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生如夏花第十章同伴交往、关系和群体主要内容同伴交往、关系和群体:发展的观点同伴交往关系和群体:儿童同伴经历复杂性中的规律
儿童同伴交往、关系和群体的相关理论同伴交往与关系:历史回顾三、四、一、二、主要内容儿童同伴经历及其后来的社会适应儿童同伴关系中的近相关
儿童社会技能与同伴关系的远预测源社交行为、互动、关系与群体,以及相关的评估七、八、五、六、一、同伴交往与关系:历史回顾北美的早期研究二战之后北美的早期研究
北美的儿童同伴交往和关系研究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盛行,当时北美成立了第一个儿童福利研究机构。这些中心的研究报告强调了社交参与的发展、自信、同情和利他行为、冲突和攻击行为、领导力、支配和统治行为、友谊、群体动力和同伴群体结构及其构成。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群体过程和民主价值得到了研究者们的日益关注,并且研究开始转向个体特征、群体成员间的交往活动和群体动力学的关联部分。
在关注群体结构和过程中兴起的第二个研究领域是社会人际学。二战期间还进一步发展了社会关系学技术,这些技术成为研究者研究接受和拒绝的手段。二战之后
20世纪60年代,皮亚杰理论开始占主导地位,早期的研究者们似乎都接受了这么一个假设,即年幼儿童都是自我中心主义的,他们不愿意,或者不能理解同伴的想法、感受以及与空间有关的观点。所以儿童同伴关系的研究就被认为没有很大价值,当时的早期教育强调儿童早期认知和语言的发展。
在20世纪80年代就出现了大量针对儿童同伴交往、关系和群体的研究,同时也提出了一种理解发展的精神病理学的新方法。这种新方法的基本宗旨是:针对正常发展的规律和个体差异的研究与精神病理学研究相互支持。
在理论上,一方面,儿童的同伴关系问题,不论根源,都可能导致儿童行为或者情绪障碍。另一方面,有行为和情绪障碍的儿童,在年幼的时候就可能遭到同伴的拒绝或欺负。
总之,同伴交往、关系和群体研究有很长的、丰富的历史。
二、同伴交往、关系和群体:儿童同伴经历复杂性中的规律同伴交往文化同伴关系同伴群体(一)同伴交往
儿童同伴经历中具有不同复杂程度的几个连续水平——个体水平、交往水平、关系水平和群体水平。
同伴经历这个复杂系统中最简单的水平就是同伴交往。交往是指两个个体在一段时期内的社会交流。交往的核心意义在于,个体A表现出行为X给个体B,或者个体A向B表现出行为X,而个体B给了一个行为Y作为反应。
在交往的过程中,儿童相互合作、竞争、斗争、退缩、应对挑衅,并表现出其他一系列行为。通常有三种宽泛的儿童行为倾向:第一,朝向他人的行动,第二,反对他人的行动,第三,远离他人的行动。结果,我们对于儿童交往水平的理解被不成比例地排列在社交能力、助人、攻击性和退缩的建构周围。
尽管许多社会交往有它们自己的内在逻辑,但事实是有的交往情境的形式和变化模式也会受交往双方关系的影响。(二)同伴关系
关系是指彼此认识的两个个体从交往成功中衍生出来的价值、期望和情感。关系的基本元素是忠诚。因为个体之间彼此认识,所以每次交往的实质和过程都受到他们过去的交往经验以及对未来交往期望的影响。社会学家会将关系进行抽象的分类,但是儿童会用一种特殊的方式来看待任何一种关系,对于儿童来说,即使是同一类别中的关系也是不能相互替代的。友谊
在儿童同伴经历研究中,有一种双向关系得到了研究者极大的关注,其程度要超过其他任何一种双方关系,那就是友谊。
友谊的特点:1.友谊是一种互惠性关系,友谊双方都必须肯定并承认这种关系。
2.
感情的互惠性是将两个朋友捆绑在一起的纽带,但并非唯一的纽带。
3.友谊是自愿的,而非被迫或指定的.
作为一种社会组织形式,双向关系具备较大的社会组织如家庭、班级或团队等的特征:成员间的行为彼此不同但是又以特定的方式相互依存;关系的各方都有共同的成员身份感和归属感,有一种共享命运感觉;成员们发现周围世界并不是把他们作为单独的个体加以对待,而是把他们当做一组或者一个集体。最后,共享文化的产生是双向互动关系的一个重要部分。
只有根据关系在关系网络上所处的相对位置,我们才能正确理解关系。例如,儿童的友谊会受到他们与父母、兄弟姐妹之间关系的影响。儿童对于主要关系的想法和感受是主观的,并且这种认识(a)会决定其对家庭外关系可能是什么和应该是什么的期望;
(b)反应儿童思想中的关系模式、特定的人际关系行为和同伴交往。(三)同伴群体
群体是彼此具有某种互惠影响的交往个体的集合体。Hinde提出群体是从儿童同伴关系和同伴交往的特征和模式中形成的一种结构。群体的一些特征是一些个体关系所没有的,但又是源自于关系的存在形式当中(如内聚力、等级、同质性或者和谐性)。
描述群体最重要的方法就是群体的核心特征或者过程。群体规范可以用于区分中学生关系网络中不同的小群体。群体的特征同样也影响个体在群体中的经历(如群体标签、身份等级、隔离、内聚力的影响)。
在过去的25年占主导地位的同伴研究,即受欢迎程度的研究,既是个体现象,同时也是群体现象。(四)文化
文化是指群体成员共同的态度、价值观、信仰和行为,并且世代相传。文化信仰和规范能够解释个体性格的可接受性、同伴交往的类型和范围以及可能或者允许的同伴关系。
儿童发展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在任何一种文化中,儿童都受他们生活其中的物理和社会环境、文化风俗、育儿实践和基于文化的信仰系统的影响。人们对某一行为的鼓励或者阻碍方式也是由某一特定的文化界定甚至决定的。另一个问题是文化对同伴交往允许或者鼓励的程度。(例:肯尼亚)三、儿童同伴交往、关系和群体的相关理论人格理论
精神分析学观点
Sullivan的人格发展理论符号互动理论认知发展观
Piaget的观点
Vygotsky的观点学习和社会学习理论,儿童交往和同伴关系人类行为学群体社会化理论(一)人格理论-----精神分析学观点
精神分析学派或新精神分析学派很少提到儿童同伴互动和关系对于儿童发展的意义。相反,他们认为,儿童发展是父母亲行为及其亲子关系质量的结果。唯一承认儿童同伴关系对儿童发展具有意义的精神分析取向的理论家是peterblos。他认为青少年阶段最主要的事件是个性化。
通过个性化,青少年重新构建儿童期的亲子关系,努力建立各种不同的同伴关系。
亲子关系重构的结果之一是,青少年开始骚动、焦虑,并且伴随着失望、无价值感、泄气和无助。根据blos的观点,青少年对这些情绪和经历的处理能力取决于他们建立各种同伴支持关系的能力。个性化过程可能会有一定的风险,但通常,同伴群体是青少年实现自主、独立于家庭的主要决定因素。(一)人格理论-----Sullivan的人格发展理论
Sullivan的人际关系发展理论认为,儿童在童年早期和学龄初期的同伴关系大都建立于游戏和共同生活中。在童年阶段(大概7到9岁),儿童开始逐渐关心自己在群体中的地位,并且,群体归属感也日渐重要。
Sullivan认为,在青春早期阶段,儿童开始与同性同伴形成密友,建立亲密关系。这种亲密关系是儿童最初的、真实的、基于同辈间互惠和交流的人际关系,其功能是促使幸福感的形成,
这种积极体验会帮助青少年克服早期家庭经验中的创伤,相反,支持性密友关系的缺失可能导致自卑感、孤独等心理上的不健康。(一)人格理论-----符号互动理论
williamJames提出,人类有一种”天生的希望被他人注意,且被他人善意关注的倾向”。
Mead提出,人类界定自己的依据是他们所感知到的其他人看待自己的方式。所以同伴交流,无论是合作还是竞争,是冲突还是友好,都会使儿童理解客体自我和本体自我。根据符号互动理论,个体间的交流和同伴群体间的交流对于两个彼此依赖的自我概念和他人概念的形成十分重要。(二)认知发展观-----Piaget的观点
Piaget认为,儿童同伴关系在形式和功能上均不同于儿童和成人间的关系。儿童与成人间的关系是补充的、不平等的,具有垂直的控制等级和权力等级。同伴关系是平衡的、平等的,支配和控制都相对平等。同伴互动经验使儿童发展的结果是积极的、适应的,如发展出能够理解他人的想法、情绪和意图的能力。
新皮亚杰理论的研究表明,当儿童共同解决一个问题时,通过讨论比其独立工作更能增长知识。根据这一观点,个体内在的认知冲突引发了自我平衡的需要,并导致发展变化。然而,卑鄙的人际冲突和敌对并不太可能引发认知冲突。
同伴交流对发展成长作用的现代观还体现在共构主义者的研究中,他们认为,交往中个体间关系的质量有助于儿童认知和社会认知的成长和发展。(二)认知发展观-----Vygotsky的观点
根据Vygotsky的观点,认知成长和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是人际交流的结果。Vygotsky用最近发展区解释社交的意义。儿童与一个能干的专家同伴一起更有助于儿童通过最近发展区。
在同伴交往、同伴关系和儿童成长与发展之间的关系上,维果斯基理论与皮亚杰理论的不同之处在于:皮亚杰认为,同伴冲突引发变化,而维果斯基认为,合作和思想的汇集促成了变化。二人都认为,个人内心中的认知冲突会促使儿童尝试去重新获得认知自我平衡。总之,基于皮亚杰和维果斯基建构主义理论的研究结果表明:
如果儿童能够在很多事情上交流合作,讨论不一致的观点,儿童就能够真正地促进自身的认知发展成长。
儿童共同工作能够解决他们单独工作时不能解决的问题。
与一个有较高知识水平的人讨论会比与一个能力相对较弱的同伴讨论问题更能够引发个人内心的冲突和认知发展。
相比非朋友间的关系,在朋友之间,我们更能够看到坦诚的交流,彼此相互批判,澄清、详细阐述自己的观点、(三)学习和社会学习理论,儿童交往和同伴关系
传统的学习理论认为,儿童对彼此的行为有控制作用,并且互相影响。同伴会惩罚或忽视不规范的社会行为,奖励或者强化那些在文化上被认为是适宜和称职的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当儿童在社交中表现出适宜的行为,他们就会与同伴建立积极的关系。然而如果儿童的行为在社交中看来是不适宜或者不规范的,那么就会导致同伴拒绝。Bandura和walter提出,儿童能够通过观察学习新的社会行为。而且,儿童能够通过观察获知某个特定社会行为的结果,并以此决定自己是否表现这个行为。榜样的观点有力地解释了儿童是如何迅速并有效组织社会行为,如何重新组织和改变自己的行为。(四)人类行为学
行为学是“研究行为,包括其演变、起因、功能和发展的生理基础的生物分支学科”。目前还没有一个专门论述同伴交往或者同伴关系进化意义的行为学理论。Bowlby行为学导向的父母-婴儿的依恋关系理论在一定程度上对同伴关系研究产生了影响。
行为学理论一个重要的宗旨是,社会行为、关系和组织结构受到与适应、进化功能有关的生物约束的限制(如攻击行为、利他主义、依恋等)。行为学理论及其引发的问题使得研究者开始分析同一行为不同形式的心理意义。(五)群体社会化理论JudithRichharris关于群体社会化理论的文章及其基于这个理论的著作《教养假设》提出:a)父母对子女的养育对发展的影响充其量也是很小的。b)基因对发展的影响很大,c)同伴关系,尤其是同伴群体的影响也很大(她看到青少年有一种要成为某个群体中一员的返祖性欲望)。根据社会心理学理论关于群体规范作用的观点(融入的动机),儿童的身份主要源自同伴群体经验。四、同伴交往、关系和群体:发展的观点婴儿期和学步期(交往、关系、群体、新进展)儿童早期(互动、关系、群体)儿童中期和青春期早期(互动、关系、群体)青春期(互动、关系、群体)(一)婴儿期和学步期-----交往
婴儿期确实有明显的社会缺陷,然而对婴儿的细致观察表明婴儿在第一年中有明显的进步,包括:
a)对玩伴做出看似有意识的笑、皱眉和手势。b)认真观察同伴表现出具有明显社会兴趣的线索,c)对玩伴行为做出通常是友好的反应。到第二年婴儿在社会技能方面表现出很多进步,如经典的幼儿游戏(具有相互模仿性)。
总之,婴儿期的社会技能包括:a)与玩伴行为协调的能力;b)模仿同伴活动和知道被模仿的能力;c)行为轮换(包括观察同伴-向同伴做出反应-观察并等待-再像同伴做出反应等交换系列);d)表现出帮助和分享的行为;e)对同伴行为做出恰当回应的能力。然而,学步婴儿的社会交往同样也有冲突,事实上,经常在同伴间发起冲突的人是最外向、最主动的人。(一)婴儿期和学步期-----关系
已有研究表明,相比较与不熟悉的玩伴而言,婴儿和熟悉的玩伴更可能开展游戏,产生积极的情感,并进行复杂的交往行为。但是熟悉就意味着关系的存在吗?根据Ross,lollis的观点,当相互之间的熟悉程度增加时,学步婴儿的确会产生积极的关系。交往质量的可预测性标志着构成友谊的双向关系。
Ross及其同事证明,婴儿不仅仅通过相互交换积极建议,另外还能通过竞争性的交往建立互惠关系。积极建议的互惠交往在一定程度上象征着特定的双向关系。Vandell和mueller认为存在下列情况就表明学步婴儿间存在友谊--他们之间发起的积极的社会交往相对他们与其他人在一起时更多些。根据这个观点,学步阶段的确存在友谊。尽管如此,这些早期的关系可能为为儿童期的友谊建立和维持奠定了基础。(一)婴儿期和学步期-----群体
尽管年幼的学步幼儿很多时候都处于小群体中,但也有少量实证研究表明,社会机构的群体水平同样对幼儿有显著的影响(如照样存在主导等级,即其中的儿童相互之间投入的注意力和交往都比对外界非群体成员的要更多)。有趣的是,群体中的部分成员比其他人对群体的功能更集中一些,也许这正是体现了个体在受欢迎程度和影响力方面的差异。(一)婴儿期和学步期-----新进展
婴儿和学步幼儿同伴交往和关系的研究的进展主要起源于个体差异研究,如社会性、行为抑制、冲突、情绪控制和行为倾向等。在最近的时代思潮中,心理病理学的发展研究统治了许多领域。个体在婴儿期和学步阶段在同伴交往倾向性上的差异是否能预测此后的社会关系或群体现象?还不得而知。
另一个新进展是对学步婴儿进行的跨文化研究。亚洲的学步婴儿比北美的更加顺从,中国和韩国的学步婴儿比意大利和澳大利亚的社会性抑制更强,为什么这些社会行为会存在早期差异呢?目前还正在探索中。儿童在顺从和外向行为方面与各自的文化标准非常吻合。(二)儿童早期---互动
在个体2岁至5岁时,同伴互动的频率不断增加而且变得更加复杂。Parten描述了六种社交活动,Parten总结出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从事联合游戏的频率增多,无所事事、独自游戏、旁观行为出现的频率减少。
后来的一些批判性文献提出了一系列更为复杂的结论。儿童在每个年龄阶段上都可能会出现无事可做,旁观,平行游戏和团队活动等行为。
旁观他人旁边游戏而不参与并不一定是不成熟的表现,相反,这些行为可能是他们有能力进入正在进行的游戏活动的必要前提。
进一步证明parten最初关于社会行为分类存在局限性的证据是独自游戏、平行游戏和团体行为都构成了一系列在功能上具有不同复杂程度的游戏模式。无论是独自,平行还是参与游戏都有可能引发简单的功能性游戏、建构性游戏或戏剧游戏。
能够轻易从事戏剧游戏就代表个体已经具备了儿童早期发展的一项基本能力-分享、跨情境协调和替代性活动的意愿和技能。但戏剧游戏的经验在个体发展上是否具有重要意义?根据howes的观点,戏剧游戏具有三种基本发展功能:a.它创造了一个理解交流的情境。b.它为儿童提供了一个学习控制和妥协的机会。c.社交扮演为儿童提供了一个"安全"的情境,它可以让儿童探讨和讨论亲密和信任的有关问题。
在学前期,儿童除了在交往程度或者参与需要分享的合作性努力方面存在发展性差异之外,还有一些其他显著性进步。如,亲社会关注、分享和帮助行为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更加普遍。儿童关注他人的观点、态度和观念的能力也在不断提高。
学前儿童语言中有约60%都是社交定向的、可以理解的并且会引发适当反应的(手势沟通的重要性,Piaget认为“手势与语言同等重要)。(二)儿童早期-----关系
在儿童早期,儿童就对一些同伴表现出愿意将其作为游戏伙伴的偏好。学前儿童更有可能被那些与自己具有相同行为倾向的同伴所吸引(行为同质偏好)。在学前儿童友谊的特征中最有特色的就是支持性和排他性。Vaughn报告:a)年长的学前儿童与年幼的相比更有可能建立互选的友谊;b)互选为朋友的学前儿童之间的互动比那些单向提名或非互选儿童之间的互动更加频繁。总之,学前儿童朋友间的行为方式与其和一般儿童的行为方式不同。Hartup及其同事还报告学前儿童朋友之间的冲突解决方式及其冲突解决结果与非朋友之间的状况存在着质的差异。这些差异表明学前儿童将友谊视为一个特殊情境,可以从一般的交往情境中区分开来,并且与非友谊关系存在着质的不同。(二)儿童早期-----群体
许多研究者已经发现社交支配等级是学前儿童群体的一个重要组织结构,在团体中自然发展的支配等级可以保证团体的适应功能。在学前儿童群体中,支配等级明显可以减少团体同伴之间的攻击行为。
支配等级主要反映儿童在争夺物品的成功程度上的差异,那些在争夺物品冲突中失败的儿童较少主动向那些在与他人发生冲突中的“胜利者”挑起冲突。(三)儿童中期和青春期早期---互动
在儿童中期,言语和关系攻击逐渐代替了身体攻击。相比学前儿童,6-12岁的儿童的攻击行为更少为了拥有一件物品或是占领一个特定的区域,更多是为了表现对他人特有的敌意。在最近的文献中有两种另外的互动方式得到了特殊的关注:
a、联合反思——已经被确认可以影响内隐问题的互动方式。Rose研究发现在亲密朋友之间,特别是在青春早期的女孩的友谊关系中存在这种模式,她们一般会讨论和分享彼此的消极想法和感受。
b.欺负和受欺负行为。欺负行为与其他攻击行为的区别在于它的特定性——欺负者只将自己的行为指向特定的同伴。
被欺负的儿童往往是那些在攻击性和社会退缩测验上得分比较高的人,攻击和受欺行为间存在正相关(两种解释:a.退缩性儿童好欺负,“鞭笞男孩”的构想;攻击型儿童令人气愤,“挑衅的受害者”.b.欺负不能促进团体亲密性、一致性和团体发展的同伴)。(三)儿童中期和青春期早期---关系
在儿童中期和青春早期,儿童对友谊的理解发生了显著变化。年幼儿童对友谊概念的理解已经超越了具体的活动,并且意识到友谊关系在时间上具有连续性。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对来自朋友的支持与来自非朋友的支持的不同进行了区分。另外儿童对他们的友谊的描述表明随着年龄的增长,朋友间的忠诚、自我暴露和信任都有所增加。
在儿童中期,对友谊理解的变化伴随着友谊本质和模式的变化而发生,儿童选择朋友建立友谊的稳定性更高,而且更多是互相选择的结果,另外这个阶段的友谊更可能包含亲密关系,其中的同伴更喜社交而且利他性高,而在解体的友谊中,其中的同伴更有攻击性且更容易被其他同伴欺负。
研究发现无论是在特定的时间点还是较长的时间段内,缺少最好的朋友的友谊往往会产生多种危害。无朋友的儿童更有可能感到孤单,且更容易被同伴欺负。在儿童阶段,长期无朋友的儿童会与他们自身在这个阶段的社交谨慎、敏感和较低的社交技能有关,并且可以预测后来的内隐问题。研究已经发现友谊是儿童最重要的缓冲器,具有保护性功能。友谊是一个社交和积极关系情境,为儿童提供了一个情感表达和调节的机会。
比较朋友间与非朋友间的互动特点,只有一个方面没有差异,即冲突,然而两种情境中最大的差异就是儿童采用的冲突解决策略。
在儿童中期和青春早期,男孩和女孩的友谊在质的差异方面具有一致性。例如,相比男孩间友谊的特征,女孩间友谊的最大特征就是更大的的亲密性、自我暴露、肯定和关心,女孩的交往中有更多的联合反思。显然当儿童的同伴活动更加具有交互性而非竞争性时,朋友间的亲密性就比较高。
研究者们也开始研究敌意和相互间的反感。虽然几乎所有的儿童间都经历过相互间的反感,但这种情况在被拒绝儿童中更加明显,而且与女孩相比,男孩之间的反感更多,特别是在儿童中期时。儿童间反感的差异至今并不清楚,处于反感关系中的儿童可能比其他儿童更抑郁,不过,对青少年来说,能够体会一段互不喜欢的经历对他澄清自己到底喜欢或不喜欢他人的哪些特征是一种有效的方法。(三)儿童中期和青春期早期-----群体
在小学高年级和初中阶段,同伴群体的结构从相对单一形式向多种多样的形式发展。提到群体的规模,男孩比女孩更喜欢大群体,这种性别上的差异也许具有功能上的差异。与在大规模群体的互动相比,在小规模团体中的互动更不有利于促进竞争性和自我怀疑。
同伴群体,典型的都是团体内一致性的最大化。团体中成员在以下特征上具有相似性:攻击、欺负、对欺负的态度、学习动机及成就。
除了小帮派,在儿童中期和青春早期,儿童群体中的另一个主要的组织特点就是受欢迎程度等级。现在研究试图区分“社会测量学上的受欢迎程度”(高接纳)和“感知到的受欢迎程度”间的差异。在同伴关系研究中,被接受或被欢迎是不同的现象,接受是测查某个个体在多大程度上被他的同伴所喜欢(是在双向水平),
而“受欢迎”这一概念是指儿童所感知到的个体在一个团体中的状态和位置。
近来,研究者更多的聚焦于与同伴关系有关的一些消极特征,如攻击、专横管理和不信任,以澄清同伴接受和感知到的受欢迎程度在意义和测量方面存在的差异。
有研究表明,略高于平均水平的中等程度的攻击性儿童,及为了工具性原因而采用攻击性行为的儿童,在他们的团体中受到的欢迎程度高于那些攻击性水平低或攻击水平高且未分化的儿童。
尽管攻击在青春早期与受欢迎程度是一种正相关,但他与接受程度并不相关。(四)青春期----互动、关系互动与儿童相比,青少年在与同伴互动时较少地受到成年人的指导和控制,并且他们更可能与异性一起交往(具有跨文化的一致性)。关系
在青春期之前,可以观察到友谊具有一种公开的排他性,然而在青春时期,青少年们已经开始接受朋友与他人建立关系的需要,并且从这种经历中得到成长。
在青春期,当同伴间拥有相似性的态度、愿望和智力水平时,他们的友谊将更好地得到维持。青春期友谊的一个特点即为对亲密性和自我暴露的重视(自我暴露促进了友谊的维持)。研究一致表明青少年在他们的友谊中有更高水平的亲密。
在青春期,男孩和女孩对区分浪漫关系和友谊的特征具有清楚的认识。浪漫关系的主要特征是爱和承诺,而异性友谊的主要特征则为联盟。
那些经历过浪漫关系与没有经历过浪漫关系的青少年之间有很大的差异。在青春期时,过早的卷入浪漫关系往往同问题行为和情绪障碍联结在一起。然而在一些年长的青少年中,经历浪漫关系往往与同性同伴中的积极经历和情绪、行为健康有关。
研究表明与异性同伴的友谊往往以一种曲线式的模式与同性同伴的接纳有关,同性同伴非常喜欢及非常不喜欢的儿童更有可能拥有异性朋友。儿童的同性友谊质量可以预测他们当时及随后的浪漫关系。
虽然以往的研究并没有清楚的揭示浪漫关系对个体发展的影响,但浪漫关系对个体发展肯定存在积极或消极的影响。从消极角度看,有研究表明经历浪漫关系往往与高水平的抑郁情绪、高水平的冲突和情绪不稳定密切相关。从积极角度看,浪漫关系经历可以通过直接影响个体对自身恋爱能力的感受进而间接地影响青少年的幸福感。(四)青春期-----群体
在青春期时,帮派间的联系普遍比较松散,他们将这个过程称之为“去团体化”。
尽管在同伴群体的结构上存在差异,但这些群体必定会在青春期后期分解。这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性在这个时期的出现。促进群体重要性降低的另一个因素来源于青少年建立了他们自己的价值观和道德体系。五、社交行为、互动、关系与群体,以及相关的评估儿童行为与同伴交往
行为观察
社交行为的同伴评估
教师评估
不同评估源的一致性儿童与朋友关系友谊的质量儿童的同伴接纳同伴群体的评估(一)儿童行为与同伴交往--行为观察
观察儿童行为是研究游戏群体中儿童的传统方法,研究者可以考察儿童在以下方面的表现:(1)记录儿童采取特殊行为方式的频次(2)在与同伴的关系中担任哪种角色(3)是否表现出社交能力。
虽然观察法在评估上有很多优点,但是他们也有一些特定的局限:1)观察很花费时间、精力和资金。2)随着孩子长大,观察它们进行“自由游戏”变得越来越难。3)儿童表现的行为出现频率会受到情境因素的显著影响。4)观察可能会起到反作用。社交行为的同伴评估
同伴行为评估假设儿童对彼此的印象是随着事件逐渐建立起来的。同伴评估能更精确地提供关于儿童社会行为的潜在维度。主要优点是它允许研究者去考察儿童的一些特殊行为,其缺点就在于一旦同伴对彼此的行为、声誉形成印象后就很难发生变化。另外,同伴对儿童的行为声誉印象可能会受到一些偶然发生却重要事件的影响,最后,同伴评估研究的一个挑战是由于不同文化背景下组织的构成不同而引起的潜在变异。教师评估
教师也能提供关于低发生频率的社交互动的有用信息,这些社交互动可能会解释儿童的同伴关系质量。优点:效率高、耗时少,而且由于教师不是同伴群体的成员,因此他们在评估儿童社会行为时会更加客观。缺点:教师可能会从成人的角度出发,评价社会行为的时候进行与儿童不同的价值判断,另外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反应的时候可能会受到到他们自身偏见的影响。不同评估源的一致性
Achenbach,Mcconaughy,howell考察了不同研究类型下的儿童行为问题报告之间的相关系数。
年龄、性别和对行为的特殊看法都是影响一致性的重要因素。这样看来,没有一个评估来源可以完全代替其他所有的来源。所以我们的目标不是通过一个评估过程去获得一个唯一的真理,而是在特定的领域或背景下使用特定的评估方式去考察儿童的发展状况。(二)儿童与朋友的关系
友谊是一种主观关系,发生在个体内部且具有双向结构。儿童采用一种特定方式去感知朋友,而不是采用与角色相关的方式。友谊要求互惠,这种互惠出自双方的自由选择,能预测双方之间的情感联系而非工具性关系。仅仅靠情感互惠的证据并不能很好地假定或证实友谊的存在,有时儿童和他们报告喜爱的儿童之间只有有限的直接接触。
友谊的一个最重要的好处也可能成为它的挑战之一。由于友谊能够弥补孩子在家庭中无法满足的需要,因此有时候孩子就可能很难分清友谊和家庭关系之间的区别。同伴研究应该对文化差异更加敏感,因为文化影响了儿童生活中友谊的结构和地位。儿童与朋友的关系----友谊质量
为了更好的考察儿童间的亲密双向关系,近来调查者越来越关注儿童与最好朋友之间关系的特征或质量(通过儿童自我报告)。根据友谊的理论解释,相关的评价维度包括:(a)友谊的功能,如提供陪伴、自我暴露的水平、帮助和建议的程度等;(b)冲突和不一致;(c)友谊的情感特征,比如,和朋友的情感联结。观察技术也常常被用来研究个体之间的友谊行为,但是使用频率要低得多。六、儿童同伴关系中的近相关
近相关——同伴接纳
受欢迎儿童、被拒绝儿童、被忽视儿童、矛盾型儿童、一般型儿童
受欢迎程度的相关变量:性别、群体和文化差异
同伴接纳和拒绝的社会认知相关
同伴接纳和拒绝的内部相关
儿童友谊:相关和个体差异
(一)近相关——同伴接纳
20多年前,研究者开始对同伴接纳和拒绝进行行为解释。研究者多采用游戏群体形式和同伴评估技术。在这些调查中,研究者主要检验了不同类型儿童之间的差异,这些类型包括受欢迎、被拒绝、被忽视、矛盾型和一般型。受欢迎儿童
受欢迎——受到高接纳低拒绝的儿童,比如高影响高偏爱;被称为“社会测量学意义上的受欢迎”。
他们具有以下特点:a)在发起和维持积极关系上更有技巧;b)同伴、教师和观察者都认为他们很合作、友好、善于交往和敏感;c)受欢迎儿童更可能去帮助别人,和其他儿童积极互动,显示出领导才能并乐于组织游戏。
他们在攻击性的任何方面与一般的儿童没有显著差异。表面上看,受欢迎的儿童会表现一些自负的行为,但是他们很少表现那些会干扰别人的活动和目标的行为。被拒绝儿童
被拒绝——受到低接纳高拒绝的儿童,比如高影响低偏爱;与同伴拒绝相关最高的通常是攻击行为,被拒绝儿童在以下三种攻击形式上有很高的水平——定向破坏、身体攻击和否定行为。研究显示攻击行为可以很好地预测同伴拒绝。尽管如此,攻击行为不是影响拒绝的唯一原因。被拒绝儿童的行为倾向存在很大的不同,如退缩、胆怯、警惕、欺骗的儿童。被忽视——受到低接纳低拒绝的儿童,比如低影响和中等程度的偏爱;被忽视儿童很少表现出一些特定的直接行为,他们相对来说较不稳定,即使是在很短的时间内,因此,被忽视特征和特定行为之间的联系较弱。
一般型——在接纳和拒绝维度上都处于平均水平的儿童.矛盾型——在接纳和拒绝维度上都处于高水平的儿童,比如高影响和中等程度的偏爱。矛盾型儿童会同时表现出很多受欢迎儿童和被拒绝儿童的特点。(二)受欢迎程度的相关行为变量:性别、
群体和文化差异------性别差异
当考虑到性别的典型行为时就会出现性别差异,研究者发现:与5岁的儿童相比,9岁和12岁的儿童对从事与性别刻板印象不符合的行为有更多的消极评价。而且,他们发现男孩更难容忍这种情况,而女孩较能包容这种情况。
从这些相关研究得出:男孩和女孩都不喜欢男孩从事女孩的活动;但他们都能接受女孩从事男孩的活动。这种趋势会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增加。尽管如此,检验同伴拒绝/接纳相关的相别差异的数据还是很少。群体间的差异
Stormshark等人的研究发现了支持个体-群体相似模型的证据,研究者在男孩中发现,在退缩很普遍的班级中,社会退缩和同伴接纳联系在一起,在攻击很普遍的班级中,攻击和同伴接纳联系在一起,但对于女孩就不一定了。
这些研究清楚地显示特殊的行为模式和受欢迎程度之间的联系取决于该行为是否符合群体的准则。研究者应将个体/群体互动和相似性作为同伴接纳/拒绝的重要决定因素。(三)同伴接纳与拒绝的社会认知相关
——社会信息加工过程
很多关于社会认知和同伴关系的研究关注的是被拒绝儿童的缺陷,或是他们在社会信息加工模型的不同阶段上表现的差异。首先,可以从参与社会的自发性动机上识别被拒绝儿童。其次,当考虑别人的动机后,被拒绝型攻击性儿童很容易将消极事件视为恶意结果,很容易认为别人是具有恶意的。
这种“意图线索偏差”常常能解释为何攻击性儿童选择敌意方式去解决他们的人际问题。
研究发现存在一个以社会退缩行为为特征的儿童所组成的特殊群体,如Olweus提出了“替罪羔羊”来指那些很容易被同伴们指认的受害儿童。Hodges等将这些受害儿童称为“身体上羸弱”和“退缩”的。
那些将自己视为受害者的孩子会因为同伴关系而责备自己。自我责备会导致一系列具备内部特征的消极结果,如抑郁、低自尊和退缩,而且会产生自我强化的消极循环。
早期研究发现,如果儿童消极、不适当、不准确的解释社会经历,他们就可能产生最糟糕的敌人。这些消极的偏见可以进一步恶化他们现有的问题社会关系。
对敏感、警惕和退缩的儿童而言,同伴拒绝的经历对他们产生了非常不幸的影响。敏感的退缩儿童会将同伴拒绝归为内部稳定的原因,他们通过以下四种方式来应对同伴拒绝:独处、自责、社会关系不满、消极的社会技能自我评估。(四)同伴接纳与拒绝的内部相关
同伴经历的一个重要影响是它们会对自我概念产生重要作用。大多数积极经历能提供一种确定感,即越发相信自己是健康的、功能良好的。综上所述,虽然被拒绝儿童都倾向于报告自己社交能力差,对自己的社交技能和同伴关系更少满意,但是这个结论看起来也适用于那些退缩、胆小和顺从的儿童。
(五)儿童友谊:相关与个体差异
友谊的定性维度包括亲密、陪伴、情绪和社会支持。显然友谊质量和心理适应与功能(如自尊)的指标之间存在正相关。
Parker和Asher发现不是所有高接纳的儿童都有最要好的朋友,而那些同伴不接纳的儿童也可能有好朋友。Hodges和boivin等人探讨了友谊对拒绝型儿童的保护作用。友谊或许保护了孩子免受同伴迫害的影响。友谊的发生率与质量
研究者发现大多数攻击性儿童都有相互承认的友谊,也和适应良好的儿童一样有好朋友。年龄较小的退缩儿童和非退缩儿童在友谊的发生率上并没用显著差异,社会退缩和害羞是个性上的一些特征,并不会影响童年期友谊的形成、发生和维持。最近,又有研究发现退缩儿童的友谊相对而言具有较少的乐趣,朋友间也较不亲密,较少助人行为和指导,较少确定感和互相照顾(“同病相怜”)。这类儿童也更可能遭遇长时间的友谊缺失。七、儿童社会技能与同伴关系的远预测源(一)气质、社会行为和同伴关系(二)亲子依恋关系、社会行为和同伴关系亲子依恋关系亲子依恋关系和儿童社会行为:实证研究的支持亲子依恋和儿童同伴关系:实证研究的支持依恋和友谊(三)教养方式、儿童社会行为和同伴关系
(一)气质、社会行为和同伴关系
气质是指个体在情绪、活动、注意的反应性及其规律性上的具有连续性的差异。气质研究发现不仅在积极或消极情绪的唤起(情绪性/反应性)上存在个体差异,在情绪的恢复上也存在个体差异。在反应性或恢复性术语中,困难儿童是指那些消极情绪容易唤起,却又很难平复或调整的个体。
高反应性的婴幼儿是那些极易激怒的个体。当儿童很容易被唤起的时候,就会有很高的反应性。
抑制性儿童在面对新异的社会刺激的时候则是胆怯、警惕和害怕的,他们的情绪也很容易唤起且很难平复。最后,开放的儿童在应对新异的社会情境中会表现出很好的社会适应。
行为抑制——这种婴幼儿期出现的个体特征能够预测童年早期和中期的害羞和社会退缩行为。
在童年早期、中期和青春期,研究都发现儿童的行为抑制与其害羞/社交缄默之间存在联系。
与情绪调节有关的个体特征为儿童社会行为和关系提供了基础(例如,四类儿童)。情绪困难的学前儿童的行为就可能引发同伴的拒绝并抑制适应性友谊的发展。气质与友谊
Stocker和Dunn发现被评定为爱社交的儿童和朋友之间有更积极的关系;高情绪性的儿童和朋友之间的关系则较不成功。消极情绪性和不遵守社会规范的行为发生频率相关,也伴随着较低的友谊程度。社会性和感知到的友谊质量的积极方面相关,而消极情绪性与友谊冲突相关。
小结:研究者认为个体的气质特征为亲子关系和社会行为特定模式的发展提供了背景,而亲子关系和社会行为最终能预测儿童的同伴关系。(二)亲子依恋关系、社会行为和同伴关系
根据Hartup的研究,父母为儿童的社交能力和积极的同伴关系至少提供了三种功能。首先,亲子互动为很多必需的社会技能提供了初始训练场;第二,亲子关系为儿童自由探索社会世界特征提供了安全基地,从而增强了社会技能的发展;第三,在亲子关系中,儿童开始形成与他人互动的和建立关系的期望和假设。依恋理论的一个基本前提是,早期的母子关系为儿童理解、参与以后的家庭外关系提供了基础。由于和母亲之间的依恋关系存在差异,因此,后继的社会适应和同伴关系也会存在差异。
该理论认为影响安全依恋关系的最直接因素是父母的责任、温暖和敏感性。信任感来自安全的亲子联结。还有研究发现在儿童早期和中期时表现出的安全和不安全的依恋模式,能预测青少年早期的适应和不适应的社交行为。依恋与友谊
和依恋的联系更为紧密的是友谊。依恋理论认为,以信赖和爱为特征的亲子关系会产生一个内部工作模型,这个内部工作模型会影响儿童和朋友之间的关系。
在同伴晚期和青春期早期的安全的亲子关系和儿童亲密的同伴关系之间存在正相关。依恋联结的重要部分——亲子联结和友谊中的高和谐、低冲突都显著相关。(三)教养方式、儿童社会行为和同伴关系
父母关于儿童社交行为和关系的发展和维持的信念、想法和观点,能够预测或部分解释儿童适应/不适应的社交互动行为和同伴关系的发展。
有关社会技能重要性的强烈信念在父母的卷入和儿童的社交能力提高之间充当了中介变量。当社交能力强的儿童出现较差的社会表现时,那些认为社交能力十分重要的父母就会更加投入,反应更敏感。父母信念和儿童特征会以相互强化的方式影响彼此。作为父母信念引发者的儿童
因为关系常常反应了双方的贡献,所以父母信念有时是因为儿童的特征和行为所引起的。攻击型儿童的任何敌意行为都会引起父母的以下反应:A.强烈的愤怒和挫败的感受。B形成有偏差的归因,去指责孩子。这些父母认知和情绪能够预测过度限制的管教行为。
总之,研究发现父母信念会影响教养行为,而父母行为也会影响儿童社会行为的发展、维持和抑制,以及儿童的同伴关系质量。(四)教养方式、儿童社会技能和同伴关系
父母通过以下方式影响了儿童社会行为、互动模式和同伴关系的发展:为孩子和其他孩子的接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统编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习作《-让生活更美好》精美课件
- 国际劳务合同
- 牛和鸡课件教学课件
- 磨粉承包协议 3篇
- 2024权登记与保护服务合同2篇
- 年度维修服务协议(04版)
- 绿化养护合同协议书
- 冠礼课件教学课件
- 《条件概率独立性》课件
- 年度大型设备安装与维修分包合同
- 小学道法一 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课件
- 2023年新改版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科学活动手册参考答案(实验必备)
- 亚华控股多元化经营对持续盈利能力的影响的开题报告
- GB/T 42573-2023信息安全技术网络身份服务安全技术要求
- 学校开展减盐减油减糖活动方案
- 装饰工程公司管理质量体系文件
- 定单确认表模板
- 房地产企业税金计算表
- 骨科DRG付费方式下编码临床应用培训(骨科)
- 12J4-2 《专用门窗》标准图集
- GB/T 5206-2015色漆和清漆术语和定义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