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国论》学案(一)_第1页
《六国论》学案(一)_第2页
《六国论》学案(一)_第3页
《六国论》学案(一)_第4页
《六国论》学案(一)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国》学序号:设计人:

年级:高二审核人:

科目:语文任课教师:

班级:学生姓名:学习内容学习重点学习难点

1.了解作者借史抒怀、借古讽今用意,领会作者关心国家命运,反对屈辱求和、主张抗击强暴的思想。2.学习文中的字、词、句掌握重要文言字词及文言现象掌握文中重要的实虚词、通假字、词类活用、特殊句式和一词多义课前习一练反给下列加点字注音:(1)弊在赂秦()(2思厥先祖父()(3)暴霜露()(4暴秦之欲无厌()(4)斩荆棘()()(5如弃草芥()(6)犹抱薪救火()(7与嬴而不助五国也()(8)洎牧以谗诛()(9)邯郸为郡())(10殆尽之际()(11为()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二知链、背:在我国历史上战国七雄争霸时代,《六国论》中的“六国”即除秦以外的齐、楚、燕、韩、赵、魏六个国家。秦国本来是个弱小落后的国家,经过商鞅变法的彻底改革,经济和军事实力都强大起来;而原本强大的六国却因宗法势力的强大,因循守旧,经济和军事实力日益衰落。秦强盛起来后,积极向东发展,夺取六国的土地。六国也曾联合起来对抗秦国,这就是所谓1/11

“合纵”。但他们各有自己的打算,所以这种联合并不巩固。秦采取“远交近攻”的军事战略。韩、魏、楚三国都紧靠秦国,因此直接受到秦国的威胁和侵略。在秦国强大的军事和外交攻势下,纷纷割地求和,并最早被消灭;齐、燕、赵三国也相继灭亡。六国灭亡,“非兵不利,战不善”,其原因是多方面的,绝不仅仅是因为割地赂秦。苏洵抓住六国破灭,弊在赂秦“这一点来论证,是为其针砭现实服务的。苏洵一生经历了北宋真宗、仁宗、英宗三世。到北宋中期,军费开支浩大,财政入不敷出,社会矛盾尖锐,政治上专制腐败,军事上骄惰无能,外交上极端软弱。苏洵生活年(1004年契大举攻宋直逼黄河北岸的澶州城下威胁宋都宰相寇准力主抗辽,宋打了胜仗,但北宋最高统治者面对有利的形势却屈辱求和,与之订立“澶渊之盟”,北宋每年要向契丹纳银二十万两三十万匹向西夏纳银十万两绢十万匹茶三万斤。这样贿赂的结果,助长了契丹、西夏的气焰,加重了人民的负担,极大地损伤了国力,带来了无穷的祸患。北宋的这种输币、纳贡求和的办法,与“六国”赂秦而求一夕安寝的政策极为相似。所以,苏洵写了《六国论》,以“六国破灭之道”来进行讽谏,希望北宋统治者改弦更张,勿蹈覆辙。正所谓“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作介:苏洵(1009—1066)字允自老泉北眉州眉(今四川眉山人著名散文家。据说岁才愤读书,经过十年的闭门苦读,遂通六经、百家之说。下笔顷刻数千言。宋仁宗嘉祐元年(1056)带儿子苏轼到汴(在河南开)所著文章22篇几策》二篇、《权书》十篇、《衡论》十谒见翰林学士欧阳修。欧阳修很赏识这些文章,认为可以与贾谊、刘向的文章相媲美,于是向朝廷推荐他。一时公卿士大夫争相传诵,文人竞相模仿。因此,苏洵将自己的文集命名为《嘉祐集》

苏洵精于散文,后人因其子、

都以文学闻名,故称他为“老苏”,将父子三人合称“”,并列入。、解:文体:论,是古代常用的一种文体,分为两种:(1)政论:主要用于发表作者于时政的见解和主张。(2)史论:通过评论历史,总历史教训,为当时统治者提供治国借鉴。《六国论》属于政论还是史论?——()“国”倒省句是论国亡根原”4,通读全文,借助课下注解自翻译。第课一疏大,生问老解二完以知积。、指句通字解(1)暴霜露(2)与秦相较,或未易量(3)暴秦之欲无厌(4)为国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找古异词解其义(1)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2)思厥先祖父(3)至于颠覆,理固宜然(4)可谓智力孤危(5)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6)后秦击赵者再(7)刺客不行、指活词解(1)日月割

理固宜然(2)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义不赂秦(3)不能独完终也⑷李牧连却之

惜其用武而不、解加的语1.六国互丧,率赂秦耶2.盖失强援,不能独完3.思先祖父4.暴秦之欲无厌5.至颠覆,理固宜然6.胜负

数,存亡之理

7.与而不助五国也

8.始速祸焉9.后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10.洎以谗诛11.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12.奉弥繁,侵之愈急13.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第课、一多()词(1)兵非不利用兵之效也(2)暴暴露(3)事以事秦(4)犹犹薪救火(5)终终五国迁灭(6)始始远略(7)向向三国各爱其地(8)得较之所得然后得一夕安寝二)词1.以

而秦兵又至矣暴秦之欲无厌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惜其用武而不终也始速祸焉并力西向此言得之

斯(1)不赂者以赂者丧取之外(3暴露斩棘以尺寸之地(4举以予人(5)洎牧以谗诛地事秦,犹抱薪救火(7)至丹以荆卿为计

(2)秦以攻(6)以(8)苟以天下之大(9)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10)日削月割,以趋于亡2、而(1)赂秦而力亏(2)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3)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4)败而三胜(5)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3、之(1)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2)较秦之所得(3)苟以天下之大(4)子孙视之不甚惜4.与(1)与赢而不助五国也(2)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判特句类

⑴六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斯用兵之效也。⑵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⑶赵尝五战于秦其势弱于秦。⑷思先祖父,暴霜露举以予人、翻下句(1)六国互丧,率赂秦耶?(2)举以予人,如弃草芥。(3)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4)至于颠覆,理固宜然。(5)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不尽,火不灭。(6)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兵之效也。(7)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8)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9)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第课一默1.六破灭,,,。2.思先祖父,,,有尺寸之地。3.然诸侯之地有限,,之弥繁,,,至于颠覆,。4.古云:“以地事秦,,,。”5.有此之势,,,以趋于亡。!二整感1.朗(—3段)分讨,成下题

(1)、对课进行整理把握。明确

:史论——叙述评论历史事实、总结历史教、讽喻时政一至三:对历史事实的描写与评论四至五:对历史的总结与感慨(2)、提问全文的中心论点什么?明确:六国破灭,弊在赂秦。(3)、问:从几个方面说明这中心论点的?明确:赂力亏,破灭之道。B不者以赂者丧。(4)、问:第一自然段在全文的作用是么?明确:提出中心论点,总领全文,引发以下议论(5)、提问:能不能用一句话括第二自然段的中心意思?明确:“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6)、问:本段从哪几个方面明赂秦的危害?明确:以事秦,导致了敌双方力量对比的变化,刺激了贪欲和扩张的野心。B韩楚、魏三国以地事秦求苟安而不得。(7)、问:本段的中心内容,证了第一自然段中的哪一句话?明确: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2、朗读(—6段)分组讨论,完成以下问题(1)、提问:找出段中表述齐灭亡的一句话。明确:“与嬴而不助五国也。”(2)、提问:比较燕赵两国的同点与不同点。明确:共同点——形势环相同,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军事策略相同,能守其土,义不赂秦。不同点——对抗秦国的式不同燕太子丹招募荆轲刺秦王招致祸患。赵因李牧被谗言所害自毁长城。(3)、找出第一段中与本段意吻合的一句话。明确:“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4)、提问:最后一句话在全中有什么作用?明确:用“向使”引起假设,总结六国情况,使论证更加深入全面,中心论点更加鲜明有力,同时又为下文进一步假设作铺垫,从反面将论证推进一层。(5)、提问:前一层与上一段句有怎样的关系?后一层有什么作用?明确一段末句从消极方面来用什么策略层积极方面说该用什么策略。以六国灭亡作结,自然引出一般性结论——历史教训“有如此之势”——承上启下(7)、提问:最后一句语带双,请说明其含义。明确:作者对历史事实分析后的议论,明确了六国赂秦的根本原因,同时也切合当时北宋王朝的实际情况,委婉地劝谕当权者面对北方的威胁,放弃屈辱的妥协政策,不要重蹈历史的覆辙。

((四)反思总结,当堂检测。参答:课案一指句通字解(1)通曝”,冒着(2)通“”,倘若(3)通“餍”,满足(4)通勿”,不要二找古异词解其义(1)古义:它实际上(的数量)今义:实际上(2)古义:祖辈和父辈今:父亲的父亲(3)古义:到……结局今:连词(4)古义:智谋和力量今:理解事物的能力(5)古义:先例,旧事今:真实的或虚构的人物的事情(6)古义:两次

今义:又,又一次(7)古义:不去行刺今义:能力、本事欠缺;水平不高三指活词解(1)名作状语。一天天地,一月月/从道理上说(2)名作动词。礼/坚持正(3)形词作动词。保全/坚持最终⑷动的使动用法。使……退却四解加的语1.灭亡;一律,一概2.完好3.的,他们的4满足5.本;应该6.天数,命运;理结交,讨好8.招9.两次;打退10.及到11.将要12.越,更加13.如果;跟随五一多()词(1)名词,兵器、武器;名词,军队;词,战争(2)词,冒着;形容词,凶暴,残酷的(3)动词,侍奉;名词,事情动,像,好像;副词,仍然,还(5)副词,终于;动词,坚持到最终(6)名,起初;副,才副词,假使,如果;动词,朝着,对着(8);动词,获得;动词适合,得当;获得二)词1.以(1)介词,因为(2)介词除了)连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