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教师资格《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初级中学)预测试卷5_第1页
2021年教师资格《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初级中学)预测试卷5_第2页
2021年教师资格《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初级中学)预测试卷5_第3页
2021年教师资格《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初级中学)预测试卷5_第4页
2021年教师资格《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初级中学)预测试卷5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1年教师资格《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初级中学)预测试卷5卷面总分:21分答题时间:240分钟试卷题量:21题练习次数:7次

单选题(共15题,共15分)

1.学生在学习了《中国石拱桥》《桥之美》等文章后,对各式各样的桥的姿态、历史、文化内涵等方面有了很大的兴趣,教师抓住这个契机,设置了一堂有关桥的综合性学习课程。下列教学目标的设计中,不适合本课的是()

A.全面了解桥,掌握桥的名称由来.领略丰富的桥文化

B.掌握查找资料、引用资料的基本方法,学会注明索引资料的出处

C.养成善于观察生活、思考生活的习惯,并能用简明的语言表述自己的观察

D.培养自主学习、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正确答案:A

您的答案:

本题解析:根据《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综合性学习的要求,能够根据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查找资料并进行分析和研究,了解即可,A项中的“全面”和“掌握”使用不当,故选A。

2.在学习到《醉翁亭记》中的“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这句话时,有一名学生站起来说道:“老师,我觉得欧阳修这句话不正确,欧阳修怎么知道禽鸟是乐的还是悲的呢?”

如果你是一名教师,遇到这种情况,你怎么向学生讲明?()

A.你们要结合当时作者的心情,去揣摩作者的情感,再仔细好好感悟感悟。

B.好,既然存在问题就要弄明白,同学们可以先去搜集一些有关欧阳修的资料.了解一下社会背景,然后你们再来告诉我这个问题的答案。

C.怎么不可能呢,同学们可以试着把自己想象成那只小鸟——在树林里自由自在的飞翔.难道会不快乐吗?

D.同学们,我们一直在强调“一切景语皆情语”,所以,欧阳修和众人娱情山水得以排遣抑郁,心情是快乐的,那么他看到的一切景物都会是快乐的!

正确答案:D

您的答案:

本题解析:教学过程中,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通常是因为思考受到了阻滞,如果教师不进行及对解答,而再让学生去思考,也是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学习的,故A、B错误。C项没有从根本上回答学生的问题。故正确答案为D。

3.《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指出,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不仅要注重国家课程的建设。还要积极开发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

②教师不是教科书的执行者,而是教学方案的开发者

③要确立适应时代需要的课程目标,开发与之相适应的课程资源

④要有稳定又灵活的课程实施机制,不断自我调节、更新发展

A.①②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正确答案:D

您的答案:

本题解析:暂无解析

4.以下是某教师在《再别康桥》一课的导人。阅读并完成下面的问题。

师:(点击课件,多媒体依次出现:难忘的1928年;康桥照片;康桥情愫;林徽因照片、林徽因情愫。动情地依次向学生解说多媒体出现的文字)在徐志摩短暂的一生中,有一年对他来说是最难以忘怀的,那就是1928年。这一年,徐志摩再度游历英国,回到了他魂牵梦绕的康桥,短暂的停留之后不得不离去。“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看来,物是人非。同时,这一年,他痴恋的才女林徽因订婚了。如今,故地重游,往事历历在目,此时,徐志摩的心理有涌起怎样的感情呢?带着这些疑问。让我们走进诗中,去触摸诗人丰富道德内心世界吧!

关于以上教学片断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该教师营造出浓厚的诗歌学习氛围,充分调动起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

B.让学生从感性的形象人手,再到理性的探究和思考,由“眼中之景”逐渐追寻“心中之景”

C.该导人稍显拖沓,教师的激情解说让人有“先人”之嫌

D.该导入过度地介绍诗歌创作的情景,容易导致学生学习的重心由欣赏诗歌转到对徐林二人的情感故事中

正确答案:D

您的答案:

本题解析:暂无解析

5.在学习古诗《木兰诗》时,为了让学生充分地理解“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这种修辞手法,老师又为学生列举了以下例子。其中不符合要求的一项是()。

A.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B.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C.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D.烟笼寒水月笼沙

正确答案:C

您的答案:

本题解析:题干及A、B、D中句子,使用的都是互文的修辞手法,C项使用的则是对文的修辞手法。故C项当选。

6.在学习《走一步,再走一步》的时候,有位教师举了以下几个例子,其中与该文蕴含的道理相同的是()。

A.一日一钱,千日千钱;绳锯木断,水滴石穿

B.一根筷子易折断,十根筷子抱成团

C.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D.沉舟侧畔千帆驶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正确答案:A

您的答案:

本题解析:本文所含的道理是“无论遇到怎样的危险和困难,只要把它分解开来,分解为一小步一小步.困难就不大了。”结合四个选项来看,只有A项比较合适。B项说的是团结力量大,C项为坚持不懈的道理,D项意思是要以发展的眼光看问题,新事物必将战胜旧事物。所以,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

7.阅读《我的叔叔于勒》的教学实录(节选),按要求答题。

师:菲利普夫妇在意外遇到于勒时言行神态如何?其态度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请大家把表现菲利普夫妇言行神态变化的词句都找出来。

生:如我的父亲“脸色煞白。两眼呆直”,母亲“神色张皇,结结巴巴地说:我就知道这个贼是不会有出息的,早晚会回来重新拖累我们的。现在把钱交给若瑟夫,叫他去把牡蛎钱付清。已经够倒霉的了。要是被那个讨饭的认出来,这船上可就热闹了。咱们到那头去,注意别叫那人接近我们!”

师:找得非常好,下面我们请几位同学来朗读一下这几句台词。

(陆续叫的几个同学都没把母亲那暴怒的语气读出来)

生:老师给我们范读一下吧!

教师课前并无这个准备,一时显得比较尴尬。学生们开始窃窃私语起来。但这位教师并没有拒绝,而是迅速调整状态,接着便进入角色,用气急败坏的、暴怒的、低沉的声调读道:“我就知道这个贼是不会有出息的……”读完后,学生给予了老师热烈的掌声。

对上述教学实录的评价,不正确的是()。

A.教师精心备好的一节课。结果却因出现一些始料不及的问题而影响教学效果,甚至出现一团糟的现象.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

B.教师富有应变能力和教学机智,能够应对偶然事件,保证教学过程的顺利进行

C.课堂教育教学是一个错综复杂、瞬息万变的过程,教师在备课时应尽量充分地考虑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

D.课堂突发事件的处理.能够很好地检验一个教师的基本素质和各方面能力

正确答案:A

您的答案:

本题解析:学生的要求虽然是教师始料未及的,但教师并未因此乱了阵脚,而是迅速调整自己,进入角色,及时化解了课堂突发事件。并未造成课堂的混乱。

8.学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后,教师布置了以下作业:①文中一系列动词,准确生动地描述了雪地捕鸟的过程。你的童年时光里,一定也有记忆深刻的场景,或雪地嬉戏,或田间追逐。试着写约200字的小散文,注意准确选用动词。②三五人自愿建立小组,把作者在三味书屋的经历编成约10分钟的小短剧.下节课进行演出,要求不看台词、适当想象、含有情节、表演生动。

根据个人兴趣.选做其中一题。

对该教学环节评价不恰当的是()。

A.给学生的作业量过大,对基础差的学生是有形压力

B.体现出对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探索与实践

C.第二题具有综合性。能考查学生的理解、表达、想象等能力

D.赋予学生学习的自主权。营造了民主的学习氛围

正确答案:A

您的答案:

本题解析:作业布置供学生选做,文笔好的可以选写作,喜欢表演的可以演短剧,无论基础好坏都可以找到适合自己的表现形式,作业量相对并不大,A项错误,当选。

9.以下是一位语文教师为八年级下册《我的母亲》一课设计的学生作业,阅读并回答问题。

作业:

(1)课文写了母亲哪几件事?表现了母亲什么品性?

(2)作者主要写母亲是他的恩师,为什么除了写母亲怎样训导之外,还用更多的笔墨写她与家人相处的情形?

(3)试对作者母亲为人、教子的方式发表一点评论。

以下选项对这三道作业的设计意图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A.设置这三道小题是为了帮助学生读懂课文,对课文内容有一个整体的把握,三道小题难度逐渐降低

B.第一小题主要是帮助学生理解全文内容

C.第二小题主要是帮助学生理解文中深层内涵和写作方法

D.第三小题是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有所拓展,让学生对学过的课文有所感悟,有所思考

正确答案:A

您的答案:

本题解析:设置这三道小题是为了帮助学生读懂课文,对课文内容有一个整体的把握,且这三道小题是逐层深入的。

10.学习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师要求学生列举其他的怀古诗,以下不符合要求的是()。

A.《登金陵凤凰台》

B.《乌衣巷》

C.《蜀相》

D.《题乌江亭》

正确答案:D

您的答案:

本题解析:怀古诗是指由凭吊古迹而产生联想、想象,引起感慨而抒发情怀抱负,这类诗就是怀古诗。怀古诗与咏史诗不同,怀古诗是身临旧地古迹而抒情言志,而咏史诗则不必亲到历史遗迹,在书房中就可以写作。题目中《登金陵凤凰台》《乌衣巷》《蜀相》都是脍炙人口的怀古诗,而D项中杜牧的《题乌江亭》则是典型的咏史诗。

11.学习《威尼斯商人》一课时,教师打算放映其同名电影的视频资料。在使用时教师的做法正确的是()。

A.自习课播放整部电影,无关者可以离开教室,或者自行自习

B.课上播放整部电影,边播放,教师边讲解

C.课前根据课文内容,精心剪辑,课上根据教学内容有选择地播放、讲解

D.教师作为设备操作者、监督员,课上播放电影,把课堂真正完全交给学生

正确答案:C

您的答案:

本题解析:在使用多媒体资料时,教师应根据实际情况,根据课文内容及时引导学生学习,故D项的“教师作为设备操作者、监督员”错误,排除。对于视频资料的使用,应是有选择的,尤其是在课上播放时,应和课文内容有关,否则达不到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目的,故B项错误,排除。A项的“无关者可以离开教室,或者自行自习”错误。在使用视频资料教学时,教师应充分调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不能让学生各自为政。故正确答案为C。

12.《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于第四学段的学生(7~9年级)识字与写字提出

了明确的要求,下面正确的一项是()。

A.初步感受汉字的字形美

B.用毛笔临摹正楷字帖

C.能用毛笔书写楷体,在书写过程中体会汉字的优美

D.临摹名家书法,体会书法的审美价值

正确答案:D

您的答案:

本题解析:《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第四学段的学生(7~9年级)“识字与写字”提出的要求是:①能熟练地使用字典、词典独立识字,学会用多检字方法。累计认识常用汉字3500个左右;②在使用硬笔熟练地书写正楷字的基础上,学些规范、通行的行楷字,提高书写的速度;③临摹名家书法,体会书法的审美价值;④写字姿势正确,有良好的书写习惯。

13.教师在某课的“诵秋”环节中要求学生向全班同学朗读自己所知道的描写秋景的诗文。据此以下学生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榈庭多落叶,慨然知已秋”是唐代诗人陶渊明《酬刘柴桑》中咏秋的经典名句

B.“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是杜甫《山行》中描写枫叶的句子

C.“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是张继《枫桥夜泊》中的句子,这二旬既描写了秋夜江边之景,又表达了作者思乡之情

D.“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是唐代边塞诗人刘禹锡的著名诗句

正确答案:C

您的答案:

本题解析:A项陶渊明是晋代人。B项是杜牧的诗句。D项刘禹锡不是边塞诗人。故正确答案为C。

14.《阿长与(山海经)》‘‘研讨与练习”中有一道练习:“课文前半部分,作者大写他如何‘憎恨’‘讨厌’阿长.但在这些充满贬义的文字后面。你能感受到作者对阿长的同情与怀念吗?不妨与同学们交流一下。”

对该练习的设计意图,分析不正确的是()。

A.体会先抑后扬手法对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

B.贯彻新课标倡导的学生探讨交流理念

C.点明回忆性散文所特有的描写手法、顺序

D.引导学生深入领会作者的“双重眼光”

正确答案:C

您的答案:

本题解析:《阿长与(山海经)》一课,采用先抑后扬的手法,描写了阿长既粗俗又善良的形象,作者儿时对阿长“憎恶”“讨厌”,却在成年后的回忆中流露着对她的同情与怀念,这种“双重眼光”体现在字里行间,需要学生深入领会,故A、D项正确;题目要求“与同学们交流一下”,体现了新课标理念,故B项正确。先抑后扬的描写手法并非回忆性散文所特有,故C项错误,当选。

15.教学《五柳先生传》时,教师要求大家注意“每有会意”中“会意”一词的释义,并引导学生总结此课中具有相同现象的语句。下列学生举出的语句中不正确的是()。

A.或置酒而招之

B.不求甚解

C.先生不知何许人也

D.亦不详其姓字

正确答案:D

您的答案:

本题解析:题干中“会意”属于古今异义现象。“会意”古义为指对书中的内容有所领会;今义指领会别人没有明确指出的意思。A项,“或”也属于古今异义字,古义为“有时”;今义为“或者”。B项“不求甚解”古义为“读书只求领会要旨,不在一字一句的解释上过分深究”;今义是“只求懂个大概,不求深刻了解”。C项,“许”古义为“处所”;今义是“允许,许可”。D项“详”是词类活用,形容词用作动词,“知道”的意思。故正确答案为D。

问答题(共6题,共6分)

16.阅读材料完成16-18题。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原文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胃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

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课文导语

本课学习的五首诗,有陶渊明饮酒东篱的悠然遐思,有李白困居长安的慷慨悲吟,有杜甫身处茅屋的济世情怀,有岑参送别友人的边塞放歌,有龚自珍辞官还乡的浩荡离愁,无不情真意切,耐人寻味。

单元导语

本单元所选课文,以写景记游的古代散文为主。有的表达旷达胸襟,有的流露自得之乐,有的抒发闲适之情。所记景色不同,写作心境不同,却都是感事抒怀。借景言情的名篇。

学习本单元,要借助提示、注释和工具来读懂课文,体会游记散文借景抒情的特点;要品味古诗文名句的思想感情,结合亲身经验加深理解。

课后练习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和《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都是“歌行体”诗,形式自由,语言流利,格调奔放。请从句式、叙事、抒情等方面说说这首诗的异同。

学生情况

八年级.班级人数45人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条件

教室配有多媒体,能够演示幻灯片,播放视频、音频文件等。

问题:

16[简答题]查看材料

回答上述材料中的课后练习题。

正确答案:

您的答案:

本题解析:两首诗的相同之处是:都无固定的格式,篇无定句,诗句多少依据表达的内容而定;都以写气候景物开篇。都将写景与叙事融为一体;都抒发了诗人独特的情怀。

不同之处表现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以七字句为主。问以九字句和二字句,句式杂错;叙事故事性强;抒情强烈而深沉;艺术结构严谨,层层推进。埋下伏线,最后直抒胸臆,过渡自然。《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都是七字句,句式整齐;叙事简洁;抒情含蓄而典雅;四个“雪”字(送别前雪景、饯别时候的雪景、临别时的雷景、送别之后的雪景)一线串珠,章法严谨而又富于变化。

17.阅读材料完成16-18题。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原文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胃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

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课文导语

本课学习的五首诗,有陶渊明饮酒东篱的悠然遐思,有李白困居长安的慷慨悲吟,有杜甫身处茅屋的济世情怀,有岑参送别友人的边塞放歌,有龚自珍辞官还乡的浩荡离愁,无不情真意切,耐人寻味。

单元导语

本单元所选课文,以写景记游的古代散文为主。有的表达旷达胸襟,有的流露自得之乐,有的抒发闲适之情。所记景色不同,写作心境不同,却都是感事抒怀。借景言情的名篇。

学习本单元,要借助提示、注释和工具来读懂课文,体会游记散文借景抒情的特点;要品味古诗文名句的思想感情,结合亲身经验加深理解。

课后练习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和《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都是“歌行体”诗,形式自由,语言流利,格调奔放。请从句式、叙事、抒情等方面说说这首诗的异同。

学生情况

八年级.班级人数45人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条件

教室配有多媒体,能够演示幻灯片,播放视频、音频文件等。

问题:

根据上述材料,以及《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相关要求,确定本篇课文的教学目标,指出教学重难点,并说明设计依据。

正确答案:

您的答案:

本题解析: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习记叙、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3)背诵全文。

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吟诵、联想,把握诗歌意象,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品味诗歌的语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诗人推己及人、忧国忧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了解诗人推己及人、忧国忧人的思想感情。

(2)学习记叙和抒情相结合的手法。

教学难点:个别语句的理解。

设计依据: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相关规定对诗歌教学的相关规定是: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工具书和注释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本篇课文选自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依据材料中单元教学目标可知,要求学生了解诗歌的特点,具有鉴赏诗歌的能力,能领略诗歌的意境,感受到诗人强烈的情感。

八年级的学生经过中学三个学期的学习,已经可以借助工具书理解文章大意,而且也较为熟练地掌握了自我研读、小组讨论的学习方式,大部分学生对诗歌内容、作者感情的理解可以通过反复诵读的方式顺利完成。

18.阅读材料完成16-18题。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原文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胃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

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课文导语

本课学习的五首诗,有陶渊明饮酒东篱的悠然遐思,有李白困居长安的慷慨悲吟,有杜甫身处茅屋的济世情怀,有岑参送别友人的边塞放歌,有龚自珍辞官还乡的浩荡离愁,无不情真意切,耐人寻味。

单元导语

本单元所选课文,以写景记游的古代散文为主。有的表达旷达胸襟,有的流露自得之乐,有的抒发闲适之情。所记景色不同,写作心境不同,却都是感事抒怀。借景言情的名篇。

学习本单元,要借助提示、注释和工具来读懂课文,体会游记散文借景抒情的特点;要品味古诗文名句的思想感情,结合亲身经验加深理解。

课后练习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和《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都是“歌行体”诗,形式自由,语言流利,格调奔放。请从句式、叙事、抒情等方面说说这首诗的异同。

学生情况

八年级.班级人数45人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条件

教室配有多媒体,能够演示幻灯片,播放视频、音频文件等。

问题:

依据教学目标设计本课的教学过程,并简要说明每个环节的教学方式及教学内容。

正确答案:

您的答案:

本题解析:一、导入师:在我们祖国灿烂的文学史中,唐诗是一串璀璨夺目的明珠。在这串明珠中,杜甫的诗作以其强烈的时代感,深沉的人民性而独占鳌头,被誉为“诗圣”。他的诗作选人中学语文教材的有《石壕吏》《江畔独步寻花》《月夜》《春夜喜雨》等九篇作品。

(用多媒体打出杜甫的画像,还有郭沫若、朱德对杜甫的评价对联: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

师:1982年,“世界和平理事会”把杜甫命名为“世界文化名人”。杜甫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这节课,我们学习《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体味杜甫忧国忧民的感情,鉴赏杜甫诗沉郁顿挫的风格。现在大家默读这首诗,参看提示、注释,读懂诗句的含义。

二、背景简介

三、知识拓展

诗歌,能唱的诗。本是古代歌曲的一种形式,后成为古诗的一种体裁。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它的特点是不讲究格律,任由诗人创作兴致所至。抒发感情,句数多少不限.可以说是句式整齐的“自由体”诗。但极富韵律,朗朗上口,略求押韵而不无顿句,是古代诗文中极有特色的一类。

四、解释加点的词。

①八月秋高风怒号(大声吼叫)

②下者飘转沉塘坳(沉到池塘水边)

③公然抱茅入竹去(公开地,毫无顾及地)

④忍能对面为盗贼(当面)

⑤秋天漠漠向昏黑(乌云密布的样子)

⑥长夜沾湿何由彻(如何捱到天亮)

⑦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广泛地遮蔽)

⑧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突然)

五、注意辨析修辞手法

①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对偶)

②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夸张)

③床头屋漏屋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比喻)

④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对比)

⑤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借代)

⑥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互文)

六、整体感知

1.正音(见屏幕)

2.请同学们将课文齐读一遍,读准字音、节奏

(点评:同学们读得很整齐,声音也洪亮,字音和节奏也准确)

3.说说诗中描写了几幅画面?抒发了作者的什么情怀?

秋风破屋群童抱茅夜雨湿屋忧国忧民

七、评析诗文

1.感受秋天——人生苦旅的悲凉时节

狂风肆虐、乌云密布、大雨如麻、凄凉肃杀

2.走进草堂——一贫如洗的凄伤之地

千疮百孔、摇摇欲坠、(摆设)极其简陋、(棉絮)破旧不堪

3.走近杜甫——孤苦伶仃的苍老形象

衣衫褴褛、生活清苦、体弱多病、哀伤无助、彻夜难眠、忧心忡忡

4.聆听杜甫——超越时空的伟大情怀

发自肺腑、催人泪下、牺牲自我、为百姓祈求幸福、忧国忧民、一份油然而生的敬意

5.遥寄杜甫

八、品析语言

1.“卷我屋上三重茅”中的“卷”换成“吹”“掀”。

“卷我屋上三重茅”中的“卷”写出风的迅猛,还表现了茅草的动态。换成“吹”,风的力度不够;“掀”表现不了茅草的动态。

2.“布衾多年冷似铁”中的“铁”。

“铁”:A。很凉、很硬(天寒冷);B.色彩:很破旧、很脏,只有一被,无法拆洗(贫穷)。

九、拓展训练

读诗,就是读作者的人,读作者的心。读作者的思想,读作者的人格。同学们。假如我们能够穿越时光的隧道,回到一千多年前,站在诗人杜甫的面前。你想对这位可敬的老人说些什么?

十、小结

伟大的诗人,总是把自己的命运与民族、国家的命运联系在一起,与之同呼吸,共命运。著名文学批评家别林斯基说过:“任何伟大的诗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们的痛苦和幸福深深扎根于社会和历史的土壤,他们是社会、时代、人类的器官和代表。”杜甫在这首诗里不是单纯地写自身之苦,而是通过个人的不幸来反映时代的不幸。在这狂风暴雨无情袭击的秋夜,诗人推己及人,忧国忧民的思想跃然纸上,深深地打动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其实,具有这种伟大思想的又何止杜甫一人呢?从“哀民生之多艰”的屈原,到杜甫之后“愿天下无饥寒”的白居易,从“先忧后乐”的范仲淹,到“位卑未敢忘忧国”的陆游,从“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顾炎武,到“我自横刀向天笑”的谭嗣同,从“我以我血荐轩辕”的鲁迅,到“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周恩来,中国千千万万的知识分子,一直秉承了这样一个优良传统。他们以天下人为念,执著追求着最高尚最完美的理想,正是这种思想,这种传统,使我们看到人性的闪光,看到了民族的未来,看到了人类的希望!

19.下面是一位初三学生的习作,阅读后请完成19-20题。

与心灵对话

①我喜欢寂寞,喜欢在夜深人静时独处一室,这样我就可以敞开自己的心扉,与自己的心灵对话。

②我问心灵:“心灵,我对家人是不是很关心?”心灵不语,但她在我的脑海中展现出了几副画面。画面中的我匆匆而去的关门声掩盖住了妈妈那一声“多加小心”的关怀。画面中的我那对饭菜不满的情绪,让姥姥无可奈何地摇了摇头。看了这两幅画面,我感到无比愧疚,我知道了对家长的粗鲁,对亲情的淡漠。于是,我对心灵保证:我下次一定要关心家人。心灵笑了。

③我又问心灵:“心灵,我对朋友是不是很友善?”心灵赞许地点了点头,说道:“有一位朋友遇到了困难,你能够热情地帮助;有一次朋友遇到了伤心事,你能真诚地去安慰;有一位朋友因考试的失败而气妥,你能鼓励他,使他充满了信心。你对朋友的关怀已经做得很完美,谢谢你!”

我甜甜地笑了。

④我再一次问心灵:“心灵,我对他人是不是做到了尊重?”心灵摇摇头,说:“你还没有做到。有一位同学不小心碰了你的东西,你对他大加指责了一番;有一位陌生人向你问路,你却因忙着回家而昧心说不知道。还有……”

⑤听了心灵的话,我虽然感到万分惭愧,但也有些无地自容。我认识到了自己的冷漠,对朋友以外的人缺少关爱之情。我静静地告诉心灵:以后,当他人需要帮助的时候,我一定会伸出援助之手,以尊重的心态对待每一个人。心灵在为我加油。

⑥在与心灵的对话中,我不断反省自己,使每一天的我都变得那么通情达理,善解人意。所以,我感谢心灵,感谢她对我的提醒;是她让我反省,是她带我成长,是她让我的生活更加和谐美丽。

问题:

19[简答题]查看材料

请从第②③段中找出两个错别字,从第④⑤段中找出一个病句,并改正。

正确答案:

您的答案:

本题解析:第②段中的“副”应为“幅”;第③段中的“妥”应为“馁”。第⑤段中:听了心灵的话,我虽然感到万分惭愧,但也有些无地自容。

应改为:听了心灵的话,我不光感到万分惭愧,甚至有些无地自容。

20.下面是一位初三学生的习作,阅读后请完成19-20题。

与心灵对话

①我喜欢寂寞,喜欢在夜深人静时独处一室,这样我就可以敞开自己的心扉,与自己的心灵对话。

②我问心灵:“心灵,我对家人是不是很关心?”心灵不语,但她在我的脑海中展现出了几副画面。画面中的我匆匆而去的关门声掩盖住了妈妈那一声“多加小心”的关怀。画面中的我那对饭菜不满的情绪,让姥姥无可奈何地摇了摇头。看了这两幅画面,我感到无比愧疚,我知道了对家长的粗鲁,对亲情的淡漠。于是,我对心灵保证:我下次一定要关心家人。心灵笑了。

③我又问心灵:“心灵,我对朋友是不是很友善?”心灵赞许地点了点头,说道:“有一位朋友遇到了困难,你能够热情地帮助;有一次朋友遇到了伤心事,你能真诚地去安慰;有一位朋友因考试的失败而气妥,你能鼓励他,使他充满了信心。你对朋友的关怀已经做得很完美,谢谢你!”

我甜甜地笑了。

④我再一次问心灵:“心灵,我对他人是不是做到了尊重?”心灵摇摇头,说:“你还没有做到。有一位同学不小心碰了你的东西,你对他大加指责了一番;有一位陌生人向你问路,你却因忙着回家而昧心说不知道。还有……”

⑤听了心灵的话,我虽然感到万分惭愧,但也有些无地自容。我认识到了自己的冷漠,对朋友以外的人缺少关爱之情。我静静地告诉心灵:以后,当他人需要帮助的时候,我一定会伸出援助之手,以尊重的心态对待每一个人。心灵在为我加油。

⑥在与心灵的对话中,我不断反省自己,使每一天的我都变得那么通情达理,善解人意。所以,我感谢心灵,感谢她对我的提醒;是她让我反省,是她带我成长,是她让我的生活更加和谐美丽。

问题:

请你对这篇习作进行评析。

正确答案:

您的答案:

本题解析:本文的小作者将抽象的反省形象化,写得有滋有味。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小作者将反省经过虚拟成为一场自己与心灵的对话,并且从亲人、朋友、他人三个角度出发,发现自己的闪光点和不足,最后总结出反省对自己成长的重要意义,水到渠成,条理清晰。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小作者很能避免重复和单调,第一次通过展现画面再现“我”对亲人的态度,第二次、第三次从正反两方面通过心灵的表述再现“我”对朋友和他人的态度,做到了“多样的统一”。

21.阅读下面一篇教学设计,回答第16题。

教材分析:《春》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人民教育出版社)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春》是朱自清先生所写的一篇优美的写景抒情散文,也是中学语文教材中的传统篇目。这篇散文以诗的笔调,描绘了花卉争荣、生机勃勃的春天的图画,赞美、抒唱春的创造力和带给人们以无限希望,从而激励人们在大好春光里辛勤劳作、奋然向前。这篇作品可以说是一首抒情诗,一幅风景画,是一曲春的赞歌。

朱自清《春》教学过程

一、美美地听

师:同学们,昨天我们已经初步学习了朱自清先生的《春》,今天,我将跟大家与它进行一次最亲密的接触,去深入地感受文中那绚丽的春光,去仔细地品味文中那优美的语言,去学习作者那高超的写作手法。

师:首先,请大家闭上眼睛,打开你们的耳朵,敞开你们的心房,用你们的心去感受朱自清笔下春天美的所在。听完以后就请大家相互交流交流感受。(播放轻音乐相伴的朗读带)

师:给你们三分钟时间整理你们自己的思绪,然后就请同学把这种感觉用语言表达出来,让大家一起来分享你的收获。(三分钟时间静思。)

生:简直太美了。我已经无法用我自己的语言表达出自己内心的感受。我只感觉自已当时就在春天的花园里漫步。绿的草,五彩的花,还有嗡嗡的蜜蜂,美丽的蝴蝶在我的身边飞来飞去的,春风轻抚着我,阳光亲吻着我,仿佛来到了仙境。

师:好!有了身临其境之感。

生:从来没有这样去听过一篇文章。因为这次我不再仅仅是用耳在听,而是用心在听。这简直就是一种享受呀!我仿佛听到春姑娘在呼唤我,她带着我赏春的美景,听春的声响,闻春的气息。和煦的阳光照在我的身上,倍感舒服与温暖,久久不愿离开。

师:哦,这样呀!看来春姑娘让你着了迷。(生笑)

生:我感受到了春天勃勃的生机。草绿了,花开了,树发芽了,乌也出巢了,一切都显示出新气象。正如文中所说“一年之计在于春”。看,农民们也“披着蓑戴着笠”在轻盈的春雨中插秧呢。

我仿佛还看到了秋天那大片大片金黄的稻谷。是呀,有了春的播种,就会有秋的收获。

师:对呀!春天是充满希望的,充满活力的!只有有了春的播种,才会有秋的收获呀!其实,人生也一样,只有少年、青年的努力学习与奋斗,才会有中年、老年的成功呀!希望大家把握好自己的人生之春。

师:好的,刚才几位同学都谈了自己用心听后的感想,收获还真多。记得一位伟人说过“一千个观众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想每个同学都会有自己独特的感受的。由于时间关系,就不一一叫大家谈了。不过,大家在下课后可以与同学再交流或把你的这种感受写到你的日记中。(还想举手回答的学生听了后把手陆续放下来了)

二、美美地读

师:像如此美的文章,如此美的语言,相信大家肯定想亲自走近他,与它进行面对面的对话,用自己的方式去表达自己对它的喜爱。请用你喜欢的读书方式,去表达你的感情,去寻找文章的美,去感受语言的美,去体会文中的感情。老师也为你们寻找到许多春天美景的画面,大家可边欣赏画面,边读文章。在读的过程中画出你认为写得精彩的地方,并加以品味与玩味,想想精彩之处在哪?可以从课文的美句、佳句、精段、画面、情感、手法、主题方面入手。好。现在开始读。

(多媒体播放配轻音乐的春景图画,图画是根据文章内容的顺序编排。学生边欣赏图画边用自己的方式读课文。有的不时在书上圈点勾画。在本子上写发现。教师在学生中间巡视、指导)

三、美美地说

师:时间到了。大家先相互交流自己读后的所得与所感。前后左右四人一组。

(学生四人一组相互交流)

师:好!现在希望同学们踊跃发言,让更多的同学分享你的成果。开始发言。

生:我认为写春雨那段写得很精彩。你看那细密的雨中,黄晕的光、乡村的小路、石桥、撑伞的人、工作的农民,整个构建了一幅宁静优美的水墨画,给人一种安静而和平之感。

师:春雨图有种“安静而和平感”。好!

生:“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一句中“偷偷地”和“钻”这两个词语用得绝.简直有一种妙不可言之感。想想“小草偷偷钻出来”是怎样的情景,那种情态令人想起女孩子害羞时的娇颜,还有那个“钻”字又是何等传神,那种破土而出的挤劲令人肃然起敬呀!

师:说得好!你分析得非常透彻。是呀,这两个词用得多妙啊!

生:我认为“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这句写得好。风本来是无味的,但他却写出了味道,风里有“泥土的气息”“青草味儿…‘花的香味”。

师:把无色无味的风写成了有味的风,“状难写之物如在眼前。”

生:我认为这篇文章的结构美。作者由盼到绘,再到赞,浑然一体。开头用两个“盼望着,盼望着”把盼春的急切心情表现了出来,“东风来了”,报告了春天的消息,“春天的脚步近了”,又把自己喜悦的心情表现得淋漓尽致:中间用五幅图画描绘出春天美好的景物,让人有身处画中之感;结尾又用了三个形象的比喻,从刚落地的娃娃,到小姑娘,到青年,渐次排比,对春天的赞美之情溢于言表呀!

师:从整个文章结构入手,找出了美点。很好!

生:“桃树、李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这句写得好。他运用了拟人、排比的修辞手法。

师:就这些?(生点头)运用了修辞手法就是写得好吗?(有的学生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