巨人特点运用高超的艺术表现手法,突破了中世纪呆板僵硬的风格,描绘现世生活,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 其他 莎士比亚英国《哈姆雷特》《李尔王》《罗密欧与朱丽叶》文艺复兴的影响:1、地位:文艺复兴是欧洲历史上第一次资产阶级思想解放运动。2、思想:①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封建神权统治;②促进了人们思想的大解放,发展了人文主义,开启现代化征程,对后世影响深远③推动了欧洲文化思想领域的繁荣,为欧洲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思想文化基础,为早期的资产阶级积累原始的财富,是新兴资产阶级在意识形态领域里一场革命风暴,被称为“出现巨人的时代”。④为新航路开辟和殖民扩张提供精神动力,对宗教改革运动起了推动作用;对后来启蒙思想的出现打下了基础。3、自然科学:提倡科学理性,为近代自然科学和各种学术发展创造了条件。4、消极:过分强调人的价值,在传播后期造成个人私欲膨胀,物质享受和奢靡泛滥,有一系列的负面影响。[文艺复兴时期的思想家反对的是天主教神学的蒙昧主义和禁欲主义,并不是放弃宗教信仰,而是要求宗教世俗化、人性化。他们对教会势力持和解的态度,不愿走上宗教改革的道路]二、宗教改革(一)宗教改革的背景1、经济(根本原因):天主教会阻碍西欧资本主义发展;2、政治:西欧王权强化,民族国家逐步形成;3、思想:文艺复兴解放思想,冲击天主教会权威;4、导火索(直接原因):1517年教皇兜售赎罪券(二)宗教改革的概况1、时间:16C德意志为中心2、序幕:1517年马丁·路德撰写了《九十五条论纲》痛斥教廷推销赎罪券的欺骗行为,拉开了宗教改革的序幕。3、马丁·路德的主张:(追求宗教信仰的自主权)①人的灵魂获救靠自己的信仰,不靠烦琐的宗教仪式。(信仰即可得救)②上帝面前人人平等。③建立独立的民族教会和廉俭教会,力主用民族语言进行宗教活动。4、实质:资本主义宗教观取代封建主义宗教观5、性质:是16世纪新兴资产阶级掀起的一场在宗教外衣掩饰下的反封建统治和罗马神权统治的思想政治运动,也是各国反对天主教会的社会运动。6、结果:德国宗教改革确定了“教随国定”原则,形成了新教中的路德派,并在德国取得合法地位。7、扩展:西欧其他国家也先后进行改革,建立独立于罗马教廷的新教,瑞士的加尔文派和英国的国教影响最大。(三)宗教改革的影响1、思想文化: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传播和发展了人文主义。推动了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2、经济:有利于欧洲资本主义的成长。3、政治:推动了欧洲民族国家的形成。【知识总结】从“因行称义”到“因信称义”【知识拓展】基督教的两次分裂三、近代科学的兴起1、背景:随着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深入发展,人们对自然界的认识也产生了革命性变化。(科学革命)2、概念:16—17世纪,欧洲的自然科学研究取得重大突破,近代科学兴起,称为“科学革命”3、成就(1)天文学: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提出“日心说”,否定天主教会宣扬的“地心说”,建立起一种新的宇宙观,极大的冲击了陈腐的教会说教,不仅推动了科学进步,也推动了社会变革。(2)物理学:英国科学家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确立了较为完整的力学体系,为近代物理学的发展奠定基础。(3)其他领域:近代科学在光学、热学、电磁学、解剖学等领域也取得了巨大进步。4、影响(1)科学革命形成了重视经验和事实的理性化思维方式,确立了通过观察、实验、分析、归纳和综合等基本途径发现自然规律的科学方法。(2)科学革命促进了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有助于进步史观的形成和唯物论与辩证法思想的发展,推动了科学世界观的形成。四、启蒙运动(一)启蒙运动的背景1、经济基础(根本原因):17、18世纪资本主义经济不断发展。2、阶级基础:资产阶级力量日益壮大,要求摆脱专制王权和教会的思想束缚。3、科学基础:近代自然科学突飞猛进的发展,提供了锐利的思想武器。4、思想基础: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促进了人们思想的解放。(二)启蒙运动的概况1、含义:以理性和科学的光芒,驱散蒙昧、迷信、宗教狂热和专制统治带来的黑暗2、时间:17~18世纪3、性质:资产阶级掀起的一次反封建、反教会的思想解放运动4、地位:继文艺复兴运动之后欧洲近代第二次思想解放运动5、过程:(1)17C,英国出现早期启蒙思想。(2)18C,法国成为启蒙运动的中心。(3)18C后期,启蒙运动达到高潮,并扩展到欧洲其他国家及北美地区。6、精神内核:理性主义(强调独立思考与自主精神)(1)启蒙思想家认为判断是非的标准是人的理性。(2)他们相信进步,相信在科学和教育的作用下,社会将趋于完美。(3)他们对未来社会提出了一些基本的政治思想,如天赋人权、平等、自由、法治、权力制衡等。7、代表人物及作品:国家人物主张法国伏尔泰寄希望于“开明”君主进行改革,建立君主立宪制孟德斯鸠强调立法(议会)、司法(法院)、行政(国王)三权分立,相互监督、制衡,建立君主立宪制卢梭主张主权在民,建立民主共和制英国洛克、休谟-亚当·斯密认为劳动是财富的源泉和衡量价值的尺度,主张自由竞争德国康德认为人应该独立思考,理性判断,主张民主、自由、平等(三)启蒙运动的评价:1、地位:启蒙运动是欧洲历史上第二次资产阶级思想解放运动。2、对世界的影响:①丰富和发展了人文主义的内涵,启迪了人们的思想,冲击了欧洲的封建专制统治,传播了自由平等等思想,为欧美资产阶级革命做了思想上和理论上的准备,直接推动了美国独立战争和法国大革命,使民主共和的思想深入人心。②促进近代科技进步;对外传播至亚非拉地区,极大鼓舞了殖民地和半殖民地人民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3、对中国近代的影响:①鼓励了近代中国和日本的一批仁人志士为改造社会而斗争。②戊戌变法受启蒙运动影响最大的君主立宪制。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出现一批启蒙学者,他们翻译欧洲启蒙思想家的名著,介绍他们的思想,对中国的思想界、学术界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③辛亥革命后南京国民政府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基本思想精神是天赋人权、三权分立、自由、平等、民主和法制的思想,显然其基本思想精神是源于启蒙运动。【知识拓展】文艺复兴、启蒙运动对人文主义的发展:从批评对象看文艺复兴把斗争矛头指向天主教会的神学世界观;启蒙运动把斗争矛头既指向天主教会,又全面指向封建制度,集中批判的内容是封建的专制主义、教权主义从批判形式看文艺复兴借助古希腊罗马文化来宣传资产阶级文化;启蒙运动完全摆脱宗教外衣,提倡理性的思考和判断,敬畏真实,尊重科学从思想内容看文艺复兴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追求现世社会的幸福生活;启蒙思想家主张用理性取代专制和愚昧,建立自由平等的理想社会,勾画未来社会蓝图,进一步弘扬人文精神从涉及领域看文艺复兴集中于文学、艺术领域;启蒙运动扩展到宗教、哲学、科学等精神文明领域的各个方面近代思想解放与近代科学的关系:①思想解放促进近代科学的产生和发展②近代科学的发展促进新的思想解放中外历史纲要(下)第四单元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第9课资产阶级革命与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课标要求:通过了解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与资产阶级革命的历史渊源,认识资产阶级革命的发生和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是近代西方政治思想理念的初步实现。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与君主立宪制的确立英国资产阶级革命1、背景:(1)政治:王权与议会的斗争——资产阶级和新贵族以议会为基地向专制王权发起挑战①议会传统(《大宪章》):政治:②王权统治(斯图亚特王朝):政治:【知识拓展】《大宪章》概况:1215《大宪章》,王权有限,王在法下,议会制度(征税权)本质:维护封建贵族的特权,不是近代民主的体现(2)经济基础:①16~17世纪,手工工场的发展和圈地运动使英国资本主义经济快速发展;②斯图亚特王朝的专制统治严重阻碍了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3)阶级矛盾: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在经济上日益强大,他们与封建统治阶级矛盾激化。(4)思想文化: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解放了人们的思想。2、根本原因:封建专制统治严重阻碍了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3、领导阶级:资产阶级和新贵族4、革命过程:1640~1688年①爆发:1640年,议会重新召开,英国爆发革命,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拉开了近代西方国家政治革命的序幕。*英国并不是最早进行资产阶级革命的国家,英美法只是资产阶级革命的代表②发展:查理一世挑起两次内战,议会军队打败国王军队(马斯顿荒原战役、纳西比战役)③高潮:1649年,查理一世推上断头台,英国成立共和国④独裁:1653年,克伦威尔就任“护国主”(军事独裁)⑤复辟:1660年,查理二世复辟斯图亚特王朝,詹姆士二世倒逆而行⑥结果:1688年,光荣革命a.宫廷政变:废詹姆士二世,迎请他的女儿玛丽和女婿威廉入主英国,史称“光荣革命”b.实质:“光荣革命”是英国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同封建势力的妥协,革命后确立起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联合专政【知识拓展】5、特点:①宗教旗帜鲜明。在第一次内战期间王党与议会阵营之间最大的差别并不在于双方的阶级构成,而在于双方的宗教信仰。总的来说,信仰清教者支持议会,信仰国教者则支持国王。(清教运动)②传统观点认为,在第一次内战期间,英国资产者与新贵族结成联盟共同反对英国君主专制。不过,在内战过程中,无论是王党还是议会,双方的支持者中均有资产者、商人、工匠和农民等,支持谁取决于英国地方乡绅(官吏或读书人)的态度,而阶级分化相比宗教分野并不显著,因此对于革命的阶级性这一观点仍有待商榷。③革命反复曲折,具有长期性、复杂性、反复性和艰巨性。④开辟了革命的新时代。6、革命成果:1689年,议会通过《权利法案》;1701年通过《王位继承法》(二)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是资产阶级代议制的一种表现形式)*资产阶级代议制的含义:公民选举自己的政治代言人组成代表机关,间接参政,行使主权的一种民主组织形式。1、确立——通过了一系列限制王权的法案,立法权由国王转移到议会(1)主要法案:①1689年,议会通过《权利法案》,英国君主立宪制确立,确立了议会主权,国王的权利受到议会的限制;(国王仍然拥有行政权)②1701年,议会通过了《王位继承法》,对王权做了进一步限制,规定此后国王不得为天主教徒,也不能与天主教徒结婚,并且把包括王位继承和任命法官等重大问题的决定权都掌握在议会手里。(2)影响:把实际权力逐渐转移到议会手中,确立了议会权力高于王权、司法权独立于王权的原则。2、逐步完善——两党制、责任内阁制、1832年议会改革(1)两党制:①演变过程:如图②评价:a.积极:轮流执政,政治生活比较活跃,民主程度高,政策制定考虑到各阶层的利益,比较完备,监督有力,清廉程度高。b.消极:竞选的费用大,两党间互相攻击,丑闻不断,政府信誉扫地,政策制定周期长,过程复杂,政策连续性不强,在应对突发紧急事件时不如一党制快捷。c.启示:政党制度各有其优、缺点,选择何种制度要考虑各国的国情,不能盲目照搬。(2)责任内阁制:18C上半期,形成责任内阁制——使行政权由国王转移到内阁,国王统而不治①形成:1721年,下院多数党领袖沃波尔任财政大臣,经常主持内阁会议,居内阁大臣之首,成了实际上的首相,开创了多数党领袖任首相并组建内阁的先例,议会的行政权大增,内阁(政府)要对议会负责。②影响:责任内阁制的形成和完善,使英国成为典型的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国家。(3)英国1832年议会改革——使民主权利由贵族转移到工业资产阶级①原因:工业革命后,新兴工业资产阶级力量壮大,要求取得更多的政治权利。②内容:对选民的财产限制作了重新规定,对选区和议席进行了重新的划分和分配。③结果:工业资产阶级获得更多议席,为工业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保障。3、意义:巩固了资产阶级在英国的统治,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也为后世提供了一种新的政体模式。【知识总结】英国资产阶级代议制:·一条主线:代议制的确立、完善与发展。·两大趋势:国王权力逐渐削弱和议会权力不断增强。·三个转移:立法权由国王转移到议会;行政权由国王转移内阁;政治权利由贵族转移到工业资产阶级并下移到公民。·四个阶段:政治前提——1688年“光荣革命”、法律基础——《权利法案》、最终确立——责任内阁制的形成、发展完善——1832年议会改革【知识拓展】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①三制合一(君主制、贵族制、议会制的混合体)②国王“统而不治”(国家最高权力象征)③议会权力至上(实行代议制,掌握立法权,行使国家最高权力)④内阁是核心(掌握行政大权,内阁首相是国家最高决策者、领导者)(三)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评价①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推翻了君主专制,确立了“议会制君主立宪制(议会君主制)”“责任内阁制”,颁布《权利法案》。以法律形式对国王的权力进行制约,英国社会由专制转向民主,由人治转向法治。②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是人类历史上民主制度对专制制度的一次重大胜利,为英国资本主义迅速发展扫清了障碍。③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揭开了欧美资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序幕,推动了世界历史发展的进程。推动了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到来。④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后,出现了长期的政治稳定的局面,为社会经济的顺利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为英国开展工业革命和成为工业强国创造了前提。⑤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极大促进欧洲各国反专制势力,起到思想启蒙作用,对世界历史产生重要影响。二、美国独立战争、内战(南北战争)与民主共和制的确立和发展(一)美国独立战争1、背景:①根本原因:英国的殖民统治严重阻碍了北美资本主义的发展②直接原因:1773年波士顿倾茶事件(导火线)③矛盾冲突:18C中叶,英国对北美大西洋沿岸13块殖民地的种种限制和剥削,激起了北美人民的强烈不满。④思想:启蒙思想的影响(自由、平等等)2、过程:1775~1783年(1)开始:1775年,来克星顿的枪声(2)建军:第二届大陆会议(费城),组建大陆军,华盛顿任总司令(3)建国:1776年7月4日——《独立宣言》(美国国庆节)①内容:a.宣布人人生而平等,享有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b.列举了英国殖民统治的种种暴政,号召殖民地人民反对英国的殖民统治c.宣告北美13个殖民地脱离英国而独立②评价:a.进步性:第一个以国家名义明确表述资产阶级政治要求的纲领性文献,被称为“第一个人权宣言”b.局限性:宣言没有宣布废除奴隶制,天赋人权的享有者不包括黑人和印第安人(4)转折:萨拉托加大捷1777年*影响:是独立战争的转折点,法国公开参战,欧洲很多国家结成“武装中立”同盟,英国陷入孤立(5)胜利:1781年约克镇战役,英将康华利率部下投降(6)独立:1783年英国《巴黎和约》被迫承认美国独立3、胜利原因:反对殖民统治的正义之战,华盛顿等人的正确领导;人民的支持;法国等国家的国际援助。4、性质:(双重性)既是一场民族解放战争,又是一场资产阶级革命民族解放战争:美利坚民族反抗英国的殖民统治资产阶级革命:美国打碎了英国的殖民枷锁,为北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扫除障碍5、特点:较彻底、以小胜大,以弱胜强的典型战例。6、革命成果:1787年宪法(二)民主共和制的确立(总统共和制)——美国1787年宪法(1)制定①背景:1776-1783年独立战争,美利坚合众国诞生。松散的州际联盟无法满足美国经济、政治发展的需要,必须建立统一而强大的共和制国家。(邦联制)②制定:1787年,各州代表通过费城制宪会议,制定了美国1787年宪法。(2)1787年联邦宪法的内容(三个原则)①联邦制原则:即中央集权原则,规定美国是一个联邦制国家,联邦权力高于各州权力,联邦政府拥有政治、经济、军事大权。②分权制衡原则:行政权、立法权、司法权三权分立,总统掌握行政权,国会掌握立法权,最高法院掌握司法权,三者独立平等,相互制约,防止专制出现。③人民主权原则:总统和议会议员都由民选产生。(3)1787年宪法精神:务实理性、锐意创新、伟大妥协、与时俱进(4)对联邦宪法的评价①进步意义:世界上第一部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成文宪法,它强调加强国家权力,又在权力结构中突出“分权与制衡”原则,以避免权力过于集中,体现了一定的民主精神。发挥了保卫国家、促进资本主义发展的国家职能②局限性:承认了黑人奴隶制和黑奴贸易,留下种族歧视的烙印。妇女、印第安人、黑人奴隶的选举权被剥夺。维护资产阶级利益,它所体现的也只是资产阶级的民主【知识拓展】美国民主政体“分权与制衡”的表现:解决联邦政府内部的权力结构立法权归参众两院组成的国会;行政权归总统;司法权归联邦法院。运行机制和主要原则是三权分立,即“分权与制衡”原则。解决联邦政府与州政府分权的矛盾除宪法规定的归属联邦政府的权力外,其他权力归州政府。两套平行政府分别选举产生,联邦和州构成了一种制衡。解决大州和小州的矛盾国会实行两院制,调和各州议员分配比例。参议员由各州议会选出,每州两名,任期6年;众议员由各州按照人口比例选出,任期两年。解决南方与北方的矛盾承认黑人奴隶制,奴隶人口按比例计算,即把五个黑人折合成三个人来计算南方各州的人口总数两党制的分权制衡国会与总统选举都从两党中产生,多数党主导事务,少数党发挥制衡监督,两党相互制衡、互有竞争。(三)美国内战(南北战争)与共和制的发展1、背景①根本原因:北方资本主义工商业和南方奴隶制种植园经济制度之间的矛盾不可调和。②矛盾焦点:奴隶制的废除问题③导火线:1860年,林肯当选美国第16任总统2、过程①开始:1861年南方军队挑起内战②初期:北方失利③转折:1862年颁布《宅地法》《解放黑人奴隶宣言》《宅地法》鼓励农民到西部耕种鼓舞参战热情,有利于美国西部的开发。《解放黑人奴隶宣言》宣布从1863年元旦起,南方叛乱地区的奴隶永远获得自由,并可以以自由人的身份加入北方军队增加北方兵源,增强军队战斗力④结果:1865年,北方获胜3、性质:美国内战实质上是美国历史上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4、影响①积极:联邦政府的胜利维护了国家统一,废除了奴隶制,基本解决了农民的土地问题;在法律上承认了黑人的公民权利;消除了资本主义发展的最大障碍,为以后经济的迅速发展和迅速崛起创造了条件②局限性:种族歧视等问题依然存在【知识拓展】林肯的贡献:①维护国家统一(首要目标)②解放黑人奴隶(林肯主张限制奴隶制)(四)美国的两党制①形成:19C50y中期,民主党(驴,南方种植园主)和共和党(象,北方工业集团)的对峙格局最终形成。②特点:与总统制相结合。是分权制衡的重要组成部分。美国的总统选举受到政党控制,国会也形成两党对垒的局面。③本质:代表资产阶级不同利益集团的政党通过定期选举轮流执政三、法国大革命与民主共和制的确立(一)法国大革命1、背景/原因:①旧制度的危机:资产阶级的壮大,封建制度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根本原因)②新思想的传播:启蒙运动——理性主义③导火索:1789年,三级会议重新召开(直接原因)④外部原因:受美国独立的影响2、过程:1789年开始(1)开始标志:1789年7月14日,攻占巴士底狱(法国国庆日)(2)发展:①通过《人权宣言》1789年*内容:自由、平等、法治、人权、分权和保护私有财产等基本原则*地位:法国大革命的纲领性文件②制定1791年宪法*积极:人们生来是而且始终是平等的*消极:把公民划分为“积极公民”“消极公民”两种③共和国成立:1792年成立法兰西第一共和国。1793年路易十六以叛国罪被送上断头台(3)高潮:1493雅各宾派当政,成立救国委员会采取一系列严厉措施(暴力镇压)——平息内乱打退外国军队(4)高潮结束:1794年,热月政变,雅各宾派被推翻,雅各宾派罗伯斯庇尔被送上断头台。(5)拿破仑帝国:①拿破仑上台:1799年,雾月政变,夺取政权,标志着拿破仑军事独裁的开始②拿破仑称帝:1804年,法兰西第一共和国演变为法兰西第一帝国③对内政策:颁布《拿破仑法典》(《法国民法典》)*内容:自由、平等和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的原则*影响:成为近代欧洲各国资产阶级法典的参照蓝本。④对外政策:多次打败反法联盟,乘胜扩大疆域⑤帝国覆灭:1812年,远征俄国失败;1815年,兵败滑铁卢,帝国覆灭⑥评价:*积极:打击了欧洲欧洲封建势力,巩固了法国大革命的胜利成果,传播了资产阶级自由民主思想*消极:损害被侵略国家人民的利益,激起了当地人民的反抗,具有侵略性。(6)政权演变:1815年,波旁王朝;1830年,七月王朝;1848年法兰西第二共和国;1852年,路易·波拿巴(拿破仑的侄子)称帝法兰西第二帝国;1870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3、特点:反复曲折、最大、最彻底4、法兰西共和国道路艰难的根本原因:小农经济发达,君主制的传统浓厚。工业资本主义发展缓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