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人教版第三单元7记念刘和珍君 全国获奖_第1页
高中语文人教版第三单元7记念刘和珍君 全国获奖_第2页
高中语文人教版第三单元7记念刘和珍君 全国获奖_第3页
高中语文人教版第三单元7记念刘和珍君 全国获奖_第4页
高中语文人教版第三单元7记念刘和珍君 全国获奖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记念刘和珍君》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掌握重要的文学知识和语言知识。2.学习本文通过典型事件塑造人物及运用多种表现手法刻画人物的写作方法。【过程与方法】1.仔细品味写人记事的语言,把握关键语句的深刻含义。2.揣摩人物的个性言行,分析作者在叙事中表现的思想感情。【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把握文章的感情脉络,通过领会文中爱憎分明的思想感情,增强自己明辨是非的能力,领悟时代精神和人生意义。重点难点【重点】1.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2.学习本文表达手法的运用。【难点】理解关键文句的含义。课时安排2课时互动设计第1课时(一)导入新课

走近文本1.导语设计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有一人被誉为“民族魂”。他时刻以深沉的情怀、睿智的目光关注着我们民族的生存状态和精神世界。在他逝世之时,举国哀悼,举世震惊。一友人送对联以示悼念:

译书尚未成功,惊闻殒星,中国何人领呐喊;先生已经作古,痛忆旧雨,文坛从此感彷徨。这位呐喊者便是鲁迅。今天我们来学习《记念刘和珍君》,看一看鲁迅是怎样为革命、为正义、为青年呐喊的。揭示课文并板书课题,明确本课的课时目标:⑴掌握重要的文学知识和语言知识。⑵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⑶理清文章的结构,概括中心思想。2.资料积累(1)走近作者鲁迅(—),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出身于破落封建家庭。青年时代受进化论、尼采超人哲学和托尔斯泰博爱思想的影响。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的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将。1918年到1926年间,陆续创作出版了小说集《呐喊》、《彷徨》、论文集《坟》、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等专集。其中,1921年12月发表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不朽杰作。1936年10月19日因肺结核病逝于上海,上海民众上万名自发举行公祭、送葬,葬于虹桥万国公墓。(2)追溯背景1826年3月18日,段祺瑞执政府制造屠杀爱国人民的“三·一八”惨案(详见课文注释①)。在这一惨案中,北京女子师范大学英文系学生、学生自治会主席刘和珍遇难了!刘和珍是鲁迅先生的学生,是位爱国的热血青年,她的牺牲给鲁迅先生带来了莫大的悲哀,而当时的反动文人还在一些刊物上发表文章对爱国青年进行污蔑、中伤,致使鲁迅先生悲愤之极,同年四月,写下了这篇纪念文章。3.字词积累(1)正字音洗涤(dí)

攒(cuán)射

尸骸(hái)

喋(dié)血

徘徊(páihuái)菲薄(fěibó)

桀骜(jiéào)

噩(è)耗

屠戮(lù)

浸渍

(zì)

绯(fēi)红

和蔼(ǎi)

长歌当(dàng)哭

殒(yǔn)身不恤(xù)

肆无忌惮(dàn)(2)辨字形cǎn(惨)淡

chà(诧)异

和ǎi(蔼)凶cán(残)

叱zhà(咤)风云

暮ǎi(霭)

编jí(辑)

dié(喋)血

通jí(缉)

间dié(谍)

开门yī(揖)盗

通dié(牒)

dié(碟)片(3)释词语正告:严正地告诉。桀骜:形容性情倔强。骜,不顺从。黯然:忧伤的样子。黯,阴暗。噩耗:指亲近或敬爱的人死亡的消息。无端:没有来由,无缘无故。广有羽翼:到处都有帮凶。羽翼,指帮凶。殒身不恤:牺牲生命也不顾惜。殒,死亡。恤,顾虑。(4)辨词义暴发:突然猛烈的发生或以不正当的手段发财。如山洪、流行病、雪崩。爆发:本义是弹药爆炸。由于爆炸而突发或发生重大事变。如战争、火山、大笑。例句:(1)我国西南地区今年多次暴发泥石流。(2)十年后,战争再次爆发。

迟疑:拿不定主意。迟疑:从时间角度说,在应该拿定主意的时候拿不定主意。踌躇:着重指行动,是在具体行动上拿不定主意。多用于书面语体。例句:(1)燃油税改革果断胜过迟疑。

(2)曹操欲立后嗣,踌躇不定。

竟然:出乎意料或超出常理、常情。竟然:用于主语后面,动词谓语前面。居然:有时语气较重,可用于主语前面,“竟然”一般不这样用。例句:(1)真没想到他竟然敢当面撒谎。(2)这么重的担子,他居然挑着走了二十里。

依旧:有时着重指照旧,事情经过变化,仍旧恢复原状;有时着重指继续保持不变。书面和口语中都常用。依然:多指“仍然”,继续保持不变。多用于书面语体。常说“依然故我”、“风景依然”。例句:(1)别人都走了,他依旧坐在那里看书。(2)王志回到家乡,发现那里风景依然。(二)阅读文本

整体感知1.诵读文本

初步感知【问题投放】听录音,学生思考:课文7小节中哪几小节各写了什么?给课文每一部分拟一个小标题。【学生活动】找男女生各一人上前板书,其他学生写在练习本上。【教师点拨】注意言简意赅。(句子要完整,最好是动宾结构。)

【整合答案】明确:(1)写作缘起,纪念死者。(2)写作必要,唤醒庸人。(3)追述生平事迹。(4)明确遇害事实。(5)详写遇难经过。(6)总结经验教训。(7)揭示惨案意义。2.自读梳理

理清结构【问题投放】全文7小节可分为几个部分?各有什么作用?是按照怎样的顺序写的?【学生活动】讨论交流后展示。【教师点拨】结合作者的感情线索,领会作者的谋篇布局。

【整合答案】全文共分三部分。第一大部分(1-2)两次强调“必要”,突出了写作动机,旗帜鲜明地表达了作者的爱憎。这部分是按照由爱到憎的逻辑顺序安排思路的。第二大部分(3、4、5)叙述生平及遇难经过

,是纪念的主体,作者是按照时间顺序写的。第三大部分(6、7)先否定了徒手请愿的做法,然后用“然而”将笔锋一转,肯定了这次死难的意义,鼓励“真的猛士”奋然而前行。可见是按照由否定到肯定的逻辑顺序布局思路的。多媒体展示全文结构:记

一(1~2):介绍写作缘起和目的

(写作缘由)(逻辑顺序:爱憎)刘

二(3~5):叙述生平及遇难经过

(纪念主体)(时间顺序:先后)珍

三(6~7):总结经验,指明意义。

(教训意义)(逻辑顺序:否肯)3.归纳要点

概括中心【问题投放】根据文章的思路和结构,概括文章的中心。【学生活动】整合归纳。【教师点拨】结合作者写作的缘由及教训意义。

【整合答案】引导学生回顾全文,并概括文章的中心思想:本文通过对刘和珍的沉痛悼念,深刻地揭露反动军阀政府的残虐凶险、走狗文人的下劣无耻,热烈颂扬爱国青年临难从容的勇毅精神,激励革命者更加奋然前行。(三)课内小结

强化重点

本节课通过了解作者作品,感知了文章的内容,理清了全文的结构,揭示了文章的中心。化繁琐为简约,为下节课进一步鉴赏关键文段打下了基础。(四)课堂实践

检验效果1.填入划线处恰当的一组是(

)而此后几个所谓学者文人的阴险的论调,尤使我觉得________。我已经出离________了。我将深味这非人间的浓黑的________;以我的最大________显示于非人间,使他们快意了我的________。A.悲哀愤恨悲凉痛苦苦痛

B.悲愤愤恨悲痛哀痛痛苦C.悲哀愤怒悲凉哀痛苦痛

D.悲愤愤怒悲痛痛苦痛苦2.全是多音字的一组是(

)A.恶

B.行

C.概

D.攒

3.为下列各句写出相应的成语。A.到处都是帮凶。(

)B.为了正义事业牺牲生命也毫不顾惜。(

)C.愤怒到了极点,甚至超出愤怒的程度。(

)D.用引吭高歌或写诗文来代替哭泣,抒发胸中的悲愤。(

)【参考答案】1.C【解析】对照原文,根据语境选择词语。【参考答案】2.A【解析】

(B“寥”“痕”“闲”,C“概”“慨”“驶”,D“竟”“锋”都不是多音字。)【参考答案】3.A.广有羽翼

B.殒身不恤

C.出离愤怒

D.长歌当哭【解析】充分理解课文词语。(五)课下练习

复习巩固

1、复习巩固课堂梳理的基础知识。

2、熟读课文。第2课时

(一)

温故入新

巧妙过渡1.检查巩固检查上节课的词语积累。2.回顾导入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从整体上把握了课文,但重点语段的研讨还未开始。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的文章我们嚼得动吗?明确本课的课时目标:(1)理解关键文句的含义。(2)学习本文通过典型事件塑造人物及运用多种表现手法刻画人物的写作方法。(3)通过领会文中爱憎分明的思想感情,领悟时代精神和人生意义。(二)析段品句

难点突破1.精段分析:【问题投放】理解和把握第四节的重要语段的含义。①但我对于这些传说,竟至于颇为怀疑。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然而我还不料,也不信竟会下劣凶残到这地步。况且始终微笑着的和蔼的刘和珍君,更何至于无端在府门前喋血呢?②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

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学生活动】反复诵读,仔细品味。【教师点拨】抓住作者悲愤的感情线索。

【整合答案】①作者连用几个虚词,意在表明他对自己当时的“怀疑”后悔。也就是说,尽管自己发挥出最大的想象力,也想象不出执政府会屠杀刘和珍等徒手请愿的爱国学生。这是对某些“中国人”下劣凶残本质的控诉。②作者先指出现状:执政府的枪弹镇压(残酷屠杀)、流言家的阴险(无耻诬陷)和国民的沉默(劣根性)。反革命的两手表现得无以复加,这也是中国历史上反动统治者惯用的伎俩。屠刀加钳口术,致使老百姓敢怒不敢言,默无声息,衰弱不振。最后一句用选择关系,看似客观,实则号召人们在沉默中爆发。鲁迅《革命时代的文学》:“有些民族因为叫苦无用,连苦也不叫了,他们便成为沉默的民族,渐渐更加衰颓下去…至于富于反抗性的民族,因为叫苦无用,他便觉悟起来,由哀音而变为怒吼。”

2.典句鉴赏:【问题投放】熟读第2节,揣摩下列句子的含义:①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②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学生活动】学生讨论分析后回答。【教师点拨】①说的是记念死难者应取的态度,也是生活在黑暗世界的奋斗者理想的人格。②作者痛定思痛,要揭露段段祺瑞执政府的罪行。【整合答案】①“淋漓的鲜血”是指“四十多个青年的血”,从“艰于呼吸视听”到“敢于直面”“敢于正视”,是思想感情的一次提升。悲愤欲写不能,还是“艰于呼吸视听”几乎被悲愤压倒。而“阴险的论调,尤使我觉得悲哀”,愤懑达于极点。“出离愤怒”,便是一个飞跃。“出离愤怒”之后呢?做真的猛士!“我将深味这非人间的浓黑的悲凉;以我的最大哀痛显示于非人间,使它们快意于我的苦痛”,就是“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所以,“猛士”性格正是鲁迅对自己提出的要求。“真的猛士”,又是立在庸人面前的一面镜子。鲁迅是要人们不做庸人,而做真的猛士。他们当然要为国家和民族的前途、人民的悲惨命运而哀痛,但是为改变惨淡的人生,创造幸福的人生,他们本身也是幸福者。也就是说,不但不感到悲哀,反而感到幸福。这是对烈士热情讴歌,为了他们的伟大崇高!②作者有必要写一点东西,悲痛地悼念烈士。揭示真相,让人们清醒地认识现实,提醒人们,也提醒自己,不要忘记烈士的鲜血。同时,要总结经验教训,以便更好地投身革命斗争。(三)挖掘内涵

提升人格【问题投放】在把握文义和领会作者思想感情的基础上,进一步思考作者写作的时代精神和人生意义。【学生活动】找出文中相关的语段。【教师点拨】体会作者的表达目的。

【整合答案】(1)通过追述烈士事迹,赞颂三个女子的崇高伟大,也反衬出杀人者的野蛮,控诉反对派的暴行,讽刺中外反对派的卑劣凶残。作者赞颂女子的爱国行动,她们在危难时互相救助,沉勇友爱,其精神之伟大确实令人惊心动魄!值得我们传扬!(2)作者痛定思痛,总结惨案的血的教训,为革命者提出要求:不要进行无谓的行动,要以更有效、实用、值得的方式投身斗争。理解到这一步,我们才彻底领悟了作者那思想家的深度、革命家的睿智。进行革命光有一腔热血还不够,还一定要有勇有谋、有胆有识才行!这更是值得我们赞颂和学习的。(四)探讨写法写作指津【问题投放】速读课文,概括刘和珍的个性特征,学习作者运用的手法。【学生活动】筛选事迹信息,归纳人物特征。【教师点拨】根据人物活动勾画句子,体会作者的情感。

【整合答案】(多媒体展示照片及文字)事迹:预定《莽原》全年;参加师大学潮斗争;前往执政府请愿被杀害。形象:刘和珍是一个渴求真理与进步,富于斗争精神,有远见卓识,温和善良而又具有爱国热忱的青年学生。手法:(1)选取有意义的小事来表现人物性格,善于抓住细节来抒发感慨;(2)生动感人的记叙:为使记叙跌宕起伏,运用对比和反衬将一个个血肉横飞的场面惊心动魄地展现在读者跟前:一边是禽兽般的凶残虐杀,另一边是枪林弹雨中的互相救助;(3)精辟独到的议论:以事实为依据,通过比喻使议论具体形象,富有深刻的哲理性;(4)强烈鲜明的抒情:作者采用了反复、排比、对偶等多种修辞手法,使文章洋溢着澎湃的激情,从而增强了作品的抒情气息,深化了作者的感情,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五)拓展延伸【精段阅读】1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