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人民版经济史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一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教案_第1页
高中历史人民版经济史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一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教案_第2页
高中历史人民版经济史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一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教案_第3页
高中历史人民版经济史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一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教案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一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指导学生通过阅读课文和独立思考,理解“断发易服”“废止缠足”“菜篮子工程”“安居工程”等概念的内涵和意义;(2)通过归纳、比较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情况,培养归纳发展特征的能力。通过思考“为什么近现代中国社会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会有如此大的变化”等问题,培养站在历史发展的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3)理解中国近代一些风俗习惯的进步,是人们追求进步、民主和文明的表现。掌握改革开放后我国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表现,并分析其原因。2、过程与方法:理解概念,分析探究问题。(1)课前同学通过上网查资料、社会调查等方式,课堂上通过材料学习法和观察学习法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2)通过思辨学习法分析中国人民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的原因。最终建构知识体系,学会学习;(3)引导学生从身边事例中列举一些社会现象并进行归纳,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感觉到历史就在身边。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使学生认识到我国人民近代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的变化,是文明、进步的表现,认识到进步的文明终将取代落后的习俗。(2)深刻认识到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才真正实现新生活新风尚。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是我国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根本前提。学情分析:这一课初中已接触了部分内容,学生有一定的基础,而且内容与人们的现实生活联系密切,学生很容易直观感受,具有较浓厚的兴趣。但学生往往仅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教学重难点:重点:从衣、食、住和社会风俗等方面了解中国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发生变化的基本史实。难点:结合上学期学过的《历史》必修1的内容,认识影响中国近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因素。教学过程:【导入】用北京大学学生上课称呼语的变化引入新课◆合作探究一:近代以来我国男女服饰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有何特征?一、衣(变化中的男女服饰)1、近现代男女服饰的变化⑴中国服饰的变化趋势:由拘谨、保守、呆板、等级森严,逐渐向美观、适体、方便、平民化转变。⑵近代男女服饰的变化:①鸦片战争后,西装传入中国,民国成立后流行开来。②辛亥革命后,孙中山综合中西服装的特点,设计出的中山装大为流行,成为中国男子喜欢的标准服装;③普通女子的着装由宽松肥大开始向合身适体的方向发展,20世纪20年代之后,旗袍成为城镇新潮女性的日常着装。⑶现代男女服饰的变化:①新中国成立后至60年代中期,中山装和以列宁装、连衣裙为特征的苏式服装成为人们的普遍选择。②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末,民众服饰式样和颜色趋于单调,军装和“干部服”盛行。③改革开放后,无论是服装的花式、款式,还是面料、质地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2、近现代服饰变化的特征:阶

段服饰特征时代特征鸦片战争后至新中国成立土洋并存,中西合璧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新中国成立后至十一届三中全会前政治色彩强烈,与革命相关的服饰成为主流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十一届三中全会至今美观大方,彰显个性,异彩纷呈。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多元社会。◆合作探究二:近代以来中国的饮食文化发生了哪些变化?食(并行于世的中西餐)⑴中国传统的四大菜系:鲁菜、粤菜、川菜、淮扬菜。这四大菜系的长足发展和最终形成,是近代百年的事情。⑵19世纪40年代起,中国饮食文化的变化:西餐传入中国,中西餐并行于世。⑶西方饮食文化的影响:一些西餐中常用的原料开始大量进入百姓饭桌,西菜西点逐渐成为国人饮食的重要组成部分。【议一议】中餐和西餐有何区别?

①烹饪方式、食品种类、就餐环境、礼节要求存在明显的区别;

②中方饮食把追求美味奉为进食的首要目的,“以味为核心”;西方饮食以营养为最高准则,讲求食物的营养成分,蛋白质、脂肪等含量是否搭配合宜,卡路里的供给是否恰到好处。◆合作探究三:近代以来中国的居住环境发生了哪些变化?住(居住建筑的演进)1、北方地区的典型民居:四合院;2、鸦片战争后,在租界等外国人集中居住区,西式住房开始大量出现。20世纪30年代前后,京津等地开始出现完全欧化的新式住宅;3、中国的居室建筑逐渐西化,中西合璧成为典型特征◆合作探究四:近代以来,我国社会在婚丧礼俗、社交礼仪等习俗发生了怎样的变迁?四、习俗风尚的变革1、婚姻风俗的变迁古代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清末民初反对包办婚姻,主张婚姻自主、开始删繁就简,仿效西式婚礼新中国成立后恋爱自由,婚姻自主成为一种时尚丧葬礼俗的变化19世纪末20世纪初,丧礼趋于简化,并出现带有强烈西方色彩的新式丧礼,一些城市还建立了殡仪馆与公墓。新中国成立后,殡葬风俗由土葬开始向火葬改革。其他风俗的变化(民国成立后,变化巨大)剪辫易服、女子放足、反对迷信、公历使用、点头鞠躬、见面握手、女子获得受教育权,并开始步入社会◆合作探究五:影响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因素有哪些?1、受西方文化的影响。2、国内民主革命的推动。如维新变法、辛亥革命。3、社会经济的发展,近代民族工业的推动。4、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和审美观念的变化。5、国家间经济文化交流的影响。6、近代教育发展的推动。7、国家政策的影响:如改革开放【探究整合】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一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