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与主义之争_第1页
问题与主义之争_第2页
问题与主义之争_第3页
问题与主义之争_第4页
问题与主义之争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问题与主义”之争—From12小组Contents前言事件人物事件背景、起因、经过、结果如何正确看待事件对于事件的评价与总结前言:

“问题与主义”自上个世纪以来就是一个备受争议的问题,发生在上个世纪初的“问题与主义”之争,不仅仅是自由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知识分子之间的一次对于中国未来之路的碰撞式的争论,而且也一直影响到了并将继续影响着中国的历史脉络。时值今日,“问题与主义”依然是需要国人深深思考的难解的习题。事件主要人物

胡适(1891—1962)

汉族,徽州绩溪人。原名嗣穈,学名洪骍,字希疆,后改名胡适,字适之,笔名天风、藏晖等。现代著名学者、诗人、历史学家、文学家、哲学家。因提倡文学改良而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之一,胡适是第一位提倡白话文、新诗的学者,为五四运动的轴心人物,对中国近代史产生了较为深远的影响。李大钊(1889—1927)

字守常,河北乐亭人,中国共产党主要创立人之一,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者和共产主义者之一,是中国国民党第一届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之一,是北伐时期推动颠覆中国政府的重要人物之一,同时为共产国际的成员及其在中国的代理人。新文化运动的一员主将,积极领导和推动五四爱国运动的发展,成为中国共产主义的先驱、我国最早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人。

事件主要人物事件背景

经过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激荡,中国人民有了新的觉醒,特别是一批先进知识分子以救国救民、改造社会为己任,不断探求改造中国社会的新方案。在这一过程中,各种新思潮纷纷涌现、竞相斗胜。但与此同时,新文化运动的阵营也逐渐发生分化,出现了以什么主义改造中国社会的激烈论争。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以后开始热衷于对社会主义学说和苏俄布尔甚维主义实践的引介。争论起因五四运动以后,马克思主义进一步得到传播,从根本上改造中国社会的呼声日益高涨。这引起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的反对。1919年7月20日,胡适先生发表了一篇《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的短文,引发了“问题与主义”的论争。胡适的立论很快有蓝公武、李大钊发文驳难,后又有严复、梁启超、陈独秀、鲁迅、毛泽东、张东荪、戴季陶等人参与讨论,各述己见,很快形成一场很有意义的思想论争。事件经过

胡适提出多研究问题:

7月20日,他在第31号发表《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一文,劝说人们“多多研究这个问题如何解决,那个问题如何解决,不要高谈这种主义如何新奇,那种主义如何奥妙”,因为“‘主义’的大危险,就是能使人心满意足,自以为寻着包医百病的‘根本解决’,从此用不着费心力去研究这个那个具体问题的解决法了”。在该文中,胡适还嘲讽说:“空谈好听的‘主义’,是极容易的事,是阿猫阿狗都能做的事,是鹦鹉和留声机都能做的事”。《每周评论》发表的胡适《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李大钊提出唯物主义观:

李大钊首先针对胡适“少谈些主义”的主张明确声明:“我是喜欢谈谈布尔扎维主义的”,“布尔扎维主义的流行,实在是世界文化上的一大变动。我们应该研究他,介绍他,把他的实象昭布在人类社会”。接着又指出:宣传理想的主义与研究实际的问题是交相为用、并行不悖的,社会问题的解决必须依靠社会上多数人的共同运动,而要有多数人的共同运动,就必须有一个共同的理想、主义作为准则,所以谈主义是必要的,如果不宣传主义,没有多数人参加,不管你怎样研究,社会问题永远也没有解决的希望。

《每周评论》发表的李大钊《再论问题与主义》

综上我们可以看出,胡适先生的观点是偏向于“问题”的;而李大钊的思想里认为问题和主义密不可分。事件结果传统看法:以往,学界在谈到“问题与主义”之争的结果时,一般都认为是马克思主义获胜,促进了其在中国的传播,而胡适“当然被明确当成这场争论的失败者”。非传统看法: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一些不同看法开始出现。1982年,有学者提出:“一九一九年‘问题与主义’之争,究竟谁胜谁负,很难用当时的社会影响来判断”。但在当时,实验主义和改良主义的影响,明显地胜过马克思主义的社会革命论”。这种观点显然与传统说法不同。如何正确看待“问题与主义之争”“问题与主义”之争是一场发生在新文化阵营内部的、具有学术辩论形式但在内容上又带有浓厚政治色彩的争论。它事关如何解决中国社会政治问题的根本方法,反映了二者指导思想上的分歧。胡适的文章应该是针对一切主义的,并非专门针对或主要不是针对马克思主义的直到今天,我们仍然应该把这场论战视作一场马克思主义传播和马克思主义者成长过程中马克思主义者参加的一场重要论战。对“问题与主义之争”的评价这种以善意的态度交换意见、讨论问题的精神,也就是五四时代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精神,至今仍是值得人们学习的。问题与主义”之争对推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是起到积极作用的。这次论战也使过去片面强调“主义”的主义者认识到偏向纸上的危险,开始着手研究实际的问题,从点滴做起变革社会。总结:回首九十多年前的那场短暂而充满争议的“问题与主义”之争,我们可以发现,论战的源起于思想的潮涌和碰撞,是基于学术的平等的和谐的讨论。但是由于历史原因和政治背景,论战在很长的一段时间被曲解和拔高了。这场论战使得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