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人教版经济史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第六单元3_第1页
高中历史人教版经济史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第六单元3_第2页
高中历史人教版经济史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第六单元3_第3页
高中历史人教版经济史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第六单元3_第4页
高中历史人教版经济史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第六单元3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20讲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与经济政策一、古代中国商业与城市的发展1.商业发展历程(1)商朝:商朝人以善于经商著称,后世称从事商业活动的人为“商人”。(2)春秋战国: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各地出现许多商品市场和大商人。(3)秦汉:商业发展艰难,商业总体水平不高,但还是得到了发展。(4)隋唐:都市商业和农村集市贸易得到发展;柜坊和飞钱相继问世。(5)宋元①宋代:商业环境宽松,商品种类增加,出现纸币“交子”,商税收入成为政府的重要财源。②元代:大都成为国际性的商业大都会。(6)明清①商业繁荣,大量农副产品进入市场,成为商品。②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展较快,货币作用加大。③出现了地域性的商人群体,实力最强的是徽商和晋商。[轻巧识记]古代商业发展的“三先”“三后”2.市的变迁位置、时间政府监管设市表现宋朝以前在特定的位置设市,与民居严格分开;按时开市、闭市,闭市后不许交易政府设市令或市长,对市场交易进行严格管理西汉长安设东、西市九处;唐长安城设东西二市宋朝时期城中坊市的界限被打破,市分散在城中;经营时间限制被打破,早市、夜市昼夜相接市场交易活动不再受官府的直接监管出现数十座较大的市镇,其中以汉口镇、佛山镇、景德镇及朱仙镇最著名3.城市的发展(1)原因:丝绸之路的开通,大运河的开凿,经济重心的逐渐南移等。(2)表现①北方:长安、洛阳、开封、大都等既是不同时期的政治中心、军事重镇,也是著名的商业中心。②南方:扬州、成都等南方城市逐渐繁荣,出现“扬一益二”的说法。4.官府控制下的对外贸易(1)表现①西汉:由于开通陆海丝绸之路,中外贸易逐渐发展起来。②唐朝:广州成为重要外贸港口,政府设市舶使专门管理外贸。③南宋:海外贸易税成为南宋国库重要财源。④元朝:泉州成为当时世界第一大港。⑤明清:对外贸易逐渐萎缩,政府只开放广州一处,由政府特许的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对外贸易。(2)特点:以朝贡贸易为主;以宣扬国威,加强与海外各国的联系,满足统治者对异域珍宝特产的需求为目的。[图示总结]古代城市的发展演变[概念阐释]朝贡贸易朝贡贸易就是中国政府与海外诸国官方的朝贡和赏赐关系。其特点是:由官府控制,私人和民间组织禁止参与;通过朝贡与赏赐完成交易。政府这样做的目的不是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而是要宣扬国威,加强与海外各国的联系,满足统治者对异域珍宝特产的需求。[特别提示]中国古代对外贸易的四大特点(1)前期以陆路为主,后期以海路为主。(2)官方贸易不以盈利为目的,主要是宣扬国威,加强友好往来。(3)对外贸易与文化交流同步进行。(4)对外贸易促进了民族融合。二、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1.“重农抑商”政策(1)原因①商周社会上出现了商业影响农业生产,甚至危及政权统治等问题。②封建统治者以此保护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确保赋役征派和地租征收,巩固封建统治。(2)表现①战国首倡:商鞅变法时首倡“重农抑商”,限制工商业发展。②西汉时期:汉武帝实行货币官铸、盐铁酒专卖、官营贩运、物价管理。③明清时期:明太祖强调“厚本抑末”;清雍正帝强调“农为天下之本务”;继续实行专卖制度。(3)影响:破坏了工商业的正当经营,影响到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2.“海禁”与“闭关锁国”政策“闭关锁国”政策是“海禁”政策的延续,二者都是“重农抑商”政策在对外关系上的反映。原因表现影响明朝“海禁”明太祖担心流亡海上的敌对势力勾结倭寇,危及统治人民不得擅自出海与外国互市,对外贸易只能在官方主持下进行一方面,妨碍了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了资本原始积累,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另一方面,使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清朝“闭关锁国”为对付东南沿海的抗清斗争;认为天朝大国无需与外国进行贸易厉行海禁,禁止官民私自下海;不许片板下海[易错提醒]“海禁”与“闭关锁国”的区别(1)“海禁”是指明清时期严厉禁止私人出海贸易,海外贸易必须在官方的主持下进行,即所谓“朝贡贸易”。(2)“闭关锁国”政策严格限制(不是禁绝)对外贸易,既禁止国人出海贸易也限制外商来华贸易,如清政府特许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对外贸易。[概念阐释]广州十三行十三行是清政府指定专营对外贸易的垄断机构,又叫“洋行”或“洋货行”。十三行反映了清朝政府实行“闭关锁国”的对外政策,对外国的侵略起到了一定的自卫作用,但也阻碍了中国与世界的联系与经济往来,使中国逐渐在世界上落伍了。主题一古代中国商业与城市的发展史料一唐前期规定①“诸非州县之所不得置市”。后期则规定:“中县户满三千以上,置市令一人、史二人,其不满三千户以上者,并不得置市官。若要路须置,旧来交易繁者,听依三千户法置”。史料二(东京)朱雀门外除东西两教坊,余皆居民或茶坊。……茶坊每五更点灯,博易,买卖衣物、图画、花环、领抹之类,②至晓即散,谓之鬼市子。……又北山子茶坊……仕女往往夜游吃茶于彼。——[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史料三富室之称雄者,③江南则推新安,江北则推山右。新安大贾,鱼盐为业,藏镪有至百万者,其他二三十万,则中贾耳。山右或盐,或丝,或转贩,或窖粟,其富甚于新安。新安奢而山右俭也。——[明]谢肇淛《五杂俎》卷四《地部二》解读首先,应注意史料出处,判定时空。如史料二中的宋《东京梦华录》,可知是宋朝的东京;史料三中的“明”,则反映的是明朝商业状况。其次,应从宏观上理清史料层次,三则史料分别体现了唐代城市、宋代城市和明代商帮的发展情况。再次,注意解读关键信息:史料二“鬼市子”“夜游吃茶”反映了宋代东京商业不受时空限制。史料三反映了明代江南江北两大商帮在经营范围、消费理念方面的不同。划线①处表明唐朝政府对市的设置有明确规定。划线②处表明宋朝的市已突破时空限制。划线③处表明明代后期出现了许多地域性商人群体即商帮,如史料中出现的新安派指徽商,山右派指晋商。史料运用(1)根据史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的“市”与唐代相比发生了什么变化?(2)根据史料三分析,明朝的商业呈现出什么特点?答案(1)突破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政府对商业的控制有所放松;城市商品经济发展迅速。(2)出现了地域性商人团体——商帮,以经营日用品为主,利润丰厚。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变化规律及其影响(1)变化规律①商业活动场所、时间的变化:先在城市,后向农村发展;先是时间、地点固定,后时空限制被打破。②交易内容的变化:先以交流地区间的土特产品、奢侈品为主,后转向农副产品以及手工业品。③交易媒介的变化:开始是物物交换,接着出现一般等价物——贝壳货币,后来货币固定为金银。北宋还出现纸币。④商人组织的变化:由最初的亲缘组织发展为商帮。⑤经营领域的变化:由只局限于流通领域到逐渐与生产相结合。(2)影响①刺激了农业、手工业和城市的发展。②促进了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对自然经济起了破坏作用,同时也是对传统的重农抑商观念的挑战。③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使市民的生活和观念发生了变化。主题二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史料一(明清时期)在史籍中并不乏有关从商致富的记载,①但几乎毫无例外,过去几个世纪以来,商人最后总是倾向于把累积得来的财富或过剩的资本投资于购买土地,或供应下一代有闲沉浸于传统典籍,参与科举,以便进入官僚行列,即使有人终生以商贾为业,仍会要求其下一代尽可能转向科举。因此,我们可以说,②引发人们营商致富的动机中,实已包含了否定或摧毁商业企业发展的因素。——史仲文、胡晓琳《中国全史·商贾史》解读史料一主要反映了“重农抑商”政策的影响。解读史料注意按句号划分层次。①处“但几乎毫无例外,过去几个世纪以来,商人最后总是倾向于……转向科举”说明商人投资方向为买田置地和供应下一代读书。②处“引发人们……摧毁商业企业发展的因素”说明了阻碍商业发展的原因。史料二既禁之后,百货不通,民生自蹙。居者苦艺能之无用,行者叹至远之无方,故有四五千金所造之洋船,系维朽蠹于断港荒岸之间。……但能使沿海居民,富者贫,贫者困,驱工商为游手,驱游手为盗贼耳。——《论南洋事宜》解读史料二反映了“海禁”政策产生的危害。注意省略号在研读史料中的作用:省略号前内容→“海禁”政策限制了开拓海外市场。省略号后内容→“海禁”政策导致了沿海居民贫困化等严重的社会问题。史料运用(1)概括指出史料一中描述的社会现象,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导致上述现象出现的经济政策因素。(2)史料二中反映的经济政策产生了哪些消极影响。答案(1)现象:商人积累的财富主要用于购田置地;供应子女读书。因素:重农抑商政策。(2)不仅给沿海人民带来了困苦,也阻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还造成了社会动荡不安。1.古代中国重农抑商政策的表现(1)统治者反复强调农业为本,工商业为末,形成轻视商人的主流价值取向。(2)在土地问题上,采取抑制兼并的政策,防止农民大量破产,稳固农业生产基础。(3)强化户籍管理,限制人口流动。(4)多方面限制商人和商业活动,通过国家立法、征收重税、国家垄断经营等方式打击商人。2.重农抑商政策与闭关锁国政策的异同重农抑商政策闭关锁国政策不同点时间封建社会初期出现,并贯穿封建社会始终明代中期出现,到清朝进一步加强目的促进农业发展,稳固封建统治基础抑制中外交往,维护封建专制统治相同点作用在封建社会前期和王朝初期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在封建社会末期对生产力发展起阻碍作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来侵略,维护了国家主权;但限制了中国与世界的交流,导致中国的落后都是封建统治者实行的经济政策;都重视农业、抑制商品经济的发展;都促进了传统经济的发展;都导致了中国国际地位的逐步下降全国卷5年考题统计2023年T26,明代后期工商业经济的发展2023年(卷Ⅱ)T26,明朝区域差异造成长途贸易兴盛(卷Ⅰ)T40,我国自古对海洋利用的史实和相关政策2023年(卷Ⅱ)T26,宋代商品经济的发展(交子)(卷Ⅰ)T27,清代商品经济的发展(对外贸易)2023年(卷Ⅱ)T27,明代商品经济的发展2023年(乙卷)T40,清代中期人口膨胀1.(2023·新课标全国卷Ⅰ,26)宋代东南沿海地区出现了一些民间崇拜,如后来被视为海上保护神的妈祖、被视为妇幼保护神的临水夫人等,这些崇拜得到朝廷认可,后世影响不断扩大。这反映出()A.朝廷不断鼓励海洋开发B.女性地位逐渐得到提高C.东南沿海经济社会影响力上升D.统治思想与民众观念趋向一致答案C解析材料反映了宋代东南沿海地区出现的民间崇拜的现象得到朝廷的认可,而且在后世影响不断扩大,本质上是该地区经济发展与社会影响力提升的结果,故选C项。中国古代王朝没有重视对海洋的开发与利用,故A项错误;古代社会女性地位没有根本改变,故B项错误;古代封建统治者的统治思想不可能与民众观念趋向一致,故D项错误。2.(2023·课标全国卷Ⅱ,27)明成祖朱棣认为,北京“山川形胜,足以控四夷,制天下”,将都城从南京迁至北京。这一举措客观上()A.推动了国家政治统一进程B.促进了跨区域贸易的繁荣C.抑制了区域性商帮的形成D.改变了南北经济文化格局答案B解析从“北京‘山川形胜,足以控四夷,制天下’”可知明成祖定都北京的目的是促进国家统一,A项是明成祖的主观目的,不是客观影响,故A项错误;中国古代实行重农抑商政策,因而促进跨区域贸易繁荣不是明成祖的主观想法,属于定都北京带来的客观影响,故B项正确;商帮是明清时期形成的,没有因定都北京而发展受到限制,故C项错误;南北经济文化格局的改变是随着经济重心南移而形成的,经济重心南移在南宋时期完成,与材料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3.(2023·新课标全国卷Ⅱ,26)北宋中期,“蜀民以铁钱重,私为券,谓之交子,以便贸易,富民十六户主之。其后,富者资稍衰,不能偿所负,争讼数起”。这表明交子()A.具有民间交易凭证功能B.产生于民间的商业纠纷C.提高了富商的社会地位D.促进了经济重心的南移答案A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准确理解材料信息。根据材料中“蜀民以铁钱重,私为券,谓之交子”可知B项的结论错误。C、D两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4.(2023·新课标全国卷Ⅰ,27)据记载,清初实施海禁前,“市井贸易,咸有外国货物,民间行使多以外国银钱,因而各省流行,所在皆有”。这一记载表明当时()A.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处于优势地位B.外来货币干扰了中国资本市场C.自然经济受到进口货物的冲击D.民间贸易发展冲击清廷的统治答案A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准确理解材料原意。题干材料反映了清初实施海禁以前,中外贸易在民间表现突出,但外国货物在中国很少,外国银钱已在民间流行开来,体现了中国货物出口增多,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居于优势地位。题干材料无法体现外来货币是否干扰了中国市场,排除B项。也无法体现自然经济受到冲击或清朝统治出现问题,排除C、D两项。5.(2023·山东文综)唐宋时期,户籍中出现了茶户、桑户、药户、漆户、蚕户等许多新的称谓。这反映出当时()A.自然经济开始解体B.传统农业生产衰退C.农业生产商品化程度提高D.农民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加强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农业的发展。从所给材料看,A项的说法显然错误。注意题干时间是唐宋时期,而自然经济解体是在近代,在唐宋时期,传统经济也就是自然经济仍然占主导地位,故B项的说法错误。从所给材料看,出现了专门的以种植一种作物为主的农户,实际上是强调了当时农业发展商品化的程度提高,D项内容材料中没有涉及。课时作业一、选择题1.《史记·货殖列传》记载:“(西)汉兴,海内为一,开关梁,弛山泽之禁,是以富商大贾周流天下,交易之物莫不通,得其所欲。”由此可见西汉初期()A.并不采取严格的重农抑商政策B.在政治上采取了歧视商人的政策C.国家的统一促进了商业的发展D.我国对外贸易有一定程度的发展答案C解析重农抑商政策是中国古代封建王朝推行的基本经济政策,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政治上歧视商人,故B项错误;“(西)汉兴,海内为一”说明国家的统一,又从材料后面的言语可知商业的发展,故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国内贸易,不是对外贸易,故D项错误。2.(2023·昆明三模)明万历以后,江南工商业市镇之间的最大距离,一般不超过农家一日舟行往返足以完成买卖的路程。还有距离更近的,如苏州府吴江县,在明末平均约每乡3个市镇,彼此不过数里之遥。材料说明()A.苏州府成为江南经济中心B.明朝工商业市镇开始兴起C.农村商品化生产程度较高D.江南水路舟行的交通发达答案C解析材料中仅说明苏州府吴江县农村市镇增多,没有体现苏州府的经济总值,因而不能说明苏州府成为江南经济中心,故A项错误;材料说明明朝工商业市镇增多,并不能体现开始兴起,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明中期以后江南农村工商业市镇增多,说明农业生产与商品经济联系紧密,故C项正确;材料中“江南工商业市镇之间的最大距离,一般不超过农家一日舟行往返足以完成买卖的路程”,是指江南工商业市镇增多,彼此间隔距离较近,没有反映江南水路舟行的交通发达,故D项错误。3.南宋时徽州人均耕地15亩,元代降至4亩,明万历年间为亩,清康熙年间为亩。尽管明清时期人均耕地面积大量减少,很多徽州村落却走向鼎盛。出现该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耕作方式改进,土地利用率提高B.商品经济发展,地域性商帮兴盛C.资本主义萌芽出现,手工业繁荣D.经济重心南移,徽州成为交通枢纽答案B解析明清时期耕作方式依然是战国沿袭而来的铁犁牛耕,土地利用率虽因番薯、玉米等高产作物的引进而有所提高,但不是主要原因,故A项错误;明清时期徽商崛起,徽州村落因商品经济的发展而走向鼎盛,故B项正确;材料中未涉及徽州地区出现资本主义萌芽的信息,故C项错误;经济重心南移开始于唐朝中后期,完成是在南宋,徽州未成为交通枢纽,故D项错误。4.唐代郑熊《番禺杂记》载,“海边时有鬼市,半夜而合,鸡鸣而散。人与交易,多得异物”。明代谢肇淛《五杂俎》又载,“务本坊西门有鬼市,冬夜尝闻卖干柴声”。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A.鬼市是自然形成的民间集市B.官府逐步放松对市的管制C.唐代的市已有了突破性发展D.明代的坊市界限开始消失答案A解析材料“海边时有鬼市,半夜而合,鸡鸣而散。人与交易,多得异物”和“务本坊西门有鬼市,冬夜尝闻卖干柴声”表明时间是在夜里,地点在海边和坊西门,说明鬼市是自然形成的,人们之间互通有无的民间集市,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政府对鬼市的管制问题,故B项错误;市有突破性的进展是在宋代,不是唐代,故C项错误;坊市界限开始消失是在宋代,故D项错误。5.(2023·吉林模拟)中国古代文人重义轻利,但到了明清以后却发生了变化,如:郑板桥本人曾明确制定了自己的润格“大幅六两,中幅四两,小幅二两,条幅对联一两,扇子斗方五钱”。他的《板桥润格》说得很干脆:“凡送礼物食物,总不如白银为妙。”这一现象最能反映()A.清代文人重商意识增强B.经济发展冲击传统观念C.清代社会逐利风气盛行D.明清时期文化产业兴盛答案B解析材料反映了人们的义利观发生了变化,与重商意识无关,故A项错误;材料中郑板桥在为别人作书画的时候明码标价、直言不讳地强调自己应得的报酬,这是商品经济发展带来的商品价值意识,反映了传统的重义轻利观念已被冲击,“总不如白银为妙”反映了白银已经成为当时比较普遍流通的货币,也反映了商品经济的发展以及带来的观念变化,人们更加重视金钱,故B项正确;材料中郑板桥个人事例反映不出整个社会存在着逐利风气,故C项错误;材料的中心思想不是讲文化产业兴盛,而是传统观念的变化,故D项错误。6.(2023·安徽百校论坛第三次联考)晋商中的一位重要代表人物王现曾经说过:“夫商与士,异术而同心。故善商者,处财货之场,而修高洁之行,是故虽利而不污……故利以义制,名以清修,恪守其业,天之鉴也。”这反映出()A.儒家义利观制约晋商发展B.商品经济催生出新的义利观C.淡泊名利成就了晋商事业D.儒家思想影响晋商经营理念答案D解析儒家义利观重义轻利,与材料“虽利而不污”主旨不符,故A项错误;材料中没有出现新的义利观,只是在商品经济发展的同时,强调儒家价值观的融合,故B项错误;“淡泊名利”与材料“利以义制,名以清修”意思不符,故C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在晋商积累发展的过程中,既重视利益的获取,同时又重视儒家思想强调的名节,突出对二者的结合,故D项正确。7.(2023·安徽皖北协作区一模)《礼记·礼运》中有“城者,所有自守者也”的论断,《博物志》中也有“禹作城,强者攻,弱者守,敌者战”的说法,而《吴越春秋》中“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守民”更是人所共知。这表明古代中国早期的城市()A.缺少经济管理职能B.主要目的在于防御动乱C.突显政治、军事功能D.大多选在战略要地建造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城者,所以自守者也”“禹作城,强者攻,弱者守,敌者战”“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守民”所涉及的城市的职能是政治与军事,故C项正确。8.《吕氏春秋》中写道:“民农则朴,朴则易用,易用则边境安,主位尊。民农则重,重则少私义,少私义则公法立,力专一。民农则其产复,其产复则重徙,重徙则死处而无二虑。”这表明中国古代重视农业主要是为了()A.维护国家政权的稳定B.促进封建经济的发展C.弘扬良好的社会风气D.保证人民的安居乐业答案A解析据材料“则边境安,主位尊”可知从根本上是为了统治安定,故A项正确;材料体现了重农抑商政策,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封建农业发展,但不是主要目的,故B项错误;“民农则朴,朴则易用”,风气只是直接目的,不是主要目的,故C项错误;“产复则重徙,重徙则死处而无二虑”是从便于统治的角度讲农民安土重迁的好处,不是主要目的,故D项错误。9.(2023·安徽江南十校一模)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朱元璋“以倭寇仍不稍敛足迹,又下令禁濒海民私通海外诸国”。同年,“信国公汤和巡视浙江、福建沿海城池,禁民入海捕鱼。”材料主要体现了()A.倭患是实行海禁的重要原因B.明朝厉行海禁政策C.明初禁止一切海外贸易D.商品经济的日益衰落答案A解析材料中“以倭寇仍不稍敛足迹,又下令禁濒海民私通海外诸国”说明倭寇是实行海禁的重要原因,故A项正确;材料中说明的是实行海禁政策的原因,故B项错误;海禁不是禁止一切海外贸易,是有条件的限制,故C项错误;明朝商品经济是繁荣的,故D项错误。10.(2023·西安二模)下图为《清俗纪闻》描绘的乾隆六十年(1795年)官府颁发的执照,反映了浙江地方政府对日贸易中商船管理的一般情况。图中省略的部分文字云:“如敢私行顶替,及夹带违禁(物)……将该船户舵水一并拏送,以凭严究,解宪治罪,毋违。”图文信息可以佐证乾隆年间()A.严格防范倭寇侵扰沿海B.只开广州一处对外通商C.限制外国商人来华贸易D.禁止国人私自出海贸易答案D解析自元末至明万历年间倭寇侵扰,与材料中“乾隆六十年(1795年)”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材料中“反映了浙江地方政府对日贸易中商船管理的一般情况”说明并非只有广州一处对外通商,故B项错误;材料中“如敢私行顶替,及夹带违禁(物)……将该船户舵水一并……治罪”表明是限制中国商人,而不是限制外国商人,故C项错误;材料中“如敢私行顶替,及夹带违禁(物)……一并……治罪”表明禁止国人私自出海贸易,故D项正确。11.下图所示为清朝道光年间的一份官方文件(部分),由此可见当时()A.思想封闭,观念落后B.列强入侵,走私猖獗C.五口通商,主权受损D.取消“海禁”,鼓励贸易答案A解析依据清朝道光年间的“官方文件”可知,在当时的中外贸易中出现了为外商服务的“买办”或“经纪人”之类的职业,是正常、合理的事情,但是材料却将这些人斥之为“洋奸”“慕膻逐臭之徒”,可见当时实行“海禁”政策,人们思想封闭,观念落后,故A项正确;从材料“十三行”信息可知,该“官方文件”的背景应该出现在鸦片战争之前,故B、C、D项错误。12.(2023·三明二模)清朝规定江苏省的出海船只,“每年每船准绸缎三十卷,每卷重一百二十斤”,私自将丝绸贩卖出洋的将被治罪,“船只货物入官”。从历史发展趋势看,这种做法()A.强化了重农抑商的政策B.以法律和行政命令干预经济C.阻碍新经济因素的发展D.使专制统治开始受到了挑战答案C解析材料反映的是清朝时期的闭关锁国政策,严格限制海外贸易的规模虽然强化了重农抑商政策,但是这一点不是从历史发展趋势的角度看待问题,故A项错误;材料中的做法实质上是以行政命令干预经济,但是这种说法同样没有体现出题干设问中的限制角度,故B项错误;当时西方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壮大,国内资本主义萌芽也已经有所发展,清朝的这种做法阻断了中国商品经济与世界先进经济因素的交流,故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经济领域的专制统治,不可能体现出对专制统治挑战的现象,故D项错误。二、非选择题13.(2023·济宁二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康熙(1654~1722年)时“富商大贾数千里辇万金而来,摩肩联袂”。这些商人从江南地区收买棉布、丝绸、食盐、粮食、竹木、茶叶、颜料、棉花以及其他日常生活用品等,贩往各地,加强了全国各地区之间的经济联系。他们一般自称某省某府人,讲着家乡的方言……这些人背井离乡,常年奔波于道途之中,需要成群结队,以相互照应;尤其是因为商业的竞争,而必须形成团队的力量,所以一般以家族的血缘关系为纽带,又以同乡关系为背景,结成团体,俗称“客帮”。这种客帮商人在全国范围内长途贩运货物,形成了各自的商业网络。为保护和扩大自己的商业利益,他们在经商的城镇建立会馆,他们还与当地官场、民间密切往来,以取得当地政治、社会力量的支持。——摘编自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材料二贸易规模和市场的扩大打破了中古社会自给自足、封闭的自然经济。贸易的发展最重要的结果是造就了一支新的社会力量——商人阶层,并逐渐在西欧社会发挥着主导作用。为提高商业效率和收益,商人在贸易实践中还创造了新的商业组织形式,如合伙制、特权和特许公司,股份公司等。……15至18世纪是商业居主导地位的时代,贸易尤其是对外贸易不仅对商人至关重要,它尤其与民族国家的繁荣联系起来。……贸易发展的结果是商人作为一个有影响力的阶级的兴起,依靠经济实力,商人阶级逐渐成为一支最具影响力的新兴政治力量,开始参与甚至主导国家政治生活。……商人还热心于社会公益和慈善事业,通过资助公益事业表达他们对社会的关爱,借此赢得良好的声誉,进而提高其社会地位。——摘编自马世力、滕海键《欧洲近代经济文化史论》(1)根据材料一、二,分别指出中国“客帮”与西欧“商人阶级”的特点。(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二者在社会转型中所发挥的不同作用。答案(1)“客帮”特点:封建式的商人群体;主要从事贩运贸易;地域色彩、血缘色彩浓重;重视协调社会关系。“商人阶级”特点:新兴政治力量并逐渐主导国家政治生活;采用新的商业组织形式,注重发展对外贸易;热心社会公益和慈善事业,关爱社会。(2)作用:“客帮”是封建性的商人群体,受政府重农抑商政策的影响,其财富大多没有转化为资本,投资到生产领域,而是用来买田置地或其他用途。因此,他们没有冲出封建的藩篱,也没有形成新的政治力量,在中国社会转型中所发挥的作用十分有限。“商人阶级”促进了世界市场的拓展和近代资本主义经济模式的形成,促进了近代民族国家的形成和民主政治的产生,推动了人文主义发展和思想解放的深入。因此,“商人阶级”在西欧社会的最初转轨中发挥了主体作用。解析(1)中国“客帮”的特点,根据材料一得出他们是封建式的商人群体,主要从事贩运贸易,重视地域血缘关系,重视协调社会关系。西欧“商人阶级”的特点,根据材料二得出是新兴力量并逐渐主导国家政治生活,采用新的商业组织形式,注重发展对外贸易,热心社会公益和慈善事业,关爱社会。(2)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