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古代文学专题1复习参考题(填空)《诗经》与楚辞部分
1、(《诗经》)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其中共收录了自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五六百年间的(305)篇诗歌。
2、中国文学史上往往将代表《诗经》的(国风)和代表《楚辞》的(《离骚》)并称为“风”“骚”。
3、唐代诗人(杜甫)的作品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强烈的政治倾向、崇高的爱国爱民精神,在文学史上素有“诗史”之称。
4、中唐诗人白居易大力提倡和写作“惟歌生民病”的“新题乐府”,他和元稹等发起进行的(“新乐府运动”)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有理论、有实践的现实主义诗歌运动。
5、鲁迅先生在《汉文学史纲要》一书中赞誉屈原的(《离骚》)一诗“逸响伟辞,卓绝一世”、“其影响于后来之文章,乃甚或在三百篇以上”。这里的“三百篇”指的是(《诗经》)一书。
6、汉代辞赋家(贾谊)继承屈“骚”精神,创作了骚体赋《吊屈原赋》、《鵩鸟赋》,后人称誉“骚人情境,于斯犹见”。
7、建安诗人(曹植)的诗歌作品《白马篇》等以及抒情赋《洛神赋》都具有比较突出的浪漫主义倾向。
8、“思无邪”是(孔子)对《诗三百》的思想内容的评价,他还把《诗经》的政教功用概括为“兴、观、群、怨”。
9、汉代传习《诗经》的齐、鲁、韩、毛四家诗中,鲁诗创建最早,影响也最大,它的创始人是鲁人(申培)。齐诗的创始人是齐人(辕固),他采用阴阳五行学说,以《诗》来解说《易》和律历。韩诗的创始人是燕人(韩婴)。毛诗是鲁人(毛亨)和赵人(毛苌)所创,特点是以诗论史。四家诗中,被称为“今文三家”或者“三家诗”的是(鲁诗)、(齐诗)、(韩诗)。
10、东汉末年,经学大师郑玄所作的(《毛诗传笺》)一书,集今古文经学研究之大成,重要为毛氏的《诗故训传》作注。三家诗自此渐渐衰亡。
11、唐代孔颖达主持撰定70卷的(《毛诗正义》)集唐前汉学之大成,是唐代科举考试的官定标准《诗经》教本,在《诗经》研究史上,是《毛传》、《郑笺》之后又一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著作。
12、南宋朱熹的(《诗集传》)是宋代《诗经》学研究的重要成果。
13、所谓的“六诗”之说出自《周礼·春官·大师》,指的是(风)、(雅)、(颂)、(赋)、(比)、(兴)。
14、“四始”说出自司马迁的《史记·孔子世家》,他以(《关雎》)为国风之始,(《鹿鸣》)为小雅之始,(《文王》)为大雅之始,(《清庙》)为颂之始。
15、“四诗”说也称“二南独立说”,由北宋苏辙首倡,他在自己的著作《诗集传》中提出《诗经》应分为(《风》)、(《雅》)、(《颂》)、(《南》)四类,即二南当从《诗经·国风》中独立出来,单列一类。这里的“二南”指的是(《周南》)、(《召南》)。
16、唐代的孔颖达在《毛诗正义》中提出“六义”中的(风)、(雅)、(颂)三者指的是诗的内容体裁,(赋)、(比)、(兴)三者指的是诗歌的表现方法。
17、我们今天看到的《诗经》是按照风、雅、颂的体例编排的,其中涉及十五国风,二雅(即(《大雅》)和(《小雅》))、三颂(即《周颂》、《鲁颂》)和(《商颂》)。
18、宋代的朱熹在《诗集传》中指出风、雅、颂三者中(风)是里巷歌谣之作,而(雅)、(颂)则是朝廷郊庙乐歌之辞。
19、“史诗”这个概念是亚里士多德在其文艺理论名著(《诗学》)中最先提出的,他将当时的文学作品分为史诗、抒情诗和戏剧。
20、目前学界一致认为《诗经·大雅》中保存了周民族的五大史诗,它们是(《生民》)、(《公刘》)、(《绵》)、(《皇矣》)、(《大明》)。
21、《诗经·大雅》中的(《公刘》)一首记叙了周族的酋长公刘率领周人自邰至豳的大迁徙历史,诗的每章都以(“笃公刘”)作为首句,表达了周人对公刘的爱戴赞美之情。
22、被认为是《诗经》中的五大史诗之一的《生民》一诗叙述了周始祖(后稷)的诞生以及他发明农业、定居邰地并开创祭礼的历史,并通过生而无灾、弃而不死等细节,塑造了一个半人半神的英雄形象。
23、周民族曾经经历过五次大规模的迁徙,其中最重要的一次是古公亶父率领周人从豳地搬家岐山下的周原,这段历史记载在周民族史诗(《绵》)中。
24、《七月》是一首最典型的农业生活诗,它属于十五国风中的(豳风),大约是西周初期该地尚未被猃狁侵占时的作品。
25、“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这是《诗经》(《豳风·七月》)一篇中的句子,诗中用蟋蟀的迁移来表达气温的下降、季节的变化,生动地传达出农业生活的乡土气息。
26、《诗经·小雅》中的(《鹿鸣》)是一首著名的燕飨诗,诗开篇就以“呦呦鹿鸣,食野之苹”起兴,借助自然物象为全诗奠定了一种和谐融洽、欢快热烈的基调。
27、《诗经·小雅》中(《宾之初筵》)一诗以燕飨活动的发展为序,写出了与宴者在不同阶段的神态变化。其中的“既曰醉止,载号载呶。乱我笾豆,屡舞僛僛”几句,惟妙惟肖地刻画了一群骄奢淫逸、丑态百出的醉鬼形象。
28、《诗经·小雅》中的(《六月》)一首,叙写了周宣王时大臣尹吉甫北伐猃狁,最终获胜的事迹,诗中充满了主体民族的自豪感。
29、《诗经·大雅》中的(《江汉》)一首歌颂了召公虎奉宣王命平定淮夷、开拓南疆的功绩。
30、“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这是《诗经·小雅》(《采薇》)一首中的句子,表达了久戍不归的士卒对故乡的怀恋、对自身遭际的哀伤。
31、《秦风·无衣》是《诗经》中最能体现同仇敌忾、抵御外侮的战斗精神的诗篇,诗曰:“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32、“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是《诗经·王风》(《君子于役》)一诗中的句子,这几句描绘出一幅典型的黄昏时分农家生活的图景。
33、“王事靡盬,不能蓺稷黍,父母何怙?悠悠苍天,曷其有所”,这是《诗经·唐风》(《鸨羽》)中的句子,这首诗表现了服役者对繁重徭役的怨恨。
34、《诗经·大雅》中的(《烝民》)是一首杰出的政治颂美诗,诗中用“令仪令色,小心翼翼。古训是式,威仪是力”赞美了王室重臣仲山甫的人格之美。
35、我们常用的成语“不可救药”出自《诗经·大雅》中的(《板》)一诗。这首诗相传是老臣凡伯为了劝诫周厉王而作的。成语“耳提面命”则出自《诗经·大雅》(《抑》)一诗中“匪面命之,言提其耳”一语。
36、(《十月之交》)是《小雅》中一篇比较有代表性的讽刺批判诗,诗曰“日月告凶,不用其行”,认为日食、月食的出现是昏君佞臣的倒行逆施引起的。
37、《郑风》中的(《溱洧》)一诗描写了上巳节时,男女相约游春的欢快场景,其中“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勺药”写男女互相赠答,情意深长。
38、“一日不见,如三秋兮”是《诗经·王风》(《采葛》)中的句子,表达了男女之间缠绵深挚的相思之情。
39、“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是《诗经·秦风》(《蒹葭》)中的句子,诗中表达了因意中人可望而不可及而产生的怅惘忧伤。
40、“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是《诗经》爱情诗中的名句,它出自《周南》(《关雎》)一篇。
41、《诗经·卫风》(《硕人》)一篇描写一个贵族女子说:“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用一连串的比方把美丽女子的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
42、《周南·桃夭》首章写道:“(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赞美了新嫁娘容貌美丽,并能给家庭带来更多的幸福。
43、“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是《诗经·卫风》(《氓》)一诗中的句子,诗中用桑叶的凋落来暗示了女子的年老色衰。
44、许穆夫人是《诗经》作品中少数几位留下了姓名的作者之一,《诗经·鄘风》中保存了她的诗(《载驰》),诗中表达了对故国卫国灭亡的哀伤,也对阻止她回国吊唁的许国大夫进行了谴责批评。
45、周代人将诗歌的本质总结为“诗言志”,这句话最早见于《尚书》(《舜典》)一篇中舜与夔的对话里。
46、现存最早的《楚辞》本子是东汉王逸的(《楚辞章句》)本,他在《叙》中表白所依据的底本是刘向的辑本。
47、(《越人歌》)中“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悦君兮君不知”二句,是屈原(《九歌·湘夫人》)一诗中“沅有芷兮醴有兰,思公子兮未敢言”两句所本。
48、诗人屈原在长诗(《离骚》)中用“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表白了自己誓死坚持抱负、保持崇高人格的决心。
49、屈原的长诗(《天问》)是一首别开生面的咏史诗,诗通过对宇宙万物以及夏、商、周兴亡的历史和楚国现状的探问,表现了诗人对楚国前程的强烈忧患意识。
50、“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是屈原(《离骚》)一诗中的名句。
51、屈原的短篇抒情诗集《九章》共(九)篇作品,涉及《惜诵》、(《涉江》)、(《哀郢》)、《抽思》、《怀沙》、《思美人》、《惜往日》、(《橘颂》)、《悲回风》。
52、(《惜往日》)一诗是屈原的绝笔,全诗最后说:“宁溘死而流亡兮,恐祸殃之有再”,表白了诗人以死殉志的悲壮之情。
53、(《橘颂》)是诗人屈原初期创作的一首咏物述志诗,诗以拟人化的手法赞美橘树“受命不迁”、“秉德无私”的品性,并将它作为自己的师表。
54、“鸟飞返故乡兮,狐死必首丘”是屈原的(《哀郢》)一诗中的句子,这首诗大约作于楚国国都沦陷之后,表达了诗人国破家亡的悲哀和至死不渝的爱国之情。
55、屈原短篇抒情诗集《九章》中的(《涉江》)一篇记叙了屈原晚年被流放江南的凄苦经历,其开头就说:“余幼好此奇服兮,年既老而不衰”,表达了诗人矢志不渝地执着于抱负的精神。
56、屈原的抒情组诗《九歌》共分为(十一)篇,分别是《东皇太一》、《云中君》、(《湘君》)、(《湘夫人》)、《大司命》、(《少司命》)、《东君》、《河伯》、(《山鬼》)、(《国殇》)和《礼魂》。
57、屈原《九歌》(《国殇》)中“首虽离兮心不惩”、“魂魄毅兮为鬼雄”,礼赞了勇武刚强、为国捐躯的将士,充满了慷慨悲壮的英雄气概。
58、“青云衣兮白霓裳,举长矢兮射天狼”是屈原(《东君》)一诗中的句子,包含着英雄主义的精神。
59、《九歌·少司命》中“悲莫悲兮生别离,(乐莫乐兮新相知)”两句,描写离别的悲哀,被后人推许为“千古情语之祖”。
60、古人赞誉《九歌·湘夫人》中“嫋嫋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两句是写景的妙句,“沅有芷兮澧有兰,(思公子兮未敢言)”两句是写情的妙句,两者互相生发,形成一种情景交融的意境。
61、“若有人兮山之阿,被薜荔兮带女萝”是(《山鬼》)—诗中对山中女神的描写,这种描写充满了山林的气息。唐诗宋词部分1、盛唐时期影响最大的两个诗派是以王孟为代表的(山水田园诗派)和以高岑为代表的(边塞诗派)。其中的“王孟”是诗人(王维)和(孟浩然),“高岑”是诗人(高适)和(岑参)。
2、“三吏”、“三别”是唐朝诗人(杜甫)的代表作,这些诗反映了“安史之乱”给人民导致的巨大劫难,被称为“诗史”。
3、中唐诗坛影响最大的两个诗派是祟尚险怪的(韩孟诗派)和崇尚浅俗的(元白诗派)。前者的代表人物韩愈“以文为诗”的倾向对宋诗影响深远,后者以创作讽喻时事的新乐府著称。
4、白居易的词作《忆江南》其一中的“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是脍炙人口的佳句。
5、晚唐词人(温庭筠)被后人称为“花间鼻祖”,他被列为《花间集》中十八位词人之首,入选的作品也有六十六首之多。
6、“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是南唐词人(李煜)的《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一词中的名句。
7、建安时期著名诗人(曹操)的《步出夏门行》(东临碣石)(又称《观沧海》),可以说是我国诗歌史上第一首山水诗。
8、为山水诗奠定基础的是南朝宋诗人(谢灵运),他山水诗中的名句“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被历代诗人所赞赏。
9、南朝齐诗人(谢朓)对山水诗的发展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他的山水名句“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也历来被人称道。
10、东晋大诗人陶渊明开创了田园诗歌,他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描写农村生活的悠然和田间劳动的快乐,都是田园诗中不朽的名句。
11、与沈佺期一起开创沈宋体的唐代诗人(宋之问)的山水诗也很有特色,他《灵隐寺》一诗中的“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是历来为人称道的写景名句。
12、唐代诗人孟浩然的诗风以清淡著称,但他《临洞庭》中的名句“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却气势壮阔。
13、盛唐诗人王维将绘画的技法运用到山水诗的创作中,他的名作(《终南山》):“太乙近天都,连山到海隅。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就体现出绘画的构图和色彩之美。
14、王维的《山居秋暝》中“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几句发明出一种水月镜花般不可凑泊的纯美诗境。
15、“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是宋代大文豪苏轼对唐代诗人(王维)的诗和画的评价。
16、李白笔下的华夏山水气势磅礴,神奇秀丽,如(《将进酒》)中“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又如《望天门山》中“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17、唐代诗人李白在《蜀道难》一诗中用“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这样的句子来渲染蜀道的雄伟、奇险和神秘。
18、杜甫早年创作的山水名作《望岳》中“(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透露出一股少年的英气;他的(《登岳阳楼》)则表现出一种忧国忧民的情感,其中的“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是描写洞庭湖的名句。
19、中唐山水诗的风格比较清雅闲淡,如韦应物广为传诵的名句“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充满了宁静闲逸的野趣。
20、柳宗元的(《江雪》)一诗中塑造了一个“独钩寒江雪”的孤傲高洁的渔翁形象,而他的《渔翁》一诗则塑造了一个超凡脱俗的渔翁形象,诗中“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更是造语新奇,意境悠远。
21、唐初诗人王绩可以算是唐代第一位田园诗人,他的代表作(《野望》)写道:“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22、南宋诗人陆游的《游山西村》一诗完全脱胎于孟浩然的《过故人庄》,诗中“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写景明丽,又颇含哲理,历来为人称道。
23、唐代诗人(王维)以画家的眼光和绘画的笔调来描绘田园风光的淡雅优美,意境清远,他的代表作《渭川田家》和《新晴野望》即是如此。
24、中唐田园诗开始关注民生疾苦,如(皮日休)的《橡媪叹》就反映了老百姓在官吏的横征暴敛下只得以橡实充饥的惨剧。
25、宋代词人(柳永)的《望海潮》(东南形胜)是一首描写杭州风光的词,词中的名句“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更是脍炙人口。
26、宋代词人欧阳修曾经写过十首(《采桑子》)(填词牌),以联章体的形式歌颂西湖之美,并且每首首句最后都是“西湖好”三字,别具一格。
27、宋代苏轼的(《浣溪沙》)(填词牌)五首是宋词中描写田园生活的佳作,其四“蔌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缫车,牛衣古柳卖黄瓜”,写农村人物风情,更是为人称道。
28、“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是南宋词人(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一词里的句子。
29、魏诗人(曹植)的《赠白马王彪》是一首著名的赠别诗,其中“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一语正是初唐诗人(王勃)的名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所本。
30、“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是唐代诗人(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一诗中的名句。
31、盛唐诗人王维的送别诗名作(《送元二使安西》)后来被谱成名曲《阳关三叠》,广为传唱。
32、“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犁花开”是千古咏雪名句,这是唐代诗人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一诗中的句子。
33、“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历来被认为是写景的佳句,是宋代词人王观《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中的句子。
34、宋代以言志为主的送别词中,(张元干)的《贺新郎·送胡邦衡待制赴新州》(梦绕神州路)借送别抒发了对外敌入侵、朝廷苟安求和的忠愤悲慨之情。
35、“南浦”一词成为水路送别诗词中的常见意象,大约与诗人(屈原)的作品《河伯》中“子交手兮东行,送美人兮南浦”这一名句有关。
36、“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是南朝作家江淹著名的(《别赋》)中的句子,其中还写道“春草碧色,春水渌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此后送别诗中的南浦意象明显多了起来。
37、中国诗歌史上第一首真正意义上的咏史诗是东汉(班固)的《咏史》,这首诗所咏赞的是缇萦救父的故事。
38、西晋诗人(左思)的《咏史八首》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咏史诗的代表,其中的“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反映了在门阀世族社会里出身低微的士人怀才不遇的痛苦和愤懑。
39、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是初唐咏史诗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诗曰:“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泣下)。
40、唐代诗人李白的组诗(《古风》)其十赞美了战国名士鲁仲连,诗的结尾“吾亦澹荡人,拂衣可同调”表达了诗人意欲追步古人的豪迈情怀。
41、《夷门歌》是诗人(王维)初期的一首咏史诗,诗中赞颂了侯嬴慷慨任侠之举,也表达了诗人渴望有人赏识的心理和对建功立业的热望。
42、“(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是唐代大诗人杜甫伤悼诸葛亮的名作《蜀相》中的句子。他的绝句(《八阵图》)结尾写道:“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也表达了对诸葛亮功业未竟的无限惋惜。
43、“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是唐代诗人(刘禹锡)的怀古诗《乌衣巷》中的句子,他的《西塞山怀古》也是传世的佳作。
44、晚唐诗人杜牧的咏史诗常带有史论的特点,(《题乌江亭》)中“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赤壁》)中“东风不与周郎便,钢雀春深锁二乔”即是如此。
45、署名李白的《菩萨蛮》(平林漠漠烟如织)和(《忆秦娥》)(填词牌)(箫声咽)被推崇为“百代词曲之祖”,后者描写了“秦楼月”、“咸阳古道”、“汉家陵阙”等历史遗迹,充满了历史的沧桑感和凝重感。
46、“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是宋代作家(苏轼)的词《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句子,这首词也是咏史怀古词中的名作。
47、周邦彦怀古词名作《西河·金陵怀古》化用了唐代诗人(刘禹锡)的《石头城》和《乌衣巷》中的句子,但却浑化无迹,没有斧凿之痕。
48、“千古兴亡,百年悲笑,一时登临”是南宋词人(辛弃疾)著名的怀古词《水龙吟·过南剑双溪楼》的句子。
49、建安时期的咏物诗多借咏物来寄托情志,其中最著名的当推(刘桢)的《赠从弟》三首,其二“亭亭山上松”更具代表性。
50、“不求形似,遗貌取神”是唐代咏物诗的重要特点之一,如诗人(杜甫)的《房兵曹胡马》。
51、咏物诗多借物抒怀、咏物明志,如初唐诗人骆宾王的(《在狱咏蝉》)就借咏蝉来寄寓自己的身世之感,表白自己的操守。
52、北宋词人(苏轼)的咏物词《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是一首不可多得的咏物佳作,其首句“似花还似非花”摹写杨花,更是绝妙,王国维曾经赞誉其是“最工”的咏物词。
53、北宋词人(周邦彦)咏物词成就极高,他的代表作《六丑·蔷薇谢后作》历来为人称道,其中“长条故惹行客,似牵衣待话,别情无极”一句更是造语新奇。
54、中国古典诗词中出现的“柳”意象往往暗含了离别的意思,如北宋词人(周邦彦)的名作《兰陵王·柳》(柳荫直)一词就借咏柳来抒发离愁别恨。
55、南宋词人姜夔创作的咏物词很多,其中最为人称道的作品是他的两首咏梅词:《暗香》(旧时月色)和(《疏影》)(苔枝缀玉),词中用托物言志的手法,借梅花抒发自己的身世飘零之苦和国家兴亡之痛。复习参考题(名词解释)《诗经》与楚辞部分
1、风骚传统:“风”指《诗经》中的《国风》,代表《诗经》;“骚”指《离骚》,代表《楚辞》。后世诗人,或受《诗经》现实主义影响,或受《楚辞》积极浪漫主义影响,使诗歌创作沿着《诗经》或《楚辞》所开辟的两条道路前进。因此而发展、形成了我国诗歌的两种不同的优良传统,习惯上称“风骚”传统。
2、献诗说:献诗说是关于《诗经》作品来源的一种重要说法。先秦古籍中有很多对公卿献诗制度的记载。他们献诗的重要目的是运用诗歌进行讽刺或赞颂,表达对政治的评价。《诗经·大雅》、《小雅》、《国风》中的公卿士大夫政治美刺诗也许就是通过这条途径搜集起来的。3、采诗说:采诗说也是关于《诗经》作品来源的一种重要说法。采诗制度先秦古籍没有明确记载,但是这种制度应当是存在的,由于在古代言语不通、交通不便的情况下,只有通过这种有目的的采集,《国风》、《小雅》中那些遍布黄河、长江流域的民歌才可以汇集到王廷中来。进行采诗的应当是周王朝以及各诸侯国的乐官。《小雅》、《国风》中的许多诗便靠乐官采集而来。4、孔子删诗说:孔子删诗说是关于《诗经》的编辑的一种重要的说法。这种说法影响很大,但是教材认为已有很多有力的论据证明孔子虽然对《诗经》的完善、传播和保存做出了巨大奉献,但是他未曾删诗。《诗经》的最后删选编订者应当是周朝的乐官。5、四家诗:所谓的四家诗指的是汉代传习《诗经》的齐鲁韩毛四家。鲁诗的创始人是鲁人申培,齐诗的创始人是齐人辕固,韩诗的创始人为燕人韩婴。鲁齐韩三家为今文经学,故又称为“今文三家”或者“三家诗”。毛诗晚出,创始人是鲁人毛亨和赵人毛苌,是四家诗中唯一的古文经学。6、今文三家(三家诗):汉代传习《诗经》的齐鲁韩毛四家诗中,鲁齐韩三家为今文经学,在汉代立有博士,成为官学,故又称为“今文三家”或者“三家诗”。鲁诗的创始人是鲁人申培,齐诗的创始人是齐人辕固,韩诗的创始人为燕人韩婴。今文三家已失传。7、六义说:是关于《诗经》分类的一种说法。“六义”说源自《毛诗序》。《毛诗序》因承《周礼》“六诗”说,即风、赋、比、兴、雅、颂,其分法与《周礼》相同,只是把“六诗”叫做“六义”。8、四始说:是关于《诗经》分类的一种说法。出自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四始”指《风》、《小雅》、《大雅》、《颂》为首的四篇诗,即“风”的首篇《关睢》,“小雅”的首篇《鹿鸣》,“大雅”的首篇《文王》,“颂”的首篇《清庙》。旧时认为将此四篇诗置于各部分之首具有微言大义,实但是是曲为解说而已。9、二南独立说(四诗说):“二南独立”说也称“四诗”说,是关于《诗经》分类的一种说法。北宋苏辙于其《诗集传》中首倡“二南独立说”,认为《诗经》应分《风》、《雅》、《颂》、《南》四类,即把《周南》、《召南》从《国风》中独立出来,单列一类。教材认为“二南独立说”难以成立。10、风雅颂:《诗经》的分类。风,又称“国风”,是当时各诸侯国所管辖地区的民歌土乐,类似于我们今天的地方小调。《诗经》共有15国“风”,160篇。雅是周天子直接统辖的王畿附近的音乐歌曲,其中有一些民歌,但大多数是贵族文人的创作。雅分大雅和小雅,共105篇。颂是朝廷祭祀祖先和神灵的歌舞,涉及周颂、鲁颂、商颂,共40篇。
11、《七月》:《七月》是《诗经》“国风”中典型的农业生活诗,当是西周初期豳地未沦陷时的作品。该诗基本上按季节的先后,逐年逐月地来写农奴们的劳动和生活,反映了当时农奴们一年到头的繁重劳动和无衣无食的悲惨境遇,向我们展示了一幅农奴社会的阶级压迫的画面。但同时也描写了领主们喜气洋洋的宴饮场面。该诗也许是周乐官在豳地农奴所作歌谣的基础上进行再创作而成的一首代言体诗。12、燕飨诗:指《诗经》中直接反映嘉礼中飨礼、燕(宴)礼等礼仪活动的诗,故也称礼仪诗或宴饮诗。根据内容可分为飨礼诗、燕礼诗、乡饮酒礼诗等,是周代礼乐文化的直接产物,具有重要的政治价值、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小雅·鹿鸣》是著名的燕飨诗。13、讽喻诗人:“讽喻诗人”即《诗经》中箴诫规谏诗和讽刺批判诗的作者。这些作者是周代贵族中的优秀分子,有良好的文化教养、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政治参与意识,以及忧国忧民的情怀和守礼修德的自觉意识。14、赋比兴:赋比兴是《诗经》的三种基本表现手法。“赋者,敷陈其事物而直言之也”,也就是陈述铺叙的意思,从本质上讲就是直接描绘,直接抒情,直接铺叙。“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带比方性质的一种手法。“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引用其它自然现象引起所要咏叹的情感,有时甚至能起到比的作用。15、叠咏体:“叠咏体”亦称重章复唱,指篇章结构上章节回环复沓、反复咏唱的民歌体。该体式在《诗经》中非常显著。一首诗往往由若干章构成,而章与章之间字句基本相同,只相应地变换少数字词,反复咏唱。据记录,这种重章复唱的形式在《诗经》的305篇中,占了一半以上,并多集中在《国风》、《小雅》部分。16、风雅:“风雅”是中国诗歌创作和批评的一条重要原则,是后人对由《诗经》以来形成的中国诗歌创作传统的理论升华。在这里,“风雅”并不是指的“风雅”体裁,而是指体现在《诗经》“风”“雅”中的艺术创作精神,即诗歌创作的崇高意义和严厉性。它引导后代文人在情感抒发上寻求一个健康向上的对的的人生观念,培养良好的审美习惯和道德节操。17、比兴:“比兴”是中国诗歌创作和批评的一条重要原则,是后人对由《诗经》以来形成的中国诗歌创作传统的理论升华。在这里,“比兴”并不仅仅指一般的“寄情于物”,“情景交融”,它同时还要达成“托物以讽”、“比类切至”的目的。18、《楚辞章句》
《楚辞章句》是东汉王逸以刘向本为底本编著的,是《楚辞》最早的完整注本。《楚辞章句》选取了屈原、宋玉的楚辞以及西汉和东汉文人模拟楚辞的作品为一集,又加入了王逸自己作的《九思》,于是全本就成了今传的十七卷本。每篇有小序,并逐句作注。《楚辞章句》是今传楚辞的重要底本。19、楚辞:是战国时候产生在楚地的由屈原吸取楚神巫文化和民间歌谣的特色而发明的一种新诗体。其特性重要表现为宏伟繁复的体制、句式的加长和“兮”字的大量运用。楚辞体作家重要有屈原、宋玉等。屈原的《离骚》是楚辞体的代表。
20、《天问》:是战国时屈原创作的一首规模宏大、体制瑰奇的别开生面的咏史之作。全诗三百五十余句,千五百多字,全采用问句体写成。其内容,从邃古之初,宇宙洪荒写起,其中神话传说杂陈,历代兴亡并举,宏览千古,博大精微。古来就被推许为“千古万古至奇之作”。以古为鉴,讽谏楚王,是本诗的主旨。21、《九章》:《九章》是诗人屈原的一部短篇抒情诗集,它涉及九篇作品:《惜诵》、《涉江》、《哀郢》、《抽思》、《怀沙》、《思美人》、《惜往日》、《橘颂》、《悲回风》。《九章》中的各篇作品,实表现了诗人一生中每一阶段的生活经历和思想感情,是诗人平生遭际之印证。22、《九歌》:《九歌》是诗人屈原吸取楚地的民间神话故事,并运用民间祭歌形式写成的一组意象清新、语言优美并富有爱国主义精神的抒情诗。《九歌》共有十一篇,其篇目和次第为:《东皇太一》、《云中君》、《湘君》、《湘夫人》、《大司命》、《少司命》、《东君》、《河伯》、《山鬼》、《国殇》、《礼魂》。
唐诗宋词部分1、初唐四杰:“初唐四杰”即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他们的创作活动都基本集中在高宗朝和武后时期。在诗歌创作上,四杰的诗重视抒发一己之情怀,出现了一种壮大的气势,具有慷慨悲凉的感人力量,这些在古体和歌行里表现得特别充足。与此同时,他们还具有变革文风的自觉意识和非常明确的审美追求,反对继承齐梁遗风的纤巧绮靡的上官体,提倡一种富有“骨气”的刚健之诗,为因循的初唐诗坛吹进了一阵清新的空气。2、沈宋体:律诗的一种称呼。初唐时期,沈佺期和宋之问等人在“永明体”的基础上做了两个工作,一是将四声二元化,二是解决了粘式律的问题,从律句联到构成律篇,摆脱永明诗人种种病犯说的束缚,发明了一种既有程式约束又留有广阔发明空间的新诗体——律诗。其中奉献最大的就是沈佺期和宋之问,是他们最后完毕了律诗的“回忌声病,约句准篇”的任务,因此又称律诗为“沈宋体”。3、韩孟诗派:“韩孟诗派”是以韩愈、孟郊为代表的诗歌流派,是中唐影响最大的诗歌流之一。韩孟诗派尚险怪。这一诗派除了追求诗歌的雄奇怪异之美,还大胆创新,或以散文的章法结构诗篇,或在诗中大量使用长短错落的散文句法,尽力消融诗与文的界线,对宋诗影响深远。
4、元白诗派:“元白诗派”是以元稹、白居易为代表的诗歌流派,是中唐影响最大的诗歌流派之一。这一诗派以讽喻时事的乐府诗著称。元稹、白居易除了在诗歌语言的通俗化方面做出了巨大的奉献外,还通过诗歌酬唱促进了格律技巧的纯熟。创建了比一般唱和难度更大的以长篇排律和次韵酬答来唱和的形式,使格律诗因难见巧,在艺术上得到了进一步的深化和发展。除元、白之外,有李绅、张籍、王建等人。5、新乐府运动:中唐诗人白居易、元稹所提倡的一个诗歌革新运动。元、白继承杜甫的现实主义精神及其“即事名篇”的方法,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刺美见事”,创作通俗而切于实用的“新乐府”,即用自命的新题咏写时事。一些作家如张籍、王建等团结在他们周边,形成“新乐府派”,又称“元白诗派”。6、燕乐:是随着隋的统一而兴起的一种汉族民间音乐和少数民族以及外来音乐交融而产生的新的音乐形式。其曲调的结构和风格一改旧的面貌,使人耳目一新,喜闻乐唱。后来的“曲子词”,就是在燕乐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7、敦煌曲子词:“敦煌曲子词”是清代光绪二十六年(1900),在甘肃敦煌莫高窟藏经石室被发现的,或称为“敦煌曲子词”或称为“敦煌歌辞”。这是词初期阶段民间创作的产物。其创作年代多无定论,大体以晚唐五代居多;但可以拟定其中已有初盛唐时期的词作品。敦煌曲子词作者阶层众多,作品题材广泛,词体尚未定型,词风朴素率直,艺术上还比较粗糙稚拙,情调也相称健康爽朗。8、《花间集》:《花间集》由后蜀赵崇祚所编,书中选录了温庭筠等十八位词家的五百首词作。其中温庭筠被列在所收十八位词家之首,入选的词作也在总数五百首中占六十六首之多。《花间集》中词人大多是出生于蜀地或仕宦于前后蜀。花间词以歌咏男欢女爱、相思离别为重要内容,以红楼翠阁、闺房帐帏为重要背景,以香艳浓丽、婉约缠绵为重要风格特性,对词体文学的特质、特性和特色影响极大。
9、南唐词
:南唐词重要指南唐中主李璟、后主李煜、宰相冯延巳的词作。其中成就最突出的是李后主,南唐灭亡由位极人臣的君主沦为阶下囚的沧桑巨变,使他的词的内容和风格都为之一变,冲破了花间藩篱,在词坛上独开出一片新的题材领域。他的词以白描手法,抒真挚之情,有着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南唐词的价值和地位,远远高出西蜀词。10、豪放词:是宋以苏轼、辛弃疾为代表的词派。豪放词在取材方面比较广泛,填词并不拘泥于音律,表现方法以铺叙、直叙为主,风格恢宏而沉郁,艺术成就很高,对后世有巨大的影响。11、婉约词:婉约词指修辞委婉、表情柔腻的词作。婉约词在取材方面,多写儿女之情,离别之绪,在表现方法上多用含蓄蕴藉方法将情绪予以表达,其风格是绮丽的。婉约词出现较早,从唐五代以温庭筠为代表的“花间派”开始,继有宋初的欧阳修、晏殊、晏几道,与欧、晏同时的柳永,虽在词的表现方法上大有改善,但仍未脱离婉约风格。之后,又有秦观、贺铸,李清照继起。12、辛派词人:辛派词人指以辛弃疾为首的豪放派词人,如陈亮、刘过,其后的刘克庄、刘辰翁等,是南宋最大的爱国词派。他们都有愤世的热情,壮烈的怀抱,其词风明显受辛词的影响,风格恣肆粗犷,气势豪纵。这派词人多胸襟宽宏,放荡不羁,志趣远大,具有共同的爱国情怀。复习参考题(简答)《诗经》与楚辞部分:1、宋代诗人王禹偁有诗曰“可怜诗道日已替,风骚委地何人收”,这里的“风骚”指的是什么?试举例说明它们对后世的文学产生了如何的影响?
(1)“风骚”指的是我国古代诗歌的两种优良传统,即代表《诗经》的《国风》所形成的“风”诗传统和代表《楚辞》的《离骚》所形成的“骚”诗传统。所谓的“风”诗传统,是现实主义精神的世代相传,“骚”诗传统则是积极浪漫主义的创作传统。
(2)《国风》民歌的现实主义的思想内容和现实主义的表现艺术对后世的影响表现在:汉乐府民歌、建安风骨、北朝民歌、杜甫的“诗史”、白居易的新乐府运动、宋代王禹偁、金代元好问的诗歌、关汉卿的杂剧、曹雪芹的《红楼梦》。
(3)“骚”诗的积极浪漫主义影响于后世的曹植、阮籍、鲍照、李白、李贺以至苏轼、辛弃疾的豪放词、吴承恩的《西游记》、蒲松龄的《聊斋志异》。2、《诗经》的现实主义精神在内容和表现艺术上各有什么特性?
(1)《诗经》的现实主义精神在内容上的重要特性是:正视现实,描写现实,揭露现实,批判现实。例如《豳风·七月》,它详尽描述了农奴们一年四季的繁重劳动和“无衣无褐”、“采荼薪樗”的苦难遭遇。《魏风·伐檀》表达了作者反对剥削、反抗压迫的态度和心声。
(2)《诗经》的现实主义精神在表现艺术上的重要特性是:善于用朴素的文风,简洁的语言,巧妙的比兴,塑造出真实、自然而生动的形象,描绘出亲切感人的生活画面,来抒发情怀,反映现实。例如《小雅·采薇》就是一首抒情写实的佳作。其最后一章抒情、状景、叙事融为一体,把一个征战将归的士兵哀伤时光流驰、路途艰难的思绪表现得深长真切,使人味之无极,闻之动心,强烈地感受到战争带给人民的痛苦。3、试以《离骚》为代表,说明屈原作品的浪漫主义特性。
屈原作品的浪漫主义特性如下:
第一,表现进步抱负,孜孜不倦地追求进步抱负。《离骚》立足于诗人抱负破灭、身遭流放的现实生活,以丰富的幻想、炽烈的情感,描写了诗人对进步抱负的追求、坚持和献身,以及诗人对现实世界的反抗。
第二,采用丰富的神话素材,通过自由的幻想,构成奇特的情节、境界。《离骚》这首诗从“济沅湘以南征兮,就重华而陈词”以后,尽情刻画了诗人上天下地,神游天国的活动,字里行间出现了一系列众多的神话人物和神域,还出现了众多的灵异事物,所有这些又都一齐围绕着诗人的行止旋转,以诗人为中心组织出了一幅“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壮阔画面。
第三,善于运用、发展民歌的比兴手法,来象征自己与楚国黑暗势力的斗争是真、善、美与假、恶、丑的斗争。这一特性在《离骚》的前一部分特别突出。4、关于《诗经》作品的来源重要有哪几种说法?《诗经》采编的目的是什么?
(1)《诗经》编集的几种说法:献诗说、采诗说、孔子删诗说。
(2)《诗经》编集的多重目的:其政治功利目的涉及劝谏君王、补察时政、作为贵族子弟的伦理教科书;其娱乐目的涉及参照民间音乐、制礼作乐、满足耳目之娱、作为音乐教程。5、《毛诗序》是如何解释风雅颂的?谈谈你对这种解释的见解。
《毛诗序》把《风》作为教化、讽谏的政治工具,并以此出发,断章取义,强作解释,认为《风》诗句句关涉美刺政治。如本是表达青年男女爱情的《周南·关雎》,竟被曲解为:“《关雎》,后妃之德也。”
《毛诗序》认为《雅》是专门陈述政治的利弊得失,并以政事的大小来区分大小雅,这与《雅》诗的内容也不尽吻合。其一,《雅》中有许多诗并非是“言王政之所以兴废也”,而抒发的却是不直接关涉政治的一己之情。如《白驹》写女子怀念所爱之人,《隰桑》写女子对爱人倾诉款曲。其二,《小雅》中有天子之大政,《大雅》中有诸侯之小政。这一点,《毛诗序》早有察觉,其自身就前后矛盾。
《毛诗序》认为颂是歌颂赞美的意思,颂诗是歌颂赞美统治者盛德功绩,并把这些盛德报告给神明,以祈求上天先祖的赐福。这个解释基本上反映出了颂诗内容的特性。但并没有概括出颂诗音乐上的特性;颂诗也并非全是美盛德之诗,如《毛诗序》说:“《振鹭》,二王之后来助祭也。”6、《诗经》中是否有史诗?谈谈你对此的见解。
《诗经》中有史诗,即《大雅》中的《生民》、《公刘》、《绵》、《皇矣》、《大明》。“史诗”的必要条件应是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所说的歌谣、传说、神话,以及创作时代(人类初期)、形象、情节、叙述的方式。《生民》、《公刘》、《绵》、《皇矣》、《大明》这五首诗基本具有了这七个要素,因而是史诗。7、试举例说明周民族史诗的历史价值。
周民族史诗的历史价值:
(1)记叙了周人从产生、发展到最终灭商建周的历史;
(2)反映当时周人社会生活各个方面,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民俗的情况。
比如,从《生民》这首诗中姜嫄神奇受孕以及生子之后三弃三收的神话故事里,我们可以了解到当时的周人对生育现象的结识水平还很低。从后稷发明农业的传说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当时周人农业生产的情况;此外,我们还可以从诗中了解到周人的祭祀礼仪。这些都是研究周民族历史的珍贵史料。8、如何理解《诗经》中农业祭祀诗的价值?试举例说明。
农业祭祀诗是指《诗经》中描写春夏祈谷、秋冬报赛等祭祀活动的诗歌,如《小雅·楚茨》、《信南山》等。其价值表现在:
(1)记录了周人为祈求丰收进行的宗教活动及其相关的风俗礼制,如《楚茨》对祭祀场面的描写;
(2)具体描写了周人农业生产的方式、规模等情况,如《载芟》中描述的耦耕方式及田间劳作情况;
(3)表白了统治集团对农业生产的重视和提倡,鼓舞了人民的生产热情,促进了农业的发展。9、为什么说燕飨诗是周代礼乐文化的直接产物?
周代的礼不仅是伦理道德的规定,社会生活的典礼,还涉及国家政治上的制度法令在内。诸礼之中,燕飨之礼运用得最为普遍,周代统治者将之作为和睦九族、沟通上下、巩固统治秩序的政治手段。燕飨诗的写作目的也并非纯是表现欢聚宴饮的活动场面,而是用诗歌的形式告诫人们要遵循燕飨礼仪,重在突出燕飨可以联络情谊、巩固统治的政治功利作用。因此说,燕飨诗是周代礼乐文化的直接产物。10、结合作品分析《诗经》燕飨诗的审美价值。
燕飨诗是世界文学史上唯一一组单纯反映古代燕飨活动的诗歌,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
(1)它们真实地展现了燕飨活动的场面,表现出燕飨活动中和谐融洽、欢快热烈的气氛,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风格。如《鹿鸣》反映了宾主之间的和谐融洽,而《常棣》则描写了众多兄弟欢聚一堂的喜悦和睦。
(2)燕飨诗还塑造了许多栩栩如生的燕飨席上的贵族形象,如《宾之初筵》就惟妙惟肖地刻画出一群腐朽虚伪、丑态百出的贵族醉鬼的形象。11、《诗经》战争诗表达了如何的情感内容?试结合作品进行分析。
《诗经》战争诗所表现的思想情感:
(1)周民族作为核心文明、主体民族对周边部族作战时的自豪感,如《小雅·六月》等;
(2)同仇敌忾抵御外侮的战斗精神,如《秦风·无衣》;
(3)抵御外侮和思念家乡的矛盾心情,如《小雅·采薇》;
(4)对战争的怨恨,如《豳风·东山》。12、《诗经》政治颂美诗创作的基本模式是什么?结合作品进行说明。
《诗经》政治颂美诗创作的基本模式是:颂扬周代贵族内德外仪的统一,也就是既歌颂君子的内在美质,又赞美君子的外在仪容。
《大雅·假乐》比较集中地体现了这两点。诗中第一段说周成王有美好的品德,能安抚百姓,使所有的人都能尽职。所以从天那里承受了福禄。第二段说他因受福禄而有众多的子孙。他又有肃穆的神态,堂皇的仪表,他是一个很好的君主,由于他历来不犯什么过错,一切都按先王的法度办事。第三段再一次申说他有严厉庄重的仪表,谈吐文雅有序。因而他没有任何私怨私恶,他率领着众多贤人治国,成为四方纲纪。第四段写朝中群臣对他充满了热爱,一个个尽职尽责;老百姓在他的荫庇下也都安居乐业。全诗并没有具体地写成王到底取得了哪些功业,而是一再地歌颂周成王的德行与仪容。但是,正是由此,诗人向我们暗示了成王所取得功业的伟大,并在字里行间流露出对他的真挚的热爱。13、《诗经》中的婚恋诗涉及哪几类内容?试举例说明。
《诗经》婚姻爱情诗的内容:
(1)男女的相恋相思,涉及男女之间的互相悦慕、青年男女的欢会、恋人之间的相思之情、追求意中人却不能如愿的伤感以及礼教等社会因素和爱情自由之间的冲突等。如《郑风·叔于田》写女子对男子的悦慕,《郑风·溱洧》、《邶风·静女》写男女的欢会,《子衿》、《采葛》写刻骨铭心的相思,《蒹葭》写求而不得的惆怅,《鄘风·柏舟》写对恋爱婚姻自由的大胆争取。
(2)对结婚场景的描绘、对新婚的祝贺,如《硕人》对贵族女子出嫁时盛大的场面的描写、《桃夭》对新嫁娘的赞美。
(3)对不幸婚姻的悲叹,如《氓》中的弃妇对自己悲惨命运的诉说。14、为什么说《诗经》是具有浓重的乡土之情的艺术?试结合作品进行说明。
之所以说《诗经》是具有浓重的乡土之情的艺术,是由于十五《国风》散发着浓郁的各地乡土的芬芳,在《雅》、《颂》的抒情诗中,也莫不沉潜着植根于农业文化的深深情蕴。史诗中有对发明和平安定的农业生产环境的英雄祖先的赞美,农事诗中有对农业生产生活和农业祭祀的描写,徭役诗中有对破坏农业生产的战争徭役的怨恨。如《周颂·载芟》中的人们津津乐道于农业的丰收,在宗教典礼上表演关于农业生产的舞蹈,从春天的开荒一直写到秋天的收获。他们在祭坛上献上最佳的粮食贡品以娱乐祖先和神灵,乞求神灵明年带给他们更好的收成;他们在故乡的土地上编织着生活抱负的花环,描绘着事业兴旺发达的图画。《唐风·鸨羽》写远行在外的征人久役不归,一方面想到的是家里田园的荒凉,想到父母的无人奉养,并为此而一遍遍地呼喊苍天。
总之,植根于农业文化的安土重迁的乡土情蕴,在《诗经》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现。15、结合作品分析《诗经》作品是如何表现宗族伦理之情的。
(1)在祭祖诗中,诗人把他们的开创基业的祖先奉为神明,乞求祖先神保护自己部族的事业昌盛,人丁兴旺。他们以自己拥有后稷、公刘、太王、王季、文王、武王等这样的祖先英雄而自豪,以自己是这一部族群体中的一员而骄傲。共同的祖先沟通了他们互相之间的情感,也使他们在宗族血缘的旗帜下联合起来,形成极强的宗国意识,共同抵御外侮、发明家园。如《大雅》中的《生民》、《公刘》《绵》等。
(2)在农业祭祀诗中,他们以所有族的共同劳作作为向神明敬献的厚礼,如《载芟》;也共同分享丰收的喜悦,如《良耜》。
(3)在农业生活诗中,他们也表现出氏族兄弟之间的团结。甚至在《七月》这样的诗里,尽管显见着封建领主与农奴之间存在着鲜明的阶级差别和剥削与被剥削的不平等,但温情脉脉的血缘关系仍然把他们联结在一起,在丰收后的喜庆典礼上全氏族的人都喜气洋洋地会聚公堂,共叙亲族之间的依恋之情。
(4)在战争徭役诗里,诗人们一方面表现出为保卫祖国家园而战的宗国精神,为此不惜抛弃了个人的安定生活。另一方面也表现出对于父母兄弟的牵念与关心。如《唐风·鸨羽》。
(5)在卿大夫士的政治美刺诗里,诗人一方面颂赞那些给宗族国家带来幸福的君子,如《南山有台》;另一方面也对那些不顾宗族国家利益的昏君与佞臣给予严厉的批判,甚至要以宗族老人的身份教训他们,如《抑》。
(6)在礼仪诗中,诗人更热情表达父兄朋友君臣之间的血肉亲情。如《常棣》。
(7)在男女情爱诗中,诗人同样把夫妻之间的相亲相爱之情写得真挚生动,如《郑风·女曰鸡鸣》。
至于在那些写怀人念旧、民俗风情等的诗中,也处处都有这种浓厚的宗族伦理情味和宗国情感。如《小雅·黄鸟》。16、如何理解《诗经》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
《诗经》中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是周人以人为本的哲学、政治思想在文学中的最鲜明体现。以人为本而不是以神为本,这使中国人很早就摆脱了原始社会的巫术宗教观念,也使诗这种文学体裁很早就从巫术宗教中脱离出来。在《诗经》中,人就是自己生活的主宰,也是诗歌的所有内容,情感投射的所有指向。《诗经》的作者以自己的创作实践,把“文学是人学”这一在西方近代社会才真正提出的永恒命题,早在2500数年前的时代就给予了充足的表现,并且奠定了以人为本而不是以神为本的中国诗歌发展的民族心理传统。17、简叙《诗经》抒情诗创作取得的成就。
《诗经》标志着中国抒情诗艺术逐渐发展成熟,其艺术成就表现在:
(1)人物形象的成功塑造,其人物塑造的手法有:a、通过事件的简要叙述或人物活动的典型场景描述来塑造人物;b、通过简朴的外貌描写和心理描写来塑造人物;c、通过朴实无华的抒情议论塑造人物。
(2)中国古典诗歌艺术境界的创始,《诗经》中不仅运用了许多带有文化原型意义的意象构成起兴诗句,还使这些意象和人物情感相融合,来发明艺术境界。
(3)高超的艺术技巧,涉及赋比兴的手法、多样的修辞手法和多种抒情方式的运用。18、《诗经》作品是如何在抒情诗中塑造人物形象的?
《诗经》中人物形象塑造有以下几个特性:
第一,通过事件的简要叙述或抓住人物活动的典型场景描述来塑造人物。如在《卫风·氓》中,诗人通过自己和氓从相识到结婚再到反目的整个事件发展的简要描写,塑造了“氓”这个生动的人物形象,他在求婚时表现得诚实忠厚,在结婚初时“信誓旦旦”,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却渐渐露出其凶狠的本相。
第二,通过简朴的外貌描写和心理描写来塑造人物形象。如《卫风·硕人》写庄姜容貌,由静态的面容到动态的顾盼,其中“巧笑倩兮,美目盼兮”句,向来被人们所称道,公认为是描述人物形象的传神之笔。
第三,通过朴实无华的抒情议论来塑造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如在《鄘风·载驰》中,诗人许穆夫人一方面表达了自己对故国的哀伤和要回故国的决心,另一方面对那些只知拘守古礼的许国大夫们进行了批评和谴责。正是通过这种抒情,诗人塑造了自己的形象,她是一个既有政治远见,又有爱国热情,既敢于冲破旧礼教束缚,又敢于和那些迂腐大夫们争理的杰出爱国女性。19、《诗经》抒情诗是如何发明情景交融的意境的?
《诗经》中运用那些带有文化原型意义的起兴诗句构成简朴意象,对这些意象再进行和人物情感相融合的画面描述,就产生了情景交融的意境。如《秦风·蒹葭》把男女相恋这一在现实生活里要受到多方限制约束的艰伤心程融会入水的文化意象的描写之中。这首诗把男女相恋的艰难追求放入河水阻隔的意象之中进行描写,再烘托以秋天的凄凉,就发明出一个迷离扑朔、凄清感伤的艺术境界,在那秋水伊人可望而不可及的画面里,蕴含着无穷无尽的、难以言传的中国文化情韵,古往今来,不知道曾经打动过多少读者。20、何谓赋比兴?试举例说明。
“赋、比、兴”本是古人在谈及《诗经》时使用的三个名词,后来被人们当作《诗经》艺术手法名词使用。通俗点说,赋就是直陈,比就是运用比方,兴就是借物起兴。直陈者如《采蘩》、《氓》;比方者如《硕鼠》、《兔爰》;起兴者如《关雎》、《桃夭》。21、以“玉”为例,分析周代文化精神与《诗经》物象选择之间的关系。
《诗经》关于服饰方面,一个重要的物品是玉和玉制成的各种佩饰。《诗经》的作者把玉的佩饰作为人物形象描写的最重要组成部分。他们之所以在《诗经》的人物描写中这么注重玉,是由于玉在周代文化中既是身份地位的象征,也是人的道德品质的象征。惟其如此,玉才成为《诗经》创作中一种具有特殊文化意义的文学描写对象。在诗中只要一提到玉,就会让读者或听众从中体会到它所象征的等级意义和道德意义。如《卫风·淇奥》,据说这首诗是歌颂卫武公的。在诗中,美玉既是卫武公身上穿戴的一部分,更是他的优雅风度和美好品质的象征。玉在《诗经》中的象征意义,在这首诗中有着最集中的体现。22、结合作品分析周人的思维方式和审美心理对《诗经》作品内在结构的影响。
周人的艺术思维方式和审美心理,对《诗经》作品的艺术结构的组成也具有决定性影响。如《鄘风·相鼠》和《小雅·都人士》这两首诗,一为刺,一为美,一在《鄘风》,一属《小雅》,按理说作者之间没有什么创作联系。但是仔细一看,就发现这两首诗把对人物的视角都放在了“礼仪容止”上面。由此可见,服饰打扮和礼仪容止在这里不仅仅是一种描写的选择,并且表白了周人的艺术思维方式和审美心理。在周人看来,得体的服饰仪容自身就是一种美,不仅是一种外在美,并且是内在美的外在显现。周人的这种艺术思维方式和审美心理必然要影响作品的内在结构。通读《诗经》,我们就会发现,当诗人在对人物进行或美或刺的抒情评判时,他们最擅长的方法就是通过人物的外在打扮、礼仪容止的描写来抒情,来塑造人物形象,从而形成一种特殊的创作结构模式。
再如,周人以农业为主的社会生活和在此基础上生成的以家庭为核心的生活意义,形成了他们特殊的思维方式和审美心理,当他们表现战争与徭役生活时,很少用笔墨去写战斗场面或旅途的艰难,而是着重表现战争引起的对家乡的深深思恋。于是由战争行役的题材来抒诗人的怀归相思之情,就成了这一类抒情诗的特殊结构。23、作为中国古典诗歌创作和批评的艺术原则,“风雅”和“比兴”具有什么样的内涵?它们对古代诗歌创作产生了如何的影响?
(1)“风雅”和“比兴”的内涵:“风雅”,规定诗歌创作具有崇高的意义和严厉的情感内容。“比兴”,规定诗歌在艺术表现上“托物以讽”。
(2)对古代诗歌创作产生的影响:“风雅”和“比兴”这两条艺术创作和批评原则,给中国文人指出了如何走向从内容到形式、从思想到艺术完美结合的创作道路。它同时也培养了中国人的艺术审美观念,形成了中国古代诗歌既重内容的纯正文雅,又重形象的生动感人,以含蓄蕴藉、韵味深厚而见长的民族风格和美学特性。24、简述《楚辞》流传和编辑成书的过程。
屈原的“发愤以抒情”的个人创作,它的流传和保存,是通过他的师从者、同情者、爱好者和学习者来完毕的。从现存的资料看,屈原的作品出现以后,在当时就产生了影响,涌现出一批景慕者和学习者,在“以相传教”的过程中,应当是已辑录成书的。
先秦的古籍,遭秦火而散亡,屈原的作品重见于世,乃是通过汉初人的努力搜求再获出现的。在汉初,一方面是吴王濞文学集团,汇聚辞赋之士,学习楚辞,使楚辞部分作品得以保存;接着是淮南王刘安集团,通过庄助、朱买臣和刘安等的递次进献,使诸多流传和藏于个人手中的楚辞作品,得以汇存于宫廷之中。西汉末成帝河平三年(公元前26)刘向领校中秘书,整理屈、宋诸作品,始编定《楚辞》。刘向编定的《楚辞》16卷久已亡佚。只有东汉王逸加注的17卷本《楚辞章句》流传至今,可以略见《楚辞》原本的大约。今存王逸《楚辞章句》中,除屈原的作品外,还保存了西汉人贾谊、淮南小山、东方朔、庄忌、王褒、刘向等人的作品。25、诗人屈原所处的时代和社会情势是如何的?当时楚国的情况如何?
屈原生活的时代即战国中后期的社会形势:
(1)变法运动在当时重要诸侯国相递进行。这些变法活动是一种进步的政治改良运动,其性质是限制和打击旧贵族的腐朽势力,澄清吏治,变革落后的生产关系,发展生产,富国强兵,以达成存君兴国以至统一天下的目的。
(2)各诸侯国之间的兼并战争空前剧烈,重新统一的局面行将出现。而秦国和楚国是左右当时局势的两个重心,统一大业的完毕,非秦即楚,秦楚之间的斗争于是非常剧烈,而楚国的政治被腐朽的旧贵族把持,在秦楚斗争中节节败退。26、关于《离骚》诗题的含义有哪几种说法?
关于《离骚》诗题的含义有三种说法:
(1)离别的忧思或愁思。如司马迁说:“《离骚》者,犹离忧也。”东汉王逸说:“离,别也;骚,愁也。”
(2)遭遇忧患的意思。如班固《离骚赞序》说:“离,犹遭也;骚,忧也,明己作辞也。”
(3)为楚方言词汇(楚语牢骚)或楚曲名。27、《离骚》中对诗人三次游览天界的描写有什么寓意?
诗中诗人三次游览天界的描写寄寓了诗人对抱负至死不悔的追求和诗人为改变国家的前程、自己的命运而做的不懈努力,展现了诗人内心的矛盾冲突和他始终不渝的爱国忠君之情。28、《离骚》一诗中对往古世界的回顾有如何的含义?
屈原借对往古尧舜三后的清时政治和桀纣昏庸失国的历史的回顾,为统治者的改革树立了楷模,并警告楚国君臣,要以桀纣为戒,否则必将重蹈他们的覆辙。诗人还通过对历史上一些君臣遇合的佳话的回顾,表达了对君臣知遇的渴望,并以此来鼓舞自己在困境中奋进不止,探索不断。29、谈谈你对《天问》一诗主旨的见解。
《天问》一诗的主旨归纳起来重要有三种说法:一是舒愤说。二是诘问说。三是究理讽谏说。以上种种说法,虽各偏执一隅,不能完全说明全诗的思想内容,但也并非无的放矢,而是各有其合理成分。
从整个内容来看,《天问》是一首独特的咏史之作,它的前半部分是对自然史的发问,表现了诗人对宏观宇宙的思考,是对古信仰的怀疑。后半部分是通过对夏、商、周三代兴亡的发问,流露出对楚国前程的强烈忧患意识。最后,全诗则以楚国的现实和自己的处境做结,对楚国当权者的倒行逆施,表达了无限愤慨。
综上所述,我认为《天问》一诗的主旨应当是:以古为鉴,讽谏楚王。30、简叙《天问》一诗的结构层次及其思想内容。
《天问》一诗的前半部分是对宏观的宇宙自然的发问,分为四个层次:(1)关于宇宙本源问题;(2)关于天体、天象问题;(3)关于鲧禹治水问题;(4)关于大地、四方灵异问题。后半部分是对人世间历代兴亡的发问,也分为四个层次,分别是夏、商、周的历史和楚国的现状。
诗人借对宇宙自然和人间兴亡的思考,表现了对楚国前程的强烈忧患意识和企图力挽狂澜的爱国热忱,这正是全诗的主题思想所在。31、组诗《九章》是如何反映诗人屈原一生的悲惨遭遇和不幸历程的?
《九章》各篇除《橘颂》一诗外,其他作品或作于楚怀王时期因谗被疏以后,或作于顷襄王时被放于江南,分别反映了诗人一生的悲惨遭遇和苦难历程。
《惜诵》、《抽思》和《思美人》三篇其创作时间和背景与《离骚》同,从内容看,重要是写对已往经历的追溯和身遭挫折后的思想矛盾和斗争过程。其情虽烦冤愁苦,但仍企图自适自遣;对楚王虽有谴责,但仍觉得其或有改悟的一天;对自己的前程虽感到十分失意,但并未完全绝望。故惜、思之情,在这些诗中还一直占着主导地位。
《哀郢》作于顷襄王二十一年(公元前278)秦将白起攻克郢都之时。在百感交集中诗人以血泪写下此诗。
《涉江》与《悲回风》都是屈原在顷襄王时放逐于江南所作。《涉江》一诗真实地记写了屈原放逐于江南时的苦难生活。《悲回风》一诗叙写了朝廷群小对自己的迫害。
《怀沙》与《惜往日》都是屈原临近自沉之前所作,表达了诗人在极端困厄中,在沉冤莫申、国亡无日,而又进谏无路,已无可为的情况下,从容赴死的决心。《怀沙》一诗表达了诗人死意已决,《惜往日》则是屈原的绝笔,是他的一首最后的述志诗。32、清人陈本礼曾说:“盖《离骚》、《九歌》犹然比兴体,《九章》则直赋其事”,谈谈你对此的理解。
《离骚》与《九歌》更多地运用比兴的方式抒情,《九章》相对比较直接地抒写感慨。
《离骚》反映了屈原对楚国黑暗腐朽政治的愤慨,和他热爱宗国愿为之效力而不可得的悲痛心情,也抒发了自己遭到不公平待遇的哀怨。但它使用的方式则是以男女君臣相比况,自拟弃妇而抒情;对明君贤臣的向往,对政治抱负的孜孜不倦的追求,是通过望舒先驱、飞廉奔属、凤凰承旂、蛟龙为梁的“周流求女”的比况完毕;而从香草的装饰中,我们又可以看到屈原奋发自励、苏世独立的人格。《九歌》亦是如此,虽然屈原的个人身世、思想痕迹并不重,但它所体现的人神交接的艰难,正象征了诗人苦苦追求的悲剧精神。《九歌》中所流露出的不可克制的哀愁幽思,显然契合了屈原的心态,有人正是把《九歌》中所抒发的贞洁自好、哀怨伤感之情绪,看做是屈原长期放逐生活之心情的自然流露。
《九章》的内容与《离骚》基本接近,但却是以直赋其事的方式叙述身世和遭遇,除少数片断外,采用幻想、夸张的手法较少,重要是纪实之辞,用直接倾泻的方法来表达其复杂的心曲和凄苦的忠怨之情,所谓“直而激,明而无讳”,以其内容的悲剧性和感情的真实性,读之每裂人肺腑,催人泪落。《九章》各篇除《橘颂》一诗外,其他作品分别真实反映了诗人一生的悲惨遭遇和苦难历程。如《九章·哀郢》就是一篇哀痛国破流亡的纪实之作。33、试析屈原的《九章·涉江》一诗。
(1)《涉江》是屈原晚年流放江南时所作,篇中着重记述了诗人渡江而南,浮沅水西上的历程和心情,故名《涉江》。诗篇具体叙写了他这次被放逐的地区和所行的路线:行经湘水、洞庭湖,沿沅水上溯,转入辰阳、溆浦,踽踽独行于深山幽谷之中。诗慨叹自己被谤见放,忧念国事日非,表达他高洁坚贞的意志和顽强斗争的精神,并揭露了阴阳易位、善恶颠倒的黑暗现实。
(2)段落解析:作品开端,借着服饰的华美珍奇,表现他苏世独立、直情径行、不随流俗的崇高情操。继而写他超越时空,想象与古帝重华同游瑶圃,把自己视为绝世高蹈的超人。第三四两段写曲折艰难的路程,凄凉荒寒的自然环境渲染了孤寂的气氛,反衬了诗人忠而被放的悲愤和穷而益坚的斗志。第五段诗人察今识古,陈说古往今来许多贤士佯狂、忠臣被戮的惨剧,并表达自己决心为“直道”而忍受一切磨难。“乱辞”以生动形象的比方,揭穿了阴阳易位、是非颠倒的丑恶现实。
(3)艺术上运用比兴、象征手法表现诗人的高风姱节,近于《离骚》。诗的开端采用浪漫主义手法,极写他的苦闷和欲忍不能的感情,表达他既不被污浊黑暗的社会所了解,则将“高驰而不顾”,幻想自己将乘龙驾马,去寻古帝重华(帝舜)同游于天上,以至“与天地兮同寿,与日月兮齐光。”全诗塑造了一个光明正大、执著不阿的爱国者的形象。他失去家国、带罪远行,虽在这无情的打击面前,却始终眷恋祖国、坚持抱负,自觉地承担了悲剧性的命运。他的遭际是凄苦的,但他的感情却是崇高悲壮的。
(4)文学史上的地位:是研究屈原晚年流放经历的一项重要史料。34、试分析屈原的《九章·哀郢》一诗。
(1)《哀郢》一诗作于顷襄王二十一年(前278年)秦将白起攻克郢都(楚国都,今湖北江陵)以后。当时楚王仓皇东迁,百姓四处逃亡,屈原百感交集,写下了这篇哀歌。“哀郢”,谓哀悼郢都之沦亡。诗人对郢都的沦亡表达深切的哀悼,对人民的流亡深表同情,表达了沉痛的爱国之情。
(2)内容解析:诗歌开头描写了郢都百姓因避难而四散逃亡的慌乱景象。继而写诗人离郢时对故都的系念和国破家亡的悲哀,并对楚统治集团误国的罪行加以揭露和批判,结尾则以“鸟飞反故乡兮,狐死必首丘”的诗句,表达了诗人至死不忘故都的深挚的感情。
(3)全诗紧扣“哀”字展开,并多用呼告、感慨句,词悲情烈,裂人心肺,深刻地表达了诗人的爱国情怀。35、《九歌·东君》是如何塑造一位英雄神的形象的?
一是采用拟人化的手法。《九歌·东君》一诗从日神的出现,到他的除暴安良,直至杳然拜别,全都采用了拟人化的手法,从而为我们塑造了一个奇丽、威武、扶正驱邪的英雄神的形象。诗中一方面描写日神驾着龙车启程。然后写日神在受享之后,西行之时,开始了他为民除害的壮举。只见他高举起大弓长箭,奋力射向肆虐的“天狼”。结果肆虐的天狼应声而坠。灾星已除,人间天上皆大欢喜,日神也为自己的成功而感到无比痛快和骄傲,于是以北斗为勺,挹桂浆痛饮,庆贺诛暴取得的胜利。
二是运用丰富的想象。如诗中写日神身着青云、白霓,手持长矢,勇武无畏,这也正是对行于高空,光芒四射的太阳的丰富想象。而太阳神的那种光明磊落、豪迈的性格,富于正义感,除暴安良的品格,事实上也正是对太阳作为一个巨大、辉煌的天体,光明所至,黑暗无所藏身的自然素质的概括和想象。正是在这样的基础上,太阳作为一位英雄神而出现了。36、试析屈原《九歌·少司命》一篇。
(1)少司命是主生的神,即使生命由幼至长不受褋害的保护神,也是主灾祥(去灾呈祥)的神。本篇诗叙写神来神往的一个片断,具有神人相恋的性质。《九歌·少司命》篇幅虽小,然而却成功地塑造了少司命这一人类守护神的形象。诗人在对他丰富而动人的描写里,虽然涉及爱情问题,但终没有离开司命这一主题。
(2)分段解析:诗前六句虽是迎神词,然而通过诗人极力描写的迎神殿堂之美,写出了人们对少司命的热爱和尊敬,从侧面写他职守无亏;“登九天兮抚彗星,竦长剑兮拥幼艾”写出他扫邪秽,保儿童,严守岗位,这是从正面来对他的品德进行礼赞。中间三节描写了人神恋爱之情,以诗的主题看,是骈枝。然而正是这插曲使他的形象更完美。
(3)这首诗的语言情味悠深。如诗中“悲莫悲兮生别离,乐莫乐兮新相知!”这两句诗极为简练、深刻、动人,从而被古人推许为“千古情语之祖”。37、有人认为《九歌》中的《湘君》、《湘夫人》原本是一篇,谈谈你对此的见解。
我批准《湘君》、《湘夫人》原本是一篇的见解。
一方面,从这两诗的内容看,写的都是相思、相疑、相约而又得不到相会的。上篇用“采薜荔兮水中,搴芙蓉兮木末”表达所求不遂;后篇则也同样用“鸟何萃兮蘋中,罾何为兮木上”表达同样遭遇和境况。前篇最后用投物江中表达无奈和决绝;后篇同样也用投物江中表达无奈和决绝。假如说两篇各写一方,故事就很难理解了。按明故事的内容,只能是一方痴情,一方变心爽约,才会有失望和绝望的结局。因此,前后两篇只能理解为同一主人公的活动和情绪。
另一方面,《九歌》里的其他篇都是新奇而自成面目的,但惟独《湘君》、《湘夫人》却文章结构大体相同,内容文字亦复相似。从内容来说,两章或几章的反复可以是平行关系,也可以是前后递进的关系。而《湘君》、《湘夫人》按其内容来看,正是表现了同一主人公的活动和思想情绪的递进。
因此,《湘君》、《湘夫人》无论从内容来看,还是从结构上来看,都说明它原本是一篇。从内容上说,它写的只是湘夫人一人的活动,描写的是一个爱情悲剧故事——湘夫人的相思痛苦、失恋的遭遇及其心理波折。从诗歌的结构上说,它采用的是回环复沓的手法,但是在情节上有所递进。38、分析《国殇》一诗并说明其题目的含义是什么。
《国殇》作为楚辞《九歌》中的最后一篇,是《九歌》这组诗的高潮,也是这场祭礼的目的所在。《国殇》诗的内容是颂悼为国捐躯的死难将士,它以激越的感情,壮烈的战斗场面描写,歌颂了死于国难的楚国将士们的英雄气概。
全诗分两段。第一段写将士们与敌人剧烈的战斗和壮烈的牺牲。诗一开篇就描写战场上两军交接的场面,车毂交错,短兵相交。敌人旌旗蔽日,兵士如云,冲击着我军的行阵。我军则英勇迎击,士卒争先,战车的骖马死伤,车轮埋陷,但将军仍擂动战鼓,发起再一次冲锋,战场上到处都是战死者的尸体。战车的辚辚声,战马的嘶鸣声,兵刃的交击声,壮士的冲杀声,汇聚成一首无比英勇、无比悲壮、无比惨烈的交响乐曲!楚国将士的爱国主义得到了集中的表现。第二段由前一段的叙述场景转入诗人主观感情的抒发,是对牺牲将士的哀悼和对他们威武雄壮、不惜捐躯的爱国精神的颂扬。“出不入兮”四句沉痛哀悼将士们身首相离的悲壮牺牲,并赞扬他们临难赴命,义无反顾的精神。最后四句诗人直抒胸臆,热烈歌颂将士们的刚强勇武,不可凌犯,以及死后永为鬼雄的精神,仍然是颂扬烈士的爱国精神和崇高人格。
对于“国殇”两字的字义,历来有不同的解释,有指“无主之鬼”的,有指“未成年而夭”的,有指“强死”的等,总之是指非善终者。具体到本篇诗来说,“殇”,即指战死者而言。“国殇”,即死于国事者。唐诗宋词部分1、简述盛唐诗歌发展的概况。
盛唐时候,蓬勃的热情、激昂慷慨的声音、表现宏伟政治的抱负抱负、为国建功立业的英雄气概和爱国精主义、反抗权贵的寒士精神,综合成一种积极浪漫主义的特色。最具代表性的有几大题材:山水田园诗,表现大唐帝国内部的安宁祥和,如王孟;边塞诗,表现唐朝在对外战争中的赫赫声威,如高岑;政治诗,表现布衣寒士对权贵的不屈抗争,如李白。体裁上,百花齐放,每种体裁都佳作叠出,特别以七绝和七古最杰出。两大诗人:李白浪漫不羁,杜甫深沉凝练。内容上关注现实、关心国计民生,艺术上雕琢锤炼。2、简述中唐诗歌发展的概况。
中唐是继盛唐之后的又一诗歌高峰。它的意义在于开拓了诗歌个性化的创作道路,推动了唐代诗风的转变。
中唐的重要诗人是杜甫,他的诗歌将强烈深沉的抒情融入叙事手法之中。无论是题材还是写法,都呈现出迥异于盛唐诗歌的风貌。
大历时期的韦应物、刘长卿以及“大历十才子”虽然经历了安史之乱,但气骨明显衰弱。
贞元、元和时期,诗坛上出现了革新的风气,掀起了诗歌创作的又一个高潮。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尚险怪的韩孟诗派和尚浅俗的元白诗派。
元白的新乐府也是这一时期的成就之一。同时刘禹锡和柳宗元自成一家,也有较大的成就。3、简述北宋词创作的概况。
(1)宋初以令词为主的时期,代表者晏殊、欧阳修;
(2)以柳永为代表的时期,慢词开始发展;
(3)以苏轼为代表的时期,豪放词的开创;
(4)以周邦彦为代表的时期,讲求词的音乐格律。4、简述南宋词创作的概况。
以辛弃疾为代表的爱国豪放词;以姜夔为代表的格律词。5、诗的合乐与词的合乐有什么差异?
诗词合乐的不同表现在:
(1)诗最终脱离了音乐,独立发展,并更加成熟繁荣;而音乐性却一直是词最基本的特性。
(2)诗所配合的是先秦时的雅乐和六朝时的清乐,而词配合的是隋唐时的燕乐。
(3)诗与乐的配合形式是“以乐就诗”,词与乐的配合形式则是“以诗就乐”,倚声填词。6、格律诗与词在句法和押韵上有什么差异?
就句法而言,格律诗句法相对固定,词的句法却灵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科研机构行业实验室安全保障
- 咨询服务保安员工作总结
- 公司注册代理合同三篇
- 动漫游戏行业会计的特点总结
- 2023年浙江省杭州市公开招聘警务辅助人员辅警笔试自考题2卷含答案
- 《合理使用中成药》课件
- 高三学习计划书
- 河北省唐山市(2024年-2025年小学六年级语文)统编版随堂测试(下学期)试卷及答案
- 2024年防沉剂项目资金筹措计划书
- 顾客检查表(完整版)
- 生物化学期末考试题库与答案
- 山东昌乐二中的“271高效课堂”
- 人教版高中物理新旧教材知识对比
- 国际结算期末复习试卷5套及参考答案
- 六年级上册数学圆中方方中圆经典题练习
- 现场组织机构框图及说明
- 《城镇燃气管理条例》解读
- 七年级数学几何证明题(典型)
- X62W万能铣床电气原理图解析(共18页)
- 小康煤矿水文地质类型划分报告
- (完整版)中央空调现场勘察信息表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