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_第1页
第八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_第2页
第八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_第3页
第八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_第4页
第八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八章建设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经济教学目的(1)认识中国为什么选择市场经济体制?什么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正确认识我国现行的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

(3)正确认识公有制和非公有制经济、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关系.(4)怎样做到使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

本章的内容第一节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第二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第三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第四节推动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第一节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本节的提纲一、中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选择过程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形成与发展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

计划(经济)

--看得见的手资源配置两种方式市场(经济)

--看不见的手一、中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选择过程计划经济计划经济或计划经济体制,指的是对生产过程、资源分配以及产品消费事先进行计划的经济体制。由于几乎所有计划经济体制都依赖于指令性计划,因此计划经济也被称为指令性经济。在计划经济体制里,平时所说的三个基本经济问题即生产什么、怎样生产和为谁生产,由政府决定,不受市场影响。市场经济市场经济就是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的商品经济。它是一种经济体系,在这种体系下产品和服务的生产、销售完全由自由市场的价格机制所引导,而不是像计划经济由国家引导。在市场经济里并没有一个中央协调的体制来指引其运作,市场将会透过产品和服务的供给和需求产生复杂的相互作用,进而达成自我组织的效果。--1776年亚当.斯密《国富论》每个人都在力图用他的资本,来使其生产品能得到最大的价值。一般地说,他并不企图增进公共福利,也不知道他所增进的公共福利为多少。他所追求的仅仅是他个人的安乐,仅仅是他个人的利益。在这样做时,有一只看不见的手,在他追逐自己利益的同时,引导他促进了社会利益。市场经济计划手段和市场手段比较特点计划经济的特点是自觉性、事前性、宏观性。市场经济的特点是自发性、事后性、微观性。计划手段和市场手段的比较优点计划经济的长处主要体现在宏观调控方面:第一,短期内集中有限的资源进行重点建设;第二,在经济总量、重大经济结构方面进行宏观统筹规划;第三,收入分配调节的有效性;第四,促进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市场经济的长处主要体现在微观领域:第一,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第二,促进技术进步和管理水平的提高。计划手段和市场手段的比较缺点计划经济的缺陷主要体现在微观领域:第一,计划容易脱离实际、造成巨大浪费;第二,经济主体易产生动力不足和效率低下等。市场经济的弱点主要在宏观领域:第一,容易产生盲目性、滞后性;第二,容易出现“市场失灵”:即市场不能自发解决宏观经济的平衡问题、经济的外部性问题、公共物品的提供问题、垄断以及收入差别过大的问题。中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选择过程我国在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之后,逐步建立起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从客观条件看,当时我国的生产力水平十分低下,国民经济实力十分薄弱,现代工业很少。在这样的基础上建立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有利于迅速、高效地集中全国的经济力量,为大规模经济建设、为实现工业化创造各种条件;同时,在经济结构简单、科技水平不高、社会利益关系相对单纯的情况下,计划经济体制也能够比较顺利地运行;借鉴苏联的经验。从主观条件来说,当时在理论上普遍把计划经济看作是社会主义区别于资本主义的重要特征。计划经济的选择依据

20世纪50年代,在我国整个国民经济实力非常弱小的条件下,通过计划经济,我们快速地展开了工业化建设,成功地进行了156个重大项目的建设,并在此基础上初步建立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对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计划经济的历史作用(1)政企职责不分,条块分割,国家对企业统得过多过死。(2)忽视商品生产、价值规律和市场的作用。(3)分配中平均主义严重。(4)经济形式和经营方式也比较单一,造成企业缺乏自主权,两个“大锅饭”抑制了企业和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问题与弊端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积极探索:毛泽东: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兼顾国家、生产单位、生产者三者利益重视商品生产,利用价值规律等陈云:“三个主体,三个补充”:国家经济和集体经济——个体经济计划生产——自由生产国家市场——自由市场但由于当时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被看做是区别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社会制度的基本特征,加上后期文化大革命的左的错误,阻碍了这条探索道路。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形成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形成和发展第一节中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探索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我国进入了改革开放的新时期。由此全面展开的经济体制改革,涉及到的一个最主要的内容就是如何认识和解决好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关系问题。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形成与发展1979年

1979年,邓小平指出:“说市场经济只存在于资本主义社会,只有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这肯定是不正确的。”“市场经济,在封建社会时期就有了萌芽。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1981年

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历史问题》中,提出了“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方针。1984年

1984年,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了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论断,明确肯定了商品经济的充分发展是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不可逾越的阶段,是实现我国经济现代化的必要条件。1985年

1985年,邓小平又指出:“社会主义和市场之间不存在根本矛盾。问题是用什么方法才能更有力地发展社会生产力。我们过去一直搞计划经济,但多年的实践证明,在某种意义上说,只搞计划经济会束缚生产力的发展。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就更能解放生产力,加速经济发展。”1987年

1987年,邓小平在党的十三大召开之前说过,“为什么一谈市场就说是资本主义,只有计划才是社会主义呢?计划和市场都是方法嘛。只要对生产力有好处,就可以利用。它为社会主义服务,就是社会主义的;为资本主义服务,就是资本主义的。”1992年

1992年初,邓小平在著名的南方谈话中把这一问题讲得更加简明和更加深刻。“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党的十四大正式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确定下来,并在此基础上较系统地阐述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1993年

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在总结十四大以来改革开放实践经验的基础上,阐明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指出了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具体途径和方法,从而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逐步达到成熟。

十五大进一步确认,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就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十六大重申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十七大提出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健全市场体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形成与发展选择市场经济的必然性选择市场经济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需要。

改革实践发展的必然结果

发展开放型经济的需要。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市场经济的结合。由这一结合而形成的市场经济体制,一方面必然体现社会主义的制度特征,另一方面,它又具有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一)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共性)(157)

资源配置方式——以市场为基础性配置手段微观层面看——企业都是独立的市场主体和法人实体

从经济活动看——市场经济规律起着支配性作用

从宏观层面看——政府的宏观调控主要是经济手段从经济运行看——法治起着基本的保障作用(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制度特征(特性)(157)1、社会主义市场经体制的度特征

(1)所有制结构上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标准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在公有制为主体的前提下,公有制企业和其他企业在市场经济中平等竞争、共同发展,国有经济在市场运行中发挥主导作用。(2)在分配制度上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既鼓励先进,促进效率,合理拉开收入差距,又防止两极分化,注重社会公平,逐步实现共同富裕。(3)在宏观调控上把实现最广大劳动人民的利益作为出发点和归宿。坚持把人民的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结合起来,更好地发挥计划和市场两种手段的长处,把市场调节与宏观调控结合起来。(二)特性(157)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框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总体框架是以现代企业制度为支点的。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首先要有健全的市场活动主体。在多种社会主义市场主体中,最基本、最重要的主体就是企业,要使企业成为健全的市场主体,必须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现代企业制度完善的市场体系

健全的宏观调控

完善的社会保障

地位特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体制框架①产权清晰现代企业制度完善的市场体系

健全的宏观调控

完善的社会保障

地位特征②权责明确③政企分开④管理科学企业的投资主体按照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原则,理顺产权关系。企业受托对企业所经营管理的实物资产行使占有、使用和处分的权利。

是指明确出资者和企业的权利和责任。

政府不再直接干预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企业按照市场需求组织生产经营。是指企业建立科学有效的内部管理制度。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体制框架完善的市场体系,是指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完善的市场体系是市场发挥资源配置功能的基本条件。

现代企业制度完善的市场体系

健全的宏观调控

完善的社会保障

地位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体制框架现代企业制度完善的市场体系

健全的宏观调控

完善的社会保障

一是要大力培育生产要素市场,包括劳动力市场、生产要素市场、资本市场、技术市场、房地产市场等。二是发展市场中介机构。包括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公正和仲裁机构、计量和质量人证机构、资产和资信评估机构、信息系咨询机构、行业协会和商会。三是完善市场秩序规则,加强市场管理。

地位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体制框架宏观调控指国家运用经济政策和法规对国民经济的总量和结果的调控。宏观调控体系包括宏观调控的目标、手段、政策等。现代企业制度完善的市场体系

健全的宏观调控

完善的社会保障

概念目标手段政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体制框架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是,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在我国,主要从三个方面发挥巨大的威力。一是财税、金融、投资等方面改革不断深入。二是政府机构改革和政府职能转变迈出新的坚实步伐。三是个人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力度明显加大。现代企业制度完善的市场体系

健全的宏观调控

完善的社会保障

概念目标手段政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体制框架①经济手段—经济计划(战略目标,总量,预测,重点建设)、经济杠杆(价格,工资,利率,汇率,税收,信贷等);②法律手段—政府运用经济法规调整经济;③行政手段—行政命令、行政制度、行政规章和条例,权威性、垂直性、无偿性、强制性。现代企业制度完善的市场体系

健全的宏观调控

完善的社会保障

概念目标手段政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体制框架①财政政策:扩张性财政政策—刺激需求;紧缩性财政政策—抑制需求;②货币政策:扩张性货币政策—刺激需求;紧缩性货币政策—抑制需求;③产业政策:产业结构政策、产业组织政策、产业布局政策。现代企业制度完善的市场体系

健全的宏观调控

完善的社会保障

概念目标手段政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体制框架社会保障制度,是国家或社会对于失去劳动力或没有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人给予以帮助的制度,也是以社会力量保证全社会成员至少都能达到最低生活水平而形成的一种分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被誉为现代社会的“安全网”、“减震器”。现代企业制度完善的市场体系

健全的宏观调控

完善的社会保障

地位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体制框架现状:社会保障覆盖不广、实施范围窄、国家和企业包揽过多、个人的权利和义务相脱节、管理服务的社会化程度低等。目标:逐步建立以养老、就业、医疗保险为重点,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福利、优抚安置和社会互助、个人储蓄积累保障相结合的多层次社会保障制度。现代企业制度完善的市场体系

健全的宏观调控

完善的社会保障

地位完善第二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本节提纲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二、坚持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

三、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改革开放前,认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只能由社会主义性质的公有制经济构成,即使允许非公有制经济存在和一定的发展,也只是暂时的权宜之计。党的十二大(1982)已经开始肯定“劳动者的个体经济是公有制经济必要的补充”。党的十三大把私营经济、中外合资合作经济、外商独资经济同个体经济一起作为公有制经济必要的和有益的补充。党的十四大进一步强调,多种经济成分长期共同发展,不是权宜之计,而是一项长期的方针。党的十五大,第一次明确提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概念提出基本经济制度问题,实质上就是所有制问题。

原因:

之所以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没有正确的认识,根本原因在于我们长期以来只是抽象地从社会主义一般原理出发,而没有切实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和生产力发展水平出发,思考所有制结构问题。基本依据(p159)第一,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区别于资本主义的本质特征,是劳动人民当家作主的经济基础,也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客观要求,是坚持社会主义性质、社会主义道路、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的保证。第二,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还不发达,发展还不平衡,需要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以适应生产力的要求。第三,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标准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为发展社会主义服务。二、坚持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公有制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支柱和国家进行宏观调控的主要物质基础,是社会主义经济性质的根本体现。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对于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具有关键性的作用。必要性实质/体现形式二、坚持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社会主义公有制作为一种生产关系的理论范畴,其实质和核心是全体或部分社会成员共同占有生产资料,实现了人们在生产资料面前的平等。就全国而言,要坚持公有资产在全社会总资产中占绝对优势,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的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但在个别地区、个别部门可以有差别。公有资产占优势,既要有量的优势,更要注重质的提高。必要性实质/体现形式必要性实质/体现形式二、坚持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国有经济集体经济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公有制

的形式国有经济社会主义国家代表全体人民统一占有和支配生产资料的一种公有制形式,即全民所有制经济。含义包括国有经济需要控制的行业和领域:涉及国家安全的行业、自然垄断的行业、提供重要公共产品和服务的行业、支柱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中的重要骨干企业。我国目前的全民所有制财产包括全国的矿藏、河流、国有森林、草原、荒地、滩涂和其它自然资源,大部分的邮电、银行、铁路、公路、机场,以及国有的工厂、农场、商店等等。

集体经济生产资料归部分劳动群众共同所有的一种公有制形式。含义地位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农业、手工业、商业、服务业中广泛存在,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混合所有制中的国有和集体成份各种经济成分相互融合而成的一种经济形式。特征含义其中国有经济成分和集体经济成分是重要组成部分。

包括社会主义劳动者合作经济,劳动者自愿联合起来,共同投资入股,共同劳动和经营,按股分红的合作经济组织,即股份合作制;企业联合体或企业集团,包括国有制企业之间、集体所有制企业之间、国有制企业与集体所有制企业之间,以及公有制企业与非公有制企业之间的联合;由公有制经济控股的股份制经济组织,包括股份有限公司和有限责任公司。注:公有制与公有制的实现形式不能混为一谈公有制和公有制实现形式之间是内容和形式的关系。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可以多样化。经过多年的实践探索,我们在公有制的实现形式问题上逐渐取得了一致的认识,并在实践中创造出了公有制的多种实现形式。如股份有限公司、有限责任公司、经营承包、租赁经营和股份合作制等。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的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

补充:怎样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第一,公有资产占优势,既要有量的优势,更要注重质的提高第二,在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国有经济必须占支配地位第三,在其他领域,可以通过资产重组和结构调整,以加强重点,提高国有资产的整体质量。使股份制成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形式特征必要性三、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个体经济私营经济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非公有制成分非公有制

的形式地位主要特征:(1)企业生产资料归私人支配,生产经营由私人进行管理和决策;(2)除个体经济外,一般都以雇佣劳动为基础;(3)依法纳税后,企业的经营成果归企业自主支配。

包括特征必要性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地位

包括特征必要性(163)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地位1、根本上说是由它们在发展社会生产力中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决定的。

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对于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促进经济增长、扩大就业、活跃市场和满足人们多样化的需要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2、因为它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加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主要表现在:

主要表现在:

第一,市场经济要求市场主体多元化,非公有制经济的存在和发展,提供了多种市场经济主体,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供了不可缺少的条件。第二,通过竞争,促进作为主体的公有制经济,特别是国有经济加速市场化改革,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增强市场竞争力。第三,外资企业的进入会带来资金、技术、管理经验、经营方式等,为我国公有制经济特别是国有经济的体制创新提供借鉴。第四,允许其它经济成分存在和发展,能充分利用各种自然资源,增加社会产品,满足人民多种多样的物质和文化需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特征必要性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地位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政策措施

①清理和修订限制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消除体制性障碍。

②放宽市场准入,允许非公有资本进入法律法规未禁入的基础设施、公用事业及其他行业和领域。

③非公有制企业在投融资、税收、土地使用和对外贸易等方面,与其他企业享受同等待遇。

④支持非公有制中小企业的发展,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做强做大。

⑤非公有制企业要依法经营,照章纳税,保障职工合法权益。

公有制经济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不会改变社会主义经济的性质:(1)占主体地位的公有制经济对社会经济起着支配和决定作用。(2)社会主义的国家机器确保国民经济沿着社会主义道路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非公有制经济积极推动各种所有制经济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是坚持和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一项基本原则。

第三节社会主义

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本节提纲一、坚持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

二、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三、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一、坚持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凡是有劳动能力的人都应尽自己的能力为社会劳动,社会以劳动作为尺度,按照劳动者提供的劳动数量和质量分配个人消费品,等量劳动领取等量报酬,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不劳动者不得食。概念必然性特点(1)所有制基础:公有制的存在排除了依靠占有生产资料无偿占有他人劳动成果的经济基础。(2)物质条件: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了只能实行按劳分配,而不能实行按需分配。(3)直接依据:社会分工仍然存在,劳动仍然是谋生的手段,在这种条件下,只有实行按劳分配,才能调动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促使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

概念必然性(165)特点一、坚持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公有制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是实行按劳分配的决定因素。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

在全社会范围内,按劳分配在所有的分配方式中所占的比重最大。

在公有制企业劳动者的收入中,按劳分配占有较大比重。

公有制企业劳动的收入量,是其他所有制形式下的劳动者以及非生产部门的劳动者获取收入的参照标准。一、坚持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按劳分配是主体,不是惟一;等量劳动领取等量报酬的原则,还不可能在全社会范围内按统一标准实现;不能以每个劳动者的劳动时间为尺度,须以商品交换实现的价值量所曲折反映的劳动量为尺度;通过商品货币形式来表现。概念必然性特点意义一、坚持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只有坚持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才能体现公有制的主体地位的最终实现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社会主义性质;才能保证人们相互之间在平等的经济关系基础上建立和谐的经济利益关系;才能保证向共同富裕这一目标前进。(166)概念必然性特点意义二、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按劳分配以外的多种分配方式,实质就是按生产要素分配。生产要素是指进行社会生产经营活动所必须具备的各种因素和条件。概念理论发展必然性方式物质要素资本、厂房、设备、原材料等生产要素非物质要素劳动力技术信息管理按生产要素分配十二大及以前基本上强调坚持单一的按劳分配制度。十三大依据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提出“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形式并存”。十四大延续了十三大的提法,但回避了非劳动要素参与分配的问题。十五大把“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确定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但并未明确按什么要素进行分配。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了“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概念理论发展必然性方式按生产要素分配要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必须发展资本、技术、劳动力、土地等生产要素市场,这就不可避免地要允许生产要素参与分配,使生产要素的投入者取得相应的收入;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促进经济的发展。概念理论发展必然性方式按生产要素分配(1)劳动作为生产要素参与分配。以劳动作为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主要是个体劳动者和被雇于非公有制经济的雇佣劳动者。(2)按劳动以外的生产要素所有者参与分配。利润;利息;租金等。(3)管理和知识产权类的生产要素。如科技发明、创造、信息、专利等。概念理论发展必然性方式(166)三、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第一,正确认识先富和后富的关系第二,注重社会公平,防止两级分化。第三,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一是要加快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规范个人收入分配秩序,强化对分配结果的监管,努力缓解行业、地区和社会成员间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趋势。二是更加注重社会公平,特别要关注就学、就业机会和分配过程的公平。三是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逐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有效调节过高收入。四是严格执行最低工资制度,逐步提高最低工资标准。五是控制和调节垄断性行业的收入,建立健全个人收入申报制,强化个人所得税征管。坚决取缔各种非法收入。

收入差距的扩大与收入分配的调节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福利优抚安置社会互助商业保险与慈善事业我国初步形成的社会保障体系框架:职工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失业保险制度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存在的问题:社会保障覆盖范围窄制度不健全管理基础薄弱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扩大城镇基本养老保险覆盖范围,逐步提高社会统筹层次,增强统筹调剂的能力。建立失业保险与促进就业联动机制,完善失业保险制度。扩大基本医疗保险覆盖范围,健全多层次的医疗保障体系。完善和落实工伤保险政策和标准,建立健全生育保险制度。认真解决进城务工人员社会保障问题。规范社会保险基金征缴和监管,加强社会保障服务管理能力建设。完善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逐步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鼓励开展社会慈善、社会捐赠、群众互助等社会扶助活动,支持志愿服务活动并实现制度化。第四节推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本节的提纲一、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二、实施科教兴国、可持续发展和人才强国战略三、推进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四、统筹区域发展

五、积极扩大就业

“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

--十六大概念特点内容新型工业化途径特点内容意义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发达国家是从工业化走向信息化的)以科技进步为动力,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的工业化。同可持续发展战略相结合。发挥我国人力资源优势的工业化。新型工业化途径概念特点内容意义科技含量高—要充分发挥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作用;经济效益好—要实现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到集约的转变;资源消耗低—考虑我国人均资源相对短缺的实际,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环境污染少—高度重视生态环境;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从我国人口多劳动力资源丰富的实际出发。新型工业化途径概念特点内容意义当代工业化与产业结构的变化资本主义国家的科学技术和经济发展水平有较大幅度的提高。战后以原子能和电子技术为主要标志的新科技革命,推动核能、半导体、合成化学、航空航天等行业的诞生和发展,促使西方发达国家的产业结构发生重大变化:第一产业即农业在经济中所占比重大大下降,已不到3%。第二产业即制造业所占比重有升有降,大多保持在30%-40%之间。第三产业即服务业的比重则迅速提高到60%以上,美国则高达72%。20世纪80年代以后,科技革命掀起新的高潮,微电子技术、信息技术、生物工程、宇航技术、激光技术、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日新月异,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产业飞速发展,有人甚至把信息产业界定为第四产业。新型工业化从世界经济发展新阶段特征和我国国情出发,对工业化要求作了全面的阐述,基本拓宽和丰富了适合中国国情的工业化道路。新型工业化道路,克服了传统工业化的弊端,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新型工业化道路,可以实现跨越式发展。新型工业化途径概念特点内容意义“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必须发挥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的重要作用,注重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改善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

处理好两个重要关系:一是处理好高新技术产业与基础产业和传统产业的关系。二是要处理好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的关系。

途径概念特点内容意义新型工业化科教兴国战略科技教育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加快科学技术创新和跨越教育的重要地位优先发展教育加快科学技术创新和跨越第一,大力推进自主创新。加强基础研究、前沿技术研究和社会公益性技术研究,在信息、生命、空间、海洋、纳米及新材料等领域超前部署,集中优势力量,加大投入力度,力争取得重要突破。

第二,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

第三,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

第四,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

第五,深化科技体制改革。

教育的重要地位科教兴国的基础是教育,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但要发展科学技术,有赖于全民族科学文化水平的提高,劳动者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着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进程(我国劳动者的受教育程度)发展科学技术,不抓教育不行,抓科技必须同时抓教育,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是一项关系到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事业,居于经济建设的首要战略位置。优先发展教育也是世界发达国家的发展经验。

优先发展教育第一,普及和巩固义务教育。

第二,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第三,提高高等教育质量。

第四,加大教育投入。

第五,深化教育体制改革。

可持续发展战略内涵措施可持续发展,是指满足当前需要而又不削弱子孙后代满足其需要之能力的发展,而且绝不包含侵犯国家主权的含义。一是持续发展,重视协调的原则。

二是科教兴国,不断创新的原则。

三是政府调控,市场调节的原则。

四是积极参与,广泛合作的原则。

五是重点突破,全面推进的原则。原则1989年第15届联合国环境署理事会,《关于可持续的发展的声明》提出。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得到全球范围的共识。下页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要采取措施

一是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必须坚持计划生育、保护环境和保护资源的基本国策;二是坚持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生态建设相统一,既要讲求经济效益,也要重视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三坚持资源开发与节约并举,把节约放在首位,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四是坚持统筹规划,加大投入,标本兼治,突出重点,有步骤地进行环境治理和建设;五是坚持依靠科技进步推进环境保护和治理,推进资源开发与节约,依法严格保护环境与生态;六是坚持深化改革,创新机制,实行政府调控与市场机制相结合,从体制和机制上促进可持续发展。七是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在经济建设中充分利用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环境污染。人才强国战略高素质人才队伍人才创新机制党政人才企业家技术人才技能人才农村人才海外人才市场配置人事制度考评体系职称改革公务员法人才投入新农村建设现代农业--产业支撑农民增收--经济基础

基础设施—物质基础社会事业—新型农民农村改革—体制保障民主政治—治理机制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

两个大局协调意义如何统筹

1988年9月,在听取关于价格和工资改革方案的汇报时,邓小平指出:“沿海地区要加快对外开放,使这个拥有两亿人口的广大地带较快地先发展起来,从而带动内地更好地发展,这是一个事关大局的问题。内地要顾全这个大局。反过来,发展到一定的时候,又要求沿海拿出更多力量来帮助内地发展,这也是个大局。那时沿海也要服从这个大局。”(《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277页)。这是邓小平明确提出“两个大局”的思想。

我国幅员辽阔,地区发展很不平衡。改革开放以来,各地区都有很大发展,但地区发展的差距也在不断扩大。逐步扭转地区差距扩大的趋势,促进地区协调发展,不仅是重大的经济问题,也是重大的政治问题,不仅关系现代化建设的全局,也关系社会稳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

统筹区域发展

两个大局协调意义如何统筹统筹区域发展

两个大局协调意义如何统筹如何统筹发展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健全区域协调互动机制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

资源节约型社会,是指以能源资源高效率利用的方式进行生产、以节约方式进行消费为各位根本特征的社会。环境友好型社会,使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社会,通过人与自然的和谐来促进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它是一种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目标,以环境承载能力为基础,以遵循自然规律为核心,以绿色科技为动力,坚持保护有限、开发有序,合理进行功能区划分,倡导环境文化和生态文明,追求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的社会体系。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就业是民生之本,是人民改善生活的基本前提和基本途径。中国有近13亿人口,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在中国,解决就业问题任务繁重、艰巨、紧迫。

扩大就业

就业意义基本情况扩大就业第一,劳动力供求总量矛盾和就业结构性矛盾同时并存。第二,城镇就业压力加大和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领域转移速度加快同时出现。第三,新成长劳动力就业和失业人员再就业问题相互交织。

就业矛盾人口与劳动力就业总量就业结构失业率我国就业的基本状况2003年,中国总人口达到12.92亿(不包括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全国16岁以上人口为99889万人,其中城镇42375万人,农村57514万人;经济活动人口76075万人,劳动力参与率为76.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