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学习指南上编综述风云变幻的八十年学习引导学习目的认识中国近代史,是认识中国国情的起点,只有充分认识中国的国情,才能进一步认识当代大学生的历史使命与社会责任。综述是对上编“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前夜”这一阶段历史的理论阐述,通过这一部分的学习,我们应该努力做到:第一、从中国近代与古代社会、同世界的历史联系中,认识从鸦片战争开始,中国由古代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化的历史根源,认识殖民主义侵略的本质与特征。第二、认识中国近代沦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本原因和特征,从而把握中国近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这一基本国情。第三、认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和历史任务,并进一步明确国家独立与富强、革命与现代化之间的关系。重点·难点·热点本综述学习重点1、了解鸦片战争作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给中国由古代社会向近代社会转折所带来的深刻影响。2、了解中国近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的基本内涵和特征。3、认识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及其关系,并进一步认识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及其关系。本综述学习难点1、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深切认识正确判断社会性质的重要意义。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是近代中国国情的基本方面,也是认清一切革命问题的基本的依据,是研究中国近代史的基本出发点。2、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历史任务及其关系。中华民族与资本—帝国主义的矛盾,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是近代中国社会的两大主要矛盾;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是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近代中国人民为挽救国家危亡而进行的探索和斗争历史证明,只有通过革命争得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以后,国家富强、人民富裕的现代化目标才有实现的可能。本综述学习热点正确理解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也即革命与现代化的关系问题,懂得在近代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历史条件下,不以革命手段推翻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制度,争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是不可能为现代化建设创造前提的。学习方法1、通过教材和相关材料的阅读,从历史史实中理解西方殖民主义侵略的本质、近代中国社会性质、基本矛盾、历史任务及其关系等重大理论问题。2、阅读教材所开列的阅读文献和参考资料,从历史的巨大转折中深切领会近代中国的基本国情。3、联系近代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的斗争历程,深切认识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是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的历史前提这一重要的历史经验。知识要点基本概念鸦片战争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两大主要矛盾两大历史任务基本线索1、中国灿烂的古代文明和封建社会由昌盛到衰落的历史变化2、西方列强的殖民扩张和鸦片战争的影响3、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的基本内涵与特征4、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本矛盾及其关系5、两大历史任务及其关系第一章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学习引导学习目的通过本章的学习,把握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两条基本脉络,认识资本—帝国主义侵略给中国人民所带来的深重苦难,深刻领会近代中国所面临的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这两项基本任务的历史根源和现实要求,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认识和了解国情,增强爱国主义意识和历史使命感。重点、难点、热点本章学习重点1、了解1840年至1919年间外国资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历史及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2、了解近代中国人民反侵略战争的历程,总结其失败原因和经验教训;认识近代中国人民民族觉醒的伟大历史意义。本章学习难点:1、深切认识外国资本—帝国主义侵略与近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关系。外国资本—帝国主义用武力打开中国大门,把中国变成它们的半殖民地的同时,也带来了西方的先进武器和机器,客观上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生。但我们要看到,这并不是帝国主义列强的主观愿望,他们的主观目的,是追求在华利益的最大化,是把中国变成它们的完全的殖民地。近代中国之所以没有沦为完全的殖民地,是中国人民不屈不挠进行反侵略斗争的结果;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发生和发展,是中国人民为争取国家富强而向西方学习的结果。2、在总结分析近代中国人民反侵略斗争失败的原因时,正确认识社会政治腐败与经济技术落后在其中的关系。社会政治腐败和经济技术落后是近代中国人民反侵略斗争失败的两方面原因,但经济技术落后并不决定中国在反侵略战争中必败,社会政治腐败是最主要的原因。本章学习热点通过学习近代中国历史,进一步认识国情,并能理论联系实际,正确分析当今改革开放中的一些实际问题,如近代的通商口岸、外债与今天的口岸开放、引进外资的区别等。学习方法1、熟悉教材内容,把握资本—帝国主义侵略与近代中国人民反侵略斗争这两条中国近代历史的基本线索。2、通过对相关著作和资料的阅读,扩大对历史的了解,增强思考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3、通过近代历史与现实的比照,充分认识近代中国的国情,以及新中国建立后在现代化建设方面所取得的巨大成就。知识要点基本概念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租界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边疆危机甲午中日战争三国干涉还辽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瓜分狂潮三元里抗英义和团基本线索1、资本—帝国主义的历次侵华战争及其不平等条约2、资本—帝国主义对华实行政治控制的主要途径3、资本—帝国主义对华经济掠夺的主要内容4、资本—帝国主义对华文化渗透主要方法5、近代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历程6、义和团运动与列强瓜分中国图谋的破产7、近代中国人民反侵略战争失败的原因8、近代中国人民民族觉醒的历程与伟大意义第二章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学习引导学习目的通过本章的学习,认识面对日益加深的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中国社会各阶级对国家的出路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并提出了各自的主张和方案。总结太平天国农民战争、洋务运动、戊戌维新运动的失败原因,并从中认识这些阶级力量之所以不能肩负起争取民族独立、实现国家富强的历史使命的原因和经验教训。重点、难点、热点本章学习重点1、了解太平天国农民战争、洋务运动和戊戌维新运动的基本内容及其历史意义。2、分析总结太平天国农民战争、洋务运动和戊戌维新运动的失败原因和经验教训。本章学习难点正确认识太平天国、洋务运动和戊戌维新运动的失败原因。应认识到,太平天国虽然具有反封建的进步性,但农民阶级的局限决定他们不可能取得胜利;洋务运动虽然引进了资本主义,但本质上是地主阶级的自救运动,不可能使中国实现近代化;维新派主张用君主立宪取代君主专制制度,但由于他们政治上的软弱性,最终导致失败。本章学习热点通过总结近代中国各阶级在探索国家出路的过程中所获取的经验教训,进一步认识近代中国人民为探索国家独立、民族富强而走过的艰难曲折的斗争道路,认识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学习方法1、熟悉教材内容,深入领会中国社会各阶级为了救亡图存、振兴中华而作的努力与探索。2、通过对相关著作和资料的阅读,扩大对历史的理解,增强思考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3、理论联系实际,通过近代历史与现实的比照,充分认识近代中国的国情,以及当前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巨大成就,进一步理解和正确面对中国在现代化建设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与挑战。知识要点基本概念太平天国天朝田亩制度资政新篇天京事变洪秀全洋务运动洋务派官督商办戊戌维新运动康有为梁启超严复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基本线索1、太平天国农民起义的背景和进程2、《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的内容与评价3、天京事变和太平天国农民起义的失败4、农民斗争的意义、局限与失败原因5、洋务运动兴起的背景与指导思想6、洋务运动的内容与失败原因7、维新派的维新变法活动8、维新派与守旧派的论战9、百日维新及其失败10、戊戌维新运动的意义与教训武昌首义:保路风潮、各地响应武昌首义:保路风潮、各地响应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历史条件:民族危机、社会矛盾、清末新政、革命力量辛亥革命三民主义学说和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及其失败的原因、教训革命派与改良派的辩论:围绕三个中心问题中编综述翻天覆地的三十年学习引导学习目的通过综述的学习,把握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社会性质、历史线索,了解当时复杂的时代和国际环境,认识当时国内的主要政治力量的特点及其政治主张,深刻领会在这三十年翻天覆地的变化历程中,何以历史选择了中国共产党制定的人民共和国建国方案。重点、难点、热点本综述学习重点1、从五四运动至新中国成立三十年中国社会和中国革命的性质。中国社会仍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但由于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和工人阶级登上中国历史舞台,中国革命从旧民主主义革命阶段发展到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2、中国共产党制定的人民共和国建国方案的背景、内容与特点。中国共产党是在客观分析国际背景和国内社会现状,总结中国革命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制定人民共和国建国方案的。方案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具体设计,表现了高度的人民性、时代性和现实性。本综述学习难点国际环境的变化及其对中国革命道路的影响。这一时期的国际环境变化包括两次世界大战和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这些重大历史事件都不同程度地改变了世界格局,既使中国所面临的帝国主义侵略发生变化,也使中国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成为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一个组成部分。2、历史选择中国共产党制定的人民共和国方案的原因。在这一时期,中国存在着三种主要的政治力量,分别提出了三种建国方案。但地主阶级与买办性的大资产阶级的方案由于违背人民的根本利益而遭到人民的唾弃;民族资产阶级的方案由于脱离中国实际而无法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而中国共产党的方案则成为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选择。本综述学习热点在这一时期,中国存在着三种政治力量,分别提出了三个建国方案。而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够由弱变强,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并在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度里建立了人民共和国。这是本综述学习的热点。学习方法1、熟悉教材内容,把握三十年历史运动的基本轨迹,基本问题,深入了解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本质区别。2、通过课堂学习,弄清本部分的重点和疑难问题。3、广泛阅读相关历史资料和研究著作,结合学术界讨论的热点问题做出自己的思考,加深对历史的理解。知识要点基本概念第一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民族解放运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联合国家宣言波茨坦公告两极格局三座大山第三条道路新民主主义基本线索1、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时间范围和历史任务2、第一次世界大战和俄国十月革命后的世界局势和时代环境3、世界局势的演变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发生与结果4、中国人民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重要贡献5、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结束后国际格局的深刻变化6、中国人民所受到的日益严重的压迫和民主革命任务的新变化7、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状况及其艰难处境8、中国社会的三种政治力量和各自的建国方案9、中国历史道路的最后抉择第四章开天辟地的大事变学习引导学习目的通过本章的学习,在了解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本特点、主要矛盾及中国革命的任务和性质的基础上,了解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背景,认识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开端,继承和发扬五四运动的光荣传统;认识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它的产生是近代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领会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对中国革命的伟大意义;了解国共合作对推动中国革命的重大作用,并从国民革命的胜利和失败中认识革命统一战线中坚持无产阶级领导权的重要性。
重点、难点、热点本章学习重点1、五四运动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新文化运动是鸦片战争以来中国先进知识分子救国救民思想运动的新发展,是旗帜鲜明的现代文化运动。五四爱国学生运动是新文化运动的结果,同时也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及其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成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2、中国共产党的产生和意义。在新文化运动过程中,马克思主义作为新文化的一部分被引入中国;在五四运动中,中国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马克思主义者与工人运动结合,创建了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中国开天辟地的大事变。3、中国共产党与国民革命。中国共产党一成立,就积极发动工农群众开展革命斗争。在共产国际帮助下,中国共产党与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革命政党中国国民党实现合作,共同推进国民革命。国民革命取得迅速发展,但由于国民党右派抬头,中共中央主要领导人也犯了右倾机会主义错误,导致国共分裂,国民革命失败。本章学习难点本章学习难点在于,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对马克思主义的选择。新文化运动是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发动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性质的思想文化运动,但新文化运动也是有局限的。正是这种局限,使一部分先进分子对资产阶级民主主义产生怀疑,推动他们去探索挽救危亡的新的途径,为他们以后接受马克思主义准备了合宜的土壤。本章学习热点怎样理解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中国共产党成立后,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为中国人民指出了明确的斗争目标;发动工农群众开展革命斗争,给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带来了光明和希望,使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学习方法1、熟悉教材内容,把握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初期的基本轨迹,基本问题。2、通过课堂学习,弄清本部分的重点和疑难问题。3、广泛阅读相关历史资料和研究著作,结合学术界讨论的热点问题做出自己的思考,加深对历史的理解。
知识要点基本概念北洋军阀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早期马克思主义宣传运动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国共合作北伐战争基本线索1、新文化运动的发生和发展2、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3、五四运动揭开新民主主义序幕4、早期马克思主义思想运动5、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结合,中国共产党开始创建6、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意义7、中国共产党制定革命纲领,发动工农运动8、国共合作和中国革命高潮的出现9、大革命的意义、失败原因和教训第五章中国革命的新道路 学习引导学习目的通过本章的学习,认识国民革命失败后,蒋介石建立的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的南京国民政府的反动本质,它没有也不可能改变中国半殖民半封建社会的性质,中国民主革命的任务没有完成;认识中国革命的长期性、曲折性和不平衡性,把握中国共产党探索中国革命道路经历了一个从城市起义到工农武装割据的实践过程,了解武装斗争、土地革命和根据地建设三位一体的思想,认识中国革命新道路理论是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光辉典范。重点、难点、热点本章学习的重点1、国民革命失败后,国民党建立的南京国民政府的性质。国民党由工人、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革命联盟,转变为一个由代表地主阶级、买办性的大资产阶级利益的反动集团所控制的政党。2、中国革命战略重心从城市转向农村的曲折过程及其原因。中国共产党成立初期,革命的重心放在中心城市,曾多次领导工人罢工和城市暴动,结果相继失败。失败的基本原因在于,中国的具体国情跟西方发达国家不同,与苏俄也不一样。只有符合国情的革命路线,才有可能导向革命的成功。3、“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形成以及中国革命新道路的开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一部分共产党人在秋收起义后首先探索发展出“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开辟中国革命“由农村包围城市”的新道路,对中国革命正确道路的探索作出了重要贡献。本章学习的难点本章难点在对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理解。一般国家的无产阶级革命运动,都是以城市为中心开展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武装革命却将重心放到农村。历史证明这条道路是成功的,其依据何在?本章学习的热点本章的热点在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问题。这一时期,是中国共产党内“左”倾错误的频发期,给中国革命带来了极大的危害。认清这一错误倾向产生的深刻根源,对于认识马克思主义和中国革命相结合的客观必要性,认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革命胜利的关系,具有关键意义。学习方法1、熟悉教材内容,把握中国革命新道路探索的基本轨迹及其社会历史根源。2、通过课堂学习,弄清本部分的重点和疑难问题。3、广泛阅读相关历史资料和研究著作,结合学术界讨论的热点问题做出自己的思考,加深对历史的理解。知识要点基本概念南京国民政府八七会议南昌起义土地革命农村革命根据地红军长征遵义会议基本线索1、国民党建立起对全国的统治及其统治的性质2、白色恐怖和中国共产党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斗争3、探索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4、土地革命和农村革命根据地建设5、路线偏差和反“围剿”斗争的失败6、遵义会议和红军长征的胜利7、中国共产党对历史经验的总结第六章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学习引导学习目的通过本章的学习,把握中华民族抗日战争史的两个过程,一是日本帝国主义是如何一步步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并给中国人民造成巨大灾难的;二是全国各族人民是如何走向全民族抗战,并最终取得抗日战争胜利的。进一步正确认识抗日战争的性质及其取得胜利的意义和基本经验,充分认识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侵华战争的缘由及其侵略罪行,了解中国人民抵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争取民族独立的英勇事迹,正确领会国共两党的抗日主张及其各自在抗日战争中的地位与作用,深刻认识中国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而增强爱国主义精神、民族自信心和世界主义观念。重点、难点、热点本章学习的重点:1、日本帝国主义从九一八事变到卢沟桥事变逐步发动全面侵华战争的过程,以及日本侵略对中国人民造成的灾难和对中国政治、经济、社会所造成的影响。2、中国从局部抗战到全国性抗战的历史过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作用与意义。3、国民党正面战场的作为,以及国民党在抗日战争中“防共、限共、反共、溶共”的方针及其活动。4、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的作为,以及中国共产党全面抗战方针、持久战策略和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内所实行的策略方针、遵循的原则。抗日根据地的建设和大后方抗日民主运动的发展。5、抗日战争的胜利及其原因、意义与经验。本章学习的难点:1、中国共产党是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抗日战争时期,虽然国民党政府是代表中国的政府,虽然共产党接受蒋介石国民党的领导,但抗日战争是全民族抗战,中国共产党在其中发挥了根本作用,包括倡导、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制定、实施一套完整的抗战策略和方针,领导抗日根据地开辟敌后战场,为夺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2、中国抗日战争是一场民族解放战争。抗日战争是一场中国各族人民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争取民族解放的正义战争。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侵华战争的根本目的是要占领中国,是要把中国变为它的殖民地。侵华战争中,日本帝国主义在它占领的中国领土上,大肆掠夺中国的财富和资源,虐杀、压迫中国人民,激起了中国各族人民的反抗。抗日战争的胜利解放了被日本帝国主义占领的中国土地上的人民,避免了中国沦为日本帝国主义的殖民地。3、国民党政府既抗战又反共反人民的两面立场。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侵华战争之后,在各族人民力主抗战的推动下,国民党政府也走上了抗战之路,并在抗战初期,在正面战场发挥了关键作用。但国民党政府从本质上讲,是反共反人民的,为了维护其一党独裁统治,不希望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人民民主运动发展壮大,因而采取了压制的立场。国民党政府反共反人民的立场导致了正面战场军事上的一系列失利。国民党政府及其军队的内部,有一部分是力主抗战的,并为抗战作出了重大贡献。4、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在抗日战争中进行合作的动因、合作方式及其意义。抗日战争中共产党和国民党进行了第二次合作,国共两党的合作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基础和核心保障。两党再次合作是日本帝国主义侵华导致中国面临亡国灭种的危险促成的,包括国民党政府内部一部分先进人士在内的抗日民主力量也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国共产党不计前嫌,为了民族大义决定与蒋介石国民党政府合作,共同抗日,是关键因素。同时,蒋介石国民党政府在全国各族人民要求抗日的推动之下,被迫停止内战,与中国共产党联合抗日,也是值得肯定的。两党第二次合作是党外合作,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政府和军队承认接受蒋介石国民党政府的领导,承认蒋介石是最高统帅,但同时保持自身的独立性,包括对八路军和新四军的独立领导权。抗日战争中国共两党的合作,使得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得以实现,为夺取抗战的最后胜利提供了政治保证。5、中国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人民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日本帝国主义是世界法西斯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欧洲的德意法西斯共同发动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国人民抵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开启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中国是日本帝国主义的主要侵略对象,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战场,不仅击破了日本法西斯妄图征服中国,进而称霸世界的狂妄野心,而且拖住了日本法西斯“北进”和“南进”的侵略力量,有力支援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其他战场。中国人民通过牺牲3500多万人,与世界人民一道,共同打败了世界法西斯,赢得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为人类正义事业和世界和平做出了巨大贡献。本章学习的热点:1、当今日本国内有着很强的右翼势力,他们粉饰日本帝国主义的侵华战争,任意歪曲事实,否认南京大屠杀,质疑东京大审判。通过学习本章,全面而正确地认识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侵华战争的根源、事实,了解日本帝国主义的凶残本性及其对中国人民犯下的滔天罪行,认识清楚日本帝国主义反人道的非正义性和中国抗日战争的正义性,从而认识清楚当今日本右翼势力的真面目。2、国共两党在抗日战争中各自所发挥的作用。有一种观点认为国民党在抗日战争中发挥了主要作用,没有国民党积极抗战,抗日战争坚持不了八年,中国早就亡国了。而共产党只是开展小打小闹的游击战,怎么可能拖得住现代化的日本军队呢?而且,共产党还乘机发展了自己的势力。这种观点很有迷惑性。事实是否如此?通过本章学习,认识清楚中国共产党是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对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起了关键作用。同时,国民党政府及其军队在正面战场也发挥了重大作用。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壮大是共产党自身建设及其的先进性所决定的,是维护人民利益的结果,是人心所向,而国民党的失败是其腐朽反动和一贯的反共反人民的立场所导致的,是丧失人心的结果。学习方法1、熟悉教材,掌握中国抗日战争的基本史实。2、广泛阅读,扩大有关中华民族全面抗战的知识面,增强思考问题、理解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从而正确认识国内外各种有关抗日战争的看法,坚定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争取民族解放的正义战争,中国共产党是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等的认识。3、理论联系实际,通过了解祖辈们英勇抗战的事迹,参观各地革命遗址和抗战纪念遗址,增强对革命精神的敬佩和爱国主义情感。知识要点基本概念九·一八事变“满洲国”福建事变华北事变一二九运动西安事变卢沟桥事变台儿庄大捷皖南事变国民参政会《论持久战》百团大战大生产运动整风运动基本线索1、日本帝国主义从发动九一八事变,到华北事变,再到卢沟桥事变,逐步发动全面侵华战争的过程及其原因。2、日本帝国主义在占领区实行的残暴殖民统治及其对中国人民犯下的严重罪行。
3、中国从局部抗战走向全国性抗战的过程。4、国民党政府在战略相持阶段的正面战场及其走向消极抗战的表现和原因。5、中国共产党全面的全民族抗战路线和持久战的战略方针。6、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游击战的战略地位和作用。7、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内坚持的原则和实行的策略总方针,及其为维护团结、坚持抗战所做的斗争。8、抗日根据地的建设及其地位。9、抗日战争期间中国共产党的自身建设与毛泽东思想的形成。10、抗日战争的胜利及其意义、原因和基本经验。第七章为新中国而奋斗学习引导学习目的通过本章的学习,把握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为新中国而奋斗的历史进程,从而了解中国共产党为争取和平民主所作的不懈努力;了解国民党破坏和平,压制民主,一步步挑起、发动全面内战的过程,进一步认识清楚其反共反人民的独裁本质,认识国民党反动政权的覆灭是一种历史的必然;了解国民党统治区人民民主运动的发展,了解各民主党派的政治主张及其历史命运,进一步认识清楚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的政党制度是适合中国历史特点的一种必然选择,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在中国行不通。在此基础上,牢牢树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中国人民的历史性选择”、“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的真理,从而坚定社会主义信念,热爱社会主义新中国,为社会主义祖国的振兴、发展、繁荣而不懈奋斗。重点、难点、热点本章学习重点1、了解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共产党争取和平民主的方针及其斗争,从而认识清楚第二次国共合作破裂的真正原因和全面内战爆发的历史责任。2、了解蒋介石国民党政权在美帝国主义支持下假和平真内战,假民主真专制的本质及其活动,从而认清国民党政权败亡的真正原因。3、了解中国共产党粉碎国民党军事进攻,以及在全面内战中彻底击败国民党反动军队的历史进程,了解中国共产党在解放区开展的土地改革及其领导的国民党统治区的人民民主运动,从而深入认识中国共产党不断取得胜利的原因。4、了解各民主党派的历史及其政治主张,从而认识第三条道路所主张的“中间路线”在当时的中国走不通,其历史命运必然要转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立场上来的原因。5、正确认识中国革命胜利的原因和基本经验。本章学习难点 1、国民党政权覆亡的历史必然性。抗日战争胜利之后,国际国内的形势是要求和平,要求民主。但蒋介石国民党政权在美帝国主义的支持下,却一意孤行,逆潮流而动,奉行以武力消灭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人民军队和解放区政权的方针,悍然发动内战,破坏和平,同时,仍然坚持独裁统治,肆意压制民主,强奸民意,不允许不同政见的党派生存和发展,残酷迫害社会各界的民主人士,正因为此,国民党政权日益丧失民心,违背民意,最终导致了政治、经济、社会和军事等各方面的失败。国民党政权的覆亡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2、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共和国是中国人民正确的历史性选择。社会主义新中国是一种历史的必然。抗战胜利之后,中国共产党顺应民心,为争取和平和民主进行了不懈努力,与国民党的独裁行径进行了坚决的斗争。全面内战爆发后,在解放区进行了符合人民利益的土地改革,在国统区领导了“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的人民民主运动,日渐获得人民的支持和拥护。由于国民党坚持一党独裁的方针,各民主党派想通过走和平的改良的道路来实现英美式的民主政治的希望和幻想也日渐破灭。中国共产党的胜利是顺应民心的结果,中国共产党关于通过建立人民共和国走向社会主义的政治主张富有历史的正确性,社会主义新中国是当时历史条件下中国人民的一种正确的必然选择。3、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原因和基本经验。中国革命的发生、发展,直至取得最后胜利,都有着深刻的社会根源和雄厚的群众基础。没有广大人民和社会各界人士的广泛参加和大力支持,中国革命是不可能取得胜利的。第二,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最根本的保障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共产党作为代表工人阶级和整个中华民族、全国人民利益的政党,把马列主义和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制定出了一系列符合人民利益的纲领、路线、方针和政策,引导中国革命一步步走向胜利,而且,中国共产党人为革命事业进行了英勇奋斗,始终站在革命斗争的最前线。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中国革命的胜利,就没有新中国。第三,中国革命的胜利与国际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的支持也是分不开的。本章学习热点1、主张走资产阶级共和国道路的“中间路线”及其历史命运。抗日战争胜利之后,以民盟为代表的民主党派企图在国共两党之外,寻找第三条道路,主张中国走“中间路线”,实行英美式的民主政治。但随着国民党当局加重对民主党派的迫害,民盟被迫解散,“中间路线”也随之破产。这表明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在中国是行不通的。以此结合改革开放以来,极少数有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想的人鼓吹在中国走资本主义共和国道路,正确认识这种主张是不符合中国国情的,是不符合中国自近代以来的历史发展趋势的。2、上世纪八十年代,在中国开始进行政治体制改革的时候,极少数有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想的人主张废除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即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的政治协商制度,然后仿照资本主义国家,在中国实行两党制,或者多党制。通过学习本章有关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格局的形成以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由来等内容,充分认识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的政治协商制度是符合我国国情的政党制度,是中国人民做出的正确的历史性选择,是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两党制、多党制等资本主义政党制度不符合我国国情,注定在我国行不通。学习方法1、熟悉教材,掌握解放战争时期的基本史实,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为新中国而奋斗的英勇事迹。2、广泛阅读,扩大知识面,增强思考问题、理解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从而坚定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社会主义新中国是中国人民正确的历史性选择,社会主义道路是符合我国国情的历史必由之路等的认识。3、理论联系实际,通过了解革命先辈们为新中国而英勇奋斗的事迹,通过参观各地革命遗址,培养革命情操,增强对社会主义的崇敬之情,并结合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所取得的巨大成就,进一步坚定社会主义信念,更加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知识要点基本概念重庆谈判重庆政治协商会议《中国土地法大纲》第二条战线“中间路线”(第三条道路)二二八起义三大战役《论人民民主专政》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和《共同纲领》“三大法宝”基本线索1、抗战胜利后,中国所处的国际国内形势,这种形势对中国政治所产生的影响。2、抗战胜利后,中国共产党争取和平民主的方针及其所进行的斗争。3、抗战胜利后,国民党为加强一党独裁而反和平、反民主、反人民的反动行径。4、中国共产党在解放区开展的土地改革及其历史意义。5、国民党统治区人民民主运动的发展及其意义。6、各民主党派的政治主张与历史命运。7、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与渡江战役,以及南京国民党政权的覆亡。8、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格局的形成以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由来。9、《论人民民主专政》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的内容及其历史意义。10、中国革命胜利的原因和基本经验。下编综述辉煌的历史征程学习引导学习目的通过对本编综述的学习,认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历史意义,懂得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是近代以来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把握新中国成立以来50多年以来的基本历史发展进程,了解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经过半个世纪的艰辛奋斗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深刻领会“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这一历史结论,坚定不移地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觉担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重点、难点、热点本综述学习重点1、认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的伟大历史意义。2、了解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为完成民主革命的遗留任务,并进而把中国社会由新民主主义带到社会主义所经历的严峻考验和作出的艰苦努力。3、懂得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是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并为中华民族在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创造了前提条件。4、了解新中国成立50多年以来,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半个世纪的艰苦奋斗所取得的巨大历史性成就,深刻认识在当代中国,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的重大理论与现实意义。本综述学习的难点深刻认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历史意义。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面对两大历史任务:一个是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一个是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在这两大任务中,前一个任务为后一个任务扫清障碍,创造必要的前提。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以前,无数仁人志士曾经为追求国家的富强而进行过努力与奋斗,但由于没有也不可能解决实现国家富强的前提条件,即赢得民族的独立和人民的解放,因此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追求国家的繁荣昌盛只能是美好的愿望而已。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之后建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它的成立,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的结束和新民主主义共和国在全国范围内的建立,也表明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已经基本完成,这就为中华民族实现第二大历史任务,即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创造了前提条件,开辟了道路。因而,必须深刻认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意义,懂得中国人民只有在共产党的领导下,首先赢得民族的独立,建立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才能够使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和人民的共同富裕成为现实的可能。2、了解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为完成民主革命的遗留任务,并进而把中国社会由新民主主义带到社会主义所经历的严峻考验和作出的艰苦努力。在民主革命取得全国胜利之后,中国社会的基本矛盾包括两个方面:国内,是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国外,是中国与帝国主义国家的矛盾。为解决这两方面的矛盾,并把中国社会带到社会主义,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进行了艰苦的努力与奋斗,取得了伟大的历史性的胜利。新中国成立后的头三年,中国共产党面临着许多严重的困难和严峻的考验。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以大无畏的革命英雄气概,领导全国人民集中力量完成了民主革命的遗留任务,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权;克服了严重的经济困难,恢复了国民经济、实现了国家财政经济状况的基本好转;巩固了民族独立,维护了国家主权和安全;开展了“三反”、“五反”运动,加强了党的自身建设。所有这些工作的开展及其显著的成效都有力地证明,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是能够经受住执政考验的,是完全有能力把全国人民带上一条通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康庄大道的。近代中国的特殊国情,决定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包括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两个不可分割的衔接阶段。因此,在完成土地改革和国民经济恢复任务之后,从1953年起,中国共产党提出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开始实行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以便逐步实现向社会主义的转变。从1953——1956年底,中国共产党从国情出发,创造性地基本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在中国确立了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实现了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转变。这是一个伟大的历史性的胜利。3、懂得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是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它为中华民族在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创造了前提条件。1956年底,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古老的东方大地确立起来。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最深刻的社会变革,它为中国的发展和进步奠定了基础。从此,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踏上了在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正如党的十七大报告所指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4、把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历史进程,正确认识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所走过的艰辛历程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的50多年历史发展过程中,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并进而对我国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进行了艰辛的探索。在此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人成功地实现了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际的二次结合,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新局面。诚然,党在领导全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的过程中,也曾走过弯路,犯过一些错误,更有“文化大革命”这样长达10年之久的全局性的错误。但是必须认识到:在中国这样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贫穷落后的东方大国里建设社会主义,是一项无古人的伟业,没有现成的模式和样板(那时虽有“苏联模式”,但毛泽东和党中央早就发现其存在的弊端,在1956年初便提出了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新课题),一切只有在实践中去认识、摸索。因此,在特定的国内外条件下,毛泽东和中国共产党在探索的过程中发生了这样或那样的偏差、错误,在所难免。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正是在总结前人的经验教训基础上,才能够领导人民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5、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所取得的建设社会主义的巨大成就,认识到这些成就的取得,是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共同奋斗的结果,深刻体会“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的科学道理,坚定不移地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本综述学习的热点通过学习新中国成立以来50多年的历史发展进程,进一步认识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是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团结奋斗,不断开拓进取的结果。联系当今我国改革开放的现实,进一步深刻认识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意义,自觉激发起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的爱国激情。学习方法1、熟悉教材内容,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50多年的基本历史脉络,懂得中国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选择和建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必然性、进步性和正确性,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过程中所历经的曲折与艰辛,掌握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所取得的历史性成就。2、通过对相关著作和资料的阅读,扩充对这一段历史过程的了解,增强思考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3、通过历史与现实的对比,掌握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次深刻的社会变革,为中国以后一切的进步和发展奠定了基础。同时,通过理论联系实际,充分认识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知识要点基本概念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民主革命遗留任务土地改革运动“一边倒”外交政策抗美援朝战争镇压反革命运动“三反”运动“五反”运动过渡时期总路线社会主义改造中共八大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大跃进”运动人民公社化运动“文化大革命”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人民民主专政多党合作的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一国两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两弹一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基本线索1、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及其历史意义2、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为巩固人民政权、争取国家财政经济根本好转而进行的卓有成效的工作3、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及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4、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历史进程及发展阶段5、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所积累的正反两方面经验6、“文化大革命”的起因、性质及严重后果7、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深远意义与我国改革开放序幕的揭开8、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9、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与深刻启示第八章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学习引导学习目的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特征与基本矛盾,认识中国社会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把握我国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历程和经验,并在此基础上深刻理解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重点、难点、热点本章学习重点1、了解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特征,认识中国社会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是历史发展的必然。2、了解我国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历程和经验,认识基本完成社会主义改造和确立社会主义制度的历史性意义。本章学习难点1、认识1949――1956年的中国已经具备了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社会历史条件。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是中国共产党的既定战略,但具体在什么时候转变,采取何种形式转变,党内前后有过两种不同的考虑。原来设想过渡时期15年、采取“将来突变论”的形式,1952年9月后设想过渡时期缩短为5、6年,采取“现在渐变论”的形式。这是由当时中国的国内、国际环境,主观、客观条件所决定的。2、正确认识中国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进行的社会主义改造。社会主义改造是中国共产党人开辟的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的崭新道路。在1955年下半年之前的两年多时间里,基本是稳妥的,但1955年下半年以后,社会主义改造的进程远远地走在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的前面,以致在长期间遗留了一些问题。本章学习热点通过对社会主义改造的学习,联系我国现阶段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改革开放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依然是当今中国的现实任务的实际情况,正确分析一些热点问题,如关于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20世纪50年代中国共产党对非公有制经济的政策、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改革的关系等。学习方法1、熟悉教材内容,认识中国社会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把握我国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历程和经验。2、通过对相关著作和资料的阅读,扩大对历史的了解,增强思考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3、通过历史与现实的比照,充分认识到无论是社会主义改造还是社会主义改革,都统一于中国社会主义前进的道路,二者之间有着内在的、历史的关联。知识要点基本概念五种经济成分没收官僚资本过渡时期总路线赎买政策农业社会主义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国家资本主义四马分肥加工定货包销代购代销经销公私合营定息互助组初级社高级社基本线索1、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开始: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特征和基本矛盾;开始采取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实际步骤2、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及其历史必然性3、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完成第九章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学习引导学习目的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20年的历史发展,把握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经历挫折的同时,领导全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所取得的重大成就及其主要表现,在吸取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深刻理解只有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才能找到建设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从而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重点、难点、热点本章学习重点1、了解1956年至1976年二十年间,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曲折历程,认识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重大意义及经验教训。2、了解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中所取得的初步成果。认识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时,在经济、政治、文化、国防、对外关系、执政党的建设几方面所采取的方针政策。本章学习难点1、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中所取得的积极成果及其现实意义。这些成果主要集中在1956年至1957年上半年这段时间,又散见于1957年下半年之后的近20年间。包括经济、政治、文化、国防、对外关系、执政党的建设等方面。要对这些探索的积极成果做一个全面详细的总结,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此,要把握住一些最主要的、最基本的方面。这些成果对我们今天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仍然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2、正确分析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中的失误及其原因。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从总体上看取得了重要成就。但这些成果还只是一些有待深化的原则,有的尚未完全展开,有的在后来又有改变。这就为错误理论的产生留下了一定空间,此外,要求一个政党、一个领袖或领导集体,对革命事业不同阶段上的所有问题都有成熟的经验和理论,或要求在短时期实践的基础上,认识就达到一次性成熟,都是不现实的。本章学习热点通过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的学习,联系我国正在进行的改革开放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正确分析一些热点问题,如1957年反右派斗争与反右派运动扩大化是性质不同的两个概念、关于“大跃进”运动的起因、毛泽东领导时期的经济情况、社会主义建设探索时期中共“利用”非公有制经济的思想等。学习方法1、熟悉教材内容,了解1956年至1976年二十年间,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曲折历程。2、通过对相关著作和资料的阅读,扩大对历史的了解,增强思考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3、通过历史与现实的比照,认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它为后来的改革开放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提供了十分宝贵的思想源泉。知识要点基本概念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第一个五年计划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反右派斗争中共八大二次会议“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一九五九年庐山会议七千人大会“八字方针”“双百方针”“文化大革命”基本线索1、探索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任务的提出2、《论十大关系》和《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发表、3、中共八大正确路线的制定4、“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5、庐山会议与纠“左”进程的中断6、“文化大革命”的发展与结束7、中国共产党探索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所犯错误的性质、原因及对其的具体分析8、毛泽东和中国共产党人领导建设社会主义的成就以及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积极成果第十章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学习引导学习目的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贵州城市职业学院《西医外科学医学免疫学与病原生物学》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贵州财经大学《藏族文化概论》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2025青海省安全员-B证考试题库附答案
- 2025安徽省建筑安全员《A证》考试题库及答案
- 贵阳人文科技学院《形式化方法导论》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广州珠江职业技术学院《机能学实验(二)》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广州新华学院《工业机器人基础操作与编程实训》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广州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分子与细胞生物学检测技术》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广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建筑及环境设计方法学》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2025年江西省安全员《B证》考试题库
- 浙江省金华市(2024年-2025年小学五年级语文)人教版期末考试((上下)学期)试卷及答案
- 陆上风电场设备选型技术导则
- 核心素养导向的单元整体教学
- 中医妇科疾病的治疗(完美版)课件
- 汽车维修行业投诉处理管理制度
- 济南大学《线性代数与空间解析几何》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山东省青岛市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11月期中英语试题
- 2024年海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题及答案解析
- 《预防未成年人犯罪》课件(图文)
- 教育机构日常运营与管理指南
- 2024年浙江省能源集团应届生招聘高频难、易错点500题模拟试题附带答案详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