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 授课课件【基础梳理+考点探究】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_第1页
第13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 授课课件【基础梳理+考点探究】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_第2页
第13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 授课课件【基础梳理+考点探究】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_第3页
第13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 授课课件【基础梳理+考点探究】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_第4页
第13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 授课课件【基础梳理+考点探究】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导入新课

洪武九年(1376年)的一天凌晨,皇宫里灯火辉煌,殿外传来阵阵痛叫声。这是明太祖下令在杖责一个廷臣。挨打的人名叫茹太素,任刑部侍郎。

挨打的原因是茹太素上书的奏折长达1.7万字,皇帝耐着性子一直读到大约16500字以后,最后的500字才接触到正题,一共写了5件事情。据史料记载,朱元璋每天要看和听200多道奏折,要处理400件左右的事情。常常在吃饭的时候突然想起一件事情来,就赶忙放下筷子,把要办的事儿写到纸片上,又怕纸片丢失,叫人用针线缝在他的衣服上。

明朝的皇帝为什么这样忙碌?这种政务处理的形式给大明王朝带来了什么样的结果?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统编教材《中外历史纲要》(上)

2020.11第13课历史

第四单元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建立者:朱元璋(明太祖)时间:1368年—1644年都城:应天府(南京)1328年幼时贫穷,曾为地主放牛1344年入皇觉寺为僧1353年参加红巾军起义反抗元朝1356年被部下诸将奉为吴国公1367年以“驱逐胡虏,恢复中华”为口号,举兵北伐1.朱元璋废除宰相制度

一、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材料一:自秦始皇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我朝罢相……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

——《明太祖实录》材料二:1376年,明太祖废除行中书省,设立布政司,都指挥司和按察司,分管地方行政、军政和监察,合称“三司”。三司分别隶属中央有关部门,这样,地方权力集中到中央。统辖中央各部的宰相职权随之扩大。——人教版历史必修一P16历史纵横材料三:(胡惟庸)独相数岁,生杀黜陟罚,或不奏径行,内外诸司上封事必先取阅,害己者,辄匿不以闻。

——《明史·胡惟庸传》根本原因:相权过大,威胁皇权,出于加强君主专制的需要。历史教训:前朝丞相权势过重,威胁君权,动摇统治。现实原因:废行省设三司,相权随之扩大,不利于君主专制强化直接原因:丞相胡惟庸专权擅政,挑战君威。1.朱元璋废除宰相制度

一、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

“八日之间,内外诸司奏札凡一千六百六十,记三千二百九十一事”。

——(清)孙承泽百僚未起朕先起,百僚已睡朕未睡。不如江南富足翁,日高丈五犹披被。

——朱元璋皇帝户部吏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皇帝户部吏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中书省)丞相事权影响:①皇权和相权集于一身,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②加重了皇帝的政务负担2.明成祖设立内阁

一、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时期名称职权特点明太祖殿阁大学士侍从顾问不参与决策明成祖正式设立内阁参与机密事务的决策地位逐渐上升明宣宗授予内阁票拟权对奏章拟出处理意见地位变得更加重要明神宗内阁首辅权力膨胀“部权尽归内阁”内部权力膨胀宰相内阁大学士地位法定的最高行政官员皇帝的顾问和侍从人员权力来源官僚制度所赋予皇帝的信任和支持职权拥有一定的决定权,参与决策有票拟权,但需皇帝批红对比宰相与内阁大学士的地位、权力来源与职权,思考内阁与君主专制的关系。有明之无善治,自高皇帝罢丞相始——黄宗羲根据我国两千多年的宰相历史,它必须具备两个条件,缺一不可。即必须拥有议政权,以及必须拥有监督百官执行的权力。——祝总斌《两汉魏晋南北朝宰相制度研究》明朝的首辅是宰相么?宰相对于国家意义何如?

一、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①为了制衡内阁;②宦官比内阁更多地得到皇帝信任(2)表现①司礼监获得了协助甚至代理皇帝

批红的权力;②宦官负责厂卫制度,成为皇帝的耳目,对臣民的言行监视、侦查,有权直接逮捕、施刑。(3)实质

宦官无法制约皇权,必须依附于皇权,实质是专制皇权的强化。(4)影响

政治日益黑暗,社会矛盾加剧“司礼监、内阁大学士,内外相维”(1)原因3.宦官专权

一、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

明朝后期宦官权势达到极点,作威作福,党羽遍全国,自称九千岁,任意诛杀异己,忠良遇害者甚多。后明思宗治其十大罪,自知时日无多,自缢而亡。魏忠贤

宦官只会专权固宠,皆奸佞之徒?

郑和(1371年--1433年),原姓马,回族。早年跟随燕王朱棣屡建战功,朱棣称帝后赐姓郑。(明宣宗钦封郑和为“三宝太监”)1405--1433年,郑和率船队七次下西洋1.郑和下西洋

二、海上交通与沿海形势问题:明朝经略海疆的观念与宋元相比有什么变化?这对明朝产生了怎样的影响?郑和下西洋时间15世纪前期(1405—1433)条件①国家统一,国力强盛

②造船技术发达,航海技术先进③统治者的支持概况先后七次率领船队出海,访问了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目的“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影响积极方面:是世界历史上空前规模的远洋航行;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消极方面:给明朝带来较大的财政负担,后来未能持续1.郑和下西洋

二、海上交通与沿海形势问题:明朝经略海疆的观念与宋元相比有什么变化?这对明朝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材料一:明代海军在历史上可能比任何亚洲国家都出色,甚至同时代的任何欧洲国家,以致所有欧洲国家联合起来,可以说都无法与明代海军匹敌。

——英国李约瑟博士材料二:就基本层面而言,宋元以前中华民族是以一种较为开放的心态与海洋打交道的。只是到了元末明初之后,随着国家海洋方面的安全问题日益凸显,甚至成为统治政权的隐患时,原本日渐开放的海洋观念意识才开始转向。这就致使海洋观的开放趋向始终被限制在一定的范围之内,这也是由中国封建社会的根本特性所决定的。

——吴珊珊、李永昌:《中国古代海洋观的特点与反思》材料三:郑和的出海确实是种奢侈的冒险,除了声势浩荡并带回奇谈异闻外,几乎没有产生什么商业利益。士大夫强烈反对,甚至在史书中也只是轻轻一笔带过而已。明朝政府对航海缺乏持久的兴趣不说,也未能抓住发展海上力量的机会。郑和的航海并未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因而仅仅只是成为一种空前绝后的冒险壮举。

——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迁》影响:(1)积极:大大加强了中国与南洋地区的经济文化联系;宣扬了明帝国的声威,一定程度上扩大了明帝国在海外的政治影响。(2)消极:在海禁政策下,商业利益有限,给明朝带来较大的财政负担,未能持续。经略海疆的观念变化:目的:宋元——海外贸易,获取商业利润明朝——宣示国威,巩固宗藩关系态度:宋元——主动开放明朝——逐步自封

——闭关锁国影响:宋元——外贸税成为政府主要税源明朝——贡赐贸易消耗了国家实力

探究:为什么明王朝不再支持下西洋之举,而同时期的西欧国家却十分支持新航路开辟?思考角度提示经济上:中国农业经济发达......

西方商品经济繁......自然条件:中国地大物博......

西欧诸国面积小,良港多......思想上:中国安土重迁等保守思想,儒家思想的影响...

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目的上:明朝海外交往以宣扬国威为主,经济活动入不敷出......

西方经商的传统促使其更追求经济利益......2.沿海形势

二、海上交通与沿海形势

“推其祸始,乃由闽、浙沿海奸民与倭为市;而闽浙大姓没其利,阴为主持,牵连以成俗。当时抚臣朱纨欲绝祸本,严海禁;大家不利,连为蜚语中之,而纨惊死矣。纨死而海禁益弛,于是宋素卿、王直、陈东、徐海、曾一本、许恩之流争挟倭为难。自淮扬以南至广海万余里,无地不被其残灭,而闽祸始惨矣”。——《明史》

私出外境及违禁下海”条:“凡将马、牛、军需、铁器、铜钱、缎匹、由绢、丝绵,私出外境货卖及下海者杖一百……物货船车并入官。…若将人口、军器出境及下海者绞,因而走泄事情者斩。——《兵律》1567隆庆开关到1644年,海外流入明朝的白银多达3亿3千万两,是当时世界生产白银总量的三分之一,为大明王朝积累了巨大的财富。《隆庆开海》图探究:隆庆开关后,大量白银流入中国,对中国产生了怎样的影响?答案参考:白银货币化......税制改革——一条鞭法......资本主义萌芽......

二、海上交通与沿海形势1553年,葡萄牙通过贿赂的方式获得在濠镜澳的租住权……1749年,清政府颁布中国管治澳门章程十二条,此后10年,葡人向中国政府交纳地租,表明葡人承认澳门是中国的领土。1624年荷兰入侵台湾,设立军事据点,并逐渐扩大侵略范围。1642年荷兰战败与西班牙,迅速扩张侵略范围,势力扩张到台北的基隆和淡水一带……1662年郑成功率军将荷兰人逐出台湾,收复了宝岛。

三、内陆边疆与明清易代蒙古(鞑靼、瓦剌)土木堡之变

明英宗朱祁镇继位后,瓦刺势力渐盛,兼并鞑靼诸部。明正统十四年(1449年),瓦刺首领也先大举南侵。在太监王振鼓动下,英宗亲征瓦剌,在土木堡(今河北怀来附近)兵败被俘。隆庆和议(俺答封贡)内容:隆庆五年(1571年),明朝册封俺答汗为“顺义王”;在大同、宣府等边镇开通“互市”场所。俺答汗将叛明投蒙的白莲教主赵全送往北京,明朝也派遣使节把汉那吉等人送归俺答汗。影响:①隆庆和议的达成,使蒙古各部的物质需求得到较大满足,扩大了明朝与蒙古的通商贸易,有利于双方社会经济的发展。②缓和了明朝北部边防的压力,确保了长城沿线的长期和平。直到明亡,蒙古不再构成边疆威胁。

三、内陆边疆与明清易代西藏一是地方性管辖、军政合一设置羁縻性质的都司、卫所等军事机构,封授当地僧俗首领担任官员二是实行政教分离、优崇宗教领袖、朝贡制度1373年明朝将西藏纳入版图以来,由于路途遥远和当地海拔过高等因素,导致朝廷没有派出官员入藏,也没有派出军队驻扎,甚至没有派人对西藏地区进行视察。直到1427年,明宣宗朱瞻基派遣司礼监太监侯显出访尼泊尔并巡视西藏。侯显的这次行动不仅成功册封了尼泊尔国王和迎请高僧,也是明朝官员第一次巡视西藏

三、内陆边疆与明清易代

奴儿干都指挥使司(简称"奴儿干都司")是明代政府管辖黑龙江口、乌苏里江流域的最高地方行政机构。奴尔干都司辖区内广置卫、所,作为都司所属的地方军政建制,明朝政府还任命各族首领掌各卫所,给予印信,仍其习俗,统其所属,以时朝贡。贡物有海东青、貂皮、马匹等土特产品,相当于内地的赋税。明代马市复原图

明政府在元代驿站的基础上,恢复了奴儿干通往内地的驿传,密切了奴儿干同明廷的政治联系、经济往来和各族人民之间的友好关系,促进了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沿海边疆内陆边疆问题①元末~明前期,倭寇猖獗,奸商走私猖獗,扰乱社会秩序

措施:军事打击、厉行海禁

结果:东南沿海形势稳定,明中期放松民间海外贸易限制

(“隆庆开关”)问题②明中后期,欧洲殖民者因新航路开辟在中国沿海活动频繁

结果:地方官受贿赂,西班牙、葡萄牙、荷兰各自占据土地

严重侵害我国领海主权对蒙古:有战有和、修长城、和议、册封、互市对藏族地区:封授;设立行都指挥司等机构;委任上层对东北地区:设立奴儿干都司;封授女真部落首领官号管理特点:恩威并施

因俗而治(西藏)影响:维护了边疆地区的稳定,促进了民族交融;

对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版图的奠定发挥了积极作用。(反映了我国海权意识薄弱,尚未认识西方殖民侵略的本质。)边疆问题归纳总结1616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建立大金163616441644皇太极称帝,改国号为“大清”1644年,农民起义军李自成攻占北京,崇祯帝自缢,明亡。多尔衮率军进入山海关,打败李自成,进占并迁都北京

三、内陆边疆与明清易代明清易代陆上铁骑海上舰队中国:巩固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