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简答题论述题1_第1页
教育学简答题论述题1_第2页
教育学简答题论述题1_第3页
教育学简答题论述题1_第4页
教育学简答题论述题1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教育学PAGE9PAGE8一.近代教育(2006、2007)P8(一)国家加强了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公立教育崛起。(二)初等义务教育的普遍实施。(三)教育的世俗化。(四)重视教育立法,以法为教。二.20世纪以后的世界教育的特征P9(一)教育的终身化。(二)教育的全民化。(三)教育的民主化。(四)教育的多元化。(五)教育技术的现代化。三.《义务教育法》的立法宗旨(2008、2009)P25(一)发展基础教育。制定义务教育法就是为了更好地促进我国基础教育的发展。(二)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义务教育法》为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劳动者打下了基础,从而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创造了必要的前提条件。(三)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包括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两个方面,因此,通过《义务教育法》的制定和实施,可以促进整个教育事业特别是基础教育的发展,进而达到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目的。四.小学教育在义务教育中的地位(2006)P27(一)普及性。1.国家、社会、学校、家庭必须保证依照义务教育法的规定,凡适龄儿童和少年都能受完九年义务教育。2.要求教育工作者对所有的入学儿童负责,爱护、关心、教育每一个学生,平等、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学生。(二)基础性。1.小学教育是各级各类教育的基础。2.小学教育在义务教育中的基础性地位是不容忽视的。在现代化的进程中,国家实施义务教育,这不仅是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而且是现代社会对每个公民素质的基本要求,这表明,义务教育是基础教育而非专业教育,其内容应包括国家每一个社会成员必须具有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包括相应的价值观念和情感态度。小学教育的基础性地位决定了其在完成这一教育任务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三)强制性。1.为了保证义务教育的实施,必须依靠国家法律的强制力量,这就是义务教育的强制性。2.义务教育的实施,使小学教育具有了强制性的特征。五.制定小学教育目的的依据(2010)P30(一)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二)少年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三)人们的教育理想。六.现阶段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2006)P33(一)我们要求培养的人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要坚持政治思想、道德素质与科学文化知识能力的统一。(二)我们要求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要求坚持脑力与体力两方面的和谐发展。(三)适应时代要求,强调学生个性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七.素质教育的理论要点(2007、2008)P35(一)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素质教育倡导人人受教育的权利,强调在教育中每个人都得到发展,而不是只注重一部分人,更不是只注重少数人的发展。(二)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有机地统一在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中。(三)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为重点的教育。1.创新能力不仅是一种智力特征,更是一种人格特征,是一种精神状态。2.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是素质教育区别于应试教育的根本所在。3.重视创新能力的培养也是现代教育与传统教育的根本区别之所在。八.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2006、2007、卷三)P40(一)身心发展的顺序性。个体身心的发展在整体上具有一定的顺序,身心发展的个别过程和特点的出现也具有一定的顺序性。

(二)身心发展的阶段性。个体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出身心发展不同的总体特征及主要矛盾,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三)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表现在两方面,首先是同一方面的发展速度,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变化是不平衡的。发展的不平衡的第二方面是不同方面发展的不平衡性。(四)身心发展的互补性。互补性反映个体身心发展各组成部分的相互关系,它首先指机体某一方面的机能受损甚至缺失后,可通过其他方面的超常发展得到部分补偿。互补性也存在于心理机能与生理机能之间。(五)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个体差异性在不同层次上都存在。从群体的角度看,首先表现为男女性别的差异,它不仅是自然性上的差异,还包括由性别带来的生理机能和社会地位、角色、交往群体的差别。其次,个别差异表现在身、心的所有构成方面。其中有些是发展水平的差异,有些是心理特征表现方式上的差异。九.遗传及其作用(2006)P43(一)遗传的概念:遗传是指从上代继承下来的解剖生理上的特点,这些生理特点也叫遗传素质。遗传是个体发展的物质前提。(二)遗传的作用:1.遗传素质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可能。2.遗传素质的差异是造成个体间个别差异的原因之一。3.遗传素质的成熟制约身心发展的水平及阶段。4.遗传素质仅为人的发展提供物质前提,而不能决定人的发展。十.环境对人的作用P44(一)环境使遗传提供的发展可能性变成现实。(二)环境决定人的发展方向、水平、速度和个别差异。十一.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2008)P45(一)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培养人的活动。(二)学校教育是通过专门训练的教师来进行的,相对而言效果较好。(三)学校教育能有效地控制、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十二.学校教育在影响人的发展上的独特功能(2007、2008)P46(一)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作出社会性规范。(二)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三)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具有即时和延时的价值。(四)学校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十三.童年期儿童的学习特征(2010)P50(一)低年级儿童难以深刻理解学习的意义。(二)学习动机是希望得到老师的称赞、父母的夸奖。(三)学习兴趣与习惯。低年级学生对学习过程的形式感兴趣,而对学习内容和结果的兴趣相对较弱,教师应善于利用这一点安排教学过程。(四)对学习结果的重视随年龄而增。十四.小学教育的具体任务(2009)P51(一)根据童年期儿童的生理发展水平,允许他们进行系统的学习,但不应过度疲劳和过度紧张。老师应培养小学生坐、立、写字与看书的正确姿势,注意锻炼儿童的小肌肉,逐步锻炼手部的细动作,但应避免剧烈的运动。(二)培养小学生有目的有顺序地进行观察;引导儿童从知觉事物表面特征发展到知觉事物的本质特征。不断地向学生提出要求并及时提示,使小学生的有意注意得到发展。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帮助学生学会分析、综合、抽象、概括,逐步发展逻辑思维的能力。注意培养小学生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评价能力。(三)使小学生了解学习在人一生中的重大价值,培养小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并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养成儿童认真学习、积极思考的优良的学习品质。(四)培养小学生初步的分辨是非的能力,逐步发展儿童对道德的理解能力,能对社会上的各种现象进行初步的分析与思考,逐步学会科学地看待社会和人生问题。培养儿童初步的自我评价和自我教育能力。十五.学生的学习是人类学习的一种特殊形式,它的特殊性表现在(2009)P55(一)学生以学习为主要任务。(二)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学习。(三)学生所参加的是一种规范化的学习。十六.学生的义务(2006、2008)P60(一)遵守法律、法规。(二)遵守学生行为规范,尊敬师长,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三)努力学习,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四)遵守所在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的管理制度。十七.教师职业的特点(2006、2008)P61(一)传道者角色。教师负有传递社会传统道德、价值观念的使命。(二)授业、解惑者角色。教师是社会各行各业建设人才的培养者,他们在掌握了人类经过长期的社会实践活动所获得的知识经验、技能的基础上,对其精心加工整理,然后以特定的方式传授给年轻一代,并帮助他们解除学习中的困惑,启发他们的智慧,形成一定的知识结构和技能技巧,成为社会有用的建设者。(三)示范者角色。教师的言行是学生学习和模仿的榜样。(四)管理者角色。教师是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管理者,需要肩负起教育教学管理的职责,包括确定目标、建立班集体、制定和贯彻规章制度、维持班级纪律、组织班级活动、协调人际关系等等,并对教育教学活动进行控制、检查和评价。(五)父母与朋友角色。高年级学生则往往愿意把教师当作他们的朋友,也期望教师能把他们当作朋友看待,希望得到教师在学习、生活、人生等多方面的指导,希望教师能与他们一起分担痛苦与忧伤,分享欢乐与幸福。(六)研究者角色。教师的工作对象是充满生命力的、千差万别的活的个体,传授的内容是不断发展变化着的人文、科学知识,这就决定了教师要以一种变化发展的态度来对待自己的工作对象、工作内容,要不断学习、不断反思、不断创新。十八.教师职业专业化的条件(2006、2007、2009、2010)P63(一)教师的学科知识素养。教师的学科知识素养是教师胜任教学工作的基础性要求,有别于其他专业人员学习同样学科的要求。教师必须精通所教学科的基础性知识和技能,熟悉学科的基本结构和各部分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了解与该学科相关的知识、学科的发展动向和最新的研究成果以及学科领域的思维方式和方法论。(二)教师广泛的文化素养。教师的任务不仅是“教书”,更重要的是要教会学生怎样做人、怎样学习、怎样做事、怎样健体,没有广泛的文化素养和宽厚的文化底蕴是不行的。(三)教师的教育专业素养。1.敬业。作为教师,敬业是使其他素养成为可能的重要特征,也是其成为一名优秀教师的第一要素。2.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1)要具有时代特征的教育观。(2)要具有时代特征的学生观。(3)要具有全面发展的教育质量观(2009)P65。①全面发展的教育质量观要求教师能够认识到,评价教育教学质量高低的是学生整体素质的发展状况,而不是仅凭考试成绩。②考试成绩可以作为评价教学质量的一个标志,但不应成为主要和唯一的标准。③教育质量的评价标准,应当是德智体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④教学质量的评价标准,应当根据学科的性质和特点,衡量学生各项基础素质的发展状况。3.掌握教育理论和具有良好的教育能力。(1)对所教知识进行加工处理的能力。(2)向学生传授知识、施加影响的能力。①语言表达能力。②组织管理能力。4.具有一定的研究能力。重视进行科研的教师,才能不停留于照本宣科,在教学过程中贯注进自己的思想感情,激励学生的探索精神。十九.教师的人格特征(2009)P67(一)情绪稳定,性格开朗,兴趣广泛。(二)坚定的意志和积极的进取精神。(三)心胸开阔,兼容并包。二十.学生和教师的关系(2010、卷二)P68(一)教学上的授受关系。师生在教育内容的教学上结成授受关系,这是有关师生在教学中关系的最简单的表述。1.从教育内容的角度说,教师是传授者,学生是接受者。2.学生主体性的形成,既是教育的目的,也是教育成功的条件。3.对学生指导、引导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二)人格上的平等关系。师生关系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关系。1.学生作为一个独立的社会个体,在人格上与教师是平等的。2.严格要求的民主的师生关系,是一种朋友式的友好帮助的关系。(三)社会道德上的相互促进关系。师生关系在社会道德上是相互促进的关系。1.师生关系从本质上讲是一种人一人关系,但这种关系在现今的学校教育中被异化为人一物关系,使师生关系变得机械而毫无生气。2.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不仅仅是知识上的、智力上的影响,更是思想上的、人格上的影响。二十一.制约课程的主要因素(2008)P73(一)一定历史时期社会发展的要求及提供的可能。(二)一定时代人类文化及科学技术发展水平。(三)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能力基础及其可接受性。(四)课程理论。二十二.教科书的编排(2006)P82(一)教科书的编排形式要有利于学生的学习,符合卫生学、教育学、心理学和美学的要求。(二)教科书的内容阐述要层次分明;文字表述要简练、精确、生动、流畅;篇幅要详略得当。(三)教科书标题和结论要用不同的字体或符合标出,使之鲜明、醒目。封面、图表、插图等,要力求清晰、美观。字体大小要适宜,装订要坚固,规格大小、厚薄要适度,便于携带。二十三.教科书的作用(2006)P82(一)教科书是学生在学校获得系统知识、进行教学的主要材料,它可以帮助学生掌握所学学科的内容;同时也便于学生预习、复习和做作业。(二)教科书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它为教师的备课、上课、布置作业、学生学业成绩的检查评定提供了基本材料。(三)根据课程计划对本学科的要求,分析本学科的教学目标、内容、范围和教学任务。(四)根据本学科在整个学校课程中的地位,研究本学科与其他学科的关系,理论与实践相联系的基本途径和最佳方式,确定本学科的主要教学活动、课外活动、实验活动或其他社会实践活动,对整个教学阶段的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作出统筹安排。二十四.教师正确使用教科书应做到(2009)P85(一)认真钻研和深刻理解教科书中各章、节、目之间,各篇范文之间的联系,从整体上掌握教科书的框架、脉络、知识、技能体系,并且通过教学,使学生也要理解和大体掌握。(二)透彻理解教科书中每个章节的内容,备课中围绕教学重点、难点、关键设计教学过程,设法调动一切教学手段,把重点和难点化为学生可以接受的信息。(三)教学中应充分利用教科书,包括有关图表、附录都应当重视。(四)由于最新的科学成果尚未在教科书中及时得到反映,教师还应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知识基础等实际情况,灵活引进适合学生年龄特点、为学生能理解的有关学科的新知识。(五)能结合本地区的需要,适当补充本民族、本地区乡土教材。(六)在教学中,教师还应当指导学生充分运用好教科书。二十五.小学阶段课程的性质(2006)P85(一)普及性。小学阶段教育是义务教育,义务教育是国家为每个适龄儿童提供的基础教育,应提供均等的就学机会,课程应适应儿童发展的不同需要,针对全国绝大多数学生,保障学生法定的受教育年限,教育质量要符合国家基本标准。(二)基础性。小学教育是为每一个学生今后的发展和从事终身学习打基础的教育,是提高全民族素质的教育,不是精英教育、专业教育,因而它的课程内容和要求应该是基础的、有限的和具有发展性的,不能被任意扩大、拔高。

(三)发展性。小学教育的课程设置要给学生全面、丰富的发展留有充足的时间和空间,应有利于学生自主、多样、持续的发展。

二十六.我国小学课程设计的原则(2009、2010)P86(一)高度的科学性和高度的思想性的统一。(二)要以实现教育目的和学校培养目标为最终目的。(三)要适应小学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二十七.我国小学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2005、卷三)P89(一)加强综合性,突出课程的整体教育功能。确立学习领域,设置综合学习活动,加强学科问知识的整合。学习领域是根据学生发展的需要提出的,它有利于改变目前过分强调分科的状况,有利于发挥地方在课程改革中的作用,有利于课程的综合化、多样化。国家将按照学习领域制定课程标准。(二)加强实践性,突出学生自主性、探索性学习。突出学校学习与学生经验的联系,明确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课程设计将强调自主性、探索性、实践性,保证学生的自主学习和亲身实践,注重学生的探索,注重学生获得各种直接经验。(三)加强弹性,体现课程的适应性。明确地方课程与学校课程在整个课程计划中所占的比重,不同学科领域的课时规定给地方教育部门留有一定的余地,不同学科的课时规定给学校留有一定的余地,地方教育部门在地方课程中可以决定学习领域与课时的比例分配,学校课程中学校可以依据本校实际情况决定校本课程方案。二十八.教学的意义(2007)P91(一)教学是传授系统知识、促进学生发展的最有效的形式。(二)教学是进行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实现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三)教学是学校工作的中心环节,学校工作必须坚持以教学为主。二十九.小学教学的任务(卷二)P92(一)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二)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三)发展学生体力,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四)培养小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基础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三十.学生个体的认识的特殊性P95(一)认识的间接性。(二)认识的交往性。(三)认识的教育性。(四)有领导的认识。三十一.教学过程的特点(2010、卷一)P96(一)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结合。1.学生认识的主要任务是学习间接经验。2.学生学习间接经验要以直接经验为基础。(二)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卷一)P97。1.掌握知识是发展智力的基础。智力发展是掌握知识的重要条件。2.防止单纯抓知识教学或只重能力发展的片面性。(三)掌握知识与提高思想相结合。1.学生思想的提高以知识为基础。2.学生思想的提高又推动他们积极地学习知识。3.在教学中要防止两种偏向。(四)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动性相结合(2010)P99。1.承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于组织者的地位,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的主导作用表现在:教师的指导决定着学生学习的方向、内容、进程、结果和质量,起引导、规范、评价和纠正的作用。教师的教还影响着学生学习方式以及学生学习主动性、积极性的发挥,影响着学生的个性以及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2.承认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地位,充分发挥学生参与教学的主体能动性。在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其能动性具体表现在:受学生本人兴趣、需要以及所接受的外部要求的推动和支配,学生对外部信息选择的能动性、自觉性;受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思维方式、情感意志、价值观等制约,学生对外部信息进行内部加工的独立性、创造性。3.建立合作、友爱、民主平等的师生交往关系。教学过程是师生共享教学经验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师生共同明确教学目标,交流思想、情感,实现培养目标。三十二.贯彻直观性原则的基本要求(2010)P104(一)正确选择直观教具和现代化教学手段。直观教具可分两类:一是实物直观,包括各种实物、标本、实验、参观;二是模象直观,包括各种图片、图表、模型、幻灯片、录像带、电视和电影片等。(二)直观要与讲解相结合。(三)重视运用语言直观。教师用语言作生动的讲解、形象的描述,能够给学生以感性知识,形成生动的表象或想像,也可以起直观的作用。三十三.贯彻启发性原则的基本要求P105(一)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二)启发学生独立思考。(三)启发学生将知识创造性地用于实际。三十四.贯彻巩固性原则的基本要求(2007、2009)P107(一)在理解的基础上巩固。(二)重视组织各种复习。(三)在扩充改组和运用知识中积极巩固。三十五.贯彻因材施教原则的基本要求(卷一)P108(一)针对学生的特点进行有区别的教学。(二)采取有效措施使有才能的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三十六.贯彻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的基本要求(2008)P109(一)书本知识的教学要注重联系实际。(二)重视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三)正确处理知识教学与技能训练的关系。(四)补充必要的乡土教材。三十七.选择与运用教学方法的基本依据P110(一)教学目的和任务的要求。(二)课程性质和教材特点。(三)学生特点。(四)教学时间、设备、条件。(五)教师业务水平、实际经验及个性特点。三十八.讲授法的基本要求(2007)P110(一)讲授内容要有科学性、系统性、思想性。(二)注意启发。(三)讲究语言艺术。三十九.班级授课制的优点(2006、2008、卷二)P114(一)有严格的制度保证教学的正常开展和达到一定质量。(二)有利于大面积培养人才。(三)有利于系统知识的传授。(四)能够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四十.一堂好课的标准(2009)P117(一)要有明确的教学目的。教师要明白这堂课应使学生掌握些什么知识和技能,要养成什么行为方式和品格,要有怎样的态度,要学会什么方法等。(二)正确的教学内容。要保证教材的科学性和思想性,正确处理教材,把握教材的重点难点。(三)恰当的教学方法。(四)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和整洁的板书。(五)有严密组织的教学过程。四十一.课外作业的布置和批改(卷一)P117(一)内容符合教学大纲和教科书。(二)分量适宜,难易适度。(三)规定完成时间。(四)及时批改作业。四十二.课外辅导(卷三)P118(一)课外辅导是对课的补充和延伸,它的内容有:1.给学生解答疑难问题。2.给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或缺课的学生补习。3.指导学习方法。4.对尖子学生作提高性指导。5.为有学科兴趣的学生提供课外研究的帮助。6.开展课外辅助教学活动,如参观、看教学影片或录像。7.指导学生的实践性和社会服务性活动等。辅导的方式主要有集体和个别辅导两种。(二)提高课外辅导的质量,教师要注意:1.从实际出发,具体分析,做到因材施教。2.辅导要目的明确,采用启发式,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积极性,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3.教师要注意态度,师生平等相处,共同讨论,使学生有问题可问。4.加强思想教育和学习方法的指导,提高辅导效果。四十三.小学德育过程的特点(2007、2010)P131(一)德育过程是一个促使儿童知、情、意、行互动发展的过程。(二)德育过程是一个促使儿童品德结构不断建构完善的过程。(三)德育过程是一个多种因素互动、反复且长期的逐步提高的过程。(四)德育过程是一个儿童自我教育能力逐步提高的过程。四十四.我国小学德育的主要原则(2008、2009、2010)P134(一)导向性原则。(二)疏导原则。贯彻疏导原则的基本要求是(2008)P135:1.讲明道理,疏导思想。2.因势利导,循循善诱。3.以表扬激励为主,坚持正面教育。(三)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四)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贯彻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的基本要求是(2010)P136:1.要统一学校内部各方面的教育力量。2.要统一社会各方面的教育影响。3.对学生进行德育要有计划有系统地进行,做好衔接工作,使对学生的教育前后连贯一致。(五)因材施教原则。贯彻因材施教原则的基本要求是(2009)P137:1.深入了解学生的个性特征和内心世界。2.根据学生的个人特点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3.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有计划地进行教育。四十五.德育的途径(2007)P137(一)思想品德课与其他学科教学。(二)课外活动与校外活动。(三)劳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