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解读

《WS/T 193-1999 大骨节病病情监测方法》是一项由中国卫生部发布的行业标准,旨在规范大骨节病(又称卡申贝克氏病)的病情监测流程与方法。该标准适用于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医疗机构等开展的大骨节病流行区人群健康状况调查及病例管理工作中。

根据该标准,大骨节病病情监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 监测对象:主要针对居住在已知或疑似存在大骨节病流行区域内的所有居民进行监测。
  • 监测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患者基本信息收集、临床症状观察记录、X线检查结果分析等。其中,特别强调了对于手足关节肿大、疼痛以及活动受限等症状的关注。
  • 诊断依据:依据患者的临床表现、体征以及影像学检查结果综合判断是否符合大骨节病的诊断标准。同时,也规定了不同严重程度下的具体评判指标。
  • 数据报告与处理:要求定期汇总并上报监测到的数据信息至上级主管部门,并对异常情况进行及时反馈和处理。
  • 质量控制:为了保证监测工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WS/T 193-1999》还提出了关于培训参与人员、校准使用仪器设备等方面的要求。


如需获取更多详尽信息,请直接参考下方经官方授权发布的权威标准文档。

....

查看全部

  • 废止
  • 已被废除、停止使用,并不再更新
  • 1999-11-26 颁布
  • 2000-05-01 实施
©正版授权
WS/T 193-1999大骨节病病情监测方法_第1页
WS/T 193-1999大骨节病病情监测方法_第2页
WS/T 193-1999大骨节病病情监测方法_第3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5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WS/T 193-1999大骨节病病情监测方法-免费下载试读页

文档简介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行业标准WS/T193—1999大骨节病病情监测方法SurveillancemethodonprevalenceKashin-Beckdisease1999-11-26发布2000-05-01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发布

WS/T193-1999前为科学、准确地学握大骨节病的病情动态,指导防治工作,并为在全国范围内控制大骨节病提供决策依据,特制定本标准。我国卫生部原地方病防治司于1989年编印《大骨节病防治手册》该书中曾提到“大骨节病病情监测方案”,但未正式成为本病的监测方法标准。本标准出台后将取代原“大骨节病病情监测方案”。本标准与原“监测方案"的主要技术内容不同之处是:1)监测点的选择不同:2)病情监测对象不同:3)监测指标不同本标准的附录A、附录B都是标准的附录。本标准由卫生部疾病控制司提出。本标准起草单位:山西省地方病防治研究所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周振龙、陈永祥、姜祯善、宁国栋、邓天恩本标准由卫生部委托中国地方病防治研究中心负责解释,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行业标准大骨节病病情监测方法WS/T193-1999SurveillancemethodonprevalenceKashin-Beckdisease1范围本标准规定了大骨节病病情动态监测方法本标准适用于全国各级大骨节病防治研究单位对各种不同类型病区的病情进行监测、引用标准下列标准所包含的条文,通过在本标准中引用而构成为本标准的条文。本标准出版时,所示版本均为有效。所有标准都会被修订,使用本标准的各方应探讨使用下列标准最新版本的可能性。GB16003-1995大骨节病诊断标准GB16007-1996大骨节病病区控制及考核验收方法3大骨节病病情监测方法3.1监测点的确定3.1.1各地依据已掌握的病情资料,选择活跃重病村作为病情监测点3.1.2X线检出率>10%的病区选当前病情最活跃的病村。3.1.3已经考核验收达到控制大骨节病的病区,选历史患病率最高的病村。3.1.4X线检出率未达到>10%的病区,选当前X线阳性率最高的病村。3.1.5监测点以行政村为单位,总人口数应大于500人,人口数少的村应跨入就近病村。3.1.6已定的监测点,五年不变。3.2病情监测对象3.2.17~12岁在校儿童每年进行一次临床普查,普查率>95%。3.2.2每年X线检查对象为7~12岁儿童,每个监测点不少于50例3.3病情监测指标3.3.17~12岁儿童临床病情“)I"、I。、I各类病人数;b)1以上患病率(%)。3.3.27~12岁儿童X线病情,a)X线检出率(%)b)干能端检出率(%)c)骨端检出率(%)d)三联征检出率(%)3.4监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提供的标准文本仅供个人学习、研究之用,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 本站所提供的标准均为PDF格式电子版文本(可阅读打印),因数字商品的特殊性,一经售出,不提供退换货服务。
  • 3. 标准文档要求电子版与印刷版保持一致,所以下载的文档中可能包含空白页,非文档质量问题。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