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无讼是求调处息争目录第二章:“无讼”思想的形成因素分析第一章:中国传统“无讼”思想概述第三章:传统“无讼”思想的现时代价值第一章
中国传统“无讼”思想概述
“无讼”的涵义第一部分“无讼”与“厌讼”“息讼”、“耻讼”概念的比较第二部分
“无讼”的表现形式第三部分通过各种方式化解已有的纠纷,使不成讼以道德教化人们无争无讼,使任何纠纷都得以及时化解,甚至使无讼无以发生,禁之于未然一、“无讼”的涵义“无讼”仅从其字面上来看,可以分为两层:
儒、法、道三家对“无讼”的追求
儒家:孔子《论语·颜渊》:“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法家:代表人物商鞅、韩非都是提倡“以刑去刑”,而其最终目的就是达到最终“无讼”道家:代表人物老子公开鄙薄法律,抨击一切礼治和法治,主张清净无为的治国方略和顺其自然的生活态度,使“天下莫能与之争”。二、“无讼”与“息讼”“厌讼”、“耻讼”概念的比较
“无讼”实质上是统治阶级与士人阶层所追求的一种统治秩序的良好愿望,是中国传统文化指导下为历代统治者和政客们所必然追求的社会理念。“息讼”是“无讼”理想在统治者那里的扭曲和异化,统治者正式在“无讼”目标的指引下通过种种“息讼”之术来达到“无讼”这一终极目标的。“厌讼”观念则主要是照应出百姓对官方司法体制与实践的不信任,对通过官府诉讼解决纠纷的畏惧和厌恶。“耻讼”:重权轻法的专制制度,并通过道德教化和宣扬“仁”、“礼”思想以及重德耻法的儒家伦理法律观,使得人们逐渐地形成诉讼意识中的“耻讼”。三、“无讼”的表现形式(三)(二)(一)统治者的“息讼之术”人民的惧讼、厌讼心理作为解纠机制的调解制度相对健全(一)统治者的“息讼之术”第一、赋予家族内或宗法组织内部家长以自行解决纠纷的权利。第二、通过德行教化的愚民政策和重绳顽民、严惩“兴讼”之人的威吓并举,达到息讼的目的。第三、传统诉讼制度的设计,使官府的威严通过严酷、残暴的诉讼制度凸显,民众因“惧讼”而“息讼”。第四、统治者所通过提倡“政简刑清”的官吏考评制度约束官吏,也为官吏们“息讼”提供了动力。(二)人民的惧讼、厌讼心理(三)作为解纠机制的调解制度相对健全“无讼”的追求并不代表社会不存在冲突和纠纷,在任何阶级社会形态中,冲突和矛盾是不可避免的。为了保持和谐稳定的社会秩序,维护统治秩序的稳定性和延续性,创设了传统的调解制度。调解适用的范围相当宽泛,学术界普遍将其大致分为:
1.民间调处
最为常见的方式方式灵活多变,可以因事而异、因人而异减少无谓的财产损失及时解决纠纷较好的维护双方当事人的友好关系12354
2.宗族调解
是指当宗族内部成员之间发生纠纷时,不借助外部力量,而是在宗族内部解决。宗族不仅可以调解民事纠纷,甚至允许宗族可以对一定范围的刑事案件进行解决。如《大清律例》中就明确规定,轻微犯罪,妇女犯罪可以送交宗族,责成宗族管束训诫。
3.乡治调解
是指由具有半官方性质的乡治组织对纠纷进行调解。其历史悠久,从周代起就和民间调解、宗族调解一起在解决纠纷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春秋战国时期,有“调人”专门负责调解复仇案件。明初在各乡设有“申明亭”,由大家推荐的在本宗族和地区内具有较高威望的人主持调解。4.州县官府调解就是司法调解或诉讼内调解,也就是如同我们今天所熟知的法院调解。(1)中国古代社会行政权和司法权不分(2)州县衙门工作繁忙琐碎(3)考核官吏的标准(4)中国传统社会普遍存在贱讼的思想第一章
“无讼”思想的形成因素分析主讲人:田恬任何一种文化,都有其产生、形成、发展的社会历史条件和地域条件,都依赖于本民族自身的生存和发展的特定土壤。正是因为这些不同的滋生土壤形成了千差万别的法律文化类型和法律心理。“无讼”思想的经济基础分析“无讼”思想的社会基础和政治基础分析“无讼”思想的文化基础分析“无讼”思想的经济基础分析传统农业社会的生产方式导致人们趋于“无讼1诉讼成本投入与产出的比例严重失衡决定人们选择无讼2
(一)传统农业社会的社会的生产方式导致人们趋于无讼
宋人胡石壁在“妄诉田业”一案的判词中说:“词讼之兴,初非美事,荒废本业,破坏家财,胥吏诛求,卒徙斥辱,道途奔走,犴狱拘囚,与宗族讼,则伤宗族之恩;与乡党讼,则损乡党之谊。幸而获胜,所损己多。”
(二)诉讼成本投入与产出的比例严重失衡决定人们选择无讼
民间相对健全的调解制度与耗时、费财、不公的“官府诉讼”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无讼”思想的社会基础与政治基础分析“无讼”思想社会基础根植于宗法社会1“无讼”也根源于传统法律及其体系对身份等级制度的维护,同时严刑峻法和司法的黑暗造成了人们对于“无讼是求”的渴望。2“无讼”思想的文化基础分析“无讼”思想社会基础根植于宗法社会1“无讼”也根源于传统法律及其体系对身份等级制度的维护,同时严刑峻法和司法的黑暗造成了人们对于“无讼是求”的渴望。2儒家的“礼治”思想“家天下”,“天人合一”的思想以及传统的“和为贵“价值观传统的“德治”思想“为政以德”的思想德刑并用、德主刑辅的思想儒家要求统治者推行“省刑罚,薄税敛”的仁政儒家注重狡猾,以德去刑。儒家要求官员秉承以德之思想治理国家谢谢观看第二章传统无讼思想的现时代价值主讲人:李安琪
中国传统法律思想一个重要的特征
就是无讼,无讼就是不通过诉讼的方式来解决纠纷和争斗,是中国传统儒家思想在法律上的反映。传统无讼法律思想的特征无讼思想得以延续的历史必然性原因无讼思想的功能分析传统无讼法律思想的特征注重人际和谐,轻视法律诉讼1重视道德教化,注重犯罪预防2重视贤人政治,轻视个体权利3
(一)注重人际和谐,轻视法律诉讼
天人合一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无争,即实现社会秩序的平稳与和谐(二)重视道德教化,注重犯罪预防德主刑辅以德去刑禁讼(三)重视贤人政治,轻视个体权利贤人执政、贤人执法惟仁者宜在高位,不仁而在高位,是其播恶于众也“无讼”思想得以延续的历史必然性分析原因归纳“法治”观不能完全深入人心,人情规范仍起着重要作用诉讼的高成本使人们选择“无讼”习惯和政策与法律调控空间的排挤为“无讼”留下了生存空间人民对法律的不信任,使得“无讼”及调解方式更能适应社会的需要
(一)“法治”观不能完全深入人心,人情规范仍起着重要作用
传统社会是一种“礼俗社会”、“人情社会”道德是一种社会普遍确信的行为规则德与礼
(二)习惯和政策与法律调控空间的排挤为“无讼”留下了生存空间
法律是若干社会控制手段的一种合理预期,规范人们行为政策和法律界限不清
(三)诉讼的高成本使人们选择“无讼”
自身利益最大化高成本、高额成本、耗时长、效率低关系紧张、人际关系尴尬
(四)人民对法律的不信任,使得“无讼”及调解方式更能适应社会的需要
“衙门八字开,有理没钱莫进来”法律的公正和权威性?打关系“无讼”思想的功能分析影响传统无讼思想对中国法治的消极影响传统无讼思想对中国法治的积极影响
传统无讼思想对中国法治的消极影响
1234
传统无讼思想造成公民法律意识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二零二五版存量房买卖合同履行监督居间协议3篇
- 2025年度生物医药厂房租赁居间服务协议书4篇
- 2025年度临时建筑拆除施工管理协议4篇
- 二零二五版生产线承包与工业互联网服务合同3篇
- 专业视频剪辑服务与许可合同(2024)版B版
- 2025年测绘仪器租赁与售后服务合同4篇
- 2025年度文化旅游区场地租赁及特色项目开发合同4篇
- 2025年度叉车租赁企业安全生产责任合同4篇
- 2025年度工业自动化设备租赁合同书(二零二五版)4篇
- 2025年度太阳能发电站拆除与新能源设施安装合同4篇
- 2025年湖北武汉工程大学招聘6人历年高频重点提升(共500题)附带答案详解
- 【数 学】2024-2025学年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上册期末能力提升卷
- GB/T 26846-2024电动自行车用电动机和控制器的引出线及接插件
- 辽宁省沈阳市皇姑区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 2024年国家工作人员学法用法考试题库及参考答案
- 妊娠咳嗽的临床特征
- 国家公务员考试(面试)试题及解答参考(2024年)
- 《阻燃材料与技术》课件 第6讲 阻燃纤维及织物
- 2024年金融理财-担保公司考试近5年真题附答案
- 泰山产业领军人才申报书
- 高中语文古代文学课件:先秦文学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