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章绪论中医诊断学是在中医基础理论指导下,研究如何诊察病情、辨别病证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一门学科。它是中医基础理论与临床各科之间的桥梁,为中医专业课程体系中的主要骨干课程。中医诊断学的研究内容,包括对病人进行检查,收集患者的病情资料,采用正确的思维方法进行分析,确定病证的临床表现特点与病情变化的规律等方面,为临床疾病的预防、治疗提供依据。在长期的医疗实践活动中,历代医家积累了丰富的临床诊断经验,形成了中国特有的完整的诊病体系,即四诊(望、闻、问、切),辨证与辨病。中医诊断学所具有的独特诊断方法及对人体生命活动状态的认识,自古至今,一直在临床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且在不断地丰富和发展,并对国外医学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第一节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内容中医诊断学主要包括四诊、诊病、辨证和病案四大部分。(一)四诊四诊是对病人进行检查,收集与病人健康有关资料的方法。四诊包括望、闻、问、切四种诊法。1、望诊:视觉观察:病人全身及局部的神、色、形、态和排出物的形、色、质、量等2、闻诊:听觉和嗅觉:声音和气味的变化。3、问诊:询问病人或陪诊者: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现在症状及其他与疾病有关的情况。4、切诊:用手指触摸切按病人的脉搏及胸腹手足等部位:脉象和体表局部的变化。(二)诊病诊病,也称辨病,即对疾病的病种做出判断,得出病名的诊断。疾病的病名,是对该病全过程的特点与规律所作出的概括与抽象定义。对疾病作出病名诊断,是临床内、外、妇、儿等各科应学习的主要内容。(三)辨证辨证是中医学的精华,为了弄清辨证的含义,首先要掌握症、证、病、辨证等概念。1、症:病人感到自身异常变化及医生通过四诊获得的异常征象,是分析与判断病证的原始依据。如症状:头痛、咳嗽、胸闷等。体征如:面色白、舌质红、脉弦滑。2、证:疾病发生和演变过程中某阶段病理本质的反映,它以一组相关的症状组成,不同程度地揭示病因、病机、病位、病情、病势。如肝胆湿热证,病位在肝胆,病性为湿热,病机为肝胆湿热。八纲辨证阳阴表里热寒虚实辨病位为主辨病性为主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脏腑辨证经络辨证气血津液辨证(七情内伤)
病因辨证(六淫、疫疠等)正气失常空间位置邪气外侵主要用于内伤杂病时间/层次主要用于外感时病寒—六经辨证温病—卫气营血辨证湿—三焦辨证(上、中焦)(四)病案病案,又称病历,古称诊籍,是临床有关诊疗等情况的书面记录。病案是临床医疗、科研、教学的重要资料。病案书写是临床工作者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它要求将患者的详细病情、病史、诊断和治疗等情况,都如实地记录下来。第二节中医诊断学的基本原则原则有三:整体审查、四诊合参、病证结合。(一)整体审查或称“审查内外”。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而且人体与外界环境也是统一的,诊断疾病即使局部患病,也应考虑到整个人体及外界环境对病证的影响。外界的有地理环境、季节气候、生活条件、精神环境等。人体内部的有脏腑、经络、皮肉脉筋骨等。(二)四诊合参望、闻、问、切四诊各具有独特的作用,又都有局限性,不能互相替代。必须四诊并用才能全面收集辨证论治所需要的各方面资料。(三)病证结合诊断要明确所患疾病及所属证候,把辨病与辨证结合起来,通过辨别病证、认识疾病的本质,即所谓“辨证求因”。第二章望诊第一节全身望诊全身望诊是医生在诊察病人时,首先对病人的神色形态等整体表现进行扼要观察,以了解整体情况的诊病方法,可对病情的轻重缓急和病性的寒热虚实获得一个总体的印象,为进一步深入细致的诊察病情打下基础。(一)望神望神是观察病人生命活动的总体表现(包括脏腑组织功能活动与思维意识状态)来诊察病情的方法。原理:神以先、后天精气及其所化生的气血津液为物质基础。神与精气的关系:精充足则体健神旺,抗病力强;精亏气虚则体弱神衰,抗病力弱。望神意义:了解脏腑精气的盛衰,判断病情的轻重和预后。望神重点:重点观察两目、神情、气色、体态。望神1、得神:正气尚盛,脏腑功能未衰,即病亦轻,预后较好。2、失神(1)精亏神衰:正气大伤,精气亏虚,属病重,病情重笃,预后不佳(2)邪盛神乱:邪气亢盛,热扰神明,邪陷心包,或肝风夹痰蒙蔽清窍,属病重3、假神:精气衰竭,正气将脱,阴不敛阳,虚阳外越,阴阳即将离决,属病危4、少神:正气不足,虚证的表现5、神乱:颠、狂、痫、脏燥等病证神志语言两目呼吸面色形体动作反应饮食
得神神志清楚语言清晰有神彩平稳面色荣润肌肉不削动作自如,反应灵敏
少神精神不振懒言乏神少气血色少华倦怠乏力肌肉松软动作迟缓
失神精神萎靡,语言错乱或神昏谵语或猝然昏仆晦暗气微或喘促面色无华形体嬴瘦动作艰难,反应迟钝,或烦躁不安,四肢抽搐,后寻衣摸床,两手握固,牙关紧急
假神突然神识清醒,言语不休,想见亲人面色无华,两颧泛红如妆突然食饮增进对神气的判断及得神、少神、失神、假神鉴别(二)望色主要观察病人面部及全身皮肤的颜色与光泽。1、望色概念、原理与意义望色色泽皮肤的颜色(色调)变化血色与肤色相兼的外在表现属血属阴反映疾病的不同性质和不同脏腑的疾病属气属阳反映脏腑精气的盛衰判断病情的轻重和预后皮肤的光泽、明度变化
凡面色荣润光泽者,为脏腑精气未衰,属无病或病轻,凡面色晦暗枯槁者,为脏腑精气已衰,属病重。2、面部与脏腑相关部位《灵枢.五色篇》的分法,把整个面部的名称分为:鼻——名堂。眉间——阙。额——庭(颜)。颊侧——藩。耳门——蔽。《素问》的分候方法:额——心;鼻——脾;左颊——肝;右颊——肺;颏——肾。3、望色十法望色十法由清代医家汪宏在《望诊遵经》中提出,即浮沉、清浊、微甚、散搏、泽夭。十法特点主病动态变化浮显于皮肤之间表证浮到沉:表邪入里沉隐于皮肤之内里证沉到浮:里邪出表清清明色舒阳证清到浊:阳证转阴浊浊暗色惨阴证浊到清:阴证转阳微浅淡虚证微到甚:因虚致实甚深浓实证甚到微:实证转虚散疏散新病散到搏:邪气渐聚搏壅滞久病搏到散:邪气将解泽润泽轻病泽到夭:精气渐衰夭枯槁重病夭到泽:精气渐复4、常色与病色常色有主色、客色之分;病色有善色、恶色之分。概念特点分类及意义常色正常面色(我国人为红黄隐隐,明润含蓄)明润(面色光明润泽,是精气充盈的表现)。含蓄(面色隐含于皮肤之内而不特别显露,是精气内含而不外泄的表现)主色——人生来就有的基本面色,属个体差异,一生基本不变。客色——因季节、气候不同而发生正常变化的面色病色因病而发生异常改变的面色晦暗(面色枯槁晦暗,是精气虚衰的表现)。暴露(某种面色异常明显,是病色外现或真脏色外露的表现)善色——面色光明润泽,说明虽病而精气未衰,胃气尚能上荣于面,属新病、轻病、阳证恶色——面色枯槁晦暗,说明精气已衰,胃气不能上荣于面,属久病,重病、阴证五色正常面色轻润面色(善色)重病面色(恶色)青如以缟裹绀如翠羽如草兹赤如以缟裹朱如鸡冠如衃血黄如以缟裹蒌实如蟹腹如枳实白如以缟裹红如豕膏如枯骨黑如以缟裹紫如鸟羽如炲
五脏
正病正色
病色交错色生病(吉中之顺)病生色(吉中小逆)病克色(凶中之顺)色克病(凶中之逆)
肝
青
黑
赤
黄
白
心
赤
青
黄
白
黑
脾
黄
赤
白
黑
青
肺
白
黄
黑
青
赤
肾
黑
白
青
赤
黄6、五色主病的主要表现和意义面白:主虚证、寒证、脱血、夺气。(1)面色淡白无华——血虚证、失血证。(2)面色晄白虚浮——阳虚水泛。(3)面色苍白——阳气暴脱或阴寒内盛。面黄:主脾虚、湿证。(1)面色萎黄——脾胃气虚。(2)面黄虚浮——脾虚湿蕴。(3)面目一身俱黄——黄疸病。面赤:主热证,亦可见于戴阳证。(1)满面通红——实热证。(2)午后两颧潮红——阴虚证。(3)久病重病面色苍白而两颧泛红如妆——戴阳证。面青:主寒证、痛证、气滞、血瘀、惊风。(1)面色淡青或青黑——寒盛、痛剧。(2)面色与口唇青紫——多属心气心阳虚衰、血行瘀阻。(3)面色青黄——肝郁脾虚。(4)小儿眉间、鼻柱、唇周发青——惊风。面黑:主肾虚、寒证、水饮、血瘀。(1)面黑暗淡——多属肾阳虚。(2)面黑焦干——多属肾阴虚。(3)眼眶周围发黑——肾虚水饮内停,或寒湿带下。(4)面色黧黑,肌肤甲错——血瘀日久。(三)望形体望形体是观察病人形体的强弱、胖瘦、体质形态和异常表现来诊察病情的方法。原理:①形体与脏腑密切相应,形体赖脏腑精气充养,脏腑精气盛衰和功能强弱可通过形体反映于外。②不同的体形其阴阳盛衰不同,对疾病的易感性和发展转归也不同。意义:诊察脏腑的虚实、气血的盛衰、抗病能力的强弱,以及对某些疾病的易感性和预后。1、望形体的内容望形体的内容包括强、弱、胖、瘦。确定人体胖瘦的指标临床较常用的是:体重指数(BMI)=体重(kg)/身高(m)。2000年国际肥胖特别工作组提出了亚洲成年人BMI正常范围为18.5~22.9;<18.5为体重过低;≥23为超重;23~24.9为肥胖前期;25~29.9为Ⅰ度肥胖;≥30为Ⅱ度肥胖。²
形体
特征
临床意义
强骨骼粗大,胸廓宽厚,肌肉充实,皮肤润泽内脏坚实,气血旺盛,抗病力强
弱骨骼细小,胸廓狭窄,肌肉瘦削,皮肤枯槁内脏脆弱,气血不足,抗病力弱
胖体胖能食,肌肉坚实,神旺有力形气有余,属精气充足,身体健康体胖食少,肉松皮缓,神疲乏力形盛气虚,属阳气不足,多痰多湿
瘦体瘦颧红,皮肤焦干久病卧床不起,骨瘦如柴形瘦阴虚,属阴血不足,内有虚火脏腑精气衰竭,气液干枯,属病危
四肢抽搐或拘挛,项背强直,角弓反张,属于痉病,或因于风,或因于寒,或因于湿,或因于热,或因于虚,多见于肝风内动之热极生风、小儿惊风、温病热人营血,也可见于气血虚弱筋脉失养。此外,痫症、破伤风、狂犬病等,也致动风发痉。若两手撮空,或循衣摸床,则是失神的危重证候。若手足软弱无力,行动不灵而无痛,是痿症,多由阳明湿热或脾胃气虚,或肝肾不足所致。关节肿痛,以致肢体动作困难,为痹症。四肢不用、麻木不仁,或拘急,或痿软,为瘫痪。卒然昏倒,半身不遂,口眼涡斜,为中风入脏;若神志清楚,仅半身不遂(偏瘫),或口眼歪斜,为风中经络,或中风之后遗症。若卒然昏倒,而呼吸自续,多为厥证。卒倒而口开,手撒遗尿,是中风脱证;牙关紧闭,两手握固,是中风闭证。盛夏卒倒面赤而汗出,多为中暑。
内容
主要表现
临床意义
动静姿态坐而喜仰,喘粗痰多多属肺实气逆坐而喜俯,少气懒言多属肺虚体弱卧时面常向外,躁动不安,身轻自能转侧多属阳、热、实证卧时面常向里,喜静懒言,身重不能转侧多属阴、寒、虚证仰卧伸足,掀去衣被多属实热证蜷卧缩足,喜加衣被多属虚寒证但坐不得卧,卧则气逆多属咳喘肺胀,或水饮停于胸腹但卧不得坐,坐则昏眩多属气血大虚,或夺气脱血
衰惫姿态头部低垂,目陷无光精气神明将衰惫之象后背弯曲,两肩下垂心神宗气将衰惫之象腰疲软疼痛,不能转动肾将衰惫之象两膝屈伸不利,行则俯身扶物筋将衰惫之象不能久立,行则振摇不稳骨将衰惫之象
异常动作脸、唇、指、趾颤动为动风先兆,或气血不足,筋脉失养四肢抽搐,角弓反张肝风内动卒然神昏,口角歪斜,半身不遂中风恶寒战栗伤寒欲作战汗,或为疟疾肢体软弱,运动不灵多属痿病关节拘挛,屈伸不利多属痹病第二节局部望诊局部望诊是在全身望诊的基础上,再根据诊病的需要,对病人的某些局部表现进行深入、细致的观察。可进一步深入、细致地了解病情,补充全身望诊的不足,有利于诊察局部和全身的病变。(一)望头面1、望头部包括望头形、囟门、头部动态和头发,可重点诊察肾、脑的病变和脏腑精气的盛衰。头为精明之府,中藏脑髓,脑为髓海,髓为精化,精藏于肾;发为肾之华,为血之余;头又为诸阳之会,手足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篮球场地租赁合同协议
- 冷库维修合同协议
- 合同额变更的补充协议
- 种子合同协议范本
- 解除运输协议合同
- 华图协议班合同条款
- 货物合同变更协议
- 夫妻终身协议合同
- 可转股协议存款合同样本
- 简易加工协议合同
-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期中试卷及答案
- 建筑施工单位质量管理考核评分表
- 成都市工伤职工停工留薪期分类目录
- 四年级美术艺术测评学业指标试题及答案
- 三14《情绪对对碰》心理健康课件
- 双硫仑(戒酒硫)药片药品说明书
- 《社会工作概论(第三版)》课件08 第八章 小组社会工作
- 生理学(全套课件)
- 路基石方破碎开挖专项施工方案
- 二年级美术上册课件 《3.我的手印画》 赣美版 (共18张PPT)
- Q∕SY 126-2014 油田水处理用缓蚀阻垢剂技术规范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