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九 9.23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课件综述_第1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九 9.23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课件综述_第2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九 9.23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课件综述_第3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九 9.23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课件综述_第4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九 9.23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课件综述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23讲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考点一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主干回顾】一、变化中的男女服饰近代服饰现代服饰背景鸦片战争后,从西方传入的文化、生活方式推动了中国人的个性解放(西方工业文明的影响)①新中国成立后:政治运动、中苏关系、思想观念和生产力水平的制约②改革开放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港台、_________的影响等欧美文化近代服饰现代服饰表现①西装:在__________后传入,民国成立后流行②中山装:______在吸收欧美服饰优点的基础上设计③女性服装:20世纪20年代之后,改良_____成为城镇新潮女性日常着装①新中国成立初期:流行_______和以_______、连衣裙为特征的苏式服装②20世纪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末:_____和“干部服”盛行③改革开放以后:开始由穿得暖向穿得好、穿得_____、穿得个性过渡鸦片战争孙中山旗袍中山装列宁装军装时尚近代服饰现代服饰趋势由拘谨、保守、呆板、等级森严向美观、适体、方便、平民化转变【特别提醒】1.中国近代进步力量对社会习俗的冲击(1)维新派反对缠足,反对鬼神迷信,反对吸食鸦片,主张断发易服,提倡近代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等。(2)辛亥革命后南京临时政府以国家的名义颁布了改易社会风俗的政令,确立了近代新生活礼俗的合法地位。(3)新文化运动中,批判旧道德、旧礼俗,提倡新道德、新风尚。2.近现代服饰变化的阶段特征(1)第一阶段:鸦片战争至新中国成立西服、中山装、新式旗袍等并存于世,体现出中西合璧、土洋并存和向美观、适体、方便、平民化转变的趋势。(2)第二阶段:新中国成立至十一届三中全会苏式服装和军装的流行,说明了受政治影响,与革命相关的服饰成为主流,衣着朴素,封闭性强。(3)第三阶段: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服饰由最基本的防冷保暖向美观大方转变,各种款式的服装层出不穷。二、并行于世的中西餐1.中餐:四大菜系,即_____、粤菜、川菜、淮扬菜。2.西餐:从19世纪40年代起,西餐传入中国,出现中西餐并行局面。鲁菜三、居室建筑的演进1.鸦片战争后,在租界西式住房开始大量出现。2.20世纪30年代前后,京、津等地开始出现_________的新式住宅。完全欧化【特别提醒】3.近代文明婚礼出现的原因和影响(1)原因:西方民主思想在中国的传播;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张改革传统婚姻制度,革命派提倡婚姻自由;新一代知识分子,尤其是走向社会的女青年敢于身体力行,冲破封建牢笼。(2)影响:进一步宣传了“自由”“平等”的思想,有利于社会进步和妇女解放。四、习俗风尚的变革1.变革原因: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生巨大变革,如_________、新文化运动、新中国的成立以及__________等。辛亥革命改革开放2.主要表现:(1)近代。①婚俗:清末民初,青年男女主张婚姻自主,仿效西式婚礼。新中国成立后,恋爱自由,_________成为时尚。②丧礼:趋于简化,出现西方色彩的新式丧礼。③其他:民国后开展了_________、迫令放足等活动。公历在官方活动中得以实施。_________取代传统的跪拜作揖,握手逐渐成为社交场合的常见礼节。婚姻自主剪辫易服点头鞠躬【特别提醒】4.中国近代社会习俗风尚变革的特点(1)中西合璧、土洋并存是其典型特征。(2)删繁就简、婚姻自主是婚姻礼俗变迁的主要特征。(3)平等、民主、文明等是社会习俗发展的主要趋势。(4)发展不平衡。通商口岸、大城市变化较快、较大,而广大农村及偏远落后地区变化慢、小。(2)新中国成立后。①婚姻风俗:恋爱自由、_________成为一种时尚。②丧葬风俗:殡葬风俗由土葬开始向_____改革。婚姻自主火葬【特别提醒】5.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规律(1)由被动接受到主动向西方学习。(2)社会生活的变化随着中国近代社会经济、社会思想的变化而不断加深。(3)社会生活的变化在地域之间存在着严重的不平衡。(4)变化的实质是东西方文化的激烈碰撞,结果是中西方文化逐渐融合,且保留中华民族特色。【史论要旨】1.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逐步从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型。中西文化的碰撞和交汇,促使新事物和思想观念冲击着中国的社会生活。2.中国近代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的变迁经历了由盲目排外到学习西方、由传统向现代渐进的过程,体现新旧并存、中西合璧的特征。3.新中国改革开放前的物质生活和生活时尚体现出统一性特点,受政治运动影响较大;改革开放后,生活时尚向个性化方向发展,受经济发展和外来文化影响较大。【史料探究】1.近现代社会服饰的变迁材料(2013·重庆文综改编)“文化大革命”时期……穿一身“国防绿”、腰间系一条帆布大板带、肩背军挎包成为青年男女尤其是大中专学生追求的一种时尚。20世纪80年代,色彩鲜艳、款式时髦的服装逐步在大众中流行。毛皮大衣、羽绒服、西服、呢大衣等各种服装充分展现穿着者的风采与魅力。民众受西方现代文化的影响较大,中国服饰正式走向了多元化。——摘编自陈志华、朱华《中国服饰史》探究1:根据上述材料,归纳中国民众的服饰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导致这种变化的主要因素。提示:(1)变化:由单一服饰到多元化服饰。(2)因素:改革开放;经济和社会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民众思想观念变化;外来文化影响。2.习俗风尚的变革材料一(2014·天津文综改编)天津通商后不出十年,租界里中国人的时髦打扮已变成“短衫窄裤,头戴小草帽,口衔烟卷,时辰表链,特挂胸前”。甲午战争前,即便是内地甚至某些乡村,日用洋货也有所流行。洋货成为某些人生活的必需品,原先的“扬气”“今则竟曰‘洋气’了”。——摘编自孙燕京《晚清社会风尚研究》探究2:材料中的“洋气”是指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从“扬气”变为“洋气”的原因。提示:洋气:西方式生活时尚。原因:西方列强的入侵,西方商品的输入,西方文化的影响。

材料二父母之命这句话固然视为天经地义不可改易的,但是我们现在做父母的应该要晓得,这几千年来的礼教风俗到了今天决计行不通!……做父母的应该要明白些现在世界的大势!闭关自守,做不到了;农业经济组织下的状态,保不住了。——陆秋心《婚姻问题的三个时期》(《新妇女》1920年4月15日)探究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婚姻礼俗发生了什么变化?影响因素是什么?提示:变化:由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发展到婚姻自主。影响因素:西方工业文明的传播;中国传统经济基础的变化冲击了传统习俗;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等。【名家评史】【观点】20世纪初,对于清朝统治者当年强迫汉人接受的发辫,大多数人都主张剪去,并且认为“不剪发不算革命”“也不算时髦”。在服饰上,“一切前清官爵命服及袍褂、补服、翎顶、朝珠,一概束之高阁”,人们穿衣“务趋自由平等的理性原则建立起来的一种完美时髦”。当时一般人认为,西方的社会生活是依据天赋人权等理性原则建立起来的理想社会模式,代表着社会进步的方向。相比之下,中国传统的社会生活则充满着陈旧愚俗,不符合时代潮流,非改革不可。以致在民国初形成了这样一种社会心理:认为谁接受西方的社会生活习俗,谁就是文明、开化,属于新派人物。——王文泉主编《中国近代史》

【解读】作者对近代中国社会生活领域的新现象以及对出现新现象的原因分析。(1)材料体现了20世纪初人们把剪发辫、易服饰、接受西方生活习俗视为时尚的新现象,近代中国社会生活领域发生了巨变。(2)作者认为由于辛亥革命的推动、民主思想的传播、进步人士的提倡、社会心理的认同等因素推动了近现代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变化。考点二交通、通信工具的进步和大众传媒的发展【主干回顾】一、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1.交通工具的更新:人力车近代城镇中重要的交通工具自行车19世纪中后期传入中国,20世纪50年代以后有了自己的自行车_______,中国有“自行车王国”之称制造厂轮船1865年4月,中国建成自行设计的第一艘轮船,1872年创办的_______________是近代中国最早的航运企业城市公共交通①电车:1906年,_____建成了第一个有轨电车交通系统②公共汽车:1924年_____开始有公共汽车运行③地铁:1969年_________开始运营上海轮船招商局天津上海北京地铁火车①19世纪末20世纪初,铁路建设进入快速发展期②2003年,___________列车投入运营,是世界上第一条商业化运营的磁悬浮列车专线③2006年,_________投入运营,在我国铁路建设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飞机起始于20世纪20年代初,30年代中期形成覆盖大半个中国的航空网上海磁悬浮青藏铁路【特别提醒】1.影响中国近代交通发展的因素2.邮电通信设施的逐渐完善:(1)邮政。①1866年,海关开始试办邮政。1896年“___________”正式成立。②辛亥革命后,大清邮政改称_________,邮局邮路扩展。③1949年11月,中华人民共和国_______成立,开创邮政和电信合一的新时代。大清邮政局中华邮政邮电部(2)电报。①有线电报:1877年,丁日昌在台湾架设电报线,成为中国人自办_________的开端。②无线电报:1906年创设_________。(3)电话。①_____年电话传入中国。②截至2003年第三季度末,中国电话用户总数已超过五亿户,居世界_______。有线电报无线电报1882第一位【特别提醒】2.近代交通事业发展的特点和影响(1)特点:①近代中国交通业逐渐开始近代化的进程,铁路、水运和航空都获得了一定程度的发展。②近代中国交通业受到西方列强的控制和操纵。③地域之间的发展不平衡。(2)影响:①积极影响:促进了经济发展,改变了人们的出行方式,一定程度上转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加强了中国与世界各地的联系,丰富了人们的生活。②消极影响:有利于外国的政治、经济侵略,便利了对中国的掠夺。二、大众传媒的发展1.大众报业的发展:(1)西人办报:从19世纪40年代到90年代,在华_______兴起了一股办报的热潮。传教士(2)国人办报。①1872年《_________》出版,开创了国人办报的先例。②维新运动中,国人办报形成高潮,影响较大的有《_________》《强学报》《时务报》。③民国成立后,_______报刊更加活跃,并根据知识性与趣味性相结合的原则,实现了专门分工。昭文新报中外纪闻通俗性【特别提醒】3.近代外国人在华办报的影响(1)部分外报在列强入侵过程中充当了文化的先遣队,是对中国进行文化侵略的重要阵地,同时也是列强侵华的重要工具和手段。(2)尽管部分外报扮演了不光彩的角色,但其积极作用不容忽视,其本身就是一种近代文明的表征和近代文化的载体,因此它在客观上起到过一定的积极作用。4.维新运动期间“第一次国人办报高潮”的特点和影响(1)主要特点:数量大,我国新闻史上前所未有;地区广,由沿海城市延伸到内地;品种多,出现多种专门报刊等。其主旋律是提出了变法图强和体制革新的观点,大力宣传维新变法。(2)影响:①向读者进行了资产阶级思想的启蒙教育。提倡资产阶级新文化,介绍进化论学说,对陈腐的封建思想文化进行批判。②向读者进行了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的教育。③维新派的办刊宣传活动有力地推动了维新运动的发展。④开政治家办报的先河,提高了报人、报业的社会地位,推动了近代新闻事业的发展。5.近代报刊业的影响2.广播影视的普及:(1)广播:1928年8月,近代中国第一座全国性广播电台——_____________在南京开播。(2)电影。①1896年8月,上海徐园“又一村”放映“西洋影戏”,这是中国首次放映电影。②1905年,《_______》是中国人自己摄制的第一部影片。中央广播电台定军山③民国时期,国产电影获得快速发展。④改革开放后的名作有《小花》《_______》《霸王别姬》等。(3)电视:1958年,中国第一家电视台___________开始试播。1978年北京电视台更名为___________。红高粱北京电视台中央电视台3.互联网与民众生活的渐变:(1)兴建。①1993年中国的第一条___________正式开通。②2008年底,互联网普及率超过全球平均水平,农村网民规模增速超过城镇。互联网专线(2)影响。①积极:改变了人们的工作、学习、生活和交往方式,催生着当代中国_________的新观念和新模式。②消极:存在着信任度和安全感较低、沉迷网络等负面影响。经济生活【特别提醒】6.影视对人们生活的影响(1)影视作为信息传播媒介的时效性并不强,但制作比较精良,画面比较清晰,能让观众在较短的时间内得到充分的视觉和听觉享受,影响人们文化娱乐生活。(2)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影视中夹带大量商业广告,设置电视商场专题节目,引导人们消费,影响人们经济生活。(3)影视的教化功能,能给观众带来强烈的情感参与和情感体验,影响着人们的政治生活。【史论要旨】1.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环境下,铁路等近代交通遭到顽固势力的排斥,一定程度上还受到西方列强的控制和操纵,步履维艰。2.近代中国交通、通讯事业的发展促进了社会经济的进步,并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大大促进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3.近代报刊传递时事信息,促进了科学知识的普及,开阔了人们的视野。4.互联网正在改变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极大地推动了经济发展。【史料探究】1.近现代交通、通信事业的发展材料(2014·天津文综改编)20世纪末,中国百姓生活中,电话从“摇着打”到“走着打”,汽车从奢侈品到代步工具。……——严昌洪《20世纪中国社会生活变迁史》探究1:依据材料说明改革开放后中国人的生活发生了什么变化。提示:(1)通信:电话在百姓生活中使用广泛,方便了人们之间的交流。(2)交通:汽车成为代步工具,方便了人们的出行。2.近代报刊业的发展和影响材料一清末一首名为《报馆》的竹枝词写道:“是非曲直报中分,一纸风行四海闻。振聩发聋权力大,万般提创总由君。”探究2:该首竹枝词说明近代报刊具有哪些功能?提示:具有社会评论、宣传教育、启迪民众等功能。

材料二至于乙未之岁,东京革命党创办《民报》,树六大主义,而发挥民族革命、民权革命、民生革命之理,其思想之伟大,议论之精密,不只同志之士所推,即反对者亦为之倾服。——杨光辉等编《中国近代报刊发展概况》探究3:根据材料二,报刊在民主革命中发挥了什么作用?提示:革命党人创办《民报》等报刊宣传革命思想,说明报刊是当时宣传革命的主要阵地和武器,推进了民主革命的进程。【名家评史】【观点】若和世界先进各国相比,中国距现代式的模式之形成,尚相去甚远。……中国政府之力尚不能完全控制国境内的一切交通事业,中国自办的交通机关尚不能充分发挥其效能,因循浮惰营私的情形尚不能真正铲除;中国尚无能力在交通事业的建设上,作全部分的甚至一极小部分之材料上及机械上的自给,一根电线或一条枕木有时也要向洋人购得。领域太狭,普及的范围太小。这方面的人才还不太够用,专门研究的独立机构也甚为稀少。——白寿彝《中国交通史》1937年

【解读】本段材料指出了阻碍中国近代交通发展的主要障碍。根据材料中“政府之力尚不能完全控制国境内的一切交通事业”“因循浮惰营私的情形”可得出政府腐败无能是导致中国近代交通发展的障碍之一;“一根电线或一条枕木有时也要向洋人购得”说明近代中国技术落后,这是中国近代交通发展的障碍之一;“这方面的人才还不太够用,专门研究的独立机构也甚为稀少”说明近代中国人才缺乏。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变迁的原因和特点

1.原因:

(1)外来文化的影响和中西文化的交融。例如:鸦片战争后西方的生产方式和生活习俗传入,改革开放后中西文化的交流。(2)近代以来社会政治变革和民主思潮的推动。例如: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新中国的成立、文化大革命、改革开放等社会政治变革影响了社会习俗的变化。

(3)社会经济的发展。例如:自然经济的瓦解、近代民族工业的产生和发展、改革开放后生产力的迅速发展等。(4)政府政策的影响。民国政府的剪辫易服和迫令放足、新中国初期的意识形态的制约、新时期以来政府倡导文明之风等。2.特点:

(1)从地域看:由通商口岸城市、沿海城市向内地和市镇推进,存在着严重的不平衡性。

(2)从过程看:从西方引进,有较强的殖民地色彩,且中西、新旧并存,甚至中西合璧、相互渗透。(3)从水平看:断发运动迅速且彻底。不缠足运动虽然起步早,可是进展缓慢,并且沿海和内地水平不一。

(4)从动力看:每一次服饰、习俗等方面的变化都与当时社会运动的推动有关。【考题印证】材料(2015·全国卷Ⅱ·T41)1950-2008年我国部分节假日一览表表能够反映我国节假日变化的多种趋势。指出其中一种变化趋势并说明形成的历史原因。【解题思路】主题归纳知识迁移表格内容:1950-2008年我国节假日名目增多,总天数增加,国庆节等个别节假日天数增多。影响近现代社会生活变化的因素答案:示例:改革开放后法定假日总天数从少到多。原因:实行改革开放,社会、经济发展迅速;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休闲娱乐需求增加;增加假日成为促进经济发展的一种手段;政府更加注重民生。(“示例”只作阅卷参考,不作为唯一标准答案。)【考向揭秘】1.已考角度:近现代节假日的变化趋势及原因;近代维新派重视易服的主要原因;婚姻礼俗的演变及社会背景;近代断发的政治意义;影响社会风尚的因素等。2.预测角度:(1)综合近代以来断发易服、废止缠足、婚丧礼俗变迁等任一方面,结合时代背景,考查社会生活变化与社会政治、经济、思想等的因果关系。(2)从近现代服饰变化的内容、实质、与工业文明和全球化进程的关系等角度命题。(3)以社会生活史、档案数据等切入,考查近现代风俗习惯变化的原因、特点及意义。中国近代报刊业发展的原因及影响

1.原因:

(1)内因:中国近代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生和发展为报刊业提供了物质条件;近代社会形势的急剧变化,特别是鸦片战争前后,人们渴求对动荡社会信息的需求,促使各种报刊不断涌现,民主思想的传播促进了报刊业的发展。

(2)外因:西方报业的发展和文化扩张。2.影响:

(1)传播西方文明,促进思想解放。鸦片战争后,外国人在中国创办的报刊和中国人自己创办的报刊都促进了西方文明在中国的传播,有利于解放人们的思想。

(2)制造舆论、唤醒民众。戊戌变法时期、辛亥革命时期以及新文化运动期间,报刊成为宣传改良、革命和新文化的思想武器。(3)娱乐大众、传播新知。以休闲娱乐为特征的通俗性报刊,满足了市民文化消遣的需要,丰富了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知识性与趣味性相结合的专业性报刊,促进了新知识的传播。【考题印证】(2013·江苏单科·T6)1909年,《京华百二竹枝词》曰:“报纸于今最有功,能教民智渐开通。眼前报馆如林立,不见‘中央’有‘大同’(‘中央’‘大同’均为当时报纸名称)。”这一描述表明(

)A.报纸宣传成为变革根本动力B.描述者倡导报纸产业多元化C.描述者肯定报纸的教化功能D.报纸舆论受到专制政府控制【解题思路】主题归纳知识迁移关键词:“报纸于今最有功,能教民智渐开通”报纸是文化的载体,能传播知识,开启民智【解析】选C。A中“变革根本动力”说法错误,B中“报纸产业多元化”不能从材料中反映出来。题干材料中“报纸于今最有功,能教民智渐开通”表明报纸具有教化功能。D中“报纸舆论受到专制政府控制”从材料中也不能反映出来。【考向揭秘】1.已考角度:报刊的教化功能和作用,大众传媒理性分析社会时尚,广告事业的发展等。2.预测角度:(1)从近代政治、思想运动的角度出发,考查报刊的内容特点和影响。(2)从社会史观的角度,考查大众传媒的进步对人们社会生活方式、思维方式等方面的影响。【时空坐标】

【阶段特征】本专题从经济层面叙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以及近现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1.新中国成立初期,经历了三年的国民经济的恢复和“一五”计划建设,实现了由新民主主义经济到社会主义经济的转型;2.全面建设时期和“文化大革命”时期,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前进,留下了深刻的经验教训;

3.改革开放以来,以1992年党的十四大为分水岭,改革开放不断向纵深发展,实现了由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由对外封闭到改革开放的重大转折,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巨大的成就。4.鸦片战争以后,受西方文化影响,社会生活在动荡中发展变化。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衣食住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交通和通信手段进步,大众传媒不断发展。【纵横整合】一、新中国成立以来经济结构的调整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调整建立了高度集中、统一管理的计划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体制转变为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经济体制20世纪90年代以来,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结果新中国成立初期对于恢复国民经济、发展工业建设曾起到积极作用增强了企业活力,解放了生产力,工业得到发展,成就举世瞩目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使经济发展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活跃局面

二、新中国成立后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原因内容意义土地改革(1950-1952年)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严重阻碍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土地私有制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为农业及工业化开辟了道路原因内容意义农业合作化(1953-1956年)小农经济难以满足社会主义工业化需要;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要求走集体化道路,实现把土地等生产资料由私有制转为社会主义公有制提高了农村生产力,推动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发展原因内容意义人民公社化(1958-1983年)认为农业合作化规模越大、公有化程度越高,就越能推动经济发展以“一大二公”为特点,即合作社规模大,公有化程度高超越了农村生产力水平,挫伤了农民生产积极性原因内容意义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978年至今)人民公社体制严重阻碍了农村生产力发展在坚持土地公有制前提下,实行包产到户,分户经营,自负盈亏调动了农民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推动了农业发展

三、中国改革开放与苏俄新经济政策及美国罗斯福新政的比较中国的改革开放苏俄新经济政策美国罗斯福新政特点克服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前提下,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环节国家掌握经济命脉前提下,允许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允许商品交换国家干预经济的办法调节产销矛盾中国的改革开放苏俄新经济政策美国罗斯福新政经济类型公有制经济为主,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发挥市场的调节作用公有制经济为主,多种所有制经济并存,部分市场经济私有制为主,允许国家干预,市场经济主导结果经济发展,社会繁荣促进经济发展,但后来被废除美国摆脱危机、后被推广

四、近代以来中国人民社会生活四次大的变迁变迁时间历史背景变迁表现第一次鸦片战争后-辛亥革命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洋货大量涌入,上海等口岸被迫开放沿海沿江地区习俗受西方文明的冲击,衣食住行、行为观念等发生显著变化变迁时间历史背景变迁表现第二次1912—1949年推翻封建帝制,中华民国建立旧的习俗受到很大的冲击,人们的精神生活和社会生活发生相应的变化第三次新中国成立-1978年新中国成立、社会主义制度确立一些社会丑恶现象消失,人们的精神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变迁时间历史背景变迁表现第四次改革开放后改革开放和综合国力上升人民的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生活丰富多彩,并且与世界共同进步(九)探究开放型非选择题【理论阐释】

1.题型特点:以文字或图片、表格等历史信息为载体,以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形式,提出探究性的主题,运用所学知识和学习能力,论证观点或发表见解,提出观点说明理由。这种题型的特点是:

(1)设问开放。给出多个结论,自己做出选择。(2)思维多向。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地分析和解答。

(3)答案多元。答案弹性较大,评分标准灵活。

2.命题思想:探究类试题是通过对材料的研究、分析、探讨,考查探究学习能力、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注重创新性、实践性和综合性。【典例展示】(2015·全国卷Ⅰ·T41)(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有历史学者为说明近代以来科学技术在生产力发展中的作用,引用了如下公式:生产力=科学技术×(劳动力+劳动工具+劳动对象+生产管理)这一公式表明,科学技术有乘法效应,它能放大生产力诸要素。——摘编自齐世荣总主编《世界史》运用世界近现代史的史实,对上述公式进行探讨。(说明:可以就科学技术与公式中一个或多个要素之间的关系进行论证;也可以对公式进行修改、补充、否定或提出新公式,并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解析】科学技术不仅是现实的直接生产力,而且成为影响生产力诸要素中的主导要素,成为决定生产力发展的第一要素。科学技术的乘法效应,有力地表现了它在生产力发展中的首要地位和作用。科学化的劳动者所具有的能力,远远超过普通人的能力,会创造出更多的价值。先进的劳动工具对生产力的发展起巨大的作用。随着科技的进步,新材料已成为重要的劳动对象。管理也是生产力,现代管理极大地依赖先进的科学技术。探讨公式时,注意从以上几个方面任选几个要素,结合科学技术在生产力诸要素中的地位加以论述。答案:略【策略指导】第一步:仔细审题,明确题意。认真解读材料,明确材料观点。第二步:回归课文,落实内容。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