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史复习秦汉政治_第1页
通史复习秦汉政治_第2页
通史复习秦汉政治_第3页
通史复习秦汉政治_第4页
通史复习秦汉政治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古代史原始社会:公元前21世纪以前奴隶社会:公元前21C(2070)至公元前5C(476年)包括①夏(形成)(前2070—前1600)②商(发展)(前1600—前1046)③西周(鼎盛)(前1046—前771)④春秋时期(瓦解)(前771—前476)封建社会:公元前5C(475年)至公19C(1840年)。包括①战国时期;②秦、西汉和东汉;③三国、西晋和东晋、南北朝;④隋、唐;⑤五代、北宋和南宋、元;⑥明、清(前期)。秦:BC221---BC207汉:BC202---AD8时间政治领域经济领域文化领域秦代(前221~前207年)建立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皇帝制、三公九卿制、郡县制等)商业“市”的管理严格,商品买卖必须明码标价①崇尚法家,焚书坑儒②统一文字:小篆③隶书产生西汉(前206~公元9年)①汉承秦制②设立“中朝”③设刺史以监察地方④察举制农牛耕逐渐普及全国思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手工纺织技术发达、丝国、铁业官营制度科技造纸术产生商商运活跃、丝绸之路文艺汉赋东汉(25~220年)①沿用西汉政治制度②察举制注重孝廉农一牛挽犁出现科技蔡伦改进造纸术手工水排商商运活跃巩固统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政治:扩大统一措施:北方:北击匈奴,收回河套,修长城修直道

南方:征岭南,修灵渠,置郡县

西南:开辟“五尺道”,任免官吏统一意义:①②③地方官制:郡县制:概况:

特征:(5点)

意义:(4点)灭六国:统一的条件:客观:

主观:制度:影响:积极:

消极:秦(公前221年—前207)统一皇帝制度:特征:

本质:中央官制:三公九卿制:职责:

特点:朝议制度:咸阳秦秦兼并六国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

挥剑斩浮云,诸侯尽西来。1、生产力、社会经济发展,民族、地区间联系加强,为统一提供必要社会基础秦朝统一的历史条件:2、春秋战国纷争,破坏经济、灾难人民,人民渴望统一。3、韩非子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理论,适应统一需要。4、秦国商鞅变法,实力最强。5、嬴政的雄才大略6、任用外来人才7、正确的战略和策略(远交近攻,各个击破)客观条件主观:一、秦灭六国统一1、秦灭六国(BC230年——BC221年)秦王消灭六国,结束割据,并没有一劳永逸安于现状1、秦灭六国(前230年——公元前221年)2、扩大统一:(1)北方:派蒙恬北击匈奴,收回河套;(2)南方:征岭南,修灵渠,置郡县。(3)西南:开辟“五尺道”,任免官吏筑长城和修“直道”;3、秦统一的意义:一、秦灭六国统一匈奴东胡羌南越东越渤海东海南海河套辽东郡陇西郡桂林郡南海郡象郡咸阳河河水黄水水水水湘江淮离长江临洮秦蒙恬江珠秦朝都城秦收复河套地区及统一越族路线秦朝疆域秦始皇嬴政像秦朝疆域想一想:秦修长城的目的和意义目的:抵御匈奴,维护统一,保证北方生产和生活安定。意义:一定程度抵御匈奴,维护了北方生产和生活安定;劳动人民智慧结晶;也体现秦的强大和劳役繁重。秦朝直道匈奴东胡羌南越东越渤海东海南海河套辽东郡陇西郡桂林郡南海郡象郡咸阳河河水黄水水水水湘江淮离长江临洮秦蒙恬江珠秦朝都城秦收复河套地区及统一越族路线秦朝疆域秦始皇嬴政像秦朝疆域灵渠湘水漓水秦征南越形势图灵渠想一想:秦修灵渠的目的和意义目的:运送军需,保障对南越用兵。意义:加速征服南越进程;便利南北交通和经济、文化交流。(3)统一岭南(3)统一岭南、设三郡五尺道全长1000多公里,大多建在崇山峻岭之中、悬崖峭壁之上,一些路段还开凿有栈孔昔人形容“盘蛇七曲”“气与天通。五尺道大多数路段是通人走马用的。“明清以后,随着川滇两地贸易频繁,延伸出许多支线,供马帮运盐及茶,后来被统称为‘盐道’

秦朝统一的过程(秦是如何实现统一的)(1)秦灭六国,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国家。(2)北击匈奴、修长城和直道、徒民实边。(3)修灵渠,征南越,军事镇守、行政管理。(4)修五尺道,管理西南夷。匈奴东胡羌南越东越渤海东海南海河套辽东郡陇西郡桂林郡南海郡象郡咸阳河河水黄水水水水湘江淮离长江临洮秦蒙恬江珠秦朝都城秦收复河套地区及统一越族路线秦朝疆域秦始皇嬴政像秦朝疆域3、符合各族人民愿望和历史发展的要求。3、统一的意义1、结束春秋战国分裂局面,实现国家统一,推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2、为经济文化发展,为各族人民的生活安定与交往,提供了有利条件。二、秦王朝国家制度(一)要在中央皇帝制度三公九卿朝议(二)事在四方郡县制秦朝国家制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二、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2.皇帝制度的建立3.中央官制的建立1.地方官制的建立专制主义与中央集权专制主义与中央集权虽有联系,但却是两回事。专制主义:指的是中央的决策方式,指君主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专断独裁,控制一切军国大权,主要体现为皇位终身制和世袭制。君主专制是封建政治制度的核心中央集权:是一种管理模式,反映的是中央与地方的权力分配关系;指地方听命、受制于中央。两者结合构成了封建社会的基本政治制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君主专制与中央集权相辅相成:中央集权是君主专制的前提和基础,君主专制是中央集权的必然产物,即从政治制度上保证中央政府和君主个人的绝对权威。(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理论是战国时期韩非子提出的,它的产生是封建国家巩固统一的需要)

二、地方官制●复习:分封制目的:拓展疆域,巩固西周的统治作用:巩固周王统治,扩大疆域。随着生产发展,诸侯实力增强,形成割据势力,威胁周王权力。特点:血缘关系为基础。诸侯有封地,王位世袭。诸侯独立性强、易形成割据势力。

战国时期,郡县制在各诸侯国普遍推行。秦统一后在全国推行,体制逐渐完善。秦以后各朝沿用。1、形成与演变朝议一:丞相绾等言:“诸侯初破,燕、齐、荆地远,不为置王,毋以填之。请立诸子,唯上幸许。”始皇下议其群臣,群臣皆以为便。廷尉李斯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重,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置诸侯不便。”(1)材料围绕什么问题而展开讨论?丞相綰和李斯分别主张实行什么制度?各自的理由是什么?丞相主张的制度有何弊端?分封制理由:天下初定、疆域辽阔;燕国、齐国、楚国地处偏远,将王室亲族分封到新占领地区,能够巩固帝国的统治。郡县制理由:分封制容易导致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纷争。(或分封制容易形成地方割据,威胁中央集权)

弊端:当分封的诸侯势力强大后,会互相争霸,天子无法控制,会造成国家分裂。1、地方官制:(2)结果秦始皇采取了谁的建议呢?始皇曰:‘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廷尉议是。’二、地方官制度:郡县制(1)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是建立中央集权制度的根本性变革。秦统一后,将全国划分为36郡,后扩展到40余郡。郡下设县。县下设乡、里、亭。(2)郡县制有哪些特征?●按地域划分。●郡县直属中央,郡县长官由皇帝任免调迁,绝对服从,不能世袭,有俸禄、无封地。●各自对上一级负责,平级之间互相监督但不统管。●中央垂直管理地方,有利于中央集权和国家统一。●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标志。(3)郡县制建立的意义1.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和国家的统一3.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新发展,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标志,4.后来历朝基本上也沿用了这一制度2.有利于促进社会经济与文化发展。郡县制分封制VS性质:都是中国古代社会重要的地方行政制度相同目的:都是为了巩固王权的统治分封制郡县制时代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地方建制划分依据血缘地域隶属关系相对独立直属中央地方长官确认方式及权力天子分封,可世袭,有统治权(独立的政、财、军权)管理权作用和影响拓展疆土,独立性大,导致割据,造成国家分裂

加强中央集权,利于国家统一性质贵族政治官僚政治分封制与郡县制是适应不同社会生产力条件(经济基础)之上的上层建筑,应用历史辩证的眼光看待。主题深化社会转型视角中的分封制与中央集权制度的比较(1)地方单位:封国——郡县。(2)地方基础:血缘——地域。(3)行政特点:分权——集权。(4)官员身份:贵族——官僚。(5)产生方式:世袭——任命。(6)选官标准:血缘——才能。(7)任职时间:终身——任期。(8)经济来源:封邑——俸禄。(9)高度集权:没有——实现。(10)历史影响:造成割据——巩固统一。《全球通史》指出“新皇帝……废除了所有的封建国家和王国,将广阔的国土划分为若干行政区,每一行政区都配备一批由中央政府任命,并向中央政府负责的官员。”史料论述的是哪一制度?

提示:郡县制。材料:“寡人以眇眇之身,兴兵诛暴。今名号不更,无以称成功,传后世。其议帝号。”丞相绾﹑御史大夫劫﹑廷尉斯等皆曰:“今陛下兴义兵,诛残贼,平定天下,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自上古以来未尝有,五帝所不及。臣等谨与博士议曰:‘古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泰皇最贵。’臣等昧死上尊号,王为‘泰皇’,命为‘制’,令为‘诏’,天子自称曰‘朕’。”王曰:“去‘泰’,着‘皇’,采上古‘帝’位号,号曰‘皇帝’。他如议。”制曰:“可。”……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

——《史记·秦始皇本纪》三、皇帝制度的确立:材料二:秦代以前,玺并非最高统治者所专有。春秋战国时,卿大夫及地方官吏的印章均可称玺。至秦代,则是“天子独以印称玺……群臣莫敢用”。2、皇帝制度的确立:皇权独尊:

确立“皇帝”称号;皇帝自称“朕”;命令称“制”或“诏”,印称“玺”。材料一:始皇帝的由来

“寡人以眇眇之身,兴兵诛暴。今名号不更,无以称成功,传后世。其议帝号。”丞相绾﹑御史大夫劫﹑廷尉斯等皆曰:“今陛下兴义兵,诛残贼,平定天下,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自上古以来未尝有,五帝所不及。臣等谨与博士议曰:‘古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泰皇最贵。’臣等昧死上尊号,王为‘泰皇’,命为‘制’,令为‘诏’,天子自称曰‘朕’。”王曰:“去‘泰’,着‘皇’,采上古‘帝’位号,号曰‘皇帝’。他如议。”制曰:“可。”……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

——《史记·秦始皇本纪》2、皇帝制度的确立:皇位世袭制、终生制:

“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材料三:“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法令出一”2、皇帝制度的确立:皇权至高无上: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最核心特征“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法令出一”三、皇帝制度的确立:皇权至高无上:皇权独尊:

皇位世袭制、终生制:皇权独断性、随意性:基本特征:权力高度集中。本质:君主专制,即皇帝国家的主宰。皇帝三公御史大夫丞相太尉奉常郎中令卫尉廷尉典客宗正治粟内史少府太仆九卿四、中央官制:三公九卿制:⑴三公的职责是什么?⑵秦朝中央的三公九卿制有何特点?四、中央官制(三公九卿制)

秦朝中央官僚机构特点

第三:是皇权中心的中央集权体制。“三公九卿”分权而设,各司其职,相互牵制,保证专制皇权;

第四:“家天下”、家与国同治(奉常、宗正、郎中令、将作少府等为皇室专设,为皇室服务);第一:皇帝任命、不得世袭,皇权至高无上;第二:丞相位高权重;太尉虚有其位,军权皇控;秦朝政府组织系统简表中央皇帝太尉丞相御史大夫奉常郎中令卫尉太仆廷尉典客宗正治粟内史少府(列卿)郡尉郡守监御史县尉县令县丞三老啬夫游徼亭长里正郡县乡亭里皇帝核心、皇权至上1、朝议制度是一种什么政治现象?我们应该如何认识它?4、朝议制度5、制定颁布秦律阿房宫秦始皇陵●秦徭役繁重。法律规定,男子17岁至60岁都要服役。筑长城、南戍五岭、修建阿房宫、骊山陵、加上修驰道等其他徭役,每年征调三百万人,占到总人口的15%。男子不够征调,还役及妇女,形成“丁男披甲,丁女转输”。●秦赋役繁重,《汉书·食货志》记载:“至于始皇,遂并天下,内兴功作,外攘夷狄,收泰半之赋,发闾左之戍,男子力耕不足粮饷,女子纺绩不足衣服。”●秦刑罚严酷:“赭衣(秦罪犯皆着红褐色囚服)塞路,囹圄成市(拥挤),天下愁怨,溃而叛之。”2读材料分析秦朝专制主义弊端赋役繁重、刑罚严酷、生活奢侈,文化专制,秦汉形成的中央集权制度对中国政治的影响1.(政)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有效管辖,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巩固和发展,利于维护祖国统一与领土完整。有利于维护国内政局的稳定,为经济文化的发展创造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

2.(经)能有效地组织人力、物力和财力从事大规模的生产活动和经济建设,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3.

(文)在统一的环境下,利于各民族的融合,利于推动先进生产技术传播和各地区文化交流。4.奠定了两千多年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1.(政)皇权专制极易形成暴政、腐败现象,剥夺了人民的政治权利和言论自由,是阻碍历史发展的因素。2.(经)在封建社会末期,阻碍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3.(文)在思想上表现为独尊一家,箝制了思想阻碍科技创新和文化进步。积极消极

探究2:●秦中央集权的得与失,对今天我国政治改革有何启发?

坚持中央集权和民主集中制,防止独裁。

坚持集体领导,加快改革和经济发展。

坚持民主和法制、以法治国。关注民生。

关注民生,实现社会公平。明朝思想家李贽认为:“始皇出世,李斯相之,天崩地拆,掀翻一个世界,是圣是魔,未可轻议。”

有人说秦始皇是千古一帝,也有人说秦始皇是暴君。你是如何认识的?探究3:千秋功过、你来评说功绩:

结束分裂割据,统一中国。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巩固统一,推动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过失:

滥用民力(秦始皇陵、阿房宫等)文化专制(焚书坑儒、挟书令)法律严酷(族诛、连坐)赋税深重结论:功大于过或功过相当。(立意:命题新思维——社会转型期政治制度的演变)1、下列两幅漫画体现了先秦到秦汉时期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从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角度看,这一政治转向的积极意义在于促使中国古代政治(

)A.从血缘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B.从井田制向小农经济转变C.从集权政治向分权政治转变D.从军功政治向文治政治转变解析两幅图片分别代表分封制与郡县制,B项属于经济内容,与题干中“中国古代政治”限制不符,C、D两项表述明显与先秦时期历史发展趋势不符,故答案选A项。答案A2.(2015·天津高考卷)秦汉时期设立了朝议制度,凡遇军国大事,皇帝往往“下其议”于群臣,议定的结果,通常由宰相领衔上奏,最后必须经皇帝裁决,方能施行。这一制度(

)A.表明军国大事最终由朝臣议定B.反映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C.起到了限制、监督皇权的作用D.有利于皇帝决策时集思广益解析:

由材料内容“最后必须经皇帝裁决,方能施行”可知军国大事最终是由皇帝裁决的,而不是由朝臣决定,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出皇权和相权的矛盾,故B项错误;群臣的议政并不能起到限制皇权的作用,故C项错误;通过材料可知,群臣议政起到了集思广益的作用,使皇帝在作出最终决策时能够更加科学,故D项正确。答案:

D3.有学者认为,中国古代政治从西周时代的“礼仪政治”到大秦帝国时代的郡县制、官僚制和法律控制手段,无疑体现了政治形态的一种“现代化”趋势。对材料中“现代化”的内涵理解准确的是(

)A.郡县制度取代分封制度B.由古代人治到现代法治C.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D.由君主专制到君民共治解析:选C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郡县长官由皇帝亲自任免,不得世袭,是中国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标志,故C项正确。解析:选B科举制出现于隋唐,故A项错误;秦朝实行郡县制,取代了贵族世袭的分封制,标志着官僚政治的开始,符合题意,故B项正确;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铁犁牛耕,故C项错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汉武帝采取的措施,故D项错误。

4.(2015·金华十校联考)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说:“至秦汉时期……一切贵族家庭都倒下了,原本只有一个家,此刻变作了国家。”秦汉时期得以“化家为国”,主要是由于当时A.世官制转为科举制B.分封制转为郡县制C.刀耕火种转为铁犁牛耕D.百家争鸣转为独尊儒术5.(2015·海南高考)《三国志》称秦始皇“罢侯置守,设官分职,不与古同”。这是指秦朝实行了(

)A.郡县制 B.分封制C.井田制 D.宗法制[关键点拨]解答的关键:材料中“罢侯置守”指的是罢去分封制的“诸侯”,改设郡县制的“郡守”,因此此处是指秦朝实行郡县制。答案:A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在大泽乡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公元前207年,刘邦,沛县斩白蛇,起兵。公元前206年,刘邦入咸阳,子婴出降,秦亡。历经楚汉之战,项羽乌江自刎,刘邦称帝,建立汉朝,是谓汉高祖。地方行政制度:中央集权巩固政治:汉初:郡国并行制(原因、问题)汉武帝:颁布推恩令,附益法,酌金律解决王国问题楚汉之争:BC206-BC202西汉建立:BC202,都城:长安汉(BC207年—AD220)监察制度:刺史制度中央官制:三公九卿制君主专制的强化:1、频繁更换宰相2、内外朝制度选官制度:察举制选官依据:孝廉(德才兼备)选官方式:举荐特点:封闭,权操于上,百姓不得参与,民意无从体现内朝:外朝:秦兼天下,建皇帝之号,立百官之职,汉因循而不革。

——《汉书﹒百官公卿表》汉承秦制

西汉初,推行郡国并行,汉景帝削藩,造成七国之乱。武帝时,淮南王刘安反。汉武帝时,行推恩令,解决王国问题。皇帝三公御史大夫丞相太尉奉常郎中令卫尉廷尉典客宗正治粟内史少府太仆九卿秦:设丞相丞相决策权执行权君权与相权的演变秦:设丞相汉初:汉承秦制,丞相有相当大权力,是掌握行政实权的总理大臣姓名离任原因任职时间窦婴免职1年2月许昌免职3年8月田蚡去世3年9月薛泽免职7年6月公孙弘去世2年4月李蔡畏罪自杀3年严青翟畏罪自杀2年10月赵周下狱死2年7月石庆去世8年3月公孙贺下狱死12年2月刘屈髦田千秋下狱腰斩昭帝时死2年22年汉武帝在位期间所用相

汉武帝所用丞相十三人,下狱死者占其半,当他拜公孙贺为相时,贺竟伏地大哭,不受印绶。皇帝尚书令侍中常侍丞相御史大夫太尉九卿

中朝(内朝)外朝相权一分为二决策机构执行机构汉的“中朝和外朝”汉的“中朝和外朝”汉的“中朝和外朝”决策权执行权二、君权与相权的演变秦:设丞相汉初:汉承秦制,丞相有相当大权力,是掌握行政实权的总理大臣汉武帝时:频繁更换丞相,重用内朝官李清川等在《汉武帝朝丞相群体研究》一文中指出:“武帝朝丞相是汉代丞相的转折。”这里的“转折”是指汉武帝哪一项措施?

提示:让身边侍从、秘书参与军国大事。选官制度随着现代中国人事制度的改革和不断创新,公务员“逢进必考”和加大反腐倡廉的力度。复习备考中,我们一方面,从总体上把握中国选官制度发展的基本趋势;另一方面,从封建君主专制的本质上理解监察制度的实际效能。就选拔标准和方式而言,中国古代选官的主要标准经历了由以家世、财产、门第为主到以才学为主的变迁材料一公门有公,卿门有卿,贱有常辱,贵有长荣,赏不能劝其努力,罚亦不能戒其怠惰。-----《礼记》1、材料一表明先秦时期人才选拔的制度及标准是什么?世官制血缘、门第、世袭、等级材料二汉代察举制“四科取士”为:”一曰德行高妙,志节清白;二曰学通行修,经中博士;三曰明达法令……四曰刚毅多略……皆有孝悌廉公之行“。----------《后汉书*百官志注》2、材料二与材料一的选官制度相比,有何进步性?注重品行、才学,打破血缘、世袭。材料三《后汉书·许荆传》所记荆之祖八武被举孝廉,欲令两弟成名,便“共割财产,以为三分,自取肥田广宅奴婢强者”。这样,他的两个弟弟以克让之名并得选举。其后武(八武)遂会宗亲,当众宣布使两个弟弟成名的本意,并把自己“理产所增三倍于前”的财产,“悉以推二弟,一无所留”,于是也就获得更大的声誉。3、据材料概括这两种选举制度存在的主要弊端。以官举士权操于上,百姓不得参与,民意无从体现。监察制度1、监察制度:秦朝:中央——御史大夫地方:监御史西汉:中央——御史大夫地方——刺史东汉:中央:御史台古代监察制度对加强官吏监督、调整统治阶级内部矛盾,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在皇权专制制度下,实际效能有限。1、与下图相对应的我国古代地方行政管理制度是(

)A.分封制B.郡县制C.郡国并行制D.行省制C2[2015·全国卷Ⅰ]两汉时期,皇帝的舅舅、外祖父按例封侯;若皇帝幼小,执政大臣也主要从他们之中选择。这被当时人视为“安宗庙,重社稷”的“汉家之制”。汉代出现外戚干政的背景是A.皇帝依靠外戚抑制相权B.“家天下”观念根深蒂固C.母族亲属关系受到重视D.刘氏同姓诸侯王势力强大解题关键是“背景”二字。A项“皇帝依靠外戚抑制相权”是目的而不是背景;“家天下”突出的是重用刘姓族人,故B项错误;D项是西汉初期的现象,与材料强调的两汉时期不符。外戚是依靠皇后(或皇太后)的关系干政的,说明皇帝的母族亲属因裙带关系受到重视,故应选C项。答案试解:C3、汉宣帝曾称:“与朕共治天下者,其唯良二千石(郡太守)乎!”后来的帝王反复重申上述观念。这主要体现了(

)A.地方吏治是国家安定的重要因素B.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之间的矛盾C.汉代地方行政制度为后代所沿用D.历代帝王将汉宣帝作为治国榜样关键信息:从材料可知汉宣帝强调的是天子与称职郡守能维护天下稳定,后被历代帝王重申,可知古代重视地方官吏的管理。选A4.《汉书·刘辅传》记载:“中朝,内朝也。大司马左右前后将军、侍中、常侍、散骑、诸吏为中朝。丞相以下至六百石为外朝也。”汉武帝临终前,召大将军霍光、车骑将军金日磾、左将军上官桀、御史大夫桑弘羊四人,受遗诏辅汉昭帝;而丞相田千秋竟不得受遗诏。这表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