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鲁教版第四单元追寻文明的踪迹兰亭集序_第1页
高中语文鲁教版第四单元追寻文明的踪迹兰亭集序_第2页
高中语文鲁教版第四单元追寻文明的踪迹兰亭集序_第3页
高中语文鲁教版第四单元追寻文明的踪迹兰亭集序_第4页
高中语文鲁教版第四单元追寻文明的踪迹兰亭集序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兰亭集序》导学案【学习目标】1.掌握文中的特殊句式及重点实词、虚词的意义用法,增强文言文阅读能力。2.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领悟作者对人生重大问题的深切感慨。【学习重点】了解由这次集会而引起的人生无常的感慨,认识作者深沉感叹中所蕴含的积极情绪。预习导学(第一课时)作者简介王羲之,东晋书法家,有“书圣”之称。小时候就从当时著名的女书法家卫夫人学习,十二岁时经父亲传授笔法论。后博采众长,草书师法张芝,正书得张力于钟繇。观摩学习“兼撮众法,备成一家”,达到了“贵越群品,古今莫二”的高度。也长于诗文,字和文任意而行,得自然之妙,风格潇洒放脱。王羲之曾经一度做官,历任秘书郞、宁远将军、江州刺史,后为会稽内史,领右将军,人称“王右军”、“王会稽”。他关怀国事,在政治上曾有积极用世的一面,后辞官归田,以山水为娱,好服食养性,胸怀旷达,为时人敬重。《兰亭集序》由来兰亭,是东晋时期会稽郡治山阴(今浙江绍兴市)城西南郊名胜。这里山清水秀、风景幽雅,是当时名流雅士时常集会的地方。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二日,五十一岁的王羲之(当时任会稽内史)邀请友人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人在兰亭聚会,他们做曲水流觞之饮,当时要求每人作四言、五言诗各一首。之后王羲之将诸名家及诗作一一记录集结成集,是为《兰亭集》,并为此集作序一篇,这就是《兰亭集序》。三、关于“序”序是一种文体,有书序和赠序之分。书序是说明书籍著述或出版意旨、编次体例和作者情况的文章。也可包括对作家作品的评论和对有关问题的研究阐发。如《滕王阁序》,又如《孔雀东南飞》《琵琶行》正文前的小序。赠序则是唐代兴起的文体,是临别赠言性质的文字,内容多是勉励、推重、赞许之辞,如韩愈的《送孟东野序》。四、基础知识

1、注意下列字词的读音癸()丑会稽()修禊()流觞()游目骋()怀悟言()形骸()趣()舍万殊感慨系()之齐彭殇()通假字

虽趣舍万殊()

亦由今之视昔()

3、古今异义词

列坐其次()

俯察品类之盛()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

4、词类活用群贤毕至,少长咸集()一觞一咏()游目骋怀()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5、重要实虚词

一: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

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之:及其所之既倦()

不能喻之于怀()

不知老之将至()

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

6、特殊句式①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映带左右\列坐其次\悟言一室之内\放浪形骸之外②当其欣于所遇\亦将有感于斯文理清文章思路:概括三个段落的内容,并在每个段落中找出表达作者情感的词。【拓展阅读】儒道交融的生命理想——《兰亭集序》赏析

世人皆知王羲之所书的《兰亭集序》为“天下第一行书”,又因史上众多的真迹传说故事,这篇行书真像蛟龙般飘渺,恍如天上之物了。然而除了在书法艺术领域里享有的神圣地位,《兰亭集序》的内容思想也为古今书评家们所赞赏推崇,字里行间流露的哲学思考深沉而洒脱,对宇宙人生的感悟悲喜交加,在悲凉的感慨中却有力地表达出对生命的执着眷恋,实为魏晋文学史、思想史上的精彩篇章。

序文交代了宴集的时间地点事由,紧接着描绘周围的自然风光。王羲之的笔下,会稽山充满了生机:温暖的暮春,崇山峻岭如披着嫩绿丝绸的美人,茂林修竹,春意黯然。近看眼前的流水,清澈明亮,在脚下欢快地流着。这一切生命如此活泼昂然,人在其中,一觞一咏,仿佛也融入了会稽山。这一段我们可以看到道家思想对作者的影响:一草一木、一山一水,都是与人平等的生命,自然与人和谐同在。

作者由身边的景色联想到作为万物存在之所的宇宙,“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此时作者已不是着眼于具体景物的表现了,而是主动地去亲近自然,表现自然。神思徜徉于浩淼的宇宙中,侵染在绚丽多彩的自然生命里,作者的个体思考已然在和天宇对话,当中所产生的惊异、快乐、陶醉使得作者仿佛感受到了此时此刻的珍贵,感受到生命的神奇与重量。

作者在这里以哲学家的视角直指生命的本质,探究生命存在的境遇。由生到死原来是不可避免的自然规律,生命如何绚丽都逃不过死的悲剧终极处境。那么,是不是就应该如老庄所言,消极无为,是不是应当信奉谶纬宿命?把死和生看作一回事,把短寿和长命等量齐观?

王羲之给出了否定的回答:虽然生命总会走到终点,但有的人活着碌碌无为,甚至有害于人;有的人活着却轰轰烈烈,随心所欲,这样的生命也许只是广袤的宇宙中无限渺小的一颗尘沙,但依然有它的价值存在。正如臧克家诗中说的: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王羲之以文章为例,前人的生命已逝,但他们留下的文章往往使我们“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能引起后人的共鸣,能跨越时空找到知音,这就是写文章的前人生命价值的所在——死去了的人在尘世并非已毫无痕迹。从这种意义上来说,生命既是有限的又是无限的,在有限的时间里在人还活着的时间里,去创造生命的价值;在无限的死去的时间里,生命的价值将通过后人彰显。这种入世的哲学分明带着儒家学说的影响:摈弃虚无,不让生命轻易流逝。然而这种入世与儒家的入世是有很大区别的:儒家以天下为己任,多少带着功名和集体的羁绊,而《兰亭集序》的入世却是以生命意识的觉醒为依托,强调个体的存在价值。

此时再回头去看,作者对自然风光的描写和对宇宙的放怀思考实际上是在展现自己的人生理想,他认为这样的人生才是有价值的:与朋友亲切地交谈,摆脱尘世琐事的侵扰,亲近自然,在自然中放飞精神,追逐心灵的自由,尽情享受生命。

《兰亭集序》正如王羲之的行书般,接纳道家的自然和谐,却不流于虚无飘渺,不像草书般洋洋洒洒漫无边际;追逐儒家的入世哲学,却使个体从中解放出来,多了可贵的自由,不至于严谨木讷如楷书。飘逸与力度的完美结合,正是王羲之的生命理想,《兰亭集序》的精髓。第二课时学习目标1.通过诵读把握作者思想感情的基调,理清作者思想感情的脉络。2.认识作者深沉感叹中所蕴含的积极情绪。1、朗读第一自然段,摘录写景句,体会作者状物写景言简意赅、妙趣天成的特点,感受作者快乐的心境。2、第一自然段,作者是如何记叙这次兰亭聚会的盛况的?3、课文第一段紧扣“乐”字行文,作者为何而“乐”?4、作者在第二段抒发了哪些感慨?感慨的原因是什么?提示:汉朝崩溃后,儒家思想统治瓦解,政治社会陷入混乱。大局的不平稳加深了人们对生命得不到保障得恐慌,而晋代名士尤甚。他们感到时光飘忽,人生短促,生,乐莫大焉;死,哀莫大焉。于是,即使沉醉诗酒、潇洒淡然,及时明了“修短随长,终期于尽”,也无法摆脱“死”给内心带来的煎熬。同时,作者仕途的坎坷、知音的难觅也加深了这种体验的深切体会。即原因在于“死生亦大矣”。5、第三自然段,作者的情感有何变化?这种情感从何而来?补充提示:这里的“悲”不同于上一段的“痛”,作者由乐而生痛,言痛而生感,终了而言悲,情真意切。这是对个体之痛的理性思考。第三自然段从“临文嗟悼”说到“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觞为妄作”,对这句话你是怎样理解?课后巩固案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王羲之字逸少,司徒导之从子也。羲之幼讷于言,人未之奇。及长,辩赡,以骨鲠称。尤善隶书,为古今之冠,论者称其笔势,以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深为从伯敦、导所器重。时陈留阮裕有重名,裕亦目羲之与王承、王悦为王氏三少。时太尉郗鉴使门生求女婿于导,导令就东厢遍观子弟。门生归,谓鉴曰:“王氏诸少并佳,然闻信至,咸自矜持。唯一人在东床坦腹食,独若不闻。”鉴曰:“正此佳婿邪!”记之,乃羲之也,遂以女妻之。

羲之雅好服食养性,不乐在京师,初渡浙江,便有终焉之志。会稽有佳山水,名士多居之,谢安未仕时亦居焉。孙绰、李充等皆以文义冠世,并筑室东土与羲之同好。尝与同志宴集于会稽山阴之兰亭,羲之自为序以申其志。

性好鹅,会稽有孤居姥养一鹅,善鸣,求市未能得,遂携新友命驾就观。姥闻羲之将至,烹以待之,羲之叹惜弥日。又山阴有一道士,养好鹅,之往观焉,意甚悦,固求市之。道士云:“为写《道德经》,当举群相送耳。”羲之欣然写毕,笼鹅而归,甚以为乐。尝至门生家,见篚几滑净,因书之,真草相半。后为其父误刮去之,门生惊懊者累日。羲之书为世所重,皆此类也。每自称:“我书比钟繇,当抗行;比张芝草,犹当雁行也。”曾与人书云:“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使人耽之若是,未必后之也。”

时骠骑将军王述少有名誉,与羲之齐名,而羲之甚轻之,由是情好不协。述先为会稽,以母丧居郡境,羲之代述,止一吊,遂不重诣。述每闻角声,谓羲之当侯己,辄洒扫而待之。

如此者累年,而羲之竟不顾,述深以为恨。

(《晋书·王羲之传》)

1.对下列句子中加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及长,辩赡赡:丰富

B“我书比种繇,当抗行抗:抵挡。

C.然闻信至,咸自矜持信:信使

D.孙绰、李充等皆以文义冠世冠:位居第一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谢安未仕时亦居焉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B.意甚悦,固求市之

不敢与较,少年固强之

C.为写《道德经》,当举群相送耳。

低头共耳语:“不久当还归,誓天不相负。”

D.羲之欣然写毕,笼鹅而归

吾尝终日而思矣

3.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明王羲之“率性而为”性格的一组是()

①飘若浮云,矫若惊龙②唯一人在东床坦腹食,独若不闻

③羲之雅好服食养性,不乐在京师④羲之欣然写毕,笼鹅而归,甚以为乐

⑤羲之甚轻之,由是情好不协⑥止一吊,遂不重诣

A.①②③B.①③⑤C.②④⑥D.④⑤⑥

4.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羲之是司徒王导的堂侄子,年幼时并没有显出什么特异之处,成人后擅长隶书,被称为古往今来的佼佼者。后来被太尉郗鉴相中,成为郗家的乘龙快婿。

B.王羲之淡泊名利,性喜自然,曾与谢安等文人雅士聚集在会稽郡山阴县的兰亭,写下著名的《兰亭集序》以抒发自己的感受。

C.王羲之书法精湛,不但擅长楷书和草书,而且主张学习书法应该全身心地投入。

D.骠骑将军王述在会稽任职时,恰逢母丧,王羲之因为与之感情上有隔阂,只去吊唁了一次,就没有再去,王述对此深为怨恨。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羲之雅好服食养性,不乐在京师,初渡浙江,便有终焉之志。

(2)使人耽之若是,未必后之也。

1.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激湍、天朗气清、惠风和畅。2.首先交代聚会的时间(永和……癸丑……暮春……”)、地点(“……兰亭……”)、目的(“修禊事也”),然后交待聚会的人物(“群贤……少长……”),接着交代环境(“此地有……,又有……”)、活动(“引以为流觞曲水……”)、天气(“……天朗气清,惠风和畅”),最后交代感受(“……信可乐也”)。3.良辰、美景、乐事、赏心(四美并具)良辰:暮春之初美景: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乐事:兰亭集会,修禊事也;流觞曲水,畅叙幽情;人众: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