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 湾 镇 志》(陈海铨)_第1页
《石 湾 镇 志》(陈海铨)_第2页
《石 湾 镇 志》(陈海铨)_第3页
《石 湾 镇 志》(陈海铨)_第4页
《石 湾 镇 志》(陈海铨)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45/45《石湾镇志》1994年10月陈海铨《石湾镇志》目录序图照大事记第一章自然地理镇域沿革地理位置气候土壤一气候二土壤资源物产一动物二植物三旅游资源自然灾害第二章政党群团政党中国共产党群团组织一妇女联合会二共青团(含少先队)兵役司法一兵役二司法第三章政权建设第一节共产党的基层政府第二节基层人民代表大会第四章经济建设农业一土地制度二农田基本建设三农业科技林业牧副渔业石湾农业的重要地位工业一概述二主要基础设施建设三新时期工业的飞跃发展四电力交通邮电一交通二邮电第五章文化教育教育文化一文化站二广播站三古迹文物第六章社会人口人口姓氏一人口分布二人口构成三人口生育四姓氏分布社会风俗节日第七章人物《石湾镇志》序(修志始末)石湾镇历史悠久,有灿烂的古代文明,而历代无志。《博罗县志》中有关石湾的史料,起于唐终于清,零散而不系统,语焉不详。民国迄今80余年间,石湾史实更无专书记载。及至20世纪80年代,石湾在改革开放中迈上现代化康庄大道,为了更好地鉴古通今,规划未来,1993年1月,中共石湾镇委书记刘达兴提出“要写石湾的昨天、今天、明天”,以适应改革开放和教育下一代的需要。于是镇办公室着手搜集资料,石湾、铁场、中岗等管理区召开了父老座谈会,进行调查。石湾中学教师陈海铨在此基础上,于1993年3月写成《石湾史话》(上编),上溯远古至民国止。1994年7月,在博罗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指导下,石湾镇镇志编写组正式成立,何来副镇长主其事,全镇群策群力,广集资料,编年梳理,分类纂写。10月,《石镇镇志》定稿,凡七章,约三万字。《石湾镇志》记载了翔实的地情资料,叙述了石湾伟大的历史变迁和石湾人民为祖国的进步和发展所作出的英雄业绩,是一部社会主义的新方志。《石湾镇志》经编载,是石湾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建设社会产义精神文明的又一个新成果。图照一、石湾(用石湾镇大桥图,见《经济开发区投资指南》)二、石湾镇总体规划图之域区规划村镇体系规划三、罗浮山东江大桥工地四、石湾宾馆五、石湾中学六、金华康乐园工地七、铁场市场(见《铁场》广告小册子)大事记约五、六千年前铁场苏屋岗和何屋岗贝丘遗址,出土有新石器陶器等。约二、三千年前铁场,青铜文化。出土有东周青铜编钟等青铜器,青绿釉色的纹陶罐等陶器。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年)隶属南海郡傅罗县。公元一到二世纪受到中原文化很深影响。铁场苏屋岗东汉墓群,中岗岗头岭东汉大墓(属“熹平四年四月"<175年>)。出土有大量铜器、陶器和文字砖等。八世纪后半叶唐玄宗敕立的“明月戒坛"刻石立于铁场。铁场成为东江中下游出家僧人的递度受戒之所。唐僖宗乾符六年(879年)九月黄巢起义军从福建进入粤东,经过石湾地区进攻广州。至今境内有相传的“黄巢墩”多个.十到十一世纪宋朝时,惠州郡守黎岩在铁场村建伏波庙。宋朝时,石湾建有三大书院:清湾书院、擢桂书院和白沙书院。宋太平兴国四年(979年)僧人自眸在石湾护国寺。宋雍熙二年(985年)僧人守容在铁场建寺,因掘地得到“明月戒坛”刻石,遂将新建寺取名“明月寺"。宋绍至元年(1094年)九月苏轼贬为宁远军节度副使,安置惠州,从省城取水道乘舟入西沙河,在源头派泊头圩登岸,廿八日乘肩舆先到明月寺,后上罗浮山。宋景炎元年(1276年)南宋二王行朝进入广东,沿潮州、惠州、东莞向珠江口撤退,曾路过铁场、石湾。元至元廿一年(1284年)五月区钟等率起义军在石湾截击元军粮道,执杀护饷的元大将合剌普华于中心岗(今中岗),震动元廷.明洪武四年(1371年)建石湾巡检司,驻在石湾,主管缉捕盗贼等事。石湾正式行政建制。明隆庆四年(1570年)倭寇流劫铁场村一带.大饥荒,瘟疫流动。县建石湾社仓,主管平赈济等事。清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知县孙章在石湾增建五马公书院。清嘉庆七年(1802年)羊屎坑陈四起事,焚掠石湾。清嘉庆十四年(1809年)知县马德滋首倡捐“膏火”(教育赠款)给清湾书院,又“判乡中官荒一区,将租银归院”。清咸丰十年(1860年)基督教传入博罗,伦敦公会牧师于铁场竹园设“福音堂”。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石湾周、姚二姓大械斗。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省筑广九铁路,西从增城红花地入县界,经石湾南部的大涌瓦窑,南跨东江过石龙。1925年10月国民革命军第二次东征,6月周恩来到石龙,东征军先遣队经石湾、苏村进攻博罗.1938年10月16日日本侵略军攻占石龙,石湾随着沦陷。石湾一带处于日军直接控制之下,铁场以北地区,日军控制力较弱,为半游击区。1942年12月中共博罗县委书记(特派员)黄慈宽把县委机关搬到石湾湖山乡,直接领导石湾地区的抗日斗争。1943年夏东江纵队通过“博西青年自修会”成员,冯敬儒等人的关系,组织了源头、西头、西埔、滘吓和中岗等地的群众实行联防,开展反对李潮伪军的斗争。东纵独立二大队韦伟、曾文中队,在石湾袭击了伪县府,消灭了伪县警第一中队的一个排。1943年11月初东纵独立二大队智袭铁场邹屋祠堂的伪县警第二中队,俘敌50多人,缴获机枪1挺,步枪50多支。1944年4月百余日军和二百余李潮伪军,围攻源头茹屋.茹屋组织起120多名武装民兵,配合东纵独立二大队的宋晋小队,奋战了三昼夜;三百余红军在西埔集中,三路赴援,打退了日伪军多次的增援和进攻。击毙日军自少佐以下70余人,伤敌一批,源屋茹屋以“南抗日英雄村”的美名载入史册。1944年10月下旬李潮伪军攻占鸾岗,企图劫收稻谷.独立二大队星夜开赴鸾岗、滘吓、中岗的联防队立即驰援,炸毁敌人占据的碉楼,赶走伪军一个中队,并击退数百增援伪军的反扑,保卫群众将粮食抢收完毕。此役毙伤伪军60多人,缴枪20多支。1945年8月下旬石湾光复1945年冬独立三大队炸掉永宁圩自卫队的炮楼,缴获机枪2挺,步枪几十支。1946年初里波水人刘祥在石湾创办新兴华火柴厂,生产“麒麟牌”火柴,拥有2台造火柴机。它是石湾第一间使用机器生产的工厂。1947年夏大洪水,石湾头造失收。洪水过后,“沙河围防洪复堤委员会”开始组织筑建沙河围(增博围博罗段的前身)。1949年10月14日石湾解放,建基层人民政权。石湾属第五区,有两个乡:清湾乡和铁场乡。清湾乡第一任乡长周江,铁场乡第一任乡长朱文广.1950年冬开始土地改革,历时六、七十天,铲除了封建土地所有制,广大农民分得土地。石湾成立沙河围水利会,在里波水堵口筑闸.1953年上半年土改复查完毕,确立了劳动农民土地所有制。1953年冬在珠江水利局领导下,开始修建增博大围。1954年夏开始农业合作社化运动,建立初级农业合作社。1954年5月-6月东江暴涨,石湾尾堤围崩决。民工万人上堤,筑成石湾新围。1955年夏开始高级农业合作社运动。到1956年冬实现高级农业合作社化,基本上是一个自然村成立一个高级农业合作社。劳动农民集体土地所有制确立。1957年夏石湾在机关单位、学校开始反右派运动.1958年10月1日罗浮山人民公社成立,辖石湾。1959年1月铁场人民公社成立。1959年6月16日东江特大洪水,高程7.36米,流量12300立方米/秒(东江历史上最大流最),石湾为重灾区,全部堤围没顶.7月,洪水退后,全面动员复堤堵口。1959年冬始建设小电排站。至1963年先后建成石湾、里波水和源头圩3个小电排站.开始架设电力线,石湾成为全县第一个用电的地区。1961年8月石湾鸾岗一带大内涝,晚造没有插秧.“三年自然灾害”效果最严重的一年,部分地区饥荒。1962年国民经济得到比较顺利的恢复和发展。1963年上半年各大队全面通电。铁场一带大旱,联和水库的水放清,大部失收。1964年冬开始挖铁场排洪渠,以解决排除内涝问题。1966年基本完工。1964年开始搞“四清”运动1965年5月开始搞“无产阶段文化大革命运动”。1966年冬开始挖联和排洪渠。1967年基本完工。1968年7月26日县级机关、单位、厂矿、学校“清理阶级队伍”,人员集中在石湾批斗,号称石湾“大牛栏"。1970年冬开始兴建第二批电排站,校大的有里波水电排站(新建9台机级,约1400千瓦)、中岗电排站(6台机组,约780千瓦)。1972年冬开始统一排涝指挥。1974年开始农田田园化建设。1977年石湾电排站系统初具规模,内涝灾害基本排除.1978年秋从铁场公社分出九潭公社.1979年秋第一个“三来一补”企业——铁场彩灯厂开办,揭开对外开放的序幕。1980年8月中共铁场公社第六次代表大会召开,原副书记刘达兴当选为党委书记,周应富任公社管委会主任,开始全面贯彻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路线。1980年冬发动实行家庭联户承包责任制,迈开了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第一步.1981年11月发动筹备铁场人民公社委员会迁到石湾,以适应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新形势。1982年底完成.在各大队全面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983年4月成立石湾农工商发展公司,开始建立经济实体,办实业,搞活经济.1983年12月撤销人民公社,土地归乡(村)农民集体所有.1984年撤销铁场人民公社,成立石湾区人民政府,刘达兴任区党委书记,周东良任区长。此为行政体制的重大改革.166年生产队变为475个村。深化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大幅度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开始大种林果,发展商品农业,推行农村定产达标投包制度。1985年9月新石湾中学(完全中学)基本建成,正式开课。以石湾中学为中心的新的教育布局形成.1985年秋四大商品农业基地形成;粮食基地9。6万亩(双造计),蔬菜基地近万亩,塘鱼基地5000多亩,林果基地2—3千亩.1986年石湾东江大桥奠基。这是自力集资举建大型基础设施的开始.1987年3月石湾镇建制。中共石湾镇委员会成立,刘达兴任书记。石湾镇人民政府成立,周东良任镇长。1988年初石湾镇房地产公司成立。正式筹办城镇建设。1989年7月1日石湾东江大桥正式通车。主桥长142米,引桥长559米,全长701米,桥面宽12米,中间车道宽9米,主桥桥身距离江面15.8米,耗资1700多万。石湾的对外交通根本改观。1990年秋石湾—福田公路建成。全长17公里.以石福公路为主干,形成全镇的水泥路网,实现了“村村通水泥路"的目标.1990年底全镇工农业总产值1。3亿元,其中工业产值7450万元,农业总产值5800万元.工业比重历史上第一次超过农业,以农业为主导的经济格局结束。石湾镇成为亿元镇,走上了工业化道。1991年2月石湾镇公安分局成立。1991年4月石湾镇公安分局被评为广东省公安系统先进集体。1991年6月石湾镇党政大楼建成。程控电话大楼土建工程竣工.1991年底农田耕作和运输手扶拖拉机化。拥有手扶拖拉机2443台/27232马力。1992年《石湾镇建设总体规划》经惠州市人民政府批准正式实施。石湾镇的城镇建设走上科学化、规划化的道路,向着“到2000年建成现代化的中等滨江城市”的目标迈。《石湾镇建设总体规划》1993年荣获广东省“建制镇规划方案”一等奖。大型商住楼宇金华康乐园等动工兴建.金华康乐园占地1000亩,计划投资30亿元。湖山管理区集体经济结硕果,年收入120万元,首先实行农民退休制(男60岁,女55岁退休,每月由管理区发退休金)和九年制义务教育(小学和初中学生免费入学)。1992年12月2450门国际线路程控电话开通使用。提前达到“实施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的目标。1993年设立石湾人民政府常驻香港办事处。通过在香港举办招商会等多种渠道,大力吸引外资。香港金华(亚太)有限公司投资30亿元的“金华康乐园”、香港东泰电子有限公司投资6亿元的“东江第一城”、台湾华迪亚建股份公司投资3000万元的“福祥名厦花园城”、香港新宁投资有限公司投资3亿元的“石湾花园”等大型商住楼宇区均在蓬勃兴建中。兴建石湾大道.石湾大道由石湾东江大桥直达铁场管理区竹园村,接连广汕公路,宽40米。计划投资7500万元.1993年6月石湾第二自来水厂动工兴建。第二自来水厂设在西田管理区永宁村,计划投资3000万元,设计日供水量5万立方米。引罗浮山联和水库之水,为将发展为20万人口的明天的石湾提供充足的生活及工业用水。1993年12月罗浮山东江大桥横跨西沙河和东江,桥长1400余米,宽23米,计划投资1亿元,是迄今东江流域规模最大的大桥.永石大道动工兴建。永石大道宽60米,南连罗浮山东江大桥,北达西田管理区永宁村与广汕公路相接,计划投资7500万元。第一章自然地理第一节镇域沿革石湾镇原是罗浮山下西沙河与东江环抱的一个港湾,故名石湾。明代属石湾巡检司社护都(二、三、五、八、九各图)、仙都(十二图).村约有:石湾约、北镇围、里(李)陂水、中冈、上坊、滘下、鸾冈、洪圣坊、源头、上滘、泊头、铁场、白沙、西埔、黄塘等。清末划于第十二区.民国27年(1938年)为正义乡,包括铁场、滘下、元头、梅村、西埔、黄西、竹园、田心、新冈、鸾岗、石湾市、湖山、李(里波水)、中冈(中心冈)、牛头洲、黄塘等。沙迳、白沙则入礼义乡。新中国建立后,1949年10月,石湾属第五区,分清乡和铁场乡.镇域包囊赤沥,而析出永宁、竹园属福田,源头茹屋属东博,白沙属九潭。1952年5月,石湾属第十一区,两大乡改为8个小乡(清波、中湖、鸾滘、黄西、西田、源头、铁场、赤沥),永宁归属西田,茹屋归属源头.1956年4月,为铁场区,下设3个中乡:石湾、铁场和九潭,九潭中乡包括赤沥、佛岭、义合和凤山。1958年1月,铁场区改为铁场乡。1958年10月1日,成立罗浮山公社,本地区归属之,原3个中乡改为3个管理区。1959年5月,原3个管理区合为铁场公社.1961年4月,铁场公社分为铁场、石湾和九潭3个公社。1963年1月,原3个公社合为铁场公社。从1956年4月到1978年4月,虽名称屡易,分分合合,而镇域不变。1978年5月,从铁场公社析出九潭公社。1981年11月,公社管理委员会从铁场迁至石湾。1983年12月,铁场公社改为石湾区。1987年3月,石湾区建制为石湾镇,镇政府设在石湾,下辖11个管理区(石湾、湖山、里水、中岗、鸾岗、滘吓、铁场、源头、西埔、西田和黄西),1个居委会。自1978年5月迄今,石湾镇域一直是包括现在11年管理区的地方。第二节地理位置石湾镇,位于北纬23°7′25″,东经113°51′47″。镇域面积83平方公里。处于东江下游北岸,东江与沙河水交汇于此,沿江岸线长约12公里,属珠江三角洲的主体范围。石湾镇在博罗县的西南端,西部与广州市郊增城市接壤,南部隔东江、西沙河与东莞市石龙镇和本县园洲镇相望,东连潭镇,北邻福田镇。石湾镇介于罗浮山与东江之间,地势由北向南平缓倾斜,是东江的冲积平原。平原面积约占总面积的99%,少数低平浑圆的丘陵错落其间(飞鹅岭、苏屋岗、何屋岗、鸾岗、中岗等)。石湾镇南濒东江,东南临西沙河,西部有浮水东支经石湾尾入东江,三面环水。浮水的一支里陂水自增城跳鱼石经欧阳洞南流入境,经过源头、铁场汇成铁场潭,再从里水管理区处入西沙河。境内河涌纵横,水塘里罗棋布,构成稠密的水网。气候土壤气候石湾镇气候温暖湿润。气温年平均气温在20℃-—22.2℃之间,最高气温高于20℃的天数,年平均238天;低于15℃的天数,年平均50—60天.据1969—1983年的气象记录,月平均气温在21℃——22。9℃。1972年最低,为21.8℃,1973年、1977年和1982年最高,为22.9℃。1月、2月低温,为13-—14℃,7月、8月高温,达28.5—29。5℃.年积温在8000—-8300℃之间。降雨量据1969—1983年的气象记录,年平均降雨量1600.02MM。新中国建立后,年降雨量最多的是1973年,为2395.4MM,最少的是1963年,为972.2MM.日最大降雨量达426MM(在1981年)。4月到9月多暴雨。光照据1969—1983年的气象记录,年平均日照小时数在1840—2404小时之间。无霜期360天以上,在有霜的三几天,凝霜的时间不过5-6小时。综合言之,石湾镇降水量足,气温高,无霜期长,日照一般.石湾镇北有高大的罗浮山挡住朔北寒流,南高珠江口较远,较少受台风强袭之害。主导风向是东南风.8月到11月有多次8级以上的台风。二、土壤石湾镇的土壤属东江系,为罗浮山的丘陵冲积壤和东江灌滩沉积壤合成.据1980年的土壤普查资料,冲积壤以沙质壤、泥质土为主,沉积壤以沙泥土和泥土为主。全镇10万多亩土地,泥田、沙泥田和沙质田地各占1/3上下。土壤的分布从北向南,从东向西呈沙壤—-沙泥-—泥土的规律性分布。冲积壤与沉积壤的分界线在白沙、铁场、西埔、滘下之间.土层由浅到深,土色由灰黄到灰黑,肥力由瘦到肥。石湾镇河流较多,地下水充足,故土壤的侧渗现象明显,“怕水不怕旱”.附:石湾土壤调查表类别项目泥田沙泥田沙质田地荒地、岭岗、村庄面积(亩)2480029000田14000地670023500耕作层厚度(公分)12.5-14.510--138—-11土质属赤红壤,主要由花岗岩发育而成。土壤肥力含有机质(%)2.431.951.76含氮(%)0。150。090.08含磷(%)0。080。060.07含钾(%)1。402.402.53水稻每亩年产量(斤)1200-1500800-900800斤以下第四节资源物产一、动物由于人口密度较大,耕作制度程度较高,复种指数达240%,所以野生动物稀少,无特殊的野生动物。一般动物人工饲养外,多以小动物、小昆虫。羽之属、鸡、鹅、鸭较多。毛之属,猪、牛、羊较多。鳞之属,家鱼较多。水生动物较多。昆虫类较多。植物由于土地开发,种植面积比例大,一无山,二无荒,所以人工栽培的植物多,野生植物稀少。谷之属,以稻谷为大宗,小麦、豆类次之。蔬之属,小白菜、蕹菜、藤菜、菠菜、芥菜、芥蓝、刀豆、黄瓜、丝瓜、节瓜、匏瓜、茄子、西红柿、甘薯、马铃薯、苋菜、芹菜、黄芽白、生菜、西洋菜、韭菜、葱、蒜等较多。果之属,龙眼、荔枝、橙、柑、桔、甘蔗、芭蕉等较多。竹之属,主要是黄竹。三、旅游资源1.罗浮古道自东晋葛洪开辟罗浮山以来,从省城到罗浮山朝拜和游览的香客、游客,都是取东江水道乘舟入西沙河,在源头泊头镇或铁场潭登岸,再雇乘肩舆车马径铁场梅花村明月寺所在之处上罗浮山.2.梅花村、明月寺梅花村在铁场,古多梅树,村侧有铁场潭,梅花绕屋、深潭印月,风景秀丽。唐柳宗元的《龙城记》载隋朝赵师雄游罗浮、醉卧梅花村,艳遇梅花仙子,即出于此。自此“师雄醉卧梅花”在中原传为佳话。梅花村是罗浮古道登山的第一站,故称“罗浮初地"。唐朝中期,唐玄宗敕立的“明月戒坛”刻石立于梅花村,梅花村成为东江中下游出家僧人的剃度受戒之所。宋太宗雍熙二年(985年)僧守容在此建寺,掘地得“明月戒坛”刻石,因取名明月寺.明月寺依岗峦体势而建,宽80米,长60米,占地4800平方米.四周围墙高筑,古木成荫.明月寺殿堂三进,拾级而升.大雄宝殿凭岗南面,规模宏敞,气势轩昂。罗浮王寺古观名闻遐迩,从登山程途上,以明月寺为先,故称“罗浮第一寺”。明月寺建成后,成为罗浮道释迎送名人骚客的宾口站。宋朝大文学家苏轼于宋绍圣元年(1094年)九月乘舟来上罗浮,在源头泊头镇登岸,当是明月寺建成后所接待的第一位大名人。梅花潭水邀明月,明月梅花映清潭的田园丽景,本已迷人,加以明月寺古佛梵音,更诱发诗人墨客桃源之旅的遐想,留下了许多赞美梅花明月的诗篇.著名的有清代诗人缪时鸣《舟从明月寺出泊头》,陈志《明月寺》、张隽《过铁场潭访梅花村故址》和《登凌去阁》等。第五节自然灾害石湾镇地理条件优越,自然灾害少。新中国建立以来,较大的灾害有:1959年6月,大水灾,东江最高水位7.5米,石湾的堤围全部温顶.1961年9月,鸾岗以下至石湾,内涝,晚造没有插秧。1963年上半年,铁场大旱,有6成田插不上秧。石湾地势低,水网稠密,“怕水不怕旱”。50年代前,既怕外水又怕内涝;60年代增博大围增高后,主要怕内涝;70年代排灌系统(联和排洪渠和铁场排洪渠,里水电排站和中岗电排站等)建成后,洪涝灾害基本解决。第二章政党群团第一节政党一、中国共产党1、解放前党的活动1925年,国民革命年第一、第二次东征,在石湾地区作过革命宣传,播下革命的种子。1941年10月,中共博西特支委成立。到1942年下半年,博西区共有40多个党员,其中有一个是石湾姓李的。1941年7、8月间,中共组织了“博西青年自修会”.后来,东纵通过石湾地区的自修会成员冯敬儒等人的关系,组织了源头茹屋、西埔、西头、中岗和滘下等地的群众实行联防,开展反李潮伪军的斗争.1942年12月,县城第三次沦陷。年底,中共博罗县委书记(特派员)黄慈宽把县委机关搬到石湾湖山乡。石湾人民一直把县委机关严密地掩护于敌伪的鼻子底下。县委的交通站就设在地下党员周江和唐韵琴家.党员周九、周江、张苏(七嫂)等肩负起秘密掩护和联络接待的重任。曾参加达大革命的老党员邹秀东,抗战时期多在老家铁场邹屋落脚,负责东纵从宝安到福田的地下交通联络工作.党员马列(马帜昌)在石湾开设西医院为掩护,进行地下工作。被敌伪发现后,转移到西埔开办“为民医院”,医治东纵伤病员。西埔成了博西最重要的一个地下医疗站。中共博罗县委于抗日战争后期,组织石湾人民配合东江纵队在敌后进行四次战斗,给日伪军警以沉重的打击,取得了重大的胜利。这四次战斗是:1943年夏,在石湾奇袭伪县府;1943年11月初,铁场战斗;1944年4月,茹屋抗击战;1944年10月下旬,夜袭鸾岗。(见“大事记)2、解放后党的建设第一时期,新中国成立到“文革”前(1949年10月—1966年5月)博罗解放,党即领导在全县建立各级的人民政府,党的基层组织也在相应的范围内建立起来。此后,石湾一直在区、乡、公社一级党委领导下,基本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革和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在清匪反霸、土地改革、镇压反革命、抗美援朝、恢复国民经济、农业合作化和进行第一个五年计划的经济建设中取得了伟大的胜利,在调整经济,克服三年经济困难中作出了巨大的努力,经受住严峻的考验。附:时间党委名称书记姓名党支部情况党员人数1950。3—1952。5第五区区委李回1952。6-1956.3第十一区区委李回、高萍、彭国祥1956.4—1957。12铁场区委高萍2个中乡党支1958.1—1958.9铁场乡委骆耀泉1958.10—1959.4罗浮公社党委1959。5-1961。3铁场公社党委骆耀泉22个大队支部1961。4—1961.12铁场公社党委戴进来18个大队支部石湾公社党委李东源10个大队支部1963.1—1966.5铁场公社党委骆耀泉、祝万青17个大队支部第二期“文化大革命”的十年(1966年5月-1976年10月),由于“文化大革命”这一全局性的、长时间的左倾严重错误,石湾地区的党的建设、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遭到建园以来最严重的挫折和损失。党和人民同左倾错误和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进行了艰难曲折的斗争,使“文化大革命“的破坏受到了一定程度的限制,国民经济仍然取得了进展。粮食生产保持了比较稳定的增长,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时间党委名称书记姓名党支部情况党员人数1966.5-1975.5铁场公社党委林道传、祝万青、莫启定17个大队支部1975.5—1976.10铁场公社党委周应富19个大队支部第三时期“文革”后到拨乱反正初期(1976年10-1980年8月)粉碎江青反革命的胜利,使我国进入了新的历史发展时期。石湾地区的党组织和政权机构的整顿,冤假错误的平反,开始部分地进行,工农业生产、教育文化工作也开始走向正常。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党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在上级的领导下,石湾地区的党组织调整和加强各级领导班子,开始解放思想,拨乱反正,推行联产计酬责任制,恢复农村集市贸易,发展多种经营,更开始引进“三来一补”项目等,开始了伟大的历史转折。时间党委名称书记姓名党支部情况党员人数1976.10-1978.3铁场公社党委周应富19个大队支部1978.3—1980.8铁场公社党委黄锋17个大队支部第四时期改革开放时期(1980年8月—1993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十四年,是石湾人民在党领导下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十四年。石湾镇党委在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下,不断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把党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自觉贯彻干部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知识化、专业化的方针,加强廉政建设,加强同人民群众的联系,成为团结和带领群众进行改革和建设的战斗堡垒。使石湾镇在(一)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创办乡镇企业、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开发“三高农业”;(二)利用外资,开拓国际市场,发展外向型经济;(三)大规模展开交通通讯,能源和水利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四)发展工业和第三产业;(五)实现九年制义务教育;(六)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方面,都取得了历史性的巨大成就。到1990年,石湾镇的工业产业产值开始超过农业产值,由一个农业区跃为一个工业镇、迈上了工业化、现代化的道路。时间党委名称书记姓名党支部情况党员人数1980。8—1983.3铁场公社党委刘达兴22个大队支部1983.3—1987.3石湾区党委刘达兴11个乡支部1个居委会支部1987.3-现在石湾镇党委刘达兴11个村支部1个居委会支部3、基层党的代表大会名称召开时间党代表名额代表党员人数党代会决议名称新一届党委会委员人数书记姓名中共铁场公社第三次代表大会1970.3227人19人祝万青中共铁场公社第四次代表大会1973.1227人15人祝万青中共铁场公社第五次代表大会1978。6207人15人黄锋中共铁场公社第六次代表大会1980.8151人13人刘达兴中共石湾镇第七次代表大会1987.3124人12人刘达兴第二节群团组织一、妇女联合会石湾妇女占总人口的半数。在旧中国妇女社会地位低下.40年代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出现了妇女的觉醒,有先进的妇女投身新民主主义革命斗争。新中国成立后,石湾妇女的社会地位发生根本性变化,成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重要力量,妇女的合法权益得到充分的保障。1943年底,中共博罗县委机关搬到石湾湖山乡,县委的交通联络站就设在七嫂(张苏)家和琴妈(唐韵琴)家,七嫂、七嫂的婆婆周大妈和琴妈秘密接待和联系同志,为东纵掩蔽文件、枪枝和传送信件。有一次,日军来湖山搜捕,对群众施以酷刑,迫死3人.日军用刺刀顶着七嫂背部,要她供出共产党。七嫂临危不惧,只是说:“不知道”,挫败了敌伪的阴谋。1950年3月,石湾地区妇联成立,首届妇联主任陈英,此后历届主任为叶微、李秀娟、叶美好(副)、关美添(副)、方四妹、蔡淑英、郑珍爱、李爱梅、吴作红.新中国成立后,石湾妇女一直战斗在革命建设的第一线,特别在上堤修水利的民工中,妇女占半数上下。在兴建增博大围工程中,石湾西埔村黄建娣荣获省颁“水利模范”称号。改革开放以来,基层妇女组织日益健全,现在全镇的管理区、村都配齐了妇女干部。从1989年开始,80%劳动妇女投身“十项女能手”大赛。湖山村妇女干部张秀萍、里波水管理区妇女主任刘带顺被评为市、县级的“十项女能手”.张秀萍到广州果树研究所等地拜师学艺,掌握了一整套果苗嫁接和管理技术,办起大面积的果苗场,培育石碣龙眼、鸡心黄皮等优种果苗,成活率达97。5%;刘带顺承包鱼塘,在实践中总结出“优质鱼和常规家鱼混养法”,减少了优质鱼的自相吞杀,使桂花鱼、白仓鱼的成活率达70%以上.石湾妇联积极宣传和贯彻《婚姻法》、《妇女权益保障法》、《未成年保护法》和《计划生育条例》等,维护妇女权益,每年组织两次妇科普查,执行幼儿定期预防注射制度,协调各方力量办好17个学前班和4间幼儿园,普遍开展“文明家庭”的评比学习活动等,对石湾镇两个文明的建设作出重要的贡献。二、共青团(含少先队)石湾共青团组织在石湾青少年中,积极贯彻执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武装青少年,加强团、队组织的建设,使石湾青少年的精神面貌发生重大变化,取得了显著的成绩。石湾镇团委多次被评为县、市级先进团委,1984年—1987年连续被评为县级先进团委,1985年、1986年被评为地区级先进团委。石湾镇团委在新时期围绕经济建设中心,深化团的各项独立活动.广大团员和青年活跃在科技兴农、科技致富、办好文化教育和工企业等条战线上,涌现出一大批“四有”人才。源头茹屋青年茹连森,1988年被授于“惠阳地区先进小庄园主”称号,他在1983年即种植橙柑5亩,是带头种植林果的少数农户之一,他刻苦钻研农业科学技术和经营管理知识,到1992年已拥有150亩橙柑和170亩鱼塘。石湾水产服务公司青年姚少裘,1991年被授于“省农村‘星火’计划带头人”称号,他掌握了高体易育银鰂孵化技术,培育出金鲈、桂花鲈等一批优良品种.石湾中学青年教师张树辉、铁场中学青年教师蔡树成,勤奋教学,教书育人,分别于1992年、1993年被省教育厅评为“南粤教坛新秀”附:石湾镇共青团基本情况年份14周岁到28周岁青年数基层团委数团支部数团员数其中女团员数团员入党数受县级以上团委表彰的团支部数198466321105912082319886609153109059991990762615313856015199282261381517628531993932012013815385附:石湾镇少先队基本情况年份少年儿童数在校少儿数少先队员数少先队辅导员人数一级职称以上大专毕业中专毕业198452955274527419915145514551451634011031993490549054905173166129镇教委办公室黄海荣1988年被评为市优秀辅导员标兵第三节兵役司法一、兵役1、民兵1993年,全镇民兵3351人,其中基本民兵324人,普通民兵3027人。在基本民兵中,排级或排级以上干部24人,退伍军人21人,训练合格率达98。8%;在普通民兵中,排级或排级以上干部35人,退伍军人17人,训练合格率达45.1%。民兵建制是3个连,8个排。2、兵役1993年,适龄服兵役数为304人,送检54人,完成了下达征兵11人的任务。石湾镇一贯以来出色完成征兵任务。抗美援朝运动时,全石湾的志愿兵有32人,甘钟来烈士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光荣牺牲。现役军人有41人,其中军队干部6人,志愿兵1人,义务兵34人。据不完全统计,全镇复退人累计有150多人。二、司法1、石湾的司法管理于1980年建制,设司法助理1人.1981年冬,铁场公社人民法庭成立,第一任庭长梁时稳。司法工作包括法制宣判、司法调解、公证律师等.人民法庭处理民事诉讼.1987年增设法律服务所。2、派出所、公安分局石湾派出所始建于1965年3月,是博罗县较早的一个公安基层派出所。在派出所期间,曾两度设公社公安特派员(1967年7月—1969年底,1973年5月-1975年底)。随着石湾的发展和治安形势的需要,1991年2月,经省公安厅批准,成立石湾公安分局。近三十年来,石湾派出所(公安分局)为捍卫石湾乃至全县的社会稳定,创造良好的治安环境,促进经济腾飞,作出了重大的贡献,多次被评为县市级公安先进单位,两次被省公安厅授于集体三等功和二等功。1991年4月,被评为广东省公安系统先进集体。石湾派出所第一任副所长温林清,全所警力4人,所址设在石湾第庵。石湾公安局局长张观海、教导员吴作斌、副局长梁柱根,全局干警32人。第三章政权建设第一节共产党的基层政府基层政府沿革表时间区一级片一级大乡一级乡(村)一级备注名称首长名称首长1949。10-1952。5铁场乡石湾乡朱广文周江1950年3月-1951年7月属第五区1952。5—1956。38个小乡:清波、中湖、鸾滘、黄西、西田、源头、铁场、赤沥1956。4-1957。12铁场区李立民铁场中乡石湾中乡钟渠明刘泽球1958。1—1958。91958.10-1959。4铁场乡周根石湾营铁场营黄西营刘达兴钟渠明莫启定属罗浮山公社1959.5—1961。4铁场公社骆耀泉22个大队1961。4—1962.12石湾公社、铁场公社李容德邓自治10个大队18个大队1963.1—1983.12铁场公社周根骆冠明莫启定周应富黄锋刘达兴17个大队19个大队17个大队22个大队,1个居委会1983。12—1987.3石湾区周东良11个乡,1个居委会1987。3-现在石湾镇周东良徐建辉11个管理区,1个居委会第二节基层人民代表大会石湾的基层人民代表大会是逐步发展的。新中国成立以后,人民当家作主,在区、乡、村中产生县人大代表,参加县人民代表大会。到1980年,开始组织公社一级的基层人民代表大会,由人大联络小组主持大会事务,自1990年起,始设人大主席团主持日常工作。附:历届基层人民代表大会概况名称召开时间代表要数领导机构铁场人民公社第五届人民代表大会1980年4月74人铁场公社人大联络组石湾区第六届人民代表大会1984年3月74人石湾区人大联络组石湾镇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1987年4月74人石湾镇人大联络组,组长黎才石湾镇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1990年4月74人石湾镇人大主席团、主席周应富石湾镇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1993年4月74人石湾镇人大主席团,主席周应富第四章经济建设第一节农业一、土地制度1、私有制新中国成立前,封建土地所有制占统治地位,地主占有的土地和由地主豪绅族长掌握的祖偿田占大部分,农民仅占有少量土地。地主收取佃祖剥削农民,最大地主为铁场梅村的朱维嘉,占有田地1000多亩,年收租谷千担以上。新中国成立后,即开展清匪反霸,1952年冬,石湾地区开始土地改革,各地成立农会,农民发动起来,斗地主,分田地,历时两个多月.1953年上半年,土改复查完毕。地主土地所有制被摧垮了,代之而起的是劳动农民的土地私有制。1953年统计,石湾地区的农业户数为3915户,农业人口为14782人,每农业户平均3.77人,总耕地面积75323亩,每农业户平均占有土地19.24亩,是小土地所有制。2、集体所有制1954年,初级农业合作社运动,时间一年左右。农民土地入社,但所成立的农业合作社规模小,还保留土地分红,属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社。1956年,全面农业合作化运动,到年底,石湾地区的初级农业合作社会部转为高级农业合作社,取消土地分红,农民的主要生产资料全部归合作社所有,合作社的规模也扩大了,集体所有制建立起来。1958年,人民公社运动。10月1日,罗浮山人民公社成立,人民公社是政社会一的地方基层组织,撤乡、成立生产大队,1959年5月,石湾地区有22个生产大队。集体所有制形式为“三级所有"(公社、生产大队、生产队),规模更大,公有化程度更高。人民公社式的集体所有制,与农村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不相适应,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束缚农村生产力的发展.1980年冬,石湾开始搞责任田,到1981年,全面推行家庭联户承包责任制,其主要形式是,按人口、劳力分田包产经营。1983年12月,撤销人民公社,土地归乡(村)农民集体所有,农民家庭联产承包,形成“双重经营”体制,大大解放了农村的生产力。二、农田基本建设1、水利建设石湾临江,地势低洼,属水乡地乡,怕水不怕旱。外洪内涝是石湾的主要灾害.清末,石湾地区有清湾堤(在石湾)、横河堤(在源头乡)和铁场堤(在铁场乡)。新中国成立前,无大型水利建设,堤围矮小,维修程度差。每到雨季,江水泛滥,或没顶,或冲决,沿江地带,几乎年年受淹.腹地之田亩间的堤堰沟闾,不成系统,村、乡各自为政,严重的则以邻为壑,所以内涝成灾,极为普遍.1947年夏,大洪水,稻田全部被淹没,上造失收。洪水过后,“沙河围防洪复堤委员会”开始组织建沙河围(增博围博罗段的前身),滘下人冯新负责,雇民工担泥.沙河围东起第一岭,中经新村、源头、滘下、牛头洲、西迄里波水,全长约18公里,高程约4。5米.新中国成立后,有计划地大规模地兴修水利工程。石湾的水利建设大致可划分为抵御外洪和排除内涝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抵御外洪(1952—1966年)主要工程:建增博大围。约完成315万土方(从第岭—石湾尾段)。1952年冬,石湾成立沙河围水利会,朱景韩任第一任主任,雇民工在里波水村堵口筑闸。将浮水的东支里波水流入西沙河的出口筑填堵住,旁建水闸(2孔).当西沙河水位高涨时,抵住河水的涌入。1953年冬,珠江水利局(广东省水利厅前身)营建石龙石湾滩大围(后定名增博大围).增博大围东起第一岭,中经新村、源头、滘下、牛头洲、里波水、石湾,入增城县界东江沿岸,西迄增城沙塘。其重点工程之一是在增城下江口村堵口筑填,将浮水的西支紧水河流入东江的出口筑填堵住,旁建江口水闸(9孔)。当东江水位高张时,抵住江水的涌入。增博大围全长公里,高程约6。5米,工程浩大,国家投资6亿元(合新币制后的600万元),于博罗县第十一区,增城县第六区动员民工2万多人,经冬奋战,基本完成。到1954年春季,扫尾工程结束.在庆功大会上,石湾地区的黄建娣(女)、周浩明和刘厚祥获“水利模范"光荣称号.增博大围的建成,是石湾地区水利建设的历史性的第一个围折点,从此,可以抵御“十年一遇”的洪水,不再“逢水必淹”了。1954年冬,开始担东茔围。东茔围东起水口,中经九潭,西迄聚和,全长16公里多.东茔围完成后,石湾地区东部的外洪为患基本解除。此后,增博大围和东茔围的营建进入“全面规划,分期实施,逐年增高,重点突击"的巩固阶段,向着抵御“20年一遇"洪水的目标奋进。1955年夏,东江暴涨,增博大围石湾段在义祠附近崩决,石湾和增城县动员民工万人上堤,担泥奋战,20多天昼夜不息,筑起石湾新围。1959年6月,东江特大洪水,高程7。36米,流量12300米3/秒(为东江历史上最大流量),超出“20年一遇”洪水的水准,马西堤崩,16日石湾的源头圩秀才洲段冲决两个口,横州段冲决一个口,其他地段也全部温顶,灾情严重。7月,洪水退后,全面动员复堤堵口。1959年冬到1966年冬(其中1960年、1961年两个冬天因饥荒严重,要休养生息,没有组织上堤担泥),5个冬天都组织民工加固增博大围。1966年冬,博罗县提出“全面加固大堤的口号,在全县范围内组织民工到石湾支援,全面地大规模地加固河堤,使堤围增至8米高程,达到可抵御“超过20年一遇,不足50年一遇"的水准.此后进入重点整理巩固阶段.增博围石湾段(从源头到石湾)全长约15公里,高程达8米,完成总土方315立方米,它是由数以万计的男女民工在生活十分艰苦的条件下,主要用锄头、扁担、箕畚,靠“肩挑人担",连续苦战了十五个年头筑建起来的,其中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不胜枚举。它是石湾历史上一项最巨大的工程,它拱卫了石湾83平方公里内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它是石湾改革开放的可靠屏障。千秋基业,彪炳史册.第二阶段排除内涝(1959—1988年)主要工程:建立电排站系统(7个主要电排站)和挖建排洪渠系统(2条大排洪渠,完成总土方约158立方米)。(1)排洪渠系统铁场排洪渠1964年冬开始挖建,1966年基本建成,1970—1972年重点加固。铁场排洪渠从竹园经白沙到上滘,全长13公里,堤高4米,工程土方57。2万立方米,截集两面积57KM2的福田水从渠排出西沙河。联和排洪渠1966年冬开始挖建,年基本建成,排洪渠从永宁经鸾岗和中岗与增城三吓的交界处到增城龙地,全长16公里,堤高4.5米,石湾单边堤完成的工程土方100.8万立方米,截集雨面积145KM2的联和水从渠排出东江.铁场排洪渠与联和排洪渠在石湾镇北部成弧形连结,北向罗浮山,截住罗浮山脚的福田水和联和水,导引它们流出江河,不使其在石湾境内乱流,为解决石湾的内涝问题奠下良好的基础。(2)电排站系统1959年冬,石湾水利会开始组织电排站系统的建设,第一个电排站石湾电排站,建在姚屋基围,1台机组,装机容量130千瓦,流量1。086M3/秒;第二个,里波水电排站,2台机组,225千瓦;第三个,源头圩电排站,1台机组,40千瓦。电是从东莞县夏口电网引来的,随着第一批电排站的兴建,石湾成了博罗县第一个有电区,个别地方有了电力照明。1961年春,石湾水利会坚定起石龙——石湾过江电线杆,石湾、里水、铁场、源头等地正式用上电。1963年全面通电。第一批电排站建成后,各基围陆续装了一些电动水泵.但管理分散,出现小围并大围,大围变小围,拆了又装,装了又拆的现象。到1965年,全公社的电排站一律统一集中管理。其时,有水泵、水轮泵60台。1970年冬到1971年春,开始兴建第二批电排站,计有:里波水电排站增建9台机组,共约1400千瓦;中岗电排站6台机组,780千瓦;新村电排站3台机组,340千瓦;湖山泥塘电排站1台机组,155千瓦.到1971年,电排站系统可排37个流量,但还未达到“5年一遇”应排流量即42—43流量的水准(即4天暴雨3天排干的水准)。到1977年,石湾的电排站系统已初具规模,内涝灾害基本排除。附:铁场公社固定电排站表77年5月记站名装机容量台/KM流量M3/秒用途水泵口径里波水11/161517。708排灌900=7台750=1台1000=1台700=2台中岗6/675排900=3台750=1台700=2台源头圩2/153排灌500=1台400=1台泥塘1/1551。107排900=1台基围仔2/150排750=1台500=1台新村3/370排700=1台900=2台老鼠尾1/1301.66排1000=1台注:均为向外江排出的电排站1987年冬到1988年春,共投入100万元对里波水等几个固定电排站进行全面技术改造,扩增或更新机组,使整个石湾排涝装机容量增至4453千瓦,达到了“5年一遇"应排流量的水准,基本上解决了积水问题,向“10年一遇"应排流量(即4天暴雨,2天排干)的目标前进.附:年石湾镇固定电排站装机容量(台/KM)里波水15/2450中岗6/950泥塘1/155基围仔2/150老鼠尾1/130源头圩2/465153新村3/4652、田园化建设(1)农田区域化小农经济遗留下的田亩犬牙交错,田塍弯曲蜿蜒,渠沟排灌不分的混乱现象,在农业合作化期间虽有所整治,但没有根本性的变化,从而大大限制了耕作机械化和农业集约化的进行.1974年,全石湾农田进行田园化建设。主要内容是:①有计划地大修机耕路(2—3米宽),整理田块,使田块“划片归堆”,块块通路;②修挖渠道。在机耕路旁深挖排水渠,排灌分家。农田区域化的完成,大大便利了农田间的运输,加速积水的排放和提高了灌溉效益.(2)作物区域化在农田区域化的基础上,逐步将作物品种简化,集中发展对生产、生活有利的主要项目,用6—7成田地种植稻谷,3—4成种其他品种,1976年到1980年大种花生,使农作物产出值提高了一倍。1984年开始调整农村产业结构,以粮、果、菜、鱼为主进行生产布局调整。1987年,四大基地—-粮食基地、水果基地、蔬菜基地、塘鱼基地已具备相当规模。三、农业科技1、传统耕作传统耕作的特点是手工劳动为主,动力是人力、畜力(牛),应用手工农具(犁、耙、锄头、镰刀、水车之类)。直到80年代,最主要的插秧、收割两工序,都是人工操。比较明显的变化发生在60年代后期,电动排灌机械、电动脱粒机、脚踏打禾机、化肥和植保技术的应用开始推广,但于于受生产基金的限制,进展相当缓慢。2、科学种田由传统耕作向科学种田的转变是渐进的,只是在实现了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后才取得显著的进展。主要的方面有:(1)排灌电气化、机械化(详见前述)1977年排灌机械总动力:8585.1马力1976年农村用电量:135.8万度1991年752万度(2)农田耕作和运输的手扶拖拉机化1977年手扶拖拉机:94台/945马力1991年2443台/27232马力手扶拖拉机的普及,使几千年来的用人力、畜力犁田耙地的犁耕法和肩挑人担的田间运输都成为历史,大大减轻了农民的劳动强度,节省了大量劳动力,使农村劳动力得以向商品化的农业项目及向乡镇企业转移。(3)改进和完善防虫、防病、灭鼠的植保技术,应用化肥。化肥消费量1977年4884。3吨1991年11163吨农药消费量1978年58.3吨1991年246吨(4)进入90年代,省农业厅与联合国粮农组织合作,在我镇里水管理区成功地进行了“农田有害生物综合防治技术(IPM)”的试验,并逐步向全镇推广,有效地控制了病虫为害,降低了防治成本,大大提高了经济效益。(5)探索适度规模经营及新裁培技术.其要素是:(1)应用良种(2)抛秧技术(3)机械耕作(4)综合防治(5)规范化栽培管理第二节林业石湾镇为平原地区,只有少量丘陵林业。主要是发展林果,林果种植面积:1977年952亩1993年12093亩林果总产量:1977年3079担1993年21656担果树的品类主要有橙、柑、桔、荔枝、龙眼、香蕉,以石硖龙眼著名。水果的商品率接近100%。林果业产值在1992年占农业总产值中占41。65%,村旁、屋旁、路旁的绿化正有计划地取得进展。第三节牧副渔业1、畜牧业石湾是粮产区,饲料来源广,家禽畜饲养业比较发达.传统饲养品种为猪、牛和三鸟(鸡、鹅、鸭)。生猪最高饲养量是1985年的34877头,耕牛最高高存栏数是1984年的4309头,三鸟的最高饲养量是1987年的237843只.随着石湾城镇化的发展,农户饲养的生猪、三鸟逐年减少。由于手扶拖拉机耕作的普及,耕牛已大大减少。2、副业石湾农村的主要副业是蔬菜种植1978年蔬菜种植面积2503亩,总产量318。1吨;1984年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建立以产品商品化为目标的蔬菜生产基地,种植面积增至3288亩,总产量达2662。3吨;1993年种植面积31977亩,总产量31977吨。3、渔业石湾自古是鱼米之乡,鱼虾捕捞和塘鱼养殖有悠久的历史,有“泽国足鱼虾”之誉。水产养殖面积(亩)水产品产量(吨)1962年1850231.31984年3909746。11993年47651150.0第四节石湾农业的重要地位石湾有优越的农业地理环境.新中国成立后,大规模的农田基本建设为农业的发展奠下了坚实的基础.在六、七十年代以来,铁场公社一直是全省闻名的“粮仓”之一,是公余粮的大户,作出了重大贡献。改革开放以来,打破了“以粮为纲”的束缚,农业经济全面发展,农业总产值和农民收入大幅度地提高,保证了农村的稳定,为石湾镇的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创造了充实的物质条件。附表一年份粮食总产量(吨)亩产(公斤)上调稻谷(吨)19498810.4584.5019609556.0076。505348.05197023409.30182.5010596.05198028349。00256.0014994.75199033583.00325。00199321659。00附表二年份农业总产值(万元)农村人均年收入(元)1963363。1283.001970612.82119.6019801228.46245.6019905900.351232。0019936195。001980。00第五节工业一、概述20世纪初,东江中下游的船舶运输,大抵石龙和石湾尾为终点,再由这里经水路或广九铁路转运到广州、香港各地,石龙、石湾一河两岸地带成为东江农工产品的大集散地.工商户集中在沙河与东江交汇处的石湾沿江区。手工作坊兴起,有金山米(精米)作坊、面粉作坊、油榨坊糖坊、荔枝干作坊等农副产品加工业;有石灰窑、缸瓦窑等建筑材料业;有造船厂、松香厂、犁头制造厂等.工商业达到了石湾在解放前历史的最高峰。民国初年,军阀混战。特别在陈炯明盘踞东江时,石湾受到拉锯战的破坏性影响,社会治安恶化,使工商户如鸟兽散,沿江工商区化为一片瓦砾场.剩下的只有一些零散的手工业者.到1946年,石湾里波水人刘祥创办新兴华火柴厂,有两台造火柴机,是石湾历史上第一间使用机器生产的工厂。新中国成立初,石湾的手工业有打铁、木器、竹篾、葵簑衣、造船、灰窑、瓦窑等,规模很小。1959年公社化后,归属社办企业.据1978年资料,石湾的工交企业主要有:农具社、服装社、塑料厂、粮食加工厂、副食品厂、综合厂、农机站、石场、装卸队等。石湾工业的真正起步是在80年代。石湾党委、政府坚定而大胆地贯彻执行改革开放政策,艰苦创业,全力进行基础设施的建设,改善投资环境,积极引进外资。短短的十几年,石湾工业出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1990年,石湾镇工业产值历史上第一次超过农业产值,占工农业总产值的56.23%。石湾镇以农业为主体的落后的经济格局宣告结束,石湾由一个农业区变为一个工业镇。现在,石湾是一个工业门类多种、规模较大的蓬勃发展的对外加工工业区。二、主要基础设施建设附表:建成年份名称规模、功能1984198919901990兴建中兴建中兴建中兴建中兴建中石湾自来水厂石湾东江大桥石湾大道石湾新输变电站程控电话交换机罗浮山东江大桥永石大道石湾大道石湾第二自来水厂石湾集装箱码头日供水4000立方米石湾—东莞市石龙镇,全长701米,主桥长142米,宽12米石湾—广汕公路福田路口,全长15公里,宽12米11万KVA国际电、装机容量10000门石湾—东莞市石排镇,主桥长1346米,宽23米,全长1。6公里石湾—广汕公路永宁路口,全长16公里,宽60米全线由12米扩宽到40米日供水2万立方米月吞吐货物量:15万吨三、新时期工业的飞跃发展附表:年份1979198219871989199219931993年比1979年增长1。工企业数(个)3144748318931510.16倍其中合作合资14314848倍(比82年)来料加工143952128204204倍内联(含其他)3039312439592倍2.工企业人员(个)150114812577290579701014413.16倍3.固定资产(原值.万元)131188146015004232445033。97倍4.厂房面积(M2)43666260486005100010550011150025。54倍5.总产值(现行价.万元)131293.11527.67099165062829216。85倍工业建设刚起步时,固定资产拥有量少,设备技术落后,都是小型企业,工业等级低(低级加工业),资金和管理技术人员缺乏。经过十多年的努力奋斗,石湾镇已形成了以服装、电子、化工、轻纺、五金、塑料、海棉制品、建材等行业为主体的对外加工区,外资企业占工企业总数的80%,由开始的劳动密集型产业,逐步向劳动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相结合的产业方向发展。1992年引进的伟通科技电子(惠州)有限公司即为高科技企业,它所生产的PTC元组件,是国家“八五”计划重点攻关项目中的一项高科技电子产品,其精密度和稳定性能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四、电力电力来源于东莞市大电网。11万KVA输变电站座落湖山沙路,变电容量31500KVA,实际变电容量80000KVA.有11万伏、10万伏两套线路网.正在进行低电改造,由原来的50平方到70平方再到120平方,扩大变电容量,更换新线,使分馈、流向合理化.能满足全镇的生产、生活用电.第六节交通邮电一、交通石湾镇素为东江下游的水陆交通枢组。水路通过东江航线,上可至博罗、惠州,下可到珠江口出海,沿珠江可西至广州。东江北干流河面宽150米,水深2.5米左右,主航道曲折较大,属C级航道。现有红海口岸码头,设计能力9万吨/年,可直航香港,航运级别为B(下)、C(上);另在石湾尾地面有石龙港,设计能力80万吨/年,是水铁联运中转码头.西沙河东到九潭镇,水浅,有待疏浚。陆路新中中成立前,镇内没有公路。除石湾圩、铁场圩及一些大围村有若干短窄的长条麻石道外,都是泥路。1972年开辟了从石湾经中岗、鸾中、滘吓、铁场、竹园到广汕公路福田路口的公路(3米宽,泥路).80年代开始大规模的路桥建设.至1993年,镇城区有主要道路10条,总长23公里,道路总面积27.42万平方米;建成以石福公路为主干线的连结11个管理区的水泥道路网;北沿广汕公路可东至惠州,西达广州;石湾东江大桥南跨东莞市石龙镇,出广深公路直达深圳;广深铁路在镇区西侧穿过。二、邮电新中国成立前,石湾邮电空白,寄信要去石龙,来信要由石龙的亲友转.新中国成立初,在铁场没有邮电代办处,管邮件报纸的收寄。在铁场乡府设有磁石电话总机,一些大的单位和自然村装有电话机。1955年,石湾邮电所成立,总面积30平方米,职工5人,总机容量是2台/100门(磁石交换机),电话用户约50户。附:石湾邮电所(含铁场邮电所)电话通讯的发展年代总机容量电话用户职工人数502台/100门509602台/100门7012703台/150门15805台/450门3401890年代,石湾邮电建设突飞猛进。1991年开始兴建程控电话大楼。1992年,石湾用上了最现代化的国际线路程控电话。1993年,石湾邮电局程控电话装机容量达3400门,全镇实现程控电话化。电信现代化使石湾迈进信息时代,对投资环境的完善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石湾邮政也从原来的人工操作进入部分电脑操作阶段(电脑计费)。文化教育教育1、石湾的学校教育始于宋朝。宋代在广南共有书院41所,石湾即占3所,即清湾书院、擢桂书院和白沙书院。清代,在石湾增建五马公书院和焕文书院,另还建有源溪社学.据不完全统计,历代石湾的文武科举人、进士有数十人。2、新中国成立前,石湾共有私塾20多间,一些大乡办有小学,最大的是1948年成立的博罗县信义乡第一中心小学,有100多个学生.3、新中国成立后,信义乡第一中心小学改名为石湾乡第一中心小学,铁场有梅村小学.各小学都进行教育改革,清除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教育体制和旧教育思想,全新的人民教育事业建立起来。1952年下半年,各小学调整合并,成立博罗县第十一中心小学(在铁场),第十二中心小学(在石湾)。1956年秋,第十一中心小学改名铁场第一中心小学,第十二中心小学改名为第二中心小学。1981年冬,行政中心迁到石湾后,成立石湾中心小学。1984年,全镇普及小学教育,有11间小学,小学生5000多人,小学普及率100%。4、新中国成立前,石湾没有中学,少数有条件的小学毕业生过石龙读中学。1951年春,博罗第二中学设在赤沥村.当时,铁场办有农业中学1个班,随之并入了博罗二中.1958年秋兴办铁场民办中学,只有初一年级2个班。1959年秋,在铁场苏屋岗办起公办的附设初中班,杨亚彪任第一任校长。1960年铁场中学正式成立。1970年铁场中学只办高中班,初中班由各小学自办(戴帽).1976年铁场中学升格为完全中学,在石湾办起社办高中(2个班).以后社办高中并入铁场中学。1981年,各小学的初中班分别并入两间中学,形成铁场完全中学和石湾初级中学的中学布局。5、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石湾教育拨乱反正,清除为祸甚烈的“左“倾流毒,落实党的教育政策,恢复正常教学秩序,教育质量逐步提高.1980年,铁场中学第一考上了一个中专生。此后,两所中学向高一级学校源源不断地输送人才。1985年,中共石湾镇委、镇政府作出调整全镇教育布局的重大决定:在中岗征地80亩,新建一所完全中学——石湾中学;将铁场中学原有的高中部搬到石湾中学;扩建铁场中学,使之成为具有18个班规模的初级中学。石湾中学于1985年秋落成开学。它占地53333平方米,建有三层的教学大楼2座,教师宿舍楼18套、单身教师宿舍楼1座,建筑面积共7355平方米。至此,石湾镇奠定下新的教育格局:1所完全中学、1所普通中学、1所中心小学和13所普通小学。1991年,石湾镇中小学实现教学楼化。石湾的教育基本建设得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先后捐集的资金达220多万元,其中爱国爱乡港胞刘祥先生于1989年积捐资30万元建成里波水小学教学大楼。1992年,石湾镇提前达到“实施九年制义务教育”的目标: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100%,小学毕业升初中率96.1%学校布局合理,校园建设和教学设施达到要求,初中教师71人,其学历达标率为74.6%.1987年秋,石湾中学与广州市无线电中专联合办学,开拓了“普及教育与职中教育”双轨并进的局面,为发展地方经济培养了一批中等技术人才。改革开放以来,石湾全镇中小学“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德育水平和教学质量不断提高。近十年来,全镇初中毕业生3306人,高中毕业生2117人,重点高中、中专、中师、中技毕业生281人,大学(含大专)毕业生81人。附表:年份项目1990199119921993学校数(所)16161616其中小学数14141414初级中学数1111完全中学数1111学生数(人)6967704871567205其中小学生数4892481248774885初中学生数1717178419011929高中(含中专)学生数408393378391国家、省统考升学学生数(人)72其中考上重点高中、中师、中专56考上重点大学8考上普通大学8第二节文化一、文化站石湾文化站于1958年12月成立,站址设在铁场人民公社社址内。1959年12月建成铁场戏剧院,有可容纳1000人的座位,同时成立了农村电影放映队。70年代,铁场公社有17个大队,队队有灯光球场,有业余文艺宣传队。以邹发为团长的梅花粤剧团,活跃在博西一带,深受广大群众喜爱。1981年11月,文化站迁到石湾。文化站在文物普查、收集历史资料、保护文物古迹等方面作了大量的工作.1991年6月,在镇府内建了一个篮球场,办起一个卡拉OK歌舞厅。文化站机制转变后,由办文化转为管文化。从1990年到现在,石湾由个体户、外资、集体兴办了卡拉OK歌舞厅10间,电影院4间,为活跃石湾的文娱生活,提供了良好的场所.二、广播站广播宣传工作,一向由文化站经管。政府及各大队部都置有一部半导体扩音机及若干高音喇叭.1985年5月,成立股东联营的有线电视服务站,兼管广播工作。到1990年,已将镇内5个管理区有线联网,同年底开始自录电视新闻节目播放。1993年,投放10多元添置了全镇电视联网设备,服务项目有电视广告、录摄宣传片等。三、古迹文物苏屋岗贝丘遗址在铁场。县第二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距今约五、六千年前,新石器晚期文化。遗址的贝壳堆积层厚达3~4米,发现有石斧、石、石矛、石镞等磨制石器和大量陶片(纹饰为曲折纹,方格纹和旋圈纹等)。文物大部藏县博物馆。黄巢墩贝丘遗址在铁场。距今约五、六千年前,新石器晚期文化.发现有磨制石斧、其他残石器和夹粗沙黑陶、红黑陶、泥质灰陶等片(纹饰为方格纹、不规则条纹等)。文物藏省博物馆。何屋岗贝丘遗址在铁场。距今约四、五千年前,新石器文化晚期至青铜时代。发现有石斧、石、石凿等磨制石器和石打制装饰品,以及大量陶片(纹饰为云雷纹、绳纹、方格纹、水波纹等)。文物藏省和县博物馆。青铜文化遗存在铁场。1.苏屋岗出土有青铜斧、青铜箭簇、青绿色蘷虁纹釉陶罐等,属春秋时期。为省博物馆收藏。2。铁场潭出土有青铜编钟(2件),属战国时期。为省博物馆收藏。苏屋岗东汉墓葬群在铁场。共3座,1979年发掘。出土了四神规矩纹铜镜、铜豆、铜镯、银环等一批金属器皿,陶壶、陶罐、陶豆、陶簋、陶杯、陶屋模型等一批陶器,以及各色文字砖等一大批文物。文物大部分为省博物馆收藏,其余由县博物馆收藏.岗关岭东汉大墓在中岗。1985年发掘。是博罗县所发现的东汉墓中最大型的一座。出土文物45件,有陶器、陶俑、白金戒指及文字砖、纪年砖等。纪年砖文字为“熹平四年四月"(公元174年).一对“乌载日式”雀耳杯,在广东省还有首次发现极为珍贵。文物为县博物馆收藏。泊关圩在源头。“即宁泊头镇也.广惠二郡舟楫及陆路至者,莫不泊此,食货毕集今改名源头”(罗浮山志汇编)。旧有圆照堂,亦有下院,当地人称“罗浮初庙。”有罗浮山僧人居住,接待省内外游客,故称“罗浮初庙。”宋绍圣元年九月廿七日(1094年九月),大文学家苏轼来惠州首先在此登岸。眸庵在石湾.宋初僧人自眸建。当地人称“茅庵"。有正殿、偏殿、水井。宽10.7米,进深17.2米,方石柱,为石湾最早的大型公共建筑物.当地传说:“先有火秧树,后有茅庵;先有茅庵,后有石湾。”护国寺、东岳庙在石湾。宋太平兴国四年(979年)僧人自眸创建。明洪武末,并入延祥寺,不知何代在其右侧兴建了东岳庙,护国寺并为东岳庙的一部分.东岳庙殿堂四进,面积850平房米。附属文物有:护国寺癸丑重修碑记、重修东岳庙碑记等。明月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