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创新设计_第1页
产品创新设计_第2页
产品创新设计_第3页
产品创新设计_第4页
产品创新设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产品创新设计第二章技术创新

第二章技术创新(1)技术创新的界定

(2)技术创新的类型(3)技术创新的过程(4)技术创新的特征(5)技术创新战略2.1技术创新的界定(1)国外关于技术创新概念的主要观点(2)技术创新概念界定的主要争论

(3)对技术创新概念界定的认识与结论

(4)技术创新概念的三个特征

2.1技术创新的界定(1)国外关于技术创新概念的主要观点熊彼特(J.A.Schumpeter,1883-1950)的技术创新论(1)国外关于技术创新概念的主要观点技术创新学:熊彼特在1928年首篇英文版文章《资本主义的非稳定性》(InstabilityofCapotalism)首次提出了创新是一个过程的概念,并在1939年出版的《商业周期》(BusinessCycles)一书中比较全面地提出了创新的理论。(1)国外关于技术创新概念的主要观点

尽管熊彼特首次提出了创新概念和理论,甚至列举了创新的一些具体表现形式,但熊彼特本人并没有直接对技术创新下狭义的严格定义。其创新概念包含的范围很广,它涉及到技术性变化的创新及非技术性变化的组织创新。这与熊彼特的整个研究性质有关,他始终是将技术创新作为一新的独立变量来考查其对经济增长以至社会变迁的影响作用,并没有对技术创新本身进行专门的研究。(1)国外关于技术创新概念的主要观点

熊彼特将技术创新作为一个独立变量来考查其对经济增长以至社会变迁的影响,明确提出创新是现代经济增长的核心力量,将经济发展与创新视同一物,称经济发展可以定义为执行新的组合。(1)国外关于技术创新概念的主要观点采用一种新的产品或者一种产品的某种新的特性;采用一种新的生产方法,这种新的方法并不必然建立在科学新发现的基础之上,它也可以指商业上处理一种产品的新方式;开辟一个新的市场,这里是指有关国家的某一制造部门以前未曾进入的市场;(1)国外关于技术创新概念的主要观点掠取或者控制原材料或半成品的一种新的来源,不管这种来源是已经存在的还是第一次创造出来;实现一种式业上的新组织,例如造成一种垄断地位或者打破一种垄断地位的组织。(1)国外关于技术创新概念的主要观点外生的科学和发明企业家活动对技术的创新性投资新的生产模式变化了的市场结构来自创新的利润或损失图1一1为熊彼特的创新模型Ⅰ(1)国外关于技术创新概念的主要观点索罗(S.C.Solo)的技术创新论1951年《在资本化过程中的创新:对熊彼特理论的评论》一文中首次提出技术创新成立的两个条件,即新思想的来源和随后阶段的实现发展。“两步论”被认为是技术创新概念界定研究上的一个里程碑。(1)国外关于技术创新概念的主要观点伊诺思(J.L.Enos)《在石油加工业中的发明与创新》对技术创新首次定义:技术创新是几种行为综合的结果。这些行为包括发明的选择,资本投入的保证,组织建立,制定计划,招收工人和开辟市场等。

---从行业集合的角度对技术创新的定义(1)国外关于技术创新概念的主要观点林恩(G.Lynn)认为创新是“始于对技术的商业潜力的认识而终于将其完全转化为商业产品的整个行为过程”。---从创新时序的角度对技术创新的定义曼斯费尔德(M.Mansfietd)研究对象主要侧重于产品创新,认为产品创新是从企业对新产品的构思开始,以新产品的销售和交货为终结的探索性活动。(1)国外关于技术创新概念的主要观点厄特巴克(J.M.Uterback)在70年代的创新研究中独树一帜,1974年“产业创新与技术扩散”中认为“与发明或技术样品相区别,创新就是技术的实际采用或首次应用。”弗里曼(C.Freeman)1982年在“工业创新经济学”中明确提出,技术创新就是指新产品,新过程,新系统和新服务的首次商业性转化。(1)国外关于技术创新概念的主要观点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NationalScienceFundationofU.S.A)20世纪60年代上半期起开始发起并组织技术变革和技术创新研究。69年研究报告“成功的工业创新”将创新定义为技术变革的集合,认为技术创新是一个复杂的活动过程,从新思想和新概念开始,通过不断解决各种问题,最终使有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的新项目得到实际的成功应用。(1)国外关于技术创新概念的主要观点74年NSF报告《科学指示器》(ScienceIndication)限定创新就只有两类:一是特定的重大技术创新,二是有代表性的普遍意义上的技术变革但不包括模仿与改进型变动。76年定义“技术创新是将新的或改进的产品,过程或服务引入市场。”(1)国外关于技术创新概念的主要观点缪尔塞(R.Mueset)在80年代中期收集的对300余篇相关论文中作了较系统的分析。重新定义为“技术创新是以其构思新颖性和成功实现为特征的有意义的非连续性事件。”

---突出了创新的非常规性和必须获得成功(2)技术创新概念界定的主要争论

1)与制度创新(systematicinnovation))和组织创新(organizationinnovation)相比,技术创新对创新技术的范畴是有所限定的。曼斯费尔德认为,获得市场实现的新产品是技术创新的集中表现,与新产品直接有关的技术变动才是技术创新。NSF后来的限定就要宽得多,认为不需要新技术知识的某些生产工艺和操作方式的成功变化,尽管层次较低、但也是属于技术创新范畴。麦凯(K.G.Makey)在对贝尔(Bell)实验室从1925年到1983年的800余项创新进行整理研究后认为,技术创新是以有应用价值的新产品为目标标志的创新性活动过程。也就是说,创造出新产品并商业化是技术创新的最高层次,但不是唯一的表现方式。凯密(M.LKanlln)等人在1975年则认为技术创新应当包括与技术产生和应用有直接联系的那些基础研究和市场行为。(2)技术创新概念界定的主要争论2)技术创新对技术改进的强度有无限定以及在什么程度上限定。争论的焦点是增量性改进(incrementallmprovement)(增量性改进亦被称之为“边际改进”(marginalimprovement)),即技术上的渐进改进导致规模效益增长。是否属于技术创新范畴。两种观点,前一种观点注重于以技术的质的改进为标准,从理论上严格定义技术创新,后一种观点则着眼于创新对象和活动范畴的广泛性,以提高技术创新研究和实际应用的杜会覆盖面为出发点。正如库姆斯等所指出的,“这里,我们正碰到一个巨大而困难的问题,即激进创新和渐进创新之间的传统区别”。(2)技术创新概念界定的主要争论

3)各种技术创新最终都必须通过在市场上的成功表现出来,对具体的技术创新而言,“成功”的概念和标准是什么?

技术创新成功指的是商业盈利,还是市场份额,或是技术优势?在这一点上,虽然没有形成对立的争论,但却一直缺乏一致的完整看法。(3)对技术创新概念界定的认识与结论

1)技术创新中的“技术”概念建议采用广义上的概念,即技术泛指人类在科学实验和生产活动过程中认识和改造自然所积累起来的知识、经验和技能的总和。它包合三个层次:一是根据自然科学原理和生产实践经验而发展成的各种工艺流程、加工方法、劳动技能和诀窍等;二是将这些流程、方法、技能和诀窍等付诸实现的相应生产工具和其他物质装备;三是适应现代劳动分工和生产规模等要求的对生产系统中所有资源(包括人、财、物)进行有组织与管理的知识经验与方法。(3)对技术创新概念界定的认识与结论

2)“技术”改进如果对技术创新中‘技术”的理解达成共识.那么自然就得出技术创新对技术改进的强弱和多少就不应有所规定。从技术发展来看。有根本性改进,也有日常中渐进式微小的改进;既会有惊天动地的重大技术产生.也会有不起眼的小技术经常出现。技术改进的强弱和多少往往不仅与资金、人力和其他资源的投入有关.也与产生的经济效益有关。应该指出的是,技术创新的效益高低不能直接只用技术改进的强弱和多少来衡量,它还与市场的销售量及市场份额、单件产品或单项服务的收益率有关。因此不能忽视小技术改进在技术创新中的应用。(3)对技术创新概念界定的认识与结论3)技术创新的成功主要反映在三个方面:一是当前经济效益的增长.主要是超额商业盈利;二是市场状态的改善,包括抢先独占新市场和原先市场份额的扩大;三是创新主体素质的提高,主要指其技术竞争力的增强和创新管理经验的有效积累。可以这样界定技术创新成功的概念,即成功的技术创新必然加速推动长期盈利增长,在一定的评估期限内,具体表现为经济收益、市场状况和主体素质等方面单独或同时取得较高的期望效益。

(3)对技术创新概念界定的认识与结论对技术创新界定问题的最终结论:技术创新是企业家抓住市场的盈利机会,以获取商业利益为目标,重新组织生产条件和要素,建立起效能更强、效率更高和费用更低的生产经营系统,从而推出新的产品、新的生产(工艺)方法、开辟新的市场、获得新的原材料或半成品供给来源或建立企业新的组织,它是包括科技、组织、商业和金融等一系列活动的综合过程。(3)对技术创新概念界定的认识与结论例:集装箱谈不上有什么技术发明创造,但它被认为是一项重大的技术创新,原因何在?就在于集装箱体现了包装运输的新理念。过去货物要绳捆打包放置于货仓,而现在只需把集装按拉到工厂,比如把时装挂在里面。就可直接上船运走。集装箱并未采用什么高新技术,从技术看只能算足个小创新,但它引发了世界运输革命,所以属于重大创新。

(4)技术创新概念的三个特征1)技术创新非纯技术概念,而是技术与经济结合,这是技术创新的本质.2)技术创新通过技术手段实现经济目的。3)技术创新关键在于商业化,即到市场去实现价值。第二章2.2创新类型及战略含义

2.2创新类型及战略含义根据研究的目的不同,创新可以有许多不同的分类方法。

(1)最基本的分类有两种:产品创新和工艺创新。

(2)按产品结构和部件分2.2创新类型及战略含义2.2创新类型及战略含义(3)根据对企业的影响程度分为:根本性创新结构性创新空缺创造式创新跳跃式创新渐进性创新1)根本性创新――也称作突破性创新根本性创新--指企业首次向市场引入的、能对经济社会产生重大影响的革命性新产品或新技术,包括根本性产品创新、根本性工艺创新、和新的商业模式等。1)根本性创新根本性创新常常能摧毁一个旧产业,或者创造一个新产业,从而彻底改变竞争的性质和基础,决定了以后的竞争格局和技术创新格局。根本性创新是引起产业结构变化的决定性力量和主导力量。1)根本性创新虽然大多根本性创新仍然针对原来的市场和客户,但它会造成原有技术、技能和生产能力过时。象真空管、磁带录象机、胶片、甚至传统媒体等,都被革命性的创新所推翻。同时,根本性创新要求全新的技能、工艺,以及新的商业模式和贯穿整个企业的新的组织方式。1)根本性创新●典型例子:移动电话;计算机;电视机;互联网;真空管;晶体管;集成电路;发光二极管;太阳能发电;Google和Yahoo网络商业模式等。2)结构性创新――主导设计结构性创新的竞争焦点和成功标志是形成主导设计与行业标准。特点和战略价值:第一,打破了以前产业对新技术的结构性控制和支配,勾画出未来产业竞争与创新的基本框架。第二,设计概念持久。这种创造性综合所产生的设计概念都将在产业领域占主导地位。第三,科学的作用。虽然基于科学突破的创新是支撑主导设计的基础,但主导设计本身并不是科学所激发的,它是技术与市场需要巧妙结合的产物。2)结构性创新――主导设计●典型例子:IBM-PC;民航客机DC-3;微软WINDOWS系统;福特T型汽车;VHS录像机;施乐914复印机;Google的网络模式。

3)空缺创造式创新●典型例子:SONNY公司的WALKMAN;3M开发的各种彩色利贴便条。特点和战略价值:(1)利用现有技术打开新的市场机会是“空缺创造式创新”的核心;(2)空缺创造式创新对稳定、细腻的技术进行细化、改进或改变,使之支撑新市场向纵深发展;(3)空缺创造式创新对生产和技术系统作用的结果是保护和强化了现有设计,使“技术”与“设计”的生命周期得以延长。3)空缺创造式创新●竞争启示:第一,企业单靠此类创新不足以建立长久的竞争优势;如果创新易于模仿,它的竞争作用就会大大降低。第二,要取得长期成功,创新者必须持续引入一系列的产品、工艺创新,形成独特的产品特色与核心竞争力。第三,在这类市场上,创新时机和反应速度往往就是一切。4)跳跃式创新跳跃式创新是指某个产业领域核心产品或工艺中关键技术不断跳跃发展和进步,从而推动核心产品和产业跳跃式前进。英特尔芯片推动IT产业进步就是最典型的例子。4)跳跃式创新跳跃式创新的特征是:主导设计比较稳定,有一两个主要变量决定了核心产品关键性能和功能。一旦主要变量发生重大技术进步或变化,产品主要功能或性能就会出现跳跃式的变化。比如,每次芯片技术创新都推动个人计算机跳跃式创新。4)跳跃式创新跳跃式创新的方向十分明确,竞争成败的关键是在重要变量上的较量,关键技术领先者往往就是产业领袖。比如,英特尔公司在芯片技术创新上处于领先地位,微软公司在操作系统创新上处于领先地位。这些企业一般都是最具竞争力的企业。

跳跃式创新对原来的技能、设备投资等既具有破坏性,也具有继承性。它的问题是,可能沿着某个方向的创新会有尽头,在一定时期,企业如何驾御重大方向转变成为生死攸关的挑战。4)跳跃式创新●典型例子:从286计算机到386计算机;从DOS到WINDOWS;从模拟摄像机到数字摄像机;从黑白手机到彩屏手机。5)渐进性创新渐进性创新要求对技术、设计、管理等进行持续改进,它对改进产品成本和性能指标具有巨大的累积性效果。5)渐进性创新由于渐进性创新能对改进产品特性产生显著效果,因此,它不仅加固和强化了原来的生产能力与技能,同时也加固和强化了企业、顾客和市场三者之间的相互联结。●典型例子:设计改进;质量提高;成本改善;奔驰新车型。1908-1926年,汽车价格从1200美元降到290美元。在钢铁业,渐进性工艺创新使生产成本降低50%以上。第二章2.3技术创新过程2.3技术创新过程人们早期对创新过程度认识是:研究开发(R&D)或科学发现是创新的主要来源,技术创新是由技术成果引发的一种线性过程。这一过程起始于R&D,经过生产和销售最终将某项新技术产品引入市场,市场是研究开发成果的被动接受者。体现这种观点的是技术推动的创新过程模型。

技术推动的创新过程模型

2.3技术创新过程技术推动的创新过程模型

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与开发生产销售市场需求2.3技术创新过程事实上,许多根本性创新确实是来自在于技术的推动,对技术机会的认识会激发人们的创新努力,特别是新的发现或新的技术常常易于引起人们的注意,并刺激人们为之寻找应用领域。如无线电和计算机这类根本性创新就是由技术发明推动的。2.3技术创新过程

60年代中期提出来需求拉动(或市场拉动)的创新过程模型。在需求拉动的创新过程模型中,强调市场是R&D构思的来源,市场需求为产品和工艺创新创造了机会,并激发为之寻找可行的技术方案的研究与开发活动,认为创新是市场需求引发的结果,市场需求在创新过程中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需求拉动的创新过程模型

2.3技术创新过程需求拉动的创新过程模型

市场需求销售信息反馈研究与开发生产2.3技术创新过程而由于消费者需求变化的有限性和消费者需求变化测度的困难性,尽管市场需求可能会引发大量的技术创新,但这些创新大都属于渐进性创新,而不像技术推动那样能引发根本性创新。渐进性创新风险小,成本低,常常有重大的商业价值,能极大提高创新者的生产效率和竞争地位。2.3技术创新过程技术市场相互作用的创新过程模型

70-80年代,人们提出了第三代创新过程模型,即技术与市场交互作用的创新模型。该模型强调创新全过程中技术与市场两大创新要素的有机结合,认为创新是技术和市场交互作用共同引发的,技术推动和需求拉动在产品生命周期及创新过程度不同阶段有着不同的作用,单纯的技术推动和需求拉动创新过程模型只是技术和市场交互作用创新过程模型的特例。2.3技术创新过程技术市场相互作用的创新过程模型

市场需求研究开发原型生产制造市场创新构思销售新技术(能力)当前技术与生产发展水平2.3技术创新过程一体化并行创新过程模型一体化并行创新过程模型是80年代后期出现的第四代创新过程模型,它不是将创新过程看作是从一个职能到另一个职能的序列性过程,而是将创新过程看作是同时涉及创新构思的产生,R&D、设计制造和市场营销的并行的过程,它强调R&D部门、设计生产部门、供应商和用户之间的联系、沟通和密切合作。波音公司在新型飞机的开发生产中采用了并行创新方式,大大缩短新型飞机的研制生产周期。2.3技术创新过程一体化并行创新过程模型市场销售制造设计R&D创新构思2.3技术创新过程网络协同集成创新模型

九十年代初,人们提出了第五代创新过程模型,即网络协同集成创新模型,它是一体化模型的进一步发展。其最显著的特征是强调合作企业之间更密切的战略联系,更多地借助于专家系统进行研究开发,利用仿真模型替代实物原型,并采用创新一体化的计算机辅助设计与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它认为创新过程不仅是一体化的智能交叉过程,而且是多机构系统集成网络联结的过程。2.3技术创新过程例如美国政府组织的最新半导体芯片的开发过程就是多机构系统集成网络联结的过程。技术在飞速地变化,技术创新过程模型也在不断的更新。创新过程正在变得更快,更灵活,更有效率,并越来越多地使用新的信息技术。同时,由于创新过程中涉及的因素比以前更多,创新过程也变得越来越复杂。这就要求在创新过程中需要有高素质的技术和管理人员,使组织管理更具柔性,建立具有高度适应性的有利于创新的组织结构。第二章2.4技术创新的特征2.4技术创新的特征为了促进企业更积极地致力于创新,更合理有效地组织创新,有必要认清创新的特征。一般而言,创新有不确定性、易于受到抵制、偶然性或机遇以及时效性等特征制约。

2.4技术创新的特征创新的不确定性创新过程中存在着大量的不确定性因素,所碰到的决策多属于不确定型决策。表现在:

市场的不确定性。试验和试生产阶段的不确定性。创新的经济价值具有不确定性。

2.4技术创新的特征对创新的抵制创新需要付出代价,创新同时又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因此,现代组织一般都存在着“创新恐惧症“,即对创新产生抵制情绪和行为。

保护既得利益以免受创新的威胁。避免花费大量的投资来促进创新。受思维定势的影响,试图使现有的生活方式或工作方式永远不变

团体强迫所属成员言行一致的固有趋势

2.4技术创新的特征偶然性或机遇

既然创新存在不确定性,“由此决定了偶然性或机遇也是创新的特性之一。创新产品或者是来自研究实验室,或者是来自市场分析,不管创新来自哪种渠道,偶然性或者说机遇都在其中起着较大的作用。机遇与偶然性的区别在于,能够被人们抓住的偶然性就是机遇,而机遇永远给予那些有所准备的人。第二章2.5技术创新战略2.5技术创新战略创新战略的分类方法多种多样,本文将创新战略分为“自主创新战略”、“模仿创新战略”“合作创新战略”三种基本类型。2.5技术创新战略自主创新战略

自主创新战略是指以自主创新为基本目标的创新战略。企业通过自身的努力和探索产生技术突破,攻克技术难关,并在此基础上依靠自身的能力推动产品和工艺等一系列创新,完成技术的商品化,获得利润,达到预期目标的商业活动。主要表现在掌握知识产权,包括专利和技术秘密。2.5技术创新战略模仿创新所谓模仿创新是指企业通过学习模仿率先创新者的创新思想和创新行为,吸取率先者成功经验和失败的教训,引进购买或破译率先者的核心技术和技术秘密,并在此基础上改进完善,进一步开发。在工艺设计、质量控制、成本控制、大批量生产管理、市场营销等创新链的中后期阶段投入主要力量,生产出在性能、质量、价格方面富有竞争力的产品与率先创新的企业竞争,以此建立自己的竞争地位,获取经济利益的一种行为。2.5技术创新战略模仿创新是一种十分普遍地创新行为,是当今许多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有力武器。日本许多著名公司都是靠模仿创新发展壮大的。模仿创新从本质上看是一种创新行为,但这种创新是以模仿为基础的,因而具有不同于自主创新的一些特点,模仿创新具有以下四个方面的特点。2.5技术创新战略模仿跟随性

模仿创新的重要特点在于最大程度的吸取率先者成功的经验与失败的教训,吸收与继承率先创新者的成果。在技术方面,模仿创新只做有价值的创新技术的积极追随学习者;在市场方面,充分利用率先者所开辟的市场模仿创新具有以下四个方面的特点2.5技术创新战略研究开发的针对性模仿创新并不是单纯的模仿,而应属于一种渐进型创新行为。模仿创新并不照办照抄率先者的技术,它同样需要投入足够的研究开发力量,从事其特有的研究开发活动。模仿创新的研究开发不仅仅包括对率先者技术的反求,还包括对率先者技术的完善或进一步开发。模仿创新的R&D投入具有高度的针对性,其研究活动主要偏重于破译无法获得到关键技术、技术秘密以及对产品的功能与生产工艺的发展与改进。相比较而言,模仿创新的研究开发更偏重于工艺的研究开发。2.5技术创新战略资源投入的中间聚积性由于模仿创新省去了新技术探索性开发的大量早期投入和新市场开发建设的大量风险投入,因而能够集中力量在创新链的中游环节投入较多的人力物力,即在产品设计、工艺制造、装备等方面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使得创新链上的资源分布向中部聚积。2.5技术创新战略图2-52.5技术创新战略模仿创新与技术扩散一项创新只有扩散开来,为多数企业所仿效,才能有利于提高社会总体技术水平,产生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模仿创新是最积极、最主动、最具效率的扩散形式,因为模仿创新能够将扩散活动与扩散主体的经济利益紧密联系起来,通过这种最直接的利益驱动,新技术才得以在不同企业之间迅速传播发展。为此,我们有必要大力提倡模仿创新,在保护率先创新者合法权益的同时,积极鼓励技术落后企业和不发达地区企业采取模仿创新战略,大力开展模仿创新、加速先进技术在国内市场中的扩散,积极支持国内有条件的企业对国外先进技术开展模仿创新,加速世界发达国家先进技术向我国的转移,缩小我国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2.5技术创新战略2.5技术创新战略模仿创新战略的优劣势模仿创新战略的优势可后来居上,得到丰厚的利润回报。向多个技术先驱学习,选择成功的率先创新进行模仿改进。表一:率先创新与模仿创新的市场地位变化产品率先创新者现在的市场领袖自动聚焦照相机美国日本笔记本电脑美国日本半导体激光器美国日本半导体材料美国日本便携计算机美国日本平板显示器美国日本数字式手表美国日本DRAM记忆芯片美国日本复印机美国日本/美国传真机美国日本集成电路制造设备美国日本/美国集成电路测试设备美国日本电视机美国日本磁带录像机美国日本资料来源:GoverE.StrengtheningtheCompetitivenessofU.S.Mircoelectronics.IEEETransactionsonEngineeringManagement,Feb.19932.5技术创新战略模仿创新的优势主要表现在产品质量、性能、价格等方面建立自己的竞争优势,能够购置到性能更趋稳定,价格更低的设备,也能够一开始便享受原辅助配套材料产业规模经济的效益。2.5技术创新战略图2-6模仿创新与率先创新产品成本—产量关系示意图2.5技术创新战略图2-7模仿创新与率先创新产品性能质量—产量关系示意图2.5技术创新战略在市场方面,优势主要表现在新市场的“沉默期”往往会使率先创新企业陷入困境,甚至因资金无法收回而破产。2.5技术创新战略表二:几种产品的市场沉默期创新产品市场沉默期(年)创新产品市场沉默期(年)35毫米照相机40无酒精啤酒6圆珠笔8微波炉20信用卡8个人计算机6佐餐软饲料10电话应答机15干啤酒9磁带录像机20电子计算机10电视游戏机13市场沉默期指产品第一次在市场上出现到获得商业成功的时间资料来源:Schnaars,”Managingimitationstrategies”TheFreePress1994,P197.2.5技术创新战略由于上述技术、生产、市场几方面原因,使得模仿创新产品能够以较低的成本、较低的风险性、较高的性能投向市场,并很快为市场接受,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和独特的优势。市场进入顺次对法国7个行业112种工业品创新情况的调查显示,第三和第四家进入市场的产品生产企业其产品的成功率较第一和第二名创新产品的成功率要高,如表三所示:表三:产品进入市场顺次、生命周期及成功率的关系成败进入市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