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新政权巩固与社会主义改革自动保存的_第1页
第六章新政权巩固与社会主义改革自动保存的_第2页
第六章新政权巩固与社会主义改革自动保存的_第3页
第六章新政权巩固与社会主义改革自动保存的_第4页
第六章新政权巩固与社会主义改革自动保存的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六章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实现

1949.10——1956.9序言一、这个时期的历史特点(一)政治上,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劳动人民成了国家的主人.经济上,没收官僚资本,建立了强大的国营经济.(二)党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结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用合作的方式引导个体经济走集体化道路:以和平赎买的办法,消灭了历史上最后一个剥削阶级,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二、这一时期历史阶段的划分和主要任务第一阶段1949.10—1952.12国民经济恢复阶段从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到1952年底,经过三年多的艰苦奋斗,解放前遭到严重破坏的国民经济获得全面的恢复,并有了较大的发展。这个阶段的国内主要矛盾是人民大众和国民党残余势力和地主阶级的矛盾.这个阶段党的主要任务是:彻底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新民主主义的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恢复国民经济,发展生产,为有计划地进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全面的社会主义改造准备了条件.第二阶段:从1953—1956社会主义改造阶段国内主要矛盾: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革命的性质是社会主义革命.党在这个阶段的主要任务是: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基本完成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一、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形势和党的任务(一)建国初期的形势和任务1.军事上,把人民解放战争进行到底。2.政治上,建立了各级人民政权。3.经济上,没收官僚资本,恢复国民经济

(1)没收官僚资本(2)接受帝国主义的在华财产(3)统一全国的财政经济工作,稳定物价(二)党的七届三中全会1950年6月,中国共产党七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会议的主要议题是确定党在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的主要任务,以及实现这些任务所必须开展的各项工作和战略策略方针。毛泽东向全会作了《为争取国家财政经济状况的基本好转而斗争》的报告,指出:全党在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的重要任务,是为争取国家财政经济状况的基本好转而斗争。报告中把现有工商业的合理调整作为争取国家财政经济状况基本好转的一个重要条件。毛泽东在会上还作了《不要四面出击》的讲话。提出:“我们不要四面出击。四面出击,全国紧张,很不好。绝不可树敌太多,必须在一个方面有所让步,有所缓和,集中力量向另一个方面进攻。”“我们一定要做好工作,使工人、农民、小手工业者都拥护我们,使民族资产阶级和知识分子中的绝大多数不反对我们。”1.三中全会召开的历史背景

1950年6月,中国共产党召开七届三中全会。毛泽东作了《为争取国家财政经济状况的基本好转而斗争》的报告。毛泽东指出,要获得国家财政经济状况的根本好转,要用三年左右的时间,创造三个条件,即土地改革的完成,现有工商业的调整,国家机构所需经费的大量节减。针对一些地区在处理阶级关系上出现的打击面过宽的“左”的倾向,毛泽东强调,必须处理好同民族资产阶级、各民主党派、知识分子和少数民族之间的关系,以便孤立和打击当前的主要敌人,而不要四面出击,树敌太多,造成全国紧张的不利局面。2.全会的主要内容:

第一,在深刻分析国际国内形式的基础上,提出了党在国民经济恢复阶段的中心任务,是为争取国家财政经济状况的基本特征而努力第二,规定了实现国家财政经济状况根本好转的三个条件和八项工作.第三,制定了团结大多数,集中力量孤立和打击极少数敌人的战略策略方针二、抗美援朝战争,土地制度的改革和其它民主改革(一)抗美援朝战争1.战争爆发的原因及升级原因抗美援朝战争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应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的请求,为粉碎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对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的侵犯,保卫中国安全,派出志愿军于1950年6月至1953年7月赴朝进行的战争。

朝鲜战争(1950年6月25日~1953年7月27日),是一场朝鲜与韩国两个意识形态对立的政府之间的战争,同时美国、中国、苏联等18个国家也以不同程度地卷入这场战争。是在冷战背景下的一场实际战争。爆发原因:金日成一看中国革命形势大好,遂激起雄心壮志,想一统朝鲜,在初期战斗很顺利,将李明博的军队达到38度线以北,在金正日即将统一时,李明博求助于美国,美国出于多种原因出兵援李。麦克阿瑟率兵在仁川成功登陆,将金的部队分割包围,并越过38线,向北推进。金日成急了,求助于老毛子,老毛子不肯直接出手。金再求助于中国,老毛子又施加压力,并做了某些承诺。中国权衡再三,遂出兵。朝鲜战争爆发!从民族主义的观点看,朝鲜半岛整个民族迈向了分裂,在不同意识形态下相互走向了对抗的道路。无论是在意识形态上,还是在强调各自国家的合法性上,韩朝双方都无法以和平对话的方式解决问题,这也是朝鲜战争爆发的最初原因。从世界冷战史的角度看,比照当时同样作为美苏插手的其它国家,比如希腊、阿塞拜疆、德国和中国来说,朝鲜半岛上的这块铁幕和德国的柏林墙一样又厚又高,达到了民族主义都无法攻破的程度。新中国成立前后虽然做了同美国进行斗争的准备,不过仍迫切希望有一个和平建设的环境。当时新中国刚刚建立,首要任务是恢复国民经济和解放台湾、西藏,根本不会想在邻邦朝鲜再打一仗。2.中共中央的英明决策一、抗美援朝的出兵决策1950年10月上旬,中共中央多次召开书记处会议和政治局扩大会议,做出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重要战略决策。10月8日,毛泽东同志以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的名义签署了组成中国人民志愿军的命令。中共中央的出兵决策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做出的呢?为什么决策出兵?(一)决策出兵的背景

背景一:国内背景这个时候,新中国成立刚刚一周年,国内恢复已经取得了良好的开端,但是各方面的困难仍然很严重。一是大规模的战争已经结束,但大陆的西藏和沿海的台湾少数岛屿还没有解放,人民解放军还有重大作战任务;二是新解放区剿匪取得了重大成绩,东北、华北地区的匪患已经基本消灭,但在华东、中南、西南、西北等新解放区大部分土匪还没有剿灭,特别是广西、湖南、福建、浙江等省,匪患还相当严重,土匪活动猖獗,严重危害社会的安定;三是新解放区多数基层政权已经建立,但还有一部分基层政权没有建立,已经建立的也还不巩固;四是占全国人口总数三分之二以上的新解放区土地改革刚刚开始。背景二:国际背景第一,美苏两国已经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盟友变成了尖锐对立和斗争的对手。第二,美国是两次世界大战的胜利者,这个时候气势汹汹、不可一世,就是当时比较强大的苏联也惧怕它三分。第三,中国革命胜利以后采取了“一边倒”的外交路线。背景三:中美两国经济力量和军队武器装备强弱优劣极为悬殊

新中国成立刚刚一年,还处于千疮百孔、百废待兴的状态,而美国这个时候已经有175年的资本主义发展历史,并且在两次世界大战中发了横财,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一跃成为资本主义最强国。(二)决策出兵的原因第一个是直接因素。所谓直接因素就是,朝鲜劳动党和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政府,以金日成联名的形式给毛泽东写了“求援信”。这封信是1950年10月1日写的,信中介绍了朝鲜战争爆发以来的有关情况,信的最后提出:“在目前敌人趁着我们严重的危急,不予我们时间,如要继续进攻'三八线’以北地区,则只靠我们自己的力量是难以克服此危机的。因此我们不得不请求您给予我们以特别的援助,即在敌人进攻'三八线’以北地区的情况下,极盼中国人民解放军直接出动,援助我军作战!”这是金日成、朴宪永联名信里边提出的请求。第二个是根本原因或是核心原因:就是维护中国的国家利益。任何国家领导人作出任何重大决策,首先都要考虑自己国家的根本利益。那么维护中国的国家利益表现在如下几点。一是维护国家主权。二是保卫东北地区的国防安全。三是维护东北地区的经济建设。四是维护中国的社会稳定。第三个原因是军事准备的因素。前面提到了组建东北边防军。朝鲜战争爆发,美国就进行武装干涉,虽然战前朝鲜没有向中国提出任何请求,并且战事开始以后朝鲜人民军打得非常顺利,势如破竹。但是毛泽东周恩来考虑到,由于美国的武装干涉,朝鲜战局形势发展有两种可能。一种可能,虽然美国军队介入,但是朝鲜人民军一鼓作气,很快解放全朝鲜,战争很快结束,或者至少告一段落,美国再想援助南朝鲜李承晚集团也需要长时间的准备和调动更大规模的兵力。另外一种可能,就是战争长期化,甚至战争形势发生逆转。因此,中国就不能没有防范准备。前面讲的三个因素,直接因素是朝鲜的请求,根本原因就是维护中国的国家利益,第三个就是军事准备的因素。这三个因素是中共中央决策出兵抗美援朝具有决定性的因素。这三个因素缺了一条因素,中共中央都不可能做出出兵抗美援朝的决策,或者是即便出兵也不会是后来的这种形势和这种规模。三、抗美援朝战争胜利的原因(一)正确的战略决策和作战指导(二)尽力加强和改善志愿军的武器装备,提高作战能力水平(三)充分发挥志愿军广大官兵的智慧创造(四)依靠人民总之,正如毛泽东在总结抗美援朝战争胜利经验时所说的,“我们的经验是:依靠人民,再加上一个比较正确的领导,就可以用我们劣势装备战胜优势装备的敌人。”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完全证明了这一点。用一句话概括也可以说,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就是毛泽东军事思想的胜利。最近几年美国和以色列军方都有人这样说,美国军队对朝鲜战争记忆犹新,美国军队不怕中国军队的现代化,怕的是中国军队的毛泽东化。所以,美国军方现在崇拜的人物在中国有两个,一个就是孙子,一个是毛泽东,他们研究孙子、研究毛泽东,主要研究毛泽东的军事理论、军事思想。四.抗美援朝战争的意义

①抗美援朝不仅给予朝鲜人民以有力的支援,而且对于保卫新中国的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②抗美援朝对于中国恢复国民经济和开展各项建设事业直接起到了保障的作用。③抗美援朝战争给予美国的干涉主义以有力的打击和严重的警告,为中国争取到了相当长时期的和平建设的环境。④抗美援朝战争提高了全国人民的政治觉悟。(二)新解放区的土地改革

一九四七年九月,中国共产党在河北省石家庄市西柏坡村举行全国土地会议,通过了《中国土地法大纲》,于同年十月十日由中共中央公布。土地改革简介:土地改革有

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土地改革是指土地所有权的再分配,即把一部分人占有的土地转移给另一部分人所有。广义的土地改革不仅包括土地所有权的转移,而且包括土地租赁契约的改变。1.土地改革总路线:依靠贫农、雇农,团结中农,中立富农,有步骤地有分别地消灭封建剥削制度,发展农业生产。土地改革所依靠的基本力量只能是贫农雇农。贫雇农占农村人口的70%以上,雇农是农村中的无产阶级,贫农是半无产阶级。他们深受地主阶级的残酷剥削和压迫,消灭封建剥削制度最坚决,是土改中的主力军。中农是农村中的小资产阶级,经济地位很不稳定,一部分人还受别人剥削。在土改中把贫雇农和中农联合起来,就是农村90%的人口结成的反封建的统一战线。2.土地改革运动的过程土地改革运动的意义

新中国成立以后所进行的土地改革彻底废除了两千多年来的封建剥削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在政治、经济上翻了身;解放了生产力,农业生产迅速发展;土地改革运动的胜利,摧毁了帝国主义和蒋介石国民党集团的社会基础,巩固了工农联盟,进一步巩固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并为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创造了有利条件。

一)土地改革,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的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地主阶级也被消灭;

二)农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

三)解放了农村的生产力,极大地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为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国家财政经济状况的根本好转创造了条件。

四)进一步巩固了工农联盟和人民民、主专、政。

五)农业生产的发展为工业生产的发展提供了充分的原料和广阔的市场,为国家工业化开辟了道路。3.土地改革运动的特点

第一,坚持放手发动农民群众自己起来斗争的群众路线第二,遵照毛泽东“不要四面出击”的策略方针,结成了一条最广泛的反封建统一战线第三,在土改完成的地方“趁热打铁”,推行互助合作运动(三)镇压反革命运动

镇压反革命运动是1950年代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共发动的第一场肃清反对势力的运动,目的是巩固新政权,稳定社会秩序。镇压对象以国民党残余,特工,土匪势力为主。镇压反革命运动是新中国成立初期同抗美援朝、土地改革并称的三大运动之一。全国规模的镇压反革命运动到1951年10月基本结束。镇压反革命运动历时一年多,范围涉及到全国几乎所有地区,从基本上肃清了国民党残留的反革命势力,并清除了一批帝国主义间谍。曾经猖獗一时的匪祸,也已基本扑灭,使中国的社会秩序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安定,有力地支持、配合了土改运动和抗美援朝战争。1.镇反方针(1)必须坚持打得稳、打得准、打得狠的方针(2)必须坚持采取专门机关和广大群众相结合的方针(3运动后期党中央强调镇反工作要采取谨慎收缩的方针2.镇反政策必须实行镇压与宽大相结合的政策,即首恶者必办,胁从者不问,立功者受奖的政策。(四)其他的民主改革

1.国营工矿交通企业的民主改革建国初期,我党在基本完成对官僚资本主义企业的接管后,为彻底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而进行了一系列的政治运动。其中,首先在厂矿交通等国营企业中推行的民主改革便是一场具有民主革命性质的社会变革运动。2.革除封建婚姻制度

旧中国封建桎梏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沿袭着以夫权为中心、压迫妇女并剥夺男女婚姻自由的封建主义婚姻制度。它束缚和摧残人性、人权,酿成无数人生悲剧。同时,它还牵涉到社会观念、伦理道德、宗法习俗等许多方面的问题,对整个社会的影响根深蒂固。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婚姻制度改革及相连带的社会问题。在民主革命时期,中央苏区就制订过《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婚姻法》、闽西根据地颁布过《保护妇女青年条例》等。新中国成立后,过去封建社会畸形的社会道德、社会习俗以及半殖民地萎靡的社会风气,均在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有领导、有步骤的扭转与扫除之列,并集中体现为对旧的婚姻制度的改革。3.取缔旧社会遗留的买谣嫖娼、贩毒吸毒、聚众赌博等各种丑恶现象

在城市解放初期,一般都遗留了大量的旧社会痼疾,诸如卖淫嫖娼、贩毒吸毒、设庄赌博等,严重毒化着社会环境和人们的身心。新中国成立后,党和人民政府迅速开展了扫除各种社会弊病的斗争。这项斗争的打击对象为妓院老鸨、毒贩及赌头等,大都属于封建恶霸势力,因而清除旧社会的遗毒与反封建恶霸斗争有着密切联系,同样带有民主改革的性质。小结:抗美援朝、土地改革、镇压反革命运动,是敌我之间的阶级斗争。土地改革和镇压反革命运动的胜利结束,标志着恢复时期的主要矛盾已基本解决,即人民大众和国民党残余势力、地主阶级的矛盾已基本解决,而此时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则正在逐步地上升为主要矛盾。三、国民经济的恢复

背景:由于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和长期的战争,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前,社会经济十分落后而且破坏严重。1949年与历史最高年份相比,工业总产值减少50%,其中重工业减少70%,轻工业减少30%,煤炭产量减少48%,钢铁产量减少80%以上。粮食产量减少近1/4,棉花产量减少48%。铁路只有近万公里线路通车,3200多座桥梁遭到严重破坏。国民党政府滥发货币,通货恶性膨胀,市场物价猛涨。1949年城市中失业人数约有400万人,农村灾民约4000万人,人民生活极端困难。建国后,必须迅速医治战争创伤,恢复国民经济,以巩固人民政权,改善人民生活,并为有计划的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准备条件。内容:1.平衡财政收支,稳定物价。2.恢复交通运输业。3.恢复农业生产。成就:经过全国人民的努力,在短短三年时间内,就完成了恢复国民经济的任务。到1952年底,工农业总产值比1949年增长77.5%。其中工业总产值增长145%,农业总产值增长48.5%,主要产品产量大大超过了建国前的最高年产量(见表)。国民经济恢复时期人民生活得到了改善,全国职工的平均工资提高70%左右,各地农民的收入一般增长30%以上。国家财政经济状况根本好转,为开展有计划的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准备了条件。三年中,社会经济结构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帝国主义在华特权被取消,官僚资本被没收,封建土地所有制被消灭。到1952年底,各种经济成份在国民收入生产中的比重是:社会主义国营经济占19.1%,集体所有制经济占1.5%,公私合营经济占0.7%,资本主义经济占6.9%,个体经济(主要是小农经济)占71.8%,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的领导地位已经确立。1、工商业的合理调整(1)调整公私关系有两个基本方面,一是调整公私工商关系,二是调整负担(2)调整劳资关系,就是正确处理在当时条件下的工人与资本家之间的关系,其实质是确立工人阶级在私营企业中的领导地位,即资本家必须确认工人的民主权利,接受工人的监督(3)调整产销关系,实质是克服私人企业生产中的无政府转态,使产、销之间趋于平衡2、“三反”“五反”运动(1)开展三反五反的必要性第一,这是为了打退资产阶级同党和国家机关干部的猖狂进攻的需要第二,这是为了保护社会主义经济和国家经济建设的迫切需要(2)三反五反的概况三反运动:是建国后我党领导的第一场大规模的反腐败斗争五反运动:是向违法的资产阶级开展的一场斗争(二)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的巨大成就和成功经验1、巨大成就第一、恢复和发展了国民经济第二、成功地进行了整个社会经济结构的改组第三、人民物质生活明显改善和提高第四、文化教育事业大发展2、成功经验第一、坚持实事求是、稳步前进的方针,彻底完成民主革命,是恢复经济的保证。第二、坚持以恢复和发展生产作为一切工作的中心,正确处理政治运动与经济建设的关系第三、确立国营经济的领导地位,统一财经管理第四、正确处理了同民族资产阶级的关系,坚持和发展了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第五、加强党的自身建设,保持和发扬了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四、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制定(一)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过渡时期总路线,是以“一化三改造”为核心内容的总路线,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以发展生产力、实现工业化为主体;二是以解放生产力、实现三大改造为两翼。工业化是社会主义改造的基础和目的;社会主义改造是工业化不可缺少的条件和手段。这两方面互相联系,互相促进,互相制约,体现了发展生产力和变革生产关系的有机统一,形成一个辩证的统一关系。过渡时期总路线的特点:最显著特点是体现了社会主义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的方针。其实质是要在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解决所有制问题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二)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制定与中国工业化的起步一五计划的制定1、一五计划指导方针和基本任务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相应地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相应地培养建设人才;有步骤地促进农业、手工业的合作化;继续进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保证国民经济中社会主义成分的比重稳步增长,同时正确地发挥个体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作用;保证在发展生产的基础上逐步提高人民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的水平。2、指导思想(1)党当时确定以工业化为整个经济建设的主要任务,并且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2)党强调经济建设的规模和速度,必须根据实际情况,正确估计我们主观力量增长的可能性(3)党坚持在经济建设中要执行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的方针(4)党还要求在有计划的经济建设中正确处理积累和消费的关系,把发展生产同改善人民生活恰当地结合起来3、主要措施第一、正确制定每年的发展方针,加强年度计划第二、及时调整工农业的发展速度第三、不断纠正“左”倾冒进和右倾保守偏向第四、实行粮、棉、油等农产品的统购统销政策第五、持久开展增产节约运动(二)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制定1、宪法的主要内容第一、确立了我们的政治制度第二、确立了我们国家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方向和途径第三、规定了人民的权利和义务——新中国的人权宣言书2、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为什么?

第一、宪法明确规定了国家在过渡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任务第二、宪法明确规定了“建立社会主义社会”的奋斗目标第三、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个过渡性的社会,属于社会主义体系,因此,这个社会的宪法便是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三)粉碎高岗、饶漱石阴谋分裂党篡夺党和国家最高权力的斗争1、建国初期的整风整党运动1950年6月,党的七届三中全会上决定,在党内进行一次整风运动。这次整风整党运动是在新中国建立初期进行的,对我党战胜建国初各种困难作了思想上和组织上的准备。同时,今年是建国五十周年纪念,回顾当年的整党整风运动,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坚持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对新时期我们面临各种挑战,面向新世纪都有重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四)我国外交政策的重大胜利

1、新中国的对外方针建国初我国外交工作的基本方针所包含的主要内容有三点:

“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

“另起炉灶”的方针,使我国改变了半殖民地的地位,在政治上建立了独立自主的外交关系;“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解决的是和外国(主要是指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建立外交关系的时机和条件问题;“一边倒”,但绝不是盲目的顺从苏联,而是指在两极格局中,新中国要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一边,并联合世界上一切爱好和平的国家和人民,同帝国主义的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作坚决斗争。这三条方针都是为废除旧中国屈辱的外交,彻底摧毁帝国主义对中国的控制,恢复国家的独立和主权而提出的,这些方针把旧中国的屈辱外交,改造成了新中国的独立自主的外交。2、日内瓦会议

1954年4月26日至7月21日,苏、美、英、法、中5国外交会议在瑞士日内瓦国联大厦举行。会议主要讨论如何和平解决朝鲜问题和关于恢复印度支那和平问题。7月21日,与会各国签署了《越南停止敌对行动的协定》《老挝停止敌对行动的协定》《柬埔寨停止敌对行动的协定》,会议最后发表了《日内瓦会议最后宣言》3、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953年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内容是: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这五项原则最先是周恩来总理于1953年12月底在会见来访的印度代表团时提出的。当时,中国政府代表团和印度政府代表团就中印两国在中国西藏地方的关系问题在北京开始谈判。31日下午

,周恩来总理在中南海西花厅会见印方代表团,在谈话中第一次完整地提出了和平共处的五项原则。4、万隆会议万隆会议,即1955年4月18日至24日,29个亚非国家和地区的政府代表团在印度尼西亚万隆召开的亚非会议。这是亚非国家和地区第一次在没有殖民国家参加的情况下讨论亚非人民切身利益的大型国际会议。这次会议由于在万隆召开,所以也称万隆会议。万隆会议主要讨论了保卫和平,争取民族独立和发展民族经济等各国共同关心的问题。主要目的是促进亚非国家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并共同抵制美国与苏联的殖民主义和新殖民主义活动。万隆会议通过的《亚非会议最后公报》,涵盖了与会国在经济合作、文化合作、人权和自决、附属地人民问题、促进世界和平与合作等多个方面所达成的共识。公报中“关于促进世界和平和合作的宣言”,提出了载入史册的十项原则,是亚非国家对国际关系准则的重要贡献,是世界历史进程中划时代的里程碑。五、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一)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1、实行农业合作化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必要性:第一、通过合作化运动引导个体农民走社会主义道路,是马列主义的一条基本原理第二、根据中国的国情必须实行农业合作化(1)实行农业合作化,是我国农业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2)实行农业合作化是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和整个国民经济迅速发展的要求(3)实行农业合作化是制止农村的贫富两极的阶级分化,使广大农民走共同富裕道路的需要(4)实行农业合作化是巩固工农联盟的需要(5)实行农业合作化也是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必要条件可能性:(1)最根本的条件是广大贫下中农确有走社会主义道路的积极性(2)我们党有能力领导广大农民走上社会主义道路2、农业合作化运动的过程第一阶段:1949年10——1951年冬,趁热打铁组织互助组第二阶段:1951年冬——1953冬大量发展互助组方式办初级社第三阶段:1953年冬——1955年10以发展初级社为中心第四阶段:1955年秋——1956年底合作化高潮3、农业合作化运动的方针、步骤、政策(1)方针:积极发展.稳步前进.逐步过渡的方针(2)步骤:通过各种互助合作的形式,把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个体农业经济,改造为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农业合作经济的过程。(3)合作化运动的原则:坚持自愿和互利的原则4、农业合作化运动的主要经验(1)根据我国农业的特点和农民的习惯,采取了从互助组到初级社再到高级社的逐步过渡形式,引导农民逐步摆脱私有制,既使农民愿意接受,又避免了因突然改变而使农业生产力受到破坏而损失(2)党采取了积极领导,稳步前进的方针,遵循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和国家帮助的原则,引导农民走上合作化道路3、我国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的主要经验政策:对民族资产阶级采取团结、教育、改造,对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采取利用、限制、改造形式:通过国家资本主义的形式,逐步把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成为社会主义国营企业。初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初级形式:在工业中有收购、加工、订货、统购、包销;商业中有经销、代销、代购代销、公私联营等。高级形式:分为个别企业的公私合营和全行业的公私合营。

国家资本主义与国家政权相结合,是一种典型的由国家力量主导的资本主义制度,是以国有、国有控股、国营为主导的资本形式。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中,有定义称:“国家资本与私人资本合作的经济为国家资本主义性质的经济。”国家资本主义的性质和作用决定于国家的性质。在资本主义国家里,国家资本主义为国家所承认并受国家监督,它有利于资产阶级和反对无产阶级。它实际上就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为资产阶级统治服务的,是变相的私人资本主义。新中国成立后,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时期,国家资本主义在中国是“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和逐步完成社会主义过渡的必要之路”。现阶段,中国和外国资本家合作经营的企业也属于国家资本主义性质。4、我国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的主要经验(1)把中国资本主义经济区分为官僚资本和民族资本(2)在对民族资本进行和平改造中,独创了一系列由低级到高级的国家资本主义的逐步过渡的形式(3)把对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