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二章品德心理与发展一、品德心理发展概述二、品德发展的主要理论三、儿童品德发展过程一、品德心理发展概述(一)品德的涵义是道德品质的简称它是指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准则在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和一贯的心理特征品德与道德的关系: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品德和道德在概念的内涵上具有很多重叠与交叉的内容;品德是道德的具体化,道德影响品德的形成和发展。品德与道德所属范畴不同(个体意识形态范畴、社会意识形态范畴)。品德与道德所反映的内容不同。(二)品德的心理结构1、定义是指品德这种个体心理现象的组成部分,是指个体心理现象的形式、结构体。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品德心理结构的要素;二是品德心理结构中各要素之间的组合方式和顺序。2、品德的心理要素四要素论: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道德认识—对不对是人们对一定社会的思想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及其意义的认识,是产生情、意、行的必要条件,是形成和发展自身品德的基础。人们常说认识是行动的先导,就是这个道理道德情感—愿不愿意是人们根据一定的道德需要,在感知、理解、评价事物时产生的一种情绪体验。积极的情绪体验:正义感、热爱感、崇敬感、欣赏感—激励作用消极的情绪体验:泄气感、嫉妒感、厌恶感—阻碍作用道德哲学家休漠说:人的言语和行为常常不是由理性决定的,而是由情感决定的。道德意志—能不能坚持是人们自觉地确定道德行为目的,支配自己的道德行为,克服各种困难,以实现既定目的的心理过程。对小学生来说,意志力较薄弱、自制能力差,通常较容易在外界的诱惑下产生不符合道德要求的行为,因此从小就要注意意志的锻炼。道德行为—做不做是人们在一定的道德认识、情感和意志支配下所采取的行为。一个人的品德最终都是通过行为表现的。人的行为三层次被动的、不自觉的主动的、自觉的自动化、习惯的3、四要素之间的关系唯知派和行为派四大要素各有特点,但又互相联系、互相作用,不能割裂开来。一般来说,道德认识是道德情感产生的依据;道德认识和道德情感的深化和交融结果产生道德动机,道德动机驱动人以道德意志来实现道德行为;道德行为是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的具体表现和外部标志。只对其中某一要素施加影响,这是不可能有德育实效的。二、品德发展的主要理论精神分析理论(一)潜意识理论(二)人格结构理论(三)人格发展理论(四)新精神分析理论(一)潜意识理论
压抑本能、冲动、欲望意识前意识无意识意识—无意识理论意识、前意识、无意识意识:可以直接感知到的有关的心理部分。前意识:介于意识与无意识之间,存储近期经历的内容,处于注意范围之外的意识成分。无意识(或潜意识):指个人不可能觉察的心理现象,但对个人的思想和行为影响极大。三者之间的关系三者间保持一种动态平衡。冰山理论:意识、前意识(检查者,在本能朝向意识的道路上建筑了防御线)、潜意识(生物本能,慾望的储藏库)前意识与意识之间有界限却可逾越,因而前意识之中的内容与意识之中的内容的相互转换非常容易。但是,无意识部分的东西要进入意识中来则非常困难。无意识心理是不能轻易就回忆起来并到达意识领域的,但可以影响人的行为。例如强迫性洗手的患者。(二)人格结构理论人格构成的三个层面:本我:本我是人格中最原始、最模糊和最不易把握的部分。它是由一切与生俱来的本能冲动组成的。遵循“快乐原则”。(代表不受控制的生物驱力)自我:自我是现实化了的本能,是在现实的反复教训之下,从本我分化出来的一部分。遵循“现实原则”。(调节本我和自我并与现实打交道的理性思维)超我:超我是从自我发展起来的一部分,是道德化了的自我。遵循“道德原则”。(社会良心之声)
本我:在新生儿阶段,个体只有本我。主要由无意识的本能和攻击本能组成,其核心是即时性的个人满足,主要通过反射作用和愿望满足来满足肉体需要。自我:在个体生命的头两年中逐渐分离出自我理智的栖息地、调节本能与环境的关係、控制意识与感官的运作,依循现实原则。超我:大约发生在5岁时,抑制本能的冲动、依循父母、社会等道德原则与标准。道德是通过超我的发展而获得的,就是说儿童是借助于父母、教师等力量,通过纳入机制将社会伦理规范加以内化而形成道德的。人格结构内部的动力过程导致外显行为本我欲求自我的决定和行动超我的限制(道德规范)食物欲求去超市偷东西是犯罪憎恨父亲离家出走仇恨父亲是罪过求生欲望偷偷逃离战场逃避战场是懦夫爱慕美女勇敢追求婚外情不道德(三)人格发展理论人格发展五阶段:口腔期(0—1岁左右)肛门期(1—3岁左右)性蕾期(3—6岁左右)潜伏期(6—12岁左右)青春期(12—18岁左右)(1)性欲(尤其是儿童性欲)要求与养育方式之间的相互作用是人格发展的决定性原因。(教养态度与个性形成)(2)强调婴幼儿期发展在人格形成中的作用。(早期经验与个性形成)(3)重视亲子关系,关注学生的早期经历。1、口腔期(0—1岁左右)口腔期欲望若未能满足(如早期断乳),成人就会有过度口腔需求现象,如过度的贪吃、抽烟、喝酒、说话;若未满足咬的欲望,成人则会有过度口腔侵略行为,如批评、讽刺行为。2、肛门期(1—3岁左右)
在父母训练孩子排便时,孩子往往和父母形成一种对抗情绪,他们採用“保存”和“驱逐”来对抗父母,他们的反抗主要通过在适当的时机禁止排便,而在不适当时机却进行排便这一种方式进行,试图用这种方式来控制他人。
如果在肛门期大小便训练不当,则可能影响个人的偏执个性,导致偏差行为。3、性蕾期(3—6岁左右)
性蕾期的男性人格,往往做事不考虑后果,而且非常自信,并力图証明他是一个真正的男子汉,因此常常自负自夸。
性蕾期的女性人格,“会出现受阻女性综合症”,她们力求在多方面都优于男子,并且去寻找典型的男性职业,而且她们对谴责诋毁男人很感兴趣。4、潜伏期(6—12岁左右)本能释放被压抑,孩子失去对与性相联系的活动兴趣,把能量运用于其他活动如学校、朋友、体育运动和爱好之中。在学校,他们把自己局限在男女或女生堆中,没有表现,自我防御机制开始发展,故称之为潜伏期。此阶段要教会学生处理各种人际关系,并教导学生超越自卑,追求卓越。5、性器期(12—18岁左右)
青春期后,产生了第二次性欲冲动,这种生理的驱力使孩子感到这种冲动的作用。弗洛伊德认为这个时期的本能的精力开始投射于所爱的事业上。此阶段要重视性教育,培养学生健康的性心理。新精神分析理论代表人物:埃里克森主要观点:强调自我在人格结构中的作用,认为自我在个性发展中的作用不亚于本我(自我克服本我,超我协助自我控制本我)。强调后天的文化与社会因素对心理与人格发展的作用,淡化生物因素特别是性本能的作用。道德认知发展理论(一)皮亚杰的品德发展理论儿童心理发展阶段:1、感知运动阶段(0-2岁):靠感觉和动作探索周围世界;2、前运算阶段(2-7岁):出现表象思维;3、具体运算阶段(7-11岁):具有逻辑思维和运算能力;4、形式运算阶段(12岁以上):具有抽象概括能力。儿童道德发展阶段1、前道德阶段(5岁前):处于前运算阶段,喜欢以自我为中心,不理解规则,不顾规则。2、他律道德阶段(5-9岁):主要是前运算阶段后期和具体运算阶段前期的儿童。具有以下特点:(1)单方面地尊重权感,有一种遵守成人标准和服从成人规则的义务感。(2)从行为的物质后果来判断一种行为的好坏,而不是根据主观动机来判断。(3)看待行为有绝对化的倾向。
(4)赞成来历的惩罚,并认为受惩罚的行为本身就说明是坏的,还把道德法则与自然规律相混淆,认为不端的行为会受到自然力量的惩罚。
3、自律道德阶段(10-12岁):进入具体运算阶段后期的儿童。具有以下特点:(1)儿童已认识到规则是由人们根据相互之间的协作而创造的,因而它是可以依照人们的愿望加以改变的。(2)判断行为时,不只是考虑行为的后果,还考虑行为的动机。(3)与权威和同伴处于相互尊重的关系,儿童能较高地评价自己的观点和能力,并能较现实地判断他人。(4)能把自己置于别人的地位,判断不再绝对化,看到可能存在的几种观点。(5)提出的惩罚较温和,更为直接地针对所犯的错误,带有补偿性,而且把错误看作是对过失者的一种教训。(二)科尔伯格的品德发展理论他的研究主要是采用“两难故事”研究法,让儿童在两难推理中作出选择并说明理由。根据横段研究中不同年龄的儿童所作出的不同反应,科尔伯格把儿童道德发展划分为三个水平、六个阶段。欧洲有一个妇女患有一种特殊的癌症,生命垂危。医生诊断后认为,只有本城药剂师最新发明的新药—镭能救
她的病。这个药的成本约200美元,但是药剂师要价是成本的10倍。病妇的丈夫海因茨多方求援,请求把药便宜一点卖给他,或者允许赊账,但药剂师说:“不行,我发明此药就是为了赚钱。”海因茨因此走投无路,竟铤而走险,在晚上夜深人静的时候撬开了药剂师经营的药店,为妻子偷走了药。研究对象:72男孩,来自芝加哥中产阶级和较下层的家庭,年龄分别是10、13、16,以后他又加入了小年龄的儿童、犯过错误的儿童和来自美国其他城市和乡村的男孩和女孩。思考:
海因茨该不该偷药?为什么?海因茨是对的还是错的?为什么?海因茨有责任和义务去偷药么?人们竭尽所能去挽救另一个人的性命是否很重要?海因茨偷药是违法的。他偷药在道义上是否错误?仔细回忆故事中的情景,你认为海因茨最负责任的行为应该是什么?为什么?1、前习俗水平由外在要求判断道德价值(1)惩罚与服从的定向阶段
服从规则以及避免惩罚(2)工具性的相对主义的定向阶段
符合自己的需要或者别人的需要,遵从习惯以获得奖赏2、习俗水平以他人期待和维持传统秩序判断道德的价值(3)好孩子定向阶段
遵从成规,避免他人不赞成、不喜欢(4)维护权威或秩序的道德定向阶段
遵从权威,避免受到谴责3、后习俗水平以自觉守约、行使权利、履行义务判断道德价值(5)社会契约的定向阶段遵从社会契约,维护公共利益(6)普遍的道德原则的定向阶段遵从良心式原则,避免自我责备儿童和青少年道德情感发展的运行轨迹
——摘自《思想理论教育》综合版社会学习理论所谓社会学习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阿尔伯特·班杜拉(AlbertBandura)于1977年提出的,其主要观点是儿童只需通过观察学习就可以习得大部分的新行为。它是在批判继承传统行为主义理论、吸收认知发展理论的基础上产生的,故也被称之为“新行为主义理论”。核心理论(一)三元交互决定论(二)观察学习理论(一)三元交互决定论班杜拉认为,行为既不单由内部因素决定,也不单由外部因素控制。一方面,个体的预期与价值观等主体因素影响或决定他的行为方式;另一方面,行为的内部反馈和外部结果反过来又影响他的预期与价值观等个人因素。简言之,人的行为是由行为、内部因素(认知、情感等)与环境交互作用所决定的。(p)内部认知因素(E)环境行为(B)三元交互理论对德育的启示1、对学校德育的启示(1)营造和美化德育环境(2)规范和优化德育行为(3)改善和提升教师素质2、对家庭德育的启示(1)努力提高自身素质,起到榜样作用(2)给予孩子全方面的爱(3)激发内部动机(4)营造和美化家庭环境3、对自我发展的启示
(1)努力提高自我认知能力(2)向榜样学习(3)提高自我效能感,树立自信心(4)监视自我行为当今道德失范行为的原因1、家庭、大众传媒和市场经济环境提供了基础和环境2.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在人们心目中凸显3.道德行为与非道德行为的现实反馈与评价影响了道德行为的再次发生(二)观察学习理论大多数社会性行为是通过有意或无意的观察而获得,但并不能在接触到社会性行为后自然而然地发生,而是要经过一定的观察认知过程。观察学习理论的提出是依据一些实验的结论,如:攻击行为的实验(“充气娃娃”实验)攻击行为的实验实验一:三种方式向不同儿童呈现榜样的行为第一种方式:真人打“充气娃娃”第二种方式:演员打“充气娃娃”第三种方式:打“充气娃娃”的照片实验二:同一种行为的三种不同结果第一种:攻击—奖赏型第二种:攻击—惩罚型第三种:无结果型观察学习的概念
观察学习:通过对他人的行为及其强化性结果的观察,个体获得某些新的反应,或者已有的行为反应特点得到修正。有时候也称:无尝试学习、替代学习、间接学习。观察学习的类型1、直接的观察学习:对行为的简单模仿。2、抽象性观察学习:观察者从他人的行为中获得一定的行为规则或原理。3、创造性观察学习:从不同的示范行为中抽取不同的行为特点从而形成一种新行为方式。观察学习的过程榜样
概念:观察学习过程中,观察学习的对象称为榜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小区垃圾分类调查报告
- 环保企业2022年终总结
- 第3课 古代印度 课件(共34张)
- 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第二单元遵守社会规则第五课做守法的公民第1框法不可违教案新人教版1
- 2024年软件销售许可协议
- 2025年数控裁板锯项目发展计划
- 2024广告字安装施工合同
- 城市公园建设拆迁协议
- 配送中心卷帘门改造施工合同
- 商务四合院装修施工合同
- 甘肃兰州生物制品研究所笔试题库
- 2021-2022学年第二学期《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2》学习通超星期末考试答案章节答案2024年
- 国家开放大学电大本科《工程经济与管理》2023-2024期末试题及答案(试卷代号:1141)
- 注塑机冷却水系统工程
- 工业管道材料选用规定
- PE管热熔对接施工方案完整
- 中医肿瘤临床路径
- DB37∕T 5001-2021 住宅工程外窗水密性现场检测技术规程
- 土方碾压试验施工方案1
- 主要原材料价格趋势分析图
- 10kV无功补偿装置安装施工技术措施要点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