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十讲师生交往及其影响因素曾金霞主讲高等教育心理学实用教程4-交往篇师生关系是教育过程中人与人之间关系中最基本、最重要的人际关系,是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活动中通过相互交往互动形成的、对教育效果具有重要影响的特殊的人际关系。它贯穿于教育的全过程,体现在师生生活的各个方面。师生关系的建立,以教育和被教育的需要为基础,以师生交往为条件,以尊师爱生为感情纽带,是学校教育中最重要的人际关系。第十讲师生交往及其影响因素一、师生交往的含义与类型二、师生交往的心理结构与功能三、影响师生交往质量的因素一、师生交往的含义与类型什么是交往?交往,是人们在一定态度的支配下,为了彼此传递思想、交换意见、表达情感、需要等目的,运用语言符号而实现相互沟通的过程。它具有信息传递、组织协同、个体保健和相互认知等功能。交往过程的实现,是由交往者、交往的信息与载体和交往环境三个要素构成的。在师生交往中,教师和学生是交往者,教育、教学活动是交往的载体,而整个学习生活则是师生交往所共有的交往环境。哈马斯认为交往具有四层含义:第一,交往行为是两个以上主体之间间生的涉及人与人关系的行为;第二,它是以符号或语言为媒介的;第三,它必须以社会规范作为自己的准则;第四,交往的主要形式是对话,通过对话以求达到人们之间的相互理解与一致。(一)师生交往的含义师生交往是特指教与学活动的比方即教师与学生之间,在认识、情感、行为上直接或间接的接触,并且交互作用的过程。师生之间通过交往会形成彼此之间的好恶感,以及排斥或吸引等心理联系,这种联系就是师生关系。交往是教学的本质。就高校教育而言,师生交往活动主要是在课堂教学中完成的。其一,它是人文追求的过程。其二,它是精神相遇的过程。其三,它是动态生成的过程。从理想状态上说,师生交往的特点有: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即师生关系是最重要、最基本、最经常、最活跃的一种人际关系。师生交往与师生关系分别是师生互动中动态和静态的两个维度,一定的交往会产生相应的师生关系,现有的师生关系也会影响下一步的师生交往。(二)师生交往的类型师生交往的质量有优劣之分,根据师生交往的过程和结果的特点,师生交往大致可划分为积极的师生交往和消极的师生交往两大类别。积极的师生交往,即是指和谐型的师生关系。这种师生关系表现为教师对学生热情、尊重、信任,学生对教师敬重、爱戴,教学气氛生动活泼,师生关系民主和谐。消极的师生交往包括紧张型、冷漠型和庸俗型的师生交往。紧张型师生交往的表现:以教师为中心,对学生主要依靠强制手段,方法简单粗暴训斥,学生对老师心怀不满行为多为抗拒不合作,师生情绪对立,关系紧张,教学气氛沉闷压抑,学生厌学。冷漠型师生交往的表现:教师无视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重要性,教学缺乏热情,只管教,不管学,对学生不冷不热、不闻不问,对学生的缺点错误也是默然处之,学生对老师则不亲、不热、不爱、不恨,“敬“而远之,教学气氛平淡无奇,教学效果平常。
庸俗型师生交往的表现:这种人际关系表现为都是过分迁就,该严不严,该管不管,甚至着意迎合学生,学生对教师曲意逢迎、刻意讨好,从而使纯洁的师生关系变为庸俗的关系。在这些关系中,第一种会导致师生情绪对立,关系紧张,教学气氛沉闷压抑,学生厌学;第二种会导致学生对老师“敬”而远之,不亲、不热、不爱、不恨;第三种会导致教师威信扫地,学生对老师产生鄙视心理。
(三)师生交往的缺失高校师生交往的缺失的表现:
第一,师生个体与个体的交往减少,个体与群体的交往增加。第二,师生面对面的直接交往减少,面对符号的间接交往增加。师生非正式的体制外交往减少,正式体制内的交往增加。二、师生交往的心理结构与功能(一)师生交往的心理结构(二)促进师生良好交往的方式(三)积极师生交往的主要功能(一)师生交往的心理结构1、师生主体的认知因素2、师生主体的情感因素3、师生主体的言行因素1、师生主体的认知因素人际交往以人际间的认知为前提,师生交往亦如此。学生对老师的认识。如认为老师瞧不起自己,肯定会排斥,与老师关系好了,当然就会喜欢了。2、师生主体的情感因素俗话说:“亲其师,信其言。”
师生交往是教师与学生之间心理联系的过程。课堂上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信息通道是以心理活动为中介的。卡尔·罗杰斯说:“课堂气氛主要是教师行为的产物”他把课堂看成是形成真实、接受、理解的心理气氛。教师在注意情感的三忌:一忌冷漠无情;二忌傲慢与粗暴;三忌偏爱。3、师生主体的言行因素(1)言语因素。言语是对自己思想和情感的表达。教师的语言要满足可领会性、真实性、真诚性、正确性四个条件。(2)行为因素。交往公式:人类信息表达的效果=7%语言+38%声音+55%体态语。师生交往中,掌握非言语表达技巧会增进师生双方的交往质量;微笑是最富有魅力、最具有社交意义的表情;眼神最能倾诉感情,沟通思想。教师应掌握的说的技巧有:一是选择好话题。话题要有积极意义,要适合学生知识范围、经验和当时的心境;二是语言要简练、通俗、生动,说话要得体,符合时宜;同时避开言语交际的误区,不讲假话、大话、空话,不搞一言堂,不信口开河;三是适当赞扬学生。适时适度,发自内心地赞扬学生,或以造成融洽的交往气氛,强化人际吸引力。(二)促进师生良好交往的方式教师对师生良好交往关系的建立负有义不容辞的责任。我国教育家叶澜曾对教师提出了期望、指导、分配角色、谈心、激励与制止等方式上的建议;并提出了印象式交往、认识式交往、角色式交往、理解式交往、控制式交往等概念。著名的“皮格马利翁效应”已证明叶澜对教师上述的提出。(三)积极师生交往的主要功能1、促进教学活动的顺利完成;2、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3、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4、提高师生双方的学校生活品质。三、影响师生交往质量的因素环境因素、教育因素、个人因素等都影响师生交往的水平。(一)环境因素(二)教育因素(三)个人因素(四)渠道因素(一)环境因素1、物理环境。光线、音量、位置等物理因素都会影响交往的情绪与效果。2、社会环境。不同的交往场合里,学生对教师回应的方式与内容通常是不一样的。在课堂上——严肃性高,不涉及隐私。在课外活动中——严肃性降低,在没有的办公室及校园角落里(二)教育因素美国心理学家鲍姆林特提出父母的教养方式可分为权威(民主)型、专制型和放任型。美国教育专家布拉弗德和李波特根据教师能力和性格的多样化,将教师划分为四种不同的类型:强硬专制型、仁慈专制型、放任自流型、民主型。强硬专制型、仁慈专制型、放任自流型的教育方式往往导致师生交往异化和紧张的同学关系,唯有民主型这种正确的领导管理方式,才有利于形成良好的小组班级心理气氛,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强硬专制型教师强硬专制型教师特征:
1.对学生时时严加监视
2.以严厉的纪律要求学生
3.很少给予表扬(认为这样会宠坏儿童)
4.没有老师监督,学生不可能自觉学习。学生的典型反应:
1.屈服,但一开始就厌恶和讨厌这种教师
2.推卸责任
3.学生易怒,不愿合作,背后伤人
4.教师离开教室,学习就明显松弛仁慈专制型教师仁慈专制型教师特征:
1.不认为自己是独断专行的人
2.表扬并关心学生
3.其专断来自于过分自信
4.以我为班级一切工作的标准学生的典型反应:
1.大部分学生喜欢,但看穿其行为的学生会恨他
2.各方面依赖教师,创造性差
3.屈从,缺乏个人发展能力
4.班级工作布置可能是多的,且本质可能是好的放任自流型教师放任自流型教师特征:1.没信心,任学生自流2.很难做出决定3.没有明确目标4.既不鼓励,也不反对,既不参加学生活动,也不提供帮助学生的典型反应:1.品德差,学习差2.有许多“推卸责任”“寻找替罪羊”“容易激怒”的行为3.没有合作4.谁也不知道应该做什么民主型教师民主型教师的特征:1.和集体共同制定计划和做出决定2.在不损害集体的情况下,乐意给个别学生以帮助、指导和援助3.尽可能鼓励集体的活动4.给予客观的表扬与批评
学生的典型反应:1.学生喜欢工作,喜欢同别人,尤其同教师一起工作2.学生工作的质和量都很高,创造力发展迅速3.学生相互鼓励,且独自承担某些责任4.不论教师是否在课堂,学生都有着巨大的创新动机和热情(三)个人因素1、气质类型的影响2、个体心理品质的影响3、身体状况和心情的影响4、交往的技巧1、气质类型的影响所谓气质是指那些主要是与生俱来的心理和行为特征,也就是那些由遗传和生理决定的心理和行为特征。气质实际上是人格中最稳定的、在早年就表现出来的,受遗传和生理影响较大而受文化和教养影响较小的那些层面。气质类型的划分方法众多,但以古希腊医生希波克拉特的分类和俄国生理学家巴甫洛夫的分类最有影响和生命力。古希腊医生希波克拉特认为人体内含有四种体液:血液、粘液、黄胆汁、黑胆汁,有机体的状态决定于这四种体液的多寡搭配。后经不断演化,气质形成按体液特性可以划分为:多血质、粘液质、胆汁质、抑郁质四种类型的体液学说。心理学界对之四种气质是这样解释的:
胆汁质相当与神经活动强而不均衡型。这气质的人兴奋性很高,脾气暴躁,性情直率,精力旺盛,能以很高的热情埋头事业,兴奋时,决心克服一切困难,精力耗尽时,情绪又一落千丈。多血质相当于神经活动强而均衡的灵活型。这种气质的人热情、有能力,适应性强,喜欢交际,精神愉快,机智灵活,注意力易转移,情绪易改变冷淡市办事重兴趣,富于幻想,不愿做耐心细致的工作。心理学界对之四种气质是这样解释的:
粘液质相当于神经活动强而均衡的安静型。这种气质的人平静,善于克制忍让,生活有规律,不为无关事情分心,埋头苦干,有耐久力,态度持重,不卑不亢,不爱空谈,严肃认真;但不够灵活,注意力不易转移,因循守旧,对事业缺乏热情。抑郁质相当与神经活动弱型,兴奋和抑郁过程都弱。这种气质的人沉静,深含,易相处,人缘好,办事稳妥可靠,做事坚定,能克服困难;但比较敏感,易受挫折,孤僻、寡断,疲劳不容易恢复,反应缓慢,不图进取。不同气质类型的学生的针对性的教育
气质无好坏之分,任何一种气质都有它的优缺点,就像任何事物都有它的正反面一样。作为一名老师应当了解不同学生的气质特征和气质类型,做到因势利导,提高教育效果,还要促使学生扬长避短,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和气质特征。气质类型偏于多血质的这类学生有粗心大意,虎头蛇尾,兴趣多移的弱点,老师应该注意要求他们在学习中认真细致,刻苦努力,在激起他们多种兴趣的同时,要培养中心兴趣;在具体活动中,要求他们增强组织纪律性,培养其朝气蓬勃,满腔热情,善于思维等个性品质。对于他们的缺点错误,批评时要有一定的刺激强度,但又要耐心细致,尤其要做好转化后的巩固工作,防止反复。
气质类型偏于胆汁质的这类学生为人热情,豪放,爽朗,勇敢,进取,主动,但他们性格中也有粗暴、任性、高傲,不能很好的控制自己的情绪的弱点。对于此类学生应该要求他们要善于控制自己,能沉着地、深思熟虑地回答问题,发表意见,活动中保持镇静而从容不迫。要注意培养他们扎实的工作作风,达观自制的待人态度。对他们的教育不可急躁粗暴,而应慢言细语,实实在在、干脆利落地讲清道理,努力抑制他们的激动状态。
气质偏于粘液质的这类学生一般班里默默无闻,容易被人忽视。但他们大多个性沉稳,安静勤勉,且不防碍别人。对于这类学生老师应着重培养他们高度的积极性,灵活性等品质,防止墨守成规,因循守旧,执拗等不良品质,杜绝不必要的冷漠和萎靡不振。
气质偏于抑郁质的这类学生,平时给人以呆板而羞涩的印象,这类学生最易出现伤感、沮丧、忧郁、孤僻等行为现象。但在友爱的集体和教师的关怀下,又能充分表现出细致、委婉、坚定、富于同情心等优良品质。对这类学生,老师应(同时应该要求班干部)给予更多的关怀和具体的帮助。要着重发展他们的机智、认真细致、有自尊心和自信心的优良个性品质,防止怯懦、多疑、孤僻等消极心理的产生。要引导他们多参加集体活动,在评价过程中给予称赞、嘉许、奖励等,批评时“点到为止”。创造条件,安排他们从事有一定困难,需要与他人交往和配合的工作,以鼓励、锻炼他们的勇气。2、个体心理品质的影响师生双方的心理品质都影响着交往的质量。教师无法选择学生的品质,但教师要克服自己的不良心理品质。师生交往中教师应避免以下不良心理品质:(1)自我中心。(2)世故心理。(3)多疑心理。(4)自卑心理。3、身体状况和心情的影响身体状况决定心情,心情决定身体状况。当处于疲劳或疼痛状态时,会影响沟通的效果。心情常常会影响交往的质量。教师一方面要避免在自己心情不佳时候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以免交流受阻时有意无意地向学生发火而破坏师生关系;另一方面,也要避免在学生情绪激动的时候对学生进行批评,以免引发师生冲突。4、交往的技巧主要表现为师生双方对交流信息的发送与接收的技巧。在交流时,信息发出者对信息表述的清晰程度、全面程度,信息传递的时间和形式是否合适都会影响交往的质量。(四)渠道因素大学里师生交往的渠道,大致可以划分为面谈和非面谈两种形式。面谈是指师生双方都在交往的现场,可以相互观察对方的当面交流形式。非面谈交往的方式有电话、短信、电子邮件、网络QQ群等。第十一讲师生交往的心理效应第十一讲师生交往的心理效应心理效应是社会生活当中较常见的心理现象和规律;是某种人物或事物的行为或作用,引起其他人物或事物产生相应变化的因果反应或连锁反应。
一、引发正向交往行为的心理效应二、引发主体认知偏差的心理效应三、引发负向行为的心理效应四、提高劝说力的心理效应一、引发正向交往行为的心理效应(一)自己人效应(二)反馈效应(三)犯错误效应(一)自己人效应
——自己人嘛,什么都好说所谓“自己人”,是指对方把你与他归于同一类型的人。“自己人效应”则是指对“自己人”所说的话更信赖、更容易接受的心理现象。
如何让学生认可教师是“自己人”呢?首先,可以强调师生双方一致的地方,使学生认可教师是“自己人”;其次,努力使师生双方处于平等的地位,共同商量制定规则;再次,教师要注意教育技巧;最后,尊重学生的个人空间。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12分)
林肯出生于一个平民家庭,在参加总统竞选时,一个竞争对手曾对其贫寒的出身进行攻击。然而,林肯却巧妙地利用了这个事实。在一次演讲中,他说:“有人问我有多少财产,我告诉大家,我有一位妻子和一个儿子,都是无价之宝。此外,也租了一个办公室,室内有一张过桌子,三把椅子,墙角还有一个大书架,架上的书值得每个人阅读,我本人既高又瘦,脸蛋很长,不会发福。我实在没有什么可依靠的,唯一可以依靠的就是你们。”林肯的演讲中巧妙地利用了“自己人效应”。请用心理学知识解释“自己人效应”,并阐述如何让学生认可教师为“自己人”。参考答案:所谓“自己人”,是指对方把你与他归于同一类型的人。“自己人效应”则是指对“自己人”所说的话更信赖、更容易接受的心理现象。这种效应表明,在人际交往中,如果双方关系良好,那么一方就更容易接受别一方的某些观点、立场,甚至对于对方提出的难为情的要求,拒绝起来也不那么容易。(4分)如何让学生认可教师是“自己人”呢?首先,可以强调师生双方一致的地方,关注学生群体的兴趣爱好,纯真学生共鸣;(2分)其次,努力使师生双方处于平等的地位,在处理问题时多换位思考,设身处地的为学生着想,实现交往地位中的平等;(2分)再次,教师要注意教育技巧。尽量避免过激行为,建构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使学生乐意接受教师的观点和态度;(2分)最后,尊重学生的个人空间。学生的确需要关爱、理解和引导,但是与此同时他们并不希望自己的一切都裸露给家长或老师,而是希望能拥有自己的天地,能在充足的时间里独自思索而不受干扰。(2分)(二)反馈效应
——埋头拉车,抬头看路反馈效应是指学习者对自己学习结果的了解,而这种对结果的了解又起到了强化作用,促进了学习者更加努力学习,讲究方法,从而提高学习效率与学习效果的心理现象。心理学家罗西和亨利曾做过一个著名的反馈效应心理实验说明:及时知道自己的学习成绩,对学习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心理学家布朗的实验表明,反馈方式不同对学习的促进作用也不相同。一般来说,学生自己主动反馈比要优于教师的反馈。反馈效应给我们的启示在于:反馈效应给教师的启示一是在学习过程中,教师要提醒学生及时地进行自我反馈,既要努力学习,又要及时总结学习结果。二是在学生作业或试卷上写评语时,应特别慎重,需要认真总结学生学习上存在的优缺点,从而明确自己的努力方向。三是培养学生“胜不骄败不馁”的态度,引导学生正确对待自己的学习成绩,进步在找经验,落后要分析教训。(三)犯错误效应
——白璧微瑕更可爱有才能的人因小小的错误而进一步提高吸引力的心理现象。这就是人际交往中的“犯错误效应”。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埃利奥特阿伦森设计了这样一个实验:在一场竞争激烈的演讲会上,有四位选手,两位才能出众,几乎不相上下,另两位才能平庸.才能出众的一名选手在演讲即将结束时不小心打翻了一杯饮料,而才能平庸的选手中也有一名碰巧打翻了饮料.实验结果表明:才能出众而犯过小错误的人更有吸引力,才能出众但未犯过错误的排名第二,而才能平庸却犯错误的人最缺乏吸引力.(三)犯错误效应
——白璧微瑕更可爱社会心理学家阿伦森设计的犯错误效应实验表明:犯错误是生活的一部分。
犯错误效应的前提是教师本人是有能力的人。那些常犯小错的教师,能给学生带来心理安全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该效应启示我们,如果你是一个强者,请不要过于“包装”自己,追求“锦上添花”,适当地“示弱”,适度地暴露些“瑕疵”反而会赢得更多人喜欢。二、引发主体认知偏差的心理效应认知偏差:是指在接收信息的过程中形成的对传播者或对传播信息的误解,从而导致其对传播者意图的理解偏差,出现判断失误或判断本身与判断对象的真实情况不相符。引发主体认知偏差的心理效应有:
(一)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二)晕轮效应和恶魔效应(三)刻板印象(四)投射效应(一)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
——第一印象和最近印象首因,是指首次认知客体而在脑中留下的“第一印象”。首因效应是指最初接触到的信息所形成的印象。即“第一印象”,它对我们以后的行为活动和评价具有重要影响的心理现象。“首因效应”体现在先入为主上。“第一印象”固然不一定真实,但在人际交往中却作用重大。第一印象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学生对自己的信任、尊敬的程度,继而影响到自己是否能顺利地开展工作。首因效应是人际双方往后交往的依据。首因效应与教育教育心理学中也十分强调:“教师给学生的第一印象,对教师师威信的形成有重大影响”。“教师与学生初次见面,特别是头几堂课给学生留下的印象,往往是非常深刻的”。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教育工作者要谨防“首因效应”,要远离“首因效应”,要禁止“首因效应”。为此,要注意做好如下五个最初印象管理。第一,见好第一次面。教师与学生进行第一次见面或谈话时,要事先作好充分准备,要表现出对学生的热爱、关心和体贴,要注意与学生建立情感上的联系,力求一开始就留给学生“是他们知心朋友”的印象。第二,讲好第一次课。第一次课,教师必须充分作好准备,不但在教材上作好准备,还须在课堂语言、表情、方法等方面作好准备,要力求留给学生热心教学,知识渊博,有教学艺术等良好印象。第三,批好第一次作业。教师对学生作业的认真批改,对学生的学习能起到“绩效强化”的作用。学生对老师的第一次作业批改,往往极为重视,印象也十分深刻,故教师批改第一次作业时,应特别认真仔细,严格要求,不马虎从事,一开始就留给学生要求严格,一丝不苟的印象。第四,处理好第一件意外事件。教师在处理第一件意外事件时,要表现出高度的教育机智,特别是意外的情况,快速作出反应,及时采取恰当的措施,应力求留给学生沉着稳重、思维灵活、善于机智处事的印象。第五,开好第一次班会。第一次班会给学生的印象很是深刻的。教师要精心安排和组织,达到教育目的,要表现出教师较高的政治素质和组织才能,力求留给学生政治思想水平较高,组织管理能力强,工作有方法等良好印象。近因效应所谓“近因”,是指个体最近获得的信息。近因效应,与首因效应相反,是指在多种刺激一次出现的时候,印象的形成主要取决于后来出现的刺激依次出现的时候,印象的一百万主要取决于后来刺激的心理现象,因此,也称为“新颖效应”。
近因效应也告诫我们,不要因一时一事评价人,要综合全面地考虑,不能因为某人、某人的一次错误或一点缺陷而给予全盘否定。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在人与人的交往中,交往的初期,即在延续期还生疏阶段,首因效应的影响重要;而在交往的后期,就是在彼此已经相当熟悉时期,近因效应的影响也同样重要。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在教育中给我们的启示是:(1)教育者要尽量避免因首因和近因的影响而对学生产生偏见,要全面了解学生;(2)在与学生初次接触时,力争给学生一个好的第一印象,以便为以后实施有效教育奠定基础;(3)在教学中,设置好课堂导入和课堂小结,力图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4)注意沟通的艺术。注意安排语句的先后顺序,尽可能使它产生积极的近因效应,避免消极的近因效应。(二)晕轮效应和恶魔效应
——借一斑而窥全豹晕轮是指太阳周围有时会出现的一种光圈,远远看上去,太阳好像大了许多。晕轮效应是指观察某个人时,对他的某种品质或特点有清晰的知觉,从而掩盖了其他特征,以至于将某一特性扩散到整体的心理现象。恶魔效应即对人的某一品质,或对物品的某一特性有坏的印象,会使人对这个人的其他品质,或这一物品的其他特性的评价偏低。晕轮效应和恶魔效应的最大弊端就在于以偏概全。其特征具体表现在这样三个方面:
一是遮掩性。有时我们抓住的事物的个别特征并不反映事物的本质,可我们却仍习惯予以个别推及一般、由部分推及整体,势必牵强附会地误推出其他特征。“一见钟情”
二是表面性。晕轮效应和恶魔效应往往产生于自己对某个人的了解还不深入,也就是还处于感、知觉的阶段,因而容易受感觉的表面性、局部性和知觉的选择性的影响,从而对于某人的认识仅仅专注于一些外在特征上。
三是弥散性。对一个人的整体态度,还会连带影响到跟这个人的具体特征有关的事物上。成语中的“爱屋及乌”、“厌恶和尚,恨及袈裟”就是晕轮效应和恶魔效应弥散的体现。如何克服晕轮效应和恶魔效应的弊端
第一,注意“投射倾向”。第二,注意“第一印象”。第三,注意“刻板印象”。第四,避免“以貌取人”。第五,避免“循环证实”。(三)刻板印象
——四川人爱吃辣椒刻板印象又称定势效应,是指的是在自己的头脑中刻印关于某人、某一类人固定印象,并以此固定印象作为评价人依据的心理现象。我们经常听人说的“长沙妹子不可交,面如桃花心似刀”,东北姑娘“宁可饿着,也要靓着”,实际上都是“刻板印象”。“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居住在同一个地区、从事同一种职业、属于同一个种族的人总会有一些共同的特征,因此,刻板印象一般说来都还是有一定道理的。
刻板效应具有如下特点:
①对个体、群体过于简单化的分类。
②在同一社会、同一群体中,刻板印象有惊人的一致性。
③多是偏见,甚至完全错误。刻板印象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人的文化水平越高,产生刻板效应的可能性越小;对事物越了解,则越容易改变刻板印象。(四)投射效应
——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所谓的投射,是指把自己的东西投给了别人。这种东西可以是行为、爱好、情感等。投射效应是一种自我防御机制,指在与人交往时把自己的某些不讨人喜欢、不为人接受的观念、性格、态度或欲望转移到别人身上,以掩盖自己不受人欢迎的特征,认为别人喜欢也是如此的心理现象。
投射效应的表现形式
一是感情投射,即认为别人的好恶与自己相同,把他人的特性硬纳入自己既定的框框中,按照自己的思维方式加以理解。比如,自己喜欢某一事物,跟他人谈论的话题总是离不开这件事,不管别人是不是感兴趣、能不能听进去。引不起别人共鸣,就认为是别人不给面子,或不理解自己。二是认知缺乏客观性,比如,有的人对自己喜欢的人或事越来越喜欢,越看优点越多;对自己不喜欢的人或事越来越讨厌,越看缺点越多。这种认为自己喜欢的人或事是美好的,自己讨厌的人或事是丑恶的,并且把自己的感情投射到这些人或事上进行美化或丑化的心理倾向,失去了人际沟通中认知的客观性,从而导致主观臆断并陷入偏见的泥潭。投射效应常发生的情况一般说来,投射作用主要在以下两种情况下发生:1.对方的年龄、职业、社会地位、身份、性别等等与自己相同。人们总相信:“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认为同一个群体的人总是具有某些共同的特征。2.当人们发现自己有某些不好的特征的时候,为了寻求心理平衡,就会把自己所不能接受的性格特征投射到别人身上,认为别人也具有这些恶习或观念。成语“五十步笑百步”就是这样的一个例子,自己因为临阵逃脱而觉得难堪,是怯懦的表现,心理很不舒服,突然发现别人比自己逃得更远,便大肆嘲笑,以减轻自己心里的不安。三、引发负向行为的心理效应(一)超限效应(二)霍布森选择效应(三)搭便车效应(四)习得性无助效应(一)超限效应
——到底有完没完马克.吐温听牧师演讲时,最初感觉牧师讲得非常好,打算捐款;10分钟后,牧师还没讲完,他不耐烦了,决定只捐些零钱;又过了10分钟,牧师还没有讲完,他决定不捐了。在牧师终于结束演讲开始募捐时,过于气愤的马克.吐温不仅分文未捐,还从盘子里偷了2元钱。而这种由于剌激过多强或作用时间过久,而引起逆反心理的现象,就是“超限效应”。
超限效应:是指刺激过多、过强或作用时间过久,从而引起心理极不耐烦或逆反的心理现象。
超限效应的启示1、刺激过多、过强或作用时间过久,往往会引起对方心理极不耐烦或逆反,这样会事与愿违,就象马克·吐温一样不仅不捐钱,反而还从盘子里偷走了2元钱。2、超限效应反应了几个问题:(1)以自我为中心;(2)没有注意方式、方法;(3)没能注意“度”的把握;(4)没有换位思考。超限效应在教育中的表现:
教育中易发生的超限效应
1.时间上的超限效应:上课拖堂2.内容上的超限效应:过度的批评或表扬3.教育技巧上的超限效应:布置任务的数量“过度”超限效应的注意事项
1、明确做事的目的,所有的步骤一定要围绕目的展开;2、步骤一定要有效,始终与目的对照;3、学会用“南风法则”关心、体恤学生;4、学会用“互惠定律”,希望别人做好的同时,首先考虑自己是否做好,是否让对方满意。南风法则
“南风”法则,源于法国作家拉封丹写过的一则寓言:北风和南风比威力,看谁能把行人身上的大衣脱掉。北风首先来一个冷风凛冽寒冷刺骨,结果行人把大衣裹得紧紧的。南风则徐徐吹动,顿时风和日丽,行人因为觉得春意上身,始而解开纽扣,继而脱掉大衣,南风获得了胜利。
“南风”法则也叫做“温暖”法则,它来源于法国作家拉•封丹写的这则寓言。它告诉我们:温暖胜于严寒。运用到教育实践中,南风法则要求教育者要尊重和关心受教育者,时刻以受教育者为本,多点“人情味”,多注意解决受教育者日常生活中的实际困难,使受教育者真正感受到教育者给予的温暖。这样,受教育者就会更加努力积极地为学习。俗话说:“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
互惠定律“给予就会被给予,剥夺就会被剥夺。信任就会被信任,怀疑就会被怀疑。爱就会被爱,恨就会被恨。”这就是心理学上的互惠定律。
(二)霍布森选择效应
——想象与创新的杀手
1631年,英国剑桥商人霍布森贩马时,把马匹放出来供顾客挑选,但附加一个条件即只许挑选最靠近门边的那匹马。显然,加上这个条件实际上就等于不让顾客挑选。对这种没有选择余地的所谓“选择”,后人讥讽为“霍布森选择效应”。
:huò
霍布森选择效应的教育启示
对于学生来说,如果陷入“霍布森选择效应”的困境,就不可能发挥自己的创造性。没有选择余地的“选择”,就等于无法判断,就等于扼杀创造。
对于教师来说,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表现出来的虚假的,表面的选择与空间,用别无选择的标准来约束和衡量别人,必将扼杀多样化的思维,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渐渐被淡化,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渐渐被退化。要使学生不被陷入这种圈套中,教师应该使学生的头脑、双手、眼睛、嘴巴、空间和时间都解放出来,也就是陶行知所说的“六大解放”,必须尊重学生的主体性。(三)搭便车效应
——无功也受禄搭便车效应是指在利益群体内,某个成员为了本利益集团的利益所作的努力,集团内所有的人都有可能得益,但其成本则由这个人独自承担的心理现象。
“搭便车效应”的危害
“搭便车效应”的危害非常大的,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如果更多地强调“合作规则”而忽视小组成员的个人需求,可能会使每个人都希望由别人承担风险,自己坐享其成,这会抑制小组成员为小组的利益而努力的动力。而且“搭便车”心理可能会削弱整个合作小组的创新能力、凝聚力、积极性等。心理学研究表明,如果合作小组的规模较小,由于每个小组成员的努力对整个小组都有较大影响,其个人的努力与奖励的不对称性相对较小,会使“搭便车效应”明显减弱;而且缩小规模的另外一个作用就是社会惰化现象会削弱,能够取得较高的合作效率和成果。产生“搭便车效应”的原因
首先,是异质分组客观上使学生的动机、态度和个性有差异;其次,许多学生没有完成合作技巧的培训;再次,更多地强调“合作规则”而忽视小组成员的个人需求,可能会使每个人都希望由别人承担风险,自己坐享其成,这会抑制小组成员为小组的利益而努力的动力。
最后,对合作学习的评价的“平均主义”,即只看集体成绩不考虑个人成绩的做法等。避免“搭便车效应”的发生的做法:(1)在合作学习中建议4-6人为一小组,不要把有些大班简单地分成几个小组;(2)要营造一种愉快的合作学习环境;(3)要明确任务与责任合理分工;(4)随时观察学情,监控活动过程,指导合作的技巧,调控学习任务,督促学生完成任务;(5)奖励机制分配上破除“平均主义”。
(四)习得性无助效应
——我只有听天由命了
习得性无助是指人当人们经受极端严重或持续的紧张之后,就会出现一种不寻常的心理现象,即使当事件完全可以在自己控制之下,也并不努力去控制,而是觉得希望渺茫无所作为的心理现象。因“习得性无助”而产生的绝望、抑郁和意志消沉,是许多心理和行为问题产生的根源。1967年,美国心理学家马丁·塞利格曼以狗为对象做了下列一组实验。程序一:把一条狗放进一个笼子里,锁住笼门使狗无法轻易从笼子里逃出来。而笼子里装有电击装置,通过这一装置给狗施加电击,电击强度刚好能够引起狗的痛苦,但不会使狗毙命或受伤。塞里格曼发现,这只狗在一开始被电击时,拼命地挣扎,想逃出这个笼子,但经过再三的努力,它发现无法逃脱后,挣扎的强度就逐渐降低了。程序二:把这只受过电击的狗放进另一个笼子。这个笼子由两部分构成,中间用隔板隔开,隔板的高度是狗可以轻易跳过去的。隔板的一边有电击,另一边没有电击。实验者发现,这只曾受过电击的狗除了在头半分钟惊恐一阵子之外,此后一直卧倒在地。绝望地忍受着电击的痛苦,根本不去尝试有无逃脱的可能。程序三:把没有经受过电击实验的狗直接放进有隔板的笼子里,发现这些狗全部都能逃脱电击之苦,轻而易举地从有电击的一边跳到安全的另一边。塞里格曼把上述实验中,狗的绝望心理称之为“习得性无助”。塞里格曼为了找到防止“习得性无助”产生的办法,经过进一步的研究,又重新设计了一个实验。让狗在接受“无法摆脱的电击”实验之前,先学会如何逃脱电击之苦。方法是先把它们放到可以躲避电击的那个笼子里,当它们接受电击时,只需轻轻一跳,就可以免受电击的痛苦。等到狗学会能轻易地从笼子的一边跳到另一边时,再让它们参与第一个实验。结果发现,这些狗们就不太容易陷入“习得性无助”的境地。“习得性无助”的表现
习得性无助学生形成了自我无能的策略,最终导致他们努力避免失败。他们力求无法实现的目标,他们拖延作业,或只完成不费力气的任务。他们沮丧,并以愤怒的形式表现出来。美国国家阅读委员会的报告描述这类学生是“懒散、怠慢、有时是破坏性的。他们不完成作业。他们面临困难的作业很快就放弃。他们在要求大声阅读、测验时变得焦虑。”
发生“习得性无助”的原因:
一是学习。细心观察,我们会发现:正如实验中那条绝望的狗一样,如果一学生在学习上总是失败。他就会对学习放弃努力。甚至还会因此对自身产生怀疑,觉得自己“这也不行,那也不行”,无法救药。而此时此刻的是陷入了“习得性无助”的心理状态中,这种心理让学生把失败的原因归结为自身不可改变的因素,放弃继续尝试的勇气和信心。破罐子破摔。
二是归因。当一个人发现无论他如何努力,无论他干什么,都以失败而告终时,他就会觉得自己控制不了整个局面,于是,他的精神支柱就会瓦解。斗志也随之丧失。最终就会放弃所有努力,真的陷入绝望。习得性无助对教育的启示
一是教师不能够持续地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失败;二是当学生遭受失败而沮丧时,教师需要帮助学生进行正确的归因,引导他们尽可能将失败归因于方法、努力程度,当任务太难时则归因于任务难度,切不可让学生形成“我没能力,我只能听天由命了”的观念。习得性无助的矫正策略
1、充分理解习得性无助的成分。2、帮助学生发现根本的信仰,以及引起他们自我挫折不足的歪曲知觉。3、教给学生改变、驳斥歪曲信仰的方法,减少认知、情感、动机的亏空。总之,习得性无助的重要的矫治策略是元认知、问题解决、示范、自我谈话、自我控制、自我评价。四、提高劝说力的心理效应(一)登门槛效应(二)门面效应(一)登门槛效应心理学家弗里德曼和弗雷泽让两位大学生访问郊区的一些家庭主妇。其中一位首先请求家庭主妇将一个小标签贴在窗户上或在一个关于美化加州或安全驾驶的请愿书上签名,这是一个小的、无害的要求。两周后,另一位大学生再次访问家庭主妇,要求她们在今后的两周时间里在院内竖立一个呼吁安全驾驶的大招牌。该招牌很不美观,这是一个大要求。结果答应了第一项请求的人中有55%的人接受这项要求,而那些第一次没被访问的家庭主妇中只有17%的人接受了该要求。后来人们把这种心理现象称为登门槛现象。
登门槛效应:当个体先接受了一个小的要求后,为保持形象的一致,他可能接受一项重大、更不合意的要求,这种心理现象被称为“登门槛效应”,又称“得寸进尺效应”。登门坎效应“登门坎效应”对我们的启示很多,在教育工作上也有应用和借鉴。
如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教师一下子不宜对他们提出过高的要求,而是先提出一个只要比过去有进步的小要求,当学生达到这个要求后再通过鼓励逐步向其提出更高的要求,学生往往更容易接受并力求达到。“登门坎效应”蕴涵的是一种教育的理性、教育的智慧。“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不经意处见匠心。在调整师生间观点上的差异,提高劝说力的时候,可以借鉴“登门槛现象”(二)门面效应当心理学家罗伯特·恰尔迪尼和他的同事请一部分亚利桑那州立大学的学生陪同一些不良少年到动物园游玩时,只有32%的大学生表示愿意;后来他们改变方法,对另外一组大学生提出这个请求前,先问他们能否替不良少年免费做两年的辅导和咨询;被拒绝后,马上改变请求:“好吧,如果你不愿意,那么能否只在今天下午陪他们去动物园玩呢?”结果有58%的人表示同意。
如果对某人提出一个很大而又被拒绝接受的要求,接着向他提出一个小一点的要求,那么他接受这个小要求的可能性比直接向他提出这个小要求而被接受的可能性大得多,这种现象被称为“门面效应”。又名逐步升级效应。“门面效应”就是利用人们的补偿心理,正如“登门槛效应”里所说的那样,人们往往都希望扮演慷慨大方的角色,所以拒绝别人也是一件难事。拒绝,一般会让人们无法扮演慷慨大方的角色,也会让人们产生负疚的心理,人们通常希望再做一件小的,容易的事来平衡心里的内疚,使其能够继续扮演慷慨大方的角色。登门槛效应和门面效应的用法:(1)小要求与大要求相继出现并无明显联系时,“登门槛现象”的效应大;(2)小要求与大要求有明显联系并紧跟着大要求之后出现时,“门面效应”的效果好。第十二章师生交往的技巧第十二章师生交往的技巧一、人际吸引的原理与人际影响的技巧二、师生交往中教师要具备的特质三、认识与平息师生交往的冲突一、人际吸引的原理与人际影响的技巧(一)人际吸引的原理(二)人际影响的技巧(一)人际吸引的原理人际吸引是个体与他人之间情感上相互亲密的状态,是人际关系中的一种肯定形式。人际吸引的强弱决定着相互接触的频率与距离,影响着人际关系的协调和融洽程度。影响人际吸引的因素主要有下列几种。1、外貌吸引2、相似性吸引3、接近性吸引4、奖励性吸引5、敬仰性吸引1、外貌吸引在日常生活中不难发现,谁都喜欢漂亮的人,因为爱美之心,“人皆有之”。
仪表是人的第一印象,常给人以类型化的倾向。起“先入为主”的作用。仪表主要指:一个人的体型、长相、动作、风度、服饰等。有人说美貌是一张特殊通行证,美是一种诱惑、一种吸引。所以仪表在人际情感中的作用也是很大的。尤其是在交往的初期,好的外貌容易给人一种良好的第一印象,人们往往会以貌取人。外貌美能产生光环效应。所以启示教师要注重自己的仪表。2、相似性吸引这是以态度、信念及价值观的相似为基础的人际吸引。“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人们往往喜欢那些和自己相似的人。相似性主要包括:信念、价值观及人格特征的相似;兴趣、爱好等方面的相似;社会背景、地位的相似;年龄、经验的相似。实际的相似性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双方感知到的相似性。所以教师要努力成为学生的“自己人”。3、接近性吸引经常接触,容易产生相互吸引。这里包括时间(接触频率)及空间(距离远近)上的接近。时间(接触频率)能增加吸引的程度。处于空间距离较近的人们,见面机会较多,容易熟悉,产生吸引力,彼此的心理空间就容易接近。但交往频率与喜欢程度的关系呈倒U型曲线,过低与过高的交往频率都不会使彼此喜欢的程度提高,中等交往频率时,彼此喜欢程度较高。这可能是由于时空的因素促进相互了解,发现共同之处或相容之处。心理上的接近,主要是在对对象需要时予以满足,往往胜于频率与距离。生活中也有一次救人于患难之中,常引起终生铭刻不忘等事例。启示教师要与学生多交往,并在学生需要帮助时给予学生适当性的支持。4、奖励性吸引
奖励性吸引又称为需求的互补性,即通过交往获得相互满足的心理状态。当双方在某些方面看起来互补时,彼此的喜欢也会增加。互补可视为相似性的特殊形式。人先天具有求新和求异的本能,如果两个人的交往不能给对方以“新”、“异”之感,“审美疲劳”也就指日可待。而且,这种“新”和“异”必须为对方所需要。这个“需要”是广义的:漂亮可以满足视觉需要,甚至生理渴望;善解人意可以满足心理需要;知识丰富可以满足对方求知需要。启示教师要多创设一些机会让学生自然地展示自己,适当时给予肯定与认同,以满足学生的多种需要。5、敬仰性吸引
有才能、名气或具有特长的人一般因受人敬仰而具有吸引力。但如果这种才能对别人构成社会比较的压力,让人感受到自己的无能和失败,那么才能不会对吸引力有帮助。研究表明,有才能的人如果犯一些“小错误”,即产生“犯错误效应”,会增加他们的吸引力。这启示教师要多在教学与科研上下功夫,同时与学生交往时要平等、民主的心态交往。(二)人际影响的技巧人际影响的技巧主要指说服别人,以改变他们的态度或行为的技巧。包括:陈述理由;说实话;情感诉求;讨论。1、陈述理由;2、说实话;3、情感诉求;4、讨论。1、陈述理由陈述理由是指教师说出做某件事的原因,使学生接受教师的行为。2、说实话说实话是指实事求是地与学生交流。3、情感诉求诉求是制定某种道德、动机、认同,或是说服学生应该去做某件事的理由。情感诉求是指教师运用能够影响学生情感的语言以说服学生的技巧。情感诉求的形式包括:拒绝式的情感诉求和请求、倡导式的情感诉求。拒绝式的情感诉求:请求、倡导式的情感诉求:拒绝式的情感诉求包括:首先,教师要冷静地站在学生的角色,努力理解其所陈述的需要;其次,口头重复学生的需要,主动为学生的需要列举理由,并且表示能够理解;客观地表示满足这种需要存在的困难;最后,适度地让对方有心理补偿。请求、倡导式的情感诉求要求请求、倡导式的情感诉求一般发生在请求学生支持、帮助或募捐等情况下。请求、倡导式的情感诉求一般要适当地向学生表明教师自己的感受、如焦虑、同情等,然后简短地、饱含感情地陈述理由,唤起学生的共鸣。4、讨论议论是就某一问题交换意见或进行辩论。就是指字斟句酌仔细思考问题的正反面,双方平等地提出看法,根据不断更新的方法,以解决问题的人际技巧。讨论是人际关系中处理冲突的最佳方法。二、师生交往中教师要具备的特质(一)知人者智,自知者明(二)热情友善,主动交往(三)真诚信任,宽容礼让(四)知其所欲,善施于人(一)知人者智,自知者明知人者智,自知者明。此二句文全出自老子《道德经》。“知人者智,自知者明”,意思是说真正聪明智慧的人,应该既能正确认识别人,也能正确认识自己。了解自己喜欢什么,而不是听任别人告诉你应该喜欢什么而恭敬从命,才能维系灵魂的生命。
———罗伯特·路易斯·史蒂文森教师如何认识自己呢?1、多角度地认识自己。2、具有同理心。3、体察入微了解学生。4、理解和尊重自己的同事。1、多角度地认识自己。教师多角度定位认识自己:首先,可以通过横向比较来确定自己的位置。其次,可以通过悼念别人对自己的评价来了解自己。再次,可以通过纵向比较来认识自己。最后,可以通过静态的“纸笔分析”认识自己。2、具有同理心。同理心,是一个心理学概念,最早由人本主义大师卡尔·罗杰斯提出。学者们通常是这样来定义的:同理心是在人际交往过程中,能够体会他人的情绪和想法、理解他人的立场和感受并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和处理问题的能力。
“同理心”是站在对方立场思考问题的一种方式,是一个人人格成熟的标志,是满足人的社会性的群居生活方式和需要。“同理心”饱含着温度与关爱。拥有了“同理心”,也就拥有了感受他人、理解他人行为和处事方式的能力。
同理心是教师与学生交流的基础。3、体察入微了解学生。了解学生是因材施教的前提,也是与学生有效交往的前提。如何了解学生呢?(1)要警惕自己对学生的认知是否出现了恶魔效应、刻板效应、投射效应的偏差;(2)不听信传闻、流言、谣言,学会站在学生角度理解学生;(3)善于利用空白效应,抛砖引玉,让学生接话。4、理解和尊重自己的同事。处理好与同事的关系也是打好师生交往的基石。怎么建立良好的同事关系呢?首先,必须确立一个观念:和为贵。其次,必须学会尊重同事。再次,要尽量避免与同事产生矛盾。(二)热情友善,主动交往西方心理学家认为,待人热情决定一个人特别重要的品质。热情既是具有感染的力量,同时热情也是一种压力。热情也可译作温暖。热情不是仅仅通过语言就能表达的,而是师生人际沟通的方式,尤其是非语言的方式,如体态、动作、面部表情等身体行为和语气、语调等类语言。师生交往中,教师热情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挂靠免责协议书范本
- 《防治脑血管病》课件
- 2024年智能交通企业无抵押企业间借款合同范本3篇
- 2024年消防救援高空作业责任限定合同
- 2025年黑龙江货运从业资格证模拟考试0题题库答案
- 2025年福州道路运输从业资格证考试内容是什么
- 2025年西安考从业资格证货运试题
- 2025年攀枝花货运从业资格证试题库及答案
- 2024年物业前期服务综合合同
- 《万象城商业模式》课件
- 冠心病双联抗血小板治疗中国专家共识
- 大学体育与健康课件:体育锻炼与安全卫生保健
- 学校食堂色标管理制度、食品切配工用具色标管理操作指南
- 部编语文五年级上册词语表注音版
- 1神州谣 课件(共50张PPT)
- 国家开放大学思想道德与法治社会实践作业集合6篇
- 小学侵害未成年人强制报告制度
- 2023年飞行员基础知识考试题库(500题版)
- 公租房运营管理服务投标方案
- 能源管理系统EMS用户需求说明书
- 人工智能对中学教学的影响与应对策略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