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岳麓版经济史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单元测试 第一单元综合检测卷_第1页
高中历史岳麓版经济史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单元测试 第一单元综合检测卷_第2页
高中历史岳麓版经济史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单元测试 第一单元综合检测卷_第3页
高中历史岳麓版经济史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单元测试 第一单元综合检测卷_第4页
高中历史岳麓版经济史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单元测试 第一单元综合检测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单元综合检测卷(时间:90分钟分值: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60分)1.《汉书》记载西汉时每年亩产约一石半,《昌言》上说东汉时农田平均亩产约为三斛,亩产量有了较大增长。你认为当时粮食产量增长的主要原因是()A.人口增多B.牛耕、犁具等劳动工具的进步和推广C.农作物品种的改良D.更加合理地利用了土地资源解析:本题旨在考查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农业发展的主要原因在于生产工具的改进。因此B项正确。A、C、D三项都不是最主要的原因。答案:B2.精耕细作是我国古代农业生产的主要模式。推动这一模式形成发展的是()①耕作工具不断改进②生产组织的小型化③水利设施逐渐完善④土地兼并日趋加剧A.①②③ B.②③④C.①③④ D.①②④解析:土地兼并不是推动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形成的因素,排除④即可。答案:A3.下列两幅图出自《天工开物》,其反映了中国古代农业生产的什么特点?(耙:碎土,平地;耔:培土)()①农业精耕细作②农业技术先进③农民辛勤劳作④水利设施的完善A.①② B.②③C.①②③ D.①②③④解析:“农民辛勤劳作”“水利设施的完善”这两点表述本身没有问题,但无法通过题干所提供的两幅图片得出,故排除含③④的B、C、D三项,选A项。答案:A4.化繁为简是图示法教学的一大特点。下列是有关中国古代农业生产方式示意图,推断空缺方框中最可能是()A.分封制 B.个体农耕C.集体劳作 D.自然经济解析:早期农业生产出现时,生产力水平低下,工具简陋,不得不集体劳作,C项正确。答案:C5.下列对春秋时期齐、鲁等国税制改革的认识,正确的是()①这些改革明确宣布废除井田制②推行改革的目的在于增加国家收入③在客观上承认了私田主人对土地的所有权④最有代表性的改革是商鞅变法A.①②③ B.②③④C.②③ D.①②③④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战国时期秦国商鞅变法明确废除了井田制。春秋时期的税制改革目的在于增加国家收入,但客观上承认了土地私有,加速了井田制的瓦解。答案:C6.春秋时期,出现“五口之家,治百亩之田”的现象,此处的“田”属于()A.国有土地 B.君主私有土地C.地主私有土地 D.自耕农私有土地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五口之家,治百亩之田”描述的是以家庭为单位、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生产方式,故此处的“田”属于自耕农私有土地。答案:D7.唐人罗让指出唐朝“根本实在于江淮矣”。杜牧说:“江淮赋税,国用根本。”材料反映的主要问题是()A.经济重心南移完成B.江淮经济发达C.唐朝重视江淮的开发D.江淮赋税负担沉重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中唐以后,南方无论是农业、手工业、还是商业,都在加速发展,逐渐超过了北方。答案:B8.“小妇连宵上绢机,大耆催税急于飞。今年幸甚蚕桑熟,留得黄丝织夏衣。”此材料描述的是我国古代的()A.麻纺织业 B.丝织业C.棉纺织业 D.造纸业解析:根据题干材料中“蚕桑”“黄丝”可推断是丝织业。答案:B9.两千年前中国的“名片”是丝绸,一千年前中国的“名片”是陶瓷,五百年前中国的“名片”是茶叶。在古代两千多年的中西方交往中,丝绸、瓷器和茶叶在西方广受欢迎。这主要表明中国古代()A.手工业发展水平世界领先B.自然经济取得了根本性突破C.东西方的交流渠道不畅通D.对外贸易一直居出超地位解析:丝绸、陶瓷、茶叶分别对应中国的丝织业、制瓷业、制茶业三个手工业部门,故选择A项。答案:A10.明清时期,“苏(州)城花素缎机生业,向分京苏两帮,各有成规,不相搀越……(技艺)均系世代相传,是以各归主顾,不得紊乱搀夺。”材料表明当时的苏州()A.纺织业由政府专营B.手工业者缺乏人身自由C.技术垄断成为行规D.私营手工业分工明确解析:A、B、D三项在材料中并未体现出来。答案:C11.有一部讲述某处商帮商人情感世界的黄梅戏电影,其中有下面一段歌词:“我是一只雁,南来北往任遨游;我是一朵云,飞来飞去遍九州……浪迹商海暂分手,我心永远系徽州,系徽州!”如果让你给这部电影选个名字,那么下列最恰当的应是()A.《晋商情缘》 B.《浙商情缘》C.《徽商情缘》 D.《苏商情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材料分析能力。根据材料中“黄梅戏”“徽州”等信息,可判断是徽商。答案:C12.宋仁宗景祐年间,允许临街开设邸店,商人只要纳税就可以到处开设商店。熙宁年间,开封府的鼓楼已不再击鼓,京师的警卫也不再执行夜巡制度。材料说明()A.政府推行工商皆本的政策B.重农抑商政策被停止了C.城市的职能发生了变化D.商人的身份地位提高了解析:材料反映了政府放宽了对市的管理,“京师的警卫也不再执行夜巡制度”,说明城市的职能由政治职能向经济职能转变。答案:C13.有人形容中国古代商业就像一个戴着枷锁、脚镣并被捆绑起来的舞者,她的每一个舞步都带着沉重的牵累,她的每一个旋转都受着束缚的疼痛。这主要是因为()A.古代中国交通不发达B.古代中国农业和手工业生产落后C.古代中国不对外开放D.统治者长期推行重农抑商政策解析:中国古代封建统治者大多推行重农抑商政策,保护农业生产,以确保赋役征派和地租征收,巩固封建统治。答案:D14.明清时期山西外出经商者众多,达到“挟轻资牵车四方者,则十室九空”的地步,但是依旧“壮者服贾,老者归田”。这主要说明()A.商品经济占据主导地位B.重商主义观念盛行C.重农抑商观念影响深远D.社会逐利风气不断增长解析:从题干可以看出,经商现象虽然非常普遍,但依旧是“壮者服贾,老者归田”,所以反映出的是重农抑商思想的深远影响,故选C项。明清时期占据主导地位的仍是自然经济,A项错误;明清时期强化重农抑商政策,B项错误;材料没有提及逐利之风,D项错误。答案:C15.明清时期,中国农耕文明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峰,并分离出一些迥异于传统经济模式的变异,这些变异带有向工业文明演进的趋向。这里的“变异”主要是指()A.私营手工业占据了手工业的主导地位B.“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雇佣关系产生C.以经济功能为主的工商业市镇出现D.白银逐步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解析:由“带有向工业文明演进的趋向”可知是指资本主义经济的萌芽,故选B项。答案:B16.下列历史现象中,体现明清时期符合世界发展趋势的是()A.玉米、甘薯等农作物传入我国,并在一些地方广泛种植B.“湖广熟,天下足”取代了“苏湖熟,天下足”C.苏州丝织业“小户”“听大户的呼织”“计日受值”D.贵重金属货币的广泛应用,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解析:明清时期世界发展的趋势是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发展,故选C项。答案:C17.下表中的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是()清代北洋贸易三大区域沿海贸易税收统计表项目康熙后期雍正年间乾隆中期嘉庆、道光年间山东船税786两万~0.9万两10793两2万~3万两天津关税、海税较少1万~2万两5万~6万两8万~10万两山海关关税较少1万~2万两3万~4万两10万~11万两合计数千至1万两3万~5万两9万~11万两20万~24万两A.古代交通运输业的发展B.小农经济与市场联系日益密切C.清代“海禁”政策的松弛D.资本主义萌芽的进一步发展解析:从表格信息看,清朝康熙后期至嘉庆、道光年间,山东船税,天津关税、海税以及山海关关税税收均呈增长趋势,这反映了中国对外贸易的增长,实际上是清代“海禁”政策松弛的结果,故选C项。答案:C18.明清时期“闭关锁国”和“重农抑商”政策所起的相似作用在于()①阻碍了工商业的发展②延续了自然经济的瓦解过程③延续了汉唐以来对外交往的局面④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A.①②③ B.②③④C.①②④ D.①③④解析:汉唐时期,中国实行对外开放政策,而明清时期,实行“闭关锁国”政策,故③应排除,即排除A、B、D三项。故选C项。答案:C19.《登州府志》记载,“纺织花布,以自衣被。穷乡山陬(zōu,山脚),无问男妇为之,其织作须织工。勤有余布,亦兼鬻(yù,卖)于乡市,复有布贾贩之城市”。这反映出当时登州()①自然经济解体②家庭手工业发展③商品经济发展④出现经济区域分工A.①② B.②③C.③④ D.①④解析:材料大意:山东半岛最东部的登州府家庭棉纺织业相当普遍,生产的布料除自给外还卖到乡里的集市上,再由布贩转运卖到城市去,因此②③正确。①不符合史实,④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选B。答案:B20.《汉书·食货志》记载:“贾人有市籍,及家属,皆无得名田,以便农。敢犯令,没入田货。”该禁令的主要目的是()A.限制商人经营范围B.增加赋税收入C.加强商人户籍管理D.保护小农经济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理解材料含义,材料主要阐明了汉代政府规定商人不得占有土地,目的是防止商人兼并土地,如果有人违反,就要没收其田地与财物,这主要是为了保护小农经济,故D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限制商人的经营范围,故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赋税问题,故排除B项;加强商人户籍管理只是表面现象,其主要目的是保护小农经济,故排除C项。故选D。答案:D二、非选择题(共40分)21.(12分)中国是世界上农业发源地之一,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先民创造了辉煌的农业文明。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有人说,如果不懂得小农经济,也就不可能深刻理解中国历史。小农经济在古代诗作中有充分的反映。例如南宋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材料二明代隆庆、万历年间,蒲州张四维家族、王崇古家族、马自强家族,均是大商人家庭,三家联姻为亲戚,增强了其商业竞争实力。王崇古在河东业盐,张四维的父亲是长芦大盐商,累资数十百万,张、王二氏联手,结成了盐商团伙,控制了河东、长芦两处盐利,具有一定的垄断性,在亲缘集团的基础上又逐渐发展为地缘组织。——张正明《明清时期的山西盐商》(1)根据材料一指出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状况,并分析中国古代农业发达的原因。(4分)(2)根据材料二归纳明清时期这一经济发展出现了什么新现象。(4分)(3)明清时期,在农耕经济高度发展中分离出一些迥异于传统经济模式的变异,这种变异具体指哪一现象?这一现象体现了怎样的历史发展趋向?(4分)解析:第(1)问需抓住材料关键信息“昼出耘田夜绩麻”来分析经济状况,从技术、水利、政策等角度分析原因。第(2)问要通过解读材料信息归纳出商帮形成这一现象。第(3)问需结合明清时期出现资本主义萌芽这一现象予以解答。答案:(1)自给自足,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精耕细作、修建水利工程、统治阶级重视等。(2)区域性商人群体形成商帮。(3)现象:资本主义萌芽产生。趋向:向工业文明演进。22.(16分)经济的发展,折射出时代的变迁,影响着社会进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朝代粮食亩产水平(市斤)人均粮食占有量(市斤)全国耕地面积(亿市亩)粮食作物播种面积所占比重春秋战国91(全国)94%秦汉117(全国)194%魏晋南北朝122(北方)215(南方)190%隋唐124(北方)328(南方)190%材料二植茶业在唐代相当发达,产茶地90%集中于今天浙江、福建、江西、江苏、安徽、湖北、湖南等省。据唐朝张途记载:“(祁门县)山多而田少,水清而地沃。山且植茗,高下无遗土,千里之内,业于茶者七八矣。”——据郭亮《从茶产地的分布看唐代区域经济的开发》材料三宋朝时期值得注意的是,发生了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但对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而言,最重要的事实是,宋朝时的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丝毫未对中国社会产生爆炸性的影响,而西方与此相应的商业革命(新航路开辟以后)却对西方社会产生了爆炸性的影响。——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材料四清代沿袭明制设置的钞关,大有增加,计设户关26个,工关5个……清代税关对商船户缴税亦极为苛重,全国又缺乏统一税率,以至各关税吏敢于巧立名目,动辄以商人违反规定为由,没收财货……在这样的苛税下“商贾望见关津,如赴汤蹈火之苦”。——摘自彭雨新主编《中国封建社会经济史》材料五(乾隆时人说)近日富商巨贾,挟其重资,多买田地,或数十顷或数百顷。——摘自李文治编《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一辑(1)根据材料一,概括春秋战国到隋唐时期中国农业的发展趋势。(2分)(2)根据材料一,分析材料二中茶叶种植在唐代发达的原因。你觉得材料二中“(祁门县)……千里之内,业于茶者七八矣”的记录可信吗?请说明理由。(5分)(3)据材料三联系宋朝商业发展的史实,指出宋朝“商业革命”的主要表现。从社会经济发展的角度,谈谈你对宋代的商业革命“丝毫未对中国社会产生爆炸性的影响”的理解。(5分)(4)材料四和材料五揭示了什么社会现象?这种现象对新经济因素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4分)答案:(1)发展趋势:粮食亩产提高;人均粮食增加;耕地面积增加;南方经济发展;粮食作物种植面积比重下降。(2)原因:粮食产量提高保障粮食供应;多余劳力种植经济作物;耕地面积增加为茶叶种植提供条件。是否可信:可信,粮食种植迅速发展为经济作物的专业化生产提供可能;祁门县山多田少,适宜种茶。[不可信,在当时条件下(生产力水平低、重农抑商思想),“业于茶者七八矣”有夸大之嫌。](3)表现:城市的经济功能大大增强,商业活动突破了时间、空间的限制和政府的监控;农村集镇兴盛;海外贸易更加兴盛,港口城市繁荣;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理解:没有实现封建生产方式(生产关系)向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迈进。(4)社会现象:清政府广设钞关,不法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