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人口增长与人口经济思想_第1页
第一章人口增长与人口经济思想_第2页
第一章人口增长与人口经济思想_第3页
第一章人口增长与人口经济思想_第4页
第一章人口增长与人口经济思想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章人口增长与人口经济思想第一节世界人口动态第二节古典人口经济理论第三节马尔萨斯人口论第四节马歇尔人口经济思想第五节凯恩斯学派人口经济理论第六节马克思主义人口经济理论第一节世界人口动态一、世界人口的增长◎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平衡机制二、人口增长的阶段◎第一阶段◎第二阶段◎第三阶段1、世界人口的增长:

在人类发展历程的绝大部分时间内,人口数量增加都十分缓慢,年均自然增长率大多在千分之一以下。由于缺乏足够的资料,我们对历史人口的了解远非详实,有关研究只能根据一定资源条件下土地的承载量和人口分布状况进行估测。Deevey(1960)估计,100万年前世界人口仅为12.5万。随着其缓慢增长,1万年前达到532万左右。到公元元年,全球人口达到约2.5亿。这一阶段,世界人口的年增长率约为0.5‰,按照这种速度,世界人口大约需要1400年才能翻番。需要指出的是,这种增长过程是波动向前的,各种灾难,包括自然灾害、瘟疫、战争周期性地削减世界上局部地区的人口。1346~1348年,欧洲的黑死病就夺去该洲1/4的人口,局部地区损失的人口可达50%。

到了18世纪,世界人口数量才开始比较稳步地增长。从1750年左右一直到20世纪初的相当一段时间,世界人口约以每年5‰的速度增长,这一时期的加速增长主要发生在现在的发达国家,当时这些国家正在经历工业化进程。从20世纪初开始,人口加速增长的势头更为明显,到1950年前后,年均增长率已从每年5‰提高到10‰,此后更达到年均20‰的惊人速度,世界人口倍增所需时间缩短到35年左右,而且这些增长已经主要集中在发展中国家。

随着工业革命向欧美及世界各地的扩散,人类在实现财富高速积累的同时,人口数量也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急剧膨胀。到1830年左右,世界人口达到10亿,人类达到第一个10亿耗用了人类历史的绝大部分时间。但是,随后的10亿只用了100年,在1930年地球上的居民达到20亿。此后的44年间,世界人口又翻了一番,在1974年达到40亿。世界人口达到10亿是在1830年前后,100年后的1930年才增长到20亿。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由于公共医疗卫生条件的改善、疾病的减少、婴儿死亡率的下降、生活水平的提高等因素,全球人口在20世纪后50年里爆炸性增长。1960年上升到30亿,1974年达到40亿,1987年达到50亿,1999年达到60亿。2011年10月31日,世界人口又突破了70亿。1987年7月11日,南斯拉夫的一个婴儿降生,被联合国象征性地认定为地球上第50亿个人,并宣布地球人口突破50亿大关。为了纪念这个特殊的日子,1990年联合国根据开发计划署理事会第36届会议的建议,决定将每年的7月11日定为“世界人口日”,以唤起人们对人口问题的关注。1990年7月11日就成为第一个“世界人口日”。联合国人口基金在每年世界人口日都确定不同的宣传主题,1996年为“生殖健康与艾滋病”,1997年为“为了新一代及其生殖健康和权力”,1998年为“走向60亿人口日”,1999年为“60亿人口日开始倒计时”,2000年为“拯救妇女的生命”,2001年为“人口、发展与环境”,2002年为“贫困、人口与发展”,2003年为“青少年的性健康、生殖健康和权利”,2004年为“纪念国际人口与发展大会10周年——遵守承诺”,2005年为“平等=授权”,2006年为“年轻人——为了年轻人,与年轻人一起行动起来”,2007年为“男性参与孕产妇保健”,2008年为“规划你的未来:规划你的家庭”,2009年为“应对经济危机:投资于妇女是一个明智的选择”,2010年为“每个人都很重要”,2011年为“70亿人的世界”。

将农业时代以来的人口发展轨迹反映在趋势图上,可以明显地看出,大约自1750年工业时代开端起,人口数量开始急剧增长。令人震憾的是,这一发展轨迹正迅速指向一个无穷的顶端,它似乎展示出工业革命以来世界人口增长的内在平衡机制已被打破,世界人口增长进入失衡状态。返回目录2、人口增长的阶段:◎第一阶段:在人类的早期文明阶段(旧石器和中石器时代),人们运用简单的工具获取食物,食物来源主要是采集植物和捕捉动物。食物来源丰富时,人口增长较快,环境条件恶化或食物供应不足时,饥饿、寒冷、疾病等使人口增长趋缓甚至减少。采集渔猎经济受到自然条件的强烈制约,人口死亡率维持在较高水平,人口增长较为缓慢,一直到采集渔猎时代所能养育的极限为止。◎第二阶段:进入新石器时代,原始农业经济逐步取代采集渔猎经济。种植农业的出现,提高了土地的承载力,并产生了少量的粮食剩余,这使得少数人可以从获取食物的工作中解放出来。聚落形成、灌溉系统、冶炼等新技术和新发明的出现,交换和贸易的扩展,提高了人口从环境中获取生存物质的能力,人口增长加速。随着农业技术潜力和扩散速度逐步衰竭,人口增长趋缓。◎第三阶段:18世纪中叶,从英国开始,一些地区陆续开始工业化进程,人口增长再次进入加速期。这一时期人口增长最显著的特点,就是人类开始有能力控制死亡率。农业进步和分配系统的改善削减了周期性的死亡高峰,营养和卫生条件的改善减少了疾病造成的死亡,在医药技术方面的突破则显著加速了死亡率的下降,世界人口进入一个前所未有的持续增长高峰。在19世纪,人口增长主要集中于率先工业化的国家,20世纪中叶开始,广大发展中国家成为人口增长的主要地区。返回目录第二节古典人口经济理论一、威廉·配第的人口经济学说

◎人口和土地是财富生产的两个必要条件◎区分生产人口和非生产人口◎人口的自然数量和社会数量二、弗朗斯瓦·魁奈的人口经济学说

◎人口众多是国家强大的因素之一◎人口与财富之间的关系◎生产人口和非生产人口的区分◎人口与消费需求之间的关系◎人口增殖有超生活资料增长倾向三、亚当·斯密的人口经济思想

◎人口与财富之间的关系◎区分生产人口和非生产人口◎资本对人口的需求调节人口生产◎人口与消费之间的关系◎人口与生活资料之间的关系四、大卫·李嘉图的人口经济思想

◎人口生产受劳动需求的调节◎使用机器造成了工人人口过剩◎人口与生活资料之间的关系1、威廉·配第的人口经济学说:◎人口和土地是财富生产的两个必要条件:“土地为财富之母,而劳动则为财富之父和能动的要素”。人的劳动是财富的源泉,人口和土地是财富生产的两个必要条件,人力与自然力的结合创造了财富。一个国家的财富生产要有一定数量的人口,如人口数量过少或不足,对一个国家来说是不利的,人们自身也会变得无所作为。人口增加则对经济发展有利,可增加货币和税赋,增强国力。◎区分生产人口和非生产人口:凡是从事生产劳动,创造财富的人口则为生产人口;而不从事生产活动,只是消费财富的人口则为非生产人口。国家要想增加财富和收入,一方面要尽量减少非生产人口和非生产支出,通过征税的办法,使财产从土地占有者手里转移到资本家手里;另一方面,为了扩大劳动者人数、增加生产人口,要强迫那些无业游民和贫民从事生产劳动,寻找一些固定的职业。◎人口的自然数量和社会数量:一个国家人口的价值不是在于其人口的自然数量(即人口的数量),而在于人口的社会数量。他所讲的社会数量是指人们创造财富的能量,实际上是人们的文化水平、技术能力和勤劳程度。为增加财富,既要增加生产人口,又要增加人口的社会数量,即提高人口的技艺水平和创造能力,以利于资本主义发展。返回目录一国人口过少,不利于生产技术水平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如果人口少得使人们只须靠天然的产物,或只须作轻微劳动(比如从事畜牧业之类的作业)就能维持生活,那么他们就会变得没有任何技能。”

一定速度的人口增长可以使人均社会管理费用的水平有所下降。因为,“行政官吏是需要很多经费来维持的,可是,同一人数的行政官吏,管辖人口多与管辖人口少一样,差不多能同样地执行任务”。一般认为,配第首次严肃地运用了人力资本的概念。“有的人,由于他有技艺,一个人就能做许多没有本领的人所能做的许多工作。一个人用磨粉机把谷物磨成粉,他所能磨出的分量会等于二十个人用石臼所能舂碎的分量。一个印刷工人所能印出的册数,会等于一百个人用手抄写出来的册数。”2、弗朗斯瓦·魁奈的人口经济学说:◎人口众多是国家强大的因素之一:一个国家的力量是靠它的财富来维持的,而财富是由生产这些财富的人们创造的。一个国家的军队状况是国家强大的表现之一,而一国人口的多少与其士兵的来源有密切的联系。为了国家的强大,应该增加人口,特别是稳定和增加农村人口。◎人口与财富之间的关系:一国的人口,无论从事何种事业,都需一定的生活资料维持生存和劳动力再生产,财富因人口需要而增长。财富对人口增减有决定作用,它有利于人口的生存和繁衍及吸引移民,财富增长能引起人口增加。财富增加在先,人口增加在后。使人口和财富增加的条件:一是人们必须得到自由和拥有自己的财富;二是必须要有生产性财富以生产财富;三是降低农产品税或加工农产品税,平抑农产品价格,促进粮食生产,增加财富;四是扩大经营规模,能增加财富,从而导致增加人口。◎生产人口和非生产人口的区分:总人口分为生产性人口(农业、捕鱼业和采矿业人口)和非生产性人口(工商业、行政管理、国防、文化教育、教会等人口)。非生产性人口不宜过多,而应使生产性人口有所增加。非生产性人口过多,其过多支出的增加没有使国家财富增加,却使价格上涨,使生产及财富减缩。非生产性人口过多,从事生产的劳动力就会减少,也会减少财富,最后导致人口减少。◎人口与消费需求之间的关系:消费对人口的稳定和繁衍是必不可少的条件,消费与人口数量之间存在一定的数量关系。一个国家的人口数量一定要同该国所能生产的生活资料相适应。要扩大输出和国内消费,维持农产品的价格,保持农村人口的增长和生活的安定。◎人口增殖有超生活资料增长倾向:人口过多增长会使工资成比例下降,人们处于贫困境地而不得不离开本国,结果人口也减缩。人口增长有超过生活资料增长的倾向。返回目录魁奈从重农主义观点出发,提出农业是一切财富的本源,只有农业才是满足人们需要的财富来源,并强调人口是财富的第一个创造性因素。

财富的增长先于人口增长,只有财富增加,才能使人口增长。一国人口是随着国民收入的增长而增加的,由于收入能提供吸引人并能留住人的富裕生活和利益,因而促使人口增长速度加快。一般认为,人们的生产超过自己的消费越多,对国家越有益。若他们的支出超过自己的收入越多,或者他们的消费超过自己劳动所生产的有效产品越多,那么他们就越成为国家的累赘。

“战争、不结婚、食品低劣、缺乏耕作土地的资金和下层人民生活贫困等,都会妨碍人口增长。”魁奈强调政府的基本任务是通过对外贸易来保证销售自己生产的粮食商品,只有能销售出去,而且价格能够补偿费用并保证得到收入,国家才会努力使农产品丰富。收入如果能补偿人们的劳动并保证他们的利润,给予他们富裕的生活,就能把人口吸引到这个国家,优价销售创造收入,收入又会引起人口增长。3、亚当·斯密的人口经济思想:◎人口与财富之间的关系:他继承配第劳动是财富的源泉的观点,也赞成财富增长先于人口增长的观点。斯密认为增加国民财富的途径有两条:一是提高劳动生产率,主要手段是社会分工;二是增加从事生产劳动的人数。◎区分生产人口和非生产人口:总人口分为从事有用劳动的人数和不从事有用劳动的人数,从事有用劳动的人数同他们推动购买生产资料的资本之间存在一定的比例关系。◎资本对人口的需求调节人口生产:人口增殖取决于资本积累及其引起的对劳动的需求。劳动需求增加,劳动报酬必然鼓励劳动者结婚和增殖,不断增加人口以供给持续增加的劳动需要。一旦劳动报酬过分鼓励人口增殖,劳动供给过多就会使劳动报酬下降,限制人口增殖。经济发展会通过资本和劳动之间的供求关系,自发地调节人口生产。◎人口与消费之间的关系:消费性财富同总人口之间存在着比例关系,一个国家人口消费水平的高低依存于该关系。他主张消费采取节俭的态度,为经济发展多积累资本。消费是人口生产的必要条件,消费的目的是发展生产,发展生产就要增加资本及人口,使有更多劳动者生产更多财富。◎人口与生活资料之间的关系:生活资料不足是限制人口增长的重要原因,这其中包含了人口增长同生活资料增长之间存在一定的比例关系的思想。返回目录人口增长既是经济发展的结果,又是经济发展的原因。经济的迅速发展,扩大对劳动力的需求,进而决定人口增长和工资水平。当一个国家经济开始起步,人口增长就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发达的社会到一定阶段后会处于停滞状态,随着资本积累的进行,资本家之间的竞争带来利润率下降的结果,使一个国家的经济陷入资本停止积累的状态。到那时,人口也就到了所能容纳的极限,并不能得到增加。4、大卫·李嘉图的人口经济思想:◎人口生产受劳动需求的调节:工资是劳动的价格,劳动存在两种价格——自然价格(即让劳动者大体能生活下去并不增不减地延续繁衍的生活必需品的价格)和市场价格(即劳动市场上劳动的货币价格或资本家在劳动市场上支付的货币工资)。自然价格取决于劳动者维持自身与家庭所需的食物、生活必需品、日用品的价格;市场价格取决于劳动的供求状况。随着经济增长,劳动的市场价格围绕着自然价格波动,两者有趋于一致的倾向。当劳动的市场价格超过其自然价格时,劳动者的景况是繁荣而幸福的,能够得到更多生活必需品和享用品,从而可以供养健康而人丁兴旺的家庭。但当高工资刺激人口增加,使劳动者的人数增加时,工资又会降到其自然价格上去,有时的确还会由于反作用而降到这一价格以下。◎使用机器造成了工人人口过剩:资本可分为固定资本(购买厂房、机器、原料、燃料)和流动资本(雇佣工人),劳动的需求由流动资本决定。总资本增加时,购买机器的固定资本比购买劳动的流动资本增加得快,故使用机器在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增加产品数量的同时,也因排斥工人造成大批工人失业和过剩人口。◎人口与生活资料之间的关系:流动资本的增加引起劳动需求增加和工资上涨,最终会导致人口增加和食物需求的增加。受土地肥力递减规律制约,土地生产力和资本积累率最终会赶不上人口增长率而导致人口对生活资料的压力。李嘉图在《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中,以萨伊的销售法则、土地收获递减法则和马尔萨斯的人口法则为基础,提出了长动态理论。他认为资本积累是经济发展的动因,经济发展取决于由节约或储蓄积累起来的资本。积累的资本按萨伊的销售法则,全部向从事生产的劳动者投资。投资增加后,按照马尔萨斯的人口法则,随着投入一定土地的人口增加,扩大了对农产品的需求,从而形成从肥沃的土地到贫瘠土地的耕作。返回目录按照收获递减法则,谷物生产受到制约,谷物价格上升,肥田的土地税也逐渐提高。谷物价格上升,导致工资和土地税的上升。因此,资本积累的发展提高了工资和土地价格,却降低了利润。李嘉图指出,马尔萨斯过分强调人口增长受食物增加的制约,主张人口增长是受资本增加以及随之而来的工资上升的影响,而人口增长一旦形成,就会扩大粮食的生产。他强调,作为经济发展的促进因素,人口增加能生产生活资料这一人口的积极方面,并就人口增加对生活资料的压力问题提出,迅速地积累资本,增加雇用资料,可以减少过剩人口,减轻人口压力。李嘉图还认为,为了解除贫困,避免无准备的早婚,国家应奖励国民的“道德抑制”,不应采取国家济贫法这种不高明的对策。第三节马尔萨斯人口论一、历史背景二、主要内容

◎两个公理◎俩个级数◎三个命题◎两种抑制◎四个结论三、理论评述1、历史背景:

在马尔萨斯所在的时代,英国经历着产业革命和社会经济急剧变革,而美国殖民地独立、法国革命、英法战争等一系列事件对经济思想和现实两方面都有很大影响。在产业革命中,机器大工业代替以手工为主的作坊工场手工业,成为主要的生产方式。机器大工业排挤了工人、小生产,造成大批工人、农民和小手工业者贫困、破产,大批失业人口流落街头。法国革命及其后的英法战争,使物价昂贵、粮食不足,国内阶级矛盾错综复杂,首先是资产阶级、土地贵族同工人阶级、劳动群众的矛盾,其次是产业资产阶级同土地贵族等封建势力的矛盾。为了缓解尖锐的社会矛盾,当时的英国首相皮特放宽了济贫法,过去经济救济的对象只是遭遇不佳的老人和儿童,现在改为生活费不足的健康者也可从济贫院得到经济上的救济。因产业革命引致的经济迅速发展和法国大革命提倡的自由、平等、博爱思想,强化了人们对经济和人口发展的乐观主义思想。空想社会主义者葛德文和康多塞主张通过科学进步和人类的理性发展来实现社会和人类的理想化,否定了人口过剩的问题。葛德文认为社会的贫困和罪恶根源在于私有制,而不是由于人口增长,只要废除了财产私有制,消灭了贫富对立,人口问题是可以解决的。康多塞认为人类的贫困和苦难是由于社会不平等和财产私有制造成的,主张通过社会改革来消除财产私有制。返回目录

托马斯·罗伯特·马尔萨斯(1766—1834)早年曾在英国剑桥大学学习历史、哲学和神学,1798年加入英国教会,并成为一名牧师。后来他在东印度学院任教,1805年成为政治经济学和历史学教授。马尔萨斯从过剩人口的立场出发,批判了不现实的社会思想。他认为人类存在阶级社会的必然性,与其说是由不断发展的社会造成的,不如说是最低生活水平的必然结果。马尔萨斯以批判修改济贫法和社会主义思想为目的的《人口原理》,初版是在1798年以《论人口原理及其对改善将来社会的影响——兼评葛德文先生和康多塞先生及其他作者的研究》为题匿名出版的,并引起了很大反响。后来,马尔萨斯运用大量丰富的资料进行实证分析,对全书作了较大修改。初版后第五年,面目一新的《人口原理》第二版以《论人口原理及其对于人类幸福的过去和现在的考察,附预测将来关于消除和缓和由人口原理所产生的弊端的研究》(简称《人口原理》)为题,再次出版。就其内容来看,已成为一本纯学术性的书,其关心的焦点,也从初版中注重人类社会的未来,转向考察当时的现实和历史问题。在马尔萨斯生前,《人口原理》于1806年、1807年、1817年和1826年多次再版,一直出到第六版。马尔萨斯自称受亚当·斯密影响最深,他把亚当·斯密人口受生活资料制约的论点加以修改,结合华莱士等人的观点,发展成自己的人口经济理论。2、主要内容:◎两个公理:马尔萨斯全部人口经济理论的出发点是两个公理:第一,食物为人类生存所必需。第二,两性情欲是必然的,且几乎会保持现状。这是马尔萨斯针对葛德文关于两性间的情欲是受理性支配且逐渐减弱的观点而提出来的。马尔萨斯还认为,食欲和情欲是人类“本性的固定法则”,是超社会的自然存在,是由人类的本性决定的。他把人口的增殖完全看成是纯粹自然现象。◎两个级数:从两个公理出发,马尔萨斯提出人口增长和生活资料增长的两个级数假说。他提出:我的公理一经确定,我就假定,人口增殖力,比土地生产人类生活资料力,是无限的较为巨大。这就是“人口法则”。为此,他又提出了两个级数假设作依据,他说:人口在无所妨碍时以几何级数率增加,生活资料只以算术级数率增加。◎三个命题:根据两个公理和两个级数,他推论出三个命题:①人口增加,必须受生活资料的限制;②生活资料增加,人口必增加;③占优势的人口增加,为贫穷及罪恶所抑压,致使现实人口得与生活资料相平衡。有的学者把这三个命题分别概括为“限制原理”、“增殖原理”、“均衡原理”,并认为马尔萨斯的意图是人口与生活资料之间一旦达到平衡,又会为占优势的人口增殖力所破坏,然后又向新的平衡发展。这三个原理统称为“人口原理”。在马尔萨斯看来,人口增殖力和土地生产力的不平衡是自然的,这两种自然力作用的结果必须使它们保持平衡,而达到平衡的途径是生活困难,因为贫困、罪恶压抑着人口增长。他把这一切都看作是自然法则的要求。他说:按照人类生存必需食物的自然法则,这两个不平衡力的结果,必须保持平衡。这当中,包含一个强大而不断活动的妨碍,在阻止人口增加,此即生活困难。◎两种抑制:马尔萨斯认为一切社会改革都无助于解决人口问题。他主张在人口方面采用抑制手段去实现人口增殖力和土地生产力之间的平衡——即人口与生活资料之间达到平衡。他把抑制分为“积极抑制”和“预防抑制”。

积极抑制,就是指通过贫困、饥饿、瘟疫、罪恶、灾荒、战争等手段去妨碍人口增加;预防抑制,就是指通过禁欲(不结婚)、晚婚、不生育等预防人口增加,这又称为“道德抑制”。道德抑制是出于远虑的动机克制着不结婚,而在这种克制的时期里又保持着严格的道德行为的那种节制。他要求那些在现实世界,“无希望”摆脱贫困的人寄“希望于来世”。马尔萨斯要求穷人甘愿穷苦而不结婚、不生育子女,以便到上帝那里和来世去追求“幸福”。而在生活资料方面,则通过人们的努力进一步提高生产水平,使人口与生活资料都以更高的水平达到新的平衡。◎四个结论:——“人口法则”是永恒的绝对法则,适用于一切时代、一切社会。人口继续和土地所产食物保持正常比例的命题,可以说是一个无可辩驳的命题。这种“正常比例”不可避免地要被“占优势的人口增殖力”所打破,人口增加超过食物增加,造成“在人类的场合,是贫穷与罪恶”。贫穷是这个法则绝对必然的结果,罪恶是最可能的结果。——“人口法则”的作用造成失业、贫困甚至罪恶是不可避免的,因而实行“救贫法”是错误的。“救贫法”不但使处于贫困的工人存活下来,且其明显的趋向是鼓励结婚,使人口继续增加,不利于限制工人人口的增殖,反而会使贫穷人口得以继续增加。马尔萨斯极力主张压缩救济以至废除“救贫法”。他宣称,我们必须以正义与荣誉来正式否认贫者有供养的权利。自然的贫困、失业、饥饿、疾病能减少穷苦人口,使人口与食物之间维持平衡。——“人口法则”的作用把工人工资压低到最低水平。马尔萨斯提出“维持劳动基金”论,认为工资高低完全取决于劳动力供求状况。“维持劳动基金”是指资本家用于雇佣工人而留出的资本,这个留出的资本数量是固定不变的。在劳动市场上,因人口增加,工人的供给超过了就业机会,即超过了需求,则工资下降,甚至压到最低水平。——“人口法则”使任何试图通过实现财产平等来消除失业、贫困的社会改革趋于失败。财产私有制、社会不平等是“合理的”和“永久的”,任何社会改革都是徒劳的。财产平等化虽会使农业生产得到发展,但人口增加会更迅速,“人口法则”的作用使粮食增长赶不上人口增长,即使全部土地都开垦也不能生产出足够的生活资料。工人工资低、失业、贫困的原因是工人人数增加过多,解决这个问题的唯一办法是限制工人人口增殖,减少工人人口。返回目录3、理论评述:马尔萨斯把人口与经济之间的复杂关系归结为人口与生活资料之间的关系,又把资本主义社会存在人口过剩的原因归结为食物增长赶不上人口增长,而食物增长落后于人口增长是由于土地肥力递减规律的作用。他把土地肥力递减规律作为其人口经济理论的依据。马尔萨斯认为,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的人口过剩现象是由于人口与生活资料之间的正常比例被打破,是由于“人口法则”使然。这种自然法则的作用被打破,又是由于“土地肥力递减规律”作用使食物产量增长永远赶不上人口数量的增长,因而,人口过剩是“绝对过剩”。

所谓“土地肥力递减”是指在技术水平一定的条件下,如果在同一块土地上追加投资,随着投资增加,收益会依次增加,但当投资增加超过一定限度之后,增加的收益就会依次减少,其原因在于土地肥力不能按比例归还植物摄取的养分数量,而是日渐递减。这就是土地肥力递减规律。马尔萨斯人口经济理论的主要问题:第一,否认人口规律的社会性和历史性。人口现象和经济现象都是社会现象,马尔萨斯在分析人口经济问题时片面强调了人口的自然属性,把人口现象当成了纯粹的自然现象,忽视了人口的社会属性,忽视了生产关系和生产力发展水平对人口生产的制约作用,把人口规律完全当作了自然规律,把它看作是超越生产力水平和生产关系发展历史阶段的“永恒”的规律,因而是十分错误的。第二,忽视了技术进步和社会生产力发展对解决人口经济问题的重要作用。其人口经济学说建立在“土地肥力递减”规律上的,假定在技术水平固定不变、社会生产力停滞的条件下,土地收益会随着土地肥力递减而递减。但从长期来看,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会大大提高土地的产量,从而提高供养人口的能力。返回目录

马尔萨斯否定了作为古典经济学基础的萨伊法则,批判了斯密和李嘉图关于人口增长直接成为有效需求增大的提法,主张人口增长与工资基金的扩大之间存在速度的差异,并揭示了过多的资本积累会产生全面的过剩供给。而过剩供给可能由于有效需求的不足而发生,从而主张为消除失业、克服危机,应扩大有效需求。马尔萨斯关于有效需求的理论,后来被凯恩斯继承发展,形成了有效需求原理。马尔萨斯虽然看到产业革命以后的过剩人口问题,提出了移民、农业振兴和产业的特殊化等方案,但由于强调人口带来的消极作用,也就不能摆脱悲观的结论。第四节马歇尔人口经济思想一、人类是经济活动的中心◎生产要素的三种类型◎人类是经济活动的中心二、经济学是研究人的学问◎经济学是研究财富的学问◎经济学也是研究人的学问三、人口增长的经济思想◎地租的构成要素◎人口增长的影响因素◎人口增长的危险与出路1、人类是经济活动的中心:◎生产要素的三种类型:生产要素通常分为土地、劳动和资本三种类型。土地是大自然赐予人类的资源,它有助于人类在陆地、海洋、空气、光和热各方面获取物质及力量。劳动是指人类的经济工作,不论是体力方面的或脑力方面的。资本是指为了生产物质产品以及为了获得通常被算作一部分收入的利益而储备的一切资源。◎人类是经济活动的中心:在某种意义上,生产要素只有两个——自然与人类。人类本身是由环境塑造形成的,而在环境中大自然产生很大作用。不论从哪个角度看,人类都是生产问题的中心,也是消费问题的中心,进而也还是生产和消费之间的关系问题,即分配与交换问题的中心。

资本是由知识和组织构成的,有时要把组织算作一个单独的生产要素。资本与组织是人类在大自然的帮助下,在人类预测将来的能力以及甘愿为将来作准备的心理指导下进行工作的结果。返回目录2、经济学是研究人的学问:◎经济学是研究财富的学问:马歇尔认为,经济学在研究财富的同时还应该对人进行研究,因而对贫困问题很关注。由于贫困是使人堕落的原因,也是阻碍经济发展的因素,因此马歇尔试图提出包括经济发展论和分配论在内的有机增长论,来探明人类社会的进步和福利关系。马歇尔在有机增长论中指出,在工业方面收获递增是普遍的倾向,而收获递增来自于大规模生产所带来的外部经济(产业的全面发展)和内部经济(这些从事个别企业的资源及其组织和经营效率)。外部经济和内部经济产生的原因包括:由于知识水平的提高、劳动和机械的专业化、产业组织等的发达、企业规模的扩大、生产因素和原料的有效使用、有效率的市场交易及其组织改善等。◎经济学也是研究人的学问:经济学是对人类一般生活的研究,是对个人与社会活动中获得和使用、保证生活安康物质必需品最密切相关部分的研究。因此,一方面经济学研究财富;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对人的研究。这是因为人的性格形成于日常工作及由此获得物质资源的过程之中。人类在数目上、在健康强壮上、在知识和能力上以及在性格多样化上的发展,是我们一切研究的目的。返回目录3、人口增长的经济思想:◎地租的构成要素:在一个古老国家里,田地的全部地租由三个因素构成:一是大自然创造土壤的价值;二是人类做出的改良;三是稠密的大量的人口增长、公路和铁道等交通便利设施,它往往是最重要的因素。虽然在报酬递减规律作用下,人口增长将造成对生活资料需求压力的增加。但这种压力在很长时期内仍可能受到新的供给范围,铁路、轮船交通的低廉以及组织和知识的进步的遏制。◎人口增长的影响因素:一国的人口增长首先取决于人口的自然增加,其次取决于移民。人口出生数主要取决于其结婚的习惯,结婚年龄不仅随着气候的不同而不同,而且对生活状况不同的人也有不同,一般中产阶级最高,技术工人次之,没有特殊技能的劳动者最低。移民有助于人口增长,而新国家农业区域的条件更有利人口的迅速增长。◎人口增长的危险与出路:随着人口的迅速增长,在人口拥挤的城市人们往往会养成不健康并且消耗人精力的生活习惯。人口增长若超过物质资源增长,人们倾向用不完善的工具向大地过度索求,引起报酬递减律在农产品方面的强烈作用。上述这些是人口增长的严重危险。如果一个具有强大力量和精力的民族有避免使其身体衰弱的生活习惯,那么人口每有增加,就会使其获得物质产品的力量暂时有超比例的增长。因为,人口增长使他们能获得专门技能和专门机械,也能获得地方性工业大规模生产所带来的许多好处,能增加一切交通便利。人们相距很近,与交易有关的各种成本减少,且使他们有机会获得各种社会享乐和文化生活方面的舒适品和奢侈品。返回目录第五节凯恩斯学派人口经济理论一、人口观的两个阶段◎第一阶段◎第二阶段二、《通论》的人口经济思想◎就业量决定于有效需求◎有效需求不足是引起失业的原因三、人口减少的经济后果◎人口增长趋势的转变◎人口增长、技术变化、生活水平和资本需求的关系◎两个魔鬼的理论四、汉森的人口经济理论◎经济进步、资本形成与人口增长◎人口增长、消费需求与投资通道

约翰·梅纳德·凯恩斯(JohnMaynardKeynes,1883—1946)出生于英国剑桥,于1902年考入剑桥大学攻读数学,后转而攻读经济学。凯恩斯一生著述甚多,其中论述人口问题较多的经济学论著主要是:1919年发表的《和约的经济后果》,该书分析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欧洲的经济状况和人口经济问题,指出了西欧、北美存在着人口过剩危机;1922年在《曼彻斯特商业卫报》杂志上发表了《一个经济学家的人口观》;1930年发表了《人口与节育》、《我们孙辈们的经济可能性》、《货币论》等论文和著作;1933年发表了《罗伯特·马尔萨斯——剑桥第一个经济学家》;特别是1936年发表了《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一书和1937年发表的《人口减少的若干经济后果》的讲演,更是凯恩斯人口经济理论的代表作。

20世纪30年代,西欧、北美的人口变动进入缩减或停滞状态,这在经济学家和人口学家中引起了一种人口过少的恐慌,开始担心人口源流是否不久会发生枯竭,强调人口增长对经济发展影响的有利方面。为了发展经济,他们认为人口增长又有了必要,甚至认为人口增长和生活水平提高成为刺激资本需求的主要因素。凯恩斯的人口经济学说就是在这种历史背景下产生的。1、人口观的两个阶段:◎第一阶段:1930年以前,凯恩斯主要沿袭马尔萨斯的过剩人口理论,认为人口增长阻碍了经济发展,人口是经济发展的主要障碍。他在1919年发表的《和约的经济后果》一书中,分析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欧洲、北美经济与人口的关系,认为人口增长给这些地区未来经济发展投下阴影。在谈到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要求战败国赔款问题时,认为战争之类的历史事件与人口有关。凯恩斯认为英国从1900年以来,实际工资增加缓慢或者说几乎没有什么增加,应归因于人口增加过快或过多。凯恩斯认为过剩人口的魔鬼又威胁着欧洲,而且北美也有过剩人口危险。北美、主要是美国人口增长较快,引起了农业报酬递减,向欧洲出口粮食更加困难。凯恩斯的这种过剩人口理论在1922年的《一个经济学家的人口观》一文中表现得尤为突出。◎第二阶段:1930年,凯恩斯发表《货币论》,该书阐明的人口经济观点表明,凯恩斯开始从担忧人口增长过快、人口过剩转向了忧虑人口增长缩减、人口不足,认为人口增长缩减是引起投资不足、从而使经济停滞的主要原因。1933年,凯恩斯发表《罗伯特·马尔萨斯——剑桥第一个经济学家》的讲演。他在讲演中指出,马尔萨斯一生主要关心两个问题:一是贫困问题,二是失业问题。马尔萨斯认为工人阶级的贫困无疑是由于当时人口增长急剧引起的。然而,拿破仑战争之后,经济上的主要问题从贫困转变为失业,失业不是由于生产力不足,而是由于有效需求不足所造成的。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和《人口减少的若干经济后果》的讲演中。他主要运用有效需求理论阐述人口经济问题,认为当时欧洲、北美存在大量过剩人口,即失业人口,主要是由于有效需求不足引起的。返回目录

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发表之前,传统资产阶级经济学认为,资本主义经济借助于自由市场的调节,能自动实现达到充分就业的均衡。但是,20世纪30年代经济大危机给予这种传统的经济理论以巨大冲击。传统经济理论已经不能解释生产过剩的危机,也不能说明造成大规模失业、大量过剩人口存在的原因,因此,迫切需要“新”的经济理论来“医治”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过剩和人口过剩交织的危机。凯恩斯的《通论》成为挽救经济危机的灵丹妙药。

《通论》认为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过剩是由于有效需求不足引起的。为了消除危机、消除失业、挽救经济,需要增加有效需求。为了增加有效需求,单靠自由市场的调节是不够的,还必须由政府采取财政手段干预经济生活,增加有效需求,吸引投资。《通论》包括了就业理论、投资理论、危机理论和国家采取财政政策等手段来干预经济生活等一整套宏观经济理论。这一整套理论又用“有效需求不足”论加以贯穿,形成了凯恩斯主义经济理论体系。

有效需求不足,主要是指消费需求不足和投资需求不足。正是有效需求不足导致了大批工人失业,大量过剩人口挤满街头。进而凯恩斯又分析了资本需求依存于总人口、生活水平和资本技术,并认为引起资本需求增加的主要因素是人口增长和生活水平的提高。2、《通论》的人口经济思想:◎就业量决定于有效需求:社会实现充分就业的均衡只是特殊情况,或是就单个企业而言。从整个国民经济的运行来看,经常是小于充分就业的均衡。凯恩斯认为,资本主义社会的就业量决定于有效需求。有效需求是指社会上商品总供给价格和总需求价格达到均衡时的总需求。总供给价格是所有资本家雇佣一定数量工人生产产品,资本家期望得到这些产品的最低卖价;总需求价格是全部资本家期望社会对产品愿意支付的总价格。当总需求价格大于总供给价格时,资本家认为有利可图,就增购生产资料,增雇工人;当总需求价格小于总供给价格时,资本家为减少风险和损失,缩小生产规模,解雇工人。只有当总需求价格等于总供给价格时,资本家才保持生产规模不变,既不增雇工人也不解雇工人。这时的总需求就是有效需求,正是这种有效需求决定了工人的就业量。◎有效需求不足是引起失业的原因:有效需求由消费需求C和投资需求I所构成,有效需求不足就是消费需求不足和投资需求不足。当有效需求被分解为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之后,由于边际消费倾向递减使消费需求不足,资本边际效率递减和流动偏好对利息率降低的限制使投资需求不足。这样,消费需求不足和投资需求不足必然造成有效需求不足,因而资本主义社会产生失业就是必然的。凯恩斯更重视投资不足在造成失业方面的作用,并认为失业主要是由投资需求不足所引起。因此,解决失业问题的出路在于投资,在于增加投资需求。凯恩斯主张政府干预经济,增加国家投资来解决失业问题,他主张运用国家机器,依靠政府的财政政策来刺激消费和增加投资,以便提高有效需求。凯恩斯在《通论》中是假定劳动力数量和资本数量是一定的,即不变的基础上进行短期的比较静态的分析,对于人口这个动态因素并未充分展开分析。从西方人口经济学说演变的历史来看,凯恩斯从分析有效需求不足入手,分析了消费需求、投资需求同劳动力人口是否就业之间的关系,这样就把人口因素重新纳入到西方主流经济学的体系中去,把人口因素作为经济运行的内生变量来加以研究,这对于凯恩斯之后的西方人口经济学发展是很有影响的。凯恩斯在1937年,即《通论》发表的第二年,作了《人口减少的若干经济后果》的讲演,把《通论》未予充分考虑的人口因素加以补充,从短期比较静态分析向长期动态分析过渡,从而进一步发展了《通论》中提出的人口经济理论。返回目录3、人口减少的经济后果:◎人口增长趋势的转变:凯恩斯强调,人口增长趋势已经发生转变,即由过去人口急速增长转向人口增长趋于静止状态或人口缩减状态。正是由于人口增长从上升变为下降,作为这种变化的结果,可以预想到会产生若干重要的社会经济后果,其中经济后果尤为突出和最为引人注目。已经不能按马尔萨斯的人口增长妨碍经济发展的传统观念考察人口减少的经济后果,人口增长从上升到下降或静止的转变,将给经济发展带来非常不利的影响,甚至是灾难性的经济后果。与马尔萨斯关于人口增长给经济发展带来灾难性影响的观点相反,凯恩斯认为人口增长对经济发展产生有利的影响。一个正在增长的人口对资本需求有一种非常重要的影响。在人口正在增长的趋向乐观主义的时代,一般来说资本需求总是趋于超过而不低于所希望的。◎人口增长、技术变化、生活水平和资本需求的关系:凯恩斯认为,资本需求受人口增长、生活水平和资本技术三个因素的影响。资本技术(系数)变化对资本需求的影响不太大,而人口增长(即消费人口的增加)和生活水平的提高是增加对资本需求的重要因素。资本需求及有效需求,主要取决于人口增长和生活水平提高。由于人口增长已经从上升变为下降,如果生活水平没有足够提高,人口减少则会使资本需求减少,从而导致有效需求不足。如果人口减少长期延续下去,由人口减少引起的有效需求不足也会长期存在下去,从而使经济出现长期停滞的局面。为确保繁荣和充分就业的均衡,一要改革财富分配制度,使财富的分配均等化,使收入中的储蓄比例下降,用于消费的比重上升,从而刺激消费需求的增加;二要降低利息率,提高投资的净利润率,从而刺激资本需求,促使投资需求上升。这两项政策都可达到刺激有效需求的增加。◎两个魔鬼的理论:马尔萨斯认为,人口增长对经济发展产生不利影响,而凯恩斯认为人口增长有利于经济发展,人口增长是刺激资本需求的重要因素。凯恩斯结合自己的理论,总结了有关马尔萨斯的两个“魔鬼”的问题。马尔萨斯的两个“魔鬼”,一个是“过剩人口的魔鬼”,又称马尔萨斯人口魔鬼P;另一个是“失业资源的魔鬼”,又称马尔萨斯失业魔鬼U。马尔萨斯人口魔鬼P是指马尔萨斯针对人口过剩问题提出的“过剩人口魔鬼”的威胁;马尔萨斯失业魔鬼U是凯恩斯用有效需求理论解释的当时失业现象。凯恩斯针对当时人口增长缩减趋势指出,由于人口增长趋于静态或减少,可以免除马尔萨斯的过剩人口魔鬼的威胁,即把马尔萨斯魔鬼P锁住。人口增长缩减趋势却带来有效需求不足,导致慢性失业和长期停滞,即遭受到马尔萨斯失业魔鬼U的威胁,且有日渐严重趋势。返回目录4、汉森的人口经济理论:◎经济进步、资本形成与人口增长:经济进步的构成要素有三大方面:发明;新领土和新资源的发现与开发;人口增长。每个要素顺序地、各自地或综合地引起资本形成的快速增长。资本形成可采取资本广化或资本深化的形式。

资本广化是指在资本系数不变的情况下,由生产量或产出量的增加带来资本量的增加,生产量的增加以劳动力人口增加和人均生产率提高为前提。资本深化是指资本量随着资本系数的上升而增加。资本系数是指资本量与工人人数之比,即资本装备率。当工人人数不变时,资本系数的提高会促使增加资本需求。资本深化部分是因技术变化引起成本下降,部分是因利息率下降,部分是因整个产出特征变化,特别是生产产出所需资本数量的变化。在技术进步的条件下,资本深化产生自发性投资的增加;在资本装备率不变时,追加雇佣工人会产生诱发性投资。◎人口增长、消费需求与投资通道:一个迅速增长的人口对新住宅的需要会比静止人口大得多,而老年人比例高的静止人口需要更多个人服务。消费需求构成对资本需要量有重大影响,对住宅的需求要求巨大的投资支出,而对个人服务的需求在没有大量投资支出的情况下仍可予以满足。从迅速增长的人口转变到静止或下降的人口可引起消费品最终流量构成的改变,使整个经济的资本产出比下降。人口增长的迅速停止,资本深化过程可能放慢,资本节约型发明将引起许多产业的资本形成落后于产出的增加。因此,人口增长的急速下降导致投资通道被严重封锁,而影响最直接的领域是建筑,特别是住宅。人口增长的停止与新领土开发的消失可能消去过去投资通路的一半或更多。在技术进步和新产业开发速度不足的背景下,可以用各种措施来保证充分就业,如刺激消费的减税政策,对人、自然资源、集体消费资本品的公共投资等。由于个人投资不足导致的大规模失业,迟早导致一个全面的集权经济,同时也导致公共支出的极大扩张。如果政府以高比例进行持续投资,就等于反对私人投资,这样容易形成高成本和高价格。公共开支是所有复苏措施中最便利的一种,但潜伏着危险。如若走得太远,我们会忽视具体失调问题的解决。汉森反对持续政府支出以达到充分就业的目标。如果经济学家不能解释正在迅速转变的经济发展过程,那就是失职;不能揭示潜伏在政府扩张活动中可能的危险,同样是失职。汉森最后指出,人口增长迅速下降的伟大转变及其对资本形成和自由企业制度运行的影响,要求社会科学从不同的方面进行高层次科学探索。返回目录第六节马克思主义人口经济理论一、“两种生产”原理◎“两种生产”理论◎“三种生产”理论二、经济与人口辩证关系原理◎经济对人口的决定作用◎人口对经济的反作用三、“过剩人口”与资本主义

社会人口经济规律◎“过剩人口”思想◎资本主义社会人口经济规律1、“两种生产”原理:◎“两种生产”理论:社会生产包括两方面,即物质资料生产和人类自身生产。它们都以人为主体,是人类为自身生存和发展所从事的生产活动。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为了维持自己和后代生存、发展等消费需要所进行的生产,它通过劳动从自然界取得满足这些需要的物质产品;人类自身生产是人类为了自身的世代延续(即“种的繁衍”)所进行的生命生产,它通过生育生产出后代。人类社会要存在和发展,必须制造和使用一定的生产工具,结成一定的生产关系,进行物质资料的生产;同时还必须通过一定的婚姻和家庭关系繁殖子孙后代,进行人口的生产。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而人又是生产过程的主体,没有人类自身的生产就没有源源不断的劳动力和物质资料的生产,人类社会就是在“两种生产”的相互依赖、相互制约中存在和发展的。人类社会的延续和发展,实际就是物质资料生产发展的历史和人类自身生产发展的历史的对立统一。人类发展史,既是物质资料生产由低级到高级、不断前进发展的历史,也是人类自身生产由低级到高级、不断前进发展历史。◎“三种生产”理论:在我国经济理论界,经历了从“一种生产”理论到“三种生产”理论的转变过程。在建国后相当长时期里,政治经济学研究重生产而轻消费、重生产资料生产而轻消费资料生产,强调人是生产者而忽视人是消费者,即只承认物质资料的生产。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但因长期忽视对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使本已存在的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日益严重。人们从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寻找答案,发现大量自然再生产或环境再生产的论述,且与物质资料再生产、人口再生产有机相联。以此为基础,逐步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三种生产”理论。

“两种生产”的原理是马克思主义人口经济理论的基石。首先,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经济生活的基础,在人类所从事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等经济活动中,物质资料的生产占有首要的地位。只有首先生产出物质资料,才有可能进行分配、交换和消费。其次,人类自身的生产也是任何一个社会人口过程的基础。不管人类社会发展处于哪个阶段,只有有了人类自身的生产,即人类“种的繁衍”,然后才能谈得上人口的变动。人口的自然变动、机械变动和社会变动,无不以人类自身的生产为前提。人类自身的生产是任何一个社会中人口现象和人口过程得以发生和发展的基础和出发点。所以,两种生产的关系实际上是经济发展和人口变动的关系。在人类历史发展的各个阶段上,两种生产之间的内在联系是经济和人口之间的内在联系的基础。两种生产之间的矛盾运动,它们之间关系的失调和协调,是经济发展和人口发展之间的矛盾运动,经济和人口相互关系失调和协调的根源。要研究任何一个社会、国家、地区的经济和人口的关系,首先就必须考察这个社会、国家、地区的两种生产的关系。返回目录2、经济与人口辩证关系原理:◎经济对人口的决定作用:首先,表现在马克思关于不同生产方式有不同的人口规律的著名论点。马克思认为,人口的运动、发展、变化是由经济发展决定的,是由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决定的。有什么样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就会有什么样的人口规律,而不是相反。其次,表现在经济是决定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变化的主要因素,是决定人口自然变动的主要因素。马克思认为,人口的绝对增长率,从而过剩人口率也会随生产条件发生变化。不同的社会生产方式,有不同的人口增长规律和过剩人口增长规律。马克思还论证了贫困往往会促使人口增长,在资本主义生产中贫困会产生人口,不仅出生和死亡的数量,而且家庭人口的绝对量都同工资的水平,即各类工人所支配的生活资料量成反比。

第三,表现在经济决定人口的社会构成,决定人口的各种社会规定性,如阶级、职业或部门的规定性等。人口是一个具有许多规定和关系的丰富的总体,且这个总体中丰富的规定性都是由经济决定。只有通过对各种经济范畴的具体分析,才能认清人口的各种社会规定性,才能使人口不是一个混沌的关于整体的表象。第四,表现在经济决定人口生产和再生产的基本单位——家庭。人口的生育和增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