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频域分析法_第1页
第五章频域分析法_第2页
第五章频域分析法_第3页
第五章频域分析法_第4页
第五章频域分析法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五章频域分析法——频率法

频率特性法是经典控制理论中对系统进行分析与综合的又一重要方法。与时域分析法和根轨迹法不同;频域性能指标与时域性能指标之间有内在联系;频率特性法可以根据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采用解析的方法得到系统的频率特性,也可以用实验的方法测出稳定系统或元件的频率特性;频率特性分析系统对正弦信号的稳态响应;基本要求1.正确理解频率特性的概念。2.熟练掌握典型环节的频率特性,熟记其幅相特性曲线及对数频率特性曲线。3.熟练掌握由系统开环传递函数绘制系统的开环对数幅频渐近特性曲线及开环对数相频曲线的方法。4.熟练掌握由具有最小相位性质的系统开环对数幅频特性曲线求开环传递函数的方法。5.熟练掌握Nyquist稳定判据和对数频率稳定判据。6.熟练掌握稳定裕度的概念及计算稳定裕度的方法。7.理解闭环频率特性的特征量与控制系统阶跃响应的定性关系。8.理解开环对数频率特性与系统性能的关系及三频段的概念,会用三频段的分析方法对两个系统进行分析与比较。5-1频率特性一、基本概念输入信号:其拉氏变换式:控制系统在正弦信号作用下的稳态输出频率特性分析系统对正弦信号的稳态响应。输出:拉氏反变换得:其中:暂态值稳态值同理:将B、D代入c(t),则:式中:结论:线性定常系统在正弦信号作用下,输出稳态分量是和输入同频率的正弦信号。二、频率特性的定义及求取方法

线性定常系统,在正弦信号作用下,输出的稳态分量与输入的复数比,称为系统的频率特性(即为幅相频率特性,简称幅相特性)。频率特性表达式为:例子以RC网络为例其传递函数正弦稳态输出稳态输出幅值:稳态输出相位:对于任何线性系统都可以采用这种方法分析。幅频特性:相频特性:取:G(jw)能够完整描述网络在正弦信号作用下稳态输出的幅值和相角与输入信号频率之间的规律。G(jw)即为系统的频率特性。RC网络其传递函数频率特性该结论适用任何线性系统!三、频率特性的几种表示方法1、幅频特性、相频特性、幅相特性为系统的幅频特性。为系统的相频特性。RC网络的幅频特性和相频特性RC网络的幅频特性和相频特性RC网络的幅相特性曲线2、对数频率特性对数频率特性曲线又称伯德(Bode)图,包括对数幅频和对数相频两条曲线。对数幅频特性:对数相频特性:

对数相频特性曲线:横坐标为角频率仍采用对数分度,纵坐标采用线性分度用角度表示。

对数幅频特性曲线:横坐标采用对数分度,取10为底的对数,纵坐标采用线性分度用分贝数(dB)表示。对数坐标刻度图注意:纵坐标以幅值对数分贝数为刻度,是均匀的;横坐标按频率对数标尺刻度,但标出的是实际的值,是不均匀的。——这种坐标系称为半对数坐标系。在横轴上,对应于频率每增大10倍的范围,称为十倍频程(dec),如1-10、5-50,而轴上所有十倍频程的长度都是相等的。为了说明对数幅频特性的特点,引进斜率的概念,即横坐标每变化十倍频程(即变化)所对应的纵坐标分贝数的变化量。

以角频率为参变量,横坐标是相位,单位采用角度;纵坐标为幅值,单位采用分贝。☆对数幅相频率曲线(尼柯尔斯图)例程:sys=tf([1],[111]);nichols(sys,{0.1,100});grid幅值的乘积简化为加减;可以用叠加方法绘制Bode图;可以用简便方法近似绘制Bode图;扩大研究问题的范围;便于用实验方法确定频率特性对应的传递函数。Bode图的优点对数坐标系5-2典型环节的频率特性一、比例环节(放大环节)幅频特性相频特性幅相特性比例环节的频率特性曲线二、积分环节幅相特性传递函数相频特性是一常值积分环节的幅频/相频、幅相特性曲线对数频率特性三、微分环节幅相特性传递函数相频特性是一常值微分环节的幅频/相频、幅相、对数特性曲线频域分析法频率特性法:分析系统对正弦信号的稳态响应。三种表示方法:直角坐标表示法、幅相特性曲线(Nyquist图)、对数频率特性曲线(bode图)。频率特性—输出的稳态分量与输入的复数比,即为幅相频率特性,简称幅相特性,包括幅频特性和相频特性两部分。四、惯性环节(一阶系统)传递函数幅相特性惯性环节的幅频、相频、幅相特性曲线例程:sys2=tf([1],[0.51]);nyquist(sys2,{0.1,100000});例程:sys2=tf([1],[0.51]);nyquist(sys2,{0.1,100000});grid对数频率特性

当当惯性环节的对数频率特性曲线图示:当T=0.5(s)时,系统的极坐标图对数幅频特性的渐近线的近似方法:在频率很低时,对数幅频曲线可用0分贝线近似。T=0.5s时,系统的伯德图在图中T=0.5,1/T=2(rad/sec)当频率很高时,对数幅频曲线可用一条直线近似,直线斜率为-20dB/dec,与零分贝线相交的角频率为1/T。

惯性环节的对数幅频特性曲线近似为两段直线。两直线相交,交点处频率,称为转折频率。两直线实际上是对数幅频特性曲线的渐近线,故又称为对数幅频特性渐近线。用渐近线代替对数幅频特性曲线,最大误差发生在转折频率处,即处。

惯性环节的误差曲线

误差的最大值发生在角频率为1/T处,这时误差最大值为-3dB

。用渐近线近似产生的误差曲线五、一阶微分环节六、振荡环节(二阶系统)传递函数频率特性振荡环节的对数频率特性低频渐近线是零分贝线。

高频段是一条斜率为-40/dB的直线,和零分贝线相交于,振荡环节的交接频率为。特征点:振荡环节的伯德图渐近线对数幅频特性引起的误差:阻尼比ξ0.10.20.30.40.50.60.70.80.91.0最大误差(dB)+14+8+4.4+1.90-1.6-2.9-4.1-5.1-6.0当ω=ωn时,该处的实际值为:其误差与ξ有关。误差计算结果如下:在ω=ωn处,当0.4<ξ<0.7时,误差小于3dB,可以不对渐近线进行修正;当ξ<0.4或ξ>0.7时,误差较大,必须对渐近线进行修正。令无因次频率为参变量若振荡环节的幅相特性曲线(极坐标图)振荡环节的幅频、相频特性曲线幅频特性的谐振峰值和谐振频率:幅频特性的谐振频率和谐振峰值:谐振频率谐振峰值振荡环节的幅相特性振荡环节的对数幅频渐进特性七、二阶微分环节二阶微分环节的对数频率特性二阶微分环节的对数频率特性八、一阶不稳定环节非最小相位环节定义:传递函数中有右半平面极点、右半平面零点的环节(或系统),称为非最小相位环节(或系统)。一阶不稳定环节的幅频与惯性环节的幅频完全相同,但是相频大不一样。相位的绝对值大,故一阶不稳定环节又称非最小相位环节。九、延迟环节延迟环节输入输出关系为例5-1

绘制开环传递函数为

的零型系统的伯德图。

解系统开环对数幅频特性和相频特性分别为

例5-1的伯德图由例5-1可见,零型系统开环对数幅频特性的低频段为20lgK的水平线,随着w的增加,每遇到一个交接频率,对数幅频特性就改变一次斜率。实际上,在熟悉了对数幅频特性的性质后,不必先一一画出各环节的特性,然后相加,而可以采用更简便的方法。5-3系统的开环频率特性设系统开环传递函数由若干典型环节串联开环频率特性一、开环幅相特性曲线系统开环幅频与相频分别为1、开环幅相特性曲线(1)当

系统开环传递函数不包含积分环节和微分环节。系统开环幅相特性曲线(2)当取m=1,n=3时系统开环幅相特性曲线

系统开环传递函数分子有一阶微分环节,其开环幅相特性曲线出现凹凸。(3)当含有积分环节时的开环幅相特性曲线

开环传递函数有积分环节时,频率趋于零时,幅值趋于无穷大。2.系统开环幅相的特点当频率w→0时,其开环幅相特性完全由比例环节和积分环节决定。当频率w→∞时,若n>m,|G(jw)|=0,相角为(m-n)p/2。若G(s)中分子含有s因子环节,其G(jw)曲线随w变化时发生弯曲。G(jw)曲线与负实轴的交点,是一个关键点。高频段斜率为-20(n-m)dB/dec。系统中有振荡环节时,当ξ>0.7或ξ<0.4时,

需修正。系统开环传函的频率特性称为开环频率特性。

控制系统一般总是由若干环节组成的,设其开环传递函数为:G(s)=G1(s)G2(s)…Gn(s)系统的开环频率特性为:二、开环对数频率特性曲线的绘制或得则系统的开环对数频率特性为其中,Li(ω)=20lgAi(ω),(i=1,2,…,n)。

系统开环对数幅频等于各环节的对数幅频之和,相频等于各环节相频之和。系统开环对数幅频与对数相频表达式为:例

5-2

设Ⅰ型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

试绘制系统的伯德图。

系统的伯德图如图所示。

解系统开环对数幅频特性和相频特性分别为

5-2的伯德图

此系统对数幅频特性的低频段斜率为-20dB/dec,它在ω=1处与L1(ω)=20lgK的水平线相交。在交接频率ω=1/T处,幅频特性的斜率由-20dB/dec变为-40dB/dec。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系统开环对数幅频特性有如下特点:

低频段的斜率为-20νdB/dec,ν为开环系统中所包含的积分环节的数目。

低频段在ω=1处的对数幅值为20lgK。在典型环节的交接频率处,对数幅频特性渐近线的斜率要发生变化,变化的情况取决于典型环节的类型。遇到G(s)=(1+Ts)-1的环节,交接频率处斜率改变-20dB/dec;遇到G(s)=(1+Ts)的环节,交接频率处斜率改变+20dB/dec;遇到二阶振荡环节 ,交接频率处斜率改变-40dB/dec。

综上所述,可以将绘制对数幅频特性的步骤归纳如下:(1)将开环传函分解,写成典型环节相乘的形式;(2)求出各典型环节的交接频率,将其从小到大排列为w1,w2,w3,…并标注在w轴上;(3)绘制低频渐近线(w1左边的部分),这是一条斜率为-20νdB/dec(ν为开环系统中所包含的积分环节的数目)的直线,它或它的延长线应通过(1,20lgK)点;(4)随着w的增加,每遇到一个典型环节的交接频率,就改变一次斜率;(5)对数相频特性可以由各个典型环节的相频特性相加而得,也可以利用相频特性函数φ(w)直接计算。例5-3

系统开环传递函数试绘制开环对数频率特性。解:

系统开环频率特性为系统由5个典型环节串联组成:比例环节积分环节

对数幅频特性渐近线在时穿越0dB线,其斜率为-20dB/dec。

转折频率,对数幅频特性渐近线曲线在转折频率前为0dB线,转折频率后为一条斜率为-20dB/dec的直线。对称于点。

惯性环节惯性环节

转折频率,对数幅频特性渐近线类似于,相频特性类似于。一阶微分环节

转折频率,对数幅频特性渐近线在之前为0分贝线,在之后为一条斜率为20dB/dec的直线。

相频特性在转折频率处为45°,低频段为0°,高频段为90°,且曲线对称于点。将以上个环节的对数幅频特性渐近线和相频特性曲线绘制出,在同一频率下相加即得到系统的开环对数幅频特性渐近线及相频特性,如图所示。Bode图例5-4

系统开环传递函数绘制系统开环对数幅频与相频特性曲线。解:

开环由三个典型环节组成,每个环节的对数幅频与相频特性均是已知的。将各环节的对数幅频与相频曲线绘出后,分别相加即得系统的开环对数幅频及相频。例5-551234五个基本环节绘制开环系统的波特图将写成典型环节之积;找出各环节的转折频率;画出各环节的渐近线;在转折频率处修正渐近线得各环节曲线;将各环节曲线相加即得波特图。一般规则:三、最小相位系统

若系统传递函数的极点和零点都位于s平面的左半部,这种传递函数称为最小相位传递函数;否则,称为非最小相位传递函数。

对于幅频特性相同的系统,最小相位系统的相位滞后是最小的,而非最小相位系统的相位滞后必大于前者。例如有一最小相位系统,其频率特性为:另有一非最小相位系统,其频率特性如下:

(T2>T1>0)这两个系统的对数幅频特性完全相同

相频特性不同:前一系统的相角角度变化范围0°负角度值0°;后一系统的相角角度变化范围0°-180°。它们的Bode图如图3-22所示。

对于最小相位系统,对数幅频特性与相频特性之间存在着唯一的对应关系。根据系统的对数幅频特性,可以唯一地确定相应的相频特性和传递函数,反之亦然。但是,对于非最小相位系统,就不存在上述的这种关系。由最小相位系统的对数幅频特性确定其传递函数的步骤:(1)由低频段确定系统传函的型别:-20νdB/dec(ν为传函中包含的积分环节数)(2)确定传函增益K0型:20lgK=L1

型:低频段或其延长线交频率轴于点0,K=0

型:低频段或其延长线交频率轴于点0,K=02逆问题L()L11(3)串联环节的确定:交接频率1处,斜率改变-20dB/dec,串

斜率改变+20dB/dec,串

斜率改变-40dB/dec,串

斜率改变+40dB/dec,串最小相位系统幅频、相频对应关系环节幅频相频-20dB/dec→-20dB/dec→0dB/dec→-20dB/dec→0dB/dec→-40dB/dec→0dB/dec→20dB/dec→………………0dB/dec→n·(-20)dB/dec→0dB/dec→m·(+20)dB/dec→例5-6

已知最小相位系统的对数幅频特性图如下:-20-40L()1c0试求系统的传递函数。解:系统传递函数为其中,或5-4稳定判据及稳定裕度一、奈奎斯特稳定判据反馈控制系统开环传递函数闭环传递函数令将F(s)写成零、极点形式,则:辅助函数F(s)具有如下特点:其零点和极点分别是闭环和开环的特征根。其零点的个数与极点的个数相同。辅助函数与系统开环传递函数只差常数1。1.幅角原理

如果封闭曲线内有Z个F(s)的零点,有P个F(s)的极点,则s依顺时针转一圈时,在F(s)平面上,F(s)曲线绕原点逆时针转的圈数N为P和Z之差,即N=P-Z

若N为负,表示F(s)曲线绕原点顺时针转过的圈数。N=P-Z也可写成:Z=P-Ns为复变量,以s复平面上的s=δ+jω来表示。F(s)为复变函数,以F(s)复平面上的F(s)=u+jv表示。点映射关系、s平面与F(s)平面的曲线映射关系,如图所示。点映射关系s平面与F(s)平面的映射关系

如果在s平面上任取一条封闭曲线Cs,且要求Cs曲线满足下列条件:1)曲线Cs不通过F(s)的奇点(即F(s)的零点和极点);2)曲线Cs包围F(s)的Z个零点和P个极点。

·s、F(s)平面上的封闭曲线Cs、Cs’如图所示

复变函数F(s),当s1(封闭曲线Cs上任一点)沿闭合曲线Cs顺时针转动一圈时,其矢量总的相角增量记为△∠F(s)。由证

式中,P和Z分别是被封闭曲线Cs包围的特征方程函数F(s)的极点数和零点数。当s平面上的试验点s1沿封闭曲线Cs顺时针方向绕行一圈时,F(s)平面上对应的封闭曲线将按逆时针方向包围坐标原(P-Z)圈。例:N=P-Z=-1即F(s)曲线绕原点顺时针转一圈。2.奈式判据

若开环传函在s的右半平面有p个极点,则为使闭环系统稳定,当从变化时,的轨迹必逆时针包围GH平面上的点次。即:z—闭环传递函数在s右半平面的极点数。(F(s)在s右平面的零点数)p—开环传函在s右半平面的极点数。N—

绕点逆时针转的次数。若N为顺时针旋转圈数,则有

为将映射定理与控制系统稳定性分析联系起来,适当选择s平面的封闭曲线Cs:由整个虚轴和半径为∞的右半圆组成,试验点按顺时针方向移动一圈,该封闭曲线称为Nyquist轨迹(路径)。

Nyquist轨迹在F(s)平面上的映射也是一条封闭曲线,称为Nyquist曲线。

s平面上的Nyquist轨迹Nyquist轨迹及其映射Nyquist轨迹Cs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沿虚轴由下而上移动,试验点s=jw在整个虚轴上的移动,在F平面上的映射就是曲线F(jw)(w由-∞→+∞)。

F(jw)=1+G(jw)H(jw)Nyquist轨迹Cs的另一部分为s平面上半径为∞的右半圆,映射到F(s)平面上为:

F(∞)=1+G(∞)H(∞)

根据映射定理可得,s平面上的Nyquist轨迹在F平面上的映射F(jw),(w从-∞→+∞)F平面上的Nyquist曲线F平面上的Nyquist曲线Z——F(s)位于右半平面的零点数,即闭环右极点个数;

P——F(s)位于右半平面的极点数,即开环右极点个数;

N——Nyquist曲线逆时针包围坐标原点的次数。F(s)=1+G(s)H(s)

闭环系统稳定的条件为系统的闭环极点均在s平面的左半平面。即Z=0或

N=P。

由幅角定理可得F(s)逆时针包围坐标原点的次数N为N=P-Z

Nyquist稳定判据一

由G(jw)H(jw)的Nyquist曲线

(w从0→+∞)判别闭环系统稳定性的Nyquist判据为G(jw)H(jw)曲线(w:0→+∞)逆时针包围(-1,j0)的次数为。

当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G(s)H(s)在s平面的原点及虚轴上无极点时,Nyquist稳定判据可表示为:当w从-∞→+∞变化时G(jw)H(jw)的Nyquist曲线逆时针包围(-1,j0)点的次数N,等于系统G(s)H(s)位于右半s平面的极点数P,即N=P,则闭环系统稳定,否则(N≠P)闭环系统不稳定。极坐标图例

已知单位反馈系统,开环极点均在s平面的左半平面,开环频率特性极坐标图如图所示,试判断闭环系统的稳定性。解:系统开环稳定,即P=0;从图中看到w由-∞→+∞变化时,G(jw)H(jw)曲线不包围(-1,j0)点,即N=0;

Z=P-N=0;所以,闭环系统是稳定的。

作出w=0→+∞变化时G(jw)H(jw)曲线如图所示,镜像对称得w:-∞→0变化时G(jw)H(jw)如图中虚线所示。系统开环不稳定,有一个位于s平面的右极点,即P=1。例单位反馈系统,其开环传递函数为试判断闭环系统的稳定性。解系统开环频率特性为极坐标图

从G(jw)H(jw)曲线看出,当K>1时,Nyquist曲线逆时针包围(-1,j0)点一圈,即N=1,Z=N-P=0则闭环系统是稳定的。当K<1时,Nyquist曲线不包围(-1,j0)点,N=0,Z=N-P=1则闭环系统不稳定,闭环系统有一个右极点。Nyquist稳定判据二

设系统开环传递函数为:

式中υ——开环传递函数中位于原点的极点个数。绕过原点的Nyquist轨迹1.以原点为圆心,以无限大为半径的大半圆;2.由-j∞到j0-的负虚轴;3.由j0+沿正虚轴到+j∞;4.以原点圆心,以(→0)为半径的从j0-到j0+的小半圆。需对Nyquist轨迹进行修正,它由四部分组成:s平面上有位于坐标原点的υ个极点时,Nyquist稳定判据为:

当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有υ个极点位于s平面坐标原点时,如果增补开环频率特性曲线G(jω)H(jω)(ω从-∞→+∞)逆时针包围(-1,j0)点的次数N等于系统开环右极点个数P,则闭环系统稳定,否则系统不稳定。解系统的频率特性为例

系统开环传递函数为试判断闭环系统的稳定性。作出ω=0+→+∞变化时G(jω)H(jω)的曲线;根据镜像对称得ω=-∞→0-变化时G(jω)H(jω)的曲线;从ω=0-到ω=0+以无限大为半径顺时针转过p,得封闭曲线(或辅助圆)。极坐标曲线

当时,G(jw)H(jw)(w从-∞→+∞)曲线穿越(-1,j0)点,系统处于临界稳定状态。

从Nyquist曲线可以看出:

当时,G(jw)H(jw)(w从-∞→+∞)曲线顺时针包围(-1,j0)点两圈,即N=-2,而开环系统稳定,即P=0,所以闭环系统右极点个数Z=P-N=2闭环系统不稳定,有两个闭环右极点,系统不稳定。

当时,G(jw)H(jw)(w从-∞→+∞)曲线不包围(-1,j0)点,闭环系统稳定。

应用Nyquist稳定判据判别闭环系统的稳定性,就是看开环频率特性曲线对负实轴上(-1,-∞)区段的穿越情况。穿越伴随着相角增加称之为正穿越,记作N+,穿越伴随着相角减小,称为负穿越,记作N-。临界放大倍数Nyquist判据可描述为:当w由-∞→+∞变化时,系统开环频率特性曲线在负实轴上(-1,-∞)区段的正穿越次数N+与负穿越次数N-之差等于开环系统右极点个数P时,系统稳定。P=0N+=N-=1N+-N-=P频率特性曲线例5-7已知系统开环传递函数

试应用奈氏判据判别K=0.5和K=2时的闭环系统稳定性。分别作出K=0.5和K=2时开环幅相特性曲线K=0.5时,闭环系统不稳定。K=2时,闭环系统稳定。系统开环幅相特性曲线二、对数频率稳定判据若开环系统稳定(P=0),则闭环系统稳定的充要条件是:在的所有频段内,正负穿越线的次数差为0。注意:在开环对数幅频特性大于零的频段内,相频特性曲线由下(上)往上(下)穿过-1800线为正(负)穿越。N+(N-)为正(负)穿越次数,从-1800线开始往上(下)称为半个正(负)穿越。幅相曲线(a)及对应的对数频率特性曲线(b)系统闭环稳定的条件是:在开环对数幅频的频段内,对应的开环对数相频特性曲线对线的正、负穿越次数之差为。即:

P为系统开环传递函数位于S右半平面的极点数。

注:,Bode图只讨论ω从0到+∞变化;

,讨论,即(-1,-∞)区段。

例5-8已知系统开环传递函数

试用对数判据判别闭环稳定性。解:绘制系统开环对数频率特性如图由开环传递函数可知P=0所以闭环稳定例5-9

已知系统开环传递函数试用对数判据判别闭环稳定性。解:绘制系统开环对数频率特性如图闭环不稳定。闭环特征方程的正根数为在处振荡环节的对数幅频值为:三、稳定裕度

——衡量闭环系统稳定程度的指标相位裕度极坐标图的矢量与负实轴的夹角。即对数坐标图上处与的差

系统稳定(对最小相位系统)系统稳定(对最小相位系统)

模稳定裕度:对数图上时的相稳定裕度和模稳定裕度一般要求稳定性分析及其判据Nyquist曲线:Nyquist轨迹在G(jw)H(jw)平面的映射。Nyquist稳定判据:当w从-∞→+∞变化时G(jw)H(jw)的Nyquist曲线逆时针包围(-1,j0)点的次数N等于系统G(s)H(s)位于右半s平面的极点数P,即N=P,则闭环系统稳定;N≠P则闭环系统不稳定。Nyquist轨迹:1)开环传递函数无积分环节;

2)开环传递函数无积分环节。

w从0→+∞时Nyquist判据:G(jw)H(jw)的Nyquist幅相特性曲线逆时针包围(-1,j0)的次数N为P/2时闭环系统系统稳定;否则系统不稳定。w:0→+∞w:-∞

→+∞若开环系统稳定(P=0),则闭环系统稳定的充要条件是:在的所有频段内,正负穿越线的次数差为0。对数频率稳定判据:负穿越正穿越幅相曲线(a)及对应的对数频率特性曲线(b)负穿越负穿越正穿越正穿越w3处L(w)<0模稳定裕度:相位稳定裕度:开环频率特性与时域响应的关系开环频率特性与时域响应的关系通常分为三个频段加以分析,下面介绍“三频段”的概念。低频段低频段通常指的渐近线在第一个转折频率以前的频段,低频特性完全由积分环节和开环放大倍数决定。开环四、用频率特性分析系统品质低频段中频段中频段穿越0dB线的附近区段,集中反映了系统的平稳性和快速性。高频段

系统开环对数幅频在高频段的幅值,直接反映了系统对输入高频干扰信号的抑制能力。高频特性的分贝值越低,系统抗干扰能力越强。

三个频段的划分并没有严格的确定准则,但是三频段的概念,为直接运用开环特性判别稳定的闭环系统的动态性能指出了原则和方向。系统开环对数幅频渐近特性曲线闭环频域性能指标(1)零频振幅比A(0)指零频(ω=0)时,系统稳态输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