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二十九审题立意
考试大纲“写作”部分基础等级的要求,第一条就是“符合题意”,要求考生对试题包含的要素做到准确理解和把握,作文时必须符合命题的意旨。这就要求考生能拥有一双“慧眼”,准确审题。在准确审清题意的基础上,选择一个合适集中的角度,确立作文的主题思想,即“立意”,这就需要考生有一颗“慧心”。“立意”的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基础等级中的“思想健康”“中心明确”和发展等级中的“深刻”“有创新”等要求能否在文中得以体现。
广东高考作文评卷历来重视审题,作文评卷组组长陈妙云教授多年来一直强调审题的重要性,她认为:只有审题准确了,写出来的作文才能“切合题意”;而达到了“切合题意”这一内容档次,作文便可达二等的评分标准了。事实上,很多考生很不重视审题,因此高考考场上能准确把握题意的考生年年皆少。她提醒广大考生,在60分钟(或50分钟)的作文时间里,作文审题必须花15分钟左右,只有这样才能够仔细看材料,认真审材料。由此可见,高考作文的成败,关键在于审题立意。
“符合题意”是高考作文“基础等级”的第一项要求,它要求考生对作文题目、材料以及要求进行准确、全面的审视。通过审视,考生可以准确地判断出作文题所要求的体裁、写作范围和角度、写作重点等。题目审准了,才会写得切题。因此,审题是高考作文的重要一环,也是成败的关键,它直接关系到立意、选材和构思的优劣。下面,我们重点讲述一下如何对高考作文常考的命题作文、新材料作文、话题作文进行准确审题。一、审题(一)命题作文审题
1.命题作文的命题类型主要有三种:一是完全式命题作文,即题目+要求。题目通常是一个词、一个短语或者一个句子,“要求”则是若干说明,规定本次作文的体裁、选材范围、字数等。如2011年高考安徽卷的《时间在流逝》、山东卷的《这世界需要你》、四川卷的《总有一种期待》、湖北卷的《旧书》等。二是材料式命题作文,即材料+题目+要求。这种类型是最近几年高考出现的一种新型命题方式,就是先给出一段材料,而后给出命题,再提出写作要求。这种形式与话题作文极为相似,应该说是命题作文与话题作文的嫁接。既有话题作文的开放性,又具备命题作文的限制性,这类命题很受高考命题者的青睐。2011年高考广东卷、浙江卷、江苏卷等都采用了材料式命题作文。三是半命题作文,即给出一个有空白的句子,考生可以自主添加词语,形成完全式命题作文,题后也有相关的写作要求。如2009年高考湖北卷作文题目:请以《站在______的门口》为题写一篇文章;福建卷作文题目:《这也是一种______》。2.命题作文的审题技巧
(1)抓住题眼,确定重点。命题作文的关键是审题,必须找准题目中最能体现题旨的关键字词,也称“题眼”。抓住“题眼”,是确立文章写作中心和采用文体的关键。例如,2011年高考安徽作文题目《时间在流逝》,这是一个主谓结构的句子型的标题,题目由三个词语构成,可能考生只抓住了“时间流逝”来写,即便如此,还要注意题目用的是“流逝”,而不是“流失”“消失”“消逝”。“流逝”在词典中只有一个意思,就是“像流水一样消逝”,一般都是用来形容时光,如“时光流逝”“岁月流逝”等。而“流失”有三个义项:①指自然界的矿石、土壤自己散失或被水、风力带走,也指河水等白白地流掉;②泛指有用的东西流散失去;③比喻人员离开本地或本单位。“消失”是指(事物)逐渐减少以至没有。“消逝”就是“消失”的意思。可能有考生没有注意到这些词语的差别,将“流逝”等同于“流失”“消失”或“消逝”。其实,该题目最为关键的词语应该是“在”,这里的“在”是个副词,作状语,是“正在”的意思。题目的意思就是“时间正在像流水一样从我们的面前消失”,“正在”表示一种状态,是进行时态。
(2)由表及里,揭示寓意。标题的含义往往是多方位的,有浅表的,也有深层的;有明言的,也有隐含的。有些命题采用比喻、象征手法,命题者拟出一个作文题,常常不只是要求我们写表面的东西,还要求我们写出包含在题目中的深层含义。审题时不能照字面意思去理解,而应该透过表面意义去挖掘内在的含义以及隐藏在背后的寓意。例如2009年高考北京卷《我有一双隐形的翅膀》,“翅膀”是比喻帮助人腾飞的要件,“隐形”是指别人看不见,“隐形的翅膀”可以理解为自己的理想和目标,亲人朋友的关怀和鼓励等。2007年高考安徽卷《提篮春光看妈妈》,“春光”是美好的事物,是无形的而又可感的、令人愉悦的东西。又如2007年高考江西卷《语文,心中的一泓清泉》,“一泓清泉”指语文带给我们的心灵的润泽。
(3)虚实结合,虚实相生。有些命题比较具体实在,我们需要化实为虚,进行提高和深化;有些命题比较抽象,我们需要化虚为实;还有些命题虚实兼备,考生写作时需要虚实结合。如2009年高考湖南卷《踮起脚尖》,实指是人为了提高自身高度,脚尖着地;虚指是寄寓人们要脚踏实地,全力拼搏,努力争取达到更高的标准。又如2006年高考辽宁卷《肩膀》,既可以实指,也可以虚指,属于虚实兼备的作文题。实指是,如写“父亲的肩膀”,写一曲亲情的颂歌;虚指是,写要承担责任、团结协作(“并肩作战”),或理解为“别人给我们打下的基础”,英国科学家牛顿说过“我之所以能取得今天的成就,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4)把握内涵,梳理关系。两年前有些高考作文命题是由两个以上的概念组成的关系型作文命题,审题的关键是要在把握概念内涵的基础上,找准这些概念之间的联系,梳理出两个概念之间存在的关系,如《一步与一生》、《人与路》等。这些概念之间一般有依存关系、条件关系、因果关系、层进关系、取舍关系等。如2006年高考江苏卷的《人与路》是一个思辨型命题,考生要搞清“人”与“路”之间的关系。抓住第一句启示语,考生可以谈勇于开拓,敢于创新;抓住第二条启示语,考生可以谈人不应当因循守旧、盲目模仿;抓住“路”的比喻义,将“路”理解成奋斗路、富民路、强国路、爱心路,等等。考生这样审题,在写作时就会思路畅通,得心应手。
(5)添加词语,构成语境。遇到词语或短语式命题时,我们可以用“添加词语,构成语境”的办法来完成审题,即在所给定的词语前或后添加词语或短语,来显示自己要表达的主旨,使作文更好地紧扣中心。如2009年高考四川卷《熟悉》,审题时可以在词语后再添加内容,使命题更明确,如“熟悉的身影”“熟悉的胡同”“熟悉的笑容”等;也可以添加内容,使命题更具体,如“熟悉胡同的往事”等。(二)新材料作文审题1.图画类材料作文
这类作文所提供的图画一般是由标题、画面、注释三部分构成,审题时要重点审读这三部分,多角度,多侧面,全方位思考,透视画面本意。考生可以通过下面五步进行审题:(1)看标题。标题往往揭示图画的主题思想,是图画的“眼睛”。透过“眼睛”,可洞悉图画的主题。所以,审题时首先要看标题是什么,然后再把标题同图画的内容结合起来进行分析,这样就容易弄清图画的寓意所在。(2)观画面。以图画为材料的作文题,分析画面是审题的重要环节。画面上的每一个细节都对表达图画的寓意有提示作用。因此,考生在审读图画类材料作文题时,一定要仔细、全面、认真地观察画面。(3)读注释。图画是一门艺术,为了更好地表达其寓意,常常配有言简意赅、画龙点睛的注释文字。所配的注释是弄清图画寓意的一把金钥匙,考生必须仔细品味,思考其所隐含的信息和观点。(4)析夸张。很多图画常常对人物行为或场景描绘进行变形夸张,以达到讽刺或警世的目的,引起观者共鸣。夸张之处往往就是图画的弦外之音,是图画所要表达的寓意所在。所以,考生审题时必须注意图画的夸张之处。(5)联现实。图画大多具有针砭时弊、抨击社会不良现象的功能,解读时必须展开想象,跳出画面,联系现实,揣摩画外之意。考生要多角度思考,切忌就画论画。如2010年高考全国卷Ⅰ:阅读下面的图画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明确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试题中的漫画,整个画面简洁,主题所指非常明确。四只猫,面前的桌子上有四盘鱼,四只猫情形各异:左边第一只猫,双手抚摩着自己的肚皮,一脸满足;第二只猫瞪着眼睛看着第三只猫,一只手摸着嘴,满脸惊讶;第三只猫一手指着第四只猫,张着大嘴,瞪着眼睛说着“都什么年代了,有鱼吃还捉老鼠”;第四只猫纵身扑向一只老鼠。这就是整个画面的内容。 漫画中,第三只猫的话非常容易引起人的联想,其实该漫画我们可以作这样的推想:现在的生活条件好了,猫吃鱼原不是什么新鲜事,关键在于第三和第四只猫之间发生的事情让我们好奇,猫抓老鼠本来是很正常的事情,结果因为有鱼吃就成了别人的笑柄了。由此我们持续联想,向人生社会开拓,就会发现这幅漫画的寓意原来如此:生活水平高了,我们是不是要放弃自己的本分呢?我们的本分是什么?警察的本分就是维护社会治安,军人的本分就是保护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和国家领土主权的完整和尊严,教师的本分是全心全意教好自己的学生,学生的本分就是认真搞好自己的学习。如果由于尽了自己的本分而遭受到别人的嘲笑,这就有点不正常了,可是现在人们嘴中不是经常说“都什么年代了”吗?考生在社会生活中一定听过见过,那么这样的局面为什么会出现,仅仅是生活水平提高了,“有鱼吃了”就可以放弃自己的本分吗?分析到这里,题意不是就审清了吗?由此开始作文就可以了。2.故事类材料作文
故事类材料,主要是指寓言等富含哲理的小故事。对于故事类材料作文的审题,可以分四步:(1)审读材料,理解内涵。面对寓言故事类材料作文,考生首先要理解这则寓言故事,明白它讲的是什么,并画出材料中的关键句子,这些句子主要是寓言故事中的议论、抒情性的句子,能够体现材料主旨。(2)找准对象,明确角度。就是找出材料中的描述对象以及每个描述对象在事件中所产生的结果,这有助于考生明确写作角度。(3)由因及果,确立角度。找出了寓言故事的对象,其实也就找出了写作对象,进而明确了寓言故事描述对象的结果;再找出产生这种结果的原因,就可以在此基础上确立写作角度,明确文章立意。(4)联系现实,深化主题。这是对审题的更进一步的要求,寓言故事具有三个特点:隐喻性,借用虚构的故事情境,而不直接说明道理;多义性,因看事物的角度不同,对同一个事物往往见仁见智;哲理性,寓言在于讽喻、劝诫、启迪人们,隐含深刻的道理。所以,考生对故事类材料作文的审题还必须联系现实生活作深入思考,从社会、历史、文化、人生的角度,寻找材料与现实生活的对应点。如2011年高考辽宁卷: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有位哲学家举起一个苹果,对学生说:“这是我刚从果园里摘来的,你们闻到苹果香味了吗?”有个学生一看到苹果红红的就抢着说:“闻到了!”哲学家拿着苹果走到学生面前让他们闻,有的说闻到了,有的闻也不闻就跟着说闻到了,只有三个学生默不作声。哲学家问:“你们怎么啦?”一个学生上前又闻了闻,说:“我什么味也没闻到。”另一个上去摸了摸,说:“这是什么苹果?”还有一个讷讷地说:“老师,今天我感冒了。”
哲学家把那个苹果交给大家传看,竟然是蜡做的假苹果!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首先审读材料,理解内涵。故事中的大部分学生是轻信盲从、不爱动脑、人云亦云的代表,好在有三个与众不同的学生——第一个能够坚持自己的感受,第二个勇于提出自己的看法,第三个用“感冒”作托词,但他至少是诚实的。这是一篇耐人寻味的好故事。找准了对象,明确了角度,我们再确立角度、联系现实,就可以明确作文的立意了。显然,哲学家的问题和他的学生对待问题的不同态度,明显在“影射”现实生活中大部分人迷信权威、轻信盲从、不肯动脑、不愿动手、随波逐流、人云亦云,缺乏独立思考、援疑质理、寻根究底、坚持真理、求真务实等精神的现象,好在还有三个“默不作声”的学生,他们没有人云亦云,坚持做自己心灵的主人:第一位尊重了自己的真实感觉,第二个发出了自己的疑问,第三个如果不是“托词”,至少表达了自己的诚实,当然若是“托词”,则显其圆滑。考生可以联系的生活实际有很多,比如:抢盐潮,钱学森之问,中国大学缺什么……3.话语类材料作文
话语类材料指所给的材料一般是对某种社会现象、某种事物的讲述或诗句、名人名言的罗列以及由它们引出的某些话等。这些材料本身往往就藏有文眼句或关键词,这些文眼句和关键词就可以作为审题的向导。
如2011年高考天津卷:阅读下面的材料,按照要求作文。
古人云:“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镜”是认识自我和世界的另一双眼睛。今天,更多种类的镜丰富了我们感知的层次和色彩:望远镜将我们的视线引向远方,显微镜撩开微观世界的神秘面纱,反光镜让我们瞻前仍可顾后,哈哈镜变幻出多样的自己,三棱镜在我们面前架起一道美丽的彩虹。这些镜为我们打开了多维的空间,使我们的视野更加开阔,思维更加深邃,心灵更加明澈。请从望远镜,显微镜,反光镜,哈哈镜,三棱镜中至少选择两种镜,结合自己的感悟,写一篇文章。要求:①自选角度,自拟题目。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材料中的几面镜子是用来观察自我或外物的,每面镜子的功能各不相同:哈哈镜看到了扭曲变形、局部夸张的自我;反光镜则看到相对真实的自我和环境;望远镜能看清远方的世界和人生道路;显微镜更是把原本细微如发的事物看得巨大无朋。单用哪一种镜子都能达到特定的效果,但是却都看得不完整。所以,要看清自我、世界和人生,就要学会使用不同的方法(工具)从不同的角度(途径)去观察和分析。本文题目要求选用两种以上的镜子展开论述,也正是要学会辩证地多角度地看待自我和人生,而绝非静止孤立地看待事物。还可以借此展开关于“目的(动机)——方法(途径)——结果(效果)”辩证关系的分析讨论。4.多则材料类作文
多则材料指所给材料为多个内容相关联的故事或话语性材料。异中求同是这类材料作文审题最通用的方法。这些材料无论在表面上看起来有多么不同,但在本质上却有相同、相通或相关之处。那么,在审题时,考生就要透过这些材料的表象抓实质,从不同中找到共同点,所立之意要覆盖所有材料。在提炼观点时,必须对所提供的各则材料,先逐则分析,再比较分析,最后综合分析,归纳提炼出恰当的观点。多则材料作文的难点在于,如何找准各个材料之间的内在联系,做全面、准确、周密的分析。如: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材料一:姚明率领中国男篮的队友们,为中华骨髓库捐献造血干细胞。姚明郑重承诺,一旦配型成功,立即放弃一切,回国捐献。姚明还表示:除了捐献骨髓,他还将抽出时间,参与相关公益推广活动。
材料二:成龙在上海组织慈善周末,又是演唱会,又是美女赛车,又是慈善拍卖晚会,很是惹眼,但目的只有一个,慈善捐献。成龙表示将带领更多好朋友参与慈善事业。
材料三:苏有朋利用过生日时机,成立“苏有朋慈善基金会”,把生日收到的贺金作为第一笔慈善基金会的基金,并表示以后会通过义演等手段增加基金会的基金,帮助更多的人。
要求:全面理解上述三则材料,可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上述三则材料的主要事件是名人参与慈善公益事业,关键词是“慈善”,共同点是“名人热心于慈善公益事业”。据此,可以形成下述若干观点:①慈善时尚化会是一种进步;②构建和谐社会,我们需要相信爱;③奉献点滴爱,社会更和谐;④奉献更多爱心,社会更加和谐;⑤要有感恩和回馈之心;⑥用慈善行动来表达我们的爱;⑦让更多人拥有对社会的爱和责任;⑧做个慈善的人,让世界更美好;⑨拥有一颗慈善之心,生活将更丰盈;⑩慈善源于对生命的爱。(三)话题作文审题“材料+提示语+话题+要求”,是近年高考话题作文所采用的主要结构形式。
话题作文虽然较以前的材料作文对考生的限制少了,但限制少不等于没有框限;审题难度降低,不等于不需要用心审题。海阔凭鱼跃,鱼不能跃入天空;天高任鸟飞,鸟不能飞进水底。如何突破话题作文的审题呢?我们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审材料。话题作文所给出的材料,是经命题人精心挑选,用于启发引导考生思维的媒介。所以材料中往往隐含着命题者的一些意图,如对作文范围与立意的某种限定等。因此,在审题时,首先一定要把隐含于材料中的命题者的意图挖掘出来,并据此确立自己的作文方向。“审材料”的关键在于找出材料中的关键词、关键句,审清材料中的思想倾向。即材料中暗含的提倡什么、反对什么、赞美什么、批判什么、讴歌什么、鞭挞什么等等。
2.审提示语。话题作文的提示部分,起着引领考生思维方向的作用。“审提示语”的关键在于围绕提示展开联想和想象,寻找与所给材料相似、相反、相关、相连的作文素材。 3.审话题。话题作文的审题核心是审“话题”本身。作文所给的话题,不论是词语,还是短语;不论是观点型的,还是范围型的,都必有一定的意义。如果话题的意义还没搞懂,写作又从何谈起呢?“审话题”的关键在于首先深入理解话题的内涵,然后从相近相反两个角度扩展联想,寻找话题的外延。如果是短语,还应辨明它的层次结构。
4.审要求。话题作文的要求,是对作文的最明确的限定,它直接规定着作文能写什么,不能写什么。如果审视不清,前面的功夫可能会付之东流。“审要求”的关键在于看准作文要求中的“能”与“不能”、“可”与“不可”。除此之外,还要找出话题与材料的结合点,将话题与材料结合起来考虑,才能准确审题。
如2011年高考重庆卷: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材料一:香港大学校工袁苏妹没有上过大学,不知道什么是“院士”,也没做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只是44年如一日用心、用情为学生做饭、扫地,深深地感动了学生。学生说“她就像我们的妈妈一样”。2009年9月,香港大学授予她“荣誉院士”,称她“以自己的生命影响大学堂仔的生命”,是“香港大学之宝”。
材料二:巫溪县乡村教师赵世术,20年独守讲台,13年残体支撑,在大山深处点燃知识的火把,照亮了小村里一代代渴求的眼睛。他在33年间延展自己的爱心,沉淀为精神的沃土,让希望在春天发芽。他因“师魂灿烂”而被评为2010年“感动重庆”十大人物之一。请结合材料和自己的体验与感悟,以“情有独钟”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选题角度,明确立意;②自拟标题,自选文体(诗歌除外);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审读材料,可以明确:材料一中香港大学的校工袁苏妹虽然没上过大学,但44年如一日地为学生做饭扫地,这一平凡的举动深深地感动了学生跟周围的人;材料二是重庆巫溪县乡村教师赵世术,33年间为学生辛勤付出。校工袁苏妹和乡村教师赵世术,他们无疑都是普通人,他们在平凡的岗位上因为坚守而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考生只要善于观察生活,会发现可写可感的人特别多,比如我们身边的老师,街边的报摊主人等等;当然也可以写我们熟悉的历史人物。而且我们还可以写物,写自己对什么事物情有独钟。
审话题,可以明确,该话题意在让考生知道人生价值的多元性,人人都有自己“情有独钟”的东西。当今是一个热衷于追逐成功的时代,很多考生都把成功等同于名校、名企、名车和豪宅等等,他们的价值追求被单一化了。材料一和材料二中的人物事迹让考生深层次地去反思自己跟他人、社会的关系,从而重塑真正的崇高价值,懂得去坚守内心的真实跟理性。让考生明白奉献可以成就内心的强大,坚持可以完成心灵的夙愿等。
审要求,题目灵活性非常强,要求考生会灵活运用文体知识。“自选体裁,诗歌除外;自拟标题,自选文体”。考生可以写议论文,围绕材料来写人物,对其人物进行深入挖掘,或者以材料中的人物来思考当代人的精神追求;也可以写记叙文,联系身边的人物来进行写作;还可以写散文,根据材料中的人物精神和特点,联想到某些事物的特征。所以,只要考生能熟悉各种文体知识,要写出一篇不错的文章,难度是不大的。二、立意
“千古文章意为高”,立意,是确立文章的灵魂,是文章的关键。没有中心立意的文章杂沓不成文,立意肤浅的文章则粗鄙没有灵性。
审题和立意密切关联。准确审题使考生能在题意范围内行文,做到作文“符合题意”,但仅此还不能写出一篇合格的考场作文,因为在“符合题意”的范围内,有很多内容可写,而一篇合格的考场作文只能有一个中心,确定这个中心的过程,就是“立意”。如果说审题是确定写作的范围,那么立意就是在题意范围内定下一个写作的点。再打个比方,如果说审题是给写作戴着“镣铐”,立意就是戴上“镣铐”跳一支优美的舞蹈!如此立意,方可写出好文章:
一是“意在笔先”。立意是战略决策问题,所谓“思路决定出路”,即使先想到的是许多感性的事例材料,也要上升到理性的意旨上,才能正确地决定取舍和选取角度。具体地说,写文章时要记得问自己:“你的文章有中心句吗?”文章立意,即中心,应明确地在草稿纸上写出来,甚至用加横线的方式标出全文中心句,以避免无立意而行文。全文中要有中心句,甚至各段中有主干句,这样既有利于(阅卷者)阅读,又有利于(写作者)写作。没有立好意而作文,后果不堪设想。
二是立意要有照应作文题目、突出关键词的意识。这是指立意要对准文题,如“体贴”话题的立意——人生处处有体贴;细微的体贴见威力;我融化在体贴的温馨里。又如“花一定要香吗”话题的立意——花不香也可以美;化作春泥的花更美丽……
三是立意的基本要求是在“符合题意”的基础上力求明确、具体,更高的要求则是追求“活”“深”“新”。写作者需多方探寻,扬长避短,择优选取。善于立意,是写出高质量作文的关键。下面分述一些立意技法以供借鉴。(一)点睛明旨法
点睛明旨法又叫“画龙点睛法”,龙有龙眼,戏有戏眼,文有文眼;画龙要点睛,撰文也要点睛。作文时,在关键地方,或一针见血地揭示出事物的本质,或用一两句话点明主旨,这就叫做“点睛明旨法”。从作用看,一是向读者阐释了开篇背景描写的深刻含义;二是点破题目,明确主旨;三是留下深长的思考;四是突出所写事物的特点。有点睛,文章便生动精辟;不点睛,便呆板平滞。从句式上看,点睛明旨的警句多是议论句式。如《过秦论》的最后一句:“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作者前四段叙史实,末段发议论。这样写,能水到渠成、顺理成章地得出结论,避免了议论的空泛,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不过,点睛句也可以是叙述、对话,甚至是描写等。
从位置上看,点睛明旨句可在作品的不同位置。它可以置于文首,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开篇便是:“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由此写出了内心苦闷和出游的原因,引出他来到荷塘排遣烦恼。再如郁达夫《故都的秋》也是这样开篇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一个“清”,一个“静”便写出了作者内心的悲凉,奠定了全文浓厚抒情的基调。它也可以置于文中,如莫泊桑的《项链》,在写主人公玛蒂尔德为赔项链而十年奋斗、备尝艰辛时,作者描述了玛蒂尔德的向往并进行了评论:“要是那时候没有丢掉那挂项链,她现在是怎样一种境况呢?谁知道呢?谁知道呢?人生是多么奇怪,多么变幻无常啊,极细小的一件事可以败坏你,也可以成全你!”作者用点睛之笔,揭示出人生遭遇的不确定性。它还可以置于文末,即“卒章显志”,如上面提到的《过秦论》便用了此法。因此,何时点睛,并无一定之规。关键在于你能否把“点睛”处写深写透,使重点突出,主题突出,人物性格活灵活现。【例文】 回到原点2011年高考广东考生
文学创作是雨水缓缓渗入大地,再化作泉水汩汩流出的过程,而不是冷水直接装入冷饮车间,从流水线上批量生产的过程。当我们看到评判一本书的好坏仅仅由其印数和销量来决定时,我们应该反思。我们必须回到原点,回到文学创作的根本……
回到原点,要回到生活中去寻找创作的源泉,而不是闭门造车。文学创作本就是来源于生活,然后才是高于生活,然而现在很多作家却离这个原点越来越远。有些作家以“作家团队”的形式,打着“名牌作家”的旗号,开个会讨论一下就可以出书,这样的闭门造车,只能产生无病呻吟之作。回望历史,那些有成就的作家在创作时却是紧紧把握住这个原点。列夫·托尔斯泰在他几部著作期间的漫长时间里,他总是深入到庄园里,与那里的农民们一起劳作、收获、编草鞋、编识字课本……他之所以被称为“耕作的诗人”,正是因为他没有远离文学创作要来源于生活这个原点,也才有了那些闪烁着人性光辉的文字。如今,我们需要更多像托尔斯泰这样的作家,回到原点,以一种谦敬、悲悯的姿态去体察民众的生活,这样的文字才能有持久的生命力。
回到原点,要回到文学创作的根本使命,而不是一味地追求印数与销量。文学创作本肩负着触及灵魂、涤荡思想、感召人性的使命,然而我们却看到,它已经渐渐变为一种只需要类型标准、只需要印数与销量的纯技术活动。从一年出一本书,到一年出几本书,再到杂志书的出现,有些作家为了保持读者的关注度,持续吸引读者的眼球,已经将出书速度化,将文学创作的使命这个原点全然忘却。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论语》中的一字一句都是他带着使命周游列国的见证。白居易也说:“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先人的理念,却是绕着这个原点,带着使命来创作。如今,我们已经偏离了这个原点,如果我们再不回到原点,那这种姿态必然阻止文学创作走向深刻,走向宽广辉煌的文学圣殿。
中国作协主席铁凝说:“我们要有放慢脚步回望从前的勇气。”确实,现在我们的文学创作已经偏离了原点,远离了文学创作的根本。我们需要放慢脚步,少一些急功近利,不要再闭门造车,去看看先人们是怎样做的,回归文学创作的根本。回归原点,还文学一份厚重与深刻……
【点评】文章多处点明旨意:开篇点明“我们必须回到原点,回到文学创作的根本”的旨意;接着分别点明“回到原点,要回到生活中去寻找创作的源泉,而不是闭门造车”及“回到原点,要回到文学创作的根本使命,而不是一味地追求印数与销量”的旨意。考生取“原点”作为“源头”“根本”的意义,联想到文学创作与生活的关系,把生活作为文学创作的原点,非常中肯。作者指出现实中一些作家或“写手”远离生活“闭门造车”写“无病呻吟”的东西,写有数量无生活的“作品”的现象是“离开原点”的作为,显示了作者一种社会批判意识。作者批评了这种现象之后,再一次点明旨意:“我们需要放慢脚步,少一些急功近利,不要再闭门造车,去看看先人们是怎样做的,回归文学创作的根本。”结尾最后点明:“回归原点,还文学一份厚重和深刻。”考生运用点睛明旨法,使文章主旨鲜明,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二)多向立意法
作文如何选择角度,对于其成败,常常是至关重要的。苏轼《题西林壁》中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恰可说明这个问题。角度是指作者站在什么位置,以什么样的视角,以及以什么样的思维方式来观察、审视、认识客观事物,从而描写景物、叙述事件、说明事物、评论问题等。角度不同,思路不同,立意也不同。尽管高考话题作文的主题是唯一的,不能反其意而为之,但是只要巧妙转换立意角度来表现,会令人眼前一亮。如变一般性的歌颂为思考,寄以远虑;或从人文角度来批判,表达忧思;或从政治经济学的角度分析,纵论价值;或从生物科学的角度表述,推因析果。总之,转换立意角度、进行立体思维的方法有很多,只要将其中一两种运用熟练,便能在考场上出奇制胜。常用立意法有以下三种:
1.顺向立意法。即根据材料的中心,联系实际,提出自己的观点和主张,这些观点和主张是对原材料中心的具体化。如依据《智子疑邻》的故事,提出自己的主张:不能凭感情亲疏远近认知事物,感情阻碍人对事物的认知。2.逆向立意法。即以原材料的中心为对立面,提出与其相反的观点。
3.辩证立意法。即换一种眼光,变换一个角度看原材料。这是一种辩证思维。它提醒我们多从事物的不同侧面来思考和分析,进行多角度的审视。如论述学习“苦与乐”,一般同学会说学习是苦的,只有先吃苦然后才会快乐。那么,换一种眼光呢?对“苦与乐”的认识是因人而异的,有人认为苦的事,有人却乐此不疲;有人认为乐的事,有人却认为苦不堪言。吃不着苦的苦比吃着苦的苦还苦,是心灵之苦。这样来认识立意就会比前一种观点更高一筹。【例文】 拒绝平庸2011年高考江苏考生如果可以,我们要做一只会唱歌的麻雀。
总有人有着美丽的梦想,“飞上枝头做凤凰”,可那终究只是个梦想。平凡如我们,与浩茫世界甚至抵不上一粟之于沧海,不就只能是一只小小的麻雀吗? 我们接受平凡,但我们拒绝平庸。
拒绝平庸,首先需要我们甘于平凡,这并不是一个悖论。飞上高枝的麻雀又有几只呢?剩下的我们,还是不要做这种不切实际的梦了吧。诗人阿多尼斯有一句话,“不是时间使你衰老,而是妄图留住青春使你衰老。”我觉得这句话改一改放在这里也是合适的,“不是平凡使你平庸,而是妄图登上高位使你平庸。”我说这话,并不是想让大家放弃追求和奋斗,只是说,既然我们只是平凡的人,为什么不享受平凡的快乐呢?心中充满利欲和扭曲的“出人头地”之愿,纵然一步步登上地位的高峰,却依旧是一步步滑向平庸的深渊。坦然地接受平凡,做一个心无杂念的纯净的人,纵使“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又有谁会说锦衣玉食能比这来得畅快而有深意呢?
我猜你要质疑,难道甘于平凡就不会平庸吗?我当然不会同意这样的观点。所以我说,我们要做会唱歌的麻雀。你问我什么叫做会唱歌?就是在我们平凡的生活中做出属于我们自己的不平凡的事。我最喜欢的童话作家安徒生,生长在鞋匠的家庭。他很可能过完鞋匠平凡的一生,但他选择用自己的笔唱出自己的歌,唱出下层劳苦人民的歌。他本是一只平凡的麻雀,却用歌声为自己的羽毛镀上金色。
也许我们并不能像他一样,但却依然可以唱出自己的歌。说到底,“平庸”便是碌碌无为无所事事,而我们的“歌声”,给自己和他人的人生打上烙印,我们便自然不会平庸。譬如郭明义,他的“歌声”便是他的爱心和善举。即便是现在,他依旧只是一个平凡的工人,可他的生活,难道还是平庸的生活吗?我们甘于平凡,但心中自要有一股不平凡的信念,才能在平凡的人生轨迹上,留下不平凡的印迹。
如果可以,我们要做一只平凡的快乐的麻雀,骄傲地唱着自己的歌。这歌声中自有一种力量,能够让我们远离平庸,唱出属于我们自己的精彩人生。
【点评】作者采用顺向立意法,紧扣题目材料的中心,联系实际,提出自己的观点和主张。在“拒绝平庸”的呼声中,我们听到了一只平凡“麻雀”唱响的精彩之歌。文章开宗明义,“我们要做一只会唱歌的麻雀”。“麻雀”者,芸芸众生也。作者先化用诗人的名言,劝诫大家坦然地接受平凡,争取做一只“心无杂念的纯净的”“麻雀”。但仅此远远不够,还要“会唱歌”。文章取譬恰当,意蕴隽永,缜密的层进文思中显现着作者独到的解读,其中也不乏深刻、精当的点题之句。(三)虚实转化法
有的作文命题很实,实者则虚之。如作文题“肩膀”:从实在的人体部位——肩膀的角度就难写,如果由肩膀联想到“依靠”“担子”“责任”“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肩负起历史使命”“个人的肩膀”“民族的肩膀”等,可写的空间就大大地拓宽了。
有的作文命题很虚,虚者则实之。如作文题“感悟大自然”:“大自然”是个范围很大的抽象概念,只想到对整个大自然的感悟,就虚而难写,倘“万中取一”,尝其一“脔”——或只写水,感其千变万化;或只写山,悟其奇崛险怪;或只写树,感其万种风情;或只写云,悟其千姿百态;也可写夜望星空,慨叹宇宙之广阔深邃,感悟“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也可写流星,想到“不要追求短暂的闪光,而要追求永恒的光辉”;也可写静听虫鸣,惊叹世界奇妙多彩,感悟生命的无穷力量;哪怕只写蝉鸣,也会感悟“四年的黑暗劳作,才有短短一个月的欢唱”;哪怕只写小草,也会感叹“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些无不符合“感悟大自然”这个大话题。1.化实为虚
所谓“避实就虚”,就是完全避开实实在在的文题内容,从侧面着手,寻找与文题内容相应的感官、意识、思想和情感等方面的“虚”的内容,进行含蓄表达。所谓的“虚”,具体说来也就是:假托的、主观的、抽象的、隐含的、未来的、未知的等内容。避实就虚,可使文章显得空灵、飘逸,又可收到气氛浓烈、想象飞腾的效果。当前盛行的话题作文大多适于用这种方法。
虚写,需要运用相似联想行文,多采用比喻手法。如由真实的“桥”可以联想到“感情的沟通”“友谊的珍贵”;由“家”可以联想到“珍贵的亲情”“人间的温暖”;由“根”可以联想到“心灵的归宿”“祖国的统一”;由“水”可以联想到“勇往直前的品质”“水滴石穿的精神”……如2009年高考北京卷:有一首歌唱道:我有一双隐形的翅膀,带我飞,给我希望。我有一双隐形的翅膀,带我飞,飞向远方。请以“我有一双隐形的翅膀”作为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除诗歌外,体裁不限。
“我有一双隐形的翅膀”是一个比喻性的命题,“翅膀”的比喻义不难理解,“隐形”二字是理解的关键。既然翅膀是用来飞翔的,是鸟儿必备的去实现目标的工具和力量,那么隐形的翅膀其实就是一种无形的力量,支撑自己,帮助自己,鼓励自己飞向未来的目标。这样,考生就可以运用“化实为虚”的方法,把“隐形的翅膀”理解为实现自己人生目标的信念、理想、坚强、乐观等积极向上的意志品质;或理解为内在的信念、理想和追求;或理解为自己在成长过程中得到的外在的帮助,比如,老师给予我知识的翅膀,朋友给予我友情的翅膀;或理解为一次语重心长的叮嘱,一个意味深长的微笑,而给我振翅高飞的力量。如果写实实在在的“翅膀”,就很难写出深意。【例文】我有一双隐形的翅膀
村外有一条河,河滩上有一溜空地,凹凹凸凸地漫布着的是一些坟头。我的祖先便长眠在那里。这些坟堆被风雨所蚀,显得枯瘦萧索。虽然坟墓里的形体早已零落成泥,但生离死别时那无可奈何的失落总让人久久不能释怀。
我在这坟堆间踽踽独行,温软的手指触摸着突兀的泥土、易逝的生命,叩问蹒跚的历史——人的归宿,能沉埋、挤压得如此紧缩和局促么?曾经多少疏朗的胸襟、火烫的情怀,多少的利益纠葛、人生搏斗,都统统由高迈走向了苦吟,悲愤懊丧地在这里画下一个苍凉的句号,凝结成一个幽僻的角落,枕着冰凉的河水,一声不吭地悄然归位。
一天又一天,日子仿佛就这么过去了,突然有一个早晨,空气中有点异样,慌乱之余,看到一簇野菊花,顶着浓烈的秋霜,嫩黄的花瓣映着淡淡的晨曦,坦诚而透彻地挤满了枝头,高雅素洁的清香一下子染透整个身心,在人生的荒原上默默地回荡,不再有任何的名利和喧嚣。
土地是厚实的,它承载了人间所有的不幸和苦难;野菊是滋润的,它散发出生命意识中最温馨的微波。自然以其特有的方式对生存作了最深沉的诠释:不必走南闯北,叱咤风云;不必马蹄硝烟,纵横驰骋。年轻的我需要的只是在青春的心里有一双追寻人生真谛的翅膀,一双隐形的翅膀。它圆润到无须凌厉,蕴藉到无须声张,只会静静地收拢为一脉温情的自享和企盼,重新凝聚心灵蔚成方圆。
带着这双隐形的翅膀,在尖酸刻薄的挖苦中我不会寂寞孤单地彷徨,在荆棘密布的迷雾中我不会作无力的悲叹和逃避。我可以哭,可以笑,可以疯,可以狂,我可以在巍峨的峰顶上举目四望,可以在细草微风的原野上偃仰啸歌,可以在江枫渔火中对钟而眠,可以在漫天的风雪中独钓寒江。
如此,即便是刀山火海的去,马革裹尸的还,忍辱负重的生,大义凛然的死,我因有这双隐形的翅膀而在大彻大悟中尽情遨游。也许,我终究会成为这里的一座土丘,尽管矮小,我也将同那些生命的积淀一道去撑起头顶上的万里云天。虽然寥廓的天空中没有留下痕迹,但我已飞过。
【点评】作者运用“化实为虚”的方法,将“隐形的翅膀”化为在青春的心里对人生真谛的追寻。考生开篇并不急于摆明主题,却用一段自然朴实的环境描写开篇,逐步过渡到“隐形的翅膀”即人生真谛的主旨。举重若轻的结构安排,显出考生精心的构思以及高超的写作技巧。对人生的思考,洒脱而豪迈,展现出考生高雅的人生格调。文章含而不露,文笔老练,难能可贵的是,考生对人生真谛的理解与追求,超然洒脱。2.化虚为实
考生写作文时经常会有这样的苦恼:一些题目看起来颇为抽象甚或“空洞”,如“尝试”“诚信”“感情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时间啊,时间”;有些描写议论的对象难以直接表现,如“独到的感觉”等。遇到这种情况怎么办?硬着头皮直接从正面去写,其效果恐怕不会好,这就需要用化虚为实法。化虚为实,即把虚幻的东西写得真实、可信,把隐喻的道理说成看得见、摸得着,把看起来很空洞的论说表达得具体形象、文采斐然。古语云:“山之精神写不出,以烟霞写之;春之精神写不出,以草树写之。”这是对这种表现技巧的形象化说明。运用这种技法要注意以下两点:
(1)理解题目的隐含意义。题目除字面上的意义外,还有丰富、深刻的隐含意义。这就需要我们对重点词语进行反复推敲,理解意蕴,从中找到立意的突破口。如“诚信”包括诚实、有信用,抓住这两个方面才能做到切题。若把“诚信”理解为真诚、诚意等而忽视了“信”这个语素的意义,显然不十分切合话题。
(2)先发散,后聚合。在准确审清原意的基础上,依据事物的内在联系,展开丰富的联想。化抽象为具体,由虚拟事物想到现实事物,由个别想到一般等。在联想中应特别注意两者的相似点或相通点。如面对“时间啊,时间”这一作文题,有考生这样写:“是什么使稻米变成香醇的佳酿?是时间。是什么使咿呀学语的孩童变成沉默的老人?还是时间。是什么使我们一穷二白的祖国变成今天繁荣昌盛的社会主义大国?也还是时间。时间,是一个多么伟大的魔术师啊!”作者在议论说理时,采用“虚则实之”的方法,避免了千篇一律的干巴枯燥的说教,把“虚”的概念阐述得真切可感。【例文】走向充满春意的世界走过了浙江,走过了福建,却走不过这一道浅浅的台湾海峡。拥抱了黄山的朝阳,挽住了泰山的落日余晖,却听不到高山族的嘹亮歌声。一枝眼前似乎黯淡下来,白茫茫的雪覆盖了整个大地,寒冰冻结了整个海峡。每一枝都枯萎凋敝。
我用手指触摸着历史的痕迹。记得郑成功的炮声隆隆,他站在高峰,种下一株最挺拔的青松。然而远去了鼓角铮鸣,远去了峥嵘岁月,远去了历史的沧海桑田,却也走进了一个漫长的冬季。三通的忽断忽连,那是缭绕在两岸人心中的痛楚啊!余光中在悲泣,那弯浅浅的海峡竟然挡住了他和大陆。我触摸着被风雪捶打得千沟万壑的地域,忽然我感受到一枝长出了新芽。我凝望着,那一枝正在顽强而蓬勃地生长,她的土壤浸润着连战从上海带来的“滚滚黄埔南流水,浪花造出英雄”。她吮吸着宋楚瑜撒下的“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肥料。我顿时笑了,灿烂的春色已经展现在我的眼前。不久,这里就会有大熊猫的憨态可掬来映衬这抹春色,那是一个多么瑰丽的世界啊!一叶我转身,窗外,看到烟雨蒙蒙的天空,那一头常年春色缭绕,但我感受到了一种叶落的气息。
士林夜市的繁华终究只是台湾的一个侧面,总是让人难以忘却的是心中的牵念。点滴的雨声让人想起琼瑶那份剪不断的乡愁,台湾的油纸伞是否也会被忧愁的泪水染透。
听得到一个声音总在不停地叫嚣,那声音似乎一点都不会顾忌到压抑在人们心中的心声。但我知道落叶归地时,也是悄无声息地陨落。北风不顾忌自己的恣意妄为,那么一片片叶儿也就会离他而去,我看得到那头的落叶,那是怎样的一个世界:衰败,凋零?不,那是落叶的重生,绝不是秋季的宣告,那是春季的蕴蓄。那飘零的一叶,我看到一个即将到来的世界。一世界
收回我的遐想,我的心中已经展现出了一片广阔的世界,那个世界里飘飞的一叶在用“化作春泥更护花”的姿态迎接着一枝勃发、进而万枝勃发的精彩世界。我听到远处的钟声响起,两岸的人们携起手来唱响一首歌曲。那一枝的勃发、那一叶的飘零必将带着我们跨过海岸,走向一个春意盎然的世界。
【点评】全篇三个小片段用三个有特色的小标题,相互独立,把话题“一枝一叶一世界”贯穿其中,如粒粒珍珠,一线串起,将不可见的、抽象的“盼望海峡两岸团圆”的主旨,诉诸具体可见的视觉。这种“避虚就实”的变通,使写作能收到常规难以达到的“柳暗花明”的效果。(四)立意高远法
所谓“立意高远法”,就是指作文要“大气”,有高远的立意,也就是要有才识。有了才识,就具备了发展创新的意识和气量,就从思想上有了把握全局与选择目标的能力;有了才识,就能形成独立之见,就有了超越平庸的气概和胆略;有了才识,就有了创造的自信和能力,面对机遇和挑战,全面充分地展示自我。才识是高考作文的制高点,它决定了文章品位的高低。一些同学立意不远的主要原因,是囿于自我的狭小天地,他们只停留在记录自己的见闻感受,喜怒哀乐,荣辱得失上,因而文章流于平淡,流于“小气”。那么文章怎样才能写得立意深远而有才识呢?1.不断超越,抛弃小我为大家
深刻高远的立意总是与“自我”无缘的,所以,必须超越自我局限,追求更高的精神、价值、情感。必须把现实生活融入到作文中,不要就事论事,尽量用大的眼光去看,要用世界的、长远的、人生的目光去审视生活、生命和人生。在超越中,由低级到高级,由浅到深的大致顺序是:自我→家庭→集体、阶级→民族、国家→人类宇宙。如“习惯”,多数考生就习惯写“习惯”,或生活习惯,或学习习惯,或性格习惯等,自甘平庸,流于一般。若能从宗教谈到哲学,从理性高度对习惯加以思考;从科学谈到政治,从历史发展的层面对习惯进行反思;从我国改革开放的现实,对习惯发出挑战,这就不再是生活中一人一事的习惯了。这种“习惯”自然超越了一般,显示了非凡的才识。2.运用发散思维,古今中外纵横
针对一个问题,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寻求答案,由一点向四周辐射的开放性思考,便是发散思维。它的实质是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展开多角度思维。“纵”就是纵向思考,按时间顺序,古往今来地联想。它由过去、现时、未来三部分组成。“横”就是横向思考,按空间顺序四面八方地联想。由“水”想到长江、黄河、黑龙江,塔里木河……想到外国的江河湖海,都属横向思考,它能使认识向四周延伸拓展。【满分例文】热爱诞下创造的婴孩2011年高考福建考生
纪德有言:“我为美好的事物消耗着自己的感情,它们的光辉来自于我不断地燃烧,但这是一种美妙的消耗。”这美妙的事物,便是我们创造的事业,这消耗便是我们的热爱。 若不是有了那些关于水稻的梦,若不是有了那种投入其中的热爱,袁隆平何以从田间完成伟大的创造?何以用枯瘦的双肩担起全球的饱食之忧?他因胸怀天下苍生而热爱他的事业,他因热爱而诞生创造的婴孩。
圣埃克苏佩里曾言:“创造,是以有限的生命去交换无限的事物。”一个热爱创造的人,往往是因为他执著追求于某种恒久的价值。这价值,在袁隆平心中便是天下人皆饱,在爱因斯坦那里便是“科学的美感”,在乔治奥威尔那里便是揭破一切的谎言。梭罗在《瓦尔登湖》中曾有讲述这样的寓言:“一个工匠想做一柄最完美的权杖,于是他日夜不息,任时空流转百年,最终那权杖,成了梵天世界最美的作品。”梭罗在这里暗示我们:一旦我们认定了某种创造有值得我们付出一切的价值,我们就应完全投入其中,热爱并坚定地追求。回望历史长河,又有哪一个伟大成就不是源于创作者的爱?贝多芬《命运交响曲》汹涌而来,凡·高的火焰色向日葵,乃至牛顿的三大定律,又有哪一个不是饱含着创作者澎湃的激情,穿越千古破空而来?
我已无法历数古今中外多少因热爱而造就的伟大创造,可这种繁盛,恰与当下创造之光的暗淡形成触目惊心的反差。我们有袁隆平,有王选,有钱学森,可这些科学巨匠已垂垂老矣,而后起之秀乏善可陈,为何?我想正是因为当下已绝少对科学本身有着痴爱的年轻人,我们有的,只是一群又一群为了名利,为了一纸证书而在实验室里苦干的学生,他们一旦获得了所求的名利,便裹足不前,再不愿在黑暗中前行。同样,在文学领域,如今又有几人能如桑塔格一般从容说道“我写作不是因为那里有读者,而是因为那里存在着文学”?一个一个作秀者,只看见红地毯和金钱,作者比作品更有名的情况比比皆是。在看似繁盛的文学世界里,我们只见得浮光掠影般的“商品文学”,吾不见哪怕只是一个有着创造之光的作品。科学,文学,乃至其他种种事业,我们早已丢失了一往无前的热忱。于是创造的婴孩夭折于腹中,岂不痛哉!
幸而我们还有幸存者明了这个道理,“成败得失,悲欢沉浮,在死亡面前终将逝去,我们看见的是那些恒久不变的东西。”乔布斯,主宰IT行业的先驱者曾如是说道。是的,那些恒久的事物,人类的普世价值,抑或是科学艺术的真、善、美,才是创造的起源与归宿。当我们受困于一时得失,不思前进时,想一想那些因热忱而永葆鲜活的灵魂,默念这句话“热爱诞下创造的婴孩”。唯有如此,我们才能以自己的创造,超越那有限而平庸的生命。
【点评】这是一篇感人至深的优秀作文,作者完全被袁隆平的创造精神所感动。作者由袁隆平因胸怀天下苍生而热爱他的事业——他那因热爱而诞生创造的婴孩,推及对热爱创造的人的礼赞,无论是爱因斯坦、乔治奥威尔、贝多芬、凡·高、牛顿、王选还是钱学森。末尾作者如是议论:“想一想那些因热忱而永葆鲜活的灵魂,默念这句话‘热爱诞下创造的婴孩’。唯有如此,我们才能以自己的创造,超越那有限而平庸的生命。”全篇立意高远。(五)出奇制胜法
考场作文立意多求稳妥,确保一个稳定;但如果人人满足于此,阅读岂不疲倦?也有一类文章,它们以“险”取胜,“意”在人外,闪出智慧的灵光,令人读后不由拍案称奇,这种“奇”指的是不落窠臼,独辟蹊径,走的是险道,险得成功,实际是一种创新。创新也就是创造。什么是创造?创造有两个要件,一是“创”,二是“造”。所谓“创”就是打破常规,想出新的东西;所谓“造”就是在打破常规的基础上构建有实际意义的东西。有人把这个过程概括为“荒谬的合理化”,也即提出超越常理、违背常规甚至有些荒谬的构想和创意,然后想办法使之合理化,让别人认为合情合理。
在我们的生活中,面对同一事物或同一材料,人们往往会有不同的感受和不同的看法。而只有善于思考的人,才能有新奇独立的感受和心得。例如,同是看赛跑,人们总是赞美跑在最前面的人,嘲笑跑在最后面的人。但是鲁迅先生却赞美“那虽然落后而非跑至终点不止”的人。他把着眼点放在“不耻最后”者身上,发掘出他们身上的那种顽强不屈的精神。这个立意与众不同,不但新奇,而且深刻。那么怎样“出奇”呢?
1.出奇,要有甘冒风险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中国建筑一局(集团)限公司轨道交通项目商务法务部经理1人易考易错模拟试题(共500题)试卷后附参考答案
- 2024中国华电集团天顺矿业限责任公司招聘20人易考易错模拟试题(共500题)试卷后附参考答案
- 2024中国中铁华南区域总部(中铁南方)毕业生招聘易考易错模拟试题(共500题)试卷后附参考答案
- 2024东方航空人力资源管理东方航空产业投资限公司行政人事专员招聘(上海)易考易错模拟试题(共500题)试卷后附参考答案
- 2024上海市道路运输事业发展中心自主招聘工作人员4人易考易错模拟试题(共500题)试卷后附参考答案
- 中秋节活动公司策划方案
- 2024福建厦门市集美区杏滨小学非在编顶岗教师招聘笔试核心备考题库及答案解析
- 昌江黎族自治县2024年校园招聘中小学和党校教师笔试核心备考题库及答案解析
- 2024中国中煤能源集团西南分公司招聘46人笔试核心备考题库及答案解析
- 2024年福建农林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项目聘用人员招聘笔试核心备考题库及答案解析
- 信息技术安全培训方案
- 《大学校园安全教育》课件
- 汽车维修绿色环保方案
- 幼儿园教师值班制度
- 2024年区块链供应链管理平台建设合同
- 施工工期、施工进度计划及工期保证措施
- 2024-2030年中国聚四氟乙烯(PTFE)行业需求潜力与产销趋势预测研究报告
- 租空调合同模板
- 申请银行减免利息的申请书2
- 2024年中国交通银行招聘笔试考点速记速练300题(详细解析)
- 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4单元测试卷含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