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中考化学复习之小题狂练(填空题):燃烧与灭火(10题)_第1页
2022年中考化学复习之小题狂练(填空题):燃烧与灭火(10题)_第2页
2022年中考化学复习之小题狂练(填空题):燃烧与灭火(10题)_第3页
2022年中考化学复习之小题狂练(填空题):燃烧与灭火(10题)_第4页
2022年中考化学复习之小题狂练(填空题):燃烧与灭火(10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2年中考化学复习之小题狂练300题(填空题):燃烧与灭火

(10题)

填空题(共10小题)

1.(2021•鄂州)为探究燃烧的条件,某同学进行如图所示的实验:

(1)实验I能验证可燃物燃烧需要氧气的现象是,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是.

(2)设计实验II的目的是。

(3)铜片上的红磷没有燃烧的原因是o

(4)实验中水的作用是。

2.(2021•嘉兴)火是文明的起源,人类取火的方法经过了漫长的演变过程。

(1)古人取火时,用火镰击打火石,产生的火花引燃可燃物。艾绒是一种常用的引燃物,

主要是它的,因而容易点燃。

(2)1830年发明了火柴。原理是将白磷、硫、KC1O3、MnO2混合,摩擦后发生KC1O3

分解等一系列反应,引燃火柴杆。推测KC1O3在此过程中的作用是,使燃烧更剧

烈。

3.(2020•长春)火的利用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程,观察图:

选择序号回答(1)〜(3):①与氧气接触②温度达到着火点③有可燃物

(1)图一所示实验现象,说明燃烧应具备的条件是

(2)图二烧杯中蜡烛渐渐熄灭,说明燃烧应具备的条件是:

(3)图三铜片上白磷燃烧红磷不燃烧,说明燃烧应具备的条件是;

(4)图四实验中所用药品的保存方法正确的是(选填图四中的字母编号)。

4.(2020•金昌)2020年3月30日,四川凉山州西昌市突发森林火灾,现场火光冲天,浓

烟滚滚。

(1)从物质燃烧的条件分析,森林突发火灾的原因是。

(2)为扑灭森林火灾,消防员在火灾现场的外围打出隔离带,其灭火的原理是。

(3)请你提出一条森林防火的具体措施。

5.(2021•椒江区一模)如图所示,将白磷和红磷分装于丫形试管的两个支管中,管口套一

小气球。将两个支管同时伸入相同深度的热水中,可观察到a处的白磷燃烧,b处的红磷

及c处的白磷均不燃烧。

(1)比较a、b处的现象可以得出燃烧的条件之一是。

(2)管口的小气球可以防止生成的进入空气,使该实验绿色化。

(3)实验结束,丫形管充分冷却后,观察到气球比放入热水前更瘪,其原因是。

6.(2021•内乡县一模)煤在空气中燃烧需满足的条件是;灯帽盖灭酒精灯的灭火原

理是;天然气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

7.(2021•鱼台县模拟)用所学知识解释下列问题:

(1)图a中将粗铜丝绕成线圈罩在蜡烛火焰上,火焰很快熄灭,其原因是o

(2)图b中的现象可知,金属镁引起的火灾采用二氧化碳进行灭火(填“能”

或“不能”),写出图b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O

(3)二氧化碳不仅能与水反应生成碳酸:H2O+CO2—H2co3,还能参与植物的光合作用,

光照

合成葡萄糖:6CO2+6H2OC6Hl2O6+6O2,可见,同样是二氧化碳与水的反

应,产物却完全不同,其原因是

8.(2021•驻马店三模)如图所示,红磷用酒精灯加热后才能燃烧,由此可知可燃物燃烧的

条件之一是,红磷燃烧后冷却至室温,活塞a约停在刻度(填数字)

处。

9.(2021•佳木斯一模)根据有关燃烧和燃料的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炒菜时,燃气灶的火焰呈黄色,锅底出现黑色物质,此时可将灶具的调大;

(2)把冷的白瓷碟子从上方移近蜡烛火焰,过一会在碟子上出现炭黑。说明蜡烛中一定

含有元素;

(3)燃料充分燃烧可以节约资源并减少对空气的污染。增大燃料与空气的接触面积和提

供充足的都有利于燃料的充分燃烧。

10.(2021•渝中区模拟)小松观察了课堂“灭火器原理”实验后,决定用500mL左右的饮

料瓶代替原实验装置的吸滤瓶来完成,他用大头针在瓶子上端打6~7个小孔并标记,

向瓶内装250mL左右的碳酸钠溶液及少量洗涤剂,小试管装满盐酸并用一根比饮料瓶

高度略小的玻璃棒插入试管(顶住试管),拧紧瓶盖,将饮料瓶倒置,可观察到液体和泡

沫喷出,如图所示。

(1)根据实验可以得出水基型灭火器具有的优点是(写一点)。

(2)水基型灭火器的灭火原理有:家用电器着火一般选用(选填“水

基型灭火器”或“干粉灭火器

(3)有学生观看该实验后很兴奋,并提出“要是我换个大点的饮料瓶,加足料就可以做

家庭灭火器了"。你觉得他的观点如果实施的话,存在什么安全隐患?。

2022年中考化学复习之小题狂练300题(填空题):燃烧与灭火

(10题)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填空题(共10小题)

1.(2021•鄂州)为探究燃烧的条件,某同学进行如图所示的实验:

(1)实验I能验证可燃物燃烧需要氧气的现象是铜片上的白磷燃烧,热水中的白磷

占燃

不燃烧,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4P+5O2从、2P205。

(2)设计实验II的目的是探究燃烧需要氧气。

(3)铜片上的红磷没有燃烧的原因是温度没有达到红磷的着火点。

(4)实验中水的作用是提供热量、隔绝氧气。

III

【考点】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电离方程式;燃烧与燃烧的条件.

【专题】化学与能源.

【分析】燃烧需要同时满足三个条件:①可燃物、②氧气或空气、③温度要达到着火点,

结合题意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1)实验I中,铜片上的白磷既与氧气接触,温度也达到了白磷的着火点,

铜片上的白磷发生燃烧;铜片上的红磷虽然与氧气接触,但是温度没有达到红磷的着火

点,所以铜片上的红磷没有燃烧;热水中的白磷温度虽然达到了着火点,但是没有与氧

气接触,也没有燃烧;由铜片上的白磷燃烧和红磷没有燃烧对比可知,燃烧需要温度达

到可燃物的着火点;由铜片上的白磷燃烧,热水中的白磷不燃烧对比可知,燃烧需要氧

气;在点燃的条件下,磷与氧气反应生成五氧化二磷,化学方程式为

占燃

4P+5O2'、•"*、2P205;故填:铜片上的白磷燃烧,热水中的白磷不燃烧;

4P+5O2=--2P2O5:

(2)实验n中未通入氧气时,白磷不燃烧,通入氧气后,白磷燃烧,因此设计实验n的

目的是探究燃烧需要氧气;故填:探究燃烧需要氧气;

(3)铜片上的红磷没有燃烧的原因是温度没有达到红磷的着火点;故填:温度没有达到

红磷的着火点;

(4)热水能提供热量,还能隔绝氧气,故填:提供热量、隔绝氧气。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考查燃烧的条件,掌握燃烧的条件并能灵活运用是正确解答本

题的关键。

2.(2021•嘉兴)火是文明的起源,人类取火的方法经过了漫长的演变过程。

(1)古人取火时,用火镰击打火石,产生的火花引燃可燃物。艾绒是一种常用的引燃物,

主要是它的着火点低,因而容易点燃。

(2)1830年发明了火柴。原理是将白磷、硫、KCIO3、MnO2混合,摩擦后发生KC1O3

分解等一系列反应,引燃火柴杆。推测KC1O3在此过程中的作用是提供氧气,使燃

烧更剧烈。

【考点】燃烧与燃烧的条件.

【专题】化学与能源.

【分析】(1)根据燃烧需要同时满足三个条件:①可燃物、②氧气或空气、③温度要达

到着火点,进行分析解答。

(2)根据摩擦后发生KC1O3分解等一系列反应,能生成氧气,进行分析解答。

【解答】解:(1)燃烧需要同时满足三个条件:①可燃物、②氧气或空气、③温度要达

到着火点。古人取火时,用火镰击打火石,产生的火花引燃可燃物,艾绒是一种常用的

引燃物,主要是它的着火点低,容易发生燃烧,

(2)摩擦后发生KC1O3分解等一系列反应,能生成氧气,则KC1O3在此过程中的作用

是提供氧气,使燃烧更剧烈。

故答案为:

(1)着火点低;

(2)提供氧气。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考查燃烧的条件,掌握燃烧的条件并能灵活运用是正确解答本

题的关键。

3.(2020•长春)火的利用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程,观察图:

选择序号回答(1)〜(3):①与氧气接触②温度达到着火点③有可燃物

(1)图一所示实验现象,说明燃烧应具备的条件是

(2)图二烧杯中蜡烛渐渐熄灭,说明燃烧应具备的条件是①;

(3)图三铜片上白磷燃烧红磷不燃烧,说明燃烧应具备的条件是②;

(4)图四实验中所用药品的保存方法正确的是AB(选填图四中的字母编号)。

【考点】燃烧与燃烧的条件.

【专题】化学与能源.

【分析】燃烧的条件必须同时满足“三点”:可燃物、与氧气接触、温度达到着火点。再

结合实验的现象和白磷的性质分析回答有关的问题。

【解答】解:(1)图一所示实验中小木块能燃烧,玻璃块不能燃烧,说明燃烧应具备的

条件是有可燃物,故填:③;

(2)由于二氧化碳不能支持燃烧,图二烧杯中蜡烛渐渐熄灭,说明燃烧应具备的条件是

与氧气接触,故填:①;

(3)图三铜片上白磷燃烧红磷不燃烧,说明燃烧应具备的条件是温度达到着火点,故填:

②;

(4)由于白磷易自燃,白磷应保存在冷水中,红磷的着火点较高,可密封保存在广口瓶

中,所以保存方法正确的是AB,故填:ABo

【点评】本题的难度不大,了解燃烧的条件和白磷、红磷的性质是解答本题的基础知识。

4.(2020•金昌)2020年3月30日,四川凉山州西昌市突发森林火灾,现场火光冲天,浓

烟滚滚。

(1)从物质燃烧的条件分析,森林突发火灾的原因是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2)为扑灭森林火灾,消防员在火灾现场的外围打出隔离带,其灭火的原理是清除可

燃物或使可燃物与其他物品隔离。

(3)请你提出一条森林防火的具体措施严禁施火种进山区。

【考点】燃烧与燃烧的条件;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专题】化学与能源.

【分析】(1)根据燃烧的条件来分析;

(2)根据灭火的原理来分析;

(3)根据防火的方法来分析。

【解答】解:(1)森林突发火灾的原因是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故填:温度达到可

燃物的着火点;

(2)为扑灭森林火灾,消防员在火灾现场的外围打出隔离带,其灭火的原理是清除可燃

物或使可燃物与其他物品隔离,故填:清除可燃物或使可燃物与其他物品隔离;

(3)要严禁带火种进入山区;故填:严禁带火种进山区。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燃烧的条件与灭火的原理并能灵活运用是正确解答本题的

关键所在。

5.(2021•椒江区一模)如图所示,将白磷和红磷分装于丫形试管的两个支管中,管口套一

小气球。将两个支管同时伸入相同深度的热水中,可观察到a处的白磷燃烧,b处的红磷

及c处的白磷均不燃烧。

(1)比较a、b处的现象可以得出燃烧的条件之一是温度需要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2)管口的小气球可以防止生成的五氧化二磷进入空气,使该实验绿色化。

(3)实验结束,丫形管充分冷却后,观察到气球比放入热水前更瘪,其原因是白磷

燃烧消耗了其中的氧气。

(80七)

【考点】燃烧与燃烧的条件.

【专题】化学与能源.

【分析】(1)根据燃烧的条件进行分析;

(2)对气球的作用进行分析;

(3)根据白磷的着火点低,在热水的温度下就能燃烧,消化氧气,生成固体分析。

【解答】解:(1)a处的白磷燃烧,b处的红磷不燃烧,可以得出燃烧需要温度需要达到

可燃物的着火点;

(2)管口的气球可以防止白磷燃烧产生的五氧化二磷扩散到空气中污染空气;

(3)白磷的着火点低,所以看到a处白磷能燃烧,燃烧放出大量的热,消化氧气,所以

实验中气球处现象是先变大;实验后,丫型管充分冷却后,因为其中的氧气被消耗,并

生成固体物质,所以观察到变得比丫型管放入热水前更瘪。

故答案为:(1)温度需要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2)五氧化二磷;

(3)白磷燃烧消耗了其中的氧气。

【点评】本题较为简单,了解燃烧的条件和五氧化二磷有毒能污染空气即可回答。了解

白磷燃烧消耗氧气,生成的五氧化二磷是固体物质,即可顺利解答。

6.(2021•内乡县一模)煤在空气中燃烧需满足的条件是达到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或温

度达到着火点);灯帽盖灭酒精灯的灭火原理是隔绝氧气(或隔绝空气):天然

占燃

气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CH4+2O2八"“'-2H2O+CO2。

【考点】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电离方程式;燃烧与燃烧的条件;灭火的原理

和方法.

【专题】化学与能源.

【分析】欲正确解答本题,须知可燃物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物质燃烧的条件是物

质必须具有可燃性、可燃物与氧气接触、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三个条件缺一不可。

只要其中的缺少一个条件,就可以达到灭火的目的,所以灭火的原理是:隔绝氧气或降

低温度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

【解答】解:在“使煤在空气中燃烧的条件是"这句话中所含的信息有:煤-可燃物:

在空气中燃烧-有氧气;所缺的条件是:温度达到着火点,所以煤在空气中燃烧需满足

的条件是:达到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或温度达到着火点);熄灭酒精灯的方法是盖灭,

使火焰与氧气隔绝;天然气燃烧的反应物是甲烷和氧气,生成物是水和二氧化碳,所以

占燃

方程式是:CH4+2O2'2H2O+CO2。

故答案为:达到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或温度达到着火点);隔绝氧气(或隔绝空气);

占燃

CH4+2O2八2小'2H2O+CO2。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可燃物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不是很难。

7.(2021•鱼台县模拟)用所学知识解释下列问题:

(1)图a中将粗铜丝绕成线圈罩在蜡烛火焰上,火焰很快熄灭,其原因是.冷的金属丝

快速吸热,使温度降到了蜡烛的着火点以下(答案合理即可)。

(2)图b中的现象可知,金属镁引起的火灾不能采用二氧化碳进行灭火(填“能”

占燃

或“不能”),写出图b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2Mg+CO2八'今、2MgO+C。

(3)二氧化碳不仅能与水反应生成碳酸:H2O+CO2—H2c03,还能参与植物的光合作用,

光昭

合成葡萄糖:6co2+6H2O:上工C6Hl2O6+6O2,可见,同样是二氧化碳与水的反

叶绿素

应,产物却完全不同,其原因是反应条件不同、生成物也就不同。

图a图b

【考点】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电离方程式;灭火的原

理和方法.

【专题】化学与能源;碳单质与含碳化合物的性质与用途.

【分析】(1)根据灭火的原理来分析;

(2)根据镁可以在二氧化碳中燃烧、化学方程式的写法来分析;

(3)根据反应的条件可以决定反应的产物来分析。

【解答】解:(1)图a中将粗铜丝绕成线圈罩在蜡烛火焰上,火焰很快熄灭,其原因是

冷的金属丝快速吸热,使温度降到了蜡烛的着火点以下;故填:冷的金属丝快速吸热,

使温度降到了蜡烛的着火点以下(答案合理即可);

(2)图b中的现象可知金属镁可以在二氧化碳中燃烧,所以金属镁引起的火灾不能采用

二氧化碳进行灭火,镁和二氧化碳在点燃的条件下反应生成氧化镁和碳,反应的化学方

占燃占燃

程式为2Mg+CO2,"2Mg0+C:故填:不能;2Mg+CO22Mg0+C;

(3)二氧化碳不仅能与水反应生成碳酸:H2O+C02yH2c03,还能参与植物的光合作用,

光照

合成葡萄糖:6C02+6H2OC6Hl206+602,可见,同样是二氧化碳与水的反

叶绿素

应,产物却完全不同,其原因是反应条件不同、生成物也就不同;故填:反应条件不同、

生成物也就不同。

【点评】本题考查了灭火的原理、二氧化碳的性质、化学方程式的写法以及影响化学反

应产物的因素等,难度不大。

8.(2021•驻马店三模)如图所示,红磷用酒精灯加热后才能燃烧,由此可知可燃物燃烧的

条件之一是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红磷燃烧后冷却至室温,活塞a约停在刻度

8(填数字)处。

【考点】空气组成的测定;燃烧与燃烧的条件.

【专题】化学与能源.

【分析】根据可燃物燃烧的条件,以及空气中氧气的含量进行分析。

【解答】解:红磷用酒精灯加热后才能燃烧,由此可知可燃物燃烧的条件之一是:温度

达到着火点;开始时注射器读数是在10mL处,而氧气占空气体积五分之一,那么消耗

氧气2mL后,注射器应前移动到8mL处。

故答案为: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8o

【点评】本考点主要考查了燃烧的条件,同时也考查了空气的组成。本考点是中考的重

要考点之一,主要出现在实验题中。

9.(2021•佳木斯一模)根据有关燃烧和燃料的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炒菜时,燃气灶的火焰呈黄色,锅底出现黑色物质,此时可将灶具的进风口调

大;

(2)把冷的白瓷碟子从上方移近蜡烛火焰,过一会在碟子上出现炭黑。说明蜡烛中一定

含有碳元素;

(3)燃料充分燃烧可以节约资源并减少对空气的污染。增大燃料与空气的接触面积和提

供充足的氧气(或空气)都有利于燃料的充分燃烧。

【考点】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完全燃烧与不完全燃烧.

【专题】化学与能源.

【分析】(1)根据促进燃料燃烧的措施来分析;

(2)根据质量守恒定律来分析;

(3)根据促进燃料燃烧的措施来分析。

【解答】解:(1)炒菜时,燃气灶的火焰呈黄色,锅底出现黑色物质,这是氧气不足,

燃料不充分燃烧造成的,所以此时可将灶具的进风口调大;故填:进风口;

(2)把冷的白瓷碟子从上方移近蜡烛火焰,过一会在碟子上出现炭黑。炭黑是由碳元素

组成的,由质量守恒定律可知蜡烛中一定含有碳元素;故填:碳;

(3)增大燃料与空气的接触面积和提供充足的氧气(或空气)都有利于燃料的充分燃烧;

故填:氧气(或空气)。

【点评】燃烧的条件是:可燃物、与氧气接触、达到着火点,三者缺一不可:另外氧气

越充足,燃烧越剧烈。

10.(2021•渝中区模拟)小松观察了课堂“灭火器原理”实验后,决定用500mL左右的饮

料瓶代替原实验装置的吸滤瓶来完成,他用大头针在瓶子上端打6〜7个小孔并标记,

向瓶内装250mL左右的碳酸钠溶液及少量洗涤剂,小试管装满盐酸并用一根比饮料瓶

高度略小的玻璃棒插入试管(顶住试管),拧紧瓶盖,将饮料瓶倒置,可观察到液体和泡

沫喷出,如图所示。

(1)根据实验可以得出水基型灭火器具有的优点是操作简单(写一点)。

(2)水基型灭火器的灭火原理有把可燃物的温度降低到着火点以下;家用电器着

火一般选用干粉灭火器(选填“水基型灭火器”或“干粉灭火器”)。

(3)有学生观看该实验后很兴奋,并提出“要是我换个大点的饮料瓶,加足料就可以做

家庭灭火器了"。你觉得他的观点如果实施的话,存在什么安全隐患?大量的碳酸钠和

盐酸会迅速产生二氧化碳而引起爆炸。

【考点】几种常用的灭火器.

【分析】(1)根据装置的特点进行分析;

(2)根据灭火原理进行分析;根据灭火器的适用范围进行分析;

(3)根据大量的碳酸氢钠和硫酸会迅速产生二氧化碳而引起爆炸进行分析。

【解答】解:(1)根据实验可以得出水基型灭火器具有的优点是操作简单;

(2)水基型灭火器的灭火原理有:把可燃物的温度降低到着火点以下;家用电器着火一

般选用干粉灭火器;

(3)存在安全隐患是:大量的碳酸钠和盐酸会迅速产生二氧化碳而引起爆炸。

故答案为:

(1)操作简单;

(2)把可燃物的温度降低到着火点以下;干粉灭火器;

(3)大量的碳酸钠和盐酸会迅速产生二氧化碳而引起爆炸。

【点评】本题考查了灭火器的原理、特点和使用范围,掌握相应知识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考点卡片

1.空气组成的测定

空气组成的测定

【知识点的认识】空气组成的测定主要是指空气中氧气的含量的测定(具体敬请查阅考点

21:测定空气里氧气含量的探究);当然,也包括以下三种情况:

1.通过离开了空气,人和动物就无法呼吸,来说明空气组成中含有氧气.

2.通过放置在空气中的酥瓜子(或花生米、或饼干等)会变软,铁制品会生锈(也能说明

空气组成中含有氧气),敞口的氢氧化钠会潮解且质量增大(也能说明空气组成中含有二氧

化碳),敞口的浓硫酸会变稀且质量增大,敞口的浓盐酸在瓶口会形成白雾,等等;来说明

空气组成中含有水蒸气.

3.通过放置在空气中的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来说明空气组成中含有二氧化碳.

【命题方向】该考点的命题方向主要是通过设置实验、问题情景,让学生阅读、思考后,根

据所学来分析、解答相关的实际问题.题型有选择题、填空题.中考重点是考查学生对空气

组成的测定的掌握情况,以及运用它来分析、解答相关的实际问题的能力等.

【解题方法点拨】解答这类题目时,首先,要熟记空气的成分及各成分的体积分数,以及与

空气中的各成分有关的物质及其相关性质等;还要知道最早通过实验得出空气是由氧气和氮

气组成的结论是法国化学家拉瓦锡.然后,根据所给的问题情景等信息,结合所学的相关知

识和技能,联系起来细心地探究、推理后,按照题目要求进行选择或解答即可.

2.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知识点的认识】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有:

1.二氧化碳无毒,不能燃烧,也不能支持燃烧,还不能供给呼吸(它是一种窒息性气体).

2.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生成碳酸,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H2cO3=H2O+CO2t.

3.二氧化碳能与澄清的石灰水反应,使之变浑浊;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a(OH)2+CO2

=CaCO3I+H2O.

4.二氧化碳能与炽热的碳反应,生成一氧化碳.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O2+C高温-2C0

5.二氧化碳与水被绿色植物利用,而进行光合作用的反应,合成有机物(主要是淀粉).

光能、

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6co2+6H2O叶绿体>C6Hl206+602.

【命题方向】该考点的命题方向主要是通过设置实验、问题情景,让学生阅读、思考后,根

据所学的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以及反应现象、化学方程式等,来分析、解答相关的实际问

题.并且,经常将其与“灭火”、“呼吸作用”、“碳酸或紫色的石蕊试液的性质”、“二氧化碳

的检验”、“单质碳的化学性质或高炉炼铁”、“光合作用”等联系起来考查.题型有选择题、

填空题、实验探究题.中考重点是考查学生对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的掌握情况,以及运用它

来分析、解答相关的实际问题的能力等.特别是,经常考查二氧化碳的前三个化学性质,以

及有关的化学方程式等.

【解题方法点拨】解答这类题目时,首先,要熟记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尤其是有二氧化碳

参与的反应的现象、化学方程式等,以及碳酸或紫色的石蕊试液的性质等;然后,根据所给

的实验、问题情景,以及实验装置图等相关信息,结合所学的相关知识和技能,联系起来细

心地探究、推理后,按照题目要求进行选择或解答即可.

3.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知识点的认识】质量守恒定律是指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各

物质的质量总和.从微观来说,该定律成立的原因是:“在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数

目和质量三不变”.该定律的含义是:“宏观上的'反应前后物质总质量、元素的种类、各元

素质量'和微观上的‘原子的种类、原子的数目、原子的质量不变'六不变”.

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主要有如下四个方面:

1.解释一些实验事实,例如,细铁丝在氧气中燃烧后的生成物的质量比原来细铁丝的质量

大了.利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为:“根据质量守恒定律的含义(即六不变)中的“反应前后

物质总质量不变”可知,参加化学反应的铁和氧气的质量之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四氧化三

铁的质量;所以,生成物四氧化三铁的质量比原来细铁丝的质量大了”.

2.推测一些物质的元素组成,例如,生物的呼吸作用可以表示为“有机物+氧气二氧化碳

+水+能量”.以下有关有机物的组成元素推断正确的是()

A.只含碳元素B.只含碳元素和氧元素C.一定含碳、氢、氧三种元素D.一定含有碳

元素和氢元素,可能含有氧元素.

解析:根据质量守恒定律的含义(即六不变)中的“元素的种类不变”可知,生成物所含的

碳、氢、氧三种元素中的碳元素和氢元素一定来自于有机物,至于氧元素可能全部来自于氧

气,也可能部分来自于氧气,另一部分则来自于有机物:所以,选项D是正确的.

3.推断一些物质的化学式,例如,一氧化氮是空气的主要污染物之一.近年来又发现生物

体内存在少量一氧化氮,它有扩张血管、增强记忆的功能;这成为当前生命科学的热点.工

业上制取一氧化氮的化学方程式为:4X+5O2=4NO+6H20,则X的化学式为NH3.

解析:根据质量守恒定律的含义(即六不变)中的“元素的种类不变、原子的种类不变、原

子的数目不变”可知,X中应该含有氮元素和氢元素,其化学式中应该含有氮原子和氢原子,

并且其原子个数分别是1和3;所以,答案应该是“NH3”.

4.计算有关物质的质量,例如,现将10gA和足量的B混合加热,使它们发生化学反应,

10gA完全反应后,生成15gC,则参加反应B的质量是5g.

解析:根据质量守恒定律的含义(即六不变)中的“反应前后物质总质量不变”可知,反应

物B的质量等于生成物C与反应物A的质量之差(即15g-10g).

【命题方向】该考点的命题方向主要是通过创设相关问题情景或图表信息等,来考查学生对

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的理解和掌握情况;以及阅读、分析、推断能力和对知识的迁移能

力.并且,经常将其与“常见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反应,有关化学式的计算和推断,物质的元

素组成,元素在化学变化过程中的特点,微粒观点及模型图的应用,化学反应的实质,分子

和原子的区别和联系,化学方程式的配平、书写、判断对错和有关计算”等相关知识联系起

来,进行综合考查.当然,有时也单独考查之.题型有选择题、填空题.中考的重点是考查

学生阅读、分析问题情景或图表信息的能力,对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等相关知识的理解和

掌握情况,以及运用它们来分析、解答相关的实际问题的能力等.当然,有时还会根据所给

的有关的表达,进行科学地评价、判断正误等.特别是,对质量守恒定律的概念及其成立的

原因、含义和4个方面应用等相关问题的考查,以及对有关知识的迁移能力的考查,是近几

年中考命题的热点,并且还是中考考查这块知识的重中之重.

【解题方法点拨】要想解答好这类题目,首先,要理解和熟记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以及

与之相关的知识.然后,根据所给的问题情景或图表信息等,结合所学的相关知识和技能,

以及自己的生产或生活经验所得,细致地分析题意(或图表信息)等各种信息资源,并细心

地探究、推理后,按照题目要求进行认真地选择或解答即可.同时,还要注意以下几点:

1.对于质量守恒定律的理解,要抓住概念中的“参加”、“化学反应”、“质量”、“总和”这

样四个关键词.由此可知:(1)没有参加反应的物质的质量不能计算在内;(2)质量守恒定

律的使用范围是使用于所有的化学反应(即化学变化),而对物理变化无效;(3)质量守恒

定律是指质量守恒,而非体积守恒等;(4)质量守恒定律是指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相等,而非

某物质的质量.

2.对于定律成立的原因,可以从化学反应的实质上来推断(即“三不变”造成的).

3.对于定律的应用,一定要抓住它的含义(即“六不变”),细心地进行套用.

4.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电离方程式

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电离方程式

【知识点的认识】书写化学方程式的步骤一般有四步:

1.根据实验事实,在式子的左、右两边分别写出反应物和生成物的化学式,并在式子的左、

右两边之间画一条短线;当反应物或生成物有多种时,中间用加号(即“+”)连接起来.

2.配平化学方程式,并检查后,将刚才画的短线改写成等号(表示式子左、右两边每一种

元素原子的总数相等).

3.标明化学反应发生的条件(因为化学反应只有在一定的条件下才能发生);如点燃、加热

(常用号表示)、催化剂、通电等.并且,一般都写在等号的上面,若有两个条件,

等号上面写一个下面写一个,等等.

4.注明生成物中气体或固体的状态符号(即“t"、"I”);一般标注在气体或固体生成物

的化学式的右边.但是,如果反应物和生成物中都有气体或固体时,其状态符号就不用标注

了.

书写文字表达式的步骤一般分为两步:

1.根据实验事实,将反应物和生成物的名称分别写在式子的左、右两边,并在式子的左、

右两边之间标出一个指向生成物的箭头(即“一”);当反应物或生成物有多种时,中间用加

号(即“+”)连接起来.

2.标明化学反应发生的条件(因为化学反应只有在一定的条件下才能发生);如点燃、加热、

催化剂、通电等.并且,一般都写在箭头的上面,若有两个条件,箭头上面写一个下面写一

个,等等.

书写电离方程式的步骤一般也分为两步:

1.在式子的左、右两边分别写出反应物的化学式和电离产生的阴、阳离子符号,并在式子

的左、右两边之间画一条短线;阴、阳离子符号的中间用加号(即“+”)连接起来.

2.将阴、阳离子的原形的右下角的个数,分别配在阴、阳离子符号的前面,使阳离子和阴

离子所带的正、负电荷的总数相等(即溶液不显电性);检查好后,将刚才画的短线改写成

等号即可.当然,也可以,根据阴、阳离子所带的电荷数,利用最小公倍数法,在阴、阳离

子符号的前面,配上适当的化学计量数,使阴、阳离子所带的电荷总数相等(即溶液不显电

性).

【命题方向】该考点的命题方向主要是通过创设相关问题情景或图表信息等,来考查学生对

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或电离方程式的理解和掌握情况;以及阅读、分析、推断能力

和对知识的迁移能力.并且,经常将其与“常见物质的化学性质、元素符号和化学式的书写

和意义、化学符号及其周围数字的意义、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化学方程式的读法和含义、

溶解现象和溶解原理、物质的微粒性、物质的构成、物质的电离、溶液的导电性及其原理分

析、常见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计算”等相关知识联系起来,进行综合

考查.当然,有时也单独考查之.题型有选择题、填空题.中考的重点是考查学生阅读、分

析问题情景或图表信息的能力,对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或电离方程式等相关知识的

理解和掌握情况,以及运用它们来分析、解答相关的实际问题的能力等.当然,有时还会根

据所给的有关的表达,进行科学地评价、判断正误等.特别是,对化学方程式的书写等相关

问题的考查,以及对有关知识的迁移能力的考查,是近几年中考命题的热点,并且还是中考

考查这块知识的重中之重.

【解题方法点拨】要想解答好这类题目,首先,要理解和熟记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

或电离方程式,以及与之相关的知识等.然后,根据所给的问题情景或图表信息等,结合所

学的相关知识和技能,细致地分析题意(或图表信息)等各种信息资源,并细心地探究、推

理后,按照题目要求进行认真地选择或解答即可.同时,还要注意以下几点:

1.对于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可以联系着质量守恒定律、元素符号和化学式的书写及其意义、

化学方程式的配平、常见物质的状态等相关知识细心地进行书写.并且,书写化学方程式的

步骤,可以简记为“写、配、标、注”四个字.

2.在书写电离方程式时,可以联系着溶解现象与溶解原理、物质的电离、溶液的导电性及

其原理分析、化学式和离子符号的书写、化学符号及其周围数字的意义等相关知识,来理解、

分析和书写即可.其中,最关键的是从化学式的哪个地方电离开来,产生相应的阴、阳离子;

技巧是根据元素或原子团的正、负化合价来将其分离开来,切记原子团要作为一个整体来对

待,不可将其划分开来.还要注意,电离出来的阴、阳离子的电荷总数一定是相等的,即整

个溶液不显电性.

5.燃烧与燃烧的条件

燃烧与燃烧的条件

【知识点的认识】燃烧是可燃物与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放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燃烧的条

件如图所示:一共有三个:(1)可燃物;(2)氧气(或空气);

(3)温度达到着火点.

【命题方向】该考点的命题方向主要是通过创设相关实验、问题情景或图表信息等,来考查

学生对燃烧与燃烧的条件的理解和掌握情况;以及阅读、分析、推断能力和对知识的迁移能

力.并且,经常将其与“氧气的化学性质、氧化反应、完全燃烧与不完全燃烧、灭火的原理

和方法、自燃与爆炸”等相关知识联系起来,进行综合考查.当然,有时也单独考查之.题

型有选择题、填空题.中考的重点是考查学生阅读、分析实验、问题情景或图表信息的能力,

对燃烧与燃烧的条件等相关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情况,以及运用它们来分析、解答相关的实际

问题的能力等.当然,有时还会根据所给的有关的表达,进行科学地评价、判断正误等.特

别是,对“燃烧的概念、现象和条件,完全燃烧与不完全燃烧,灭火的原理和方法”等相关

问题的考查,以及对有关知识的迁移能力的考查,是近几年中考命题的热点,并且还是中考

考查这块知识的重中之重.

【解题方法点拨】要想解答好这类题目,首先,要理解和熟记燃烧与燃烧的条件,以及与之

相关的知识等.然后,根据所给的实验、问题情景或图表信息等,结合所学的相关知识和技

能,以及自己的生产或生活经验所得,细致地分析题意(或图表信息)等各种信息资源,并

细心地探究、推理后,按照题目要求进行认真地选择或解答即可.同时,还要注意以下几点:

1.对于燃烧的概念,一定要明确燃烧是一种氧化反应,常伴随有发光、放热的现象.因此,

在书写有关物质燃烧的文字表达式或化学方程式时,不能把反应条件写出燃烧,而应该是点

燃.

2.对于燃烧的条件,要特别注意三个条件应该是同时具备,缺一不可的.并且,有些物质

(如细铁丝等)燃烧时要求的氧气浓度比较高,空气中的氧气浓度是达不到的;因此,这些

物质在空气中不能燃烧,但在氧气中却能剧烈燃烧.还有,就是物质的着火点是经常考查到,

一定切记着火点是物质固有的本身的属性,一般是不变的.

6.完全燃烧与不完全燃烧

完全燃烧与不完全燃烧

【知识点的认识】完全燃烧是指是物质燃烧后,产生不能继续燃烧的新物质的燃烧;即当氧

气(或空气)充足时的充分燃烧.而不完全燃烧是指物质燃烧后,产生还能继续燃烧的新物

质的燃烧;即当氧气(或空气)不充足时的不充分燃烧.

【命题方向】该考点的命题方向主要是通过创设相关问题情景或图表信息等,来考查学生对

完全燃烧与不完全燃烧的理解和掌握情况;以及阅读、分析、推断能力和对知识的迁移能

力.并且,经常将其与“燃烧与燃烧的条件、氧气和一氧化碳等物质的化学性质、氧化反应、

常用燃料的使用及其对环境的影响、空气的污染与防治”等相关知识联系起来,进行综合考

查.当然,有时也单独考查之.题型有选择题、填空题.中考的重点是考查学生阅读、分析

问题情景或图表信息的能力,对完全燃烧与不完全燃烧等相关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情况,以及

运用它们来分析、解答相关的实际问题的能力等.当然,有时还会根据所给的有关的表达,

进行科学地评价、判断正误等.特别是,对“完全燃烧与不完全燃烧、燃烧的条件、氧气的

化学性质、常用燃料的使用及其对环境的影响”等相关问题的考查,以及对有关知识的迁移

能力的考查,是近几年中考命题的热点,并且还是中考考查这块知识的重中之重.

【解题方法点拨】要想解答好这类题目,首先,要理解和熟记完全燃烧与不完全燃烧,以及

与之相关的知识等.然后,根据所给的问题情景或图表信息等,结合所学的相关知识和技能,

以及自己的生产或生活经验所得,细致地分析题意(或图表信息)等各种信息资源,并细心

地探究、推理后,按照题目要求进行认真地选择或解答即可.同时,还要注意以下几点:

1.对于完全燃烧与不完全燃烧来说,主要是由于氧气的充足不充足造成的,当氧气充足时,

燃烧充分,即完全燃烧;当氧气不充足时,燃烧不充分,即不完全燃烧.

2.值得一提的是,当发生不完全燃烧时,不但放热少,而且往往会产生污染空气的有害气

体,如一氧化碳、一氧化氮、二氧化硫等.

7.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知识点的认识】灭火的原理和方法,主要有如下三种:

I.清除可燃物或使可燃物与其他物品隔离;如森林失火时,经常砍到一条带树木(即造隔

离带).

2.隔绝氧气或空气;如油锅着火时,可盖严锅盖.

3.使温度降低着火点以下,如用嘴吹灭燃烧的蜡烛.

【命题方向】该考点的命题方向主要是通过创设相关问题情景或图表信息等,来考查学生对

灭火的原理和方法的理解和掌握情况;以及阅读、分析、推断能力和对知识的迁移能力.并

且,经常将其与“燃烧与燃烧的条件、常用物质的性质、几种常用的灭火器”等相关知识联

系起来,进行综合考查.当然,有时也单独考查之.题型有选择题、填空题.中考的重点是

考查学生阅读、分析问题情景或图表信息的能力,对灭火的原理和方法等相关知识的理解和

掌握情况,以及运用它们来分析、解答相关的实际问题的能力等.当然,有时还会根据所给

的有关的表达,进行科学地评价、判断正误等.特别是,对“利用灭火的原理和方法来设计

灭火的方案,或分析、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等相关问题的考查,以及对有关知识

的迁移能力的考查,是近几年中考命题的热点,并且还是中考考查这块知识的重中之重.

【解题方法点拨】要想解答好这类题目,首先,要理解和熟记灭火的原理和方法,以及与之

相关的知识等.然后,根据所给的问题情景或图表信息等,结合所学的相关知识和技能,以

及自己的生产或生活经验所得,细致地分析题意(或图表信息)等各种信息资源,并细心地

探究、推理后,按照题目要求进行认真地选择或解答即可.同时,还要注意以下几点:

1.所谓灭火,实际上就是破坏燃烧的条件,使燃烧反应停止.因此,可以根据燃烧的条件

来分析、推断和理解.值得一提的是:燃烧发生时,燃烧的三个条件需要同时满足才可:但

是,灭火时,就没有不要将燃烧的三个条件同时破坏,只要其一被破坏,即可达到灭火之目

的.当然,三个条件同时就破坏更能灭火了.

2.如果采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